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09:14:52
导语:在艺术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与教学原则、方式、方法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对于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来说,只有实施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艺术职业教育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促进艺术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发展需求,调整和设置主体专业
对中等职业艺术教育学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文化。这样,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使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达到“教需相长”。如,绍兴艺术学校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文化强市的背景下,积极地与绍兴文理学院合作,实现了两校学术的“高位嫁接”,开拓出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具体来讲,学校全日制戏曲(越剧)表演大专班的招收,为地方培养出了一批高层次的戏曲(越剧)表演人才。办学二十几年,为绍兴地区的各个越剧团体输送了一大批越剧演员,进一步弘扬了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在教育改革方面,绍兴艺术学校大胆突破,将学生的舞台实践课时大比例提高,把课堂搬上舞台;在师资结构方面,我们延用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型师资,大胆引进民间高水平艺人,充分挖掘地方戏曲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增强文化的发展。同时,学校又与浙江绍兴市剧团合作,定向培养了一批绍剧表演专业学生,利用团内高演技的人才充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学生利用绍兴市剧团的资源,学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教学与演出相得益彰。如今,这批学生已在省内有了相当高的美誉度。
几年来,学校根据绍兴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还开设了影视表演、鹦歌戏表演、音乐表演、舞美设计、文化管理等专业来缓解社会对特殊专业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市场文化的需要。
二、坚持多元化发展思路,建立“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绍兴艺术学校建立了市第一个专业的综合性艺术团——“绍兴市青年艺术团”。该团集创作、表演、教学、科研、交流于一体,走“团校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艺校与艺术团资源共享,带来了双赢;艺校的老师通过演出实践,促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艺校的学生完成了课堂教学后,利用艺术团的平台,增强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青年艺术团”利用艺校的新校舍作为训练、排练的基地,同时在各地的成功演出,也给艺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一大批艺校的学生也成为了艺术团随时可调用的后备力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绍兴艺术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发展的办学新思路,形成多层次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具体来说:
其一是稳固中专,充分发挥中专艺校的专业强项、专业特色。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学校戏曲表演既承担着绍兴地区越剧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传承了地方传统文化,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学校独特的品牌专业地位。
其二是顺应时势,积极拓展高等艺术教学空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办好中专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不断提升文化品位。招收全日制戏曲表演、音乐表演高职专业班,“3+2”音乐表演、戏曲表演、舞蹈表演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这个举措纵向拓展了高一级艺术教育的空间,同时也加固了艺术中专的教学根基。
其三是积极占领社会艺术教育空间,扩展艺校的社会教育规模。作为一所地方专业艺术学校,担负着繁荣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学校必须积极主动融入社会,使教育不仅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时代性。目前,我们为各越剧团体、企业艺术团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就是很好的证明。另外,学校还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承办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函授,为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技能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社会输送了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竞争力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1.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中的一些人在中学阶段没能接受系统的、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这些学生应变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因此,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该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环节或项目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中职学生,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艺术性;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89-01
一、引言
教育之目的在于使人获得全面发展,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如何进行教育则是进一步落实教育目标的教育方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可以实现教育的目标、达到教育的实际成效。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任务,不具备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很难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氛围和受教者的接受程度将受到很大影响。
教育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艺术性。从科学的角度说,我们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科学规律,具体到实践内容就是要不断地改革旧的教育体制,更新教学方法,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先进。从艺术的角度讲,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的思想、理念、活动,是教育者用科学的语言、情感、方法、精神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中艺术的体现
