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时间:2022-09-21 09:29:34

导语:在小学集体备课制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第1篇

集体备课的迅速推广与两个背景有关。首先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集体备课制度无疑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由于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广大中学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探索新教法,备课任务大大加重,集体备课制度把备课任务分解到不同的教师,可以缓解教师备课的压力。另一方面集体备课制度的推广也与高中办学规模扩大有关,随着近些年来高中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将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一大批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虽然学历水平不低,但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突出。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不少中小学把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作为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陆续出台了集体备课的相关制度。

确实,集体备课在提高备课和教学效率、规范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但集体备课制度也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知识产权和教学个性的问题。

二、教师认真的备课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目标的独特理解、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计划、教学问题的设计,无论哪一个环节,要想做得深入有效,必然要倾注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因此,严格地说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原创性的练习设计等创造性成果应该享有知识产权。但事实上,教师的这种创造性备课成果通常是无偿共享,甚至被肆意侵犯。这种侵犯又抑制了教师备课创造性的发挥,试从集体备课的一般过程来考察,以下是某校对集体备课提出的具体程序:

主讲教师备课(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和内容,提前写好讲稿,其他教师也要事先熟悉相关内容)——主讲教师发言(要求包括:教材简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可能的问题和对策、板书设计、练习和作业设计)——其他教师分析、评价、补充——主讲教师归纳意见,综合到教案。

虽然学校常常会提出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轮流备课”、“分头备课”、“组长备课”,但实际上最佳的结果只能是“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因为集体备课的本质属性是合作,而合作的最基本方式是分工,从当前课时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来看,把一课时的备课任务分解给各位教师显然很不合理,最佳的选项只能是甲备一节课、乙备一节课的轮流备课,能够在轮流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补充就算不错了。因此“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就成为当前许多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制度下,由于教师创造性备课能力不同,投入备课的精力不同,因而不同教师“主备”的课质量也不同,一个备课组内,有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强,积累的教学资源丰富,富有创新设计能力;而有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一般,平时不注意积累教学资源,创新设计能力不高,这样就造成了备课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参差不齐可能通过“集体补充”的环节稍加克服,但是教师间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不公平十分突出,简单地说,就是一部分教师创造性备课的“知识产权”被无偿共享了。

一般的看法认为,集体备课正是要共享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殊不知这种情况极大地打击了这些教师的创造精神。因为他富有创造性的备课成果与其他人平庸的备课成果相交换,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有时甚至发生教师的创造性备课成果被备课组成员侵占的情况。笔者身边就出现过这种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交流后被其他教师修改、整理后拿到网络上共享、在报刊发表的情况。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的落差,以及由于集体备课使创造性成果被侵占的现象,严重打击了教师备课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一些教师对集体备课敷衍了事,总是把平庸的教学设计拿出来共享,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这使得集体备课的整体质量不高,按部就班的多、充满灵气的少,四平八稳的多、充满个性的少。或者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留一手”,好的材料、好的习题、好的设计不能共享,影响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制约了校本教研和备课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活动还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

每个教师的特长、优势不同,有些老师擅长生动的讲述、细致的分析,有些教师擅长组织讨论、辩论、探究。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常常使教学新意迭出,使教学成为教师快乐的源泉。而集体备课过于强调统一的体制必然会抑制教学个性的发挥。

据笔者了解,集体备课制度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第一类着眼交流,以教材处理为核心,集体备课中集中讨论结构和思路把握、教学目标确立、重点难点确定等问题,再分析一些典型的问题,交流一些教学资源,具体的教学设计由教师独立完成,这类集体备课往往是单元集体备课;第二类则强调统一,常常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考试,甚至学设计和教案,这类集体备课往往是课时集体备课。从实际的情况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集体备课制度(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集体备课制度),必然要求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目标的统一、练习考试的统一,因为不这样就失去了“集体备课”的落脚点。而正是这种统一使一些有益的教学探索、研究活动成为奢求。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为了实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花较多的课时组织学习某篇课文,意味着他可能赶不上集体备课的进度;一位历史教师如果想探索中外历史比较教学,调整专题教学的次序,意味着他要耽误统一的单元检测;一位物理教师要开设一节探究性的活动课,他在备课组中也显得格格不入……集体备课制度常常使教学变得千人一面、千课一腔,从而扼杀了教学个性形成的可能性。

