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09:19:07
导语:在大学体育课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倾听 观察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43-02
小学阶段大多数都认为:体育课又不是考试科目,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课堂上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什么,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进入中学以后,体育课也作为比较重要的课程来学习了,而且他们的体育成绩也直接计入中考的成绩,可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考试的意识,他们仍然把体育课当成是休息课、聊天课,更不把体育老师放在眼里,他们也完全没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体育课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听,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要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多思考,就一定能学好体育,简单地说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培养。那么,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哪些良好习惯呢?本文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认真倾听
体育课基本都是在操场上,视野开阔,学生走进操场往往像脱缰的野马,教师无法控制。准备活动结束,教师就会讲解一些活动或动作的要领,然而,学生经常是东张西望,好像四周的景物、人物才是他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老师辛辛苦苦讲下来,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作为教师,要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小故事、小笑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老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如果他们不能认真听,在练习的时候很容易伤到自己,教师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课堂上认真听的好处。
二、仔细观察
体育课主要是学生训练的过程,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动作,教师都要提前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明白各个动作的要领,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做示范动作的时候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如扔实心球,教师在学生练习之前,都会一步一步的给学生讲解扔实心球的方法,以及双手拿球的要点,这并不是把球拿在手里不掉就可以了的事情,有的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自己做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也有的学生双手抱着球就像有人要跟他抢一样,这样的差别使得他们的成绩差距很大。
三、善于思考
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这是由于他们认为上体育课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它不像语文、数学等课需要思考。其实不然,在体育课上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也要勤于思考,考虑怎么样可以将动作做到位,思考怎么样才能得高分。不要把体育看成是完全的体力活动,如果在每一个动作上加入你的思考,一定可以将它们做到更加完美。去年中考前的体育训练,我班有一个矮个子的女生,每次立定跳远都能得满分,而另一个个子很高,腿也很长的高个子女生却怎么都只能得七、八分,常常看到她愁眉不展,矮个子介绍经验时,一句“对于老师的动作,要多思考,找出关键点”让高个子女生茅塞顿开,经过一番思考和比较,最终找到了跳远的诀窍。
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经常会组织一些竞赛游戏,例如,接力赛、双人两腿走、压气球等等,当然实力是比赛的关键,然而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和比赛的头脑。一次,老师组织了一个翻牌游戏:比赛分两组,每组10人,扑克牌从X到K没有规则的反面放在一端的地上,每组成员按排队顺序依次跑去翻牌,第一位同学翻的必须是X,如果不是要把它放回原地,然后原路返回,与下一位同学击掌后,另一位同学继续跑去翻牌,翻到X了打开,如果不是,还和上一个同学一样,以此类推看看哪一组最先把牌按顺序翻好,哪组就是冠军队。这不仅仅是跑步这种体力活,更多的是看看哪组能够找出更好的方法,能第一时间找到你要翻的数字。思考,可以使问题更明朗,思考,可以使人更聪明。思考是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
四、用心总结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一个动作都不可能一次性能把它做到完美,无懈可击。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优点和劣势,经常性的进行总结,就会使自己更加的成熟,动作会更正确、更娴熟。
我们再练习某一个动作的时候,一次失败不能代表什么,我们要能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分析,找出自己动作的失误之处,以便改正,如果某个动作做的不错,也要及时的分析,掌握要领,以便继续保持,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作为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总结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败再次发生;对于成功,更要总结方法,为以后的练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思考
伴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近年来,在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断艰辛努力下,公共体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面对扩大招生的背景,对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更需要从其生理、心理特征出发,设立与之相适应体育课程模式.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人手,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国情、校情及较为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课程模式,以适应21世纪高校培养优养的需要,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服务.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健康、全面、主体、适度的体育教育观;要转变体育教育行为,做到由重教向重学、由被动练向主动练、由重视共性向重视个性转变;要深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教学改革的深化.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它在世纪之交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002年,教育部在总结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标志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又将向前跨越一大步,是一部继往开来指导性纲领文件.…
2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2.1课程设置逐渐完善
2000年以前,高校公共体育为一年级的基础课以跑、跳、投为主,以及二年级的专项课,只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包括散打和拳械)、健美操、综合班;后来专项学习改为两年,虽课时增加了,但学生的体质却下降了;因此又尝试“1+3”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学期基础课,第二学期设置学生自由选项学习,个别项目由于受场地影响而限制了自由报名的人数,但每个项目都适当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理论课时数及专门为病、残等学生设置的体育保健课,这样的选课模式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据调查有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较完善,场地器材等都较充足的情况下采用模块教学即每学期进行一次选课,学生可以在每学期选择不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可这样的选课模式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2课程内容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大学阶段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手段及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均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课程的健身性与人文性,以科学性、选择性、实效性、可接受性、休闲性与娱乐性为原则来确定体育课的内容.2002年以来,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逐步增设了如田径、体育舞蹈、乒乓球、跆拳道、羽毛球、网球、游泳、水上运动(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定向运动(以校园定向、公园定向和山地定向为主)等,新增项目占60%以上,特别是水上运动和定向运动增添了体育课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地方特色.这样的课程模式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青睐.
