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2:37:14
导语:在法律系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法律系XX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班的苏久旺。很荣幸能够作为闽江学院XX届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毕业生对长期以来关心与帮助我们的领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四年来的谆谆教诲,谢谢你们(转向主席台,半鞠躬)。同时,也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今天,我们就要毕业了,转眼就要和母校话别,心中的依恋之情油然而生。四年时光,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弹指之间,就这样匆匆流逝,承载着我们太多的回忆与最初的梦想:
XX年9月,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于闽江学院,带着我们的梦想与斗志而来。期待着梦想在这里实现,期待着燃烧出各自的精彩。当我们从最初的懵懂迷茫到最后的恍然惊觉,从毫不相识到依依不舍之时,我们却不得不离开。我们经历过大一的纯真年代,走过大二的轻舞飞扬,告别大三的紧张与忙碌,来到今日大四的依依别离。大学四年,各种学生组织里留下我们忙碌的身影;大学四年,我们曾为考试、过级、考证紧张过、奋斗过;大学四年,我们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大学四年,无论是在晨磬广场、文化墙,还是在教室、宿舍、食堂都曾有过我们的欢声笑语。你我一定记得烈日熏烤下刻骨铭心的军训,一定还记得每次的团日活动中互帮互助的场面,一定还记得熄灯后的寝室卧谈会。你我一定不会忘记50周年校庆的自豪与振奋,一定不会忘记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中成长的历程,一定不会忘记为毕业论文与寻找工作时奔波的画面……
还记得各位老师在课堂上或滔滔不绝,或循循善诱,每一张和蔼的脸孔,每一道睿智的眼神都折射出他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人格魅力。透过他们讲解的一个个貌似枯燥的理论,我们理解了专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辅导员们,不仅是我们的师长,更是我们的朋友与心里咨询师。是你们,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难题,是你们,一次又一次的包容我们的过错,是你们,让我们能够在闽院尽情的展翅飞翔。
在母校学习的四年中,我主要担任过班级党支部书记,法律系学生自律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前后荣获福州市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毕业生等二十余项荣誉。并有幸参加闽江学院第一届选调生的选拔考试,通过初审、笔试、面试等层层考核,进入了最后的体检阶段。对此,我要感谢闽江学院,感谢法律系领导、老师及辅导员们,感谢你们给予我成长的机会,感谢你们细心的教导,使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闽江学院,有着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与留恋,完成的与还未完成的,留恋相识的老师,留恋相知的朋友,留恋美丽的校园。若干年后,假如我在闽院遇见你,你从文贤路北门南下,我继续着文贤路的北漂,亦或者你在健桥的北岸停住脚,而我正在南岸徘徊,那时,你是否还记得当初的承诺,是否还会谈起人潮拥挤的食堂,是否还会记得埋藏已久的心声,是否还会谈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大学扩招与法学热导致法科毕业生不断增加,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10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11月,全国法学院系本科在校生30万人,专科在校生22万人,硕士6万余人,博士8500人。《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中排名第一。本科生毕业时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为47%,排名倒数第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另一个特征是,单凭法律学位就业越来越不易,如果再没有实践经验,就业则难上加难。要培养法律人才,首先要从法学教学改革抓起。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对跨国法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转型、法律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法学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以适应国际、国内对高端法律人才的需求。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2011年,世界知名研究调研公司麦可思研究院了2007-2010年三年的15个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法学专业位居其中第一。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法学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法学教学的改革,特别是通过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学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和实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培养人才。而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和法条的死记硬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等等。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只是“片面人”,而不是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人”[1]。这是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因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整合学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特别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法学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还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法学教学改革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学科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实习、法学专题辩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的锻炼,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以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为依托,使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有机整合。如模拟法庭的运用要与《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课程的开设有机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尽可能覆盖法学主干专业课。另外,从长远考虑,可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三)法学教学改革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实保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法学专业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目的。课题组努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法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改革
