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资产评估行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4 16:25:31

导语:在资产评估行业调研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产评估行业调研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和《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都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技术经济及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专业研究生是培养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技术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硕士研究生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而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掌握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强化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无论是招生总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居世界前列。2011年研究生招生达56万人,在学研究生165万人;普通本专科680多万人,在校生23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亦即毛入学率今后年平均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毕业生将达1000多万人,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趋激烈。目前我国有130所高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社会发展转型,对应用性人才需求强劲,也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8条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第9条中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技术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不断交叉、融合而设立的,按教育部对该专业的描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的生产、流通及应用三个部分。技术的生产主要包括开发与管理、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技术流通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的方式确定、途径选择、效果评价等;技术应用既包括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的应用,也包括技术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此,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国民经济部门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现状,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就总体而言,对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工类院校明显高于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课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理论,轻实践

财经类院主要依靠其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优势设置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虽然各校有所差异,但大都集中在投资融资决策分析、资产评估与产业重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技术经济评价与管理、项目投融资管理、资产评估及管理、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其所涉及的技术是“软技术”,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或管理中的问题,很少讨论产品开发、生产、运输、储藏等“硬技术”的创新及管理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时分配上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分配明显不足。

2.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课程实验,轻技能实训和科研训练

由于招生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增长缓慢以及实际业务部门担心影响生产经营等原因,目前财经类高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进行课程实验,应用ERP、EVIEWS、SPSS以及有关财务、电子商务等软件进行业务系统模拟、仿真或验证,很少组织学生到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或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的有关业务流程,更不用说专门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方法原理的掌握程度,而很少采用撰写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2篇

一、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内涵,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安排,提出要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总理在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凡是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同时,上海将支持社会组织建设的工作列入2013年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上海市市长杨雄指出,政府要主动顺应形势要求,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行业协会更多地参与政策制定、市场监管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放开规制,提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培育,再到明确提出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如今又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时间表,这既反映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已逐渐上升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种来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倒逼”力量。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基本均衡的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稳定社会的“铁三角”。社会组织是多元社会的建设和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优势是集中精力办大事,但不善于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多变的微观服务,社会组织恰恰是善于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变的微观服务。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就包括了社会组织协同政府的互联、互补、互动作用,“公众参与”就包括了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建设。在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及社会组织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和居民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要认识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从党委政府“撑船”向党委政府“掌舵”转变,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近年来培育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1.出台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政策。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方面,上海先后出台《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不断拓展民生服务的领域和项目。同时,也出台了《关于在本市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通知》,加大对社工师事务所、社工服务社等专业社工机构的培育发展力度。目前,上海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10647家,其中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2260多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事业、就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事务和社区生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009年12月,上海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浦东公益服务园正式开园,扶持初创阶段的公益组织逐渐成长,入驻和孵化“出壳”的社会组织已达30多家。随后,静安、杨浦、黄浦等区也相继成立了孵化基地。2010年,上海市社会创新园正式开园,促进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创业人才的成长。目前,上海已有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二是鼓励和扶持公益组织。2009年,上海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大赛,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出资1000万元,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社区需求、创新服务项目。今年3月,我市社会工作党委系统建桥集团等5家公司以及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下属部分资产评估公司与静安区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及黄浦区项全雄志愿者工作室签订了定向捐赠协议,共向“伙伴同成长”项目、“老娘舅困难群体资助”项目等慈善公益项目捐助55万元,架起了非公企业与社会组织慈善项目之间的连接桥梁。三是建立公益招投标制度。2009年,由市级层面出资4000万元开展全市公益招投标活动,69个中标的社会组织获得金额总计约2000多万元。同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浦东、静安、闵行等区每区每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约1亿元左右。虹口、闵行等区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3.规范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对经济类社会组织,坚持政社分开原则,增强其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的能力;对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秉承公益服务宗旨,加强自律诚信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对慈善事业类社会组织,规范慈善募捐活动,探索提升慈善品牌创新和项目运作水平;对学术类社会组织,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组织协调、学术立会、咨询服务、宣传普及能力;对社区群众活动团队,通过备案管理加强引导,发挥其团结社区群众,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政社分离。已完成以企业或经济类社团为主要会员的社会组织与党政机关人员、机构、财务、资产的“四分开”工作,全市有分离改革任务的524家社会组织(市级108家、区县416家)实现政社分开。三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运作机制,采取费随事转、项目发包、公开招标等方式,将一大批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达数亿元。

