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20:43:43
导语:在管理会计信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可用性
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主要立足企业,面向市场,遵循符合公司外部各有关经济利益关系人利益的“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GAAP),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侧重为外部与企业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即利益相关者评价、决策及投资等服务。管理会计(ManagementorManagerialAccounting)主要保持原有“生产职能附带”阵地,汲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侧重为企业内部正确进行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如果说财务会计是社会化的会计,那么,管理会计就是企业化或个体化的会计,它只是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正所谓“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Rightinformationisprovidedtorightpeopleattherighttime)。21世纪将是一个以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其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各行业面对的投资和经营挑战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同样,外部利益关系人面对的决策和投资环境也更难以把握,信息的多寡、及时、质量成为决策制胜的关键。为了要提高外部利益关系人投资的效度和信度,不仅需要全面掌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而且在成本与技术等允许的情况下,关注管理会计信息将成为一种必然。换言之,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所迫,又是理论研究深入、信息技术发展及实践应用等众多因素的使然,本文拟从潜在优势、技术可能、可用性表现及受限性等方面做深入探讨。
一、管理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
1.财务会计立足过去的交易与事项,结果:其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面向未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是一些确定性的活动,而企业不少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管理会计具有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前瞻性信息。
2.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的规范和制约,过于重视企业的经营业绩即盈利信息的计算与报告,而对反映企业支付能力、创新能力等软实力重视不够。更甚者,常基于粉饰太平和“数字赌博”,报告内容瞒天过海,乏善可陈。而管理会计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制约,它主要考虑经营管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效益”及技术层次等问题,倒显得可靠。
3.财务会计注重可证实性和货币性,采用统一货币计量,结果:用金额表示的许多汇总数据和信息是反映若干交易与事项的金额汇总、抵消形成,这些数字掩盖了部分的矛盾与问题;历史成本计价与币值稳定原则,在物价发生持续性的、剧烈的变动时,不能够如实地反映现实;当前,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的外部环境、地理位置及在企业界中的威望等只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而管理会计则少强调可证实性,并强调货币性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并重,及数量计算与决策人的综合判断相结合。
4.财务会计以会计主体为核心,一个企业如果存在着许多的分部,其报酬与风险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管理会计则强调多位的主体观念,可根据需要可将一个部门或一条生产线作为主体甚至可将一项专利或发明创造作为主体,这绝对是市场期盼的绝佳题材。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涉外”服务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超大规模存贮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即时信息、个性化信息及低成本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经济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效性和控制力度,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不能使管理者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的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迅速、及时和准确,实时联机报告系统可以在鼠标点击下瞬间实现这种需求。
全球经济环境下大规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策略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集团希望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获取企业个性化需求在内的各种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减少风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根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驱动力,采用决策模型、网络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计算机技术,由决策事件模型驱动,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只需根据不同的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能为使用者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专用信息,改变了以往使用者被动接受统一格式报告的局面。
再有,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记忆、处理和传送功能,消除了手工加工信息的高成本、低效率和低质量的障碍,突破提供信息“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会计人员只需将各原始数据搜集并录入计算机中,往后各种计算、报表、分析指标体系的生成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分类、汇总相关的数据而得到,而且成本核算相对较为低廉。因此,在录入原始数据的环节中所花费的成本就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沉没成本,数据库中的数据被使用的频率越高,产生的报告和报表越多,单位报告与报表的边际成本就会越低。三、管理会计为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的具体表现
目前,管理会计为外部关系人提供可用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1.预测性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的特点之一就是面向未来,它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来预测、规划未来。编制全面预算是管理会计规划未来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中的财务预算对企业计划期间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都作了预计和测算,这些信息是企业的外部关系人最为关注的。将其对外公布,能减少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
2.变动成本法下的盈利信息。财务会计是按照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及其盈利的。管理会计是按照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及其盈利的。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全部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联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要通过产品的销售才能实现,企业也只有占领市场、扩大销售,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难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显而易见,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人力资源信息。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潜力,影响到未来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对企业的外部关系人极为有用。现代管理会计出现了一个新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它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一些过渡措施,来满足企业外部关系人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如对外公布现有人员的文化程度、技术职称或技术职务、技术工种、实际工龄、年龄、健康状况及领导者的能力等信息。
4.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的社会影响也是与企业外部关系人决策相关的信息。良好的社会影响会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揭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客观需要。作为管理会计新领域的社会责任会计,是鉴别和计量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真实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外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讲求社会效益,正确处理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 信息平台; 共享与定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9602
1 引言
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是采用数学模型,科学、量化地进行客观地演算对比、分析总结,兼顾全面性与个性化、达到为单位决策者提供决策数据与指标,从而制定计划完成目标的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会计一体化体系足以涵盖诸如全面预算、成本管理、绩效评价、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各种管理功能,成为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信息系统和管控系统。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任务:一是建立科学化核算理念和多维度、多层次、精准化会计数据体系;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提供有效管理信息;三是建立管理会计数据使用与考核系统,提供管理与决策方案支撑,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
