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09:06:24
导语:在实习岗位工作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当前,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智能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日益精细,新设备、新技术、新系统在基层一线得到应用和普及,迫切需求大量知识型的新员工充实到基层一线。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模式,采用生动、灵活的模拟训练,使员工在培训中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知识,更加明确作业方法和手段,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变以往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加速新员工成长。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专业管理的目标
1)通过现场培训,搭建双向化学习平台。公司深化师带徒工作,让老员工和新员工结对帮带对子,采取“个人自学,师徒互学”的方式,充分发挥老员工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套完整的技能体系、新员工理论储备充分思维活跃的各自优势,促进师徒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通过现场培训,搭建立体化实践平台。公司以技能竞赛为契机,积极将新进大学生纳入竞赛过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其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增加系统化认知。充分发挥竞赛工作对新员工的培养作用,将新进人员培训与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有机结合。
3)通过现场培训,搭建互动化培训平台。公司结合各类典型工作的特点、难点选定课题,搭建技术培训讲坛。按照“分工协作,能者为师”的原则,在生产工区领导、相关专职及青年员工中选定培训主讲人,系统开展专业培训。将以往传统的培训模式下受训者被动接受的情况变为主动参与,锻炼员工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力争在“学习-实践-学习”的双向优化机制中培养综合性人才,着力提升员工综合业务能力,带动各项工作的科学有机推进。
4)通过现场培训,搭建复合化专业平台。
公司以专业复合化的思路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通过开展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深化专业融合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通过模拟操作、现场传帮带等培训活动强化现场实践操作的掌握,通过开展跨专业填报单元制培训、组织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培训活动,来促进专业融合人员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专业融合速度。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岗位实习
入职第一年,结合新员工工作岗位,由新员工所在部门组织实施岗位实习,原则上安排到一线班组的核心生产岗位锻炼。在本部门进行专业岗位实习的,新员工所在部门为其确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委托建安施工单位或公司兼职培训师团队进行培训的,新员工所在部门明确培养的具体要求、目标和考核办法,受托单位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确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委托培养的方案、计划均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专业岗位实习期间,新员工所在部门切实加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班组长或专职的定期检查,确保各项培养计划得到全面落实,确保培养过程的效果和质量。
导师带徒
入职第二年,新员工的培养立足于岗位培养,主要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根据《常州供电公司师徒管理办法(试行)》,每个新员工都必须签订《师徒合同》,新员工所在部门根据新员工具体情况,选择品德优、技能高、业绩好的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以师徒合同形式明确师傅和徒弟的任务,师徒合同为期两年,其中明确技能培养目标需达到高级工技能等级要求。新员工所在部门优先安排各级专家担任师傅,师傅是新员工本阶段的职业导师,负责培养和引导新员工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员工所在工区的主任、班组长是员工培养的责任人,全过程参与和督查新员工的培养情况,并着手帮助新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为新员工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参与竞赛
入职第三年,新员工要快速成长,最需要的就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而竞赛强化训练正是最佳的选择。公司在《2011年岗位练兵、知识技能竞赛工作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为充分发挥竞赛集训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作用,对于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大潜力的新进毕业生,可有意识地安排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集训”。近几年,各竞赛专业组积极将新进大学生纳入竞赛过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其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充分发挥竞赛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作用,将新进人员培训与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有机结合。
负责课题
入职第四年,公司为充分发挥新员工的特长和优势,开展“一个大学生一个课题”活动,以问题作课题,以学习促创新,将课题交由新员工负责,由他们领衔组成课题团队,班组长和技术骨干给他们当副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与群众性创新、班组QC小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学习、促创新、促成果。
专业融合
入职第四年,公司为进一步挖掘新员工的内在潜力,实施“一专多能”和“专业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展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深化专业融合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通过模拟操作、现场传帮带等培训活动强化现场实践操作的掌握,通过开展跨专业填报单元制培训、组织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培训活动,来促进专业融合人员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专业融合速度。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和激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单位部分工种严重紧缺的问题,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工作的主动性和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机制保证
公司决策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公司主要领导在多次提出“要树立人才在一线培养、人才在一线使用、人才在一线提拔、让一线留住人才的理念”“要推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做法”,“要落实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发展上给机遇的激励措施”等等,更让各级领导意识到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公司陆续出台了师徒合同管理办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知识技能竞赛考核办法、岗位成才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了知识技能竞赛实施方案、新员工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等,机制的健全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组织保证
近年来,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全面形成单位领导负责、人力资源部集中统筹管理、教培中心分工协作、专业部门深度参与、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资源保证
(1)场所保证。近年来,公司加大培训投入,优化培训资源,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龙虎培训基地所设的6个实训室以及2012年建成的电缆实训室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包括农电人员在内大部分员工的生产技能培训需求,网络多媒体教室可进行包括网络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上机培训及考试,从硬件、软件方面保证了公司培训条件。
(2)师资保证:公司已组建了一支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迎合员工实际需求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师资队伍,在承担培训授课、培训项目开发、课件制作、青年人才指导等人才培养的任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3)系统保证:除了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外,公司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技术的发展成果,克服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在执行上可能存在的不统一、不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公司变电工区建立一套110KV变电站单兵演练评估系统,包括常规站和智能站的倒闸操作或事故异常处理,操作演练画面按现场一致的原则进行绘制,能在系统中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处理方法,值班员在平台演练后能根据倒闸操作的原则和运行管理规定由系统智能判分,提交后能直观查看与标准步骤的差异,并应用于2013年工区新进员工的培训和测试。同时,各生产单位充分利用局域网等便捷平台,在服务器上建立专业知识库,上传作业知识点、典型案例、员工技术总结和学习心得等大批“电子教材”,方便新员工随时学习取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转正定级考核
新员工入职一年后,所在单位按照中级工技能等级要求组织开展岗位能力考核,公司成立考评小组对每一位新员工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新员工在培养期间应掌握的安全生产技能、基本专业技术知识和学习报告相关内容等,新员工所在部门及有关职能部室负责人全过程参与答辩。答辩结束后考评小组结合岗前教育、轮岗见习、专业岗位实习、脱产培训四个阶段考核情况和员工学习报告、 岗位能力考核情况,对每一位新员工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等级与成绩的对应关系为:成绩90分及以上为优秀,成绩80-89分为良好,成绩70-79为合格,成绩60-69分为基本合格,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综合评定取所有构成考核项的最低成绩,综合评定为优秀的新员工,公司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综合评定不合格人员,需对其实行延期转正,延期时间为3个月,考核合格后方可转正。新员工所在部门领导班子要结合员工转正定级考核情况,与每位新员工进行一次谈话,明确努力方向。
师徒合同履行情况考核
考核以一年为周期,徒弟的考评结果以当年度的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结果为准;工区、公司对师傅一方尽责情况进行评定(考评内容:授业态度15%、培训方法及内容15%、徒弟考评结果50%、培训目标完成情况20%以及徒弟获得技能等级资格情况等);考评等级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综合评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至89分为良好、60至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师、徒考评等级均为良好以上的,可以全额兑现带徒津贴,合同期满后师傅可以继续保持带徒资格;师傅考评等级连续两年为合格或当年度为不合格的,工区、公司建议终止合同,暂停其带徒资格一年,同时为徒弟另行选择师傅;徒弟考评等级仅为合格的,其师傅带徒津贴按70%兑现;徒弟考评等级为不合格的,扣除其师傅带徒津贴的50%,同时扣除徒弟本人月度综合奖的50%,师傅未尽到传授责任和义务,造成徒弟考评等级不合格的,全部扣除其带徒津贴。师傅或师傅团队中的成员当年度的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工区、公司建议终止合同,暂停其带徒资格一年,同时为徒弟另行选择师傅。合同期满一年内,徒弟未能获得高一级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的,对已经核准发放的合同期间带徒津贴,按30%予以扣回。
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
公司倡导“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能力评价理念,建立以业绩为基础,能力测试、职业素养测评为核心内容的考核模式,落实以能力为导向、业绩为重点的能力评价机制。近年,研究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不断完善技能水平动态考核,考评形式包括技能水平占80%,其中应知测试成绩占20分,应会测试成绩占60分,其他方面占20%,其中职业道德占10分、人才培养占10分、加分内容最高10分、安全生产为否决项。考评结果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9分为合格,80-89分为良好,90分及以上为优秀。其中:当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列所在考核单位的后10%的员工,其考评得分在70分及以上才能视作考评结果合格;考评内容中应会部分成绩低于36分的(折算后),考评结果视为不合格。
一、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教育部早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从我国高职教学情况看,教学模式均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教学工作均由教务和实训两大部门分别承担,各执行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任务,形成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两大块,相互割裂与独立,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一般新生进校后先对其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讲授,然后再实习进行规定课题的训练。从理论上讲,由于教材的一贯性,专业课教学与课题训练应协调一致,而实际上却难以达到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偏难、偏深、偏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课内容不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受影响。而实训教学通常也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实践环节薄弱,实训时间少,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岗位调查,开发现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计划,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打破原有不同科目不同章节的界限,根据实际需求修改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删除深、偏、旧等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把专业技术理论课、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等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的顺序优化成一体,按项目课题进行一体化教学,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矛盾。做到教学与生产需要接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与模式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更好的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能力为本位。是理论与实训、理论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资源配置合理,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显著等特点。
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融为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合为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课教室与实训车间构成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用交叉立体教学代替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采用理论―实践―生产实习循环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让学生自己感到天天有收获,自信心增强,形成良好的促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信息传递具有同步性,理论指导与实训操作同步进行、紧密结合,相互印证。保证了教学信息的统一性,避免了使学生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保证。一体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
