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12:04:01
导语:在学校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摒弃礼仪教育现在的家庭“四二一”结构模式,让一些孩子成为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呵护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爱的漩涡中,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礼仪意识无从树立。而家长们一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对的”,在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总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家长的这些行为让学校教育也变得小心翼翼,对于孩子一些行为上的错误,老师在批评与不批评的矛盾中挣扎着,因为万一尺度没有拿捏好就有可能惹来家长的投诉。另外,一些家长的思想意识深处还是存在着高分致胜的想法,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细枝末节,高分才是王道,成绩好=能力好=工作好=生活好=……在这样的理念意识之中,我们怎么能强求我们的孩子懂礼有节。
二、社会道德缺失个例,扭曲礼仪教育
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或多或少地侵蚀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影响小学生的礼仪观念。[1]如“老人倒地扶不扶”已从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被解构成笑话,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有一个笑话就是这么说的:今天下大雪,刚才出门见一大爷摔倒了,我过去问道:大爷,我一月工资不到2000块钱,能扶您起来么?大爷:小伙子,你走吧,我再等一会儿。我:好勒!天气虽冷,大爷的话却是暖暖的,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另外,现实生活中忽视道德底线的影视作品及图书也对孩子的礼仪意识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体会不到作品中积极的,正面的能量,而对里面的一些消极的、反面的内容却更觉得刺激,甚至似是而非地模仿了。那么在这种礼仪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礼仪教育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三、礼仪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一)行动引领,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要转变意识,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礼仪教育不可或缺。1.要经常性地、踏实地开展活动,如坚持利用每周一的机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身边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思想品德课和课前谈话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2.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礼仪训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如利用每星期班队课时间,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礼仪情景剧,孩子们在编、演、观之中,接受了礼仪教育,明白了在什么情境之中我应该有怎样的礼仪行为,懂得了礼仪接受方的心理感受。
(二)心理学助力,让礼仪教育有的放矢
根据儿童心理做活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训练工作,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1.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都道出了教师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极大影响。上课时,教师应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也应认真回礼;碰到学生为老师做了事情后,老师要主动说:“谢谢!”;如果老师做错了,能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2]对孩子们来说,同伴的榜样力量更为强大。教师可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其他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有了一丝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予以肯定,用肯定来巩固进步。2.建立礼仪学习共同体。把不同程度的孩子置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孩子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互学模式。同时,强调集体荣誉,讲求个人奉献,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全班分成位子相对固定的若干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则制定学习或者实践任务,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并相应获取分数。如出一期文明礼仪手抄报或者排演一出课本剧等等。每一星期,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均有相应的荣誉评比。这样,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一个成员势必全力以赴。同时,若有行为不达标的学生,共同体内的其他学生为了自己整个集体的荣誉,势必竭尽全力来帮助他,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推动,使礼仪教育溢满校园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1.做好礼仪文化的宣传工作。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文化墙乃至教室,办公室的布置,营造浓郁的礼仪氛围,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如办公室、教室的布置,要有一定的文明礼仪方面的内容,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定期出关于文明礼仪的内容。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礼仪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内外出现的情况,每周讲话有明确的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最好能选取学生中发生的例子展开来讲,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搞好校园礼仪文化活动。[3]做好校园礼仪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工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自身的审美情趣。如通过开展“美化校园,整洁你我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明白自已的努力可以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通过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学唱校歌,领悟校歌中蕴含的学校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殷殷希望,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绘制围墙壁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校园文化不会发出声音,但时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3.抓好学校各“节”,礼仪教育嵌入环节。如在学校的“艺术节”中,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沉浸在翩翩的舞姿中,沉浸在美术作品的五彩缤纷中,会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体育节中,学生会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正内涵。在“读书节”中,学生们更是与大量名人贤者面对面对话,汲取精神上的营养,获得思想上的提升。
(四)整合教育资源,让礼仪教育走出校门
【关键词】中职;礼仪;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1-01
礼仪,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建和谐社会必要的精神保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 开展礼仪教学的必要性
1.1 弘扬我国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孔子的“为国之礼”“不学礼、无以立”,荀子的“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都阐释了“礼”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重心,而儒家文化则是以“礼”为中心。我们要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就不能忽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礼仪教育。
1.2 开展礼仪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尽早融入社会。 中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愿望,又普遍存在心理困惑。如工作中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如何与领导及同事打交道、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等问题。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尽早融入社会,促进其社会化。
