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四德育论文

时间:2023-01-09 19:56:55

导语:在大四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活动中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技术,在这种应用过程中,就会提升他们在网络中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关于“上网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及“网络对道德行为的帮助”两个问题中,分别有44%和52%的学生认为网络能够较好的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行为。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使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扩展。

2网络文化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2.1利用网络文化拓展大学生社会道德关系

首先,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关系。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往往会为其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奠定基础,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思想层次上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并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启发,对不断充实与丰富其自身道德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摆脱一些消极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最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下建立正确的、积极的社会社会道德关系。其次,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协调好与自我的关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受到自我本身的约束与影响,协调好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保障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也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大学生直面的去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是为大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提高其认识能力。通过对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中自我之间的差距,并能够在正确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完善自己,改造与提升自己。

2.2促进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即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并认识与引导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为大学生提升其道德判断力、思维力及注意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大学生道德兴趣、知识与方法的养成,这些都将有力的促进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网络文化下充分利用网络提升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其次,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这也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核心,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大学生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就为其提升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中各种关系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改造网络文化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品质与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

3结论

第2篇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狭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个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养成。而广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策划、有目的的长期培养和训练,是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去形成积极的、正向的素质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2〕。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施压于大学生,促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3〕。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

特点之一: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行为自我规范的目的。可概况为两个“转变”,即不自觉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不文明习惯向文明习惯的转变。特点之二: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养成文明行为和优秀品质的过程,“实践”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环节,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点之三:长期性。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经过“教育—认识—再教育”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特点之四:生态性。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并使之成长”,这种培养类似于养育,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和帮助大学生良好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持之以恒。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缺乏“好”习惯养成

首先,缺乏规范的生活好习惯。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就寝时间随意、通宵上网等现象普遍存在〔4〕;部分大学生不吃早餐,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吸烟酗酒的习惯严重;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其次,缺乏文明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公共场合出口成“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在食堂打饭或购物插队;在教室的桌椅上随意涂鸦,在教学楼内随意大声喧哗,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的公共图书上任意撕页,上课接听手机,考试找人替考或替他人考试,践踏草坪等等。最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能够主动学习,有理想、有抱负,做好人生规划,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无理想、无追求,表现为: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其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学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考试经常不及格。好习惯养成缺乏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解决问题,不能勇于面对失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了,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前进,于是学习态度散漫。“60分万岁”成为了学习目标。

(二)缺乏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自我能力、竞争力提升的时候,却忽视了国家利益,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把自己的个人得失和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学生的“三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且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忽视集体利益。凡事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上产生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受到追崇,强调个人利益,凡事只考虑个人发展。

三、以养成教育为基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注重管理育人,规范养成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一定规章制度的管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外在约束的作用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育人的关键,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准和前提,管理过程即是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行为,都应被宿舍、教室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所包含。同时,更要引起关注的是,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去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等。对于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章必循。

(二)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

紧抓一切教育契机,适时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首先是抓住几个关键期,新生入学的军训以及入学教育就是大学生进入养成教育角色的第一个关键期,在军训的过程中,让新生感受到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培养和彰显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增强国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新生军训为其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紧抓特殊纪念日这个教育契机,开展养成教育,纪念日不仅简单是历史的见证,而且会带来意外的教育效果,比如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母亲节等,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使学生们在感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集体活动本身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增进友情、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等高尚品德的实际锻炼契机。

(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强化养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每天处于教室、餐厅和寝室的时间最多,因此可以把这三个场所作为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地。首先,通过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对大学生逐步进行渗透,对他们时刻进行熏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操,以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其次,学生食堂文化建设。在就餐时学生自觉排队,维持良好秩序,餐后自觉将餐具送至餐具回收处,保持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等等,在就餐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再者,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寝室就是大学生生活和娱乐的“小社会”,直接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寝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有益的寝室文化,在大学生间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谐的文化理念。

(四)“树榜样、立典型”,示范养成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并运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做法,比如说女教师、司机和警卫战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现,以及其它许多好人好事的显现,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闪光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除了社会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以外,还应该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如某高校的“实践•成才”报告团,选取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生活中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学生代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示范作用。通过以上做法使大学生无形中接受心灵净化,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

(五)加强行为训练,实践养成

第3篇

跳跃是山溪的形影,嬉闹喧哗是溪水的性格,她唱着歌儿从大山脚下流淌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玩世不恭。

大山说:“你不能安静点吗?”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山不以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帏。我不喜欢做姐姐的叠影。”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她日子比你过得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 游人流恋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倩影拍照。”

溪水在乱石中跳蹦着,咯咯地对着大山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么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既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山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伍,已然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规。”

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语向大山提出质询:“您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您看见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您看见过您头顶上的‘太空行人’吗?”

