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14 19:32:21

导语:在跨文化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知识;导入途径

一、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外语教学不仅应向学习者传授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语言、风俗、社会、宗教、礼仪、价值观、生产方式等方面知识,同时也把本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交际形式输送出去,这样外语教学就自然涉及到跨文化知识,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识的制约。成功的外语教学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发现,成功的交际不仅要靠较高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还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呢?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导入的途径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个人和集体世代的努力和奋斗所拥有和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社会遗产、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和物质观念的总合。因此,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后天习得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对文化的掌握和适应大部分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动而完成的。人在早期是接受父母和朋友对文化的“传递”,而后接受老师及更多“文化传授者”诸如新闻媒体等的文化“传播”。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从文化的这一特性入手,除了传统的文化导入途径之外,还可从下列途径中汲取和了解跨文化知识。

1.从谚语、格言中获取

谚语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种积淀和反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谚语和格言,这些语言都生动地刻画了某种人物和性格,使得文化的摄取变得简单而又难忘。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谚语和格言中感受语言是如何与文化价值和影响相联系的。例如:Orderishalflife(秩序或规则如同半个生命),从这条德国谚语中我们得知,德国人非常重视条理,以及事物的顺序和结构,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民族。Themouthmaintainssilenceinordertohearthehearttalk(闭上嘴巴方能听到心声),这条比利时谚语渗透了比利时人在交往时非常注重直觉和感受。又如,Asinglearrowiseasilybroken,butnotinabunch(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在亚洲国家广为使用的一则谚语,它显示了亚洲人普遍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思维定式。

2.从价值观对语言的影响中获得

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在政治领域和文化价值观念里,英美人与我们的认识差异很多。我们重集体主义,强调合作,故有“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之说。我们重大家,轻小家,所以我们在写信封时,地点是由国家到自家的(由大到小)。我们的姓名也是先写姓,再写名。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他们崇尚个人主义,讲究个人奋斗,注重竞争,故个人的东西一律在前。如个人的名字在先,家庭的姓氏在后;信封的地址也是先写门牌号,再写所在街道,地区,最后轮到国家(由小到大)等。

3.从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中获得

思维决定语言。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各自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来看,汉民族发祥于土地肥沃、气候适中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而融洽,故有“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之说。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中国古达的农业经济,使中华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种稳定安闲、风调雨顺的农耕生活之中。此特征又影响习惯及思想,故“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而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梁启超语)。所以,这种有别于西方民族的适宜的自然条件便萌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和重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以及求和谐、求同一的审美习性,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根基。而英语民族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和草原地带,生活动荡不定;加上古代落后的经济模式,使他们更多地领略了大自然暴戾无常的一面。这样在与自然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冷静地看待大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天人各异”的元初心态,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自然界,重视自然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然空间为焦点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交际中,中国人历来重写轻说,主张寡言、慎言和戒言,而西方人历来重说,自柏拉图以来,雄辩术一直广受重视;中国人重中庸,不喜欢与人争论,而西方人却喜欢把问题争个水落石出,善于发表个人看法;中国人对某个问题总喜欢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容易认可权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主张个性和不同,注重个人体验和探索;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直截了当;中国人思维成螺旋形,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思维呈直线性,重抽象思维;中国人喜欢归纳法,而西方人重演绎法。如西方人对下面的对话会感到不知所措:“你能来参加周末的晚会吗?”“不一定,看情况再说吧。”这里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中庸、含蓄、螺旋形的既是又不是的价值观,倾向否定,但又留有余地的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却只有“是”或者“不是”。

4.从本土文化知识中获取

提起跨文化知识,人们较少会想到本土文化知识,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知识的导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外语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仅要完成外语自身知识的传授,还应托起文化传授之责任,从而赋予外语教学新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成功交际的因素有时不是因为缺少外语或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而恰恰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识而产生的障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在中小学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文本。我们很容易看到大量而丰富的中文版外国名著和文学作品,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文本。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着本族文化的熏陶,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和传授,国文和本土文化没有被提升到同外语或西方文化知识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所以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语水平和文化知识都十分有限。他们往往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了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输入和吸收,没有输出和传递,忽略了“双语双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往中的双向交流,大大削减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学生丧失了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自身的人文内涵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紧急起飞就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导致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传统的丧失。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语教学要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要避免成为某种优势文化统治的工具,就应当遵从“双向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使外语学习者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即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

三、结束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外语教学中能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4.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MichaelByram,1997,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ultilingualMattersLtd.