教育实施过程中讲究方法、运用艺术,才能起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当领导要有领导艺术,从事教育亦有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境界中的教育,它站在一定的高度,能够运用巧妙的方式来教化人。在艺术视野中审视教育,就犹如置身春风之中欣赏自然之新绿。教育艺术是施教者精神层面的外在表现,是知识文化达到一定阶段后诞生的美丽花朵。它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本真,是人们易于接受和引起共鸣的。
1、爱的熏陶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一个教师应该教学里注入暖暖的爱意,让学生在暖暖的爱意里享受学习。教育自身就是一项“爱”的事业,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以教师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以教师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尊重。
教师要常带微笑,笑是友好的表示,是爱的表现。教师的微笑是一盏灯,解散学生羞怯的心情,暖和学生还不够果断的脚步。微笑可以带给学生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用最真诚微笑为学生营建一个快乐、健康的空间,学生也会把微笑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为教师要阳光、乐于进取,宽以待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典范作用是无穷的,教师让学生产生亲近崇敬的情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然后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教师教育学生的进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进程,热爱学生、善待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学生才会遵从教师的引导,才会自动而积极的学习,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小组合作的艺术
合作是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由于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热情;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3、教学语言艺术
诗讲求信达雅,而雅的境界就上升为艺术。教育不只是说和做,而是更好地说和更好地做,也就是要达到一种更美更妙的程度,这样才能更富有内在的驱动力和感染力,也才会被人欣然接受。外号周铁嘴,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历史影响和艺术魅力更非比寻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教育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语气,真诚的平易的声音更具有说服力。
4、差异化教学艺术
由于每个学生在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经历不同,因此,产生了经过精心教学设计,以满足每个同学不同个性需要的差异化教学方式。差异化教学方式意在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及能力,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学习中的兴趣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
5、教学管理艺术
从教育的管理层面上说,教育就是一门管理的艺术,它需要符合时展要求,需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推陈出新,为教育保驾护航。教育要时刻关注人的发展,给予人精神养料的同时也服务于现实需要,是一种关怀、责任和挚爱;管理,被称为严肃的爱,是一种教育的规范艺术,使教育更具秩序性,也要有管理的合理性和艺术性,以达到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更加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现代管理艺术。
《纲要》中对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阐述为:“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纲要》的这一阐述,也深刻地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重在通过技能的培养促进幼儿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
但是,艺术教育又是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实中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不乏存在不按幼儿生长发育规律教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教育者忽视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儿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艺术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幼儿艺术才能的培养,为孩子创造条件,但只注意幼儿某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幼儿其它能力方面发展的促进。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纲要》的内容,而且要把《纲要》的内容落到实处,充分运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师应该有时刻关注最新教育理念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以便把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还幼儿艺术教育本义:“每个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按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以大胆、自由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美育功能。”
另外,教师应该有角色转变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孩子,形成“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格局,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遵循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及方式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观察、了解幼儿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如春天来了,幼儿对满街的柳树非常喜爱,教师就完全可以带领所有的幼儿走出园门,到大自然中去尽情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萌发自由表现“大自然的美”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充分、大胆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爱,而不是将幼儿关在园内“闭门造车”。这种切实从幼儿角度出发的方式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累积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类似的艺术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勤于思考,让幼儿在玩中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作画或者舞蹈等是孩子自由表达和宣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辅以游戏开展,其活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春天孩子爱在户外玩,偶然发现地上的影子,有的孩子就会相互追逐影子玩,有的则长时间站在那儿“顾影自赏”。此时,脆引导幼儿开展了“发现影子——踩影子——玩影子——画影子——创编添画影子——欣赏作品”的活动。整个活动兴趣盎然,合作愉快,教师的指导没有传统的交待、讲解、示范,只是三言两语的引导,却产生了“挥之即去,呼之即来”的效果,幼儿积极表现,教师也感到十分轻松,这就是游戏在艺术创造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四、做好家园合作
