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体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8 18:15:56

导语:在农村体育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体育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局限在“三农”的圈子里,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把农村中小学集中到中心城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城市适应性教育,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转化;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开展远程农民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如何有效地转移和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转化为优质劳动力,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对配套的教育措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则成了研究的重心。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层面,配套的教育措施也不能局限在“三农”的圈子里。

一、降低办学成本.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压力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缺的是资金,少的是投人。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求政府加大投人满足教育需求只能是难以如愿的美好愿望;加强制度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增加教育经费,但是因为体制与观念的惯性,也非短期所能凑效。所以,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大背景下,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压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千方百计降低办学成本,用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好的教育。

(一)中小学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应

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各个年龄阶段分布情况的分析,近年学龄儿童将逐年减少,这样,原有教育设施难以充分利用,甚至大量闲置。为了集中资金,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减少重复建设,学校应适度集中,向中心城镇靠拢。农村居民分散,中小学生奔走于相距较远的学校和家庭之间,既浪费时间、精力,又不安全,推广寄宿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各个乡镇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所中学,二到四所小学,结合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精简管理层级,优化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办学质量。

(二)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远程农民教育

要改善“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村太落后”的状况,就一定要加强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但农民教育经费太少,农民本身对接受教育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开展农民教育一定要考虑好三个方面的因素:要就近,便于农民学习;要成本低,农民不必掏多少钱就可以学习;要能学以致用,有很强的实用性。从降低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应该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场地就近利用村公所或者中小学校,如果学校白天不能给农民教育提供教室,就采用一校挂两牌的方式,白天学生上课,晚上给农民上课;教学方式采用远程教学方式,有远程教学服务网络的,进行网络教学,条件差一点的,利用优秀教师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条件更差的,只需要准备一台电视机、VCD和几张光盘影碟,只需中小学的一个普通教师组织教学,就可以把优秀教师和技师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农民,大大降低教学成本。

(三)教材回收,重复利用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教材,通常回收利用五年以上,学生无须购买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入学费用,而且能减少因印刷大量教材造成的纸张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节约资源,减少费用;农村教育经费紧张,更应该回收教材,重复使用,降低学习成本,减轻教育负担。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城市适应性教育并重,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转化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一般在总人口的10%以下,而我国农村人口达70%左右,有9亿多农村人口。不改变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生产资料稀少的现状,就不可能达到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只有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转化,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而且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农村目前的富余劳动力,而忽视了学龄阶段的农村人口,要充分考虑他们数年后的就业和出路。这里讲的转移是指地点的变换,是指农民工进城;转化是指质量的变化和提高,进城不能只是城市边缘人,务农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耕作方式上。为此,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比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变,在抓紧时间完成这一阶段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尽力追赶第二阶段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熟练技术人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教育和培训。

1.为获取劳务输出收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全国有7800万农民工,据专家估算,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数量巨大的农民工每年创造大量的劳务收入。据统计,2001年四JlI省出省农民工560万人,打工收入400亿。尽管进城农民工数量巨大,2004年沿海地区还出现了明显“民工荒”,但是缺少的主要是熟练的技术工,而不是初级的体力工。针对这一现象,政府要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需求信息,组织农民工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加强针对性,减少盲流。

2.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中国三个产业层次仍然是第一、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作用和影响还有限,解决“三农”问题,不能超越国情,更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配套的教育措施要强调“科教兴农”,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二)推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教育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是城镇化,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除了小城镇的吸纳之外,民工潮将成为另外一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途径。引导民工潮向良性方向运转,克服其给城市带来的弊端,除了改进制度性的因素外,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也很重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除了职业技能培训之外,还要重视城市适应性教育。农民工进城打工,意味着他们再社会化,城市适应性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再社会化的速度和水平。通过农民工培训层面、社区层面和工地文化层面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良好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教育与培训,改变其不良习惯,促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提高潜在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都要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两只轮子同时转起来,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内容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的教育内容,以便学生中学毕业进入高职学校后能够很快适应。