2.3成绩评价更加理性化科学化
一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不单是结果评价,也对学习过程跟踪评价,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绩的管理和处理;成绩评价更加注重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不为考试而学习,体现了刚柔相济的评价原则.近几年来学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也比原来有所提高,补考人数明显下降.
3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1对无法实行。三自主”选项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选择体育项目,选择教师,选择时间,这种“三自主”选项学习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但目前有些高校还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三自主”选项或是俱乐部的形式学习的需求,而且打破自然班,学生随意选择时间等对教师队伍及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等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3.2学生重视了兴趣,忽视了学习效果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虽然课程内容多样性,但还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程的改革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但却带来了学生体质下降的负面影响,因此,今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更应加强对学生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的训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追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在体育课选项时,避难就易,不以自身健康需要,而以个人好恶取舍,一些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具有特殊作用的项目,如田径,选择的人很少,甚至无人问津,即使选了,上课也是出工不出力,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3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开放
近两年学校加大力度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学生的活动场所增加了不少,而且也无偿地对全校学生开放,但学校不断扩招,场地器材仍难以满足运动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要适应体育的发展趋势,仅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无法全面涉及到体育的各个方面,因此课外活动便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学校应在逐步加大经费投人的同时,合理提高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延长所有体育场馆开放的时间.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去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4对体育课程模式的设想与建议
4.1注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据报道2004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检测,结论是:最近20年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快速增长.因此大学阶段体育课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学习,都要加强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练习,并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每学期总成绩中,规定身体素质不及格,体育成绩就不能及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能经常陛地参与体育锻炼.
4.2增加体育课学分,扩大学生锻炼身体领域
高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必须有充裕的教学时间保证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年或两年的体育课时,是难以实现的.“三自主”的学习模式对学校的软硬件要求都较高,如果在大学三、四年级也设体育课,甚至要求研究生也参与选修课,学时可以比原来的相对减少,或者规定每生每学期都要参与体育课的选修,这样也许会改变目前大学生一到三、四年级身体素质就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女生如果有上体育课会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持和提高,另外在增加体育课开课年限的同时,特别要切实抓好课外体育活动,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各种体育协会和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能经常性的举行各项目的比赛,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4.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实行“三自主”教学,还是俱乐部的形式,或是模块教学等教学形式,首先都要保证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第二要有一批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第三学生要积极参与的体育活动意识.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等是决定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因素.所以,学校及体育领导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健设.请进来,派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校际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同时教师们也必须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方法,多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4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创新、有特色、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大学生易发生运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从中找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减少学生锻炼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损伤原因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近十年有关运动损伤的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任务制定了问卷调查表,本论文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为150份,对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
(三)数理统计法
调查的指标与研究的问卷回收后,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和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处理。将男、女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通过数据进行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将男、女大学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四)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对所整理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说明和总结出本文中的研究观点。
三、结果与分析
(一)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运动损伤调查结果
1.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
在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中,篮球所占的比例较大,为20.5%;其次是足球,占18.5%。篮球、足球项目是身体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易发生运动损伤,是体育教师更应该关注和注意的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所占比例17.3%,羽毛球与网球所占比例为16%,乒乓球为12%。隔网类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的比例较小,身体对抗类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较大。技术类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在身体对抗类项目与隔网运动项目之间。
2.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
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肩、腰、受伤的几率较高,都在10%以上。手、手臂、足、腿受伤的合计比率达到了62%,已超过一半。关节栏在问卷设计时包括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如果将颈、肩、腰几个部位中有关关节的损伤计入关节损伤的话,那么关节损伤的比率将近70%,说明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比率最高。
(二)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对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思想重视不够排名第一,占70%,位居第二的是身体素质差,占59%,这两个原因都是主观原因,学生在受伤后意识到受伤原因是自己的思想意识不重视,身体素质跟不上,这点也充分说明了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要进行运动损伤知识的传授。从客观原因看,准备活动不充分也占52%,技术动作错误占46%,教学组织不当占39%。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体育课程体能类项目开设比例偏小,应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
2.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比率非常高,达到65.0%,损伤部位集中在手足部以及各个关节,大多属于轻中度损伤、急性损伤。
3.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观上,思想重视不够,准备活动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疲劳带伤运动,身体素质较差,训练不够,技术动作错误,服装不合适等;客观上,场地设备气候不良,教学组织不当,动作粗鲁及犯规等。
(二)建议
1.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的程度,让学生重视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重视准备活动,安排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应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3.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协调素质,重视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锻炼。
4.正确的运动技术,防止由于技术不正确引起的损伤。
5.合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保护器械,防止运动中出现意外。
6.应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投入,重视维护与保养。
参考文献:
[1] 吴松翠.高职体育系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6.