2 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环境与时机业已具备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实践已渐趋成熟。随着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会计账务处理及外部报告,转变成以支撑与管理企业内部运营的全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也逐步从会计电算化转变为全面信息化。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已颇具规模,管理会计信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当今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管理会计全面信息化使得会计信息集中汇总、企业成本核算及管控、全面预算管控与考核、企业风险管控、财务分析及报告、内部责任核算与报告、绩效考核与评价等更易操作和掌控,企业管理实践活动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会跨上新的发展台阶。
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区别,首先,表现在信息接受者上,财务会计面向外部利益相关者,管理会计面向内部各部门。其次,表现在信息内容上,财务会计提供财务信息,工作流程由点成线,从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各方面刻画企事业运转面貌;管理会计则反向回溯,由面向点,通过分析企业目标、考核指标、绩效设置,向内部和细节探路径、找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务会计分配部门内部价值,管理会计则创造部门价值。第三,表现在信息范围上,财务会计关注点在企业整体,管理会计则关注内部各组成单位,关注范围更深层、更细致、更有建设性。
2014年10月我国财政部正式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系列解读,社会各界对管理会计及相应信息化内容关注度显著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也逐步深入,主要涉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大众化应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与应用等。政府重视加上市场需求,相信有关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会得到更快发展。
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拥有了诸如供应链、资金管理、财务核算等单项系统模块。更有超前者还开始尝试搭建全面预算、成本管理、风险管控、平衡计分卡等功能,以便更全面地反映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在推进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系统分散、信息资源浪费、信息成果闲置等问题。管理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互相隔离、各自为政,尚未体现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资源共享的“云精神”。财政部的指导意见明确地指出,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由此,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以及人们认识提高,都标志着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发展时机已经具备,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为企事业发展与管理提供助力不再是空谈与梦想。
3 管理会计信息化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F在:一是信息处理方式落后,信息处理技术水平低,信息管理混乱延时,信息使用者之间互相隔离、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共惠,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实时分析和控制作用;二是管理会计通用软件开发水平严重滞后,影响了管理会计决策和预测职能的发挥,直接导致管理会计应用与推广陷入尴尬境地,最终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变化,很多管理者正在主动改变管理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思想,发挥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的作用,不断加强对管理会计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从而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顺利推行。企事业管理者也愿意在系统建设中投入人力物力,加强人才培养。事实上,真正制约管理会计与信息化结合的头等问题是人才问题,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熟悉企业战略决策与管理、熟悉并灵活应用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和熟练掌握网络知识的专门人才缺失,具备以上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尤其短缺。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人才梯队建设制度,形成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引进、发现、培养和发展机制。
管理会计信息化可以渗透到所有管理领域,在管理软件的支持下,包括单位整体与内部各部门分公司、各小组团队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管理领域。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必须打破原有固化思维,从不同组织架构、不同层次级别、不同角度维度对各类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建立实施对象具体化又具标准化功能与通用作用的管理会计体系,包括成本精细化核算及管理与控制、费用全面管理与控制、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内部责任核算及报告等,这些将形成我国新的信息化市场机遇与空间。
改革永远是先行者先得利。在这场管理会计一体化体系建设与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里,充满了无限机遇,也会遇到挑战。改进企业管理平台、建立相关信息化标准、优化人力物力财力配置、推进管理会计与业务一体化整合、确保原始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一致,统一规划、设计和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无论是急需改革的企事业单位还是第三方软件支持商,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确定发展方向。
4 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共享与定制同步发展
管理会计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与信息化的研究应用应立足于企业实践,要摆脱程式化局限,广泛应用数据分析方法来解决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其信息输出也同样是基于管理需求的个性化需求。管理会计的内核就是在既定法律约束与政策导向下,在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的框架内,打造相对宽松及个性化的实施空间,实际上这也为管理会计体系及信息化系统的推广运用,尤其是管理会计信息定制化服务指明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所谓“数据共享与信息定制”不再是一种想象。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应当涵盖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具体表现为财务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系统、标准成本系统、存货控制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首先应当制定和完善管理会计电算化准则,再结合企事业单位战略目标及发展现状合理定位。诸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成本性态与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短期决策、长期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业绩考评与激励等都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范畴之内。单位各种内控决策以及各种财会及非财会类信息经转化成电子数据后,再整合成可以被高效使用的数据资源,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行业内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大数据共享。
在如此巨量繁杂的共享海量数据里,要将可利用的数据筛选并构建其关联关系,必须借助于专业公司数据处理能力,制定符合企事业单位现状和需求的管理目标、流程和改革措施。例如,在预算执行或者费用成本控制方面,可联网数据库,设定预算模型进行实时进度与额度监控。一旦出现超预算或支出数据异常立刻启动预警,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在仓储物流模块中,将生产数据与成本数据挂钩,保证数据信息抓取同步,让生产、成本与物流信息联动。这样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环境里,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直接接受指令并得出结果,系统运作目标明确、快速高效。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包括:①结合企业战略,合理定位、明确需求,这是有效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②优化企业管理机制,简化工作流程,建立信息化标准与制度规范,优化人力、物力、财力配置,破除部门壁垒、减少管理隔阂,确保原始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要制定相应制度,让财务人员充分参与预决策活动、管理与分析、资源规划等工作;③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范化设计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平台。根据企业所处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不同,按照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成本、资金、风险、预算、内控等各项功能;④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管理会计一体化平台建设。
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在做好经济活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和建立包括客观准确的成本核算、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安全的资金集中管理、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严格的内部控制、操作性强的业绩评价体系、准确有效的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按需定制、量体裁衣,实现自身经营战略和资源配置,充分考虑自身实际与经济活动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能满足多方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发挥管理会计在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内部价值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边志新. 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关键词:组织文化;管理会计;信息认知
一、引言
