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生科学思维

时间:2022-01-27 18:54:40

导语:在小学生科学思维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生科学思维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因而要求教育机构建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状不乐观,对人才培养有不良影响。所以,本文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提出科学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人能够对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能力。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因而对小学科学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纵观小学科学教学,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明显不足,因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性,所以有关人员应加强对该问题的探讨,提出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提升小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诸多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能力不足方面。首先,认为科学学科教学中,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自主养成的。其次,认为创造性思维为优等生所特有,其它水平学生不具备,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平台具有倾向性。最后,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时间相对较少,且将实验步骤、内容等问题直接告知学生,减少学生探究时间和缩短过程,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二、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其路径相对较多,但结果只有一种。所以,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竞争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力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开创祖国未来。其次,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三、科学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起始,可以将小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殿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质疑,为小学生专心寻找问题答案提供良好的动机条件。例如:在《大树的观察》教学中,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大树的树皮为什么自己裂开”、“树皮裂开后怎么办”等系列问题,待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可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学习,最终寻找问题的答案。该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学生享受问题解决过程和得到答案的快乐[2]。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之门。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所了解知识不满足,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对此,教师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其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力》一课中,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首先,问学生是否相信一张纸可以托住一杯水,相信许多学生都会摇头,表示不相信;其次,教师进行实验操作,以验证事实。当学生看到一张纸可以完全托住一杯水时,便会产生浓厚兴趣,想一探究竟。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因而要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将教学活动回归于实验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完全操作实验,而是在启发小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能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又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水有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将橡皮泥放入水中,问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效方法将橡皮泥浮起。对此,学生开展激烈的探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一一验证。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且激发小学生想像力,增强思维拓展训练的效果[3]。

(四)激发小学生创造欲望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激发其创造欲望,使小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发散,打破现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所以,在该阶段,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敢于对问题加以探讨,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便是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以正确方式加以否定,不可打击学生,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想像能力。例如:在《登上月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月球与地球的区别问题,如空气、引力等方面,不仅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月球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月球宇航员服饰、喝水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论: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小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不足,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且不利于人才培养。但是,随着小学科学课程的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逐渐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师必定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广.结合小学生心智特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02.

[2]支丽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26:60.

第2篇

一、刺激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会独立观察与思考

兴趣是尝试去了解任何一个新学科,新知识的前提,就像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彼岸的大门,在人好奇求知本望的驱动下,一步步朝新的方向迈进。激发学生对于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兴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事物的本质是在人类无数次的观察中探知的,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无一不都是生活中勤于观察、喜欢思考的求知者。物理学家牛顿就是如此,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热爱读书,尤其是操作性强的科普读物,并且在受到启发后总是动手制作些奇特的小玩意,比如风车、木钟等等。牛顿也喜欢思考,小时候的他总是仰望着星空,看着浩瀚无垠的星空,皎洁明亮的月亮,他就经常在想:为什么天空上的这些美丽的东西掉不下来?有时,牛顿在花园散步,也会逐渐陷入沉思中,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正是因为苹果砸到牛顿后,牛顿并未把这当作一件生活小事看待,而是思考并且继续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观察,深入地探讨,最终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对于我们而言,也应当时刻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经常提出疑问,才会更好地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在我们的实际课程教学中,比如,《花和果实》这一章,在课堂上关于植物的理论知识应该给予相应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特点功效等,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我进行观察,需要他们学会观察植物,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直观的接触,不仅使得学生对植物有了自身的独特认识,而且对于观察植物或者此类的科学探索活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参与科学观察,自觉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二、拓展丰富的想象空间

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指引我们向世界的深处去探索。创新思维是覆于想象力之上的,它是在发现新事物后大脑得以建构起抽象模型的基础,只有想象之后产生了新的方向概念,接着在自然或者社会的发展规律制约下,着手于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与发散,并且寻求差异,提出设想,把众多的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想象力的发挥没有范围,也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需要学生对生活敏感,从生活中随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循序渐进地形成科学创新思维。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水往高处走》这节课时,我们都知道由于重力作用水都是往低处流的,但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水也会往高处走。我们把蜡烛粘到盆底,盆里装上适量的水,然后点燃蜡烛,等火烧得非常旺的时候,用玻璃杯扣住蜡烛,这时就会出现有趣的现象了。如果我们仅让学生知道是蜡烛消耗了氧气,气压降低的结果,并不能让学生对这个小实验有着深刻认识,而实践操作却充分让其想象力得到了释放。