一 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是一个人形象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的性格、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正所谓“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然而教师的言行,不仅仅关乎着自身形象、素质和修养,更关乎着对一代乃至几代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规范、高尚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品质;低级庸俗的语言,则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残缺的性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二 语言的生动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和作文一样,切忌干瘪平淡,如同一杯白开水,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激情。有老师常常抱怨:“我一天口都讲干了,学生就是不爱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笔者认为,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我反省。简单地说,教本身就苍白无力,加上语言的平淡无味,成人听了都会感到枯燥厌倦,更何况面对的是活力四射的孩子呢?如果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如骏马走坡,酣畅淋漓,神韵十足,就一定能扣住学生心弦,深深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 语言的亲和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人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关系,而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对学生温言细语,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反之,动辄就摆出师尊的架子,对学生轻则训斥,重则恶言相向,就会使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学生畏而不敬,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创伤。我校班主任70%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和耐心,她们比男性更具亲和力,她们撑起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半边天。
四 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不是对词语呆板、僵化的组合,一句话或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是非常灵活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育的语言应根据对象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灵活地选择,并适时的进行调整。话题不当,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词不达意,容易使学生曲解;方式不当,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选择好恰当的内容、正确的方式、合适的分寸,并把握好谈话的契机,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五 语言的委婉性
婉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婉言不是虚伪的逢迎,而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直言相告,于坦诚中见真情,固然很重要,但面对特殊的群体,处理敏感的问题时,却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适时地运用婉言,用顺耳的语言取代刺耳的语言,就能减轻或消除对学生的情感伤害,避免不必要的难堪,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 语言的幽默性
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很难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教师,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曾说:“不懂得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作为教师,即使在平淡的、不如意的生活中,也不要让自己变得灰心丧气,更不能拿学生当出气筒,而要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变得幽默。因为乐观和幽默不但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化干戈为玉帛,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并且有助于你自己和他人变得轻松,消除工作中的劳累。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七 语言的严谨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代沟的调节剂、剂,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语言若表达不清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理解能力亟待提升的一个群体,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完全理解的。断断续续的语言,使人听了满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漏洞百出的语言,则会让学生钻了空子。只有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的语言,才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让学生心服口服。
八 语言的个体差异性
1.艺术欣赏同体育活动有着生理方面的统一性
艺术欣赏需要人的生理感受的参与,艺术中的多样化和人的生理情况、神经反应有密切的关联。美学家桑塔耶那在讲到对称的价值时说:“为了某种原因,眼睛在习惯上是要朝向一个焦点的。例如,朝向门口或窗洞,朝向一座神坛或一个宝座、一个舞台、一面壁炉,如果对象不是安排得使人眼睛的张力彼此平衡,而视觉的重心落在我们不得不注视的焦点上,那么眼睛时而要向旁边看,时而必须回转过来向前看,这种趋势就使我们感到分心……所以,由于眼部肌肉平衡而感到的舒适和省力,某种情形下是对称价值的根源。”直线因缺乏变化,对它的长久注视要求视神经系统做同一反应,容易导致疲劳。艺术欣赏使人精神振奋,同时对人的生理健康也有所促进。实验证明,当人身心愉快时,动脉血压就会下降,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减少10次左右。心理学家考察了完全沉浸于音乐中的听众,通过电子仪器记录下他们的大脑和心脏的生物电流、肌肉弹力、脉搏和血压的情况以及呼吸的次数和深度,同时录制乐队演奏的音乐,然后把人体的生理反应同音乐对照,结果发现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和生理、心理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从生理上来说,优美的音乐使人体中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起伏流转具有节奏感,当生理节奏与音乐的节奏达到和谐统一时,人就会感到和谐和愉悦,并推动内脏及横膈膜的感觉,内脏与躯体功能就会得到调节,使血液中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传导,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音乐能够治病,这是自西方毕达哥拉斯以来为艺术学界和医学界所认可的。