第2篇

关键词:文化 文化冲突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2-02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文化的一些术语下了定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与其冲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冲突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及其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应适当重视文化的传播。

1 文化,交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共享共存的社会空间,或是历史和形象交流团体中的一员,当他们离开那个团体时,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会在信仰和行动上保持标准的统一性。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文化”。更简单的说,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霍尔[1]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过交流来学习,表现,传达和保存的。当文化不相同时,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内在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反之,文化对语言也有所影响。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学说总是被引用来说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虽然完全接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适用于文化和语言是显而易见的[2]。

我们看到文化在语言和交流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号或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这些符号和语言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还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碍。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1 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冲突,目标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一方面,目标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理解。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问一个外国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外国人答:“是一个苹果馅饼。”这个答案使学生很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苹果馅饼不仅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国本地人的昵称。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负迁移类型。如果一个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词语或行为的,或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语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这门语言,他们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碍,并且无法实现成功的沟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冲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陈述了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认识到产生文化差异的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2.2.1 地理和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来自内陆地区的大风常常会带来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因此,东风是我们最喜欢的,但与此相反,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他被温和并且潮湿的西风所影响,因此,西风与温暖和积极有关。例如: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John milton )

东风化雨,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习语带有不同的内涵。“一说魔鬼他就出现”,这似乎与中国的成语:“说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内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习俗

宗教和习俗对语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字经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国。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过程。有很多词常常出现,像:天使,僧侣,主教等。现在这些词都被广泛的使用。宗教和习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们下意识的被渗透到人的认知系统中,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3.1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

由于语言以多种复杂的方式约束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冲突可能在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出现,并制约英语教学,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这可以从许多学生中看出:他们拥有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却没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他见她一见钟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计划去追求她,但他却连一垒也没达到。”尽管他们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单词,但仍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与表达的关系。这意味着学好一门语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行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多获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减少文化冲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识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差异要求交流者应该对文化有敏感的意识。

语言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文化和社会语言间的差异,及本土与非本土英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而且还要将这些认识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可以且应该包括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差异。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将它同化为目标文化,相反,跨语言学习涉及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的发展,即“自我与他人的发展。”[3]。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语言的意思,即使他们不选择通过重复本地人的行为来理解。[4]

3.2.2 分析,对比根源文化与目标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首先应该对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做出精确的描述。“除非我们对进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更多精确的理解,否则,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Lado 1957:111)由于这两种文化清晰明确,对比分析可能会广泛用于显示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哪种本土文化习惯会被转移,并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这种方法,误解和曲解在很多情况下会被预知,并且很多的文化冲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与英国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说英语的国家来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因此关于英语文化的教科书和资料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关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教科书让学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语。此外,教师应该尽可能得将许多真实的材料加入到英语课堂中。真实的材料指的是来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他们触及到了许多有关文化和社会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学多媒体

由于可视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因此它应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第一,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展示目标语言与具有高真实性的文化给学生看。通过展示一幅人们在目标文化中生活状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访朋友,打电话,问路。第二,使用可视教具的突出特点是:交际场景控制演示。教师或学员可以中断或重新排序,冻结行动,甚至可以取消声音或图像。语言学习者可以被邀请加入到视频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对他们所获得的暗示有所回应。通过这类做法,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的交际能力将有所提高。

4 结论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干扰,因为语言,这个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的贡献就是对文化的冲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建议性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4] Lo Biance,J.,&Crozet,C.(Eds.).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一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td,2003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英美等国家概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增加有关这些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层面的例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更通畅地理解、记忆和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例如,在讲授《监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EndishAroundtheWorld》时,教师可以对英语的发展历史作大概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异同,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添加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介绍英语中引进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例子,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语。

教师尤其要注重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传递。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其实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词,很多学生

根据构词法都会把它单纯理解为是“政治家”,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这个词在英语文化里很多时候是指“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中国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汉语里“政治家”的含义应由“statesman”表示出来,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级政治官员。