对大规模信息的相关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性研究表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得对大量信息的使用和有用意识的要求增加,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大规模信息的使用就越高,决策的准确性也将相应提高。鉴于大范围信息的特点和现代管理会计信息具比较相似,因此,可以尝试将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对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同时结合组织文化特性,研究了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和利用。
二、管理会计的权变性特征
适应组织变革的重要手段就是管理会计的权变性。它重视外部的环境以及未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决策。同时,在企业战略决策中,不仅要求企业组织利用其内部信息,而且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信息。管理会计的权变性是根据管理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并向决策者提供这些信息。在决策对象意识、可选方案、对这三个阶段的可选评估等方面的权变管理会计,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权变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是组织结构及其管理都必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权变理论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没有“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制度。为使企业组织更加有效的运作,其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因此要强调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性理论分为选择适应、互动适应和系统适应三个阶段。权变管理会计理论有助于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并且帮助企业选择适当合理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工具。企业不拥有资源的数量,而是如何利用资源的数量,这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所倡导的。凸显出当前管理会计在发展阶段的核心管理理念,即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效率的目的。权变管理会计理论的不仅涉及诸如战略管理、绩效评价、预算编制和成本制度等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也涉及评价和应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管理会计的权变性更加注重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加重视,使得对信息的认知和识别以及运用更加重要,尤其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识。
三、组织文化
由于组织文化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它的概念难以定义,但许多学者同意它是由企业所有,只有企业独有,植根于社会结构的理解、价值、信念或期望,或认知事实。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蕴含于其组织文化中,即组织文化指导着组织的所有活动和行为,不仅影响员工的一般态度和行为,而且影响和影响对特定事件、做法和策略的态度。组织文化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企业也是围绕人们的行为活动达到经营盈利的目的。组织文化对企业业绩以及管理层决策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传播和认知,尤其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形成的。组织文化与环境的不确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织价值观、规范和信念的总和形成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对内外部信息的认知,影响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并与行为指导中的管理会计特征产生共鸣是组织文化的解释和传递功能。组织内部因素相对而言便于控制,相应对策也易于制定。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因此对外部环境的预测的相应对策的采取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由于管理者一般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内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必须重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没有认识到不确定性的管理人员往往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例如,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存在差异,一些组织或个人也能够强烈感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当强烈感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时,管理者自身的决策结果通常也是不稳定的。当然,决策方法将根据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水平变化。然而,决策者的认知环境不确定性能力是决策方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客观可测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内生的角度看,组织文化的差异是组织文化与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性的决定性因素。组织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微妙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总而言之,决策、人际关系和沟通文化是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最主要的影响。组织文化差异可能对行为决策的两种影响:一是决策者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往往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第二,决策模型的变化只要是由于决策社区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环境使得组织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表现为冲突的形式。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外在事物本身的存在。这种认知模式已经超越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文化理论,被认为是文化的对立面,缺乏沟通和心理阐释的可能性,在动态的文化背景下,真实的动态心理活动的可能性。组织文化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多样的。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人们都具有动态的作用,可能使人们走向权利或犯错误。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操作环境没有直接相关性,这在实证研究中都有证明。即使在相同的商业环境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换句话说,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利用,组织文化将影响人们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态度。然而,管理会计信息与环境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管理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因此,为了提高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必须重视组织文化。
四、组织文化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天生的性格和后天经验的产物,保持完全统一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经验表明,,即使存在微小的差异的人们,只要属于同一文化圈,他们仍然会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行为本身在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将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或者它将具有某种特定的形式,这显然已成为一种“常识”。管理会计信息也会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同样就像组织文化影响信息认知一样。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其信息支持系统之上的,组织成员展开相关活动是其目的之一。然而,即使是为某种目的而设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其组织成员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在认知组织文化的基础上,,但是仅仅因为组织文化的不同,结果通常相差很大。一些组织可以根据预期目标充分行使其职责,并完成其任务;然而,一些组织的开展的活动不仅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而且还产生了反作用。例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松弛”现象。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嵌入某种目的有时候代表了一些组织有效且积极的职能,但是在别的组织中缺积极的效果,这种现象大都是组织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有用的管理信息越早被认知,企业越快对此做出应对,对企业的积极效应就越大。组织文化作为企业的内部力量,对管理信息的有用性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其根植于企业中,属于冰山的下部。在既定的企业环境中,企业同时受着内部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且外部环境本身就蕴含着组织文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文化的交互影响,成为管理会计信息认知的约束因素,进而波及管理会计信息认知的有用性和相应的实施效果。管理会计信息往往围绕着对公司的影响,而且不仅是对外部环境和未来事项的单方面信息收集,有时是管理会计信息的转换。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须在建设和运行方面投入相应的时间和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仍然重要,即使它被认为是事后信息。在对分析方法存在疑问时,决策者还将考虑使用未经修改的原始信息。另外,原始信息在不了解计算环节的情况下,很难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利用程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增加之间,不能考虑一个简单的相关方程。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需要考虑管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有用性,成本是需要经过客观衡量,而有用性是一种应用的延伸,。组织文化在有用性的认知方面,会反映出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且多少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会计信息有用性具有正向相关性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认识和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监管;也有助于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和管理会计系统的透明度,和可视性。因此,围绕组织文化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优化组织文化,通过规范和完善管理会计制度来提高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将对管理会计决策的价值发挥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上述研究表明,组织文化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内部力量,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认知具有积极的相关作用;管理会计的信息认知有助于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可视性和透明度,提高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使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和效果,需要通过优化组织文化,提高信息有用性的识别和分析,提高人们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冯圆.企业文化与环境经营价值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3,(08).