在课程改革的实验阶段,这种教学个性被扼杀,无疑是切断了改革的源头活水。过去大家都习惯于贯彻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还仅仅是技术和技巧层面的,而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启蒙”,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在课程体系中从属地位的改变有了可能,教学个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这种教学个性甚至触及了教育思想:是倾向于建构主义,还是倾向认知主义?是认同结构主义还是认同行为主义?都会影响具体的教学行为,是侧重方法习惯还是侧重知识能力?是倾向探究还是倾向接受?是注重问题解决还是注重练习训练?如果简单地肯定前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后者背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那就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既不能使教师信服,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正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使对教育的多元理解成为可能,也使教师的教学个性成为可能。只有从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出发,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才可能给课程的创造性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过于强调统一的集体备课制度无疑不适应这一要求。

四、综上分析,知识产权问题和教学个性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的集体备课制度的死结。

要解开集体备课制度的这两个死结,有上、中、下三策,无论选择何种策略,都必须建立两项制度。

三种策略:上策是不再使用“集体备课制度”这一提法,改用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具有研究色彩的“校本教研制度”,使“集体备课”这种工作状态的合作变为“校本教研”这种研究状态的合作。主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可以更加开放、个性化地探讨备课中的共性问题,如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笔者所在学校组织过多次“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多位年轻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独立备课,讨论完善后开设出风格不同的课,教学后再集体讨论、反思和交流,通过这种研究性的讨论和交流使备课活动得到优化,也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效果也比统一的集体备课好得多,真正实现了教师的群体创新。对于一些教学还没有走上正轨的年轻教师,可以用传统的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带教,解决教学规范问题。

中策是改革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中心是改变过于强调统一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内容的分析”来进行,把集体备课活动变成“教材分析会”,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难点重点的确定、教材结构的把握等。尽量避免“教案统一、课时统一、教学方法和策略统一”,包容研究性教学,这样才能减少弊端,充分发挥集体备课规范教学的作用。

下策是对现有的集体备课制度不作大的改变,同时呼吁“不要轮流备课”、“不要组长备课”、“不要分头备课”、“不要案”。这种呼吁似乎触及了当前集体备课制度中的弊端,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作用不大。

无论选择何种策略,必须建立两种制度:一是建立备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重点是建立相关的创造性备课成果署名制度、创造性备课成果的奖励制度。学校和教师要形成对创造性备课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做到不抄袭、不盗用他人的成果,不经本人同意不能随意挂到网站上,借鉴他人的创造性备课成果公开发表的要予以说明,每学年编印创新教案集、创新设计集。

二是建立学科教学小课题研究制度。对富有个性特点,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探索活动,要积极引导,建立相关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前述“教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这些探索转变为教学研究课题,在学校科研规划中立项,对这些立项的教学研究课题,在备课中享有特殊政策,从而鼓励教学创新,形成教学个性,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集体备课 有效 策略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改变了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对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集体备课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使之成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提高教学绩效的有效途径。然而实际操作中,集体备课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资源,没有利用好合作的优势,集体备课低效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集体备课,探寻有效集体备课之路。

一、集体备课三忌

(一)忌准备不充分。集体备课中,教师应在个体解读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参与人员若没有形成个人较为成熟的教案,会造成集体备课泛泛而讲,费时而低效。所以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二)忌共性取代个性。新课程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若教师主动性不强,集体备课异化为共用一个教案,不加选择,全盘吸收,那么教学就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集体备课的优势就难以体现。所以,集体备课应在明确统一目标和要求下,提出符合学生个性的不同方案。

(三)忌拼盘式教案。集体备课不简单是教案的准备,而是用教师之合力设计教案。所谓拼盘式教案是备课组长将教材各章节内容平均分给各任课教师,由组员分头撰写,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复印后人手一份装订起来,形成所谓的"共性教案"。这种"承包式"的方法,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智慧的碰撞和理念的交锋,有形无实。

二、集体备课的二辩证

(一)"集体"不等于"统一"。集体备课是借集体的智慧碰撞和群体的思想交流,以促进个体认识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虽然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教材对象解读、分析、研究,但是最后为个体所用的教学预案或教学方法、策略、手段、教学过程应该是带有很深的个性化痕迹的。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在集体备课中拿来用的只能是思想、精神、理念的至高点,牵涉到教学的具体细节应该是丰富而有变化的,应该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