大学体育课心得体会1这是我第二个学期上体育课了,二个学期意味着我与体育一起走过了一年的时间,范文之心得体会:大学体育课心得体会。起初参加乒乓球是因为那时候没得选了,曾经看着别人打乒乓球只是一个观察者,全然没想到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过完这学期,我们在学校就很少有机会再上体育课了。恩,想起这一年的时光,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进入一个陌生的体育班级,渐渐地培养出一份无法言说的感情。有依赖,更多的是不舍。
我本不是一个很勤奋的孩子,有的时候会有甜甜的笑,有的时候不是很开心,但是在体育课间我永远能保持那份一开始就有的微笑,说不出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体育课才有的微笑,一种对生活很积极的态度。有的时候肚子疼,有的时候很没精神,我就不想跑步,经常不跑步站在一边。疲倦地站立或蹲下。但偶尔还是微微笑。
对于乒乓球,我不是很了解,我说过我是一个不勤奋的孩子,虽然这样,但我会用最少的时间让自己了解乒乓球里面的要领,然后站着或坐在石凳上看同学们练,自己也顺便在心里复习,有的时候会盯着灯光篮球场发呆,其实也不算发呆,因为里面有其他老师或同学在打网球或篮球,老师不要生气哦。我是一个热爱体育的男生,虽然自己的体育不怎样。
老师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刚看到他时还觉得他可能会有点凶,不过后来相处了之后才发觉老师也有幽默的一面,他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很认真。。给人很好的感觉。我向他请过假,有一次穿了牛仔裤,现在想起来当时蛮不应该的,那时候是没裤子穿了才穿那一条的,还说了谎说生病了,虽然那天真的很没精神。但总是心里觉得不安。所以现在还是告诉老师的好。
现在学的怎么说呢?算好吗?这是我第二次学了,轻松一点那是肯定的,但做的质量会不会比上次好,我想应该会吧。写心得体会。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写好,写自己的感受,有的时候人的感受或感觉是无法言语的,只能很机械的把一句一句话串在一起,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东一点西一点,让人看了晕乎晕乎的。
体育在我眼里是活力的象征。乒乓球,自己虽然做的不是很好,但也多多少少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要学会坚持,有人会问坚持什么呢?对于里面的一挥一挡我们并不能算透彻。恩,坚持,坚持快乐,对于我而言,谁都看不出,心里面并不快乐,有人对我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其实自己也很深刻的感觉到这一点,付出的和收获的并不可能相等,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有的时候想人为什么都这样了呢。只有体育课的时候,看着一张张单纯的脸,心中就会有一股说不清的喜悦,才感觉到那么一丝温暖与安慰。
不知怎么回事,怎么写体育心得写着写着好像就有那么一点离题了,但这真的是我最真的感受,我是一个很感性的孩子,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不想长大,却还是在慢慢长大,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学,不想学他或她口中所谓的做人,为什么人活着就不能活得真实一点呢?体育,是最后的希望吗?结束了,是否意味着我的人生从此应该有一个转折呢?
再见,偶亲爱的体育课,再见我亲爱的老师。
小学体育课心得体会范文2大学的体育课即将结束了。总结这几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与感受就是:在开心中运动,在运动中流汗,在流汗中健身!
每学期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体育课的第一堂课——选择项目。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让我们学到我们真正感兴趣和喜爱的运动项目,特别选择了这种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授课方式。
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前,选择什么项目就成为了每个寝室卧谈会的主要内容,为的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挑选自己最喜爱的项目。经过大家精心的备战和激烈的现场争夺,绝大部分同学都选到了自己最为称心如意的体育项目。因此,大部分同学在上体育课时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每节课都能看到大家笑意盈盈,脸上荡漾着青春的笑容。
体育课,感觉就是在开心的玩儿!
心情愉快了,每个人自然也能全身心投入。大家忘记了一切烦恼,每堂课紧随老师的课程进度练习着选定的项目。无论是在寒冬,还是在酷暑,大家都全身心投入,整整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尽管如此,脸上的笑意还是不减。
体育课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习某几项体育技能,更基础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因此,必要的素质训练是不可少的,比如每堂课穿插的跑步、跳远等训练。既然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好,同学们对这些训练依然是全力以赴,认真练习。
一个半小时过后,汗流光了,身体顿时也感觉轻松不少!