[2]刘旭阳,景刚.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研究[J].财税研究,2016(05).
笔者研究发现,凡是相关制度规定必须披露的管理会计信息,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能够按照要求披露。但遗憾的是,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这些信息对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没有多大的作用。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一致
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增强非财务信息的规制性,同时增强财务信息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信息能够将描述性的说明和量化的结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分析时发挥重要信息效用。由于缺乏统一的非财务信息标识编制依据及指南,又没有第三方审验,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上市公司年报中没有对管理会计信息范围做出具体规定和统一标准,缺少系统性。
(二)上市公司主动披露意愿不高
从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并不多见。部分上市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进展说明长篇大论但没有具体性的内容,或者没有这方面的说明;虽然在2014年度财务报告中有提及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内容,但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披露。同时,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年报都是在固定的位置,例行条例般干巴巴的叙述公司报告期内没有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笔者在阅读本文上市公司年报样本时,没有发现有一家上市公司主动并且详细披露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的相关信息。
(三)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重大遗漏
管理会计信息要求具有充分性和重要性,公开披露的信息内容应当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信息,不得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出现重大遗漏,致使报表阅读者无法全面、充分的了解企业。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充分并且重要,才能够帮助广大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是主流人群。他们一般不會大量收集上市公司的其他相关信息,年报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会计报告信息中重要信息披露不全面容易误导投资者,增大投资风险。
二、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针对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标准、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增强信息需求引导管理会计信息市场发展、增强投资者专业素质以及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对缺陷和不足进行改善。
(一)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应用指引》,规范标准
实践中,管理会计的概念、原则和目标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这和我国没有相关的统一规范、科学系统地、能够贯穿单位活动始终的管理会计标准有一定的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上市公司在向投资者披露管理会计信息时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进行信息披露;披露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如何量化诸如产品质量、社会责任等。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规范导致投资者和管理者会选取一些带有主观性或未经审计的指标来推测公司价值,这使得评估企业价值会产生重大风险。因此,对上市公司管理会计运用和信息披露都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类似于公认会计准则规则体系的《管理会计应用基本指引》,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方式标准化,使用統一的管理会计语言能够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能够进行对比,统一认识,形成指导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共同话语基础。
(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偏好性。一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这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下降。对此,监督部门应该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创建包含传统会计信息制度披露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了指标就可以评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优劣,此外也研究发现,监管较严格的行业,信息披露质量较高,而监管不严格的行业,信息披露质量较低。因此,对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要进行约束和规定惩处措施。
纵观我国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优秀案例,重点关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管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些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没能实现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只有少数大型对管理认识度较高的企业或集团采用了管理会计信息组建及运用。而中小型的企业对管理会计缺乏较高的认识及重视,或因自身的不利等因素阻止了发展,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停滞不前。
二是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是创造财富的首要任务。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电商、云科技等兴起这是对我们财务人员乃至整个企业人员素质的考验,我们不接受新的信息及科学的手段,企业将会被社会淘汰。作为现代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好用好管理会计信息使之发扬光大。此外,针对本企业量身制作的管理会计软件非常有限,即使有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是管理会计运用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在我国的管理会计大部分都是采用外国的方式和方法,这与我国企业形式、运营机制执行设计不一致,已经步入现代化科学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企业凤毛麟角。由于受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使经济效率提高难以到落实。
通过几个问题探讨,提出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几点建议及应对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是首当其冲的。把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作为企业文化,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能够清醒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加强管理会计人员思维培养,起到管理会计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垂范作用;提高资金运作保障能力,进一步改善企业内部管控体系建设能力,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开花结果。
一、分销及任务:实现价值转移的路径分析
产品是分销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合理的产品设计是营销组合成功的关键。其中确定分销中的价值流转路径则是首要任务,它决定了能否进一步完善原有产品,或进一步开发推广新产品。产品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它必须具备某种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和欲望的价值,这种为消费者接受的价值则是企业的收入源泉,也是企业利润产生的基础。实现价值转移的路径就是要做好产品的设计,使得企业确定产品的这些属性,以更好地完成分销及任务。
(一)产品价值流转相关指标 企业应当在设计产品的阶段,对产品进行成本收益的量化对比分析,只有在价值流转方面满足经济条件,并且存在明显优势的产品才有可能被进一步开发生产。首先了解一些与产品价值流转相关的指标。
(1)消费者总收益A。消费者总收益是消费者消费某一产品(服务)而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用货币来衡量的价值水平。它衡量了顾客为了能够获得产品(服务)对自己的满足,愿意为此支付的最大货币数量。因为这个价值是相对于客户而言的,所以它的大小与客户的满意程度呈完全正相关关系。
(2)产品成本。产品成本不仅指生产产品所耗费的要素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运输成本等将产品(服务)传递到客户手中的所有成本。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基础生产成本C: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向市场提品(服务)而不得不使用的要素总市场价值。
