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市长寄语

时间:2022-05-10 20:06:19

导语:在市长寄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长寄语

第1篇

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已成为理论界共识,但较少有文献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路径能够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技术进步通过改变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改变土地的利用结构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率的改善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合理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等途径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研究利用辽宁省14市市辖区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抑制城市用地扩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于辽宁省14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每增加1%,有利于减少城市用地规模0.19%,技术进步状况每提升1%,能够抑制城市用地扩张0.27%,技术效率指数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经济增长质量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城市用地扩张起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沈阳经济区,研究结论与14市模型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而对于沿海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统计上并不显著,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对区域内的城市用地扩张并无抑制作用。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在辽宁省14市、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3个空间区域内对城市用地扩张都有显著的正影响。针对不同区域,基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视角提出不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用地扩张;辽宁省;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076-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2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成为近年来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土地利用变化形态。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张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有利于城市政府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城市政府通过实施低价土地政策招商引资,促进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但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如影响社会安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管控政策等方面,关于经济增长与城市用地扩张的研究也多从前者是后者的驱动力、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者的动态关系等视角展开。经济增长包括数量与质量二个方面,且经济增长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仅从数量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具有片面性。本研究从质量视角分析经济增长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对于深化理解二者的关系,制定新型城市用地扩张管控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理论界在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如谈明洪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更能解释中国1984-2000年内城市用地的扩张[1]。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中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2]、辽宁省14市[3]、珠海市[4]、乌鲁木齐市[5]、天水市[6]等区域或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上述研究仅分析经济增长数量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效率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或负影响[7]。技术进步对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有显著的正影响,且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8]。第一类农业技术进步(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加,第二类农业技术进步(即土地承载力增加型技术进步)会减轻土地利

用强度[9],二者的共同作用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中国各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也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控制城市用地的扩张[10]。此类研究从技术效率或技术进步角度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影响机理方面的论证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重点考察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运用辽宁省14市市辖区2001-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多个维度,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福利分配状况、生态环境代价、创新能力等内容[11]。钞小静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4个维度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12]。狭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指生产率、增加值率、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来源于投入要素的“量”与“质”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是“质”的部分,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13]。沈利生认为增加值率从总体上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是一个经济体增长质量的指标[14]。更多文献[15-17]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较为成熟,用其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因此,本研究选取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

1.1 全要素生产率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

根据索洛模型,全要素生产率指扣除要素投入贡献后的余额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决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投入要素数量保持不变条件下,产出水平越高,或在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条件下,投入要素数量越少,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就越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大,相同产出仅需投入较少的生产要素,有利于节约投入生产过程的土地数量。

假设研究期内,经济体保持规模报酬不变,且技术进步不改变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则地区生产方程如下:

其次,分析模型2。虽然理论认为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抑制城市用地向外扩张,但14市的实证检验并不支持该结论。模型中,技术效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

响,但这种影响即使在10%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技术效率变化路径。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对城市用地扩

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推动城市用地向外扩张。

其次,分析模型7-9沿海经济带实证分析结果。模型7-9中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统计上并不显著。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正影响,且这种影响显著区别于14市平均水平,也区别于沈阳经济区的实证分析结果。区别在于:一方面,模型7-9中人口变量的回归系数值均大于1,大于模型1-3(14市)与模型4-6(沈阳经济区)中城市人口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人口增长对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用地扩张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城市用地扩张弹性系数低于全省及沈阳经济区水平,以模型7为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13,城市产值每增长1%,推动城市用地扩张0.13%。

综上,对于辽宁省14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每增加1%,有利于减少城市用地规模0.19%,技术进步状况每提升1%,能够抑制城市用地扩张0.27%,技术效率指数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经济增长质量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城市用地扩张起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技术效率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沈阳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回归系数为-0.232 3,其绝对值略大于辽宁省14市模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技术进步状况每提升1%,有利于抑制城市用地扩张0.26%,技术效率指数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表明沈阳经济区内,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此研究结论与14市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对于沿海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均有负影响,但统计上并不显著,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对沿海经济带的城市用地扩张并无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二变量在辽宁省14市、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3个空间区域内对城市用地扩张都有显著的正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建设用地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机理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理论上,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路径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即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有利于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技术进步通过改变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改变土地的利用结构对城市用地的扩张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率的改善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合理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等途径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

实证方面,辽宁省14市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实现,沈阳经济区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对于沈阳经济区8城市而言,技术进步不仅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还能抑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第一,该地区应制定和完善政策,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实施技术引进;第二,该地区应充分利用经济区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校府合作,减少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时间,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第三,该地区应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消除投资的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对于沿海经济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并没有影响,人口增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力度较大。因此,第一,该地区应实施节地型的城市化战略,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该地区应努力提高区域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土地市场化改革进程,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规模效应,提升技术效率水平;第三,该地区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

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研究测算辽宁省14市经济增长质量时的指标选取不够完善,应选取资本服务量表征资本要素,但因缺乏相关统计数据,且估算困难,因此最终选取资本存量指标测度。理论界在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价格指数选取、投资流量指标选取、折旧率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导致研究结果迥异。其次,研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围绕这二变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展开。最后,实证研究仅选取辽宁省14市作为研究对象,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5):635-639.[Tan Minhong,Li Xiubin,Lu Changhe. An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J].Economic Geography,2003,23(5): 635-639.]

[2]陈春,冯长春.中国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72-78.[Chen Chun,Feng Changchun. Driving Force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 72-78.]

[14]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3):59-66.[Shen Lisheng,Wang Heng. What Does It Mean That China’s Valueadded Rate Goes Down[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6,(3):59-66.]

[15]沈坤荣,傅元海.外资技术转移与内资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5-15.[Shen Kunrong,Fu Yuanhai.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 FDI on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Economic Growth:A Test Based on China’s Regional Panel Dat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0,(11):5-15.]

[16]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J].当代经济科学,2008,30(4): 23-29,124-125.[Chao Xiaojing,Ren Baopi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ounting for Contribution Ratio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J]. Modern Economic Science,2008,30(4): 23-29,124-125.]