(一)基础教育内容应与高中后教育相衔接

传统教育中,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高中毕业后,要么进入与以前教育很不连贯的高等学校,要么在毫无思想准备和毫无职业技能基础的情况下被抛人陌生的社会。因此,发挥我国基础教育较好的优势,更新部分教育内容,以便其更好地与高中后教育相衔接,如增设进行初步研究活动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绿色证书课程等。

(二)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全日制与半日制、日校班与夜校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按需开办

1.配合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甚至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升人普通高级中学,同时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和技术熟练工人,因此全日制的高职专科学校既利于高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又利于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2.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展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只要不学习,就会很快赶不上形势,知识技术迅速陈旧、老化,所以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定期回炉。要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有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加盟。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技术等级,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提升现有人才质量。

3.教育内容增强本土特色。虽然通过劳务输出能增加本地居民的收人,间接促进本地的发展,但人才的外流不利于本地人才直接服务本地,促进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教育培训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强化本土特色。:

4.加强实践教育,丰富高教、职教的实习、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期,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教育,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人才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间和场地,能够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多次转换中,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缩短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降低上岗培训成本。

第2篇

1.落后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不够重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不可置疑的是,大部分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各方面比较大的差别,家长们急功近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孩子的奖惩。并且目光不够远大,只是集中高考上,只求孩子能够考取好的成绩,所以所有与高考成绩挂钩的学分都会认真对待给以足够的重视,而像体育这类不纳入高考成绩中的学科则既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也得不到相关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孩子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根本不在乎。而相关的领导,同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只关注本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考取的高考成绩是否足够高,是否影响到本校的招生率,而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无人问津,大家甚至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课只不过是让学生自己玩耍的时间,试问,在各个社会角色都不重视体育课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呢?其教学施行的关注度可见是有多么地差。

2.教师教学人数不够,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难以改变。

近年来,受领导观念和地方人事制度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的数量简直屈指可数,好多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进行教学。因为并非是专业教师,所以在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施行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把体育课当成是应付学生的时间,随便敷衍了事,只求体育课上不出事故,这样子的心态,怎么能够使体育课见成效呢?

3.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导师体育教学难以进行。

体育本来就是一个结合游戏且在课堂中进行的活动的学科,所以体育课受到学生的青睐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事实却相反,学生不但部队体育课感兴趣,甚至厌倦体育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体育课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认为体育课应该用来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不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特别是女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用各种理由来请假,甚至以不屑的态度对待体育教师,如此,体育教学便难以实行,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

尽管农村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仍有相应的对策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1.适当增加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

无可否认,农村的教师素质与城镇教师的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减少的,所以需要利用积极的方法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的教学素质能够达到教学标准。

2.体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从而适应新课改。

农村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指标,多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足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尽量使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伦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69-03

作者:肖祥敏,南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海波、肖明,南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基金2006-2008年,衡阳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研究ZC-032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年龄14周岁以下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由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所致。据全国妇联今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学习、靠祖辈或其他亲友照顾的孩子)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要让这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及受教育的现状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的南部,人口近730万,流动人口已近12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高于全国流动人口10%的水平,其中流出人口为105万人。由于衡阳市流动人口绝大部份是农村流出人口,规模巨大的人口外流,由于种种现实困难,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将子女留守在衡阳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家庭严格教育的缺失,而导致成为社会中的“问题儿童”。

以衡东县、未阳市和常宁市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衡东县位于衡阳东部,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而耒阳和常宁是两个县级市,分别于1986年和1996年改县设市。耒阳位于衡阳东南部,面积2656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常宁位于衡阳西南部,面积2055平方公里,人口83万。经过调查分析,这些县(市)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布广,村村有留守儿童。据统计,衡东县58.41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约有10万余人,由此产生大量留守家园与父母分离的少年儿童。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5岁)7487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6500余人,占总数的22%,个别地方甚至高达30-40%;全县561个村每个村都有留守儿童。

(二)、比例大,超过在校学生的半数。在校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比例大,衡东县踏庄乡踏庄中学的调查显示,该校现有在校学生270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达13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51.48%。在这139人中,父母都外出打工或由单亲家庭直接监护的有76人,占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54.68%;由外公、外婆照料的48人,占34.53%;寄养在亲戚家的13人,占9.35%;基本无人照料的有2人,占1.44%。