三、一体化教学的开发与实施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文件,是教学安排和教学组织的重要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学计划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所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修订,对课程进行重组。教学分为多个项目课题(模块)进行,每个项目课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课题,每个子项目课题都有具体理论、技能及职业能力要求,保证一体化项目课题有章可循。如对机电类专业中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普通机床操作实训等课程进行合并修改使之成为一门课,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合为一体组成多个项目课题,由浅而深逐个进行教学,加强课程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活”。
2.根据教学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由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自身要求所决定,要求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实践的“双师型”。高职一体化教学能否实施与深入开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的做法是:(1)新来的教师到车间或到企业挂职锻炼1~2年。(2)从企业引进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集理论、实训、生产实习教学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根据教学需要完善教学设施。教学设施的完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一体化教学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安排。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满足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的教学基地,教学场地的功能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使每个项目课题的讲授、示范、训练、指导同步进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逐步形成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改善,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
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创新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快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不断充实和完善一体化教学设施,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和网络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即边教、边学、边看、边听、边想、边做),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全体教师解放思想,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推行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和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认识,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打破旧的学科课程模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高职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改革之路,真正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不断地更新校本教材,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课时及授课方式,在教学中付诸实施。课程设置既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又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对湖北地区15家企业进行的调研显示,从企业需求的营销岗位来看,销售(包括售前、集中和售后)、市场策划、市场研究这三大主要职能仍然是企业需求最多的职位,分别占市场营销类招聘总职位的30.7%、24.5%和16.2%。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渠道支持、公共关系和网络营销等新兴岗位也受用人企业的追捧,可见企业对营销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性,这也要求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据调查,企业最缺的是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其次是一线销售人员,营销策划人员和市场研究人员列第三和第四位。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提及“贵公司目前最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员?”的问题上面,企业的回答都是需要“有行业背景的营销人员”、“有一定经验的营销人员”、“复合型知识的营销人员”。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企业要求的前两条,所以我们只能培养学生成为懂营销、懂管理又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结合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是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像理工科专业经常运用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却很难操作。由于市场营销工作的步骤程序不明显,很难区分任务和难度,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学时数偏多,实践教学学时数较少。而且大多数市场营销技能训练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很难建设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手段相对匮乏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它是离市场和社会最近的学科之一,所以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尽管也设置了许多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很多学校的市场营销实训课仍然沿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虽然课堂案例教学中选取了当前国内外的许多经典案例,但这些案例的选取目的大多是为了了解案例、分析案例、强化记忆营销理论知识,它是传统知识教育的一种辅助。除了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学校也选择了时下流行的市场模拟软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甚至有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应课程。然而市场环境的不定性因素很多,单单靠模拟软件来实现学生的实战能力的提高也是效果不理想。
(三)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很多院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加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都要求很高。目前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瓶颈的突出问题,这种现象在市场营销专业体现尤为明显。一名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三个主要能力:市场营销理论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能力和市场营销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人事制度和职称评定体制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这三个能力的提升上面,而是忙于提升学历、写论文、晋职称。所以造成了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实践课上也是蜻蜓点水、内容空洞。另外许多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学校也不能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所以许多教师在讲课时常常也感觉到力不从心。
三、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特色专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所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必须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时刻抓住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高职教育要区别于本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明确学生应掌握现代营销职业能力,在具有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市场开拓能力、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表达、沟通技巧等综合职业能力。
(二)加强任务驱动式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以便明确职业目标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所谓任务驱动式课程就是在学完一部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后,给学生在课堂中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带领学生完成任务。通过模拟企业日常经营中需要解决的营销问题,可以让学生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场竞争力。同时在任务驱动式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做知识的输出者来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做示范、建议和指导,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
(三)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加强建设实训基地
在无锡职业教育中,物联网应用专业只是众多火爆专业中的一个。2014年,无锡职业学校不少专业的招生分数线超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分数线。多年来,无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家长选择了职业教育?又是什么原因让无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香饽饽”?记者近日走进无锡进行了实地采访。
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一座百年工商名城,无锡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上世纪80年代的无锡,中职学校遍地开花,很多学生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曾经的电子职中、轻工职中等5所职业学校因为毕业生受欢迎,而被称为“五朵金花”。但随着普教的强势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职教在上世纪90年代慢慢冷了下来。如何让职业教育再次火起来,为无锡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无锡教育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适应当今经济新常态,才能实现无锡职教的再次续航起飞。”无锡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2010年,国家颁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职业教育中心”确立为无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目标功能之一。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在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此基础上,2014年,无锡市积极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成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确立建设一流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与国际接轨的技师大市的目标,以推进国家、省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实验项目为契机,坚持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无锡市正致力于“三地三中心”建设,将建成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胜地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获得重大发展。
无锡市积极谋划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十一五”以来,全市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36亿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集研发、生产、教学于一体,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完成国家级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国内物联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牵头成立无锡市物联网职教集团。
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相呼应,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共建“无锡感知科技大学”,在未来几年,学校将建成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物联网最新技术展示中心,为物联网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
结合区域特色,按企业需求办学
“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结合区域特色,按企业需求办学,在专业和课程上下狠功夫,才能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要做‘专卖店’,而不是做‘超市’。”无锡市一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校长对此深有感触。
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找准学校定位,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是无锡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追求。近年来,无锡市多次组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调查,引导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对接企业需要、岗位要求。
在市级层面上,无锡市财政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培育市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示范专业,把符合无锡需要的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无锡还加强专业技能教学,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选派40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建立全覆盖、规范化的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20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各职业院校也都各显神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经历了由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的不断转化,日渐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类、文化创意类、软件技术类和物联网技术类四大特色专业群,并不断开发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建设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来实现做“专卖店”的目标,学校从自身优势出发,着力突出“机电”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开设了机电、电子信息、自动化三大类专业群,其中数控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机电”特色在业内独树一帜、赫赫有名。
设立定点实习实训企业,把学校建到企业里
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打破校企之间松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双方紧密合作?如何让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如何推进学校和教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企业输送适应岗位要求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这些是让无锡职业教育人一直困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立了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无锡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命名实习实训定点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稳定、优质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无锡建立的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特殊之处还在于遴选企业时有很高的“门槛”。“当时在筛选的时候提出了5个条件,所选企业必须是行业领头羊;企业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要有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企业要与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劳动安全教育和管理,并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该负责人说。此后在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中,这些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如今,无锡市教育局已推出100家定点实训企业,“从企业来说,我们得到了市政府授予的‘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称号,除了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等政策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对成绩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和一定的经费补助。此外,企业可优先进入院校理事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的咨询、监督和决策。这让我们可以深度参与到企业未来职工的培养过程。”入选定点实训企业名单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任强说。