[17]刘丹鹤,唐诗磊,李杜.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J].经济问题,2009,(3):30-33.[Liu Danhe,Tang Shilei,Li Du. Technical Progress and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78-2007[J]. Economic Problems,2009,(3): 30-33.]

[18]姜海,夏燕榕,曲福田.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 4-8.[Jiang Hai,Xia Yanrong,Qu Futian.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J]. China Land Sciences,2009,23(8): 4-8.]

[19]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等.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2008,28(6): 904-908. [Zhang Hongou,Ye Yuyao,Yang Lijuan,et al.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Guangdo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2008,28(6): 904-908.]

[20]狄剑光,武康平.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我国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3):414-424. [Di Jianguang,Wu Kangp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China’s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2013,32(3):414-424.]

[21]丰雷,魏丽,蒋妍.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2):4-10.[Feng Lei,Wei Li,Jiang Yan.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Ele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China Land Sciences,2008,22(12): 4-10.]

[22]Fare R.,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 66-83.

[23]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120(3): 253-290.

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各国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促退论的代表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还会降低消费者的储蓄欲望,从而降低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特别是当出现超级通货膨胀时导致经济崩溃。也有人通过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特定的关系,这个被称为中性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认为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还有些认为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方向是可以由曲P增长率来预测的。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范围内,长期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对应关系不是太明显。大家对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各抒己见,意见不一,本文就选择了VAR模型为分析工具,对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联系进行简单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VAR模型建立及数据选择

通货膨胀率指标:通常我们可以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我国统计数据中CPI的使用频率最高,宏观调控所依据的衡量指标也是CPI,因此我们使用本期的CPI增长率作为本期物价的通货膨胀率指标。

货币增长率指标:根据货币的流动性来划分。可以将货币划分成M0、M1、M2、M3等等层次。活期存款,在股市赚钱效应突出的今日,因为其可以便捷的转入股票账户,已经成为许多投资者的首选。考虑到经济意义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增长率指标。

基础价格指标:选取PPI增长率作为基础价格的指标。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行指标,认为PPI可以将反应价格从上游产业转移到下游产业最重影响CPI的过程。然而实践中发现PPI和CPI并不存在非常完美的对应关系,因此选用PPI增长率作为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率指标:选用GDP增长率,即GDP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率指标。

VAR模型一般都是采用多个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其中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来估计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趋势。本文拟构造的非限制VAR(p)模型可以表示为Yt=αi+■βiYt-i+εi,其中Yt=[CPItGDPiPPIiM2]-1是4阶时间序列的列向量,α是4阶常数列向量,βi是4x4阶参数矩阵,εi是4阶随机误差列向量。

CPI为通货膨胀率,CDP为经济增长率,PPI为基础价格增长率,M2为货币增长率。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选取1990-2010年我国GDP、GDP、PPI、M2数据整理后运用Eviews6.0先任意建立一个VAR模型。对此VAR模型,需检验其模型平稳性,以便继续模型建立。进行UNIT ROOT TEST中的AR根检验,结果所有根的倒数都落在了单位圆内,所以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平稳的。

VAR模型结构的确定:在选择阶数以后,一方面要使滞后期数p足够大,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以便完整地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滞后期数如果过大则可能导致自由度大幅度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

我们先尝试建立一个VAR模型,用AIC准则确定滞后期数p值,根据AIC信息准则,选择p=1,即滞后一期。建立VAR(1)模型,对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如表1。

由Eviews6.0分析出来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10%的置信水平下,GDP和CPI互为格兰杰因果,即可以互相解释,因此将GDP和CPI作为内生变量,将M2和PPI作为外生变量。

有了以上的检验结果,重新建立一个滞后一期的VAR模型,将M2 和 PPI作为外生变量,GDP和CPI作为内生变量,并再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和滞后阶数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模型建立如下:

CPI=0.211705902726×CPI(-1)-

0.387355168656×CPI(-2)0.896146243831×

GDP(-1)-0.00962327613507×GDP(-2)+0.200652304214×PPI(-1)-0.126586799163

×PPI(-2) + 0.500009589386×M2(-1) + 0.17472794991×M2(-2) - 18.0721364824

GDP=-0.227242913073×CPI(-1)+0.0217569502488×CPI(-2)+0.807779636617

×GDP(-1)-0.503708700065×GDP(-2)+0.207273047076×PPI(-1)+0.119250786236×

PPI(-2) + 0.0438386446868×M2(-1) - 0.0807218288596×M2(-2) + 7.23991243132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一) CPI对于来自GDP和自身的的响应分析

1.CPI对于来自GDP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GDP的一个脉冲信息,CPI会持续上升,在第三期达到其响应的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大约在第六期的时候,反应会趋近于0。说明GDP的前期增长可能带来后期的物价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

2.CPI对于来自自身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CPI本身的一个脉冲信息,CPI会在第一期达到其响应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并在第三期开始产生负回馈,在第四期开始达到负响应最大值,此后逐步回落,大约在第六期的时候,反应趋近于0。说明CPI本身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即上期的CPI变动具有一定的惯性,这表明CPI不能因为自身的变动而回归到一个正常水平,体现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 GDP对于来自CPI和自身的响应分析

1.GDP对于来自CPI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对于来自CPI的一个脉冲信息,GDP会产生一个负响应,在第二期的时候达到负相应最大值,此后逐渐减小,波动至大约第七期的时候,趋向于0。这说明CPI的变动对于GDP有负向的影响关系。这就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朝着一个恶性的发展趋势逐步蔓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表现出来通货膨胀恶性循环和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缩小,逐步向正面影响发展。

2.GDP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的响应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GDP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在第一期产生了最大的正响应,此后逐步减小反应,说明GDP的增长和CPI一样,具有一定的惯性。