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所用。除了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设多媒体视听的课程,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教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超级秘书网

(三)借助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

测试是各科学习和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内容和结果的心理,专门设计一些涵盖文化知识而中国学生又容易出现文化语用失误的题目,以考试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引导其有意识地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升文化素养。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现状;文化;培养策略

1.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活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都仅仅视其为一种日常现象,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人在本土或在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全面认识,交际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发展严重受挫。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为了让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和谐地发展,必须有意识地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这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迅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列,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我国的发展,大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开始涌现,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可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愈加重视。

2.英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外语教育的历史。有证可查,1289年元朝设立的“回回国子学”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馆”,清朝有“俄罗斯文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列于学校必修课程在全国盛行起来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国教育上,一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持续的“外语热”。英语学习受到国家、国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接轨的迫切心态。过去,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哪个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也以这个标准教授学生、评价学生。然而事实上这仅仅是英语学习非常浅薄的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语音语法的基础上植入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际失误。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桥梁”“纽带”并从事“沟通”“传达”等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学习语言,初衷是为了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们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视文化交际必将成为今后英语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样的,这也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总的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直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村”中进行频繁的交流,外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另外,要改变学生不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也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英语语音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能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化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2)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虽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为了减少交际失误,学生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选择练习听力、口语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在练习听力时,不妨侧重一些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听力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渐渐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了解西方思维。当我们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期望判断听力内容,而是在听英语材料时能快速转换思维时,就标志着我们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双方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交际失误。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国人打招呼只用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们打招呼时切忌用汉式的“你去哪”“吃过了吗”之类的。不论是听力也好,口语也好,我们都应该注意观察和学习双方的文化差异,要用正确的语言,在适合的场合,说适合的话。

5.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只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必定使学生成为“哑巴英语”,造成交际失误。因此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也应该主动地通过书籍、电影或者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得住挑战,把交际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编著.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念、餐桌礼仪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如今,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使交际失败。

我觉得现行的九年义务中学英语新教材具有知识性以及趣味性,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 模拟这样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 打招呼可以用:“Hi, Jane!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就不够得体, 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 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在国外,小孩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但在中国,小孩直呼父母、师长的名字是没有礼貌的,是不被允许的。

2.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3. 初次见面(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在日本和韩国,人们初次见面通常是鞠躬(bow),而在美国、墨西哥则是握手(shake hands),而在巴西,人们初次见面是亲吻(kiss).(人教版 《英语(新目标)》九年级下册 Unit 12)。

4.时间观念(Sense of time)。在哥伦比亚,人们对时间观念比较随意,如果你告诉朋友你要去他们家吃饭,晚一会儿到也没关系。与家人和朋友相聚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通常人们就是随意去朋友家串串门,而很少预先约定去见朋友。人们常常只是去市中心逛逛,尽可能多地见些朋友。而在瑞士,守时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瑞士是钟表之邦。如果有人和你约定4点钟见面,你就得4点钟赶到。即使只迟到一刻钟,对方也会不高兴。另外,拜访朋友,一定要预先电话约定,人们和朋友见面通常是有计划的,人们总是预先安排好一起娱乐或外出。(《英语(新目标)》九年级 Unit 12)

5.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在美国,不能直接用手吃饭,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不合乎礼仪的。在巴西,每次喝东西后要用餐巾揩嘴。在日本,有时吃面条发出声音时可以的,尤其是当你吃面条时,这表明你喜欢这种食物。把筷子插到食物里是粗鲁的,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在吃饭时,只有父母可以说话,小孩子是不允许在餐桌上边吃边说会的。在法国,不能把面包放在盘子里,而应该把它放在桌子上。除了面包可以用手拿以外,其它食物都不能用手拿,哪怕是水果!(必须把水果切开后用叉吃),不能说“吃饱了”,这是不文雅的。如果真的吃饱了,只要说声“太好吃”就行。另外,把手放在大腿上是不雅观的,要一直把手而不是肘放在桌子上。(人教版 《英语(新目标)》九年级 Unit 1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 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课程,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般说来,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于字、词、句的表面意思,而是来自于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可以借鉴西方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某些理论拓展而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文化可以解释成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2]。所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3]。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忽略了语言运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成了典型的哑巴英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的教学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语言结构的学习要和语言的交际实际体验结合起来。2004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和运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2.问话信息的传递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比如,在讲到与圣诞节相关的内容时,如果孤立地给学生讲解烟囱、圣诞及其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英语中的老人、长筒袜等词汇,学生会很难想象圣诞节中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我们老师结合圣诞老人是如何从烟囱爬出并将圣诞礼物放入孩子们的长筒袜的,给这些词汇注入圣诞节的文化色彩,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圣诞画面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的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必须实现心理深层次的调整。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异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即跨文化意识。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大学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识有如下内涵:

第一、文化平等

这涉及到怎样看待本国文化和异族文化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我国的圆”,从而滋生一种崇洋心理,看不起本国文化;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而排斥异族文化。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外语学习者首先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第二、理解包容

在承认文化平等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理解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语文化的现象。所谓理解包容,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交换视野,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的差异。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共同点进行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三、文化传播和融合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跨文化融合。21世纪,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快了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意识、造就新型的现代化人才是大学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和首要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运用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接纳并吸收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不能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完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文化导入,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主动导入

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利用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输文化信息。其次,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和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如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所以现代教学设施如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设施有机地与课堂相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高校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引导文化比较,改变思维方式。外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新的社会文化认同感[4]。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干扰。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客观、全面的比较,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文化间的感性比较,学生不断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两种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归纳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文化比较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二)课外活动有机融合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时间、空间和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的确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深层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达到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英文书籍,积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体现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异的英文文章,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和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决不能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应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感受。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s面对面交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角等学生喜欢的活动把课堂语言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文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拉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和讲座,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4.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外籍教师可以弥补中国教师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从而给传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基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重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而为学生创设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多维空间。学生在学习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同时,应深入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宽容度,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碧君.大学英语教学即跨文化意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邓炎昌,刘泣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束定芳,庄智家.现代外语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 局限性 跨文化意识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社会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艺术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翻译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指导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逻辑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

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跨文化导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英语教材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 留学生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2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学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对于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具有诸多价值和重要意义。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营造了学校内的国际化氛围,能让在校师生明显地感受到国际化的环境和办学特色。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中外学生提供了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留学生这一特殊对象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渐与世界接轨,推进了各个部门应对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建设。越来越多的以招收留学生为目的的教育宣传、国际教育展、国际交流、跨文化交流活动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另外,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学校周边的一系列产业链,使高校所在地区更加繁荣,从而也改善了学校自身周边的外部环境。但与此同时,留学生教育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如何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成为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留学生教育中的交际障碍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而文化是有差异的。外国留学生在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后,如果在华学习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交际障碍。从近年来所发生的外国留学生事件看,可以说都与文化有关,或多或少是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而引起的。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人一时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和人一时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失常现象。有学者甚至把这种“文化冲突”称之为“疾病”,常发生在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本族文化或社会环境而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异族文化和社会的人员身上。决定人们经受文化冲突影响程度大小的因素,是其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和自身适应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Oberg教授曾经提出跨文化适应经历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危机阶段、恢复阶段和适应阶段。在文化冲突中,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教育、年龄、职业,但他们在文化适应以及融合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共同性。面对这种文化冲突,我们发现其规律,把握其特点,对于提高文化适应和融合有着特别的意义。

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道德观念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还有比较突出的是隐私权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为了适应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好地做好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并认真深入地研究由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扫清障碍。找到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中影响适应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以及分析文化融合过程中经历的过程,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完成他们的预期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在留学生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留学生行政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留学生行政事务工作就像一个窗口,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负责留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是留学生们一直密切接触的人——从留学生入学前的接待咨询,到他们入学后的住宿、签证办理、体检、档案管理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在中国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一直到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就业信息反馈,这是一个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如果负责留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能帮助留学生尽快解决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问题,而且能有效地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文化方面的铺垫。因此留学生事务工作必须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适应新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这却是留学生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留学生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滞后

高校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学历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差异,对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虽然留学生从学校各方面都得到重视,但留学生管理体制建设的滞后,领导者和各部门普遍缺乏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没有成为每个职能部门的共同认知。严格来讲,对留学生管理的人员投入也严重不足。