三、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

第3篇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各界对科学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美国国家研究协会出台了《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该框架围绕“科学和工程实践、跨学科的概念、学科核心观念”的维度组织,着重体现了注重实践并让学生在较少内容上实现真正学习的思想。该框架将工程教育纳入到了K-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将之前《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基于探究学习”模型更加具体化,为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指明了实现途径,使抽象的理论找到了实践的落脚点,提高了教学的可操作性。然而,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有在理工科大学里才出现的工程问题,能否在小学的课堂里研究呢?小学生能否培养工程思维呢?这是大多数人所质疑的。事实上,随着STEM教育的整合,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小学学习阶段的科学与工程教育之间又有交集。因此,工程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工程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工程思维是指按照某一特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规范或标准进行设计,然后进行生产或建设,直至最后制造出产品供应社会或建成设施投入运营。工程思维有如下特征:

首先,工程思维具有现实性。工程思维是以筹划的可行性为宗旨,面临的是潜在可能性与现实可行性的转化契机,寻求工程理想与工程实际两者间矛盾的解决。它能将客体对象变得跟主体价值需要相符合,它之所以具有现实性,在于它根植于主体的价值意图,工程思维的可实现性特征表明工程建构比其他活动更能考验人才的真才实学。

其次,工程思维具有创新性。与创新思维相比,工程思维的创造性如同放风筝者手中的线,它更具有方向性、目标性,强调的是标准化与操作性;而创新思维如同没有线的风筝,它更具有跳跃性、求异性,强调的是想象力的发展。

再次,工程思维具有综合性。工程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思维,它不同于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注重事实,强调证据。在工程活动中既要考虑所要建造或建构的对象和目标,又必须把整个活动本身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联系起来,把工程系统放到这个大系统的背景之中。工程思维是“应该――如何做”的思维活动,是对实践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复杂层次的实体型思维。为此,工程思维除了具备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的一些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具备这种综合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一直处于副课地位,而欧美国家领先于我们几十年,随着美国新一代《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的出台,使得我国的科学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当下,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大多数的实验为验证性实验,虽然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但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则较差,更缺乏自主探究能力与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就是为了操作而操作,使得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浅薄,乃至整体的无意识。

然而,工程恰恰架起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的桥梁,为我们的实际教学探寻了新的思路。如“小小建筑师”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它是一个科学与技术交织在一起的案例,结构的稳固性中既有科学原理,又蕴含着工程设计和操作技术,让学生自主搭建积木或自主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科学建模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技术应用的新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工程案例的教学融入实际教学中,并将探究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实验引入当下的科学教学中,或将师徒制或兵教兵的模式引入到教学中,或者与校外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工程思维关注的是共性,思维过程区分为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在实际的问题与决策中,要尝试使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模型设计与工程实践,力求最优化原则,是“应该做――如何做”的思维活动,是对实践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复杂层次的实体型思维。为此,工程思维除了具备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的一些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具备这种综合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科技教育,更应重视工程教育,并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相融合的新模式应用到我国的科学教育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与更具人性的人。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2年美国了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 lAssessmentof EducationalProgress,NAEP)的《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报告,该报告是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对科学教育从“探究――实践”的转变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也是科学教师从工程思维的角度去考虑科学教学时不可或缺的参考。例如,科学问题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如“为什么灯泡会发光?”工程学则源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怎样将能发光的灯泡应用到房子里?”这两个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其目的就是如何将科学与工程问题有效结合在一起。如何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如何将学生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变成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其切入点只能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着手,因此,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基于课堂教学,重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是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而工程思维是以系统工程知识为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就必须加强工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如《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指出四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开始简单但系统性的设计,尝试回答“科技是怎样被用于创造材料的”问题,能运用系统方法对简单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并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测定是否满足问题的要求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高效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或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自主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工程思维下的应用能力。