四、模型分析结论

本文通过对上述提到的时间序列变量 PI,GDP,PPI,M2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根据格兰杰检验出的结果和相关结论建立了VAR 模型分析, 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原理进行总体分析, 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在10%显著水平下CPI与GDP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二者表现出显著的、长稳定的均衡关系。首先,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一国或地区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假如通货膨胀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则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不利影响;再次,经济过快的增长趋势同样也会反映出通货膨胀的一些问题,导致通货膨胀也随经济过快增长一同过度增长和蔓延的可能性增大。

第二,通货膨胀的波动对自身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也就是说, 一方面, 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经济行为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给其消费、投资,储蓄等行为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本年度的价格波幅会受到上一年度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仔细分析后来制定本年度价格水平调控目标以及措施。

第三,宏观调控是必要的。我们发现,CPI和GDP都具有很大的惯性,这表明仅仅依靠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可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过快或者过慢的增长速度和过高或者过低的CPI数值对于经济体而言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根据模型我们认为,既然GDP和CPI不具有自动回归一个中心值的特性,那么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作用时滞比较明显。在脉冲响应函数图中可以看到,CPI对来源于GDP的冲击需要在3年后才能达到其最大响应值,而GDP对来源于CPI的冲击需要在2年后才能达到最大响应值,这说明如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除了央行本身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作用时滞是在以熨平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货币政策发挥效用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而在2-3年的经济过程中,经济形势早已发生变化,能否真正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变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VAR模型分析结论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等,为加快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过快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是把“双刃剑”,适度合理的通货膨胀可以很好的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可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科学合理地掌握好通货膨胀的度,把握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将相关指标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扬光大。

(二)制定合理的应对严重通货膨胀的措施

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向各自的金融体系大量注资。处于此种情况下,最近几年下游企业缓解成本提高的能力相对变弱,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效应逐渐增强,从而使得消费者价格指数有所提高,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反应到民生问题的相关指标是否处在合理范围内,尤其是对08年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就是过量发行货币所致。因此,相关机构或部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重要因素。

(三)合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导致我国的资金在外汇上的占有率逐年增加,迫使央行大量发行基础货币,人民币的供应量翻倍增加,这样会使股票、房地产等行业资产价格发生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此种现状,我国政府可以将外汇适度分散到民众手中持有,这样就有利于整体风险的缩小和分散,对国家对民众都增加了收益,可谓一举多得的措施。

(四)进一步加强价格预测、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从本文第三部分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

因为CPI指数方差的90 %左右是由自身波动引起的, 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价格预测、监测、预警等能力, 尤其要密切关注关系到百姓生活的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在制定相关措施和调控手段时,要考虑到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对民众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刘盈.通货膨胀与我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相关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3).

2.郭艳芳,王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3.王双正.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4.王小平,闫丽萍,黄婷.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08(10).

5.张小峒.应用数量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基建数据并账 实务操作 相关探讨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总体推动力作用下,事业单位会计领域的发展获得了明显的成效。财政体制制度的变革,引发了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精细、高效化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新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基建业务数据完全依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单独核算,每月还要并入事业单位的会计“大账”,财务年终决算的时候,将基建投入等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建数据并账的全新变革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供给事业单位经营决策一应俱全的会计信息,在强化资产负债,杜绝和避免财务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解决了以往基建项目完工前账面资产存在不实情况的问题[1]。

一、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建并账的重大意义

1、基建并账让会计核算主体成为一套账。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制定了此制度。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此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旧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没有将事业单位当作独立报告的本体,双账和双报表将日常公用经费与基建收支分开,无法真实而全面的说明事业单位整体财务资产情况。而新的基建并账就是一套账管理模式,其实施原理将会计主体定为独立主体,并且明确了会计核算范围包括事业单位全部的财务管理业务。

2、提升信息质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3条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基建项目成果、预算执行情况[2]。这项规定体现了这一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完整性的要求。根据以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情况可得知,旧制度会出现信息弊端,即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包含基本建设事项会计信息造成的缺失。而2013年的新准则将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归入 “大账”体系,让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项目成果等全面系统的信息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系统的运行。

3、与公共财政体系融合并举。公共财政体系的变革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这一情况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更要创新这样才能够适应此变化。而基建并账就是财政改革的产物,是推行明细核算的举措,有助于公共财政改革的推动。

4、资金控制到位,监督作用凸显。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资金管控是难点,旧的会计核算办法让这一难点呈现了盲区,从而让一些人有“空”可钻,滋生了贪污腐化现象,而新的制度要求在基建核算的同时要同意纳入“大账”账簿,于报表中得以体现,避免两账两面现象,形成了有效地制约和监督作用。

二、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并账实务操作分析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贯穿其财务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执行中,以当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为契机对基建会计科目加以适当的补充、调整和修订,在新账中设置相应明细科目,核算基建账并入“大账”的成本[3]。

例如:2013年1月基建账发生:财政拨款1500000元,建安工程投资1000000元、待摊投资136830元.。

而将2012年12月31日原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新账时: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银行存款”、“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按照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长期借款”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银行存款”、“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贷记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中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

分析发现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数据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以后有如下问题存在:①很多情况,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数据并不真实。举例为证,在该表中的“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两项内容,当对它们进行并入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合并后在表中体现出的数据可能大于实际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将以前内部划拨的款项予以扣除。②如将“事业基金”科目纳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是不可行的,因为用负数来显示“事业基金”数额是与该基金本身的性质不相符的。“事业基金”科目是用来对事业单位收入的财政性拨款进行核算的,而这项资金的形成是对扣除结余分配后的一种滚存金额累计;如果将此资金并入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就已经对该资金的用途进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事业基金”科目原本的性质的。

综上分析,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并账不但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内控中的执行、支付两个岗分脱开,更可以让资产建设现状、事业单位贷款情况如实反馈在大账中,使事业单位的报表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以及负债情况,为事业单位财务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因而,事业单位基建数据并账应该运用于我国各个事业单位,使其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树云.中央财政投资的基建项目竣工结余会计处理方法初探[J].财务与会计,2004(11).

[2] 侯晔玲.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分析.华章.2013(01).