实际上,无锡不少定点实训企业还是相关行业职教集团的成员。例如,在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中,既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也有无锡科尔华电子有限公司等定点企业和无锡中电科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及有关协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整合社会资源,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服务*区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做出贡献。
二、工作机构
为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局联合辖区大中专院校成立“*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相关各方均为促进会成员单位。为便于促进会日常工作的开展,将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局。
三、目标任务
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他们的就业力和创业能力。形成以培训为基础,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相结合,推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工作:
本促进会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宗旨。主要工作为:
(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会员各方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快实现就业。广泛宣传我市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引导未就业毕业生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求职登记,个人的求职择业信息。
(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区劳动局和人事局要针对各成员单位的就业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提供和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进校园活动。人事部门要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落实政策,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办理失业登记的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动向,通过就业推荐、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尽快就业。形成一人就业,全家稳定的和谐局面。
(三)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会员院校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就业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生参与,既确保活动质量,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
五、工作内容:
(一)就业政策进校园
成立以区劳动局和人事局为成员的政策宣传小组,定期到会员院校,进行以劳动保障法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宣传,增强就业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面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一是区劳动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开展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组织有招聘意向的用工单位进会员院校,把求职招聘会办到大学毕业生的身边;实现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提高招聘活动的实效。
二是要充分挖掘就业资源,大力搜集岗位信息,广开就业渠道,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作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部门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会员院校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予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
(三)鼓励参加创业培训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在创业促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实现“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自主创业想法和意愿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如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同时引入创业实训课程,在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得培训更贴近现实。
(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在现有的杭州市创业项目库中精选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拓宽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推动大学生见习计划工作的开展。鼓励全日制普通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定点见习基地3-6个月的见习训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
(五)公共服务进校园
开展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建立基础台帐,开通*区“大学生创业就业网上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QQ群”及“点对点”远程交流等服务平台,完善大学生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动态服务机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资金资助等创业“一站式”服务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六、2009年工作计划
本年度促进会的主要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各会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信息,加强交流,相互配合,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用工就业需求,做好促进会成立工作并确保促进会如期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二)实施阶段:
促进会开展如下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
(1)3月份: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成立及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招聘活动、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活动
(2)4月份:开展“就业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举办就业形势讲座。
(3)5月份:举办“校企对接”活动,组织各类用人单位进入会员院校进行专场招聘会
(4)6月份:开展“暑期见习实践”活动,提供就业见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锻炼的机会,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5)9月份:开展“典型引路、创业演讲”活动,邀请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为在校生做报告,分享其创业历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
(6)10月份:开展“创业助我行”活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组织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
(7)11月:“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根据各会员院校需要,全面开展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
(8)12月:全年工作回顾,总结表彰先进。
(三)总结阶段:
对促进会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在此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七、工作要求
关键词:实践教学 仿真 能力递进 课证融合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是我院矿山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总课时为186学时,理论教学94学时、实践教学92学时,其比例符合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是教学活动的第二课堂,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锻炼学生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在高职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提高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一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电气设备多;对于不同的设备,分解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不同场地的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训练学生的技能为目的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可达到实训任务与岗位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课证融合的效果。同时也满足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二是电气设备控制线路复杂,而电气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线路出现的故障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线路的工作情况和故障的分析、处理能力。为此达到该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进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机电技术岗位能力递进过程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三个实践环节。通过三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可实现项目教学与实境训练相融、教学与岗位对接,理论知识和实践对接。共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实践教学任务如下:
一、以电工实验室设备为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要求学生能完成部件安装过程中的每步操作及管理。包括:把元器件安装在电路盘上实施联接;装联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部件或单元电路实体;能正确选用仪器仪表对电器的装配进行调试及过程管理。包括:测试电器元件电性能;按工艺规定对装配好的控制电路的质量进行检验。能够利用专用仪器仪表检测诊断矿山主要大型机电设备常见的电气故障;为了实现这个能力目标,我将矿井排水设备电气控制即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和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空气压缩机电气控制即绕线式电动机频敏电阻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以及提升设备电气控制即绕线式电动机转子串电阻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的任务通过电工实验室设备为平台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属于基本技能训练,可以在电工实验室通过电气配盘训练就可以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
矿井井下主排水设备通常由笼型异步电动机拖动,电动机的启动和控制通常采用降压启动、软启动和PLC 自动控制。排水设备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降压启动控制系统的接线维护与检修。由于排水设备降压启动控制系统采用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和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其接线比较简单,但是矿井排水设备对矿山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必要时能快速排除故障,确保其安全正常运行、快速投入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非常熟练地进行鼠笼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系统的调试;能判别鼠笼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并能掌握降压启动控制系统的接线维护和检修。
在进行电气配盘训练过程中,以矿井井下主排水设备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分析与处理为例来进行。主要根据矿井井下主排水设备控制要求,让学生设一设电气控制线路图、读一读电气控制原理图、列一列元器件清单、做一做电气控制线路安装、测一测电气控制线路(检测主电路接线检查和控制电路接线。用万用表电阻挡检查电路接线情况)、试一试通电试车(为保证人身安全,在通电试车时,要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经老师检查并现场监护)、想一想 电气控制线路常见的故障分析和处理、评一评目标达成情况评判等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在进行电气配盘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接线工艺和接线原则。由于确定任务的目标明确,使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独立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作为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引导者、教学的服务者。
二、以真实的生产场景为平台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能的训练
实训车间是矿山机电专业教学的主课堂之一,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就在实训车间里组织教学。《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要求学生能进行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的能力;能进行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电缆的接线;能进行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电气安装、调试方法与步骤;为了实现这个能力目标,我将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的安装、操作、故障处理,胶带输送机电气故障的分析与维护,刮板输送机各部分的操作维护的任务放在我院机电实训车间和综掘实训车间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以学生“独立操作”、“顶岗生产”为主,教学效果明显,彻底打破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
以每年综采维修电工、矿井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知识点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的安装、操作、故障处理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将矿用电磁启动器实训的内容分为四个任务即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的接线、故障和分析和处理以及对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完好标准的来进行训练学习。在此训练过程中,第一步以任务单的形式将本次课的任务和要求下达给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实施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第二步针对实际设备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进行操作演示、原理讲解,接线、故障的分析和处理。重点地方提醒学生注意。第三步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步对学生能力进行形成性考核。其考核包括学习态度、操作观察、问题回答、实践操作和安全生产考核等。