4.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一是进入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上海指导区县聘请律师、引入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等专业人士参与化解矛盾,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比如,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专注于家庭专业社工服务,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单亲妈妈家庭服务、浦东国际机场动拆迁遗留问题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虹口区的“梁慧英调解工作室”将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在社会组织这一载体上,参与中心城区旧区改造矛盾纠纷化解;上海闵行区九星综合市场消费者投诉调解管理站发挥“老娘舅”作用,化解专业市场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等,这些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参与化解矛盾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国家局的高度肯定。二是进入城市建设管理。上海去年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为更好地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办法规定本市玻璃幕墙工程要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上海既有的玻璃幕墙建筑数不胜数,据调查,仅在浦东新区就超过5400栋。现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资料并不完备,而且对数千幢甚至上万幢建筑实施普查,进而管理、维护,仅凭政府主管部门的有限人力操作难度很大。2012年,上海市建交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全市玻璃幕墙建筑的信息库建设任务交给了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并委托其开展了全市玻璃幕墙建筑巡查。每幢建筑的检查、维修情况,都录网的“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库,主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发出警示,实现动态管理、监控。该协会成立已15年,拥有2000多企业和3000名个人会员,仅幕墙施工企业近百家。协会在承担参与城市管理的任务时,充分展现了其专业优势及雄厚的“企业圈”、“专家库”背景,也为企业对接市场、找寻商机提供了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服务企业同时,协会专门建立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举办管理人员和维修工的培训班,还将开展幕墙材料的诚信评价、企业的诚信管理等,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正得以有效发挥。但总体上讲,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发展方向还需要明确,自身建设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面临一些急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难”:一是登记注册难,现行的社会组织“双重管理”审批登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产生政府职能部门不愿意担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又难以找到业务主管单位的“两难”局面,这使许多社会组织难以获得合法身份,也使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二是生存发展难,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常态化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意识和社会组织主动争取购买服务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缺乏相关法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性安排相对缺失或滞后;三是人才吸引难,主要表现在人事政策尚不够健全和完善,比如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民间社团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资待遇、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与公办事业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这已经成为阻碍民办学校、民办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障碍;四是监督管理难,现在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登记与审批这道关口。社会组织登记审批一旦获批,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不够,尤其缺乏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手段,例如对社会组织的评估检查、社会监督等仍做得不够。

三、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根据国务院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应紧紧围绕更好发挥社会力量管理社会事务作用的目标,逐步推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同时还要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3篇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了解省、州金融扶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于龙里县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力度,龙里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与县金融办对国家、省、州政策进行了梳理,对部分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国家、省、州金融政策落实情况

为加大金融支持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家、省、州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龙里县也出台了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资金等配套文件,逐步形成对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风险补偿等配套机制。总体来说,龙里县贯彻落实金融扶持实体经济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发(20XX)60号文件: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但在龙里县未能较好落实,企业融资渠道仍为传统的抵押担保。

(二)国发(2017)48号《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中明确严禁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以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但在助保贷平台,仍存在存贷挂钩现象。

(三)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未完全兑现。截止目前,龙里县已认定民贸民品企业68家,截至2017年9月底,共有59家民贸企业办理基准利率贷款 4.13亿元,累计贷款15.43亿元,按政策应获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4443.235万元,但目前仅兑现贴息资金1777.416万元,贷款贴息滞后,2017年度第四季度及2017年第一、二、三季度贴息资金至今未到帐。

(四)黔府发2017(12)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明确,不搞一刀切式抽贷,完善贵园信贷通政策,对单个企业贷款限额提高到1000万元。但有些金融机构存在抽贷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严重的会导致企业因流动资金断链而停产。虽然省级层面对贵园信贷通可提高到1000万元,但在实际操作中最高的限额仍只是500万元。

(五)《黔南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坚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保本微利原则,将担保费率由当前的3%(年)下调至2%(年)以内,但在实际工作中,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仍未下调。

2企业融资情况

从各商业银行反馈的总体数据来看,截止8月底,全县工业企业累计贷款余额为219633万元,其中:工行 16832万元;建行24630万元;农行39985万元;邮储680万元;农商行154363万元;贵州银行4600万元;贵阳银行10万元;村镇银行18518万元,但新增贷款较少。

2017年9月,县工信局对48户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不同融资渠道从各商业银行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有34户,贷款余额为34968万元;尚未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企业有14户。48户工业企业中除4户暂无资金需求外,其余44户均有不同程度资金缺口,缺口额25050万元。在获得贷款的34户企业中,通过权属抵押贷款的有31户,占90.76%。由此可见,企业融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银行发放贷款大多数都是需要提供抵押物,抵押物大多是土地、房产手续,创新抵押质押方式创新不够,土地厂房手续未完善的企业基本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支持。

3担保情况

龙里县金诚信用担保公司目前单笔为企业融资担保可达1000万元,基本能满足龙里县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县金诚担保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县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30笔,累计担保金额约3亿元。目前龙里县金诚信用担保公司在保项目27个,在保金额5480万元。县内部分企业因土地房产手续未完善,不能提供抵押物,只有采取担保渠道,目前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大多在3%,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4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目前,少数工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差、还款意愿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企业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致使部分金融机构不愿甚至不敢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这已成为难贷款的最大障碍,个别企业故意拖欠不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龙里县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是以家族式经营、合伙制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不规范、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聘请兼职会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财务收支不走对公账户,不排除有为了偷税不按规定入账现象。银行在进入实质性审查时往往财务报表不规范。从而导致提交银行贷款要求的审贷资料质量差,导致时间长、通过率低、融资难度加大。

(三)贷款审批效率低,融资成本贵。银行贷款审批流程长、风控控制指标严导致融资慢。如贵园信贷通平台于2017年10月开始运行,我们先后推荐了24户企业计7250万元到合作银行为企业争取授信贷款,但至目前止,仅发放了威力洗涤、昆泰纸业、龙缘盛豆业等6笔2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2017年以来,由于其他县市助保贷出现问题较多尤其是代偿问题普遍,导致合作银行龙里建行顾虑增多,抽贷、惜贷严重,平台日渐萎缩。由于中小企业无抵押物,在融资时先要经过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然后通过担保渠道方能获得贷款,评估费和担保费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导致融资贵,这也是很多企业无奈的选择。