[3] 吴延亮.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变化――对心知肚征求意见稿的解析.商业会计,2012(07)

第4篇

在提高坏账准备率后,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但其坏账对利润的影响则较大,其影响对前、后任期的经营者以及经营者的前期和后期都是公平的,都有一种压力和动力来加强对应收款的管理、追收。因为后期的经营者在收回前期经营者所发生的应收款时,实际收到的应收款在扣除各种追收费用后一般都不少于提了坏账准备后的应收款,即使小于后者也不至于过大,从而增加或不至于较大幅度减少考核利润,提高追收货款的积极性。对经营者的前后期考核也是如此。另外,坏账准备率提高后,虽然在短期内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有影响,但对企业的实际资产没有影响,不会造成资产流失;相反,从长远看,可以大大减少应收款坏账的可能性。

是不是坏账率越高越好呢?显然不是。因为过高的坏账率,对当期的利润影响过大,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也不利于应收款的管理。在确定应收款坏账率时不能简单地以年末应收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而应该考虑各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我们认可有以下二点:

1.往来应收款的账龄及分析

根据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账龄分半年期、一年内、二年内、二年以上期四种为宜,坏账率定在10―40%之间较合适。以下是根据账龄确定的坏账准备率:

可能有人会认为40%的坏账率高了,其实二年以上期的坏账准备率不算高。因为新《民法》规定的诉讼期只有二年,账龄超过二年的应收款收回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即使能收回,其费用也很大。当前,国内国际上的收账公司代企业追讨账龄二年以上的应收款,其佣金就高达40%。

2.单位应收款的计算

一般来说,追收金额小的应收款所花费用应收款的比例较大,而追收金额大的应收款所花的费用占应收款的比例小些。因此,在根据单位金额大小来确定坏账比率时,应按照这样的原则:对单位应收款金额大的,应收款坏账率宜定低些;单位应收款金额小的,坏账率宜定高些。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坏账率定在10-30%之间比较合适。

由于每单位应收款都涉及金额的大小以及账龄的长短两个因素,因此在确定应收款的坏账比率时,应同时考虑应收款的账龄和金额。在考虑账龄时,应以考虑期末(如年末、任期末)为考核截止时点。此外,在确定企业的坏账比率时,应将单位内以及关联企业的应收款剔除。在根据账龄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因素来确定坏账率时,其原则是:金额小的应收款,坏账率往高档靠;一年以下的应收款往低靠,一年以上的应收款往高靠,二年以上的应收款往最高靠。在确定具体的坏账准备率时,还应参考其业务性质,看是否还有业务往来。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得到以下参考的综合坏账率:

10-15% 、 半年

内:15-30% 15-25% 15-20% 10-15% 10%;

15-20% 、 一年

内:20-30% 20-25% 20% 15-20% 10-15%;

25-30% 、 二年

内:30% 25-30% 20-25% 15-25% 10-25%;

40% 、 二年上:40%。

提高企业应收款的坏账准备率,初看起来好象增加了坏账费用,减少了企业利润,给企业造成损失。其实,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会给企业造成实际上的损失,相反,还会促使企业加强对应收款的管理,加速货款回收,减少烂账。举例如下:

设定某企业在现销情况下,第一年可以销80个单位,第二年销了70个单位,而在赊销的情况下,第一年可以销100个单位,第二年销90个单位,单位售价为8万元(净价),单位成本为6万元,财务、销售、管理费用固定部分合计为15万元。在未提高坏账率的情况下,第一年有20个销售单位应收款未收回,其中,12个销售单位在半年内,8个单位在一年内;第二年收回上年度的半年内和一年内各2个单位,并发生新的应收款,半年内12个单位,一年内8个单位。在提高坏账准备率的情况下,第一年共有11个销售单位的货款未收回,其中,半年内6个单位,一

年内

5个单位,增加应收款管理追收费用5万元;第二年收回上年的一年内5个单位,半年内3个单位,增加管理追收费用10万元,新发生9个销售单位的应收款,其中,半年内6个单位,一年内3个单位。则在赊销情况下两种坏账处理方法的损益情况如下(为计算简便,不考虑增值税财务处理带来的损益及收回旧账的机会成本):

1.年末按应收款余额的3%计提坏账额:

第一年账面利润 = 100×(8-6)-15-20×8×3%×1.17

= 179.384(万元);

第二年账面利润 = 90×(8-6)-15-36×8×3%×1.17

= 154.8912(万元);

第二年考核利润 = 第二年账面利润 + 收旧账收益

= 154.8912 + 2×2×8×1.17×(1-3%)

= 191.208(万元)。

2.在提高坏账率情况下:

第一年账面 利润 = 100×(8-6)-15-(6×8×15% + 5×8×20%)×1.17-15 = 167.216(万元);

第二年账面 利润 = 90×(8-6)-15-(6×8×15% + 3×8×20% + 3×8×25%)×1.17-10 = 133.94(万元);

第二年考核利润 = 第二年账面利润 + 收旧账收益

= 133.94 + [5×8×(1-20%)+ 3×8×(1-15%)] ×1.17

= 195.248(万元)。

第5篇

由于农村小企业是在地缘和亲缘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即使是聘用一名或数名专职会计人员,但要保证会计人员操守执业水平,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对农村小企业来说,都是很头疼的事情。聘用的会计人员一旦出现技术失误或违规操作,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农村小企业自身来承担;反之,聘用记账机构专业人员,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双方权责明确,如因出现差错,给农村小企业造成损失,则是由记账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财务风险转移给记账机构,解除了农村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会计工作的不间断,更好地体现了记账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维护了出资人及各方的权益专业记账机构是依法成立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操作规程,尽管农村小企业的经营活动连续不断,记账机构的专业人员都会遵循所签合同,与经营过程同步,提供连续的会计服务。同时,农村小企业委托的记账机构,不隶属于任何一方,只是依照法律、规章和契约,从事记账业务,既能避免出资人之间可能出现的猜忌和纠纷,又能维护利益有关各方的权益。