真实的生产场景、经营环境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规范和适应现场实战环境,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由于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显现出来,同时很轻松的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合作者、快乐者。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同时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从业品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以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平台进行实践教学-综合技能的训练
《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要求学生能进行煤矿井下主要大型机电设备(提升、排水、压风等)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检修维护;而这些大型机电设备在实际工作现场是不能拆装,为了实现行煤矿井下主要大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检修维护的任务,以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我院仿真的工作环境主要是采掘模拟室,采掘模拟室的模拟设备有模拟提升机、模拟采煤机、模拟掘进机,每一台模拟设备都包括(入门教学又包括基础知识和视频教学、机械构造、场景教学又包括练习和考核、理论考试四个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满足了课程实践内容要求。
在模拟仿真训练过程中,提前向学生下发模拟提升机、采煤机和掘进机实训内容。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任务要求,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模仿试做。在模仿试做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完成对设备的认识、操作、维护、检测、拆卸、组装和常见故障处理。通过这些内容的模拟训练,第一可以满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第二可以在教学中随时控制过程进度和速度,并可进行反复训练,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测试学生处理故障的有效途径,并为学生在校早期接触电气设备提供机会和条件。第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故障诊断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实际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生产实践规律,并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由于真实地模拟了生产环境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感觉的体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模拟仿真训练尽管不能代替真实工作中的实际设备进行技能训练,但可以缩短实际动手训练的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与效果。仿真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操作流程、操作方法以及各类故障处理,同时可对工作中各种情况进行模拟,比真实的实习活动更加灵活。
通过实践教学任务的训练,我认为:1.它是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的主流和发展趋势;2.通过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对工作认识和经验,获得包括工作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技能),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3.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即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核心思想,达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一体”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和工具的认识从模糊的印象到全方位的熟悉和掌握,使学生的技能有了显著提高。4.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5.通过课内实践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经验与技术相结合;6.通过课内实践教学为学生综采维修电工、矿井维修电工的学习和技能鉴定考试奠定了基础,为他们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将来的就业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
由于《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学生技能操作显著提高,实训教学在各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学生从教室走入实训车间、模拟仿真环境和电工实验室,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实践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我们仍需在教法、学法上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不断接受更先进的理念和使用更先进的教学设备,使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的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曾强 电工电子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刘会庭 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
[3]高会民 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的若干思考.新课程研究。
一、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县劳务输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和市劳务输出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基层组织,群众自愿”的工作原则,以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下乡到村宣传月活动”以及“两个八”免费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和完善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职业培训、劳务收入等主要目标完成再创历史新高,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效果。
(一)、上半年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0.1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65.3%,占市下达目标12.5万人的8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7%;按照务工人员月工资平均600元计算,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创劳务收入2.4亿元,占市下达计划目标6.8亿元的35.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有组织输出已达5.6万人(次),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55.4%,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140%;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4%,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23.4%,占市下达目标任务4.5万人的82%,占劳务输出总数的36.6%;从劳务输出去向看,国内省外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山西、北京、河北、东北等地,占70%,省内主要集中在新乡、郑州、焦作、洛阳等地,占30%;从行业分布看:建筑业占50.8%,操作工和服务业占48.8%,其他行业占0.4%;返乡创业呈现良好局面,已有1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已创办各类经济实体580余个,投入资金达到3亿元。同时为全县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上半年劳务输出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多、规模大。二是层次全、组织化程度高。三是培训工作起步早、效果好。四是劳务输出反哺县域经济作用明显。
(二)、工作措施及做法
1、春风行动掀。元至3月份,按照省市要求,及时出台了《县2007“春风行动”工作方案》(获劳务办[2007]1号),结合去年春风行动情况,认真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了2007年春风行动。一是加大“春风行动”的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电视新闻、电视专题进行宣传,在《通讯》报纸上刊登有关信息进行宣传。通过文艺演出说内容,组织文艺宣传队,将有关春风行动要求、信息、知识编入文艺节目中,寓教于乐,赶庙会,到车站,上农村,下企业等,进行演出,让农民在娱乐中掌握了解有关劳务输出知识,共演出30场。二是组织工作人员在我县火车站、武王庙、局对外服务窗口等农村劳动力密集地设立了“春风行动服务点”,专门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咨询、信息等服务,开放有关培训、职介机构进行联动服务,同时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在向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取春风卡、农民进城务工指南的前提下,又设计印制春风卡、春风袋、引导性培训资料、用工信息等近4万份。活动期间共发放春风卡3万份,发放农民进城就业指南及有关引导性培训资料1.6万份,接受求职登记0.8万人,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2000余条,就业岗位1万余个,农村劳动力培训1.6万人,全县推荐开放了15家职业介绍机构和4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八项免费服务。此次活动受到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广泛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2、示范输出带全局。上半年在示范性、成建制输出上大胆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收集信息、认真考察、信息、强化培训、跟踪服务等环节,较为成功地为深圳中裕电器有限公司输送500余名农民工。一是认真考察,签好合同。元月底,经由县领导带队赴深圳考察后,与深圳中裕电器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签定了用工合同。二是广泛宣传,招收员工。农历正月初四开始,利用春节农民在家过年的黄金时间,通过电视台针对深圳中裕电器的招工信息作了长达壹个月的专题栏目,专题片中有厂方各生产部门图片及详细解说,可以让农民基本了解厂方的有关情况。同时,我局干部职工分3组深入到全县各乡村大量散发招工简章,在局设有电话咨询服务专线及报名服务点;并会同职工医院和邮政储蓄等部门在各乡镇劳务经纪人家中设立咨询、体检报名处,使农民朋友可以就近咨询、体检、报名,同时,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银联卡、人身意外保险等;三是组织欢送仪式。3月14日,县政府为首批赴深圳务工的350余名农民朋友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市劳务局崔国庆、毛安祥副局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荆汝大、县长助理王灿业等有关领导出席仪式,为赴深务工人员送行;四是统一组织护送到厂。从3月14日开始,先后分三批共500余名农民赴深圳务工。为了确保务工人员安全到达目的地,县劳务局每批都委派一名领导、医护人员、保安人员、新闻记者等护送务工人员到厂。同时还派员到深圳厂方进行跟踪培训、服务等。此次有组织输出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组织严密,收到了较好效果,对全县劳务输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3、强化培训提素质。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作为促进转移就业的突破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一是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签订委培协议。上半年,县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为深圳中裕电器有限公司培训员工500余名,新乡市阳光职业培训学校为县同盟庄园培训员工130名等,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二是鼓励培训机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市县定点培训机构新乡市阳光职业培训学校,改变到校培训的陈旧模式,大胆创新,拉着电动缝纫机、计算机、电焊机等培训设备,深入到村办培训班,把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三是开展回炉式培训。为了保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质量,确保已参加培训学员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印发了《关于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学员实行“回炉式”培训的通知》(获劳务办[2007]2号)。凡已参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学员中,学艺不精或对自己参训专业不满或未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及想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根据个人需求和学校实际,免费再提供一次技能培训机会;四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今年以来,我们本着早动手、早安排的工作原则,积极引导省市县定点培训机构新乡市阳光职业培训学校投资筹建实习实训基地。目前,该校现代制造技术实习实训中心正在进行建设之中,土建基本结束,7月份进行设备安装调试,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占地4亩,房屋38间,教室2个,实训室8个,实训专业主要有:电工、电焊工、电动缝纫、计算机操作、数控车床、餐饮服务、起重、登高架设等。该中心现有设备主要有:电工试验台4个,试验盘12个,电焊机50台,电动缝纫机100台,计算机100台,数控机床模拟试验节点30套等,该中心建成后可同时容纳4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实习实训。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较好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有效地增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稳定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宣传活动造氛围。年初我们出台了《二00七年劳务输出宣传工作意见》,对2007年劳务输出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宣传目标、内容、方式、要求等进行了安排。4月中旬又出台了《关于开展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下乡到村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以“我送服务下乡到村,你学技能进城务工”为主题的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下乡到村宣传月活动,着力宣传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有关内容,让农民不出钱就可以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同时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情况,为外出就业打好基础。工作中,一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法律法规,农民外出务工注意事项,发放《农民进城务工读本》、有关用人单位招工信息传单。二是协调劳动、计生、保险、邮政、医疗等部门,组成免费服务小组,走到村,进到户,开展“两个八”免费服务;三是组织有关人员、教师、专家到各乡村,开办现场咨询培训会,讲解外出务工常识、城市生活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知识。同时拉设备到村办班,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培训。活动期间共发放《农民进城务工读本》3000多本,各用人单位招工信息5000余份。组织现场咨询会30余场,受训农民达20000余人。
5、“两八”服务通渠道。今年以来,我们在去年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六送六让六达”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针对准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和已参训农村劳动力分别开展了八项免费服务和“八个一”免费服务措施。一是组织医疗、保险、邮政、计生、培训等部门机构工作人员,集中精力、集中地点,采取到村设点、整体推进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八项免费服务,把服务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农民工的厂门口。即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免费政策咨询、免费检查身体、免费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免费办理邮政储蓄银联卡、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护送到厂等。此项工作共服务农村劳动力万余名。二是对已参训农村劳动力采取“八个一”免费服务措施,巩固和夯实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作基础。即:“一封公开信、一份春风卡、一份人身意外保险、一份银联卡、一本农民进城就业指南、一本专业教材、一次职业技能鉴定机会、一次职业介绍机会”等,上半年共为933名已参训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服务。