非价格成本B:假设的一个指标,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支付的非价格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
(3)产品经济增加值。产品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生产的总利润,其值为总收入与总成本之差,总收入即顾客总价值。它们的差值(D=A-B-C)就是该产品的生产消费为社会提供的全部增加值。该项增加值会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最终形成各自的利润。
(4)顾客让渡价值V。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它实质上是把生产者换做消费者来衡量自己消费产品(服务)而获得的利益大小,通常理性经济人会选择具有最大让渡价值的产品。
(二)分销成功的基本条件 要想分销成功企业的某种产品(服务),除了解以上几个指标外,还必须分析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价值要求。首先,消费者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以消费者对商品(服务)最大的支付价格不会超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非价格成本之差,即顾客让渡价值(V)必须大于零。如果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过高,则他支付的总成本就会大于总价值,面临着消费的亏损。
可得: P≤A-B..................................................I
注:P 是产品(服务)的单价,且 A,B,P 均为正数。
由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可知产品的经济增加值必须大于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客户都不会出现亏损,如此企业才会完成分销任务,并获得盈利。
可得:P-C≥0..................................................II
注:P 是产品(服务)的单价,且C、P 均为正数。
当企业同时满足了条件I和II时,产品才可能被客户所接受,才能为企业创造最终盈利的可能。将上面两个关系式整理可得成功分销产品的充要条件为:产品(服务)的经济增加值是正数并且足够大。因为只有当产品的经济增加值不小于零时,产品(服务)的所有者才有可能发生转换,即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最终才可能同时为客户和企业创造相应的价值。因此,经济增加值大于零是产品成功分销所必须具备的价值条件。
其次,当经济增加值足够大时,能够让企业在同类竞争对手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也能保证企业的利润量。一般而言,在运营成本上,运营成本较高的企业对经济增加值的承受能力要强于运营成本较低的企业;在运营效率上,运营效率较高的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承受力大于运营效率较低的企业。
二、价值转移:支撑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一)分销渠道决策任务 在分析支持分销决策相关的价值信息之前,必须准确划分分销决策渠道的重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概括让企业会计为其提供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从整体上来看,分销渠道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含设计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成员、严格管理渠道三个分支。
(1)设计合理的分销渠道。从概念上讲,这一部分主要指相关营销部门,针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的性质、目标客户偏好、市场定位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构划整个企业的销售网络,同时确定整个分销过程的运营模式的动态过程。细分该过程为:分销渠道的层级结构、渠道分布密度、选择何种分销商等。
(2)甄选合格的分销人员。前期整体销售渠道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要选择分销中的关键元素――分销商(人员)。甄选分销商(人员)对企业产品(服务)能否有效率地铺销出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产品(服务)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战略设计来制定自己的选人标准,并严格执行。一些基本的因素在该阶段必须考虑周全,比如分销商(人员)的诚信度、销售网络、市场声誉等。
(3)分销渠道的管理。企业仅仅设计了好的分销网络、甄选出了优质的分销商,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制度,仍然无法顺利完成分销任务。只有准确激励渠道人员、及时客观评估分销业绩,有效地运行对分销渠道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最终完成分销任务。
(二)管理会计中的分销决策 管理会计中的分销决策,主要是指价值流转信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梳理发现,无论是在设计分销渠道,还是甄选分销人员环节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信息都是企业产品(服务)的特性、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划分等等因素。从价值流转这个角度看待企业的分销渠道决策,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根据经济学常识可以知道,经济人是理性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品(服务)的制造商跟中间传递商的自身利益不一样,他们的立足点肯定是不相同的。在中间商眼里,他们并不会把自己认定为制造商整个链条上的链节,他们先看中的是能从客户那里获利的部分,其次才会着眼于制造商的销售的获利。因此协调好各个销售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于维护整个分销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制造商作为整个分销体系的龙头,有责任和义务“指挥”好各分销商,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使其完成分销任务,然而正确认识分销成员的自身需求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分销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正常的需求无非是获得利益,那么制造商就能够针对其利益有的放矢了。产品(服务)从制造商最终流入消费者手中,会形成一个利润分配,以利益的形式停留在价值链中每个成员的手中。如果该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基本公平合理,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的目标,那么分销商也就会听任制造商的“指挥”,避免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使得分销体系稳定运行。
以上分析的是两类成员之间的两种关系,即,制造商和分销商,分销商内部之间构成了组织内部的价值信息流转。价值信息流转本质上说明了价值链中所有部门的利润分配问题,利润分配是否合理,对产品(服务)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很强的制约性,合理的分配能够促进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激励与被激励作用,也能推动分销商之间的合作效率。所以,价值流转信息对企业的分销决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也是财务部门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之一。
(2)单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企业分销渠道管理不仅包含对各个分销渠道成员的激励,还包括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另外一个方面――评估单个渠道成员的效率,优化分销渠道或者人员的配置。评估销售人员的业绩,首先必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指标体系;其次要选定一个样本数据,也就是对成员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工作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按照标准流程,根据每个人员的实际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将结果与之前制定的标准体系进行比对。很明显的是,评估分销人员业绩的指标影响因素有很多,不仅繁杂,而且数量多。比如在同行业间,可以比较分销数量、顾客满意度、服务态度等;不同行业间,又会出现其它的评价指标。所以选定一个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指标不仅方便,而且还容易被认可,价值流转相关的信息则是一个符合标准的良性指标。制造商制定这些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分销过程中的人员划分层次,高效创造价值的和低效率甚至零效率的,进一步的根据情况来优化整个分销系统。为了能够识别出给企业高效创造价值的人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比较他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分销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最后留得的分销利润等价值流转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企业的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和组织之间的价值流转信息一样,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也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提供,同时这也为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渠道成员业绩评估提供了最重要的原始支持数据。
三、分销决策相关要素分析
由本文的第三部分可知,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和单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构成了管理会计中支持分销决策的理论体系。上文对这两个价值信息流转做了理论分析和介绍,分别说明了他们对分销成员的激励和业绩评估作用。以下将从计量的角度进一步详细分析这两种类型的价值信息流转中所包含的内容,给出一个更为直观的表达形式。
(一)如何计量组织间的价值流转信息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本质上就是产品(服务)从制造商最终流转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最终在各个成员之间分配的分布状况。整个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由分销商成本、分销商利润、毛利润构成。
(1)计量利润差值。在整个分销体系中,利润差是体系运作的唯一动力,也是制造商“指挥”各个分销商(人员)的有利工具。它的计量很简单,就是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高出进货价格的差值。利润差值越大,说明该分销商(人员)在销售该商品上的获利效率越高。在实际运作中,更多的企业偏向于给分销人员提供“提成”或者是佣金。“提成比例”或是佣金率(即佣金占销售额的比例),由企业和分销人员事前商定。与利润差值相比,其只不过是更换了形式而已。更一般地,可以这样来计算利润差值:利差= 单价×佣金支付率。