农村小企业记账的弊端分析

农村小企业因所有制结构复杂、观念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管理中家族化明显及计较成本核算,其自身财务意识较薄弱,并对记账认识存在偏差,即使委托记账也具有“特殊”的目的。记账的弊端逐渐浮现出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记账难以做大做强原因是:其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城区多,乡下少);机构规模偏小(一般不超过10人),抗风险能力不足,这些严重制约了机构的发展壮大。

记账机构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农村小企业之所以选择记账机构,主要是因为记账收费低,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而记账机构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导致准入门槛低,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无证上岗,人员身份非常混乱,少有注册会计师,中级职称就算得上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了。有些记账机构为了拉拢客户,不拒绝或主动为委托人制造虚假会计资料,并且帮助记账,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产生了信任危机。

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记账机构发展不平衡。记账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其成长的重要时期,由于政府对记账业务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专门针对记账的法律、法规更少,导致记账发展不平衡。尽管在2005年出台了《记账管理办法》,推出一些对记账有利的规定,但仍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使记账缺乏合理的监管。另外,记账属于税费较高的行业,又很少享有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及扶持政策,这些都导致机构发展不平衡。

模式单一,缺乏社会认知度。人们普遍认为,记账就是帮企业记账、报税,对其它财务咨询服务和记账的优势知之甚少。机构只从事单一的记账,又由于机构自身人员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无序的管理状态,记账机构的信誉问题存在严重危机。很多农村小企业对记账不信任,甚至产生排斥情绪,这些都给记账业务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记账业务与农村小企业经营活动脱节。农村小企业在不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情况下,无法依据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财务信息为企业服务,甚至会出现决策失误。记账人员很少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也不能随时待命,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履行与农村小企业所签合同中规定的任务,不能为农村小企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针对农村小企业记账的弊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注重机构文化建设,强化自身服务意识。首先,加强“以人为本”的机构文化建设,关注从业人员的个人发展,建立优秀人才资源储备库。目前,由于多种因素,一些记账机构的从业人员薪酬待遇仍比较低,致使记账机构的从业人员人心惶惶、跳槽频繁,不利于记账业务的顺利发展与机构自身的良性循环。机构应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机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机构应合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提高记账的工作效率。记账机构应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网上报税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同时应用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财务软件,为农村小企业提供高效、低耗、便捷的会计服务。

抬高记账机构的准入门槛,注重后续教育。记账从业人员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记账的工作质量。为此,首先,要注重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并开展多元化教育,使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及知识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要加强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的道德、业务和整体素质。

第6篇

1. 选择育苗地

鉴于樟子松幼苗对水、热、透气条件要求较严格,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离水源近、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地块,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为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不宜选用。

2. 整地施肥

将腐熟农家肥与磷酸二铵、钾肥混合施入后,采用旋耕机整地,将肥料均匀犁入耕作层中,每亩施农家肥1万千克、磷酸二铵40~50千克、钾肥10千克。虫害重的地块需施用杀虫剂防虫。

3. 做床、铺设微喷灌设施

旋耕后挖沟做床。一般床高10~15厘米,小步道宽30~50厘米,床宽1~1.2米、长10~20米。做床时灌1次底水,可增加土壤墒情,待水渗下后,将小步道上的土翻到床上耧平压实。

近几年我省春季常发生干旱,育苗期间需人工灌溉,因此,也可铺设微喷灌设施灌溉,喷出的雾状水有利于树苗吸收。

4. 种子处理

选购经检验合格的优良种子,放在没有暖气的冷库里储存。冬季采用雪埋或混沙埋藏催芽处理,可促进种子发芽,促使出苗整齐,增强幼苗抗性。

没有进行层积处理的可采用温水浸种,方法是播种前5~7天,在室内用40~60℃温水浸种,种、水体积比为1∶3,搅拌冷却后浸泡,以后每天换1次20~30℃温水,20℃室温下3~4天即可捞出;若室内温度低,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每天的平均温度加起来达到100℃即可。种子浸好后在编织袋上摊开,放在阳光下晾晒1~2小时,再移到室内盖上湿布或编织袋片继续催芽,如果干燥,每天用温水淘洗种子1次,待种子有50%裂口时播种。

5. 播种

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平均地表温度稳定通过8℃时播种。用耙子在床面耧出0.5~1厘米深的麻面,将种子均匀撒在上面。播种量控制在每亩10千克以内,发芽率80%以上的一级种子,每亩播4千克即可。撒种后先盖1层锯末,不要太厚,盖住地皮即可,再盖1层细沙(厚度0.5厘米),覆沙后用木滚镇压一下,然后浇水,水要浇透浇匀。一般7天左右即可出苗。

6. 播种后的管理

①浇水。播种后床面保持应有的湿度是保证出苗的关键。晴天每天浇1次水,天气不太干旱时,表面浇湿即可,水量不宜过大。播种后前期的浇水原则是少量多次。手工喷水的要注意喷均匀。

②封闭除草。播种后2~3天喷施乙氧氟草醚封闭除草,每亩用量80~100毫升。

③防鸟害。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鸟类啄食为害,应做好防护,直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7. 苗期管理

①浇水。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和土壤干湿度适期适量浇水。5月份幼苗细嫩,浇水宜少量多次,防止立枯病及日灼为害,一般每天上午进行1次;6月份以后2~3天喷1次水;7~8月间,结合自然降雨,不旱不浇水,浇则浇透水;到8月中旬以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除天气特别干旱外,一般不浇水。

②追肥。原则是前促后控,6月中旬以后苗木速生期需大量养分,可于入伏前每隔10天追肥1次,每次每亩施硫酸铵4~5千克,入伏后可再喷1次磷酸二氢钾溶液,立秋后停止追肥,防止苗木贪青受冻。追肥可结合降水或浇水进行,将肥料溶解于水后导入微喷管喷于苗床上,然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导入肥料水之前最好先浇少量水湿润苗木。注意施肥前一天不要浇水,施肥后要浇透水,防止烧苗。