2.艺术的范型和体育的标准范型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人体以古典的和谐为审美范式。从静态看,人体的美包括:同良好的精神状态相适应的健康体魄;体形的修短合度、均匀协调;均衡分部、丰满而有活力的肌肉和皮肤等。从动态看,既包括竞技状态中的动作协调、灵敏,如速度、耐力、柔韧性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动作姿态的天真自然、朴实大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论是静态的美,还是动态的美,都意味着人体良好的生长状态,而良好的生长状态离不开体质教育。艺术的范型是内在的自由和谐,体育的基本精神是人体的自然、和谐、均衡生长。因而,在体育中引入艺术的范型或体育的艺术化,必然利于达到体育的终极目的。艺术化的体质和体态是富于生命力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和身体的自由均衡发展与体态、动作、行为的自由和谐密切相关,它能够从后天弥补形体的缺陷,也能够使身体的各部分动作得以协调,使肉体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表情性质,在优美的动作姿态中显示精神、个性、风度,达到精神和肉体的有机统一。
当然,在体育中以某一方面的竞技特长为目的的培养,可能造成人体生长的不和谐,如举重、相扑等。这是体质教育范型和艺术范型的差异,但是它并不妨碍作为体育最终目的的身体全面均衡发展。实际上,在许多种体育的形式中都体现着艺术精神,如篮球、排球、田径、溜冰、舞蹈、体操等。席勒说:“体操练习固然培养了体操运动员的身体,但只有通过四肢自由均衡的运动才能培养美。”说:“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使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体育和艺术教育同是感性活动的教育,都离不开感性的形式。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姿势、动作、活动向整齐、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的调整和矫正,符合艺术的规律。凡是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身体感性形式,都同体育的目的相一致。二、艺术教育给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契机
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美的再现。体育是美再现的一种载体,体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再现美的能力。通过人体的姿态、运动来体现健康、强壮等形体美,通过力量、速度、节奏、韵律等形式来表现美。所以,产生了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体育舞蹈等这一类表演性、艺术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以其特有的动作或运动形式并配有协调的音乐来表现动作的形式美,成套动作的情感美,与人的思想产生共鸣。这些项目也有着良好的健身性与观赏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实践和创造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展现美的能力。比如,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艺术加工,改编成某种运动形式的动作。这样能够较好地将体育与艺术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转第135页)(接第142页)在体育教育中添加艺术教育成分之后,使体育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体育教育也就能顺应学生需求,符合时代要求,并能产生更多当前没有的、更能锻炼、培养人的其他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促使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首先教师要利用美学标准来创造干净、舒适的教学环境,配备整洁美观、安全实用的运动器材,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些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一些外观行为综合性的表现,即语言与非语言的表演。非语言的表演表现在衣着打扮、表情态度、姿势动作等方面。仅就动作而言,教师动作表演的艺术越强,其感染力也越强,教学效果越好。最后,动作的艺术性广泛存在于舞蹈、艺术体操、基本体操,韵律健美操、技巧与机械体操等具有明显美感的动作中,也存在于武术、跆拳道、柔道等民族传统项目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中。所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他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动作内在美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水平。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时,可以将要传授的知识尽可能地通过图片、影视技术、歌谣、游戏、舞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授。
2.艺术教育对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体育训练中采用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他们运动水平的提高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为在音乐伴奏下可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得到合理的交替,改善神经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运动员控制肌肉的能力增强,以增加表现效果,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同时对学生运动生理研究发现,音乐的节奏感可以建立条件反射,调节运动员的节奏。在比赛临近时期,学生的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此时对学生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可在训练中运用一些恰当的音乐或影视片等艺术手段进行心理调节,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鼓舞士气,提高运动成绩。
3.精神、意志激发体能体魄
艺术教育培养的文化精神、意志能力,可以“移植”在体能体魄的教育中,促进和激发受教者的体育活动。生命具有趋乐避苦的惰性,体育就是使生命超出自由活动的界限,在某些规范、指标的要求下活动,以发展和完善体能体魄。规范、指标会高于身体愉快状态下承受的范围,要达到或完成这些指标,就需要受教者以顽强的意志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克服生命的惰性。艺术教育对受教者精神境界和意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主体克服生理意义上的惰性,实现体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人在生理、审美、意志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只有重视和充分发挥这种促进作用,在体育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
我认真思考每篇要求背诵的文章,其实篇幅都不长,且课堂上基本人人都能熟读,为何偏偏背不出来呢?都说小学生的记忆模仿能力是最好的,怎么偏偏英语背诵上就体现不出来呢?