1.3 礼仪教育尤其是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了不良情绪也能得到有效的排遣。
2 中职学校礼仪现状
2.1 学生礼仪现状。 由于初中时的选拔机制,学习好,比较优秀的学生升入高中,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上了职业学校,造成中职学校一部分学生素质不高,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比如:上课不礼貌,表情呆滞,发言随便,怪声怪调;食堂吃饭往前挤,平时见面不问候;请教老师,口气随意傲慢;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不能互相谦让等等。更有个别学生追求“个性”张扬,不遵守校规校纪,以自我为中心,时有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的行为。为了突出个性,有些同学喜欢穿奇装异服、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暴露;为了突出个性,男女交往没有分寸,在公共场合亲吻、搂抱没有一丝羞愧之意。诸多实例表明现在中职学生礼仪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公德观念淡薄,不懂得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不懂得礼仪规范,形成了与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不和谐的言谈举止。
2.2 礼仪教学的现状。 就中国的礼仪教育来看,不乏成功者,然而更多的是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说教上。我们的礼仪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都在做,但大多只是简单化的规范要求,缺乏理论的指导,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距离较远,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都有礼仪教育,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也会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礼仪问题上重视不够甚至带有厌烦的情绪,因此,在今后的礼仪教育中,要对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系列。
3 完善中职学校礼仪教学的对策
礼仪教学是系统培养学生礼仪素养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礼仪教学,是学生掌握礼仪规范和技能知识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个人交往以及职业礼仪,培养学生运用礼仪的能力,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口诀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可以结合学生平时随地吐痰、乱说脏话、乱丢垃圾、食堂打饭不排队等不讲礼仪的现象,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比起空洞的讲解,案例教学更能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逐步改善。讨论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重视礼仪实践教学。对学生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也是很不够的。因此,要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核心,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礼仪教师的任务是要在讲清礼仪规范动作要领的基础上,领着学生去练,一直达到学生不仅会做而且形成良好习惯的程度。教师本人首先要会做,成为讲礼仪的楷模,然后不断地探索掌握好这些动作要领的方法和规律,并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体态礼仪时,不仅让学生知道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的基本要领,而且还要进行实际的训练,要求平时就要养成规范的举止行为。
关键词:中职学校;礼仪技能;实践教学
一、中职学校礼仪现状
(一)学生礼仪现状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早已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处事待人方式,这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再加上我国中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层次构成偏低,这样也就直接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低下的现状。在校园里,很多不文明、不和谐因素时有发生。比如,处理集体关系时放弃自我约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应有的关心;交友时缺乏真诚,个人感到孤独无助;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交往时不易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缺乏协作精神。此外,家长普遍只重视孩子的书本教育、学习成绩,对礼仪教育关心甚少,甚至从不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综于上述因素,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不容乐观,不懂得社会礼仪规范,形成了与社会文明和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言谈举止。
(二)礼仪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还处在德育的边缘、初见雏形阶段:一方面,德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仍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礼仪教学中,大都都是简单化的规范要求,缺乏理论的指导,特别是交往礼仪技能方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距离较远,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中职学校就是应该学理论、懂技术,礼仪问题和自己今后的工作毫无关联。但是,学生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更直接影响到未来事业的成功。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开展礼仪实践教学,让学生学礼仪、懂礼仪,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在礼仪教学中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成为礼仪型人才。
二、完善中职学校礼仪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师生互动,促进礼仪实践教学的形成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更需要实践教学的训练。目前中职学校礼仪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礼仪知识传授,轻视礼仪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应将学生确立为主体,把教学重心转向学生。由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转换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统一;由重知识传授轻技能的培养,转换为以发展实践教学为主体的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促进礼仪实践教学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礼仪技能的目的。
1.开展讨论式教学
礼仪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上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思考与讨论,促进礼仪实践教学的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师生充分探讨达成共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将课上的理论学习延伸到课下,按礼仪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在讲握手礼仪握手的力度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设计若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想一想,当你和女士握手和与男士握手力度是否有所区别?初次认识的人和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握手力度是否有所区别?通过设计这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们认识到,握手力度因人而异的原则,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礼仪实践教学的欲望。再如讲到名片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初次认识的人怎样拿到对方的名片?通过老师启发式的引导,引起学生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礼仪技能。