(三)、沟通少,留守儿童心灵扭曲。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和父母同时外出占了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地点普遍较远,回家频率低,与子女缺少沟通。据耒阳和常宁两市统计表明,大部分(占总数的64%)留守儿童家庭是父亲在外、母亲留守,25%的家庭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而母亲一人独自外出的只占11%。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以省外、省内其他城市等的外地打工者为主,其中又以去广东居多,据统计,遥田镇和肥田乡庙下圩村两地外出务工的父母中,长期性务工的占大多数,大约77%,这77%的父母中有一半以上一年只回家一次;而此种情况在胜桥镇玉泉村尤为明显,在那绝大多数(超过95%)的农民工都是长期性务工者。而且,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很有限,电话是主要的联系方式。平时由于远离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贴心关爱和心灵抚慰,很多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容易形成孤僻、敏感、不合群、寡言少语的性情,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形成。部分儿童因感情空白、精神空虚而早恋,以致耽误学业,更有损身心健康。

(四)、成绩差,留守儿童辍学的多。这与他们缺乏父母督导、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有关。有的父母在外挣了钱,为弥补孩子,大把地寄钱给孩子用,使孩子养成了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认为读书无用的心理,以致学业无成,有的甚至辍学。据衡东县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失学、辍学的留守儿童占了40%。因此,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五)、监督不力,留守儿童引发心理疾病。由于对儿童监管不力,易成为“社会问题儿童”,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父母在外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最后是价值扭曲。这就把留守儿童客观上造成了“准孤儿”、“准单亲家庭”的出现。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童容易成为犯的对象,男童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

二、制约留守儿童接受正常教育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的现状来看,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的实现。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必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状况,而社会政治经济客观环境跟不上教育的发展状况,就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方面的原因。二元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制度原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并接受当地的教育。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繁杂的收费,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2、经济方面的原因。贫富差距悬殊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经济欠发 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3、主观方面的原因。政府重视不够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当前,尽管有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上学开了方便之门,但从总体看,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关注不够,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因此,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4、物质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短缺是留守儿童不能获得公平教育的物质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和措施。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外出父母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从学校来看,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进行伦理思考,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从制度看。首先,户籍制度阻碍了留守儿童进入城市接受平等教育。因此,要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定居和公平的儿童教育体制。要逐步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这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导制度等。最后,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总之,要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从学校看。一方面,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多建立寄宿制学校或类似托管中心的机构,由在校班主任、老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从生活上关心、从心理上帮助,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情感的补偿。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应尽快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政府看。首先,地方政府要坚决取消学校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在学校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家庭经济条件好和学习品德好的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其次,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农民工子女不再“留守”,而是随父母共同进城。使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再次,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从家庭看。家是梦起航的港湾,是孩子最早的启蒙地,而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打工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第4篇

农村中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没有场地、器材,所以有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大部分学校存在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有器材的少数学校对器材的管理不够,导致器材损坏丢失严重,使得多数学生无法使用器材进行锻炼。这就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显示教师的教学才能,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新、难动作教学时,想用挂图、影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但是我们缺乏这些辅助教学设备,教师只好来讲解。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我催化剂,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有趣的内容,也会讲的干巴巴的,听起来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口语,化难为易。比如,在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这一起跑动作源于“袋鼠”起跑时的蜷缩身体,“各就位”时像紧压的弹簧;“预备”时像拉满的弓;“鸣枪”时像离弦的箭。如果这类形象的语言运用恰当,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是,我用口诀把动作概括为:做好预备姿势后。蹬(蹬腿)、转(转髋)、抬(抬上体)、转(转体)、挺(挺胸),然后以胸带肩转向投掷方向将球推出去。教学效果明显。