③间苗除草。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留苗密度可达每亩40万~50万株(第二年不出圃的需移植)。如果播量适当、播种均匀,可不必间苗;密度不匀的可在7月份剔除弱小苗。出苗50天后,如果还有杂草,多的可用乙氧氟草醚50~60毫升/亩+拿扑净100~150毫升/亩对水喷雾,少量杂草人工拔除即可。

④防治病虫害。出苗后至6月底,土壤温湿度有利于立枯病发生,防治原则是防重于治。可在播种时用五氯硝基苯拌沙覆盖,苗出齐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洒,每7天喷1次,连喷几次。也可用0.5%硫酸亚铁溶液喷雾,但硫酸亚铁喷洒半小时后必须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发生药害。

8. 越冬保护 冬季特别是早春气候干燥,樟子松幼苗易发生生理干旱而枯死。覆土可有效阻挡寒风侵袭,保护幼苗安全越冬。现在很多种植户为改变春季过于繁忙的局面,将来年春季准备出售的苗木采取秋季掘苗假植,此法不仅简便易行,还有利于风化土壤,消灭病虫害。假植后的苗木,到10月末11月初灌1次透水,封冻前用编织袋片覆盖,防寒、防风、防干旱。

9. 二年生苗木的培育

二年生苗木最好采取移植,移栽时切断主根,4月上旬即可进行。可床作也可垄作:床作的顺床开沟栽,株距4厘米,行距12厘米;垄作的株距4厘米、行距16~20厘米,双行栽植。栽苗前灌足底水,水渗下后随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叶片不埋入土中为宜。移栽苗速度要快,要保护好苗木根系使其不受风吹日晒,栽后踩实、浇水。为促进发根,可用ABT生根粉溶液浸根或叶面喷施。

第7篇

关键词:预应力施工;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of post-tension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jec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ocusing on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post-tensione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on purposes.

Key words: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post-tensioned; prestressed tension

中图分类号:TQ6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3

一、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能充分发挥高强度钢材的作用,即在外荷载作用于构件之前,利用钢筋张拉后的弹性回缩,对构件受拉区的混凝土预先施加压力,产生预压应力,使混凝土结构在作用状态下充分发挥钢筋抗拉强度高和混凝土抗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当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拉应力时,首先抵消预应力,然后随着荷载不断增加,受拉区混凝土才受拉开裂,从而延迟了构件裂缝的出现和限制了裂缝的开展,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这种利用钢筋对受拉区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的钢筋混凝土,称为预应力混凝土。

二、预应力混凝土分类

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类。先张法是先张拉钢筋,后浇筑混凝土。后张法是先浇筑混凝土并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钢筋,预应力靠锚具传递给混凝土。

后张法施工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并在预应力筋的位置预留出相应孔道,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数值后,穿入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利用锚具把预应力筋锚固,最后进行孔道灌浆。后张法施工由于直接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上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所以不需要固定台座设备,不受地点限制,它既适用于预制构件生产,也适用于现场施工大型预应力构件,而且后张法又是预制构件拼装的手段。

后张法施工工艺与预应力施工有关的是孔道留设、预应力筋张拉和孔道灌浆三部分。

三、后张法预应力张拉过程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3.1 后张法基本要求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施工基本要求:

施加预应力前,应对混凝土构件外观和尺寸进行检验,张拉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施加预应力所用的机具、设备、仪表,应定期维护校验。

检查预留孔道尺寸和位置是否准确,孔道直径应保证预应力筋能顺利穿过。孔道应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尺寸埋设准确、固定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较大移位和变形。在设计规定位置上留设灌浆孔。在曲线孔道的曲线波峰部位应设置排气兼泌水管,必要时可在最低点设置排水管。灌浆孔及泌水管的孔径应能保证浆液畅通端部预埋钢板应符合设计要求;遇曲线时,固定钢筋应适当加密;从而保证满足设计要求的曲线,满足结构使用阶段合理受力要求。安装波纹管后检查,波纹管是否漏浆、堵塞;检查确定锚具质量后,进行张拉,后张法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3.2 预应力钢铰线的基本要求

应按有关规定对每批钢铰线抽检其性能,同时应就实测的弹性模量和截面积对计算伸长量作修正;钢绞线的切割面为一平面,以便在张拉时检查断丝。

3.3 锚具和垫板基本要求

应抽样检查锚环、工作夹片洛氏硬度、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同时进行金属探伤检测,所有锚具均应采用整体式锚头,不允许采用分离式锚头。

3.4 张拉要求

张拉前确保钢铰线在管内能自由滑动,构件可自由适应预应力引起的变形,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规定要求,气温不宜低于-15℃;根据设计张拉顺序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一般应两端同时张拉,当一端张拉时,应精确量测另一端的回缩量,并从千斤顶量测的伸长值中适当给以扣除。张拉时无特殊情况尽量采用双控方式;即伸长量控制和拉力控制。并做好张拉记录。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预应力筋需超张拉,可比设计要求提高3%-5%。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

张拉程序:

a.对于夹片式等具有自锚性能的锚具:

(1)普通松驰力筋0初应力1.03σcon (锚固)

(2)低松驰力筋0初应力σcon (持荷2min锚固)

b.其它锚具:0初应力1.05σcon (持荷2min) σcon (锚固)

伸长值:

(1)理论伸长值L=PPL/APEP

式中:PP为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KN/mm);L为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为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为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

实际伸长值L=L1+L2

式中:L1为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L2为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

用超张拉方法减少预应力筋的松弛损失时,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宜为:

对于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25 m的直线预应力筋,应采用两端同时张拉的方法;长度小于25 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一端张拉;但张拉端宜分别设置在构件两端。对预埋波纹管孔道曲线预应力筋和长度大于30 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张拉,长度等于或小于30 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在一端张拉。

安装张拉设备时,对于直线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孔道中心线重合;对于曲线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孔道中心线末端的切线方向重合。

平卧重叠浇筑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张拉预应力筋的顺序是先上后下,逐层进行。

3.5 断丝、滑丝处理及预防措施

断丝、滑丝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一旦产生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故张拉时注意预防及检查,如有断丝、滑丝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见下表