6、完善机制保权益。上半年,县劳务办下发了《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把劳务输出各项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乡镇,确定了2007年各乡镇劳务输出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对照劳务输出工作实际,劳务局进一步规范了内设机构,以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健全了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保障三个科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和目标,使劳务输出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创造了良好环境,使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7、返乡创业促发展。上半年,我们一手抓劳务输出工作,一手抓返乡创业工作。一方面,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落实关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当作工作的重点,认真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千方百计激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了全县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两头热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已创办各类经济实体580余个,投入资金达到3亿元,并为全县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成为县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之一。
8、自身建设树形象。一是建章立制。修订完善了局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出台了劳务局诚信服务自律公约。管理制度主要有工作学习制度、局长办公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10项,岗位职责主要有各科室职责4项和科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职责15项;二是强化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讲课,坚持互讲互学,边学习边考试,巩固学习效果,提高职工素质,上半年组织职工业务考试两次,及格率99%;三是竞争上岗。通过动员学习、考试与意向、民主测验、风采展示、班子讨论等步骤在全局人员中开展了定岗定责、竞争上岗工作,7名同志走上了股所级领导岗位,10名同志走上了自己愿意干的工作岗位;是明确责任。出台了《劳务输出管理局2007年工作目标及考核实施意见》(获劳务[2007]7号),目标分解到人,责任考核到人,奖罚落实到人;五是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上半年,共上报《劳务信息》14期30余条;六是注重领导班子廉政工作。严格按照有关廉洁自律规定、领导率先垂范,坚持日常教育自醒和典型案例教育自警相结合,做好各项工作;七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劳务输出管理部门队伍作风建设意见》(获劳务[2007]6号),为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八是实行微机管理。上半年,我们克服经费不足困难,积极筹措资金,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投影仪、数码相机、传真机、DVD、音响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劳务局内部管理局域网,基本实现了劳务输出管理自动化。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
(一)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外出务工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态度不积极,持观望心理。
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影响就业层次提升。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且不具备一定技能,自发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收入低,工作不稳定。
3、劳务输出服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各乡镇均设有劳务输出服务站,但由于乡镇综合性工作太多,服务站人员均身兼数差,此项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
4、劳务输出工作经费欠缺,劳务输出管理部门按有关政策应纳入财政预算,而目前我局仍是自收自支,对农民工的培训就业补贴资金用于开展日常工作已是捉襟见肘,无法大力开展相关工作。
造成以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劳务输出部门应纳入财政预算,而我县仍是自收自支,国家已明文规定不允许向农民工收费,办公、人员经费没有,无法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
2、劳务输出工作无专项资金,国家只对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给补贴,但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有关工作没有专门资金,财政投入力度小,各种现代化办公设施设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小,无法进行科学化管理。
3、劳务输出观念还比较落后,一是部分乡镇领导观念上不去,不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出现断档缺位现象;二是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参加培训观念差,意识不强;三是有关部门促民外出让民增收意识不强,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今后几个月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为指针,以全县经济工作督查会为契机,继续实施“12345”工程,即推行一个模式,兼顾两个统筹,实施三个体系,实现四个转变,争取五个突破,即:继续加强劳务输出队伍自身建设,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实施培训体系、就业体系、保障体系;实现劳务输出由自发无序型向有组织转变,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由单纯输出型向输出创业型转变,由粗放型输出向品牌型输出转变;争取劳务输出在机构网络建设、培训层次、输出规模、返乡创业和权益保障方面有新的突破。全年实现劳务输出1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8亿元;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
按照农民工办职责分工,县委宣传部门牵头,劳动保障部门配合,协调有关新闻媒体,宣传国家有关劳务输出政策、法规;报道重大劳务输出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先进典型,用工信息;各乡(镇)、行政村要运用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促进农民“小富即安、不富也安”观念的转变,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外出务工致富,返乡创业贡献”的浓厚氛围。
2、强化职业培训,打造劳务品牌。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选准市场需求的行业和工种,积极开展短、中、长期培训,特别注重订单培训;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劳动力特点培训模式、方式和内容,力求实效。同时,要积极创建劳务品牌,现有的“建筑之乡”、“花卉之乡”、“阀门之乡”品牌,具有强有力的市场效应,要发挥品牌带动输出效应,推进建筑、花卉、机械加工等行业输出工作;要继续打造新的品牌,在全国已有一定声誉的建筑、技工、家政、电动缝纫、电子操作、园林绿化、保安和新疆摘棉等品牌,要扩大市场份额,形成新的品牌。
3、继续开展“两个八”服务工作。
实践证明,“两个八”免费服务是适合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实际需要的.通过“八个一”措施,推动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实行“八项免费服务”免除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够安心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劳务致富的梦想,深受广大农民工朋友的欢迎。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将“两个八”免费服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争取能够宣传一批、培训一批、输出一批、服务一批,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将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4、继续开展“六送六让六达”活动。
“六送六让六达”在我县开展一年来,使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时有目标、守纪律、懂法律、怀技术、好就业、不吃亏,树立了劳务品牌,让农民工感受到政策的关怀。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要积极地将“六送六让六达”活动开展下去,送政策到农家,让农民多受益,达到外出务工,走上致富路的目的。
5、开展新市民杯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各乡镇劳务输出站、村劳务输出联络站工作人员和劳务输出联络员、各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有关劳务输出载体企业人员,劳务经纪人以及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及就业服务有关规定、办法、程序等知识为主,涉及到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进城务工知识、安全生产、卫生防疫、留守教育和县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等,进行公开答卷,现场答题等方式进行,由组委会评出前10名选手,颁发荣誉证书或奖杯等。同时通过上述方式,举办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给已参训农民工一个展示风采的机会,引导用人单位招用参赛农民工,筛选出优秀选手参加上级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工种主要有电工、电焊工、建筑工、电动缝纫工、计算机操作员等。
6、启动农村流动劳动力市场,开通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直通车。
结合乡镇固定劳动力市场容易出现有场无市的实际,下半年,我们要大胆创新,制定出台《县农村流动劳动力市场实施意见》,采取以局为主、乡镇配合、劳务输出联络员协助的形式,拉桌拉凳,带岗位带人员,且固定每月到乡镇服务时间地点,深入到乡,进行摆场设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便当、快捷的培训、就业、维权服务。同时开展“六送六让六达”“两个八”免费服务,以此方式启动运转农村流动劳动力市场,开通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直通车。
7、举办民营企业用工招聘活动,做好赴疆摘棉劳务工作。
下半年,我们要推进民营企业招工力度,组织开展民营企业用工招聘会,同时,实地考察用工单位,了解用工企业实情,编发用工信息,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把用工信息散发到农民手中,做好招工、培训工作,搭建农村劳动力县内培训就业平台,解决全县民营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同时要把赴疆摘棉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下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劳务经纪人培训,提高劳务经纪人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基层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及时与新疆建设兵团、连队联系,适时开展前期考察、意向签订、信息宣传、组织发动、自愿报名、铁路运输、摘棉劳务、生活管理、权益保护、回归返乡、总结表彰等工作,切实推动赴疆摘棉劳务输出工作有新的突破。今年计划组织赴疆劳务2000人。
8、继续做好劳务局自身建设工作。
一要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风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抽查方式进行考试和知识竞赛,以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二要坚持求真务实,倡导真抓实干,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工作抓紧抓好,办实事、求实效;三要加强窗口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窗口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召开全市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开展教育收费和食堂财务的专项检查。加强对教育采购中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规定,一些不正之风得到纠正。积极推进廉洁教育好学校、行风建设群众满意示范校、市廉洁示范工程的创建工作。
(二)优化机关服务效能。深入开展走进学生家庭活动,出台《关于开展局机关工作人员“走进课堂、熟悉课堂、强化服务、优化服务”活动的通知》,局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主动深入学校、课堂、家庭,广泛联系教师、学生和家长。局党委开展了以送教、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双送”下乡活动,并在外来工子女集中居住区设立“新市民子弟图书室”和“新市民子弟服务站”,定期送教、送学习指导上门。活动开展以来,机关服务学校、学校服务家庭、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赢得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
(三)保持好队伍纯洁性。继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系统人员上网行为监管的通知》,教师职业操守得到进一步强化。严格执行《市中小学教职工转岗、待岗、解聘处理暂行办法》,全年共处理教职工24人,其中劝其辞职16人,解聘2人,作自动离职处理6人。积极做好先进典型的选拔工作,组织开展了市第十届“十佳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尧塘小学英语教研组荣获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示范岗”,唐王小学范琳琳荣获省教育科技工会“五一巾帼标兵”,省华中谭瑞军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二、继续坚持教育质量优先,教育整体办学品质持续提升
(一)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一是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通过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成功创建市优质幼儿园7所,3所幼儿园通过了省优质园评估验收,全市市级优质园的比例达到83%。4所幼儿园高标准通过了省优质园五年回头看,华城实验幼儿园成功创建市特色幼儿园。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了“教学常规达标”活动,拟通过三年的努力,促进学校及教师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高教学常规执行水平。抓好各学段特别是毕业年级的教学计划落实、过程监控和效益提升,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调整了殷雪梅小学和河滨小学的施教区,优化了教育布局。重视命题及考试分析工作,组建了中小学命题研究小组,有效地发挥了考试评价功能。重点抓好阅读教学和素质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举办了“宁、镇、常”三地语文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我市的语文教学特色得到与会专家肯定。在省教育厅主办的“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华罗庚实验学校毛海鹰老师荣获小学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三是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继续强化高中阶段以质量为核心的各项举措,不断加强过程管理,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3年我市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为1557人,比2012年净增223人;本二以上达线率为58.49%,比2012年增长15.29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两年的高位增长,增幅连续两年位列之首。其中,省华中93.33%,市一中69.53%,市四中51.62%,金沙高中40.79%。四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省中专立足于“学技能、促转型、长本领”,狠抓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在2013年省技能大赛中取得了3金6银7铜的佳绩。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分批安排了850多名学生去利步瑞、博瑞等大中型企业实习实训。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两个实训基地成功创建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同时,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申报了国家级实训基地并获得通过。今年,中专顺利创建成为省首批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五是社会教育更加完善。积极实施各类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5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1.8万余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群体性受教育面达59.6%,促进了我市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积极推进社会办学管理科学化,开展社会办学培训3.2万人次,完成了59个社会办学机构年检。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艺术活动、艺术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艺术教育内涵进一步提升。在金沙广场举行的庆六一教育专场文艺晚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组织参加市各类艺术比赛获一等奖6个。不断强化体育教育品牌建设,青少年体校创建国家级后备人才训练基地顺利通过实地统评认定,市一中被苏州大学授予“国家级篮球精品课程实验基地”,岸头实验学校等2所学校创建成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朝阳小学等3所学校成为市级课程基地,华罗庚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被评为示范性体育项目特色学校。继续重视科技教育,华罗庚实验学校芮凡茜同学获省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类”一等奖。在第二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中,我市尧塘中心小学四年级姜玺等5位学生入围百名“超级”。组织筹办省第十五届“金钥匙”科技竞赛系列活动和市第二届中小学科学节。