二、教学中巧妙运用体育游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好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个既有具体内容,又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游戏。例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穿过隧道”游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4个队,每队人数为偶数,各队站成面向的2列横队,相距一大步,相对的2人手拉手向上举起,搭成“隧道”。教师发令后,每两人一对地依次从隧道穿过,出隧道后又在排头重新搭成隧道。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把脚伸到前面,这不但影响了练习效果,而且还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及时指出来,除给学生讲述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外,还要着重讲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明确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大家互相服务。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团结协作方面很欠缺,集体荣誉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中的游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课前热身“萝卜蹲”的游戏,这个游戏是要通过小组内成员之间的配合,动作不协调,不一致,喊声不齐都会被淘汰,只有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才能做好才能获胜。还有两人三条腿跑,接力赛等等。时间长了,对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乐于学习的,并且都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动作、技术好的学生来当组长,其他学生分配到各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来练习教师教的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比教师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练习效果要好。例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如果只是把学生分组练习跑,学生跑上两三次就厌烦了,就叫苦叫累了。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迎面接力跑的方法,把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以先跑完的组为胜,对优胜队进行表扬,输的队也要表扬,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最后再把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加以规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发出笑声,增强竞争意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例如,在开始部分,做准备活动时,如果经常运用慢跑,然后做徒手操,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把“抱团”游戏用到准备活动中去,学生边跑边做徒手操,听教师的口令抱团,这样学生很尽兴地完成了准备活动,更有利于基本部分的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女童;建议

现代社会中,女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女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也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尺度。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教育。虽然当今社会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女性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实际中,尤其是在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农村女童失学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的地方经济贫困,甚至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家庭无法负担教育费用,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度较低,女童入学没有经济保障。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农打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同时减少支出,很多家庭选择让女童外出打工创收。相关研究表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反之则相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指出,小学辍学率的高低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例关系: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上,辍学率为4.3%,人均收入在300~800元,辍学率为1.1%,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上,辍学率降低为0.6%。此外,山区县的小学生辍学率(5.4%)远高于平原地区(1.7%)。这种“马太效应”在女性教育方面是极其不利的。女性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她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女性的观念没有很大转变,使她延续老旧的理念教育孩子,造成“愈来愈穷”的后果。

二、传统观念的桎梏

1.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人也顶半边天”。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1982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为111.3,2000年为116.9。城乡对比发现农村高于城市,2000年城市为112.8,镇为116.5,乡村为118.1。农村对于女孩子一直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是为别人家养的,迟早是要嫁人的,生女孩子所获得的回报少。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例较少,甚至没有,女孩子较早地投身到家庭劳作中。在农村,女孩子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操持家务是很普遍的现象。

2.就业难形势下的新读书无用论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农村孩子学习的一大动力,他们渴望着通过学习考入大城市,毕业后能有份好工作,留在大城市,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留在大城市变得艰难,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如高中毕业直接打工获得的收入多,这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开来。很多女孩子自己也有这样的思想,认为多花钱读书收效并不大,倒不如早点外出打工好。女孩子自己这种错误的受教育观念也是很不利的。

三、学校教学质量低劣

1.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多以升学为目标,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农村女童没有良好的基础,不能适应高难度的课堂教学。教育虽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学校方面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积累,家长也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素质低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工资收入水平较低,教师不愿意来农村教学,这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普遍素质不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但效果不甚明显。农村教师普遍未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距离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即使一些教师学历层次达标,但由于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机会少,缺乏科学观念和运用现论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简单重复记忆,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启发诱导。教材本身编写对农村孩子来说就较难,加之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没有切合实际,结果就使学生厌学情绪加重,家长对孩子读书丧失信心。

四、对农村女童受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扶持农村经济,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增加能使农民不再为高昂的学费担忧,促进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教育的投资额度,使农村女童受教育有经济支持。改进女童受教育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增加女童受教育成功的几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农村从事教育事业。重视教师培训,向农村教师传授现代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女童身心的良好发展。

2.转变受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里,人们更多地把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了。张楚廷教授也认为:“教育领域里的工具主义实在太严重了,我们时而把教育往‘上层建筑’那个口袋里装,又时而把教育往‘生产力’那个口袋里装,无非都是把教育视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属物,非常驯服的附属物,惟独没有了教育的特性,没有了教育自己。”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写到:“我对大学的看法是它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把大学当做找工作的跳板,注重的是受教育的收益,而不是学知识,培养学生素质。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和家长很多。政府应加强舆论导向,促使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受教育理念。

3.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经费限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很多地区代课教师数量多,由于接受教育信息机会少,缺乏教育培训,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授水平,让教师能教、会教且教得好。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降低学生的辍学率。

参考文献:

[1]田宗友.论农村学龄儿童失学原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2]李旺珍.农村女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中西部八省的问卷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邱红.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性别分析[J].人口学刊,2007(5).