经过多日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谈心,我才恍然得知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对枯燥的背诵不感兴趣,早读课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找到了病因,我想到要对症下药,要制定适当的“背诵政策”,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我在班上宣布,凡是班级前十名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将被聘为班级“过关测试员”,发聘书一张,内容如下:××年级××班×××同学在Unit××课文背诵中,成绩优异,特聘为“过关测试员”。10名“过关测试员”产生以后,将他们的名字公布在班级墙上的红板上,其他同学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测试员去背诵给他听。为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能及时到“测试员”身边背诵,我给背诵的学生奖励动画卡片一张。
别看小小一张红纸的聘书,写上日期和我的亲笔签名,对孩子们而言,那就象征着无尚的荣耀。在接下来的多次背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为了争得班级前10,为了能赢得这张聘书,在课文未教之前竟然通过自学完成了背诵;为了抢到前10,早读课未开始就跑到我办公室等我,有的甚至在家打电话给我要求背诵……对于没有抢到前10的学生而言,尽管拿不到“过关测试员”证,但是能拿到一张卡,也是很光荣的。所以我会经常发现,课后学生们依然捧着书在测试员身边背诵。这样一来使得背诵不再是个烦人的事,而是稍作努力人人都可获得奖励的事。同时让课文背诵不再局限于课堂、早读课完成,而是让学生自觉地学会利用课后的时间。现在每篇课文的背诵完成率达到90%,背诵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了一种竞赛,一种荣耀。
“兵”管“兵”的策略通常用在班务管理上,然而英语课上的一次小小的尝试,让我尝到了此策略的妙用。从此早读课我只要等着顺利过关的学生自豪地走到我面前,然后我很有明星范儿地在聘书上签上我的大名,不再需要我的管束催促,他们个个是劲,争先恐后地背书。这样的策略,让我一下子从忙碌的喊叫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个“旁观者”,“见证者”。表面上看似不需要我去逼迫学生背书了,其实是一种艺术性的“逼”,是把我的要求转变成学生对学生的要求。我惊讶地发现这样的 “兵管兵”反而比“师管生”来得更有效。
然而再好的方法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又发现在大部分学生热火朝天地抢背课文的同时,每组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躲在别人身后,或是昏昏欲睡,或是玩耍嬉戏。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基本都是英语学困生,他们并非不想获得卡片,而是他们确实背书有困难,跟不上其他人的步伐。当碰到不会读的单词或句子时,向同学请教,同学都在抢着背书,抢着拿卡;想向我请教,我又在讲台前忙着签名,忙着发卡。所以这样一来,他们成了“无人问津”的小团体。本来这些问题应该自己解决,自己在家听磁带读会单词,可对于学困生而言,本来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又怎能指望他们“笨鸟先飞”呢。他们最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和督促。
认真思考之后,我又在各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的任务就是关注组内每个成员,首先组长自己要抢先背掉课文,然后帮助其他成员,帮助他们解决生词,纠音正音,教他们一些背诵技巧,要确保小组内所有人都完成背诵。那么该组长就可以获得一张喜报,喜报内容如下:××班×××同学在英语学习中表现优异,并热心帮助他人,向你表示祝贺,并向家长报喜。