关键词: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术科课,体育课。
1、前言
普通高校一般为综合性大学,在其学校里又分为很多学院,当然也会有体育学院,这只是学校的一个很小的分支,不同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体育院校,是指以体育专业为主,包括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以及体育人文等专业,以体育为核心,其他一些学科,例如经济学、新闻学等服务体育,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大学来说体育类比较专业的学校。综合性高校的体育课一般称为公共体育课,而在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的体育课,被称为是术科课,这样更符合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称呼。体育院校术科课与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的区别主要在于三点:1、课程内容深度不同;2、课程内容宽度不同;3、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性。以下我就针对我的这三点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说明两种不同院校体育课的特点,指明两种体育课的发展趋势,为不同院校提供更好的办学方针。
2、术科课与体育课的主要区别
2.1课程内容的深度不同
深度,首先对于体育来说,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体育项目动作技术的细节。普通高等院校,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例如:一节铅球课,老师可能只是简单的介绍持握铅球的方法,以及简单的做几个推铅球的动作,然后就让同学们进行模仿练习,最后在对同学们进行纠正错误,大部分普通高校都是采用传统的“三步走”的方式来上公共体育课的。但体育院校的术科课,老师就会要求同学们掌握动作的每一个细节,要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持握铅球时要空手心,为什么用力顺序是从下到上,以及为什么要往前上方做动作的缓冲动作等等。也就是说,体育院校的术科老师要求动作的细节化,而综合性大学的体育课老师知识是要求模仿学习或者是简单练习,只要求了解就可以。深度,还表现在对项目的理论知识上,在普通高校老师不会专门用一节课或者更多的时间给同学讲述项目的理论知识,更不会刻意的学习裁判法,但体育院校这些都是必须要去讲授的。所以说,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上课时间和次数远远少于体育院校术科课,以至于课程内容的深度有很大差异。
2.2课程内容的宽度不同
课程内容的宽度最能在体育课上表现出来的是所学项目种类的不同[3]。在综合性大学,虽然公共体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学校所安排的体育课内容就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比较常见的就是:篮球、实心球、800米跑、跳远、50米跑等[4],这些大众化的项目,也可以说其中有很多不能成为比赛的项目(例如50米、立定跳远等素质项目),出现在综合性高校体育课上最为繁多。但是对于体育院校来说,术科课是所有学习内容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核心。体育院校会把所有的体育项目学一遍,其中还包括很多比较非主流的项目,例如:田径中的撑杆跳高、排球中气排球,还有比较流行的网球,都会抽一定的学时进行教学,据统计,在体育专业的某些专项中,学习非主流项目所用学时要比普通高校学习一个普通项目的学时多,那必修的主流项目的学时就更多。另一方面就是在考核的内容以及要求上,体育院校要比普通高校宽,这主要体现在,体育院校对于一个项目,不仅要进行技术评定以及成绩达标测试,还要进行理论的考试,而综合性高校只会简单的进行成绩测定。体育院校进行测试的项目要多,只要所学的项目都会进行测试,并且都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才算测试成功。而普通高校,只会抽取几个重要的项目进行测试,并且测试的要求比较低,通过率比较高。
2.3与其他科目的融合性
融合性,就是指学生所学其他科目(非体育课)与体育课所学项目相互之间产生影响、迁移以及分析等。综合性高校不会把体育作为核心,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特色的专业,例如计算机、化学、物理等,但从不会看到哪个学生或者老师会用化学或物理的知识进行体育项目的分析,更不会在自己的专业上利用所学知识围绕体育进行探讨。简单的说,综合性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不会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但在体育院校,术科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体育院校办学的一个特点。在所有的专业中,都是围绕体育展开的,新闻学是体育新闻,医学是体育医学,经济学是体育经济等等诸如此类。在体育院校中,会开一些其他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为体育所服务的。例如:运动损伤学,这一门学科就是针对运动中的损伤,运动员应该怎么处理,以及损伤的预防,这就是医学与体育的融合。对于一个体育动作,我们会运用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等进行分解,以此得到对动作的进一步认识,以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也有很多公共性学科,对于体育也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英语(工具类学科),这就涉及到了体育的研究,当我们参考国外的文献时,我们就会用得到,并且考国家级以及国际级裁判都会有英语题,可见英语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还有中国近代史之类的历史性课程,体院院校老师会把体育史融合进去增加课程内容的色彩。总之,所学的学科都是服务于体育,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体育院校教学的必然趋势。
3、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的术科课与综合性高校体育课的不同点为:课程的深度不同,课程的宽度不同,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性。这些不同的地方导致了学习体育项目的时间、范围等产生了巨大区别,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产生了巨大区别,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产生了区别。综合性高校上公共体育课的方式不同于体育院校的术科课,这点并不是什么不对的或者不好的地方,因为术业有专攻,公共体育课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只是了解,更简单的说就是课外活动,锻炼身体,他们的重点是放在他们自己的专业上的,体育课在他们的学习扮演的只是一个配角。但体育院校,就必须把体育作为学习中的主角,必须把体育的方方面面都学的透彻,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做到一专多能,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技之长。所以说,两种院校体育课的不同,是各有原因的,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哪个是好哪个是坏。所以说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两种院校上体育课的方式,对他们的不同要辩证的去看待,才能发现两种上课方式各自的特点以及优点,为学校更好的办学提供条件。(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承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建立新考试评价体系的价值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 李静.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6.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以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为依凭,依托学校运动场馆和器材,围绕学校优势的运动项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配备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将普通体育课改变为“体育选修课”,进而发展成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双边关系由过去的“教师主体,学生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达到从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发展规律逐步向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使更多学生在这最后一站体育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和技能,是目前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后,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顺高师院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观念和体制的创新。
1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与背景分析
1.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学体育课正接受着挑战。在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了一个疑问一为何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体育后还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体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坚持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大范围的“厌课现象。在旧式体育课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上面还是以早操、课间操,学生自发锻炼等形式为主。高校的早操、课间操的方式上基本是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广播操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厌倦,流于形式。可见开发课外体育的价值,它是我国高校体育决策层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1.2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观念的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踺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更加注重指导性和引导性,强调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所高等院校正在结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确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体育改革方案,实行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体制,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大体育框架。
