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07:32:06
导语:在八年级下册物理提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教学互动 预学点测思教学法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教学要体现“主人、主体、主角”,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上良好的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科学课程下的自主探究式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式的互动教学、导学式的互动教学都是有效的互动教学形式。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师更“善教”,学生更“乐学”,课堂教学更有效。以下是教学中,我个人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一、注重“预习”――互动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语早就告诉我们,“预”很重要。目前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要提高有效性,首先就要求学生先学会“预”。这也是教学中开展互动学习的前提。
“预”,不是简单的让学生预习当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根据学情和内容特点,在教学前教会学生预。“预习”不仅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知识,还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现象、通过课前的一些可行性的小实验带领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提前“预”的优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也可弥补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时间不够的缺憾,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互动前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以便提出质疑,打开思维。
所以在“预”的环节中更需要预测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向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的中心知识,再让学生任意的发展与此有关的方面,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环节的开展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巩固前一节的知识填空,也可以根据本节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新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的回答,诊断学生已有的基础。为新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
【案例1】在七年级下学期教学中,讲解《光的折射》内容时,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在家先完成两个小实验:
1.观察水中的筷子。详细说明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观察透明水杯中水中的筷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建议同学查找资料,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2.观察不透明杯中“上升的硬币”。要求,在不透明的杯底放一枚硬币,把杯子移动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家人向杯中缓缓倒水,观察现象。并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立足“本味”――互动基础
初中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爱在初中设置的课程中一直保持前列。分析原因,有一点不可忽视――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科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科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这是科学的“本味”,在教学中抓住科学的这个学科特点,才能更好的开展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基于生活化情景的引导,能更快的唤起学生亲近科学的热情,促进师生间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在七嘴八舌的建议和讨论中,迅速的打开思维,推动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互动的参与性,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在《溶解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运动会就快到了,参加田径运动的同学回来以后都很口渴,想喝一杯糖水补充体力。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让运动员能尽快的喝到一杯糖水呢?”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马上就会联系生活实际。都能说出一些很好的办法。“用热水来冲糖水,这样溶解的快一点!”“用勺子搅拌,加速溶解!”“把块状的糖压成粉末状,这样也会溶解的快!”……
三、巧妙“设计”――互动策略
一节课中,在何时开展互动?怎样开展互动?这是教师要先明确的,这是教师体现“点拨”的基础。教学设计必须有学生的学,教师也要先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在关键时候通过互动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体现教师“点”的重要性。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构建学习的互动情景;设置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互动情景;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互动情景。在情境中开展互动,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形成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1.问答式的互动
以问导学,对于一些基础或者有递进关系的知识。通过层层问答,可以牵引着学生抓住主线,进入有效学习。
【案例3】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人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就是一些基础性、识记性强的知识。就可以广问“人体通过什么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中主要器官是什么?”这些知识都很基础,就连后进学生都能回答,这个时候请后进学生回答更能给后进学生信心和享受成功的喜悦。既落实了基础,又给予学生机会和鼓励,还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真的是一举多得!
2.举例式的互动
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事例。举例可以在讲解前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在讲解中通过举例解析理论,也可以在讲解后通过举例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案例4】七年级第二学期《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中,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请学生举例,有力作用时物体发生变化的例子。“用力揉一张纸,纸变成一团。”“用力扔篮球,球飞出去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所举例子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后,再反过来,学生分析教师举例中涉及到的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涉及的具体方面就简单多了。
【案例5】七年级第二学期《摩擦力》教学中。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实际例子。学生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还提出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摩擦力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后思考,让学生回家观察自行车哪些地方用了增大摩擦的方法?哪些地方用了减小摩擦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可用性,还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思维积极性。
3.争论式的互动
争论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状态,通过争论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理解特别深刻。容易引起争论的,通常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是平时形成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问题。
【案例6】七年级第二册《惯性》一课时教学,例题:在行驶的小车上竖直上抛一小球,会不会落回远处?学生争论的有理有据的。有的同学根据生活经验,通过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同学们还分情况得出了结论:匀速时会落回远处,变速时不会落回远处。物理学中学生感到困难的题目,在争论中,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难题,而且学生记忆深刻。不得不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总之,教学互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的深化,互动后教师可通过小结、提纲等方法,使学生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和归纳。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收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优化教学互动,把我好互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的能力,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显栋.前海学校: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课堂质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8):22~23
[2]李晓东.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