(2)计量毛利润。和其它毛利润计量方式一样,这里的毛利润指的是在分销体系中,分销商在一定分销阶段中,总的产品(服务)销售收入与对应的总成本之差。毛利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分销商销售某种产品(服务)的绝对获利能力,只有毛利足够丰厚时,核算净利润后才能有较高的竞争力。这里的毛利润不同于上面讲到的第一个利润差值指标,利润差值代表着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而毛利润则是包含了销售数量,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所以根据利差的概念可以很容易得出,毛利润的计算方式: 毛利=单位产品利差×产品销售数量。
(3)计量分销成本。这里所讲的分销成本,是跟分销服务有紧密关联的所有费用之和。在整个分销体系中,制造商作为“指挥”者,他们对分销商该如何进行分销活动,有一定的指示和要求,而分销商在获利的诱惑下,一定程度会听从制造商的安排,所以在分销或是转销(从一级分销商给下级分销商的行为)过程中支付的所有成本,就构成了分销成本。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客观要求,制造商必须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所有分销成本,从而更好地“指挥”分销商。整个分销体系涉及范围广,影响因子多,所以普遍来讲分销成本还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运输费用:产品从产地运往分销处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途中的保险、护理费用之和。
存货存储成本:指分销商承担的产品库存费用。跟生产者的成本类似,存储成本分为与存货数量无关的固定存储费用,和与存货数量成正比例的变动存储费用,两者之和为存货存储成本。
流动成本:分销商为了持有相应数量产品而不得不占用的资金,它是一种机会成本。
其它成本: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听从制造商“指挥”,满足其特定要求所支付的额外成本。
(4)计量分销净利。分销净利是相对于分销毛利润而言,它是分销商在分销过程中最终所获得的纯利润,在分销毛利润的基础上扣除下一步分销所产生的成本,剩下的就是分销净利。在整个分销过程中,两个主体,制造商和分销商是一种互相依赖共存的关系。制造商为了获得分销商帮其分销产品的服务,不得不向分销商支付“提成”;分销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得这部分“佣金”,必须为制造商提供分销服务。仅仅有利益的驱使,还不足以让分销商为制造商提供服务,他们首先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报酬和支付的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这种等价互换的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如果分销商比较得出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那么有可能终止交换,或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降低服务的质量以减少成本,对制造商而言,无论分销商采取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方式,都会对自己的分销体系产生不利冲击。因此,明智的制造商不应当只着眼于满足自身利益,而极力榨取价值链中的利润,还应该具有远见,综合考虑分销商的收益成本,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分销任务,维护整个分销体系的均衡。这就要求制造商必须时时关注这些组织间的价值流转信息,及时调整方案,避免忽略分销渠道中成员们利益失衡,最终导致整体分销网络的崩溃。
(二)如何计量组织内的价值流转信息 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主要讨论了制造商对分销成员的业绩考量。销售净收入是对业绩考量最为直观的指标,所以与销售净收入有关的销售总额、销售成本等都应该是计量该流转信息的相关度量标准。
(1)销售总额。销售总额的计量,应当是一个销售时期内,所有分销商的不同渠道为同一个制造商销售同一种产品的总的销售收入。它是所有分销商销售数量的简单加和。只要掌握了每个分销商的销售数据,就不难得出最后的销售总额,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总额应当是同一个销售时段内的数据相加。
(2)总分销成本。制造商为了获得分销商提供的分销服务,必须为其提供相应地“佣金”或报酬。由于分销商并非只有一家,所以该成本也是离散的,需要采集所有分销商的单独成本进行加总。在核算总的销售成本时,必须考虑到三部分内容:
第一,简单分销成本:制造商和分销商交换服务而支付的“佣金”或报酬。典型的基本分销成本有以下两种形式:
佣金:给定一个佣金比率,以实际取得的销售总收入为基数,计算分销商应得的报酬。可能还有一定数量的基本收入。表达式为:佣金=固定报酬+销售额×佣金比率。
毛利润:一个计算时期内,总的分销收入与分销进价成本之差。计量如下:毛利=产品销售总额-产品进价总额。
第二,分销活动成本:分销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宣传、广告、人员培训等,是促进分销活动顺利进行所要花费的其它成本之和。
(3)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属于制造商的未收回资产,是分销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立即支付货款而产生的,对企业的现金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其具有时间价值,所以这部分被无偿占用的资金实质上是机会成本,因此应当计算其价值:
应收账款资金成本=(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制造商资金平均利润率。
通过以上对销售总额和分销成本的分析,能够很容易得出分销利润。分销利润大小不仅证明分销商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强弱,还是制造商作为考核分销体系中渠道成员效率的重要指标,和改进分销网络的主要参考。
四、分销决策相关信息披露
上文已经分析了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所有内容,最后根据会计的原理,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如下:
表1的主要用处在于预测分销渠道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检验分销渠道的实际运行是否有效率;表2可以用来搜集评估分销商业绩的数据,并作为比对标准,从而能够进行相应地激励和督促。
五、结论
本文着重以分销网络设计中价值转移的全新视角,分析了管理会计对分销决策的信息提供问题。在分析分销过程中相应价值流转的信息之后,尝试着把分销功能和财务会计的价值分析职能相互结合, 初步搭建起了支持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经过检验,发现该支持体系基本能够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充分合理的分销决策,最为重要的是该体系给出一个启示:制造商必须理智衡量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以保证分销商的相应动力,维持整个分销系统的持续运行。
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信息融合度高。将管理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客户信息、财务信息等数据通过信息技术相互对接和结合,从而可使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战略决策、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方面发挥作用,可以避免原来的“信息孤岛”问题,更有效的实现战略决策、经营分析、运营管理,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及时有效的决策。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的数据来源及数据过程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将财务与业务部门整合对接,可以追踪任何数据及其所有相关数据的来源和去向,可以对业务系统的数据随时抓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深度全面的分析。这就克服了原来财务系统无法追踪数据过程及流向的缺点。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更高。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将企业所有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实现最大范围的集成,所有业务数据及时更新,及时作出分析结果并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企业可以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快速搜集信息并得出分析结果,使管理者快速做出反应,相比传统财务按月出的报表数据更具有及时性,能够使管理者更及时的发现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二、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体系
(一)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管理会计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规划与决策上,如全面预算管理,另一方面体现在控制和业绩评价上,包括目标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业绩评价激励机制等。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能具体完成以下目标:1、客观准确的成本核算。2、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3、执行性强的业绩评价。4、严格的内部控制。5、安全的资金集中管理。6、有效及时的全面风险管理。
(二)选择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模式。企业在选择自己的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架构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云服务产品的投入使用对现有会计流程和人员的影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会对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更多的要求,因此需要按照以上三种架构模式对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使他们了解系统处理过程。(2)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现状:当前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现状决定着企业以何种架构模式引入管理会计信息化,之后才能预测云服务产品给企业财务改革带来的效益。(3)与云服务商沟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要求服务商根据客户的财务环境和行业特定提供服务。
(三)选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云计算部署环境。云计算的部署环境类型,不论是公共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云计算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还不成熟,云计算运用下的商业模式还存在较多问题,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更大,更注重安全性的大型企业在云计算部署的必然要选择一个私有云环境,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数据的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比大型企业低,可负担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小,因此中小企业更适合私有云。
(四)确定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根据上述的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的目标,系统应至少包括成本核算子系统、预算子系统、业绩评价子系统、财务分析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集成才能体现以事前编制预算为重心的事前预测,以差异分析为重心的事中控制,以业绩评价为重心的事后管理的管理会计思想。