1.3新体制深化和催生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
随着新体制的开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目前就现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组织形式和特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自主经营,内部承办,对内不对外,以学生为主体,收取费用优惠廉价,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综合型俱乐部是最早的发展形式,体育俱乐部多以拓展学校优势热门的体育项目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以促成学生“会学体育,会练体育”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多所高校内得以实施。
(2)学校社团协会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将热爱体育运动中某种项目、某类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多以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锻炼,培养组织体育活动竞赛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主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塑造和培养社团团队精神,培养俱乐部活动骨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体育教学型体育俱乐部:运作规律是将传统体育课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授课教师的体育课俱乐部,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俱乐部。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的教学;从体育的项目、内容、形式、方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完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2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发展对策研究
2 1目标的确定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不仅仅是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认定,更重要的是强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现行的体育教学目的、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评价标准要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达到高师院校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
2.2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模式上虽然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政策下,招生的人数增多,造成受课班容量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工作量加大,场馆器材紧缺。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加单元教学,多设专项,改变原来固定上午单元第三、四节课和下午第五、六节的体育课时间,这样可以分流学生人数,缓解上课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
(2)高师院校学生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造成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专项设置不合理,不适合学生性别差异的项目选择。解决办法:对球类项目采取限定班次,限定人数,多设传统类,流行类和艺术舞蹈类项目。
(3)教师专项单一,不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造成开设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项的要求,使得现有项目的设置和学生要求不匹配。解决的方法:加强教师专项业务的交叉培训,分项分期进行培训。使每个教师在自己原有专项基础上再有两到三项专项教学能力。
(4)高师院校学生的背景、经历等个体差别,造成对体育认识、理解和专项掌握上的不同步。解决方法:入学后,先进行一个学期基础身体素质课学习,然后在选项时,按照能力、个人特点、兴趣等划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5)现行二年四学制的体育课,不能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造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比较多,大学三、四年级体育锻炼少,研究生体育锻炼更是一片空白。解决办法:通过跨专业选修课、课外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协会型俱乐部来实施对大学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后期体育教育。
关键词:生命 高校体育 大学生 充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见物不见大学生”是目前高校体育研究的现状,过分突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把高校学校体育简单归入生产力的范畴,把教育投资看作生产中的人力投资,要求用管理生产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对口。同样,高校体育的经济化倾向使教育的特殊性被淹没,从而使高校体育面临着丧失“自我”的威胁,使人们看不到高校学校体育的根本价值,高校体育走入了误区。出现这种状况有它的历史原因,甚至有其阶段性的合理性。然而,时至今日,研究高校体育不讲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权利,大学生的尊严,大学生的价值,只讲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结果造就了批量化规格化的特定时期的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这种教育“产品”的培养将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注重生产,忽视对高校体育产品-大学生的研究是高校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和缺陷。
1 认识高校学校体育本质的必要性
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是人类长期经验的总结。认识事物要力争认识它的本质,本质是一件事物的核心、灵魂,否定本质就是否定事物的主要部分。否定本质必然导致混淆事物的是与非、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导致否定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发展了本质认识论,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传统哲学,一直强调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对青年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还是传统式的服从,对个体的价值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使得高校体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必然结果是整个社会缺乏生机。
1.1 高校体育功能异化
高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人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实体,而这一“实体”的具体表现即是“体质”。这样高校体育就有了一个其他任何社会活动都代替不了的功能,这就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最显著最稳定的特征,最本质的功能,即: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达到人的自由和谐、充分发展的高校体育功能。至于高校体育的其他功能如:政治功能、娱乐功能、思想品德高校体育功能等,只看到了学校体育各功能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忽视了学校体育内在的本质的功能。近年来高校体育在追求非本质功能方面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不分主次。抛开了“青年大学生的自由和谐以致充分发展”的高校体育也将不会勃勃生机和活力。
1.2 高校体育课千校一面―“车间”式课程
由于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内容,许多教师综合素质的不同,课程设置的缺陷,使得绝大部分的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课的结构也相应变成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三段式。教学实践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一定要规规矩矩,练习起来井井有条,所谓的“主体”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加工的物件,体育教师则成为了操作工,教材、教法都是用来进行加工的工具和方式,体育知识技能变成了“配件”,把学校体育场看作是知识技能的加工厂,是组装配件的地方,而不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多数体育教师期望他们能够在事先安排好的“跑道”上获得知识与经验,学校就按照社会需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件标准化的产品,并为以后走出“工厂车间”打下生活的基础,美其名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比如上篮球课,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无精打采地盼着下课,可真的下课了,学生却不愿离开篮球场,热火朝天地打起比赛来。这种刻板的固定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培养,而是把他们作为教学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无疑妨碍了学生完整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利于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整个体育课程体系变得工具化、经济化、政治化。