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似的,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搞药的兔儿爷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头冠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

“您的确是太老了。”小溪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华,不知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大山愤怒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晶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壑中挡路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它活着,不如说它已经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份,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肩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发出最后告诫:“你知道吗,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没了‘大家庭’‘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泪雨,化做摇撼山岳的涛声,“再见吧——我的远祖——”

15.请概括“大山”“小溪”各自的特点。

大山:

小溪:

16.副标题中“生”与“死”在文章中是指什么?

17.请找出最能表明“大山”观点的大山的话和最能体现“小溪”观点的小溪的话。

18.“大山”“小溪”对对方的评价是怎样的?

19.对于“姐姐”,大山、小溪各是什么态度?

第4篇

关键词:薪酬 激励 点数 岗位等级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薪酬管理已经成为与企业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紧密相连的要素,薪酬对员工的激励已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家拥有30多年历史的电器制造企业转制为泰事达公司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的薪酬体系改革,但在薪酬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薪酬制度无法适应企业外部竞争压力、薪酬体系与企业战略不协调、薪酬没有与本人的业绩挂钩、工资的分配没有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等等。所以,对于泰事达公司来说,建立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泰事达公司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江苏泰事达电气有限公司位于泰州经济开发区民营科技园,成立于2004年4月1日,是江苏省电力公司四大电器制造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利润大的隔离开关、断路器、组合电器(gis)、环网柜、交直流屏等产品的生产和经销。虽然企业的生产规模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公司薪酬制度却沿用了十多年,尽管个别岗位的薪酬水平进行过一些微调,但其基本思路和整体框架始终没有变动。大部分员工意见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团队凝聚力不强,所以公司的管理水平未能跟上发展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薪酬结构和绩效评估随意性大

企业通过绩效评估,不仅作为薪酬考核的依据,还可以给员工提供其工作反馈,使其扬长避短,不断改善工作绩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然而,泰事达公司的薪酬分配不是按岗位价值、贡献、能力来分配的,不能与各部门和员工绩效挂钩,忽视了不同岗位技术要求、承担责任、心理素质要求等的不同,也忽视了不同员工之间能力的差异,奖金要么单纯地按产值乘以平均系数,要么按系数平均分配,职能部门尤其如此。例如,某工程师搞产品工艺的工资一般为1800元左右,而当他调到相对的重要部门工作,如新产品开发研制,他的工资仍然为1800元左右。显然,这种仅仅与职称挂钩的薪酬体系未能体现重要岗位价值、重要员工的价值。

2、发放标准不统一,人力资源部没有薪酬控制能力

全公司在薪酬管理方面的“统分结合”应是在全公司统一的薪酬指导下,所属各个部门和各考绩单元自主“分灶吃饭”。例如,金加工一车间和金加工二车间技术人员的薪酬工资考核方法大不一样,有时相差200元~300元,造成金加工一车间没有技术人员愿意去工作。虽然各车间自主考核会造成一定的收入差距,但企业如果忽视整体薪酬政策的统一,造成同样的岗位、同样的活,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薪酬差距过大时,有显失公平之感。

3、核心人才缺乏核心激励

泰事达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仍然采用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岗位价值未得到体现,岗位之间的差距未拉开,能力价值被忽视,使关键岗位价值、关键员工价值不能通过薪酬分配体现。不同岗位价值不同、同岗位不同员工能力不同、实际贡献不同,但分配时收入差距不大,基本上按平均分配,这从员工收入状况可见一斑。例如,普通操作工薪酬价位1200元/月,而一位技师工资虽然高些,但只有1350元,高级技师仅为1500元左右,每个档次仅仅相差150元左右。这样的薪酬结构对于高级技术工人来说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4、薪酬水平低于当地市场水平,造成高层次人才短缺