2.创设实验情景,注重对探究的创新能力

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而实验的核心是探究,可以往的探究是在现成答案的情况下进行的演示活动。在基础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能让学生在自发的情景下,进行一般性的自主探究。如学生通过LedongScratch互动教学平台等工具,让学生自主搭建数字化实验系统,将实验探究工具的开发作为探究实验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体现工程思维与技术应用的一种新的方式。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该重视学生设计能力,因为设计即探究,让学生在设计实验中理解科学与工程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兴趣,以及工程思维下的创新能力。

3.构造实物模型,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用“科学和工程实践”替代“科学探究”,体现了参与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物模型是依靠物质的基本形态所做的模仿,是一种已有的零件实物或样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完全有必要开设实物模型构造的教育,如通过泥塑、雕塑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搭建房子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提高对实体性的理性认识。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 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具备多元化知识体系结构、较高的思维能力的人才,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学来支撑,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要高度重视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新课标”的提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理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训练,而小学生的年龄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并且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数学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更是成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将小学生的惯有的单向思维向多方向转变,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融合,学生思维能力在综合、立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被充分挖掘。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常用策略

1.通过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一道数学题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引导,同时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例如,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数学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如“一个商店里,足球35元,帽子10元,鞋子45元,文具盒8元,橡皮1元,日记本2元,书包25元。”根据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道题显然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减法。比如,买一双鞋子和一个帽子需要多少元?解答需要用加法45+10=55(元);买一个足球比一本日记本需要多付多少钱?解答需要用减法35-2=33(元);买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和一个足球共多少元?解答需要用到连加8+25+35=68(元)。还可以有很多问题的提法和解法。

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很多数学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思考角度不同,问题答案也不同,通过这类题型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打破惯有的单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分类”学习时,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训练,如“请你为班级内的同学进行分类”,这一问题的解决很显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随之发生变化。根据性别不同,班级同学可以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根据头发长短,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两组;根据身高不同,可以把班内同学分成高个子同学和矮个子同学;也可以根据穿着、配饰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划分,分类结果也有所区别。通过类似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3.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迁移思维能力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扎实程度是呈正相关的,知识越扎实,理解越深刻,迁移思维能力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越有利。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活动,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呈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关联,其本质都是相同数位的加减法,只要将运算法则“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一当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样,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本质相同,只是由相同数位的加减法迁移为相同单位的加减法,因此在计算时要先进行通分,保持分母不变,然后进行分子的加减法。

4.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化的掌握,开阔思维,是从一种事物到另一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设法通过形象的教学活动,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联想,唤起已有知识的回忆,认识新知识。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形象、直观地从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变换到锐角,或者模型拼接,计算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引导学生思考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利用模型的变换或拼接验证联想,得到最终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新课标、新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目的,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实践坚持研究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1),47-48。

第5篇

一、激发兴趣,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其次,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训练语言,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践,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四、合作交流,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6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 刘丽君,江苏省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大成智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批准号:B-b/2011/02/088)的成果之一。