(二)"集体"不否定"自主"。有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有这样的感受:集体备课时大家哑然无声,或人云亦云,缺乏问题的发现和主题的深入探究。其原因在于没有个体的先行钻研或备课,没有个体的思想存在。

三、集体备课的三落实

(一)集体备课的内容确定是关键

1、课标和内容纵向一致。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地位及要求,分析教材的落实方法,找准课标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合理演绎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重在使所教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寻找质量提高的潜力所在。

2、学生和教法横向统一。要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人因地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3、共案和个案内化融合。基于集体备课时形成的教学共案没有考虑到班级的学习差异性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性,而且许多设计思路,非自己主动建构,所以每个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自己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理顺思路,把教学共案形成个案,这样教师在课堂才能操作自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集体备课的形式落实是抓手

1、分层备课和分类备课相结合。分层即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群体会因为有更多的共同教学话题而产生合作优化的效果。分类即根据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进行分类,由教学业务水平相当的教师组成一个备课集体,如我校有由教龄3年内青年教师组成的"青研班",由两学段教师组成"存真""觉明"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但无论是那种层面或类别的备课,都需努力创设条件,让骨干教师或教学专家进行适时引领,这样教师才能在活动过程中既可享受同伴合作,也可体验先进经验,真正做到有效备课。

2、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有时,教师临近上课会突然发现新的教学疑难问题,对此,集体备课小组需要启动应急机制,全体上阵,力求在课前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解决疑难问题,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后备课是指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反思发现教学方案的漏洞,寻找教学手段的缺失,思考教学方法的不足,探究教学问题的解法,对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中没有注意到或没有重视、没有解决的问题,重新审视,重新提交备课组讨论。

(三)集体备课的制度健全是保证

1、健全周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应明确规定每周集体备课的总时间,并做到"四定五统一":"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进度、学案、统一检测、统一评价。

2、建立检查督导机制。一是检查集体备课的开展:在规定时间内教师是否在共同研究教学;二是检查集体备课的成果:集体备课记录及生成的教学预案存档备查情况;三是检查集体备课的落实:老师是否按生成的预案准备自己的教学案,并按教学案组织教学;四是检查课堂教学反思,包括对自己课的反思,听其他老师课的反思等。

3、建立评价和奖惩机制。对教师个人的检查结果,如主讲人发言材料、教师的"个性教案"等,作为学期教学奖发放、评优评先的标准之一。对教研组、备课组的检查结果,如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组内的"共性教案",记入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业务档案,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依据之一。

"教师的备课功夫,是制约教学高度的瓶颈,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窦桂梅),无论是"教学高度"还是"专业素质"都是作为教师应该追求和努力达成的。所以我们要发扬团队精神,身体力行,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构自主、和谐、高效的集体备课新机,以群体的智慧推动个体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师个体的备课功夫。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有效性;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35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思考和改进。集体备课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备课方式,同样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改进。以下是笔者对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一、增强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同感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开展的集体备课存在教师应付现象,认为集体备课可有可无。这主要是部分教师缺乏对集体备课的足够认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存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特殊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教师更加看重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个高级层次的需要。因此,增强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同感,让教师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并从心里上自愿接受学校安排的集体备课活动,使他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享受被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快乐,是激发教师集体备课内在动力的前提。教师有了集体备课的内驱力,学会分享他人带来的宝贵经验,集体备课所倡导的合作互助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教师的教研行动中去。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认识到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要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专业发展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融入到集体当中来,借鉴集体的智慧,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教师是学校开展集体备课的主体。集体备课依靠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设计与反思而得以开展,教师的主动参与是学校集体备课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校首先应从改变教师集体备课观念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来增强教师对集体备课价值的认同感。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将原本属于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和权利归还给了他们,使他们自觉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投身教学研究。因此,增强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同感,是他们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成长和争做研究型教师的源动力。

二、丰富集体备课内容,让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帮助

很多学校开展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主备人的教案,这种围绕教案开展的集体备课也主要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简单讨论。久而久之,容易让更多的教师对集体备课失去信心。当教师跳出了唯教材文本内容取舍而开展集体备课的圈子时,他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在集体备课中进行的。