1、成本核算子系统。企业在实施成本核算子系统时可以直接采用商品化的通用模式,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产品生产流程的特殊性,成本核算方式的特殊性,采用通用性的成本核算系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一个成本核算系统。此外,考虑到定制的成本核算系统与行业整体核算平台存在差异,有碍与行业平均成本的对比分析,数据共享困难等,企业还可以在定制成本核算系统的同时与行业通用的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对接,即将通用与定制结合起来,既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又可实现大环境下的成本比较分析。
财政部于2014年10月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并于2016年6月颁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为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指南。财政部领导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指出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很多会计学术研究、会计标准、会计实务较多地考虑到了企业外部投资者,以及外部审计和社会公众。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在单位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中没有提供出充足有效的信息。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也是完善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的融合性、适应性等原则,各企业需要根据所处环境和自身特征,梳理自身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充分有效地运用现有信息技术,进行业财融合,进而加强并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本文以A公司为例,对企业当前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现状、现有信息技术的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措施。
二、 文献综述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相比于财务会计研究明显偏少。有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是融合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研究之中。汇总与整理关于研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课题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后发现,关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模块,祁怀锦(1996)认为主要模块可以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它们分别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反馈控制以及业绩评价这五部分组成;关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许金叶(2016)认为,没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所谓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这个概念就无从谈起,开发人员应该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与实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不应该碎片化设计,而是需要运用“顶层设计”的理念,总揽全局去开发设计管理会计软件;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方面,陈婉玲、韦沛文(1997)指出,管理会计核算可以利用现有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建立管理会计子系统、利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比如EXCEL,也可以运用统计、运筹软件通过辅助方式完成管理会计的应用;关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云计算、大数据等计算机新兴技术的结合,熊磊(2014)认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云计算结合可以降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成本,企业不用为服务器、存储硬盘等基础设施花大量成本,这种结合还可以实现外部协同;另外,云计算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使得会计人员更加便捷地得到信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关于企业决策及绩效评价等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仁者见仁,各抒己见,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组成模块、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系统与云计算、大数据结合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上述研究缺乏对企业现在应用环境的分析和认识,对当前企业所利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功能缺乏了解,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本文认为,研究如何整合单位现有的信息技术功能,对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
三、 案例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功能及系统集成方式
1. 案例企业简介。A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体育运动品牌公司,主要经营服装、鞋帽、背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截至2016年3月底,A公司零售店铺共计278家,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108家),华北地区(91家),华南地区(79家)。其中新品正价店有45家,工厂折扣店有233家。新品正价店都是展示销售当季最新款主题商品,都以正价销售给顾客没有打折优惠;新品在销售三个月后就慢慢转入工厂折扣店,给予折扣优惠销售给顾客。
2. 案例企业现有信息系统。A公司每一家零售店铺都有自己独立使用的POS系统,它是销售时点信息系统,具有收银员识别功能、多种销售模式功能、库存管理功能等。当顾客购买商品结账时,通?^设定的自动读取设备,可以直接识别并读取到与商品相关的销售信息,比如销售商品的名称、销售店铺、销售时间、销售单价等,并可以通过计算机及网络通讯系统将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分析使用。
A公司也使用Systems Applications & Products系统,简称为SAP系统。它是包括财富500强80%企业在内的遍布188个国家共232,000多家客户都在使用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这个软件的整体稳定性能高,给用户提供了高度集成的财务总账、销售明细账、采购明细账和管理信息系统。SAP公司的主要产品是SAP R/3,SAP R/3反映了其本身的功能,这里的“R”代表实时,数字“3”则表示三层的客户端、服务器构架(数据库层,应用层和显示层)。SAP R/3包含CO管理会计模块,FI财务会计模块,MM物料模块等九大模块。SAP系统功能强大,目前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3. 案例企业 SAP系统与POS系统的集成方式。为了能达到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每个系统应有的功能,系统之间需要做好集成设计。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可以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获得准确、及时、完整的零售信息,使企业管理更加到位。在POS系统与SAP系统集成的构架下,每家店铺每天POS系统中的零售数据都会同步传输到SAP系统中,在此POS与SAP集成的基础上,总部财务人员根据SAP中的信息进行成本分析、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店铺业绩考核等科学分析。
目前SAP与POS有4种主要的集成方式,每种方式的各有优缺点。企业在选择SAP系统与POS系统集成的方式时,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与需求,并充分考虑包括开发成本、技术开发难易程度、接口数据量大小、系统负载能力、系统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之后确定企业认为经济适用的集成方式。A公司POS系统与SAP系统集成方案目前采用的是ALE/IDOC接口技术,即各店铺在POS系统中操作的数据首先会汇总至POS总服务器,然后通过中间数据转化系统将POS系统文件转换为可供SAP系统识别的IDOC中介文本,从而在SAP系统中自动产生销售订单、财务凭证等数据,同时,SAP也将主数据及配置数据比如客户信息、商品编码、价格等通过数据转换系统同步传入POS系统。POS系统与SAP系统集成过程中,从接口数据流向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从SAP系统到POS系统 的下行(读取)数据,以及从POS系统到SAP系统的上行(写入)数据。目前案例公司POS系统与SAP系统之间采用的同步方式是每间隔8小时上行与下行数据进行同步传输。
四、 案例企业现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POS系统与SAP系统数据同步不完整或重复的问题。A公司在系统整合过程中,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零售店铺POS系统中销售、存货变动等数据有时不能完整同步上传到SAP系统或者重复上传到SAP系统。目前POS与SAP系统之间采用的同步方式是每隔8小时上行与下行数据进行同步。每隔8小时,每家零售门店POS系统中的销售数据或者是存货变动数据都会汇总至POS总服务器,然后以一个一个数据包的形式通过中间数据转化系统同步到SAP系统中,形成SAP系统相应的销售信息或存货变动信息。但是有时候这些零售数据没有及时同步到SAP系统中,造成一家门店的一个数据包其中包含8小时内的销售或存货变动的信息都没有完成同步;有时候零售数据又会重复同步到SAP系统中,造成数据重复。
2. 已发生数据差异无法被及时处理的问题。A公司几乎每家门店都会遇到在系统同步过程中产生差异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企业内部员工不能对已发生系统数据差异部分及时进行处理的问题,甚至很多历史系统数据差异一放就是好几年都没人去处理。
A公司零售门店数量众多,每天销售量及存货变动数据量较大,往往以前发生的数据差异还没有查明原因并解决,新的差异问题却又产生了,日积月累,这样的差异金额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上升越来越大。以A公司2016年3月为例,具体差异情况见表1。
3. 店铺系统中操作商品信息或数量与实物不一致的问题。A公司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零售数据包括销售及存货变动等基础数据都来自于全国几百家零售门店。零售门店POS系统中记录的商品信息准确性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A公司商品编码都是运用统一的格式,前6位数是款号,后3位数是代表颜色,再加上尺码信息。同样款式不同颜色的商品前6位数字是一摸一样的,关键就是后3位的区别;同样款式同样颜色的商品,款号色号都是相同的,关键就是尺码的区别。零售店铺在销售商品或存货发生变动时,当后3位颜色号或者尺码记录发生了错误,就会出现商品信息出现串色串码,造成POS记录与实物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当销售或存货变动的数量输错时,就会导致店铺POS系统中操作的商品数量与实物数量不符。