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的结构,增强创新意识。为此,江苏省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开展《大成智慧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活动,语文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编写了校本课程《语文智慧策略的训练》,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学指导,策略感悟;自学检测,策略尝试;分析总结,策略反思;当堂训练,策略应用;拓展提高,策略迁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欲望。导入新知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把课堂教学要点置于醒目位置,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如在教《活用优美语句》时,笔者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好多古诗,其中有好多诗句都是意境很美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说话、作文中用一下它们呢?(生摇头)其实呀,用了这些诗句可以令我们的文笔生辉呢!(生疑)下面,老师就来用上一句。听好了,昨天晚上我在电视里看见张柏芝了,她在做洗发水广告,当我看到她那乌黑亮丽的头发在飘洒的一刹那,我就想起了‘不知黑丝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怎么样,我这个诗句用得还恰当吧!”感悟这些优美诗句后,同学们的思维火花顿时被点燃了,兴致高昂,争着抢着也要说几句,到后来的应用和迁移时简直水到渠成,学生说出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句引用。如一位学生说:“我班的××同学夏天头上长了疱,只能把头发剃了,过了暑假他来校报到,我发现他的头发又长得很浓密了,于是调侃他说,你这头发可真是‘野火烧不尽,夏风吹又生’啊!”有的学生说:“九月份香山上的枫叶红得似火,我可以说‘不知红叶谁裁出,九月秋风似剪刀!’”还有的说:“我看到有人在河里洗衣服,当他把一件白衣服洒入水中时,多像‘白毛浮绿水’啊!”“中秋节,在外打工的哥哥打来电话说想家,我理解他的心情,因为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展开了丰富新奇而又入情入理的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造性思维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鼓励学生质疑,由此唤起他们思维的能动性,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分析课文“主题突出重点明”时,第二部分的策略尝试是要求学生从提供的事例中选出符合“我们的班级是个团结友爱、温暖的集体”这一主题的例子。当时学生很快就选出了能体现“主题明确”的事例,笔者也认为这些答案合情合理。可是就在笔者想把教学内容往下过渡时,一位平时总有不同见解的小男生站了起来,大声地问我:“老师,为什么第2、3个事例就不能选,我可以说后来他们这两对同学经过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成为了大家的朋友,这样不也符合主题吗?老师,你说人有不犯错误的时候吗?不是你说只要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吗?”顿时,笔者被这位学生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本想告诉他,这两个例子确实不符合立意,因为事例中并没有下文,可是又一想,这样既会使他的自尊心受损,更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更何况这个答案反映了他内心善良的一面。于是,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要求大家就这位学生提出的下文把这两个事例写具体,内容必须与“团结友爱、温暖”相符合,那位小男孩笑眯眯地坐了下去,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位小男孩是我班最爱问“为什么”的,也最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被其他同学称为“小博士”。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学会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达到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采用合作互动,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

传统教学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促进全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环节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如自结对子、对垒等。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7-01

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的提升有助于智力的增长。小学阶段最注重的正是对孩子们的智力培养,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无一不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改变现状的,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语文”作为学生学国其他文化的基础,好的语文功底有助于学生写作、理解和表达,从语文入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称职的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文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教育经验提出些许意见。

一、精心备课,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发芽的土壤

一方面,小学的孩子们作为一块还未被开发的璞玉,想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本身要有足够超前的意识。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既能从大的方面引导每个学生,又能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小学的孩子们心理素质都非常的脆弱,面对挫折很容易退缩,受到表扬则很容易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所以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会使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很新颖有时也会充满错误,这个时候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和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而不是就问题本身的错误去责怪学生。

另一方面,课前备课的时候,老师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本身,老师应该巧妙的运用寓言、歇后语、音乐、谜语、漫画等这些对学生吸引力更强的东西去设计问题、创造学习环境,这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知识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二、激发兴趣,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生长的温床

如果将创造力比喻为一辆汽车,那么兴趣就是这辆汽车的燃料,成功则是这辆车的目的地。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任何创造性成果都是在对研究目标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提升,他们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进而创新。面对孩子们有时提出的一些幼稚的问题,教师万万不能冷言冷语,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们的学习信心,老师要积极地鼓励孩子们将他们心里所想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对正确的思想进行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道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让孩子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究,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才会越来越强。

三、鼓励质疑,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进步的动力

所谓“教学”,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是“学”,其中“教”占三分,“学”占七分。而“学”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为简单,往往老师将知识教给他们,他们并不能完全的去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提出质疑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课文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也正是来自于这个过程,因为这是学生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第一步,只有当学生亲身走进那个未知的世界才能够培养出自身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永远保持着对事物的怀疑精神,是不断创新的必要前提。

四、丰富课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表演的舞台

语文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仅仅只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们也要就如何在课外时间让学生们提高创新能力做研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家庭作业方面进行改进,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仅让学生去背诵词句,应该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课本上的句子,然后两相对比寻找彼此之间的差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自己写作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和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始终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惊奇和疑惑的态度,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学生则需要听从老师的教诲,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瑛.构筑没有围墙的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2).

[2]刘爱科.让语文课堂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摇篮[J].新课程导学,2013(10).