2、实施模拟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景,突出礼仪实践教学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教学方法。首先为学生设定课程总体框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模拟设计,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模拟内容与礼仪情景相符合,并且注意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在模拟教学之初,如果学生遇到难题教师可以稍加提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模拟中相互评议,在进行中提高。在整个模拟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将模拟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化、系统化内容,便于学生在整体上的全面把握。如在讲授介绍礼仪时,设计今后工作、生活中,为领导、长辈、女士、主人与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做介绍情景模拟。要运用介绍的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对学生的“表演”观摩分析,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礼仪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讲练式教学,促进礼仪实践教学的形成。
礼仪课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追求学生走向社会的实用性。鉴于礼仪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说服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讲授知识、解释道理时以讲授为主;掌握实践教学时以训练或社会实践为主。另一方面要求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知识讲授与实践教学形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不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基本实践教学和方法,而且又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灵活,因此,将知识讲授与实践教学形成相结合是中职礼仪教育核心。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
比如,要求学生进行对引导客人、介绍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时,安排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设计了“为他人介绍”的场景让学生分组练习,然后请表现好的同学先上台作示范演习,再请其他同学上台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给予纠正、评价。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的形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礼仪的社会实践教育,促进礼仪实践教学的形成
礼仪教育除了教师的示范与校园礼仪文化的熏陶外,更要强调中职学生课外礼仪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如带领学生去酒店、咖啡厅等单位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不同礼仪文化之间
的差异,体会不同的职业规范的同时,感受礼仪之美;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慰问、到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礼仪的内涵和形式,切实感受礼仪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选派学生参与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出色的礼仪服务展示自己,服务社会。
此外,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将礼仪的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习生活中。例如讲解体态礼仪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站姿、坐姿、行姿,有没有按照课上所讲去练,形成日常监督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一直达到学生不仅会做而且形成良好习惯的程度。比如礼仪课考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礼仪课的考试考核应该更着重于对学生使用礼仪规范的情况进行检查,所以我们可以改单纯的理论考试为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并重,技能考核考诸如站、坐、走、蹲的正确姿态极其变化,正确的淡妆方法及效果,鉴别错误的姿态、行为、举止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本人首先要会做,成为讲解礼仪理论知识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生日常礼仪规范的监督导师,发挥学生的潜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礼仪素质。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2]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5]郑锟.现代礼仪教程[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9.
[6]贾朝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
【关键词】学校/礼仪教育
【正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当企业界越来越多地流传着“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这样的管理言论的时候,教育也伴随着日益推进和发展,逐步推进现代学校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如何构建学校特有的文化,进而形成特色学校成为我们追逐的最高目标。
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特色,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学校发展沿革中,师生员工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所积淀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属于高层建筑,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等学校传统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对学校的精神文化起促进作用。
如果说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更多地是通过静态氛围熏陶人,那么行为文化则是通过动态参与来感染人。学校行为文化是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才能传承和发扬,才能达到文化育人的境界。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精神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特别是针对处于发展中学校的建设尤为值得关注,当然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例如制度建设,但制度的管理很刚性呆板、被动消极,属于他律,相反在人的行为规范和养成中,冠以礼的教育,从礼仪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会更积极主动、柔性人文,同时也从自律的角度和更高的层面倡导人们成为文明的使者,文化传承的主体。如此以来礼仪教育也便成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学校行为文化的内涵
文化与人类共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化人”,在于不断满足生命精神成长的需要,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行为过程。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行为文化的论述,西方也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古人云:无规不成方圆。古往今来,人类这群会思考的芦苇以其无限智慧不断探索着最适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在世代的繁衍中不断去旧取新,追寻着最有利社会进步的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组织活动等。在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学校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统一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校精神。
人生在世需要交际,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师生、生生的交往、交流、沟通与共存尤为重要,进行交际需要规则,这里所说的规则就是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这里所说的规则就是人和人交往中,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二、礼仪教育的作用
中华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它倡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底蕴,知书达理的文化氛围,振兴中华的文化精神,愉悦和谐的文化环境。它是以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基本方式,以关心依靠尊重教师、学生为基础,以激发师生共创和谐校园为内涵,以师生学习礼仪、践行礼仪为礼仪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追求塑造具有学校文化特点的个人和学校形象,进而培养师生高雅气质和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文化氛围。