(四)融资渠道窄,金融产品不多。由于债券、股票、基金等融资方式准入门槛高,导致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窄。目前通过银行权属抵押仍是企业融资主要渠道,占比很高。国家鼓励的应收账款、在建工程贷款、税信贷、预期收益贷款、合同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商标、专利)质押贷款等均因无具体操作办法,加上金融部门认为风险较高不愿做。

5工作建议

时下经济下行压力大,受融资贵、用工难、价格低、环保严等诸多因素影响,制造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企业盈利水平越来越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解决企业面临困难的当务之急,建议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协调解决。

(一)政府层面

1.提高服务效率,各部门尽快帮助企业完善相关产权手续。据调查,目前企业有土地房产手续的大多数已经抵押给银行,银行认可抵押权属获得贷款几被用尽。部分企业因为当初政府承诺先上车后买票,大多数企业在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等手续未完善的情况开始建设,建成后确因无法完善手续而导致企业无抵押物融资,谷脚园区企业大多因为机场限高原因无法补办规划手续,虽然县政府已专题会议安排过,但效果不理想,有的企业跑机场无数次,协调数月,仍没有结果,建议政府出面协调,帮助企业尽快完善相关手续。

2.做好企业成长性评价。建议园区从企业生产经营、亩均税收、解决就业、投资强度、技术创新等指标开展企业成长性评价,对企业的成长性及相关指数进行科学评估,评估较好的优先推荐给金融部门,并优先纳入政府融资平台推荐,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3.加快引金入龙进程。近年来,龙里县已先后成功引进邮储银行、贵州银行和贵阳银行入驻龙里县。目前龙里县共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小贷公司、1家担保公司,企业融资选择面仍较窄,需加快引进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实现上市或挂牌融资,支持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速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整合园区资产,创新担保平台。建议将园区路网等基础设施资产打包给龙里经开区开发建设公司,做大其注册资本。企业有融资需求的,可将未办理手续的厂房土地资产抵押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以自身资产免费或仅收取成本费为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如企业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其抵押的土地房屋资产由开发公司进行收储,进行二次招商。

5.降低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目前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在3%,担保公司在政策性担保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建议按规定兑现对金诚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补贴,将目前的担保费率降低至2%以下,切实做到降低企业担保融资成本。

6.改革目前助保贷平台。龙里县助保贷管理中心平台于2013年10月成立,目前贷款余额仅为1130万元,县财政投入的1000万元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建议县金融办积极指导龙里县助保金管理中心与合作银行(龙里建行)改革助保贷平台,亦可另选合作银行重新签订助保贷合作协议,使助保贷平台恢复活力,发挥作用。

7.积极引导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建议园区引进财务管理公司,对未设立财务人员的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指导,并可根据情况整体打包,帮助企业记账,指导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增加财务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快速提供财务资料创造条件。

8.利用行政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工业的力度。一是根据县内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工业企业的情况,在年终予以奖励。二是对贷款支持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增加政府类资金开户存款比例,对扶持力度较小的,相应降低开户存款比或利用行政手段撤销政府类资金在其银行的开户。

9.启动县级贵园信贷通平台。目前龙里县出资200万元,参与州级贵园信贷通平台,但实际运作中,审批效率低下,效果较差,9月龙里县申报了11户,仅获得1户贷款350万元。建议启动龙里县贵园信贷通平台,由农商行牵头作为承贷银行,最大限度为龙里县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金融层面

1.探索合作模式。县金融办积极和税务部门合作,探索针对积极主动缴税、纳税信用好的小微企业,无需抵押和担保,加快税信贷出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按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落实利息补贴和税收减免,实现税务、银行、企业三方共赢,同时指导银行创新推出适合企业的金融产品。

2.创新抵押方式。目前企业传统的抵押方式多为厂房、土地使用权、房产、股权,建议县金融办积极和银行对接,大胆尝试以知识产权、专利权属、库存商品和应收帐款为新的抵押物贷款模式,尽快出台相关配套办法。

3.提高审批效率。目前推行的贵园信贷通平台,审批效率非常低下,原因主要在金融部门,由于县级支行没有审批权限,一些企业申报资料报上去几个月都没有下落,建议各银行要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尽量做到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在坚持安全、效益、流动的信贷原则前提下,给予县级银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限,并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部门,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三)企业方面

1.增强信用意识。企业要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坚持有借有还,贷款不难的原则,积极主动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增强诚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如:在全国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如实填报公司的财务数据,在今年贵园信贷通工作中,农行系统就将查询该系统的信用信息作为一项考核内容,有的企业填报时未按照真实的数据填报,本来有利润也填亏损,直接影响到银行贵企业的评估,导致无法获得贷款。

2.完善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指标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银行支持,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做账,销售收入不走公司账户,银行没有流水,虽然银行也愿意支持,但无奈提供不出完整的财务报表,导致最终贷不了款。