比如备教材,这里的备教材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讨论上,而是对教材的深加工与再生成。它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备心境,教师的心境决定着课堂的氛围。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一个学生时会产生微波效应,即所有学生都会同情这位受批评的学生,而这种情绪会持续影响整个一节课。教师要想建立有效学习的课堂就必须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生的课堂就等于无的放矢。很多教师往往低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轻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不考虑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学中过于简单化,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地迁移,最终使得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备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因素。教师要预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造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十分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备方法,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准备是教师备课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方法的优选标准:一是要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相适应;二是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三是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四是要与教师的业务水平、特长和经验相符合;五是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作出最优的选择。备设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备层次,备课时教师要思考所有学生应该如何去教,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存在个体差异。合理的分层教学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备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上课必须使用的基本工具,也是决定上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备板书,优美工整的板书最能体现一个老师上课的逻辑思路,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提前备好板书。备课件和教具,通过多种通道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是今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大量使用,教师要努力掌握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

三、完善评价机制,让集体备课有科学的制度保障

学校评价机制的不科学、不完善,容易引发备课组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冲突。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完善评价机制,改革教师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师集体评价机制是教研组、备课组等团队建设工作的关键。学校的评价机制如果过于看重教师个人的教学成绩,忽视集体备课整体效果的评价,很容易导致集体备课走入形式化。因此,学校应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教师集体利益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做法。对教师集体备课的评价,可以从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态度、贡献、成果和解决问题的效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看结果,又兼顾过程。具体可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是成立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负责对集体备课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学期结束对集体备课质量进行评估,认定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二是变集中领导为直接参与。学校领导包括中层主任要按照各自的专业分别下到每个备课组去主动参与该组的集体研讨活动,和备课组长共同负责所包备课组的各项工作,协调、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三是制定教师合作学习制度。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制度保障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过程。因此,当教师在有制度约束的集体备课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纳他人意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自身的专业水平也会得到快速地提升。这种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评价中同备课组成员自守堡垒、各自为战的弊端,容易建立起教师之间合作共赢的一种良好氛围。

总之,教师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虽然提倡竞争机制,但并不是一个相互为敌的群体,利益分配应在一个合理适当的范围之内,过分的奖励或过分的惩罚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师考核中,将集体备课成果和团队绩效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明确规定集体备课成果在个人绩效考核上所占的比重,有利于促使教师之间开展资源共享。将集体备课组的团队绩效作为个人绩效的重要参考对象,也可以激励教师主动合作。这种关注团队的奖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不和谐竞争,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教师创设良好的集体备课环境,让备课组成为研讨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管理制度民主的学习型或研究型组织。这样一来,教师才会真正把心思用到集体备课上,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才会从解决问题、干好本职工作的角度出发自觉地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参考文献:

[1] 骆东风.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管理,1999(5).

[2] 林汉成.集体备课低效现状及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

[3] 张际元.集体备课何以难成老师最爱[J].教学与管理. 2010(2).

第4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采用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个体研读――提升解析教材的能力

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分解,主备先行。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任务、个体研读。具体操作方式是:一开始,以备课组为单位(全校共14个备课组),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集体研究并制定一个学期的集体备课计划。根据老师的特点,将备课内容整体分解为若干板块,确定好主备教师、辅备教师、教案完成时间、集中讨论时间及典型课例,并将此计划交学校委派的蹲组校务会成员审阅。接着,每位主备教师按计划自行备课。这一环节,主备教师必须做到“六备”:一备教材,包括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明确教什么等;二备课标,包括根据教材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及分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等;三备学生,包括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具体实情;四备教法,即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确定怎么教;五备教学过程,包括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对师生活动进行预设;六备练习,特别注重练习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有效性、拓展性等。

在个体研读形成教案后,蹲组校务会成员和组内辅备教师均会提前阅读教案,蹲组校务会成员根据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对教案给出相应的等级评价。由于制度明确了主备教师的职责,因而等级评价让备课教师不敢马虎了事。组内辅备教师也会在熟悉主备教案的同时,思考资源的补充、设计的优化、酝酿集体讨论等问题。

通过个体研读,教师带着任务思考问题,由于任务已分解,老师们便可集中思考某一个问题,对各种已有的素材进行反复比较,择其优者而选之;对人们没有涉及过的处理方式进行大胆尝试,择其适者而取之。这样,思考的深度得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中解读教材的能力自然在一次又一次的研读中水涨船高。