通过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思维、法律职业操守、法律工作能力等,推动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很重要的一点是,扭转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的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术性与实践性脱节、法学教学水平滞后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实践性应当是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应用型不等于低层次,应当树立“高端法律人才”的培养意识。惟其如此,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尽早规划,统筹实施,也让学生、家长有长期打算,而不应被本科毕业去向选择所打断,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最好尝试六年制的“本硕连读”,复合的专业也可以有较长时间的制度安排,学生也不会疲于应付,可以将所学课程较好地消化、深入掌握。其次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我国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卷入其中,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法律服务市场化和全球化,涉外法律业务在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不可否认,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除了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方面的局限外,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法律技能各个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法律从业人员,外语(主要是英语)交流能力更处于劣势。我国目前有的课程缺乏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并且也不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考虑开设“法律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课程。“法律”离不开“法德”,无良的律师、法官钻法律的空子、玩弄法律的危害,必然大于“非法律人”[2]。同时,应当加大法律实践必修环节内容。再次是法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对于法律人才而言,由于要在相同时间内学习两门以上专业课程,因此,无论是法学教材、复合的另一个(或两个)专业的教材都不宜过于艰深,但是也不应削弱其专业性、理论性,同时强调、突出其实践性,因此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我国没有lawreport(案例库),判决书主文也难以像判例法的判决那样正反意见都充满说理,也可以说,我国目前尚无太多适合作为教材的案例教材让学生研习和讨论。有些人主张用司法考试题作为教科书,笔者认为,教科书将司法考试试题用作“学习引例”并无不可,但是需要在学生对法规、基本知识和原理弄懂吃透的基础上去完成。因此,司法考试题可以作为高校刑法学教科书的辅助、课外作业,却不宜拿来代替教科书本身或成为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要厘清教科书与司法考试的关系,首先要解决它的“上游问题”———高校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可以从多方面综合性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新的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当前法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
一、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障碍
(一)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不均衡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法律院校的激增和法学专业的细化,造成不同层次的法律院校在师资、经费、学生生源、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阶梯型。首先是地位的不均衡问题。各大法学院系的地位不平等主要是历史与现实原因造成的,实习单位倾向于资深政法院校或者名牌、重点大学的法学专业学生。其次是经费的不均衡问题。比如,部属政法院校在实习经费投入上比地方本科政法院校有着明显的优势。另外,由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引入的诊所教育仅仅是面向我国十几所著名高校或者法学院,而一些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的法学院或者法律系则不被支持。再次是人际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当前的法学名家和专家多半集中于各大著名的法学院,他们具有丰富的司法人际关系,对于联系确定实习单位,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环境,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不统一性
大部分的法学院系为解决实习基地的容纳规模问题,在实习方式上大多采取了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虽解决了基地容纳规模问题,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在自主实习层面上增加了实习管理与监督的难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法学本科专业自主实习多半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实习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三)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不科学性
法学本科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主要是第七学期或者是第八学期,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会迫于考研、就业的压力,对专业实习敷衍了事,甚至是虚假实习。
而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质量是法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保证专业实习的质量,应当调整法学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计划,规避与考研、就业时间上的冲突,从而更好的保证法学专业实习的质量。
(四)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不规范性
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制度体系上存在着诸多不健全因素。从学校来讲,对法学本科专业实习上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在专业实习的安排与进行中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与非计划性,在实习的目标、内容、指导教师安排、考核等制度的制定上欠缺规范性和系统性。从实习单位来讲,在实习生的安排与指导上更多的是任意性,无法为实习生提供较为系统专业的实习任务,从而影响实习的质量。
二、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释困途径
为了适应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针对目前法学本科专业实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思想观念转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先导,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的转变才能落到实处,因此,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管理人员,尤其应当对法学专业实习高度重视,然后落实到行动之上。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创新与实践。
(一)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以目标管理为主的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管理机制
1.明确专业实习的定位和目标,修订完善相关实习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法学专业实习是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法学本科专业实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结合该目标和任务,分别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法学专业实习的方式与时间、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专业实习的指导、实习纪律、实习成绩的评定及优秀实习生的评选等法学专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做出全面、细致的规定。在规章制度的设计过程中,结合学院在专业实习上的资源优势,力求突出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成立专门的实习组织管理机构和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准备工作。制定周密、科学的实习安排计划和进行规范、有序的组织工作是确保法学专业实习质量的前提条件。在法学专业实习组织管理机构上,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模式。