薪酬水平低于市场价位,造成高层次人才引不进、内部人才流失严重。普通生产一线员工薪酬价位1000~1200元/月,低于镇江(2000元/月)、无锡(1600元/月)和南通地区(1400元/月)劳动力市场价位,但由于企业管理规范,依法办事,职工非经济薪酬比当地其它企业略好,尚能吸引、留住这部分普通职工,但高级技术员工流失率较高。高级管理人才(4000元/月)、专业技术人才(3000元/月)薪酬水平低于外部市场薪酬水平(7000元/月、6000元/月),不具有外部公平性和竞争性,造成企业想留的人留不住,想用的人招不来,想分流的人分流不出去,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偏离了企业战略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泰事达公司现行的薪酬体系缺乏内在激励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未能体现能者多得的市场导向,与人才市场价格偏离。公司具有高职位价值的关键员工薪酬水平的提升速度低于低职位价值的一般员工,而且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低价值员工的薪酬水平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说明企业存在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关键员工激励乏力,不能激励、保留、吸引关键员工。

二、泰事达公司薪酬体系的构建

为了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的需要,吸引、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高新技术人员、核心人才和关键人才,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持薪酬体系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重新设计企业薪酬体系的思路如下:

1、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岗位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工作(岗位)做出工作职责、任务、内容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和行为的过程。为了使泰事达公司新的薪酬体系客观公正,需要在岗位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岗位的特点以及胜任该岗位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确定了岗位存在的价值,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环境等,并将企业所有的岗位分为管理类、营销类、专业技术类、操作类四大类,形成了规范、系统和具有实效性的岗位说明书。

2、岗位评价

岗位评价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强度、所需资格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岗位评价的主要方法有排序法、归类法、要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本文以要素计点法对泰事达公司设计薪酬结构。要素计点法的主要过程:选取关键性的一级评价要素和二级评价要素,对每个二级要素的不同等级进行界定,同时给各个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这个分值也称为“点数”,然后按照这些关键的评价要素对岗位进行评价,得到每个岗位的总点数,以此决定岗位的薪酬水平。

针对泰事达公司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通用的岗位评价量表,运用要素计点法,选择工作责任、知识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环境四个关键一级评价要素,根据各要素对岗位价值的贡献程度确定其权重,其中工作责任占40%、知识技能占30%、努力程度占20%、工作环境占10%。四个关键一级评价要素下面分为若干个二级评价要素(其中工作责任9个、知识技能10个、努力程度6个、工作环境4个),每个二级评价要素被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被赋予一定的点数,要素的总点数之和为1000。

根据各岗位说明书所提供的信息,利用岗位评价要素分级表分别对管理类、营业类、专业技术类、操作类岗位进行评价,得出岗位在各个要素上的分值,然后汇总成总点数。其中最高点895,岗位为公司总经理;最低点210,岗位为勤杂工。

根据分值分布的最低分和最高分划定点数区间14个,确定总点数的幅度为50,对应岗位等级为1~14。

3、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就是通过各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相关企业各职务的薪酬水平及相关信息。对薪酬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就会成为企业的薪酬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这些严谨的信息不仅会大大提高作为薪酬接收方的员工对薪酬方案的信任度,也会提高作为薪酬制度制定方的管理者执行的有效性。

根据泰事达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企业人才的主要流向,薪酬调查不仅要调查当地同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还要调查周边地区同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调查的渠道主要通过有关地区的工资指导价,当地人才市场薪酬行情,以及流到同行业的人员反馈的薪酬信息。由于市场调查不可能收集到所有企业的薪酬数据,所以根据此次薪酬调查的目的和调查企业的难易程度,本研究选择了镇江、无锡、南通的同行业企业的工资样本作为参考。

4、薪酬分等及定薪

根据各类岗位的分值范围、等级和薪酬调查结果,采取宽带薪酬的思想和方法,确定每等级薪酬档次范围为一至五档。

5、员工薪酬设计

泰事达公司员工分为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现以泰事达公司生产一线操作人员为例,分析员工薪酬设计方法。

与其他类型人员相比,操作人员的特点:一是工作范围窄,界限容易明确。一般靠执行上级指令即可完成工作任务,可以完全清楚界定某个职工的工作内容。二是工作内容单一,程序性强;三是工作成效容易被观察或量化。因此,操作人员可采取岗位效益薪酬制。薪酬结构为:

岗位薪酬+业绩薪酬+技术等级津贴+年终奖金

其中岗位薪酬、技术等级津贴为月度固定薪酬,占薪酬总额的30%。业绩薪酬为月度浮动薪酬,占薪酬总额的70%。

(1)岗位薪酬。按照岗位评价得分和《各类岗位的岗位薪酬标准》确定相应的薪酬等级,在确定对应的薪档时,一般按就低原则取ⅰ或ⅱ档。

(2)业绩薪酬。业绩薪酬=岗位薪酬×70%×月度业绩考核系数。考核系数根据操作人员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综合考核得分除以100确定(详见表1),考核系数低于0.6不发业绩薪酬。

(3)技术等级津贴。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津贴按照技术等级确定,各档次的津贴标准见表2。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薪酬制度是薪酬管理的有效途径。薪酬制度在注重强调内部公平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外竞争力因素,保持对外部市场的竞争力。本文针对泰事达公司原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薪酬制度方案。新方案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及管理目标,通过合理确定员工的薪酬水平,可以吸引、激励、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当然,由于企业的薪酬体系受企业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薪酬制度要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薪酬制度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军胜.薪酬管理事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4~48.