二、集慧思考――培养专业研究的心态

集体备课的第二个环节是:典型引路,互动交流。这一环节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主要目的是集体研讨、优化设计。学校教务室在期初课务安排时,便给每个备课组定好一个时间段作为各组集体备课的时间,有的学科是半天,有的学科是两节课。在这一段时间内,各备课组的老师都没有课,大家就集中在一起,在蹲组校务会成员、备课组长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面对面的集中交流。具体流程是:首先,由中心发言人对主备单元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重点谈所备单元的整体设计、课时安排的意图;其次,辅备教师结合提前阅读个案时的思考谈自己的主要修改意见,必要时进行讨论,直至基本达成共识;第三,主备教师选择其中一节有代表性的课进行深入研讨,要围绕“六备”进行阐述,简明扼要地说清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说清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清针对学情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安排,讲明练习设计的意图,教材整合的思路;最后,全体老师进行集中交流,包括:逐条推敲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教学各环节设计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反复斟酌问题处理、情境创设、练习设计,直至形成一节比较完善的典型课例教案。

在集慧式思考形成某一典型课的个案后,主备教师又会博采众长,对全单元教案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然后将二备教案交给每一位执教老师。当然,教案还会留有一定的增、删、改、补的空间。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执教老师根据动态的学情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从而真正做到功在课前,思在课前。

蹲组校务会成员除了与组员平等地参与讨论、适时地进行点拨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参与者的表现,绝不让每一次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这种交流不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培养教师务实求真的专业研究心态,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为落实有效课堂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课例展现――磨砺演绎课堂的能力

集体备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聚集课堂,深入研讨。这一环节把重点放在了有一定研究方向的课例研究上,是第二个环节的一项落实与延伸。在前一环节里,经过集体讨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典型课例教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比较完善”还只是理论上的或经验型的,必然要经过真实的演绎方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改进。因此,主备教师将按照初步达成一致的教案在组内进行第一轮试教。在这一轮里,听课的老师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观察,重点针对课堂现象对教学效果进行剖析,针对教师研究的主攻方向进行对比分析;执教老师则重点关注自己的主攻问题的解决情况(此典型课是在期初拟定计划时已经确定好的,研究教师已经确定了一学期的研究方向、主攻问题和解决措施)。因为老师们期初确定了主攻问题,抱着一种研究的心态探索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往往并不一味地选择一些所谓“好上的”课进行研究,一些“难啃的骨头”,如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都成为了老师们研究的领域。

一轮试教后,组内的老师则马上聚在一起交流课中的得失,提炼出主要问题进行集中攻克,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老师则综合组内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感悟,对教学设计进行再度调整。接着,按调整后的设计在校内进行公开展示。学校教科室、教务室均参与这一轮的听课,按照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分别从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维度对研究课进行客观评价。此评价结果纳入学期末教师研究水平评价及教研组综合评价。

经过集体备课后的课例研究,舍去了传统赛课中的功利色彩,一切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如解决教学中长期困扰老师们的问题,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难题等,同时又提炼出一些新的研究问题。这样一种形式既为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素材,更将教师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落到了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上。同时,这种有序的、有组织的、有主攻方向的课堂教学研究变成了校内教师的一种工作常态。教师真正做到了教中研、研中教,这是非常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

四、多元反思――拓展个性发展的空间

如果把集体备课看成形成教案,那显然是对集体备课的片面理解。如果把集体备课看成一节普通的课例研究,课上完就了事,那也绝对不是我们集体备课的初衷。集体备课在我校已进行了三年实践且愈做愈精彩,得益于它开放、互动、共享、平等、共进的活力,也得益于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交流方式。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集体备课时间里我们都是在讨论形成教案。一般而言,在一学期规定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集体备课后的反思交流,我们将之称为集体备课的第四环节:多元反思,共享提高。具体做法是:一个主备单元的课上完后,老师们在共性教案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有的甚至会做较大幅度的修改。因此,这时备课组便会集中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回顾教案设计中的问题,将备课时要注意的问题形成经验附在集体备课教案后面。学期结束时,所有集体备课后的教案都将存入学校资源库,成为下一轮备课教师的重要资源。与此类似,典型课例在第二轮上完后,所有听课教师也会利用集中交流的时间或是借助学科QQ群、博客交流听后感想,提出一些意见。执教老师也会综合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再加上自己的反思,形成精品案例资料,上交到学校教科室,以备教科室综合评价,同时这种精品案例资料也成为学校的资源。