2 高校体育的本质是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高校体育界相继出现了“生命是高校体育的起点”、“高校体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等新的体育理念;不再把“高校体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工具性作为高校体育观。强调高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
现代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社会性价值取向,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过分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培养规格化的“圈养人才”,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大学生失去了活动的主体性和个性。
大学生原本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乐趣、激情、挑战、超越、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等生命感受,人的情感可以得到宣泄、疏导与交流,道德得到匡正与升华,精神得到慰藉与寄托,生命能量的释放,身上的各种潜能被唤醒,弘扬人性,解放个性,但这些均被无情忽视,甚至扼杀。使许多青年大学生丧失了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体育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是“厌学”体育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关注人的生命的高校体育,必须把青年大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提高到大学生的片面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吴国清.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8-81.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教学风格类型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073-04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of Public P. E. Teache rs in Colleges and Their Teaching Styles
LIN Liping1, CHEN Zuosong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College, Putian 35110 0, Fujian China;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Fu 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Abstract: As the issuing of the New Program and reformation of College P. E. Cur riculum System,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whether public P. E. teachers' perso nal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teaching styles in their individualized te aching by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and physical statist 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public P. E. teachers ar e correlated to their teaching styles and have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theirteaching styles.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the te achers predict legal teaching style, while the squeamishness of the personalityfeatures predicts legal and global teaching styles.
Key words: public P. E. teachers in colleges; personality; teaching styl es
新《纲要》强调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充分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 性,重视学生人格形成的发展规律[1]。这将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 学个性化 转变,形成个性教学,高校体育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必将要对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 教学观点、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选择,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风格 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它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 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形成,个性特征的培养,人格素 质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合作精神的养成、学习氛围的创建以及学习效率和进 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2]。所以,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对贯彻落实新《纲要》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在研究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中,都认为人格影响着教师教学风 格的形成[3]。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对其教学风格 的形成产 生怎样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不同,其教学风格是否存在差异;人格特征 怎样影响和影响哪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缺乏实证研究,因此,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人格特 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理论依据,为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第一轮调查被试来自福建省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泉州学院 、莆田学院、龙岩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7 %,有效问卷142份,有效率97.9%。第二轮调查被试是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宁德师专、泉州学院、莆田学院、龙 岩学院、三明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0%, 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4.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围绕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问题,查阅并分析了国内外与本课 题相关的论著、书籍、文件和文献资料等。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问卷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EPQ)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修订的中国版本量 表,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简便,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48个项目。1)内 外向维度(E):内外向维度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喜聚会,随和乐观,喜欢变化,渴 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 以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2) 神经质 维度(N):反映受试者正常行为表现出的情绪是否倾向于稳定,它反映正常行为,并非病态 。分数高表示可能是焦虑的、担忧的,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以至于 出现不理智的行为;3) 精神质维度 (P):精神质又称作倔强,讲求实际,并非暗指精神 病。分数高可能是孤独的,不关心他人的,缺乏情感投入,不近人情,感觉迟钝,好挑衅, 喜欢干奇特的事但不顾危险,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同时也表现独立性、竞争性、创造性能 力强;4) 社会掩饰性(L):反映受试者的掩饰或社会性朴实的倾向。通过第二轮调查结果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表明,内外向(E)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0.651、神经 质(N)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0.706、精神质(P) 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 0.648。
1.2.2.2 教师教学风格问卷(TSTI)由Grigeorenko & Stern berg 编制的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该量表是一个教师的自陈 量表,共7个分量表,49个项目,分别评价立法型(4、6、8、15、18、34、49)、执行型 (14、19、28、33、36、42、48)、评判型(10、17、25、32、37、41、43)、整体型(1 、11、24、26、29、30、46)、局部型(2、9、12、13、23、31、45)、激进型(3、7、16 、20、38、39、44)和保守型(5、21、22、27、35、40、47)7种类型教学风格。每个分 量表包括7个项目混合排列,每一项目采用7级评定(从完全适合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 1、2、3、4、5、6、7。