[3] 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6~47.

[4] 潘云.如何在企业中建立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j].科技和产业,2004(10):58~60.

[5] 张芸,邵华.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管理科学文摘,2003(4).

[6] 樊铮.论企业如何做好工作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4(3):44~46.

第5篇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哲学论点、理论体系、政治政策,这就难免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更是无需重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1]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则,与时俱进融入外延要素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主学习

中国的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接触英语,到了大学,已经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经过最少六年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绝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掌握日常的交际用语,而是能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一般的听、说、读、写,与外国人日常交往无障碍,只有达到这一程度,大学英语教育才算是比较成功的。但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大学生遇到外国人依然不敢开口说英语,即使是说,也仅限于“How are you?”、“Nice tomeet you”等简单的问候语,再想深入交流几乎不可能。一门外语,学了十几年,竟然不能流利的脱口而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界的尴尬。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全盘否定应试考试,只要运用得当,考试是可以发挥它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的,只是现今社会将考试的作用无限扩大,这种风气延续到高校,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来说,利大于弊。所以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首先就应改革目前这种应试的教育模式。

一、产生的原因

(一)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考试成绩高的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人才。为了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态度也很端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大学英语课堂俨然是期末考试或等级考试的考前辅导班。而教师们在教学中也不时穿插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甚至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强调某部分是重点,考试会涉及到,诸如此类。

(二)竞争的加剧。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为了增加就业筹码,学生对于英语的考级也呈现出空前的热情。有了庞大的市场需要,图书音像市场上也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辅导资料,这既是应试教育的一个表现,又在无形中成了应试教育的推手。另外,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甚至有高校将其视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标准,这严重违背了大学英语教育的初衷。

转贴于

二、如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在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门起到一个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指导及监管作用,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弱化四六级证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定作用。另一方面,应将学生英语水平测试多元化,通过举办权威性的英语竞赛、口语大赛等方式,让大学生们有更多的途径来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学会灵活运用英语,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应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英语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取得证书,而是在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要多方位发展,提高自己的素质,视英语学习为一种素质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实行正确的教育方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有着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无可比拟的强大课容量,生动的画面和多变的图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更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得心应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资源还是教师海量的资源库,教师们可以在此平台上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教学是需要互动的,教师在上课时除了眼神交流以外,还需要必要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有利于启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的努力。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渠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不断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大学英语改革中,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外,更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新他们的观念,端正他们的态度,纠正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育才不会沦为应试教育的延续,才是真正的大学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2).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06-01

当前一段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普遍欠佳,大学生在接受此教育时,往往遇有困境,要切实改变这一局面,就应充分地挖掘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创新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本文通过论述思政理论教育中培养、塑造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系统阐明在这项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纵观当今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已经迈向了攻坚期,三十余年的改革造就了今天中国的辉煌蓝图,然而,还需清醒地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深入、不彻底、不扎实,我国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与渗透,表现在广大青年人、特别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其身上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我膨胀等不良价值倾向越来越多的在大学生中间暴露出来,这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初衷与目标均是相背离的,同时,也不利于青年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针对大学生在成长、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种种不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缺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则可行之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首先,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矫正偏离时展的价值观和不良人生观,重塑健全、完善的人格;其次,学生们经由思政理论教育的洗礼,会促使心理获得有效地调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做事、做人守规矩、讲原则的习惯,提升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思政理论教育还为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提出了基本准则、方向与路径,然而,学生人文精神是否具备则是衡量大学思政理论教育成败的试金石,人文精神的基本要义——崇高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思想情操也是思政理论教育所重点推崇并培养的精神,由此表明,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不单单会弥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更能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使每一位高校青年一生受用。

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对策

2.1借由先进人物的事迹及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

榜样的力量从来都是无穷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应不间断的给学生补充高尚人物所走过的辉煌人生历程,促使大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理感应,以期能以崇高的精神力量净化心灵的“阴暗面”,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深刻地理解和懂得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在微观层面上,教师在课堂上应着重给学生补充本高校内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促使学生在日常中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通过学习模范身上的可贵品德与高尚精神,以此激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还可尝试介绍周围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案例,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学生们会更快地引发心灵共鸣,进而将健康的、进步的、纯净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内在气质。