第5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在接到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学工作视导检查的通知后,对照标准,就学校的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管理

1、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设课程,每学期有新排课程总表。学校每学期均根据山东省颁发的学校课程开设标准,严格落实,既不多开课程,也决不少开课程,严把课程关、课时关,并能科学规划,重新设计课程总表,并将班级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上墙,及时向教师、家长公布。

2、学校有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和分学年(期)的教学活动计划,同年级学进度,教师有所有任教学科的分学期(年)教学计划。

3、学校建立了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设计到备课,上课、学生的作业、教研活动等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4、实行行政领导包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组领导采取循环听课的方法,争取一个月在蹲点的年级听课一个轮回,积极与教师交流,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使教学常规管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首先做持之以恒的表率,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校长听30节,中层干部听40节,关注教师课堂表现,向40分钟要质量。

二、教学工作

1、重视集体备课

本学期,我校对教师提出教学常规“六认真”的要求,强调认真备课是每位教师的职业底线,备课除了课前学习课标,课中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常规之外,积极倡导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重视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在同年级同学科中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备课做到有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运用集体智慧,帮助个人设计教案。

备课提前一周,精心备好每一课,没有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教学准备、板书设计等要齐全,有教详细的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方法,字迹工整、清晰。有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多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教导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之后资料作为个人业务档案。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处理好学、教、练三者的关系。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活动;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列入教学目标;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鼓励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各年级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质量。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正确,还进一步加强面批的次数。

三、教学教研

1、校本教研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师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教研

第6篇

2007年,我们数学学科组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深厚、教学资源丰富,善于学习、合作,学生喜爱和家长欢迎的数学教师队伍。

同时,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数学学科组还建立了符合本组实际的集体备课制度、上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个人学习-反思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

比如说:在集体备课制度中,我们要求全体数学教师以有效备课为前提,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正个案――课堂跟踪――反思交流。备课中强调“一突出、二落实、三备课、五关注”,即突出一个“研”字,实现两个落实:①落实教学研究的实践性;②落实教师研究的获益性。做到三次备课:①个人研读备课;②集体研讨备课;③个人升华备课。体现五个关注:①关注学生;②关注发展;③关注过程;④关注研究;⑤关注反思,真正实现备课的功能与价值。

再比如说:在资源共享制度中,由于我们的每一份教案、试卷、课件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所以,我们数学学科组在每学期末,都要以学年为单位将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整理,为下一个学年提前做好资源储备。

二、校本研修,建研究型团队是学科组建设的基础

我们数学学科组每周都会组织一次集体学习,学习课标、教学理论、名师的先进教学思想等。每位数学教师还随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工作中只要一有时间,我们数学学科组的老师就一起探讨教学问题,我们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视为研究过程,把教学课堂做为研究阵地,把听-评活动作为研究活动的主途径,积小题为大题,并以一种新思路、高站位开展教研活动。因此,每当有教学活动任务时,就会出现这样一副景象:年轻教师积极承担,全组教师出谋划策,骨干教师指点迷津,上课教师埋头钻研……这种学习与研究的平台,不仅强化了老师们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更加强了团队的建设与交流。同时,让学生成为了自主学习的主角,让教师成为了专业成长的主角,让团队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角。

我校每学期都要进行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同时数学学科组内也经常组织同课异构、同课多轮活动。看似简单的一课,每一个环节中都包含着校领导与师傅们的心血和付出。从教学的每句话、每个动作甚至每个眼神,繁简巨细,都争取让青年教师们做到精益求精。大赛上,无论是精彩的教学瞬间,还是师生间的智言妙语,无不是我们整个团队精诚合作的体现。在师傅们的帮助和引领下,青年教师夯实了教学基础,增强了工作信心。同时,西新区教育局多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外出学习、专题性培训,也为青年教师们吸纳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科研为先,课题引领是学科组建设的根本