通过对预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经过专家评议,对整理出来的条目加以评价修改,重新修 订一套适合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问卷,使之在评价结构和语言陈述上更符合体育教师教学的 特点,量表共47个项目,删除原量表的第29条目和37条目,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定(从完全 适合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1、2、3、4、5。分别评价立法型(4、6、8、15、18、33、 47)、执行型(14、19、28、32、35、40、46)、评判型(10、17、25、31、39、41)、整 体型(1、11、24、26、29、44)、局部型(2、9、12、13、23、30、43)、激进型(3、7 、16、20、36、37、42)和保守型(5、21、22、27、34、38、45)七种类型教学风格。
利用修订后的量表进行第二轮调查,调查结果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立 法型(Legislative)克隆巴赫系数a=0.655;执行型(Executive)克隆巴赫系数a=0 .828;评判型(Judicial)克隆巴赫系数a=0.701;整体型(Global)克隆巴赫系数a=0 .636;局部型(Local)克隆巴赫系数a=0.660;激进型(Liberal)克隆巴赫系数a=0.7 33;保守型(Conservative)克隆巴赫系数a=0.731。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 SPSS11.5作为统计工具对所有调查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一般情况(表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助我们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突出的人格特征, 预测其兴趣爱好、教学风格、未来在教学情境中的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弱点,提高高校公共 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表2显示:不同性别高校公 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在精神质和内外倾方面没有存在显著 的差异,但在神经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教龄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没有显 著的差异。但在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时发现,教龄在15 a以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与高职 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在精神质维度上得分最高;教龄在5~15 a的教师更外向 ;教龄在5 a以下的教师神经质维度上得分最高。
2.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情况(表2)为了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性别 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
表2还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教龄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都不存在 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 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 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 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然而 ,相对于教龄较短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龄在15 a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 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 a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得分最低。
2.3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关系(表3)为了检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 别对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与教学风格的7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2.3.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相关分析本研究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是否存在关系,结果发现:高校公共 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教学风格的立法型、执行型和整体型存在 显著的相关关系;精神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执行型教学风格存在 负相关;神经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存在正相关,内外 倾与任 何一种教学风格类型的相关都不显著。然而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3个维 度和教学风格的7个维度之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 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除了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 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执行型教学风格与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存在 相关;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保守型与其他6种教学风格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激进型 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之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
2.3.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类型是否有显著的预 测效应。以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以教学风格类型的7个维度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 归法来分析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类型是否有预测性贡献。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执行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 程,而且具有预测效应,但精神质对立法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正向外,对执行型教学风 格的预测方向是负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对教学 风格类型没有预测效应。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 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且有的预测效应,然而却是负向的(表4)。
3 讨 论
从影响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有关学者的研究只是宏观地进行论述,缺乏考虑 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体育教师人格特征等问题进行实质性研究。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与 其个性是分不开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体育教师的 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风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关于这点, 从教学风 格理论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是紧密联系的。本研究旨 在探索高校公共课体育课教师在新《纲要》的颁布及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改革的情况下, 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其个性与教学风格是否存在紧密联系。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 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类型存在相关关系,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教学风格 的立法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发现、自我分析和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一般由学生自己设计合理的身体练习,教学的方法能激励学生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课堂气氛活跃)、执行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选 定的课本,教学内容与步骤严格遵照教学手册的说明,采用指定的教学方法,课堂严谨有序 )和整体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既要传授动作技能及其细节,也要讲授知 识、原理,重点是讲授可以用于分析不同问题的方法,教学步骤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 能加以联系,教学的方法能提供给学生系统的思维方法,课堂有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精神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执行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神经质与 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存在正相关;内外倾与任何一种教学风格类 型的相关都不显著。