这样组长就成了学困生的“小老师”,成了教师的“小助教”。一张喜报,巧妙地让学生“兵教兵”, 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个性。其实这样安排既是补差,又是培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使尖子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通过小小的背书事件,让我一下领悟到教学机智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面对教育中的难题,如果被老一套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束缚,一味压制管束甚至苦口婆心也许未必能达到期待的效果。相反作为教师,如果稍做变通,用心走近学生,揣测学生,体谅学生,用教育机智引导学生,那么你就能见证到事半功倍的奇迹。简单的几个计策,看似没有了教师逼迫学习的痕迹,其实是变成了另一种艺术性的“逼”,变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较量”。有利益就有竞争,别看是小学生,他们追求功名利益之心不差于成年人,所以加入一定的奖品刺激,让大家更有序地遵守规定,更自觉地争取荣誉。
环境似乎总要开发出人性里的动物性,孩子沦为本能的奴隶,注定是不欢迎教育的,极难让教师接纳。教育者只有把怜悯之痛修养得很丰沛,方能超越人性趋善避恶的弱点,爱上孩子。事实上,眼见孩子为种种恶习摆布,却要爱上孩子,本是极难的,修成正果而爱上不可爱的孩子的教师,并非处处可见。如果还要染上应试的市侩气,去角逐可怕的升学成绩,爱上不可爱的孩子几乎不可能。眼睁睁瞧着孩子堕落下去,未来灰暗,却难有教师去拯救,这是大遗憾,以至是民族的悲哀。对于给家长和社会弄残废的生命,在与教师的形形的冲突中,很快被教育抛弃,这样的悲剧天天可见。
纵然我们是怜悯之痛涵养得丰沛的教师,爱上本不可爱的年轻生命,用尽智慧和心力去拯救残废的生命,仍是令人遗憾的事业。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孩子的不幸,方能扮演孩子的痛苦——比孩子自己还要痛苦,因为远见孩子恶习里的未来命运,方能凭纯洁的痛苦感染孩子,让孩子在痛苦的照耀下发现尊严,唤醒自爱。如果孩子情商较高而堕落未深,幸运地觉悟,纵然孩子觉悟得彻底,也需要教师的敦促和管理,方能切实地改造恶习塑造新生命。纵然孩子重塑生命很有成效,其间师生仍充满微妙的冲突,在态度上,孩子自然地倾向于留念恶习而抗拒教师。教师纵然纠正恶习很有成效,也决不讨好,孩子是那么容易在得益时不仅不感激教师,反而疏远教师。这种情况并非证明人性里忘恩负义的弱点,而是这种益处源于教师强迫的施与。纵然孩子有感激之意,也与教师之间隔着敬畏的沟壑。一个全心献身孩子的教育者,纵然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也似乎永远有孤独感。所以,教师不可能获得辉煌的成功,这只是遗憾而非悲哀。
更大的遗憾在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教育者倾心为孩子而痛,甚至牺牲仅有的尊严,试图亲近孩子,进而影响孩子,可结果呢?孩子贪图恶习贿赂的安逸,曲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拒教师于千里之外,仍滑行于恶习的轨道。爱莫能助的遗憾并没有结束教育的工作,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作困兽之斗,可孩子的尊严沉睡得不见惊醒的动静。不论是谁,拥有怎样的教育智慧,大概也有遇到这种孩子的时候吧?我们不能不感慨:教育的力量实在有限。纵然孩子未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觉悟,回想起老师的教诲,方醍醐灌顶,心存感激,又怎么样呢?可悲的命运已铸成,人生不能返回,教师仍是深深地痛惜。
从对人生的影响看,纵然教师有杰出的影响力,拥有难以比肩的人格魅力,教育对孩子的现实影响也似乎很小,因为教育的终极使命是新的品质的形成,那可是长久行动的成果,单是旧恶习的清扫工作,就足以耗去成年的光阴。难道能用学业成绩来标价教育成果吗?教育不过是为未来播下一粒种子,作好向善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条件成熟,机遇逢时,种子会发芽生长。当孩子深受教师的恩惠,人生发展得很辉煌时,早已远离教师,这不是遗憾吗?