我们数学学科组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多个行动研究小课题。如,针对学生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教师计算课堂效率不高。我们开展“提高计算教学课堂效率的研究”这个行动研究小课题。我们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最终达到课堂效率的提高。在策略实施阶段,我们以口算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把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作为计算教学的重点;把组织好有效练习作为计算教学的关键。做到新授内容重点练,基本内容方法练,易错内容针对练。这样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发现与研究之前相比,学生的计算速度明显加快,计算准确性有所提高。同时,我们还把计算和新课标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如,在笔算中加入了估算、创设了情境、分层做题,让不同的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

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我校的学生也获得了收益。多次在全区质量抽测名列前茅,而且数学学科也成为了学生特别喜爱的学科。

第7篇

关键词:备课 动态 多向

“教书难、难教书、书难教”已成为现今教师们的共同感慨。笔者主要针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备课改革的尝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备课中存在的不足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

首先,课程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给定的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对其意义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内化。

其次,新课程一改以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及“以教为基础,我怎么教你怎么学、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做法,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再次,新课程努力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重视学生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以使他们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备课中的尝试

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减轻教师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对传统的备课方式进行科学的改革。以“动态生成、多向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替代原先的备课制度,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保障新课改新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促使新课程发挥最大的优势。

1.怎么备

(1)形式开放。课堂教学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教案。传统教学的教案书写规范要求严格,形式要求统一,内容要求详尽,而在基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备课中,要打破常规,提倡课案的个性化,其外在表现可以是框架式的,也可以是模块式的,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图解,也可以是教学思路的线索笔记。

(2)要求分层。摒弃一刀切的备课标准,对具有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在免查的基础上鼓励创新,要求有特色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每周至少一个;从教五年以上、执教现教材三年以上的教师可以旧案增新;实习期教师、教龄未满5年的教师每课必说,每案必查。

(3)评定多元。以往教学管理中,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评方式和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相违背。学校可设计一些相关的评价工具,如结构性的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学生给教师打“教分”、教师自身的周期性自我分析表等。建立起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同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2.备什么

(1)备对象。“动态生成、多向互动”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可以这么说,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就无最佳教学设计可言。现行教学中,教师已开始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在假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了解是“一张白纸”。可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有时教师设定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实际的教学起点。

(2)备目标。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提高。

(3)备资源。包括教师内在储备的知识资源和外来的生活资源。应该认识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由教材的实施者转为教材的开发者。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教师要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源;储备丰厚的知识底蕴,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挖掘,以预备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4)备情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除了备知识,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要思考如何把转化为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调动、提升新的情感体验。备环境也是备课的一部分,那些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环境其实是应该改变的。而且,教学空间的处延可更为宽广,大自然、工厂、农村……也是教室,确立“大课堂”的观念!

3.有效备课的思考

为使上述生成型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实现资源共享,可施行网络协作备课,基本方式是:同年级组教师按单元分工备课(减轻写教案的负担),撰写电子教案(电脑备课,便于实现共享,便于不断修改生成),实行教案共享(集体备课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备课交流);教师上课前必须在共享教案基础上,结合本班和本人实际,进行二度备课(直接在打印稿上修改、补充);撰写“教后记”。

效果:促进了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教案为年轻教师的教学“引路上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问题:共享教案只为应对检查,平时怎么教还是怎么教。实行“二度备课”只是课后补补而已,还是为了应付检查。

讨论:

1.我们的备课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了吗,还是仍停留在集体备课的形式化层面?

2.在集体备课中,必须的规范要求应该是哪些?面对有差异的教师,集体备课应如何使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感到有益?

3.作出什么样的调整和有哪些办法可以完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4.集体备课的资源如何运用和管理,使之不断生成,形成教师的集体资产?

本文中“动态生成、多向互动”的教学设计框架将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融为一体并根据老师的工作实际提出的四种备课形式,无非是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卞惠石.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6.