然而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和教学风格的7个 维度之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正 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除了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 关,执行型教学风格与评判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选取课本,教学步骤 和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进展状况调整,在教师互相听课和评估彼此的教学状况中不断改进教学 的方法)、整体型、局部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重点在解释具体问题的细 节操作上,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联系,布置一些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动作技能 ,课堂有序)和保守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课本,教学步 骤和内容几乎相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严谨有序)教学风格存在相关;评判型、整 体型、局部型、保守型与其他6种教学风格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激进型(使用最新教学成 果的课本,教学步骤和内容新颖、独创,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气 氛活跃,教师起引导作用)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 关。这进一步证明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性特征对教学风格类型的 形成有决定作用外,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一个人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有可能 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但教学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尽管教师的个性不同,教学风格也不一样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学风格 有利也有弊,我们很难说哪一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好,只要学生欢迎,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风格就值得肯定。
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其教学风格类型的形成过程 中有一定的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执行型 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而且具有预测效应,但精神质对立法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正向外 ,对执行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负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分别进入 立法型教学风格、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且有预测效应,然而却是负向的。而高校 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回归方程,对教学风格类型没有预测效 应。这也进一步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所以 从预测的结果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精神质人格特征对立法型教学风格具有预测作用 ,可以解释立法型教学风格的2.8%变异,其预测力相对较弱;低精神质人格特征的体育教师 更容易形成执行型教学风格,低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更易形成立法型和整 体型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C],2002,8.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97-426.
[3] 刘民.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27(5):538-540.
关键词:平安校园;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平安高校建设活动的通知》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平安广东的意见》的精神与部署,广东省高校坚持把“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与学院教育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贯彻、同落实,明确工作责任主体,按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考核标准和“保底线、强基础、宽覆盖”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安全的影响因素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肩负着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任务。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课程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含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课程教学中会有运动技能学习、练习、考核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既要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更要保障学生的体育安全,这给高校公共体育课提出了比其他课程教学更高的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
1.学生因素。由于多年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彻底,高考仍然作为中学教育的指挥棒,部分中学仍然存在重文化课教学、轻体育课教学的现象,以致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难以完成体育素质测试,运动技能减弱,未能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运动项目的技能。
同时,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薄弱,未能在体育课教学中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未按时、按量就餐,出现低血糖;未能按照相关的衣着要求参加体育课,出现受伤情况;未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放松,出现肌肉紧张等。
2.教师因素。体育教师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的安全隐患,未把体育课中的安全保护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未能提前排查教学设施中的安全隐患,未能在课程设计中避开安全隐患等。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存在仅言传、不身教的现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会稍加重视。但是,当学生看到体育教师自身并没有按照他的方法去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时,学生也不会把体育教师教的安全知识当回事了。
3.学校因素。学校重视体育教学的质量,轻视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个别学校只提供体育教学设施,但是没有配套相应的保障设施,甚至体育教学设施缺乏管理,年久失修,更是增加了安全隐患,同时缺乏应急医疗保障。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安全中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有效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体系。
1.加强体育安全意识教育。在校园中定期开展安全意识教育,通过讲座、演习、宣传画册、论坛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向学生进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户外活动安全、卫生安全、急救基础知识和技能等安全主题教育。让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管理中常抓不懈的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体育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让体育安全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第一课的内容,系统、理论地向学生传授在体育课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安全知识、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处理安全意外的方法和步骤等,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保驾护航。
体育教师和体育场馆管理员需要提高体育安全的防范意识,定期安排体育教师和体育场馆管理员参加相关的培训,有效地消除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同时,体育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体育安全的模范,通过上课过程中的身教可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教育效果。
2.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育技能传授和体育安全保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必要时,体育技能的传授要为体育安全保障让路。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都要以保障学生的体育安全作为首要原则。在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状况,设计不同运动强度的技能,动静结合;在授课前,需要排查授课场地和授课设施的安全隐患;在授课中,需要严格按照步骤开展体育安全保护,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规避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授课后,需要总结经验,检查体育设施的损耗情况,及时进行修补、增加。
3.完善体育安全制度保障。学校需要完善的体育安全保障制度,从经费、人员、场地等多方面为体育安全提供保障,防患于未然。同时,还需要明确责任主体,权责明确,建立完善的体育安全保障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安全保障问题,既是学生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前提,也是高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题中之义,因此,这项工作必须持久、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郝明.体育课的安全风险与有效规避[J].体育学刊,2015(2):94-96.
[2]刘勇新,杨江明,刘显.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