(1)断丝预应力钢丝材质不均,操作失误导致预应力钢丝受力不均提高其余钢束张力,换束重张;启用备用束张拉设备规格要配套;

(2)注意控制钢束张力;

(3)冬季施工预防脆断,做好张拉记录;

(4)滑丝锚具质量问题卸载,更换锚具重张;

3.6 孔道压浆施工注意事项

(1)水泥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2)控制压浆时间,压浆由最低压浆孔压浆,最高排气孔排气,一般先压下层孔道;

(3)压浆过程及48h内,结构混凝土温度不得低于5℃,否则采取保温措施,而当气温高于35℃时,宜晚上压浆。

预应力筋张拉后,应尽快地用灰浆泵将水泥浆压灌到预应力孔道中去。灌浆用水泥浆应有足够的粘结力,且应有较大的流动性,较小的干缩性和泌水性。灌浆前用压力水冲洗和湿润孔道。灌浆顺序应先下后上,以免上层孔道漏浆把下层孔道堵塞。灌浆工作应缓慢均匀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3.7 预应力施工注意事项

所用张拉设备仪事先应校核,且必须与所张拉的钢束配套,张拉时统一指挥,如发现异常,须停止并查明原因,首次张拉应实测管道摩阻损失,孔道压浆时,外界气温不能低于规定的限值,张拉操作人员注意安全。

第8篇

平心而论,那时容易多了,观众要求不多,一张唱片会反复听到间奏在哪里都记得,现在大家获取音乐的渠道这么多,听到一点点,不喜欢就删掉了。可能人听了很多歌,留在心里的却很少。

02 你觉得现在的音乐品质跟过去比有怎样的变化?

没多少突破。进步有限。推出新东西的速度快了,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你会发现现在的歌手什么歌都会唱一点,而你却不太能分出他们的特点。

03 你容易有挫败感吗?近几年很少看到你的作品。

我没有什么挫败感。事业上一直没有太大的起伏。野心也没有。江山反正代有人才出,如果什么时候都听同一个人的歌,这行业就完蛋了。一定会有新人出来。

04 你对别人要求多吗?对自己呢?会跟随年轻人的喜好吗?

不多,宽以待人宽以律己。我们家人都没什么野心,三餐可饱就好了。年轻人的喜好,我总的来说容易上手,不过仍感到焦虑,因为学会一个新东西不久又会有更新的,总有一天会跟不上。比如上微博,一开始还蛮有瘾的,后来我觉得自己好像自己的狗仔队。

05 觉得最差的教育是怎样的?

我对小孩的要求就是别被老师叫到训导处就好。也不是完全放任,但我希望他的童年留点记忆。

06 随着时间推移,你有什么过去的观点被或改变了?

有些观念确实会有改变。比如以前觉得某个经济学家讲的很有道理,各种理论懂得好多,我一个读保险经纪的像个,什么都不懂,现在觉得世界经济恐怕就是被这些人搞垮的。哈哈。

07 据说你很宅,宅男的性格和歌手的工作冲突吗?

是的,超级宅。如果没有我老婆,我可以天天待在家里。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个行业虽然顺利,但一直不是被关注的第一焦点,我可能就是第二或第三焦点。因为我很宅,也没啥男性魅力。哈哈。

08 主持综艺节目是你自认为拿手的“项目”吗?

主持是我认为个人事业中最不成功的,却是这些年最多人找我做的事情。我没什么主持天份,相反我喜欢演戏,但没人找我拍戏。做主持人和当嘉宾完全是两回事,当嘉宾就等着问题抛来就好,但主持人要时刻考虑怎么出效果。特别是你访问一个已经很了解的人,还要装作自己不了解去提问。我可能就有一个特点是适合做主持人的,就是怕冷场,因为不自信,惧怕一句话出来,全场空气冷掉,我就会不断的找话,以避免尴尬。所以这样一来,无心插柳,显得我还活跃吧。

09 你在理财方面有什么心得?

我基本是投资股票,不过是保守的方式。我投资股票的方法很笨,台湾股票的加权指数低于4000点进场,超过8000点我就出场,我没赔过钱,也没有发大财。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股市;经济增长;银行;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149-03

[作者简介] 刘建和,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证券市场;(浙江 杭州 310018)

曹建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浙江 杭州310027)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极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以及银行发展由此引申的股市对经济增长和银行发展的影响;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也是最近研究的热点。

国外学者对股票市场的表现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这些结论大多证明了股票市场和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但结论并不是完全一致。如Levine(1991)得出结论,认为股市流动性与银行促进长期的经济发展。而Binswanger(2002)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用子样本滚动回归方法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和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成立。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如于长秋(2003)选取了美国战后1948年6月至1981年1月股市波动与经济波动的数据,用布兰查德模型理论分析,得出股票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相关性;王志扬、马理(2004)选取了1994年至2002年我国GDP增长率与股票市场流动性增长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数据回归检验论证了当前股票市场与经济的增长并不存在强关联。

从股票市场和经济形势各变量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我国股市只有短短的10多年时间,而且表面上经济增长变化与股市行情变化各阶段并不相符合,这也导致了中国股市并非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一般论断。但是我们发现上证指数和经济变量绝对值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刘建和、李涛,2006)。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必要继续进行实证研究。

一、检验指标

我们根据Levine等(1997、1998)形成了检验指标体系,再根据我国内地股市自身的数据指标特点,在本次实证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大类测算指标:

1.增长指标

(1)人均实际GDP增长指标(Output Growth):该指标(简称OG)通过对人均实际GDP值的计算得到,而实际GDP则是名义GDP值除以物价指数得到。在这里的物价指数我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替代,并以1985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

(2)人均市值增长指标(Capital Stock Growth):该指标(简称CSG)通过对人均市值进行计算得到。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股市中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非流通股,从而总市值与流通市值相当悬殊。由于实际股市中成交价往往只代表流通股股价,所以本文该指标中的市值即为流通市值。