从教育智慧看,教师永远在苦索着驾驭孩子的技巧,严差一分孩子可能驾驭不稳,严多一分则逼孩子走向逆反;宽多一分可能纵容孩子,宽差一分可能疏远孩子。温和与强硬,亲近与疏远,极难有运用恰当的时候。改造每个鲜活的生命都不能不让孩子产生切肤之痛,也就不能不为孩子之痛而痛,不能不安抚孩子,一边切除毒瘤,一边贴上止痛的药膏。教师永远在扮演着两面角色,和蔼不能打成一片,严肃不能关上亲切的大门。当不能不用肃杀的气概震慑住孩子的气焰时,我们又痛苦地感觉到孩子疏远了自己。严格地讲,在改造生命的事业中,没有恰如其分的手段,遗憾是命定的。没有人理解教师内心的苦恼:永远处在矛盾的抉择中。纵然孩子感觉到老师态度的摇摆,时而严厉,时而亲切,也决不了解老师的苦衷。在艰难的抉择中,只有崇高的责任帮助教师作出牺牲自我的抉择,那就是无论如何必须改造生命,纵然孩子在得益时恨自己,也在所不惜。
从家长看,教师艰辛而富于智慧的工作不仅难以得到支持,反而常常抹杀教师的工作业绩。好不容易获得一点成效,家长不经意间就将其一笔勾销。溺爱孩子的家长在这方面总是有惊人的影响力。这不只是遗憾,甚至是痛惜,却只能愤懑。在改造生命的工作中,教师认定是大事,用尽全力去做,家长完全可能认为不值得一提。教师最难沟通的恰恰是家长,特别是有身份的家长,往往比改造孩子的顽习还要艰难百倍。改造生命,除了孩子,家长是最大的获益者,教师付出最艰辛的劳动却得不到支持,实在是遗憾。教师把雕塑成功的作品恭恭敬敬地献给家长,家长不仅不感激,反而心安理得地接受,甚至瞧不起雕琢的工匠。可这只是遗憾而非不幸,教师永远生活在精神的天堂,远远地欣赏着自己精美的作品,孤独地骄傲。
传统艺术教育始于欧洲,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为大学艺术教育的教法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职业教学提供了教学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训练。
欧洲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是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西方开始于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的绘画和雕塑。早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教育,主要是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欧洲传统艺术教育基础的影响。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艺术学校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希腊建立的,在帕拉图的著作中提及到有关画室教授学徒。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就是以写实型的绘画训练为基础,我们称之为“学院派”,起因是出自于在17世纪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教育训练方法的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欧洲传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与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现故事场景、描绘具体的情节或表达某种寓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早在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在意大利就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教法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想法。在技法纯熟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创作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的碎片进行了整理和收集。艺术家们不仅恢复了博大精深的欧洲传统艺术,也为欧洲传统艺术教育创造了艺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人类不为所知的高度。在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等就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绘,与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虽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迹,却也显示出了与中世纪所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 提香·韦切利奥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艺术泰斗们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到达了最为繁荣和鼎盛的一个时期。
14到16世纪间的人文主义是用来描述比较先进的思想,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是人们对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识教养具有惊人的吸引力的时期,而要实现对于人文主义知识的尊重,就要联合起最不相同的人们:地主和穷人,艺术家和商人,贵族和知识分子。他们不按社会特征区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财富而按照人文知识的态度来进行划分。人文主义成为了他们拥有对自我征服现实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于人文知识的人文理想,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文精神,没有疲劳和懒惰的感觉,允许他们毫无保留的杰出的创造,从而意味着获得真正的高尚。
在当时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样,经过自己的学习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一起使得文艺复兴驰名。
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形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三个主要系统:透视学、人体解剖和色彩学,老师们通过工作室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就是传统的艺术学徒制度,从此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到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美术学院,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波兰、德国、奥地利,一直到俄罗斯,都有美术学院的设立,并且基本都直属皇家管理,显示其艺术服务对象是皇室贵族。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很多艺术装饰的专业技工,从而衍生出各种工作室,绘画,雕塑,建筑和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 到17世纪中叶,法国的皇家美术学院设立了绘画、雕塑、建筑三个学院,有了更加明确的专业设置,但是教育方法还是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室制度相似,还是以视觉描绘技法为主要训练目标,这种画室制度至今都在影响欧洲其他许多国家。在19世纪中叶,因为皇室贵们族对艺术品、工艺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个艺术学院都增设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比如家具设计、室内装饰、园林设计、首饰设计、陶瓷设计、编织和印染设计等等。虽然教授艺术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拥有对在自己身边的学生的教育,对他们的艺术教育的实施负责,而这不仅仅是师教问题,教学问题和对学生们的教育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无论是在艺术教育理论的领域上,还是在艺术教育方法的领域上,都创造了让人激动不已的巨大的价值。丢勒, 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形式和理论传播到欧洲,创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画派的传统和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世界艺术的发展,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伟大的古希腊画家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普通认为的视觉的表像上,而是必须在依靠准确的科学知识上来进行理解和表现。”和丢勒同一时期的艺术家和素描理论家列尼桑斯·列奥·巴基斯特在《关于绘画的三本书》一书中写到:“我认为拥有高尚头衔的年轻人开始学习绘画时,都必