2.2转变教育模式,构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引领学生完善人格

思政理论教育必须尽快地转变教育模式,改变教师过去“一言堂”的课堂局面,充分将课堂教育的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极大的自,会更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营造和谐、平等、民主、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会彻底转变观念,由过去“对思政教育厌倦”变为如今“愿意接受思政理论教育”。

在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充当一个引导者,而学生们则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大胆破除灌输式的教学套路,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的“调剂品”。一般而言,教师先布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力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尽快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依靠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疑问迎刃而解,每一位学生会深刻地意识到待人接物时,只有秉持真诚、积极、友善、团结的原则,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进而使人文精神真正在教育全过程中大放异彩。

2.3落实生本教育的理念,推动人文精神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以落实

“生本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在开展思政理论时,需加强人文关怀,经常了解学习、生活有困难、急需帮助的学生,为其送去温暖,给所有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教育时,教师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原则,讲述理论、列举案例时可顾及到学生们的兴趣,以便于满足大学生强烈地内心需求,切实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打造亲切、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扬人文精神的巨大价值,使得每一位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教育,当人文精神的观念真正深入每一位学生内心之时,大家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3.

第9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柏拉图也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由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领衔的“越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群体风格”也是以“和”为核心:以平和之心、润和之情、谐和之境,体现兼容并蓄、以柔克刚的鉴水文化内涵。他在自己的语文教育观中提出一分为三的观点,强调和谐融合的“三”。确实,辩证统一、强调和美能克服许多小语教学痼疾,略举其要者如下。

一、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对立,和合于“提高语文素养”之中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大部分教师紧随潮流,不假思索,大有“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语文课”之态,认为课堂中不见合作学习、不见探究性学习就定然不是好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新课程理念,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实在憋不住想说的东西,也要想方设法绕着各种圈子(认为是引导)引诱学生说出来,才突感喜悦,顿觉轻松。有些课堂情景,细细一品,实感啼笑皆非。

殊不知,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否定接受性学习,只是过去我们国家的教育太不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精神,所以在新课程中予以提倡。其实,在芬兰一所全球最早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中,真正运用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也仅占10%左右。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语法讲究,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都说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尤显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举足轻重。更何况,语文教学的根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即教师训,学生练。

在2004年全国小语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修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滥用合作学习”。的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后者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内学习:前者是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外学习,适合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宜将它们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转变学习方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和合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去,相得益彰。

二、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阅读教学的多元感悟。显然,这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的教学往往会矫枉过正,老师们打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旗帜,对学生的所有文本解读都予以肯定甚至赞扬。课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导向,学生在多元感悟上无视课文的时代背景、体裁特点、话语主题,如说《南辕北辙》违反了科学,否定了地球是圆的;说《景阳冈》中武松“滥杀珍稀动物”;说《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有参与意识,善于把握机遇,能灵活应付,有胆有识……甚至当学生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大呼“‘报仇’‘要消灭英国,让英国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还要斩草除根’‘一定要让法国人下油锅,进地狱’”,教师居然还大加赞赏。试问:文章作者若听到学生这些充满血腥昧的文本感悟,会是什么感受?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这般,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这样的多元解读岂不令人担忧!学生是稚嫩的幼苗,他们的思想受到侵蚀、动摇,都是难以避免的,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没有教师的悉心呵护!

纵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什么人。我们要善于使“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和谐统一。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学生喜欢谁,竟然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说她勇敢,百折不挠;说她孝顺老母亲,吃唐僧肉时不忘把母亲接来。这位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白骨精的勇敢孝顺带来什么后果。如果她越勇敢越孝顺,结果将会怎样……在讨论中,在师生“价值探究”中,学生自然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与孝顺,绝对不行!