实行校、院(系)两级实习管理组织机构,由校教务部门制定出台《专业实习组织与管理办法》对各部门在专业实习上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院系成立由教学院长、院党总支书记、教学秘书和实习年级辅导员组成的一级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管理法学专业实习各环节落实工作。另外,每次进行法学专业实习之前,校教务部门与院系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协商,一方面与实习单位做好法学专业实习中的各项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制定详细、周密的法学专业实习安排意见,并严格选定带队教师。
3.重视实习环节的过程管理,加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校实习组织管理机构要定期开展实习检查工作。具体由教务处和法学院系实习领导小组共同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分赴各个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检查和解决学生实习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实习纪律的执行、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沟通等。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学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在法学专业实习环节中,虽然实习单位为学生配备了实习指导老师,具体承担着学生实践能力素养的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不过多给予关注,而在涉及培养思想品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时,就只能靠学生自己体验,结果导致法学专业实习与整个法学素质教育之间产生了脱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实习的作用。因此,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负责的法学专业教师,加强对实习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工作,适时提供指导意见,从而全面提高法学本科专业的实习效果,为以后专业实习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4.制定科学、规范的实习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实习管理机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目前法学院系在法学专业实习中普遍采用的实习组织方式。因此,建立严格的实习质量评价制度,明确实习目标和要求,并将目标、要求与实习成绩评定结合起来,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以目标管理为主的实习管理机制,对确保法学本科专业实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作用的发挥起着关键性作用。法学专业实习的目标和要求主要包括:实习日志、案例分析、各类亲手制作的司法文书、实结等。在评定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时,不能单纯的以实习单位给予的成绩为准,应结合学生的实习态度与工作作风、业务能力、执行实习纪律情况、实习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实行奖惩制度,成绩不合格者,需要重新实习。建立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一方面解决了分散实习中部分学生不安心实习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规范法学专业实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素质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拓宽实习基地、加强沟通,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
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司法实践的桥梁。因此,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将为学生迅速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学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平台。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和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后需要尽可能巩固、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该与实习基地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机制,经常性的加强联系,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
如定期开展实习基地联谊会,组织实习基地单位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实习指导意见及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意见,感谢他们的支持。当然还可以在实习基地建设以外的领域进行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
如,进一步与实践基地领导协商,让他们也承担一部分实务性课程,实现实践性课程和毕业论文的双师制,由专任教师和实践基地客座教授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定期在实习基地单位开展法律理论培训工作,帮助其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实现“双赢”。
(三)尝试“两分法”实习方式,建立专业实习与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15-02
一、引言
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以客观教学规律和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运用一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计划、指导、控制、决策和评价,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复杂的管理活动[1]。高校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基层执行者和组织者,在行政上受学校教务部门以及院(系、部)领导的双重领导,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紧密联系着学校与学院,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枢纽。因此,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人员稳定的教学秘书队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
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高校院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3-6],但注意到大多数的分析与研究都是以自身所在的院校为对象,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这些研究成果一般只能为其他院校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很难直接推广到其他高等院校。另一方面,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讨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时,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从本质上分析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较少,因此大部分文献所取得的成果往往很难直接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提供具体的依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主要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对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自己对改善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建议,为我校及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秘书队伍现状分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现有15个基层教学单位,结合学校教务处对各二级院系教学秘书配备情况进行的统计和作者的相关调查。
大多数二级院系都配有1~2名教学秘书,其中生命科学系、教育科学系、政治与法律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思政部都配备了1名教学秘书;机电工程系、数学与计量经济系、美术系、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中文系、音乐系配备了2名教学秘书;体育科学系、外语系和经济与管理系配备了3名教学秘书,其中体育科学系、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和外语系还承担着全校公共必修课。