4.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数据同步时间间隔过长。A公司目前选用通过IDOC接口方式互传POS与SAP系?y数据,目前设置的是上行数据与下行数据每8小时交互一次。随着门店业务量的增加,8小时一次业务通讯同步造成了批量数据负载过大,一旦数据包因为任何问题卡在某个环节没有被及时发现,就会造成该门店整个数据包(包含门店8小时内的大量数据)无法同步上传到SAP系统,对该门店当天的数据信息及时完整准确性造成影响。尤其是月底最后一天,店铺营业时间至晚上22点,8小时一次数据同步会造成下午4点后的数据无法及时在月底同步上传到SAP,而是要跨月开账后才能传入SAP,对数据及时性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SAP下行数据,比如商品信息、客户信息等,8小时同步一次可能会造成当SAP中商品信息发生变化而POS系统没有及时得到数据,仍旧按照原先商品信息销售商品,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2)系统缺乏数据传输校验机制。目前POS文件在同步上传SAP系统的过程中没有系统数据校验机制,店铺日营业结束后,整一天的数据分3个批次同步到SAP系统,但是每家门店每天的营业数据及其他存货变动数据是否及时完整通过数据转换系统生成IDOC文件同步到SAP却没有被校验,缺乏数据传输校验机制会造成POS系统数据没有同步或者重复同步到SAP系统的情况发生时,SAP系统没有做出任何提示,系统维护员因此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3)报错信息没有传递至信息接收者。A公司的POS系统与SAP系统在整合过程中用到了数据转换系统,该数据转换系统拥有将转换过程中报错信息自动发送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功能,有很多已发生的系统差异最终都能在数据转换系统中找到对应报错信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报错信息没有及时准确地传递至相关信息使用者,就也是导致大批量的系统差异没能及时处理的原因之一(通过人工一条一条记录去核对,不仅慢而且容易出错)。
五、 案例企业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措施
1. 将下行数据改为实时同步,上行数据缩短同步时间间隔。POS系统与SAP系统在数据同步的时间上,考虑到数据量、实施性、系统负载等多方面因素,SAP下行数据由每日8小时/次同步建议改为实时同步,在POS与SAP系统主数据一致的前提下,POS同步上行数据就不会因为与SAP系统主数据不一致而造成数据包无法转换IDOC文件;POS上行数据可以由每日8小时/次同步建议改为每日2小时/次,由于门店销售量越来越大,同步时间的缩短可以提高门店POS系统与SAP系统的传输频率减少系统每次传输的负载量,即使某家门店的数据包出现了转换问题,也是2小时内的销售及存货变动信息无法同步上传,不至于整整8小时的数据同步出现问题。具体建议见表2。
2. 对POS与SAP两套系统传输数据进行校验。成熟的POS与SAP集成接口技术是可以进行同步数据校验的,A公司如今既然存在两套系统数据在同步上传过程中发生了数据不完整或重复上传的问题,就应进行系统间传输数据校验程序。当每一家零售店铺在每天结束营业后,门店POS系统的销售总金额应汇总至总POS服务器并上传SAP系统,同时SAP系统也应将每一家门店每天生成的IDOC文件总金额汇总,同POS上传的销售总金额对比并完成校验,当SAP系统完成检验后发现两套系统的总数据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就应该发出警示,只有进行了传输数据校验程序,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才能在第一时间从茫茫数据中及时发现哪一天哪一家门店的POS总销售数据没有及时同步SAP系统,从而可以及时查找原因查看数据包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并及时修复,而不是等财务人员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才被动地进行检查。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会计信息化 对策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首次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进行了官方界定。含义指出现阶段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决策支持信息化三个阶段。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正式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及随后系列解读以来,管理会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管理会计信息化概念入手、针对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必要性
管理会计信息化即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及信息工具,对企业财务或非财务性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为企业管理层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核算、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和业绩评价等方面的有效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对外披露管理会计信息能够让投资者更了解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及方向,也向投资者传递出企业运营和绩效良好的信息。因此,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结合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准确分析、整理和加工,促进企业提高综合运营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现状
(一)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范围较窄
管理会计信息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企业管理者对其认识较浅,目前只有一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及集团公司愿意并且有能力将管理会计信息化运用于经营过程。部分企业虽然运用预算管理等传统管理会计方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成本较高、管理层认识不够、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较少。
(二)企业管理层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较低
现行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在责、权、利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企业管理者更重视短期效益和眼前效益,缺乏从企业战略角度对于企业未来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决策和评价。因此,企业管理层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需求较小、接受能力较弱、重视程度较低。企业管理层忽略了管理会计,会导致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责任会计的形式、流程等方面流于形式,使得管理会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较弱
目前,管理会计理论在其假设、目标、对象等基本问题方面还没有达成统一。国内理论界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还只局限于对于西方模式简单模仿及单纯的理论推导过程,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定性分析,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企业实际管理层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又缺乏对于最新理论及研究成果的了解,直接造成理论研究与企业经营机制、会计实践严重脱节。
(四)财务系统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接受程度较差
管理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将会计、管理和信息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财务和企业战略决策发展方面的信息。现阶段,无论是高校理论教育还是企业财务人员的实践操作都还是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面,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管理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不足。除了人员水平较低之外,信息技术对于财务领域的影响还仅局限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虽然近几年不断被提出,但是真正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软件支持的平台较少。
三、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对策
(一)营造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市场外部环境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根据大型企业实践经验及国内外实证研究,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增强企业可操作性,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二)构建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管理层提高对于管理会计及其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高层从思想上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认同,才会在企业中投入资金进行推广并提出激励措施,才有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从上而下推进及实施。同时,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相配套的内部控制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等内容,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执行。营造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相融合的企业文化,不能仅是管理层认可,每名员工都应该正确认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应用与自身工作之中。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水平较低也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对于财务人员专业培训不能仅局限于财务会计,应该加强管理会计方面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优化提升财务人员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高支持。
(四)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化技术支持
在“互联网+”的时代,必须利用信息化为企业财务人员及管理者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及准确性。软件供应商及相关服务机构应该按照企业需求及自身专业技术为相关企业提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后期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刘向芸.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4(21)
[2]韩向东.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成功实践.[J].会计之友,2014(32)
[3]陈旭,范亮.移动互联网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构想:基于云计算平台.[J].会计之友,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