(3)储蓄存款增长指标(Saving):这一指标(简称SAV)指的是储蓄存款占GDP值的百分数。储蓄存款一般指私人储蓄存款,在这里笔者以我国统计指标中的银行城乡储蓄存款来代替。

2.股市指标

股市指标主要指股票市场流动性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指标,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流动性指标,另一类则是容量指标。前者主要包括成交金额比率和换手率指标,后者在本文中主要选取了资本化比率指标。

(1)成交金额比率(Value Traded Ratio):VT=总成交金额/GDP值。

(2)换手率(Turnover Ratio):TO=成交量/流通股本。

(3)资本化比率(Capitalization):Cap=流通市值(或市价总值)/GDP。和人均市值增长率指标一样,在这里因为考虑到一方面,股市行情主要反映二级市场流通股股价,而另一方面非流通股主要只以转让等方式进行流动,难以体现资本化状态。因此资本化指标只考虑流通股市值,即流通市值。

3.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由于本文重点在于分析股市行情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问题,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主要与银行等金融中介相关,在这里由于数据的时间问题,笔者只选取了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综合。

(1)金融深度指标(DEPTH):DEPTH=金融体系流动负债/GDP。由于国内统计口径与国际上并不一致,在这里笔者借用谈儒勇(1999)的方法,以M2来代替金融体系流动负债,也即DEPTH=M2/GDP。

(2)贷款率指标(Bank Credit,也即PRIVY):Bank Credit=私人企业贷款/GDP。与国际情况并不相同,到目前为止,虽然大陆民营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都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实上,就国内银行而言,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进行贷款,民营企业贷款老大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正是如此,笔者以国内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中的各项贷款项目来代替国外的私人企业贷款项目,也即Bank Credit=各项贷款/GDP。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我们利用1992年至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各类数据分别来自相应的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所得拟合结果分别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正如我们曾提到过的那样,Levine(1991)曾认为股市流动性与银行促进长期的经济发展。从表1的拟合结果来看,我国银行发展水平如DEPTH指标和贷款率指标对于人均实际的GDP增长(回归系数在0.1的水平下有效)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而且检验结果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尤其是对于银行贷款率指标而言。但在股市流动性方面与Levine他们所得出的结果并不相同,我国股市换手率、成交金额比率和资本化比率并没有与人均实际GDP的增长呈现出绝对的正向推动关系。这比较符合冉茂盛,张宗益,陈梅(2003)的观点,即中国股票市场规模扩张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十分微弱。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对于大陆股市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对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增长速度;另一种可能是大陆股市的发展规模与GDP发展的规模不相符合,远小于GDP发展的规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才有可能会出现这种计算结果。

人均市值增长指标的拟合结果明显弱于人均实际GDP增长指标的拟合结果。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贷款率指标的增长与人均市值增长指标呈反向关系,说明间接融资的增长可能会抑制直接融资的增长幅度。这一现象也可能说明直接融资难度增大时(可能受股市低迷的影响),企业转而寻求间接融资手段,造成两个指标呈现出反向关系;另一方面,虽然资本化比率的提高直接推动人均市值增长率的提高,但是我们却发现成交金额比率和换手率的提高却对人均市值增长率的提高呈抑制作用。可见股市流动性的提高可能只是增加了短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但并不能保证人均市值的长期增长。当然这也可能与大陆股市规模扩张速度弱于人口增长速度有关。这种规模扩张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股价水平的上扬;二则是证券数量上的扩张。

储蓄存款增长指标的拟合结果表现较为理想。其中金融深度指标和贷款率指标的提高都对储蓄存款的增长有着正向推动作用。但是,股市指标与银行指标的表现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资本化比率对储蓄存款的增长表现出正向推动作用,但是成交金额比率和换手率等股市流动性指标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储蓄存款的增长有着负向作用。而且股市流动性指标中换手率指标的表现更为显著,换手率较高往往反映出股市成交比较活跃,也就是说这一现象反应出在股市活跃时储蓄存款增长会下降,即股市流动性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储蓄资金流入股市。

三、结论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银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强于股市。从人均实际GDP增长指票的拟合结果来看,我国银行发展水平如DEPTH指标和贷款率指标对于人均实际的GDP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关系,而股市指标却并不表现出这种特征。战明华、王忠锐和许月丽(2003)的结论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实证认为,一方面,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的确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金融中介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当然Harris(1997)曾指出,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人均实际GDP的增长,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效应却较弱。由此,本文的实证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这一结论。

2.我国股市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尚有不足。从人均市值增长指标的拟合结果来看,一方面规模不足影响了人均市值增长指标的发展,使得股市流动性的提高反而影响到人均市值的增长;另一方面,间接融资抑制了我国股市发展的规模。银行指标与人均市增长指标呈现反向关系,这一现象也可能说明直接融资难度增大时(可能受股市低迷的影响),企业转而寻求间接融资手段。但就目前来看,间接融资仍是国内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我国股市发展的规模并不足以支持宏观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未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已经不多,但非流通限售股的完全流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近几年内中国股市发展规模依然存在着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

3.股市的活跃有助于吸引储蓄资金。从储蓄存款增长指标的拟合结果来看,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和资本化比率指标都对储蓄存款的增长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但是,股市流动性指标却与储蓄存款增长指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说明股市的活跃有利于吸引储蓄资金流入股市。郑江淮、袁国良和胡志乾(2000)在实证中得出结论,随着股票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储蓄越来越多,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将不断显现,贡献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实证从另一方面说明发展我国股市规模和层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冉茂盛,张宗益,陈梅.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2]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3]王志扬,马理.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5,(1).

[4]于长秋.股票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J].辽宁财专学报,2003,(2).

[5]战明华,王忠锐,许月丽.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J].预测,2003,(1).

[6]郑江淮,袁国良,胡志乾.中国转型期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0,(6).

[7]Binswanger. The Impact of Formal Finance on The Rural Economy of I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y, 2002(2):234-262.

[8]Ross Levine.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91(J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