3.履行纳税义务。在评估贷款风险时,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税收,但据统计,龙里县纳税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到30户,部分企业正常生产但确每月都是零申报,贵园信贷通支持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上一年度纳税额10万元以上,部分企业就为此得不到贷款支持。

4.提升核心竞争。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产业链,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为契机,加大企业技改创新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获得银行支持以及下一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二

正蓝旗传统蒙古包加工业具有悠久历史,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精湛、不仅继承了传统蒙古包的民族风格,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是我区乃至全国最大的传统蒙古包加工基地,是蒙古包行业的典范,在传统蒙古包销售市场上占有70%多的份额。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蒙古包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带动了我旗蒙古包行业的飞速发展,全旗现有传统蒙古包加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33户,年可生产直径为3.250米的50余种大小不同规格的传统蒙古包10000多余顶,畅销全国各大旅游城市景点,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几国。年均销售量可达5000多顶,实现产值6000万元左右,直接和间接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是我旗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一、传统蒙古包制造行业的特点

传统蒙古包制造看似简单,其实较为复杂,分工比较细、做工慢、生产工期长,各组成构件间架有序合理,组成后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要符合力学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企业需要负责对售出的蒙古包提供装卸、安装及相关维护等专业售后服务。对蒙古包特有的情怀,造就了我旗成为传统蒙古包制作技艺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地。

由于采用传统蒙古包制作工艺,各企业均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除极少数构件能采用机器制造外,绝大多数采用人工手工制作,大部分就业人员来自牧区进城务工、下岗职工及陪读牧民,并且都是熟练掌握了传统蒙古包制作技术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转变,年轻人不愿从事此行业,新生从业人员增长缓慢,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长时间以来,该行业的技术工人人数相比其他行业来说少之又少,出现一工难求的现象,尤其是熟练工人更是抢手。近几年来,各家厂商为了多争取订单,留住熟练工人,均采用按件计费方式,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导致蒙古包制造成本不断升高,而销售价格却没有明显的涨幅,甚至有所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加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居高不下的人工费用已经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超过了用料成本。

以最为畅销的直径4.3米蒙古包为例:套脑用料9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40元;门子用料8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50元;哈那用料46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540元;乌尼杆用料24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60元;帆布套用料420元,缝纫工加工费320元;毡套用料320元,缝纫工加工费280元;单布用料30元,缝纫工加工费40元;围绳、方顶绳、钢丝绳用料40元,加工费30元;蒙古包安装工人工资100元;管理费280元。在生产成本为3720元的蒙古包中,人工成本就合到1760元,占生产成本的47.31%;所有原材料成本合到1680元,占生产成本的45.16%;管理费用占到7.53%。目前该款蒙古包市场售价仅为4100元,在不考虑交税的情况下,仅能实现利润380元,约占成本的10.22%。

以直径5米的蒙古包为例:套脑用料12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50元;门子用料11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80元;哈那用料52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580元;乌尼杆用料38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220元;帆布套用料530元,缝纫工加工费420元;毡套用料380元,缝纫工加工费420元;单布用料60元,缝纫工加工费40元;围绳、方顶绳、钢丝绳用料60元,加工费30元;蒙古包安装工人工资150元;管理费320元。在生产成本为4630元的蒙古包中,人工成本就合到2190元,占总成本的47.30%;所有原材料成本合到2160元,占生产成本的46.65%;管理费用占到6.91%。目前该款蒙古包的市场售价为5100元,在不考虑交税的情况下,仅能实现利润470元,约占成本的10.15%。

我旗虽是传统蒙古包加工量最大的地区,但生产所有蒙古包的构件材料,旗内均没有生产厂商,企业需到河北等地购进,除木料、油漆等可以找到较大的生产厂商外,其余的构件材料要到农民家中收购,或者从个体的小商贩处采购。这些材料在购进时,企业根本无法开具出进项税发票,就是能开上的也都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票,很少有正式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发票。导致企业无进项税与销项税抵扣,此问题不仅在我旗加工企业中体现,在整个蒙古包行业中都存在。

二、传统蒙古包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成本高、利润低是传统蒙古包行业的主要特点,但如将税费再纳进成本,按小规模纳税人缴税计算,4.3米规格的蒙古包将缴纳税费136.69元(其中,国税119.42元,地税17.27元),这样企业仍有243.31元的纯利润,尚可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但如按一般纳税人缴税计算,4.3米的蒙古包将缴纳税费660.62元(其中,国税595.73元,地税64.89元),这样企业凡是卖出一顶蒙古包,要倒赔280.62元,就算所购进材料均取得进项税发票(也按一般纳税人计算),也仅有217.78元。抵扣后,企业仍然最少倒赔62.84元;5米规格的蒙古包如按小规模纳税人交税后计算,企业将有利润300元;按一般纳税人交税后计算,全部的进项税抵扣后,仍最少赔65.13元。

第4篇

〔关键词〕 山西,融资租赁业,扶持力度,资金实力,租赁市场,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105-04