2.对留学生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

一直以来,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更多地关注于为留学生提供周到、完善、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但对他们在华所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留学生来校后往往遇到诸如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纪律约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不适应。因此,管理人员与留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同时两者又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管理者传递的信息常常不为留学生所需要或理解,这使得原本出于好意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往往变得一厢情愿,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近年来,留学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的韩日学生为主,到现在学生来自五大洲的多国别化,特别是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我院未来的国际项目也将以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学生为主要招收对象。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礼貌原则和禁忌文化。我们对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情况、传统文化以及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外事工作者, 在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跨文化对话能力,探讨如何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外国留学生有效实施科学管理与服务,因势利导地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中国度过富有成效而有意义的留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来华学习、工作的外国人和出国留学、工作的中国人数量急剧增加,跨文化交际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相关人士和与中国交往的外国人士面临的大问题,亟需科学研究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3.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存在沟通障碍

语言对于留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各高校课堂教学语言大都使用汉语,很多学生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之前,老师们就用英语同他们进行交流和教学。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汉语培训,虽然留学生们能够进行一些日常交流和沟通,但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教学进度,课堂上不能跟老师进行有效互动;加上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有“扎堆”现象,住宿都相对集中,平时跟中国学生、老师交往的机会不多,所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运用。而且,有些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母语是非英语,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中国老师具有专项语言交际能力、与留学生教育要求相匹配的数量也不足,不可能全部实现母语教学。与此同时,日常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员与留学生常常都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就给彼此的交流造成困难,有时甚至是误解。因此,语言水平问题造成了留学生语言交流的障碍,给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面对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如何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对外国留学生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因势利导地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中国度过富有成效而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解决留学生教育中跨文化冲突的措施与建议

1.提高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要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必须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抓起,从而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留学生管理队伍。留学生行政管理人员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个人爱好都不相同。这虽然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也促使留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管理水平、外语水平。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留学生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且更多的是留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服务者的角色。这就要将跨文化管理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侧重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设置留学生辅助项目以帮助学生度过文化不适应期,从入学教育、日常生活、语言培训、心理辅导、法律法规等方面处理留学生事务。从新生入学注册开始就为留学生提供各种方便,以便他们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加强语言培训,帮助留学生顺利摆脱语言沟通的障碍

语言上的困难是留学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绝大部分语言生是零起点入学,没有语言基础。只有那些攻读学位课程、参加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入学时,需要通过语言测试。但是,口音、俗语和习惯用语、成语以及中国各地多种多样的文化都成为留学生理解和成功进行交际的障碍。通过语言课程学习,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侧重于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每个教学阶段,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中国学生进行言语交际,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正确、得当地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为基础,以语言技能的掌握为重点,以成功进行言语交际为目标,进行教材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和教师的培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交际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

3.注重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并重

来华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必须加入文化教学,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渗透,是比较好的方式。在留学生语言水平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直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安排与语言课相联系的文化课,以文化教学为主线,以语言教学为基础,文化课程中加强语言,语言课程中渗透文化。这样,留学生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社会情况有了更深刻而直接的了解。这样,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留学生会更好地渡过文化适应的危机阶段,完成跨文化适应。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并重。在文化课程中,不仅要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哲学,也要涉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这些不仅为专业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开辟了途径,也为其他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如在讲授儒家文化时,联系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及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讲授道家文化时,联系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等。

4.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逐步实现与中国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根据各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一般规律,我国各高校招收的海外来华留学生也要和中国学生一样遵守学习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从而完成学业。随着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教学与管理上,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是大势所趋。这不但反映了留学生教育的原貌,同时也是保证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各个留学生接收大国的一个共同做法是实行“无差别的管理模式”。国内高校也应该采取措施缩小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生活、学习差异,尽量提供一体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增加留学生的归宿感,拓宽交往面。

三、小结

总之,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沿袭传统的思路,即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设施,而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重点放在留学生在华生活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上。解决了文化适应问题,才可能彻底解决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eltenham Elementary School Kindergartners.We are All Alike…We Are All Different. N.Y.:Scholastic nc.,2009.

[2]Wolfson,N.Rules of Speaking[A].In J.C.Richards&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gman,1999.

[3]mahor,i T.T&Lanigan,M.L.Relation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13):269-286.

[4]邵旭平.跨文化交际对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