(三)继续完善德育工作。开展了生命教育、预防、环境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实效明显。开展了第三届“美德少年”和省、市、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学生集体”评选活动,一批先进典型受到表彰。成立了中学生义工联盟,服务社会合力进一步增强。以“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绿色学校”的创建为抓手,进一步丰富了德育工作载体。组织参加了市“青春志·中国梦”青春诗会活动,金沙高级中学获特等奖。
三、继续加大教育基础投入,教育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扎实抓好项目建设。2013年是近年来我市教育经费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实施项目最广的一年。全年共有在建和新建项目11个,总投入达3.57亿元。其中,5个跨年度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6个新建项目启动建设。同时,完成了6所农村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项目,塑胶化率达90%。完成了暑期加固、维修项目近200个,共涉及40所农村学校。总投入近8000万元的指前实验学校移址新建项目,于2014年元旦前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市首个十二年一贯制的农村实验学校;总投资8000万元的国家级示范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项目,成功落户花山国防训练中心;规划投入9000万元、因应城市发展需要、缓解就学矛盾的开发区东城实验小学新建项目,也已启动建设。
(二)加快教育装备更新。全年共投入1000多万元,集中为学校采购了近1000余台电脑和400余套多媒体设备。完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班班通”工程,确保每一个教学班都能全天候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省教育厅对我市的教育技术装备督导评估中,我市成为全省4个优秀等级县域之一。
四、继续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一)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继续保持公办学校100%接纳外来务工子弟,确保了所有外来务工子弟享受和本地学生就学的同等待遇。启智学校注重在学生智能发展、生活适应、社会实践、康复训练等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成效,组织“构建生活课堂,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得到省内外特教同行的高度赞赏。积极做好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服务教育,全面开展全市残障儿童的调查摸底、登记建档工作,为送教上门打下基础。先后有16名智障儿童顺利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广泛开展了各学科城乡“同课异构”、“送课下乡”、“送研到校”、“跨校结对”等研修活动,对相关学校的薄弱点进行点对点的帮扶指导,支持农村学校的发展。继续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举行了小班化教育成果征集活动和小班化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了薛法根等专家来坛开展“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牵手农村教育活动”,引领我市农村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三)加大教育资金帮扶力度。继续执行“教育救助”政策,全年发放助学金、学生乘车补贴等415万元,惠及学生近5000人次,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免除学费,惠及学生2507人。审核发放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95笔,总金额55.13万元。2012学年我市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在国家开发银行考核中获“优秀”。
五、继续加强教育科学管理,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有效开展教育督导。依法对13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幼儿园开展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综合督导评估,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立足常态,开展了中小学作息时间、音体美课程开设以及节假日补课等情况的随机督查,促使学校规范办学行为。高标准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督导认定,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市教育局2012年度教育工作在市级督导评估中荣获创先争优奖。
(二)科学组织轮岗交流。通过对全市中小学学生规模、学科结构、教师编制等方面全面调查摸底,经科学研究和论证,出台了2013年教师交流工作方案。把流动过程放在阳光下操作,把选择学校的机会留给教师,校长、教师代表全程观摩,纪委、媒体全程监督,操作程序全程录像,最大限度地公开透明。83名教师通过自己的选择,都一一找到了各自的“娘家”。为此,《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教育报》等众多媒体给予了专题报道。
(三)稳步实施骨干支教。针对农村学校、边远地区学校薄弱学科,我市进一步深化骨干教师支教措施,出台了《关于骨干教师支教的通知》,从三个方面对支教工作进行了“提质”:一是学术层次提质。将支教对象由原来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扩大到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特级教师以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二是支教任务提质。实行目标责任制,由原来的带好一个班,教好一门课,逐步提升为带“新”一种观念,带“活”一门学科,带“优”一支队伍,真正起到支教一人、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作用;三是管理考核提质。支教工作考核获优秀等级奖励1.2万元,合格等级奖励0.6万元,不合格扣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对优秀支教教师在干部选拔任用、岗位晋级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
(四)全面促进队伍成长。一是提升校本研训成效。以教育系统开展“好书伴我教育生涯”主题读书活动为载体,力求校本培训更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建立健全常态化校本研训机制,整体提升了校本研训水平。二是依托高校开展专业培训,分管德育的校长赴浙江大学,开展了以“新德育工作艺术探索”的研训活动,邀请南大童星教授、南师大傅宏教授等专家对教育系统干部进行为期三天的暑期培训,邀请大学教授为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开展培训,聘请外教对中学英语教师开展培训。三是以评促训、以评促培。2013年,新增市第五批学科带头人99名,骨干教师148名,教学能手198名,教坛新秀118名;新增市教学能手25名,教坛新秀40名;评选出“金沙名教师”约25名。四是加强对学术团体的管理与考核。开展了对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年度考核工作;对22个市“名教师工作室”活动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和现场观摩;评选了2012年“新教师入岗培养工程”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师徒8对,并进行了奖励。五是完善“周末教育讲坛”为平台的培训体系,不断丰富“周末讲坛”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做到培训对象覆盖到全面,内容细化到学科,活动延伸到学校。全年举办“周末讲坛”20期,参训人员超过3000人次。
(五)创新引进人才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招录教师。一是积极引进优秀在职硕士研究生2名;二是赴知名师范高校,采用“绿色通道”,特聘优秀硕士毕业生4名;三是按事业单位招录程序,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录用新教师33名,同时对新录用的37名新教师,采用与骨干教师“一对一”的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培养。
(六)扎实开展群团工作。工会服务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召开了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一批先进集体受到表彰。顺利完成了全市63个基层工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组织教职工参加《庆五一“劳动最美”全市职工书画展》,教师书画作品参展率、获奖率占全部作品的80%。共青团工作在创新中有了新发展,荣获2012年度市五四红旗团委、市优秀团委。我局获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六、继续抓好校园和谐稳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抓好校园法治建设。认真落实学校的“六五”普法中期评估工作,建昌小学获得专家组好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先后安排8场法制讲座和法制展板,青少年法制教育向专项化、常态化发展。
1、强化服务,搭建人才供需平台。一是扩大市场交流。今年年初,我们举办了第三届春季人才招聘周,期间企业进场设摊415家次,张贴信息328家次,推出岗位4326个,进场应聘者超过370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986人。同时每周日定期举办“人才集市”,全年共举办53期,进场设摊单位4327多家次(其中张贴信息1630家次),推出岗位19910个。二是开辟网上交流。*人才网全年新增企业会员322家,网站点击率达23万次,现共有个人会员18749人。三是更新硬件设施。市人才交流中心于今年12月重新整修办公区,实行窗口式服务,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上墙公布,方便毕业生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
2、根据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外出引才。今年,我们根据需求,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市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安徽(合肥)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和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会,还组织企业赴*、*、*等地进行招聘。今年,我市共引进各类人才5790名。截止年底,我市人才总量达到115545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66人。二是“订单”引才。继续发挥与高等院校紧密合作“订单”引才优势,引进黄冈职院、*学院、*职院、*职院等多所院校毕业生560人。三是参加*市首届校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恳谈会。10月28—29日,我市组织102家企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78所高等院校进行洽谈对接。钱江摩托、新界泵业两家企业分别与*大学、*科技大学签署了校企人才合作协议;明华工贸、爱仕达电器两家企业则分别与攀枝花大学、*职院签署了实训基地协议。我市还与*大学、*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三所院校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
3、出台政策,优化人才吸纳环境。一是印发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温政发[20*]1*号)。意见对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聘用人员提出了要求,同时对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二是扩大人事数量。今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新接收毕业生档案5724份,人事档案数量已达29002份。全年共办理人事6536人,集体2621人、32家单位。三是大规模开展人才派遣。今年是我市人才派遣大规模展开的一年。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合同用工的管理、派遣协议签订和执行、劳动合同签订和工资发放、社会保险费缴纳等事宜。截止年底,实行人才派遣的已有企业单位21家、877人,机关事业单位198家、2162人。
二、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事业单位队伍建设
1、坚持实行“凡进必考”的人事考录制度。根据本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常补员制度。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进一步完善人事考录制度。今年,我们组织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39人,向社会公开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210名,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考(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次、考录(招聘)81名,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次、选调15名。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165名。在考录过程中,实施“阳光操作”,从制定招考简章到报名、考试、体检、考核每个环节都规范运作,严格把关,并推行面试考官异地执考制度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面试旁听制度。最大限度提高整个招考过程和各个环节的透明度,赢得了社会的共识。
2、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一是开展公务员日常登记工作。办理131名新录用公务员和20名干部公务员登记手续,补办7名公务员过渡手续,重视公务员信息数据库建设。二是开展事业单位申报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严格条件和程序,积极做好申报工作。今年共申报了市体育局等13家单位。三是做好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考核原则,以公务员职位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做到规范考核行为,严格考核程序,提高考核质量,注重考核结果应用。重点把好优秀等次比例和不称职等次人员的确定关,对本年度受党政纪处分和效能告诫,单位未按规定确定考核等次的公务员,严格审核并一一予以纠正。全市2734名公务员参加考核,被定为优秀等次454名,称职等次2173名,基本称职等次19名,不称职等次1名,不确定等次87名。四是完成竞争性公开选调工作。我市报名参加省级机关面向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公开选调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有54名,通过资格审查有35名,其中有2名被省级机关选调。我市市级机关共选调公务员11名。
3、继续做好干部安置工作。今年,*市下达给我市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共计28名,其中团级干部4名、营职干部11名、连排职干部10名、技术干部3名。为圆满完成今年干部安置任务,我们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落实安置计划。把团职干部作为安置工作的重点,下达指令性计划安置,并与接收单位领导班子配备通盘考虑。对营职以下(含营职)及技术干部继续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安置,根据考试考核总分,从高分到低分,由干部按照职位要求自愿选择接收单位,已全部安置完毕。28名干部中,安置在行政机关21人,占75%,事业单位7人,占25%。
4、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为确保我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顺利推进,1月30日,市委办和市府办联合下发了《*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并召开会议,部署全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工作,还对参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按照“先易后难、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深化”原则,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定期检查督促和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的“三定期”制度。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如对镇(街道)计生服务站原县招聘人员,提出了在继续执行温人劳社薪[20*]33号文件的基础上,可参照《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的意见,较好地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市人事局和市领导的肯定。截止目前,全市已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102个,占全市事业单位总数的24.6%;签订聘用合同人员3203名,占事业单位人数的19%。
5、重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今年以来,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市人事劳动培训考试中心对全市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全国普通话等级测试。参加测试人员2510人,达到合格标准有2496人,其中二甲1人,二乙562人,三甲1356人,三乙315人。还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公共课继续教育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3期,参加培训考试人员5462人。首次开展省二三级等级英语培训,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考试人员114人。积极开展全国计算机等级培训考试,共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315人,参加考试人数782人,模块考试2830人次。