[4]任军利,朱晓锋.免费义务教育条件下我国女童教育所面临的困境[J].农业考古,2008(06).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小学化”

农村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可以改善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还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幼儿提供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机会,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再加上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收到了严重的影响。

一、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因此农村幼儿数量占全国幼儿的比重也较大,但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与其他环境因素,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很多适龄幼儿并未接受正常的学前教育。近几年,国家为了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也提到“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对农村幼儿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中只有一部分符合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大部分还不够规范,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

1.农村幼儿园入园率低。农村家庭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觉得幼儿教育对幼儿影响不大,因此选择自己在家照看孩子,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儿童没有进入幼儿园,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入园的人数较少,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很落后,不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设施,农村幼儿园大多规模小,设施简陋,幼儿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甚至有些贫困地区教学环境非常艰苦,教学所用的桌椅板凳、玩具、教材和保育设施,都严重不足,舍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有限,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3.农村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尽管近几年国家提高了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但是农村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数量较少,其发展还是十分缓慢的,农村公立幼儿园主要集中在乡镇所在地,覆盖面积比较小,,因此有很多教育机构或者个人会租赁农家院作为办园的场所,教师大多素质偏低。

4.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幼儿管理体系非常不完善,公立幼儿园一般条件相对较好,硬件设施、保育人员素质较高,使得幼儿教育有所保障,但是农村幼儿园有一部分设在小学里,没有专门的保育员,不仅使得幼儿的安全有隐患,并且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农村幼儿园缺乏专业的教材和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教师,致使幼儿教育不规范并且小学化,很多农村幼儿园将小学教学内容照搬到幼儿园,幼儿园中缺乏适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对策

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幼航逃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的,农村家长的传统思想和幼儿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够健全等因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良好的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因此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显得刻不容缓。

1.改善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幼儿的第一启蒙者,由此可见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之深。想要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首先要在农村宣传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更了解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目的,使家长关注和支持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质量。

2.增加对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视。首先,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努力健全农村幼儿教育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孩子回归自然,更好的接触和了解大自然,使教育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充分发挥农村贴近自然的优势。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学机构进行规整,严格审查幼儿教学机构的办学资格。

3.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幼儿化”。农村幼儿教育有非常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接受不适龄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农村幼儿园可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选购适合幼儿的教材,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游戏、探索中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让幼儿不仅局限于教室,让幼儿走进自然,在万物生长中学习到知识,鼓励幼儿观察自家农作物的生长,然后再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见,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等能力。

4.全面提高幼师的素质。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规范性,推行保育员、教师、食堂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对搜游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师资格审定,只有取得资格证后,才被允许在幼儿教育机构任职。其他教师也要通过专业培训取得幼师上岗证书后,才可以充实到幼儿园任职。政府相关部门要督促建立又是培训机构,使幼师培训等活动达到有计划、有考核、规范等要求,鼓励幼师自觉进行幼师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幼师骨干队伍。对农村幼师奖励档案卡,定期对其进行审核,并推行幼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吸引更多专业的幼师。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中非常特殊,但是又很关键的一部分,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对人一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且落后,家庭和学校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教育资源的落后以及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只要政府、学校、家长都对幼儿的教育予以重视,采取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监督、加强幼师队伍能力建设等有效措施,就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幼儿驾驭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其他问题,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贵华.推动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1).