第8篇

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激活 小学 语文 学生 创造思维

我们面对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这种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力的竞争。总书记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充分激“活”小学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1.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思维方法“活”,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如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质后引起颜色变化,学生能迅速判断出使颜色变化的物质。但如果题给出的信息为颜色早已变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质,学生一般难以跳出常规、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第9篇

关键词:儿童线描 联想 造型能力 线描创作

一、前言

“老师,我没有什么可以画了,想不出来了。”这几句话经常在我的线描课上响起。一只笔一块橡皮,构成了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线描绘画。为何孩子们会频繁地在线描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和疑惑?难道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画了?还是说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太低了?答案是肯定的。那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孩子们没什么可画,其关键在于他们想象力的缺乏,只有拓宽他们的联想能力,孩子们才能源源不断地画出美丽而有创意的线描作品。因此,我认为在线描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联想思维是画好线描创作的关键。

二、对儿童线描内涵的理解

儿童线描画与成人线描画有所区别,以它的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既然是创作,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为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在创作的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讲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线描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范畴之一,儿童线描就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开始。

三、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培养的策略

绘画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逻辑上,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而在实践中,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把体验引向生活,让艺术更为灵动

一切源于生活。想象也不例外,想象人人都有,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正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的最佳学科。孩子可以通过艺术想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营造成如梦幻般的童话世界。想象是孩子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那种自由自在、天真稚拙的童话世界就更需要我们好好保护与开发。

生活中关于物象观察的想象内容很多,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当孩子学会如何去观察、联想时,“观物思形”、“睹物思理”就很自然地实现了。如在我的线描课《一个苹果》中,引导学生观察苹果,从学生开始只知道苹果是圆形的,很可口,到创设情景:“今天苹果姑娘家要开舞会,想想看都会有谁来参加?他们在舞会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大家开始有联想的观察和想象了。“有香蕉弟弟、哈密瓜妹妹、葡萄叔叔……”接着我又继续对苹果进行剖析引导,切开苹果看一看,分析其内部的结构特征,并也要求学生想一想其形状像什么。至此,孩子们已从一种无意想象延伸到有意想象,再造新形象的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带来不同的联想。

2.让实物走进课堂,使构思广而务实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不要看不起小学生捏泥人,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造。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

想象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以我教学儿童创作画“香蕉的联想”为例:在这节线描创作课上,我就要求学生在观察了香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以香蕉为引线,创作出一幅幅奇特的作品。

当我拿着一根香蕉模型去到班级时学生的目光都被香蕉吸引了,一下子来了兴致,讨论着老师准备给我们上什么?我微微一笑,并不理会他们的猜疑。师生问好后,我即出示那根被学生关注很久的香蕉,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根香蕉,不知道哪位同学可以来介绍下它的形状和颜色呢?”问题一出口,很多双小手就举的高高的,就怕我看不到。了解了香蕉的基本形状和色彩后,我继续引导:“那么,根据香蕉的形状,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东西?”因为香蕉是弯弯的,最容易被联想到的就是月亮、小船、桥等,不过,我并不满足这些,继续引导,变个方向拿,让学生观察,这样又像什么?通过启发,学生又想到了如伞柄、手枪、小女孩的辫子、眉毛、微笑的嘴巴等等各种事物。让我不禁感叹到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

3.使艺术表现睿智化,让联想五彩缤纷

艺术表现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表达方式,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孩子们的线描创作并不能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相提并论,但在最后的艺术表现中,我们也是可运用联想与想象,让画面更加的生动与完整。

还是以“香蕉的联想”为例,学生完成了对香蕉的联想并画出了他们的想法,但是我还不满足,试问他们,如果你的画面上只有一样由香蕉联想到的事物,你会觉得这幅作品好吗?完整吗?回答肯定是不完整的。于是我就举例,例如我们通过香蕉联想到了小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想想,从小船又可以联想到什么呢?这里的联想就不是根据形状来联想,而是联想小船可以处的环境和一些背景。如小船是在水里的,那么水里还可以有些鱼、水草、贝壳等等,小船上可以有小朋友在钓鱼。河岸上可以有树林,小鸟,天空中有蓝天白云,以及学生最爱画的半个太阳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联想和添画,由一根普通的香蕉转变成一幅完整的创作画。

参考文献:

[1]美术科研,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