回归“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不能成为重走“以本为本”老路的理由,关键是如何应对、调节。笔者认为,须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使两者同构同生,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或将学生多元解读中不违背文本价值的“节外生枝”联系到文本中,巧妙“嫁接”;或尽可能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并纠正不确切的感悟;或细心关注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两者是否还有“异中之同”可以包含学生的独特体验;或善于把握学生散乱的自由感悟,作因势利导的梳理概括,及时地依归于课文的价值取向……

三、克服“训练”与“感悟”的对立,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

新课程实施后,“感悟”一词如雨后春笋般从语文教学领域冒出来,语文课堂、报刊、讲座中无一不在。“训练”一词则从新大纲颁布开始,它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臭名昭著”。我们不禁困惑:注重感悟与情感体验,摒弃烦琐分析,以读代讲,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活跃课堂氛围,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常常是浅尝辄止。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这样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本: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接着说:“如果再读一遍,边读边想象、体验、感悟,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在读时教师未作任何指导,只问“有感情吗”,之后让学生再读。发现学生读得不好,就引导:“你没有感情,再体验感悟一下,定能读好。”……教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强调“感悟…体验”,但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浮于表面,不显进步,感悟成了高屋建瓴、虚无缥缈、毫无目的的行为。

周一贯老师在专著中提出了“训练”这一古老概念与时展的统一观,即“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技能的操练,科学的时代语文训练也必然具有综合性特点,即也包含了智力的开发、情意的熏陶、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等等。为应试而进行的机械化训练固然不可取,但纯粹的感悟之路也行不通,将两者有机地和合在一起,使“训练”包容“感悟”,促进“感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体现“训练”,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一课中的朗读引导,就使“感悟”与“训练”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刚上课,孙老师就让学生带着感悟朗读训练三组好词,通过体验感悟、指导朗读加以积累;为使学生感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孙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写“卖艺度日”的苦难生活,练说阿炳如何战胜坎坷的生活及如何以音乐抗击不幸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明白阿炳为什么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使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感悟层层加深,再加以孙老师恰如其分的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课末,学生动情的朗读令听课老师叫绝!

总之,感悟与训练决不可偏废一方,不可割裂开来,必须使两者融为一体,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做出“买椟还珠”之事。

四、消解“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和合于教学的“现场”之中

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开展的“语文公开周”活动中,有位教师教学《春》一文,正当大家美美地读着“春雨”这部分时,一学生高举小手说:“我觉得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有个地方抄袭了古诗的内容!”

霎时,大家面面相觑,教师为之一震,稍一沉思后,随即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生:文章中的“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个句子不是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一样吗?

师:是吗?你真厉害,学过的古诗掌握得那么好,另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生:我觉得这应该不算抄袭,朱自清和诗人一样,都发现了这些春天的景物,只是写法不同。

生:我也觉得,而且朱自清的句子也写得很美,读起来亲切顺口,很有味道。(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们说得真好!对于这些春天的特征性景物,朱自清和诗人张志和都有共同的体验,古人用诗词来讴歌,朱自清用散文来传情,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将春描绘得生动优美。难怪有人评价本文写得如诗如画,能与诗媲美。你们再仔细读一读,文中还有这种类似写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班学生课外好学古诗,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一下子涌入了他们的脑中,纷纷说道: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和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相似;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和《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情景一样;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同一幅画面。

教师也补了一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与前几天背的‘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师生共同将文中句子与对应的诗句对比着读)

(注:以上诗句均为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课外古诗)

该教师没有死搬“课前预设”,对学生的“胡说”轻易阻止,而是结合文本,珍视“意外”,顺水推舟,巧妙引导。于是亮丽的课堂风景产生了:文如诗,诗诵文,学生不但在美文与古诗的对比中,发现了美,领略了美,而且在拥抱文本、超越文本中,感悟了美,创造了美!

不知该如何去掂量“生成”在教学中的分量,但相信没有生成就意味着没有创造和发现,没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也有教师不注重预设,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的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中悄然流逝,这怎么行?其实,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生成”,而所有的“生成”,其实都是有意无意的“预设”带来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缘之木。即使是教师以教学机智所作的临场应变,也是教师的学识见闻、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融合。前面案例中,教师若无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及古诗运用能力,何来这临场信手拈来的“偶然得之”?所以,一个优秀教师总是会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奋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这样的“远预设”,更会十分看重课前有针对性的“近预设”。

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应当统一于教学的“现场”之中。“现场”就意味着你非得在那里。这样,才能成就师生情感共振的绿洲。

山一程,水一程,注目凝望新课程;风一更,雪一更,追寻本色新课堂。行进之间,终于发现: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逐渐走向常识,走入现实,返璞归真。欣赏语文课堂的和谐之音,让人欣喜快慰。但仅凭几篇课文的和谐创造,只能是过眼昙花;凭几位教师的和谐实践,也只能是孤枝独秀。语文学科要真正实现和谐教学,要踏足蜀道,踌躇艰行。因而我们期待: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人们共同研究,努力实践,不断探求语文课堂和美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