第7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下,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民工潮”的形成和发展中应运而生,且其规模还在扩大。据全国妇联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 多万。[1]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多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缺位,社会教育缺乏等“三缺”问题,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些年,社会各界主要从问题陈述,原因分析,策略提出的微观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很少有人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等方面对其进行宏观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 生命历程理论概述

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发轫于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移民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的研究。生命历程主要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宏观因素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如上学,结婚,生子就是一组生命事件序列。生命历程理论主要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以及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艾尔德将生命历程理论归纳为四个核心原理,分别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个人能动性”原理、“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和“生活的时间性”原理。[2]该理论侧重于考察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与个人力量互动的产物。

目前,生命历程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个案研究。很多学者认为个案研究所得的结论不具有“代表性”,因而影响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但刘中一曾说:“我们虽然也承认个案考察确实在‘代表性’和‘普遍性’方面可能存在着实证主义者所说的某种欠缺, 但仔细记述和分析这些‘个案故事’,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却更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要害”。[3]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又有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影响。本文以艾尔德归纳的生命历程理论的四个核心原理为基本理论支撑,通过对一个典型个案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案例:

小张,男,17岁,贵州某村曾留守儿童,5岁时,父母去广州打工,将他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管。在家里,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也很少打骂他,当和其他孩子吵架、打架时,他们也总是护着他。在学校里,他们班上有60人,超过半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老师较少,并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等事务,较少关注他们这些留守学生。小学六年级时,他和一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混在一起,原本学习较好的他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逃课。上初中后,小张觉得父母虽然没读书不多,但通过打工仍能赚钱,又常听到村里的人说,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也不好找工作,于是初二时,他毅然选择了辍学并外出打工。但几年之后,他意识到还是应该多读点书,可已经没有条件和心境读书了。

3.1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出生在哪一个年代,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基本上就可把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结合其生命事件序列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时间来看,留守儿童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从空间来看,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教育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如在小张的案例中,在农村这个限定空间里,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失当,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良莠不齐,使其价值观、教育观发生改变,过早地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积极建立四位一体的、连续的教育网络,突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净化社会教育,加大政府教育工作投入,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2 个体能动性原理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情景定义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个人的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个体差异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出个体的行为表现,所以人的能动作用和自我选择过程对于理解生命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小张的案例中,尽管外部环境对其发展不利,但他没有主动去改变目前的处境,而是顺其自然,过早地选择物质化的生活。

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而不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要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命运。

3.3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个体的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一代人注定要受到在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命事件的干扰。从生命历程理论的代际转换原理看,小张的父母进城打工,无意识中向他传递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使其认为父母读书不多,也能通过打工挣钱,并使他产生了“早打工,早致富”的思想。

(上接51页)

要减少父母外出务工给孩子造成的这种不良的代际传递,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加强联系,采取相应措施,如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关于职业启蒙的课程,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初步的职业理想。

3.4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认为,个体生命事件的发生必定存在一个社会性标准时间,可以理解为事件发生的恰当时间,即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是一个最佳时间的概念。假如生命历程的发展偏离了恰当的社会性时间,就有可能带来麻烦、困惑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并受到社会的“惩罚和制裁”。[5]“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性标准时间”产生了较严重的消极影响。正如案例中的小张在留守生活中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进而弃学并过早地进城务工,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年龄,极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而误入歧途。当意识到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恰当时间。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EB/OL].

gov. cn/jrzg/2008-02/27/ content_903341.htm:1.

[2][4]李强,邓建伟, 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 社会学研究,1999(6):1-18.

第8篇

【关键词】农机培训;难题;办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培训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农机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培训教育必须在内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1. 当前我国农机教育培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生源组织困难依然是学校最大的问题。上个世纪末,各地农机条例的纷纷出台,不仅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农机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随着《道交法》的出台,犹如石投水池,使农机培训教育这潭平静的池水,掀起了阵阵波澜。一直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失去了管理权、培训权,拖拉机管理又处于失控状态,对农机监理、农机培训教育工作来说是一头雾水。随着业务的大部分移交,就更是雪上加霜,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培训生源缺乏强有力地组织手段,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借国家惠农直补政策的幌予,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原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违章载人、载物,人货混载,无牌行驶,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长此以往,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1.3 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在即,农机校属事业单位,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机校情况看,经费预算管理属差额拨款单位,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无力培训,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教师知识老化,培训学习、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材内容落伍,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1.4 学校与监理分家不分人,合署办公,缺乏明确分工,人员交叉任职,造成教师身份和角色混乱,难以集中精力专心完成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同时也限制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