第8篇

按照“全面振兴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大力培养名优教师,突出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确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工作理念,提升教研水平,强化教师培训,扎实有效的做好各项工作,力争使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新的提升。

二、目标任务

(一)加强教研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指导实践能力

教研员要通过自学与外出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与教研水平。组织好全县优质课评选活动。多渠道收集信息,邀请市教科所、桥西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教研室、九中、下东营等学校共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协助学校搞好中小考备考工作。

(二)大力倡导集体备课,真正实施高效课堂

各学校在开学初制定出集体备课方案,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并认真组织落实,杜绝形式主义、低效或无效的集体备课。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组织好全县优质高效课堂的评选,以高效课堂打造名优教师,以名优教师引领高效课堂。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常规教学的视导、评估工作

教研室分中小教两个组深入基层学校开展教学评估和视导。通过听课、评课、检查作业教案、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五所中学、21所小学进行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看教学常规的落实,比教学成绩的提高,并以此结果作为对优胜单位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的依据。

(四)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拓展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县进校要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分类指导,严格考核,保证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

(五)实施中小学名师工程,加强名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县级名师专家库,培养名优教师,发挥其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专家型、引领型的名师队伍,要完善专家队伍的考核与评价,实行动态管理。

(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大专项培训力度

要转变培训理念,研究新的培训模式,努力打造县骨干教师、新教师、幼儿教师培训的精品。要认真组织开展中小学新课标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9篇

关键词:网络;集体备课;教学信息;教学资源

一、网络集体备课的优势

网络集体备课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备课的激情,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网络信息有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这就使得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教师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和创作的自由度。每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个人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整理和总结出一套自己关于备课内容的理解和见解,通过多样的网络信息形式传递到其他教师,然后在网络上相互讨论和探讨,共同研究备课问题。借助网络的集体备课活化了个人的思想和经验,促成了观念的升华和碰撞,对集体备课的效果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网络集体备课跨越了时空的局限,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和快捷。集体备课借助网络平台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将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教学思想汇集到一处。网络的开放性也赋予了网络集体备课的开放性,由于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人数没有限制,任何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极大地扩展了集体备课参与的时空性。同时,应用网络可以实现教学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和便捷,备课的过程也得以简化,备课内容也得到了扩充,每个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得到所需的备课信息,借鉴他人的成果,促进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网络集体备课可以实现备课教师之间的智慧互补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网络集体备课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传递每个人的思想和智慧,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理解的参与者通过网络工具来查找支持自己想法的依据和证据,然后在网络平台上同其他参与者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辩论和不断的信息查找及求证过程,促使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等教学过程在参与者集体智慧的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的共享,每位参与者都可以将个人的教学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也可以利用和借助其他参与者共享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极大的节省了教育开支。

网络集体备课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网络集体备课是一种借助网络工具进行备课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的备课形式,而网络工具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网络集体备课形式的多样性。例如,网络集体备课门户网站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备课主题,每个学校内部通过校园局域网开展集体备课,教师通过申请教学博客或通过聊天工具等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等。每种不同网络工具都有它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情况,这需要不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网络集体备课体系。

二、当前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部分人对网络集体备课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目前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展了网络集体备课,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网络集体备课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网络应用,同时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守旧,对网络集体备课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网络集体备课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实际效果,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传统集体备课那个狭小的范畴里面,没有真正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创新集体备课,这都使得网络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失去了实在意义。

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无法保障网络集体备课顺利进行。尤其是现行的教师考核体系过分注重通过学生的学业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也就促使教师不得不为了应付业绩而忽略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就更加无法利用网络来服务集体备课了。

网络集体备课的硬件条件有限,教师应用网络的技能仍显不足。如今校园网络已经相当普遍,但是为学校教师配比计算机的数量却仍旧落后于教师总体数量,这从硬件设备上就制约了网络集体备课的实现。同时,由于无法一人一机,大多数教师在应用网络工具方面的技能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学校过分注重教学而忽略了教师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教师即使参加网络集体备课也无法真正发挥网络的强大作用,无法是集体备课效果得到发挥。

三、解决对策

首先,要处理好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学校的领导要牵头学习网络集体备课的特点、优势和重要性,要带头研究自己学校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要将集体备课作为校园网的重要功能,将网络集体备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中,将其视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石。

其次,要改革和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要重新评价网络集体备课在教师业绩中占据的比重,制定比较完善而均衡的业绩评价体系,将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教师的贡献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激发教师参与网络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整个学校在教学创新能力上的发展。

此外,还要在学校建设方面提高网络建设的力度,争取改善自身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条件,为教师配备合理比例的办公电脑,让每名教师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网络集体备课的共享资源,定期培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将这种能力作为业绩考核中重要的一项。

总之,网络集体备课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它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面临着从认识到管理再到技术上的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克服,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深刻的认识和切实去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推动网络集体备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巍.开创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新模式[J].信息技术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