三、加强机构编制控制,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1、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我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将政府各部门涉及城市管理有关的行政执法职能调整划归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独立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组建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下设16个中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后,有关部门不再行使已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2、切实加强机构编制控制。一是确立从严控制、严防反弹的思想。除上级有明确要求外,不再审批各部门有关增加机构和行政编制的请示报告,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的部门,所需编制也要通过转变职能、调整机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解决;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扩大机构编制;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也要从严掌握,做到总量控制。二是维护机构改革方案和“三定”规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申经上级党委、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和同级党委、政府批准的部门“三定”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变动。三是加强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行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制度,即凡属机构编制事宜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主管机构编制的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行文。严肃认真对待机构编制审批工作,坚决按规定程序办事,杜绝政出多门、越权乱批机构编制的违规行为的发生。截止12月底,全市行政编制总数为3098名,实有2986名,缺编112名。其中市级机关行政编制770名,实有768名,缺编2名;政法系统行政编制1163名,实有1131名,缺编32名;镇(街道)行政编制1165名,实有1*7名,缺编78名。
3、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市编办把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经过积极筹备,今年10月开始实行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为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一是把好法人条件审核关。按照依法成立、机构名称、开办资金、住所、法定代表人等条件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法人登记。二是把好年检关。加大力度,对已办理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全面进行年检,今年参检事业单位224家,年检率达97%。年检时对事业单位进行认真审查,对合格的继续确认其法人资格,不合格的依法取消其法人资格。三是对新设立事业单位进行跟踪督办,符合一个登记一个。全年新登记事业单位15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变更76家。
4、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劳动合同用工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召开会议,部署清理工作。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制外劳动合同用工工作的通知》(温市委办[20*]3号),并于1月15日,召开全市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劳动合同用工工作会议,部署清理对象和范围。三是规范管理工作。制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劳动合同用工管理的实施意见》(温市委办[20*]4号),规定从5月1日开始,机关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编制外人员(包括补充人员),需填写《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外人员审批表》,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使用。招用人员要按照岗位需求,面向社会择优录用。编制外人员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根据审批计划和实际使用人数核定各单位编制外人员预算。在核定指标内,编制外人员全部进入派遣公司派遣。经清理整顿,共核定使用编制外用工机关事业单位226个,使用人数4634人,已实行派遣人数2150人。
四、推行专技职务评聘分离,加强专技人员队伍建设
今年,为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资格社会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为我市人才总量增加和人才档次提升作出了努力。一是制订下发2007年度*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通知,对各单位上报的登记表和名册进行审核。二是召开20*年春节我市入选*市“211”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人员及国务院特贴人员座谈会。三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共有979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四是对766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企业人员进行初定专业技术资格。五是审核推荐委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评审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221人;召开农业、工程、建筑、船舶、中小学中初级评委会评审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481人。六是上报我市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推荐人选,组织我市入选省“151”人才工程和*市“211”人才工程人才赴海南休养。七是参加*市组织的20*年企业与博士后科技项目洽谈会。
五、关心干部职工切身利益,认真做好工资福利工作
工资福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切身利益的工作。我们认真执行上级工资制度政策文件,以极其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做好工改工作。今年,共办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改15家、教育卫生管理人员工资套改60家100多人。办理机关工作人员级别工资滚动升级和正常晋升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21000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职称)变动升级769人。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财政统发)年终一次性奖金6000多人。办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审批5482人并列入财政统发。办理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工资确定506人。办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手续159人。办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住房困难补助242人。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100多人。组织春节慰问老干部和住院干部职工200多人。完成2007年度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统计年报工作。做好今年全市公务员身体健康检查工作。通过努力提高体检标准每人400元,邀请专家拟出体检项目,进行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必检项目和个人选择项目(建议),起草文件并打印体检通知书5000多份。
按照职能要求,做好企业退休干部和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根据我市企退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实际,制订企业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办法,从依托主管局健全工作网络、加强退休干部学习管理、抓住有利因素树立正气化解矛盾、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氛围、切实做好年终慰问工作、加强活动中心管理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尽可能缓解企业退休干部上访问题。根据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调整企业退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的通知》(浙人发[20*]30号)要求,提高了我市326位企业退休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并及时发放到位。春节和“八一”建军节期间,对长期患病和家庭生活困难的企业退休干部进行重点慰问,共走访慰问74人次,发放慰问金4万元。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采取“五包”措施和综合办法,确保我市企业退休干部思想稳定。
六、用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再就业服务
按照“立足经济发展,注重岗位开发,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一年来,全市城镇净增就业人数8223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3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1、开展创业富民促进就业试点。3月至9月,我局在石桥头镇开展了创业富民促进就业试点。通过试点,该镇逐步走出了一条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其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资金保障。二是坚持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三是构建队伍网络,做好就业服务。四是调查摸底,建立台帐。五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该镇创业富民促进就业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就业再就业的造血功能,解决了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难题。
2、加强再就业援助。帮助27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是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我局一是开展调查摸底,搞清下岗失业人员人数和分别情况;二是制定分解指标到各镇(街道);三是下到各镇(街道)进行面对面沟通,商讨措施办法;四是用足用好再就业相关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经过努力,已超额完成27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任务。另外,止年底,我局已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150本,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并确认开业审查核发一次性创业补贴计386人,发放资金77.2万元。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新办营业执照有1000多户,其中就业困难人员有509户。
3、举办就业再就业推介会。今年共举办了12次大型就业再就业推介会,共有885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8896个,会上前来求职登记7246人,达成意向4780人,当场录用19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560人。每次推介会前,预先进行广告宣传,争取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会上还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咨询活动,设立下岗失业和被征地人员培训报名点。
4、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按照“规范、对路、适用、专业”的原则,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通过联合办班、企业自培等方式,开设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系统操作、车工、钳工、电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另外,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鼓励他们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创业。市就业处全年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760人,其中创业培训220人。同时对外省来我市务工人员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到年底,参加培训的外省务工人员为10012人。市技校全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28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276人。
5、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一是深入各个村居进行“地毯式”排查。摸清“零就业家庭”情况,对初步确定的23户35人“零就业家庭”建立台帐和资源数据库。二是开展“一对一”帮扶。对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建立就业服务档案,实行“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并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三是提供职业培训。对缺乏就业技能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使其获得一技之长,提高基本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完善“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调查登记、申报认定和就业服务制度,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并建立回访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至6月底,已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清“零”目标。
6、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一是加强对公共职介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今年市劳动力中心市场被工商部门续评为三星级市场。二是严格审查用工信息,杜绝虚假信息,提高介绍成功率。今年进市劳动力中心市场求职登记有30067人,提供就业岗位35418个,介绍成功有18162人,成功率为60.4%。三是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活动。2月份,我局对全市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责令改正16家,注销职业介绍资格1家。四是加大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管理力度。开展年度审验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截止年底,全市共有民办职介机构49家,分布在全市9个经济较为发达的镇和街道。
七、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1、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面推进。一是按照浙政发[20*]70号和浙劳社老[20*]125号文件精神,在11月份减征企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减征金额达到3640万元。同时根据文件精神,向市政府提出将企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从16%降到12%。二是根据浙劳社老[20*]136号文件精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增资123元,20*年度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达到1180元。三是正在出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两低”与“统一办法”并轨衔接办法。四是开展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截止11月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0416人,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60人,其中在职职工4432人,退休人员1288人。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45383万元,基金支出24189万元,基金累计结余119942万元。
2、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不断发展。一是积极稳妥做好医保扩面工作。将参保范围扩大到市属集体以下各类企业,实行用人单位职工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捆绑的参保办法。二是正在出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部分政策调整办法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办法。三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办法,实施动态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门,帮助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将监督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预计全年医保基金减少支出600万元以上。至11月底,完成了*市下达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指标,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数达到89030人,全年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12709万元,基金支出78*万元,基金累计结余36122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达到58000人。