1.5 教师不专,没有充足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再提高。影响了教师安心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跳槽,不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看不到教学培训工作的美好前景。

2. 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我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行,影响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2.1 农机教育培训要树立坚定的为大农业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信念。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盼不断加快,农民靠技术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盼望有人教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机具、新知识。作为农机培训教育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这既是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心理障碍 健康教育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探索农村小学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得很有意义。结合我的上学经历和最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缩影。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显滞后。先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平日里在数学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现象之一:老师规定:“数学作业错一题,罚做10遍,再错,罚做双倍,依次翻番。”这么沉重的惩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感,再也不想上数学课了!现象之二:老师对数学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的数学真是无药可救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鄙视”的目光,木然的站着。现象之三:学生家长对数学老师说:“我没读多少书,数学知识如果深奥一点,我就一窍不通,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这些都是些真实的事件,在农村小学中,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小事一桩”,简直“不值得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缩影,更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碍。

1.2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数学常见的心理障碍。小学生学习数学容易形成两极分化,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心理障碍是重要原因。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数学“学困生”大体存在着以下一些显著的心理特征:①马虎心理。在缺乏严肃认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粗心、任性等原因养成此心理。②厌烦心理。在单调乏味的教学情况下,容易由缺乏兴趣引发此心理。③饱胀心理。对知识“消化不良”,就容易形成此心理。

除此之外还有自卑心理、涣散心理、逆反心理和护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状况,便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障碍。有效地排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和内在心理障碍,是提高学习数学效率和数学成绩的关键,更是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2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

2.1.1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家长取得良好的沟通,尽量消除外在障碍。

2.1.1.1 利用手机积极报喜、委婉报忧。近年来,我们利用手机,可以更快更好的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贾世升由讨厌数学转而喜欢数学的变化,就让我感到用手机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世升是我们班上一位性格忧郁的孩子,起先见她上数学课时,总是嘟着小嘴,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

于是,我和家长联系好,对她进行双管齐下的教育,决定通过努力让她转变对数学的态度。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给她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特意安排数学学得好的同学和她同桌,还经常让她帮助数学老师做些事情,只要她在数学方面有点进步,我都会及时利用手机向她的家长报喜。利用手机,积极报喜、委婉报忧,这样做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1.2 给家长写感谢信,情真意切地打动家长。在家与校的联系中,写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尝试着对于不太配合的家长写感谢信,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特殊的感谢信让我赢得了家长热情的支持和帮助。还记得我写给王春升家长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家长:你们好!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就让此信捎去我对你们的衷心感谢。这段日子,您的孩子春升发生可喜的变化:上课认真听讲了,有时还积极发言;数学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在本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中,他还得到了74分,出乎好多同学的意料。对此,再一次对你们说声谢谢,谢谢你们为我们输送了一个努力上进的学生!我相信,任何一位家长读到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都会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惊喜。他们也一定会带着高兴和赏识的心态去赞扬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向前攀升。

2.1.2 利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心理。作为数学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应该努力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更应该从保护学生幼小心灵的角度出发,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2.1.3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走进阅读的天地。阅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也一样需要走进阅读的天地,然后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也可以避免发生上述提到的恶性惩罚学生的现象。

2.2 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心理障碍,提高学习质量的对策。

2.2.1 为了克服学生的马虎心理,我觉得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2.2.1.1 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天地,用数学家的故事熏陶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比如祖冲之的故事、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等,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熏陶和教育小孩子,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2.2.1.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静静的写作业和检查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纠正学生的粗心大意,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①写完作业必须检查两遍。②碰到不会做的,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先打个问号,待完成所有作业后,再去请教老师或者别人。

2.2.2 创设愉悦情境,调节厌烦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的美,等等,都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厌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