在世界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科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主要性。韩国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洗脚礼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尊师爱幼”的教育,学生对师长非常尊崇。由此可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礼仪教育的本质来讲具有自己的特性,具体表现在:
1.礼仪教育具有主动引导性。礼仪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从人的本质出发,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完美体现的愿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定位于“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了。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只是品格质朴,而不注意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过分注重礼节仪表,而又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伪。只有将质朴的品格与礼节仪表完美结合,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2.礼仪教育具有操作规范性。礼仪,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既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礼仪使人们学会约束自己,也使人们知道了该如何约束自己。正如有的学校对学生提出“一日行为规范”的要求,其实对于教师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一切社会交往都必须以礼仪作规则。这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做到有礼可循,有礼可依。
3.礼仪教育具有形象示范性。礼仪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且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评价作用。在这种社会舆论的驱动下,人们自然就会越来越讲究礼仪,社会的文明程度自然也就日益提高。教师的职业形象,学生的个体形象共同构成学校的整体形象。因而是否遵循了礼仪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了。违反礼仪会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三、如何通过礼仪教育创新学校文化建设
1.倡导礼貌用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将礼仪教育的理念得到全体师生的共同认可,然后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它的价值。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流动的韵律,是跳动的音符,充满艺术的魅力,但很多人往往忽视最基础的礼貌用语,造成交往的不愉快和沟通的障碍。
2.规范礼仪行为。学校是个小社会,其主要职责是教化和育人,规范和倡导如何讲话,如何做事不失为一种教育的质朴本色,其相应的“教学礼仪”、“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待客礼仪”、“春、秋游活动礼仪”、“观看演出的礼仪”等等行为的规范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校园礼仪规范形成制度化,便于礼仪教育操作执行的规范化,进而在学校师生中积极倡导和鼓励践行相结合,师生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四处都听到礼的问候,看到礼的行为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亦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4.课堂学习中引导礼仪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要引申的是教师礼仪和学生课堂礼仪,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因为教学礼仪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关心、依靠、尊重师生为核心,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归宿,进而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性。
5.专题活动强化礼仪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训练,例如主题队会、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实践活动和户外活动来强化礼仪教育的意识,用实践来感悟其内涵。
6.通过开设课程引导礼仪教育。礼仪是通过耳闻目染、环境熏陶得以形成和巩固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发展中学校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大氛围中,通过专项的、专题的礼仪教育的种种手段来崔进人们自身的礼仪养成和行为实践的重要性。伴随礼仪学科分支的细化和专业化,一些特殊领域逐步形成了与之职业特征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就学校而言“教师礼仪”和“学生礼仪”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交礼仪”都是应该普及和规范的,学校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一些与礼仪教育相关的科目和课程。
还记得20多年前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在内蒙古草原上举行的那次夏令营活动吗?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支持,到底;野炊时中国孩子什么也不会干,却吃得理所当然,日本孩子却自己动手做饭菜;野炊结束,中国孩子垃圾扔满地,视若无睹,日本孩子却把垃圾用塑料袋装好带走;行走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百灵鸟蛋,中国孩子一路走一路踩,日本孩子却用小木棍把鸟蛋围起来。言为心声,形为内现,礼仪的丧失,是家庭之痛、教育之痛、社会之痛。20多年过去了,现在,孩子的礼仪教育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大家心中一定也有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内心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懂感恩,越来越不懂谦让……,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二、礼仪教育缺失之原因分析
(一)学校追求高分效应,漠视礼仪教育
一所学校的好与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们知道应该是看这所学校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是否完成了培养“完善的人”的目标,但现实之中,家长、社会各界看重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考好校学要靠高分数,要找好工作要靠高学历。在这种需求的夹缝中,学校只好选择遵从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需求来求得自身的生存。所以学校礼仪教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因缺少科学直观的评价以及投入与成效的不符,很多时候依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即便有一些校领导心里知道礼仪教育对学生成长,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步采取相应措施。但到普通教师这一层面,积极性依旧不高,腹谤者依然不少。当学校与教师从骨子里漠视礼仪教育之后,为了应付行政命令而实施的礼仪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摒弃礼仪教育
现在的家庭“四二一”结构模式,让一些孩子成为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呵护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爱的漩涡中,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礼仪意识无从树立。而家长们一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对的”,在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总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家长的这些行为让学校教育也变得小心翼翼,对于孩子一些行为上的错误,老师在批评与不批评的矛盾中挣扎着,因为万一尺度没有拿捏好就有可能惹来家长的投诉。另外,一些家长的思想意识深处还是存在着高分致胜的想法,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细枝末节,高分才是王道,成绩好=能力好=工作好=生活好=……在这样的理念意识之中,我们怎么能强求我们的孩子懂礼有节。
(三)社会道德缺失个例,扭曲礼仪教育