转贴于
须要知道古代画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能真正画的好,就必须要很好地懂得绘画理论。”丢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关于在平面绘画基础上的原理以及正确的教育理论,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也认为绘画并不是像机械训练那样只是对照实物描绘,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学训练。这个科学的艺术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后的米开朗基罗的话中:“用头脑去画,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丢勒的建议是从认识实物再到平面绘画上。在古希腊时期,这个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腊艺术教育着手于学生们和拥护者们从主观观察自然,到归结为客观认识自然的景色,这也是艺术教育教法确立的初期,从只是对照实物绘画的基础上转变为真正的依据科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绘画。这个新的艺术理论在当时的欧洲艺术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伟大的建筑师弗罗列·布鲁涅列斯基和伟大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完美性的寻找研究中,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在那里他们开始测量建筑的细节和绘制教堂的计划。著名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穹顶就是这位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归结为对自己这一研究的明确结论,并且认为这个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建筑就是他毕生所为之奉献的志向。
而意大利雕塑家多纳泰罗则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才多艺的天赋在欧洲立体艺术后面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多纳泰罗在关注建立浪漫派教会浮雕的基贝尔基的工作室教学,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开始创立独立工作室。多纳泰罗去罗马的旅行还促进了他对古代艺术的更深层的理解,也促使了欧洲传统的艺术教育处于佛罗伦萨教堂讲坛中那些浮雕艺术的实现。
也许,古代欧洲的马克·阿弗列里亚的纪念碑,正是鼓舞多纳泰罗在意识上重新认识到艾拉茨莫·达那勒尼骑马的浮雕,这是位于巴杜阿教堂广场上的第一个骑马的布鲁涅列斯基纪念碑,它也是以后时期在欧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骑马的浮雕的始祖。
后来的本·罗基欧继续创作这个题材时,他的工作室就成为了运动解剖学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始人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指导。达·芬奇在其身后留下的诸多教学笔记和素描中,可以证实关于他的包罗万象的天才智慧。《绘画论》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理论著作,这部未完稿的理论著作在素描艺术教育教法的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在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学的主张和展望来发展绘画艺术的教育,他努力寻找能够使人体运动协调的结构和规律性,依据科学理论研究出色彩关系和反射作用。他像严肃看待科学的学科那样来看待素描绘画艺术。然而达·芬奇指责阿里列勒基和丢勒借助于计算的绘画方法,他明确的回答这个绘画体系对学生有害,但这个绘画体系的发明是由那些不会独立绘画,只会用自己论述的观点和理论去进行艺术教育的人。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使用懒惰的方法来进行绘画,他们是对自己智慧的危害,有这个的帮助任何时候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好作品。如果能够继续按照知觉绘画的道路那样用稳固的训练方法来学习,就会有循序渐进的表现,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在达·芬奇的追随者和学生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在艺术天分上能够超越他的;在对艺术的独立看法被基本剥夺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只能是表面上领会达·芬奇的艺术方式,真正的艺术精髓也许永远也无法有人能够领会。
而无论是丢勒还是达·芬奇,他们都是已知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从早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随后向画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国土地漫游的丢勒吸收德国15世纪的艺术遗产,但是大自然还是成了他最重要
转贴于
的老师。
丢勒总结的艺术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议素描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他建议在艺术教育开始阶段把造型结构训练看作是重要的基础部分。对于现在来说,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个艺术教育师范教育和对学生的培养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在达·芬奇的《绘画论》一书中提到:丢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样,对学生的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的基础观点,按照这一点阐明如何实现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教育。他写道,“在教育的最初阶段要好好地教导他们,然后一边告诉他们培养的方法,一边讲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语言,用赞扬或鼓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丢勒在确立欧洲传统艺术教育的《音乐的改变》一书中,划分出了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他们不看见什么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东西来削弱他们的智慧,这个想法是在美术学院以往的自身发展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