融资租赁在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一种金融工具。目前全球已有近三分之一的投融资额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中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完成的比例已达5%至30%,许多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营业额占到了GDP的20%至30%,融资租赁渗透率达20%左右 〔1 〕。我国的融资租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自2007年始步入快速扩张期,近几年业务增长了4.8倍,远高于贷款业务84%的增幅。2012年,我国融资租赁业新增业务额超过13000亿元,同比增长57%,涉及航空航运、公共医疗、工程机械、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诸多领域和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2 〕在全国融资租赁业一路高歌猛进之际,山西的发展却步伐缓慢。目前山西正在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可以预见,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煤炭资源的整合重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的逐步兴起,山西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融资租赁业将迎来广阔的舞台。为此,山西应紧抓机遇,采取措施,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壮大。

一、制定融资租赁发展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经验证明,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扶持。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很大关系。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各类融资租赁公司560余家(不含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82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约460家,金融租赁公司20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80家 〔3 〕。而注册地在上海、北京、天津的占比分别为23%、22%和16%,三市合计有322家融资租赁公司,占总数的57.5%,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三市为加快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均颁布和实施了相应政策。相比之下,山西目前只有一家金融租赁公司和一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尚属空白。因此,山西融资租赁业要真正崛起并发展壮大,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借鉴北京、天津等地的做法,结合山西的实际,我们应尽快出台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提高融资租赁的社会认知度,积极培育融资租赁市场,明确融资租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有利于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首先,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利用融资租赁融通资金,包括省政府部门新建的供气、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等项目采用融资租赁解决资金问题,鼓励已建成并特许经营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售后回租方式以盘活存量资产和沉淀资金。对省内新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及其配套机构给予政策支持。

其次,要以优惠的条件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在山西设立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实现山西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零的突破。要及时受理符合国家相关融资租赁公司设立条件的出资人申请,帮助其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努力争取省外融资租赁公司在山西设立分公司或特殊项目公司,鼓励设立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诸如业务政策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服务、资产交易等相关服务的融资租赁中介机构;融资租赁产业布局要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晋北动力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晋东无烟煤基地、发展现代煤化工深加工产业、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呼应,支持山西经济发展。

再次,要实施有利于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优惠政策。地方财政应向融资租赁倾斜,对承接山西发展循环经济中优先发展行业和重点项目的融资租赁公司,依据项目的重要程度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为其提供全部或部分优惠贷款,按国际通行做法给予融资租赁公司的出口租赁以优惠贴息,设立财政扶持基金适度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适度减免地方税收,允许承租人对租赁设备采用加速折旧的会计政策,增强承租人的还租能力,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租金收回风险;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并支持银行向融资租赁公司发放抵押贷款,引导融资租赁公司积极发行企业债券,放宽限制,准许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银行参股融资租赁公司牵线搭桥;支持保险公司开办相关租赁保险业务,建立健全租赁信用保险制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夯实资金实力

融资租赁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雄厚的资金是融资租赁公司持续发展、做大做强的关键。目前山西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本金和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山西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和山西晋盛租赁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分别为5亿元和1.7亿元,这一资本金难以满足融资租赁巨额配套资金的需求;而利用银行信贷目前也存在问题,银行普遍对融资租赁这种新型产业认识不足,谈“租”色变,视租赁项目为高风险业务,租赁贷款的门槛很高,不仅要求项目好,还要首付20%至30%的资金和足够的抵押物 〔4 〕,且偏好于短期资金,这些严重制约着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山西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实际控股股东为国有企业,缺乏银行背景的股东,不具备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优势。未来企业的融资趋势将是间接融资方式比例逐渐降低,直接融资方式比例逐渐上升,山西融资租赁业只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来源多样、成本较低且长期稳定的资金供应,才能真正解决资金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融资租赁公司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融资。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融资租赁进行融资。比如,对于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煤化工和特色农业、林业等项目,可采用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同时探索租赁资产证券化融资,选择存量资产优质租赁收益债权或新建项目的优质租赁收益债权,以单一项目或整体打包形式作为基础资产,在公开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择机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在经营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还应适时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或短期融资券等进行债务融资,进行票据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或是发行租赁基金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信托方式进行融资、转让租赁资产。努力通过发行短期外债融通外汇资金,利用中长期外债拓宽长期资金来源渠道。

其次,各级政府要支持保险公司以债权、股权或债权转股权等方式投资于融资租赁业。一方面,直接向租赁公司提供专项贷款或成立专项基金,对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贸易、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提供服务的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低息贷款,增加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支持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调剂资金头寸和解决临时性资金余缺,鼓励发行金融债券,追加补充资本金,扩大资产业务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资金实力。

再次,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融资租赁业。据高和投资联合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民间资本调研报告”显示,山西省民间资本规模约为1万亿元,其中煤炭业整合挤出的民间资本约为1100亿元。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在山西设立经营租赁公司,或注资现有融资租赁公司,在税收政策、子女教育政策等方面给予民间资本足够的政策倾斜,发挥民间资本的经济推动作用。

三、推进租赁业务创新,培育壮大山西租赁市场

党的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企业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更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大力推进业务创新。目前山西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动性不足。山西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尽管积极地向外拓展业务,但一直未获得长足发展,现在仍以传统的直接租赁和回租租赁业务为主。山西晋盛租赁有限公司2012年刚注册成立,是省内唯一一家经国家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准确认的第十批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融资租赁公司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密切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关系,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大力推进业务创新,用心打造租赁品牌,使山西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现代金融产业。