3、工伤保险参保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方便企业参保,各镇、街道劳保所都采取了便民服务措施,代办各项手续。我局社保科在规定时限内给参保职工作出工伤认定,缩短认定期限,提高工作效率,并在新河和箬横两镇进行工伤认定简易程序试点。加强工伤认定工作管理,制订并实施工伤认定操作规程和业务流程。通过实地调查和询问等,有效遏制冒名、虚构、伪造申请工伤资料违法骗取工伤待遇歪风。截止11月底,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0370人,完成*市下达的工伤保险扩覆任务。全年共认定工伤7832起,组织职工劳动能力鉴定1812人。全年工伤保险费收入3586万元,基金支出2339万元,基金累计结余2142万元。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22800人,生育保险费收入239万元,基金支出138万元,基金累计结余367万元。
4、继续做好失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一是抓基金征缴。年初通过与各镇(街道)沟通联系,落实*市下达的失业保险征缴扩面任务,确保全市征缴任务按时完成。二是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征缴和发放新思路。完善失业保险金发放程序,做到既方便失业人员,又能严格把关,服务好失业人员,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的作用。三是积极配合市审计部门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的督查审计工作。四是出台《*市失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办法实施细则》,加强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内控能力,确保基金安全。截止11月底,全市失业保险参保总数为86453人,比上年净增8557人。征缴失业保险费3236.5万元,失业保险金累计结余9417.1万元。
5、调整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政策。一是调整保障待遇和缴费标准。8月28日,我局会同市财政部门,下发调整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和缴费标准文件,调整幅度达10%,直接惠及19540位参保人员,月增发保障金68.5万元。二是调整参保政策,落实“即征即保”。12月8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被征地人员参加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该意见调整了参保办法,使保障对象不受以“户”为单位条件的限制,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愿的基础上自行选择“即征即保”或“择期参保”。新办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调整参保办法,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为全面实施“即征即保”创造了条件。截止年底,新增参保人数5883人,新增保障资金12409万元,新增享受人数4906人,全年发放养老保障金7363万元。
6、加大社保基金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基金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基金收入、待遇支付各个环节互相监督的正常的工作机制,规范基金收支管理。二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基金使用管理中的存在问题。针对基金内部使用管理及审计部门审计出的问题,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各类保险基金自我核查工作,形成基金自查报告,并及时研究解决基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走访欠费单位,催缴欠缴基金。到教育局催缴欠缴的1000多万元医疗保险基金,财政部门已在7月份解决了欠缴的医保基金。上半年收回欠缴各类保险费1835万元。
八、依法调处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为方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近、就地、就快”解决劳动争议,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本着“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积极指导各镇、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委、劳动争议调解委和派出庭开展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工作。今年新增设了城西街道仲裁派出庭。城北街道积极探索调解网络向村级延伸,提出了“劳资纠纷调处个案不出村、不出街道”的目标,此举得到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陈小恩厅长的肯定。今年各镇、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委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4598件,结案4214件,为11384位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4339万元,保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加大市本级仲裁委办案力度。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实施,全市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今年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比去年上升了近30%。今年共立案416件,其中工伤赔偿321件,劳动报酬68件,劳动合同13件,其他争议14件。已审结411件,结案率为98.8%。通过审理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860.17万元。为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化解矛盾,一是在案件处理中尽量做到方便当事人,保障其充分行使申诉权利;二是严格按仲裁规则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三是调解与裁决相结合,并以调解为主、裁决为辅的原则处理劳资矛盾,迅速化解矛盾;四是在处理好个人劳动争议的同时,集中精力审理好集体争议案件。
3、重视组织和制度建设。一是及时调整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保证仲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仲裁人员培训,提高仲裁员业务水平。组织仲裁员参加省厅举办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培训。规定专职仲裁员定期学习制度,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可能出现的争议问题和最高法院关于劳动争议的司法解释进行了专题学习。三是明确内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实行内部监督。为保证办案质量,在仲裁科(院)内部实行分工负责制。从案件立案、审理到结案实行分工负责,落实各人责任。
九、开展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20*年,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出动检查754人次,检查企业854家,涉及职工55989人,责令补签劳动合同24729份,送达《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和《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30份。畅通“12333”投诉举报电话,日平均接待劳动者达20多人,受理劳动者投诉举报384起,结案384起,为3*9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克扣工资972.45万元。行政立案处罚案件32起,结案36起,处罚金额25万元(其中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案件26起,清退童工31人,处以罚款21.75万元;违法招用无合法证件人员案件7起,处以罚款1.9万元)。完成书面审查9504家,其中上报失信企业5家。获*市劳动保障监察案卷质量评比第一名,并被*市局评为劳动保障规范化达标综合先进单位,推荐为省劳动保障监察*年度考核先进单位。
1、完成各项专项行动监察任务。监察大队今年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专项行动监察任务,主要包括“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的“春暖行动”。通过整治清理,我市劳动用工环境大为改善,企业依法用工氛围逐步形成。同时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业主逃匿拖欠工资案件25起,联合各部门和镇(街道)为1893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00多万元,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今年,我市共有9504家用人单位参加了劳动保障书面审查,任务数为7790家,完成率达118.95%。为保证书面审查工作顺利开展,我局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同时将书面审查时间及相关事项在*日报上刊登公告,还以邮件的形式发往各企业。大队专门设立了诚信档案股,落实专人负责书面审查工作。通过书面审查,确定A级企业126家,B级企业5624家,C级企业3749家,上报*市失信单位5家。
3、建立企业欠薪预警机制。今年1月份,市委办和市府办
联合下发《建立企业欠薪预警机制的实施意见》(温市委办[20*]9号),要求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加强配合联动。大队根据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各镇、街道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和业主逃匿案件,落实了欠薪预警机制中确立的各项措施,有效的防止和解决的发生。12月25日,*市政府召开防范处置企业拖欠工资工作视频会议,我市林先华常务副市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建立欠薪预警长效机制,依法妥善处置欠薪事件》的经验介绍。
4、健全欠薪保障金制度。落实《*市欠薪应急周转资金管理办法》,保证该项资金适时发挥作用。同时,继续落实好《*市建筑业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督促在温建筑企业建立欠薪保障金。已有70家企业(项目)共交纳欠薪保障金1100余万元,为切实解决建筑行业拖欠工资提供了资金保障。今年2月,我局与市交通局、中国人民银行*市支行联合下文,贯彻实施浙江省交通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根据办法规定,建立交通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切实解决交通建设领域的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截止11月,市交通领域工程共有4家交纳欠薪保障金319万元。
5、抓好“双推”工作制度化管理。今年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第一年,我们很抓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的推进。12月上旬,我局组织人员对各镇、街道“双推”工作进行了一次抽查。截止12月底,全市共有20735家企业与375390名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1795家企业工会或联合工会与所在企业或被覆盖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与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基数比较,企业覆盖面超过了5.8%,劳动合同签订率超过了3.96%,集体合同签订率超过18.54%,点上劳动合同签订合格率达到100%。企业职工台帐均已建立,并已输入电脑。
6、推进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我市自2003年在新河羊毛衫行业率先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目前,我市已在羊毛衫、水泵、轴承、注塑、制鞋、帽业、船舶修造等7个行业中开展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企业600多家,受益职工达3万多人。此项制度得到了有关专家、上级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去年11月26日,得到了总理“*的做法可以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今年3月10日,全省推广*市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陈加元副省长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7、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网格化建设。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市大部分镇(街道)已建立了劳资调解四级网络体系,即市、镇(街道)、管理区、村(居)四级,还有些地方已经延伸到企业内部。以城北街道为典型,该街道重视基层劳动保障网格化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现在该街道的大部分劳资纠纷都能在本辖区自行消化和妥善化解,为解决劳资纠纷设立了第一道防线。城北街道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网格化建设的做法和效果在《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各级报刊上多次刊登。箬横镇、石桥头镇、城西街道、横峰街道等借鉴城北街道做法,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网格化路子,分别在本辖区的工业园区和村设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完善了基层劳动保障网络。
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1、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今年*市局下达给我市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为技师2*人、高级工795人。为完成培训任务,我们深入各镇、街道进行宣传,征求意见,制作高技能人才培训(推荐)鉴定计划数,并将培训数列入市政府对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我们多次下到各镇、街道,督促落实培训推荐任务的完成。至12月底,我市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推荐1040人,其中高级工820人,技师220人。
2、开展技能大比武和首席技工评选活动。一是在大溪新界泵业有限公司举行全市水泵嵌线工技能大比武活动,共有9支代表队、27名选手参加。二是在箬横舜浦帽业有限公司举行帽业编织技能大比武,共有12支代表队、36名选手参加。三是开展市首届首席技工评选活动,共分车工、电工、汽车修理工、美容美发师、烹调师等五个工种。四是组织市第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师生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大比武、竞赛和评选活动,促进了技工岗位练兵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今年我们不断拓展考证的空间,经过艰苦努力,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全年共培训鉴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21343本,其中初级19275本,中级1248本,高级820本,超额完成*市下达的鉴定任务数。
4、重视做好市技工学校的招生、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今年市技校在招生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努力拓展招生渠道,寻求更多形式的合作办学思路,基本完成招生任务。通过学校推荐与召开就业洽谈会形式,至9月份,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完成,就业率仍保持在96%以上。该校力抓德育核心,主抓教学中心,强化技能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在12月份举行的*市中职学校师生技能比赛中,该校普通车工和数控车工分别获得师生个人第一、团体第一,工具钳工和演讲比赛分别获得团体第二的好成绩。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9月份学校督导评估中,顺利通过了07学年学校发展规划评估,八个方面规划目标,全部达标。
十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1、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本年度因不服工伤认定,申请人向市法制办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行政复议43件,申请人提请市法院行政诉讼案件33件。针对如此多的工伤认定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方面依法规范做好工伤认定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与市法制办和市法院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应诉工作,在业务科室指定专人专门负责。所有工伤行政复议结果均维持我局所作出的行政确认,工伤行政诉
讼也未出现败诉。10月22日,我局在省厅召开的全省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工伤认定行政应诉思考和建议》的经验交流。
2、继续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继去年我局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共撰写18篇调研文章后,今年我局从5月份开始,局领导率先垂范,广泛发动全局各科室和下属单位深入基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到8月底,调研活动基本结束,共收集调研报告22篇。11月中旬,组织优秀调研文章评比活动,分别评比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0篇。这些调研报告对市领导和局领导进行工作决策提供了参考。其中《*市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探讨》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两篇调研文章分别被《浙江人事》和《浙江劳动与保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