从知识结构分析,现任的27名教学秘书,拥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有2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两种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74%和26%。这说明在我校,教学秘书的知识水平处于较合理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
从年龄结构分析,现任的院系级教学秘书的年龄在30~50岁占的比例为93%,50岁以上的占到总数的7%,这说明我校的教学秘书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工作队伍。这保证了教学秘书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应对教学工作的需求。
从工作时间分析,现任院系教学秘书中,从事教学秘书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78%;任职时间在1~5年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15%;还有2人任职时间不足1年,只占到总人数的7%。其中最长的达到了29年,这说明在我校教学秘书队伍任职时间较长,整体人员相对稳定。
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秘书队伍存在的问题
1.工作任务重。从表1中可以看出,配备了一名教学秘书的院系中,除了生命科学系学生人数不足600人、思政部没有学生外,其他院系的学生人数都超过600人,有的还超过了800人;配备两名教学秘书的院系中,机电工程系、美术系和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人数超过了1200人;经济与管理系虽然配备三名教学秘书,学生人数达到了2336人;教学秘书人员配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
院系教学秘书的日常事务非常繁杂,一切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其工作主要包括:新生名单、学籍注册管理、教材征订、选课组织和申报、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毕业生资格审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组织与管理、组织学生座谈。在教师方面的工作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任务下达,专业教学任务和调整、编排课表,考试组织与安排,教师工作量统计,教学巡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听课记录,精品课程建设,教改,实验室改革,特色专业建设,申报新专业,教学会议记录,教学情况通报,教务系统,上传下达教学文件与通知,所有教学工作材料的发放、收集、整理与归档。面对如此繁重复杂的工作,绝大多数教学秘书都感到力不从心。
2.心理压力大。正由于教学秘书的工作烦琐,大多数教学秘书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工作都是在非工作时间完成的。教学秘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时限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松散的人际管理,对教学、人才培养的自由度较大,这种现状使得教学秘书与任课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稍不注意就会得罪人。教学秘书的工作事关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一旦出现错误,就会产生极坏的影响。从而教学秘书会感到身心俱疲,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激励机制欠合理。教学秘书目前处于非常重要但又很不被重视的一个岗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的晋升空间小,在工资分配上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整体待遇偏低,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受到学校制度的限制。在我校,教学秘书属于管理岗位,不能参与评职称,而且不能调到教师岗位和其他能评职称的岗位。这就意味着不管在岗多久,薪资都不会改变。在评选优秀时,也不会把教学秘书岗位考虑在内,与学校对教师和辅导员及其他技工岗位的奖励机制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教学秘书在工作中缺乏进取心,只求完成任务不求质量。
四、改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秘书队伍现状的对策
1.根据学生人数,确保教学秘书配备数量。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根据学生人数按比例配备教学秘书,很多院校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但大多数院系没有配备足够的教学秘书,使得教学秘书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应对各项教学事务,没有时间去研究、思考。只有教学秘书配备齐全,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
2.重视专职培训,科学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管理应采用高效规范的模式来适应高校教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学校教务处应定期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和教学秘书座谈会,为教学秘书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开拓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让教学秘书走出校门,参加教学方面的研讨交流会,学习他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逐步转变观念,提高技能,改变靠经验进行教学管理的模式,为提高和完善教学秘书业务水平创造机会,适应高效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趋势。
3.完善人事政策,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事政策往往对教师有着详细的规定,对于教学秘书却没有政策支持,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支优秀的教学秘书队伍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水平高的教学秘书应提拔使用。反之,对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的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实行目标绩效管理,奖优罚劣,以奖为主,给予先进工作者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不能胜任的人员更换岗位。
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给予教学秘书享受与政治辅导员和其他行政人员相同的行政待遇。譬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学秘书工作四年给予副科级待遇,在教学岗位满七年可享受正科级待遇,做满十年则可以享受副高级待遇。教学秘书在岗达到一定年限愿意转岗的,可优先安排其他行政岗位。对于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学秘书,达到相应年限,可以有机会转成专业教师,并享受跟教师系列同样的职称评定,这有利于教学秘书的自身发展,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优秀的高校除了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外,还拥有卓越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秘书作为最基层、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教学秘书建设上,应尊重教学秘书的工作,发挥教学秘书的特长,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为教学秘书促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学秘书自身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务管理水平之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7-10.
[2]袁其波.浅谈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现状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6):9-10.
[3]赵霞.以人为本建设高校教学秘书队伍[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74-75.
[4]吴学梅,张少文.独立学院教学秘书工作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