首先,要不断开发符合山西经济发展需要的租赁业务模式。灵活运用传统融资租赁方式,增强融资租赁合同的设置弹性,对资信良好、长期合作的承租人,以其生产经营状况作为调整租金支付时间和金额的基本依据。对于山西产业转型中的 “双千亿”、“双百亿”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尝试采用收益分成式租金合同形式,固定租金外的其余大部分租金按承租人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确定。应大力开展杠杆租赁,增强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对于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经营权、特色农业林业、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等项目,应加大项目融资租赁的实施力度。

其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与银行、信托、担保和保险等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发长租短贷、供应商租赁、租赁保理、租赁信托、租赁担保、租赁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提供多样化综合,满足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大众化和个性化需求。探索开展融资租赁与风险投资相结合、租赁债权与投资股权相结合的风险租赁业务,利用融资租赁公司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网络技术,为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提供项目融资、管理咨询、技术支持、法律服务、财务统筹、风险管理等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型服务。

再次,加强与客户的合作。与重型机械、铁路装备、煤机、汽车等大型设备的生产商、经销商、运营商以及相关基金管理企业、中介机构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壮大客户资源,扩大市场规模。

四、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加强融资租赁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引进培训是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一方面融资租赁业快速扩张,市场规模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与融资租赁业发展极不协调。据中国租赁联盟初步估算,全国融资租赁人才缺口至少在2500人以上,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约500人。今后3年内,随着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每年需要新增专业人才约1000名。山西在融资租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融资租赁专业人才的紧缺问题尤为突出,这也成为制约融资租赁公司业务开发和市场开拓的重要因素。发展壮大山西省融资租赁业,需要加强融资租赁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实施融资租赁人才引进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引进具有商业、贸易、金融、投资、税收、法律、财务等领域知识,专业技能过硬,融资租赁经验丰富的专业化人才。对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山西省新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从省外引进且连续聘任两年以上的公司副职级以上高级管理人员,在山西省内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者参加专业培训的,以2~5年为限按照其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中的地方分享部分给予奖励;不在山西省内购买商品房、汽车或者参加专业培训的,以2~5年为限按照其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中的地方分享部分50%的比例给予奖励,以真正吸引租赁人才。

其次,重视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技能提高。确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建立租赁人才培训、培养基地。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北京、上海租赁行业协会每年在各地举办的各类融资租赁培训,吸引各行业协会在山西设立培训地点,扩大员工受训规模,提高融资租赁在山西的认知度和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条件成熟时尽快成立山西省租赁行业协会,以规范租赁市场行为和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功能,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租赁行业的诉求,努力改善行业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切实履行好服务企业的宗旨,提供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5 〕搭建从业人员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扩大融资租赁人才队伍。

再次,鼓励省内相关院校设立融资租赁专业,培育复合型租赁人才。与省内外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建立融资租赁人才的培训基地,开设融资租赁相关课程,做好融资租赁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大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精通的复合型租赁人才。鼓励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开展融资租赁专题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加强融资租赁经验的交流和推广。积极探索建立融资租赁公司关键岗位和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公开招聘制度,采取有利于培育山西融资租赁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多种分配方式,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企业、社会、高校联动的租赁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五、建立全面风险控制机制,提高融资租赁业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巨大的融资租赁发展空间会吸引省内外甚至国际融资租赁公司竞相争取业务,加剧市场竞争程度,融资租赁公司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将会更多,经营管理难度也会更大,全面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成为融资租赁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租赁物权属权证管理体系,防范善意第三人取得制度影响行业发展。应规范融资租赁公司和承租人包括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依法明晰权属并办理相关权证;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申请,及时办理租赁物的权属转移、变更、转让手续并发证;融资租赁公司应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办理融资租赁合同登记,公示融资租赁物权属状态;办理相关资产抵押质押等业务的各金融机构及其他权利人,有义务就有关标的物权属的登记公示状况,登陆征信中心融资租赁系统进行查询;未经出租人同意,承租人不得将已在公示系统登记的租赁物进行质押、抵押、转让、转租或投资入股及其他处置,不得将登记公示后的租赁物转让给第三人。

其次,要建立融资租赁交易信用数据库,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融资租赁交易信用的录用和查询工作,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租赁担保制度,减少信用担保,增加抵押担保,重点加强担保人实力和资格审查。〔6 〕融资租赁公司应建立承租人、供货商资信档案,重视对承租人、供货商和中介机构的资信调查与跟踪,培育和形成优质客户群,建立科学的项目可行性评价决策体系。严格合同签署,实施合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承租人和供货商的履约情况与租赁物件的使用情况,确保租赁物件的价值安全和收益实现。

再次,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融资租赁风险防范确立制度基础。融资租赁公司应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评估并报告公司风险状况,实施风险预测与监测,尤其是重大风险预警,灵活运用风险工具及组合管理各种风险,评价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成效,提出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意见,全面评估、监督、控制和管理融资租赁公司的各种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授权与分权,将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突出风险管理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应渗透于市场开发、业务开拓和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最后,实施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以预防、规避、分散、转移或补偿等手段来控制风险和降低损失。融资租赁公司应熟悉了解国家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关注信贷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行业调控政策对山西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各种影响。全面了解于2012年1月1日启动的融资租赁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全国的试点情况,为山西省加入试点行列提前做好准备。还要深刻把握政策内涵,防止出现融资租赁公司税负不降反升的情况,以利于山西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丁化美.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现好时机〔N〕.第一财经日报,2012-05-25.

〔2〕徐和清.租赁消费对扩大内需的机理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5).

〔3〕2012中国融资租赁企业的地区分布〔DB/OL〕.中国租赁联盟网,2013-02-15.

〔4〕俞开琪.内资融资租赁试点的思考和建议〔J〕.建筑机械,2006(8).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融资方式 存在问题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可向国际结算提供广泛资金融通支持的新兴业务,具有风险低、周转快、节省资本的特点,其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认同,并逐渐成为影响国际结算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紧跟国际业务发展前沿,深入创新,从而推动国际业务做大做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论述了目前中国企业的贸易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融资方式,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和研究。

1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融资额大幅下降,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0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则认为缺口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贸易融资的缺乏导致国际贸易大幅滑坡,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也不例外。正是国际贸易融资的下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复苏。当前国际贸易融资的来源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1企业出口方面近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 。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中国目前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在中小城市很少,到2007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只有3729个,担保总额为5049亿元、受保企业为21.65万户。虽然中小企业出口信用担保机构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很少。

1.2银行方面银行对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融资政策有所不同。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看,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出口融资贷款利率高很多。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还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与此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及审批时间过长,迫使许多为求生存的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渠道,而民间融资的高利贷性质几乎是众人皆知的。

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报表不真实等问题,这种状况使得银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授信决策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使得银行在中小企业进出口贷款方面选择的策略是简单地退出市场。这也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失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整个融资结构的调整难以顺利推进。

2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问题

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存构成了威胁。而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也甚少惠及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大量倒闭或停产。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另有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因此总结目前中国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贸易融资方式过于单一,对象过于集中当今的国际贸易规模、方式都向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国际上所使用的的贸易融资方式日益加多,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逐步创新,开拓新的贸易融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品种少,且功能单一。

银行方面,目前各家银行办理的业务主要以基本形式为主。而比较复杂的,如保理和福费廷则相对比较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尚未开展。 转贴于

2.2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中小企业生存难,除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缺乏人才、技术水平不高外,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是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企业运转状况。资金短缺往往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和设备升级、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拓展新市场和增加新经营项目。

3中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现代信息技术的制约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管理就会显得更高效,便可以将银行相关的部门和分支行高效率、有机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只能说基本完成了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阶段,金融信息化在有些银行只是刚刚起步,从而缺少网络资源的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这样就难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2企业规模及内部因素制约在中国经营进出口的中小型企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证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存在投机性经营,例如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此类商品。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且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货款无法回收,就会给银行资金带来风险。

3.3银行和政府政策对贸易融资的制约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国外银行都是按商业化经营原则来经营的,如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而中小企业在选择银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国外的行进行全面调查,缺乏和行长期合作的经验,同时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惯例、外贸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在贸易结算时有可能遭到无理拒付等现象。中国的银行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中国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都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中也缺乏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评价模块,而是参照大企业标准,过多地考虑企业的财务指标,导致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因此,要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抵押,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很多风险因素都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了解并识别这些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非常重要。

1.自然环境风险

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意外的战争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损失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就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受阻或中断,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进而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2.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使供应链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预测失误;二是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

4.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中的主要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缺乏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和资信不足等问题;信用缺失成为制约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发展信贷业务的重要“瓶颈”之一。

5.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项业务创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业务模式多样,相对于传统业务其标准化程度较低。在信用捆绑、货物监管、资产处置、交易文本的确定等诸多方面涉及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现有法律很难完全覆盖,这也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的变化将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从而危及商业银行。

6.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

供应链一般由众多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并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从而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7.信息传递风险

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8.行为风险

即不管用意多么良好,供应链金融在办理过程中会因为无意中犯错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较危险和较难于注意到的是商业银行员工出于好心而犯的错误。行为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两大难点

难点之一:操作风险。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控制,可将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与信贷资金安全进行有效隔离,但会显著增加银行风险管理链条,诸多风险控制细节使其操作复杂性远高于传统授信业务。根据调查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可大致归纳成人为、流程和外部事件三大因素。

1.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自有的棕榈油存货质押,在某行开立数百万美元国际信用证,银行委托某物流仓储企业对质物实施现场监管,但银行在一次实地巡库中发现,监管方在未接到银行放货指令的情况下,违规将质物全部出库,使银行债权悬空,形成资金损失;某石化企业集团以燃料油、组分油等能源产品质押,累计在某行开立1亿多元银行承兑汇票,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不得不将质物进行拍卖,但在拍卖前的资产评估中意外发现质物已被企业故意注水,价值大幅下降,难以覆盖全部授信敞口。上述两起风险事件均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现场监管人员渎职或与借款人联手欺诈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银行对物流仓储机构准入审查不严、巡核库工作流于形式也是导致风险的重要原因。

2.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行在对某汽车经销商不良贷款追索中发现,根据本行质物库存台帐,其为企业开立的5张银行承兑汇票,汽车制造厂商尚未履行发货义务,遂发函要求汽车制造厂商承担退款责任,但该厂商表示,银行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项下车辆大部分已被该汽车经销商提取,根本不存在退款问题。由于银行与厂商签订的三方协议存在重大缺陷,对如何认定厂商完整履行发货责任没有任何明确约定,给银行债务追偿带来很大难度。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中,必须杜绝各类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中的明显漏洞,并应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办理业务,否则会给内外部欺诈留下可乘之机。

3.外部事件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行为某汽车经销商发放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以企业自有的100余辆库存车辆进行质押。某日,该行突然接到合作仓储监管方的报告,该汽车经销商的社会债权人将该行大部分质物哄抢一空,银行虽立刻派人到现场处置,但仅控制车辆5辆,其余质物去向不明。外部突发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需特别关注的风险,银行应确保监管仓库和场地的安全设施到位,还应购买足额商业保险防范质物因如火灾、盗抢等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

难点之二:法律风险。2007年《物权法》对动产担保做出诸多制度安排,如明确动产抵押效力、明确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引入动产浮动抵押以及丰富权利质押内容等,对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困于一些法律“瓶颈”,银行在业务操作中依然面临较大法律风险,限制了该业务的快速发展。

1.动产浮动抵质押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动产“特定化”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是一个重大难题,用作浮动抵质押的动产大多属于种类物,如原油、钢材、有色金属、棉花、粮食等大宗货物,同类货物彼此间具有完全可替代性,银行在进行浮动抵质押操作中,无须编制抵质押物详细清单,仅以重量、体积等对抵押物进行形式控制,在进行债权追索时,如何对质物与非质物进行严格区分,只能视银行监管严密程度而定。其次,目前各地还未广泛办理动产浮动抵押登记工作。如果银行无法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一旦借款人将已抵押的动产再次与善意第三人进行交易,银行将无法行使对抵押物的优先权。另外,在已办理登记的工商部门也不接受银行进行的查询,债权人无法了解抵押物权属状况,也无从了解自己是否享有优先权,可能产生重复抵押风险。

2.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物权法》已明确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仍存在一定缺陷,管理机构对登记内容撰写没有规范性要求,不“确切”的登记内容将造成债权银行无法顺利确权,存在重复登记可能性,进而影响担保效力。另外,在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还存在诸如应收账款债权的实现途径、质权生效条件、登记优先顺位关系等一些有待法律解释及明确的方面。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内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职能没有得到重视和明确

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支持,集团资金的专业化配置管理缺乏相应专业人才的打理,很多企业甚至搞不清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区别,以至于资金的风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于很多集团性金融方案没有相关的市场敏感或合理化管理制度,给集团性企业带来很多资金链上的危险。国内曾经倒下的几个大公司多多少少与资金管理粗放化有关。

2.信用环境复杂

国际上贸易还有国际信用证,国内的贸易反倒不能使用国内信用证,国内贸易很多的使用票据结算,曾经的票据满天飞使得人民银行一度对此措施严厉。但现在国内信用证的管理规范是97年公布的,10年没有过更新,各个银行间的人民币信用证缺乏可实行的模式通开通兑。

3.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还普遍落后。首先,由于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以及联合物流的情况长期居于主体地位,致使物流企业的规模一般偏小,技术落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程度低,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企业是否能够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银行又如何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的中国如何对海量的贸易单据进行审查和真实性评判?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交织在一起如何防范如何规避?因此,关键问题是要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并完善交易环节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制定工作。

四、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防范

虽然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但其框架应当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保持兼容,并适应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要求。

1.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相兼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资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能力和其他各种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在银行自身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稳妥地管理已经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得到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上述目标和原则相兼容,同时应着重评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供应链金融与其他业务的投入的边际收益(经风险调整后)进行对比,以决定是否推行该项业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所谓“投入”应考虑公共平台的建设投入在具体业务中的分摊;二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产品的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很大,应在推出具体产品之前,预先评估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风险管理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

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应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与其他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性,对全部资产组合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应对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通盘考虑,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所有的风险状况及反馈结果都应有相应部门负责和管理;对所有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规定都应提出准确和标准的文件;所有的风险应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测算。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体系,并适应业务体系的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业务体系的各个层次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实现垂直的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要审慎选择合作对象

商业银行要先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比如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产业链,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协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对各潜在供应链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已存在的不合规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包括供应链本身的风险,以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各自的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不仅要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状况,更要了解和知悉内部供应链的薄弱点,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供应链信息,确保供应链良好有效的运行,还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获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进行跟踪评价,实施信用管理。

4.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

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主要包括:①以厂商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关联企业体系;②关联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化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通过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③通过显性契约(合同)和隐形契约(信誉联盟和企业文化)建立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和信誉联盟。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5.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监管

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杜绝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具体地说,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范运营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并制订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物的监管能力。商业银行要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之该业务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可以遵循,也没有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因此,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将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成静.供应链金融:降低银行信贷风险[N].中国经济导报,2010-04-13.

[2]任青.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N].中华工商时报,2010-05-26.

[3]巫志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8(4).

[4]李征.张春璐等,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特异性和现场检查方法探析[R].银监会热点问题调研报告,2010(3).

[5]亚桥咨询.供应链金融的分析与启示[R].2009-07-06.

[6]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R].2009-06.

[7]尹玲.浅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J].时代金融,2009(9).

[8]曾文琦.林荣清.汪云华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应对机制[J].科技与产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