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或多或少地侵蚀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影响小学生的礼仪观念。[1]如“老人倒地扶不扶”已从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被解构成笑话,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有一个笑话就是这么说的:今天下大雪,刚才出门见一大爷摔倒了,我过去问道:大爷,我一月工资不到2000块钱,能扶您起来么?大爷:小伙子,你走吧,我再等一会儿。我:好勒!天气虽冷,大爷的话却是暖暖的,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另外,现实生活中忽视道德底线的影视作品及图书也对孩子的礼仪意识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体会不到作品中积极的,正面的能量,而对里面的一些消极的、反面的内容却更觉得刺激,甚至似是而非地模仿了。那么在这种礼仪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礼仪教育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三、礼仪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一)行动引领,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要转变意识,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礼仪教育不可或缺。1.要经常性地、踏实地开展活动,如坚持利用每周一的机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身边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思想品德课和课前谈话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2.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礼仪训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如利用每星期班队课时间,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礼仪情景剧,孩子们在编、演、观之中,接受了礼仪教育,明白了在什么情境之中我应该有怎样的礼仪行为,懂得了礼仪接受方的心理感受。
(二)心理学助力,让礼仪教育有的放矢
根据儿童心理做活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训练工作,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1.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都道出了教师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极大影响。上课时,教师应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也应认真回礼;碰到学生为老师做了事情后,老师要主动说:“谢谢!”;如果老师做错了,能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2]对孩子们来说,同伴的榜样力量更为强大。教师可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其他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有了一丝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予以肯定,用肯定来巩固进步。2.建立礼仪学习共同体。把不同程度的孩子置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孩子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互学模式。同时,强调集体荣誉,讲求个人奉献,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全班分成位子相对固定的若干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则制定学习或者实践任务,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并相应获取分数。如出一期文明礼仪手抄报或者排演一出课本剧等等。每一星期,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均有相应的荣誉评比。这样,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一个成员势必全力以赴。同时,若有行为不达标的学生,共同体内的其他学生为了自己整个集体的荣誉,势必竭尽全力来帮助他,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推动,使礼仪教育溢满校园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1.做好礼仪文化的宣传工作。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文化墙乃至教室,办公室的布置,营造浓郁的礼仪氛围,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如办公室、教室的布置,要有一定的文明礼仪方面的内容,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定期出关于文明礼仪的内容。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礼仪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内外出现的情况,每周讲话有明确的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最好能选取学生中发生的例子展开来讲,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搞好校园礼仪文化活动。[3]做好校园礼仪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工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自身的审美情趣。如通过开展“美化校园,整洁你我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明白自已的努力可以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通过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学唱校歌,领悟校歌中蕴含的学校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殷殷希望,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绘制围墙壁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校园文化不会发出声音,但时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3.抓好学校各“节”,礼仪教育嵌入环节。如在学校的“艺术节”中,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沉浸在翩翩的舞姿中,沉浸在美术作品的五彩缤纷中,会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体育节中,学生会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正内涵。在“读书节”中,学生们更是与大量名人贤者面对面对话,汲取精神上的营养,获得思想上的提升。
(四)整合教育资源,让礼仪教育走出校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礼仪"教育也被纳入了社会科研的学术视野,许多学校开设了礼仪课,这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更牢固的掌握礼仪常识对这些孩子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如何使学生对礼仪知识从了解到形似以至神似,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笔者针对这些年从事礼仪教学及礼仪教育等相关工作,谈谈对礼仪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仪态礼仪》课时,将正规场合下“站姿、坐姿、走姿”的基本动作规范用多幅图片和动态的画面反复播放,并根据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移动画面,定格讲解,适时训练。使学生既能详细观察,及时模仿,又加深了对要领的了解和记忆,对“站姿、坐姿、走姿”一节的教学内容理解深刻,技能掌握到位。改变了以往教师示范、学生围观;教师示范不准确、学生被贻误的问题。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得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之后,不应简单地大幅度地增加课堂容量,而应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接受训练的时间、展示风采的机会。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从实质上“活”起来。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做主角在教学模式上,至今我们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的应用,如何有序组织操作,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目前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教学模式而言,要加强学生情景实践内容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是我们探索的必然方向。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摆脱“授人以鱼”的旧理念,并代之以“授人以渔”的新思想。所谓“授人以鱼”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教“死书”,“授人以渔”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素质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关键
礼仪在表,素质在本。礼仪说到底反映了人的素质。礼仪教育当然要教学生基本礼仪的动作和要求,示范待人待物的方法。但这仅仅是礼仪教育的“表”,不是“本”。有的同学在校彬彬有礼,在家却仍然我行我素,到社会上甚至不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抓人的素质培养,这样才能牵住“牛鼻子”。家庭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在校表现得不错,一个假期下来,就故态复萌。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家庭中存在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心中没有了礼仪的内在根基。另外有些家长自身文明素质低也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礼仪教育没有家长配合,就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更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自觉的行为。为此,礼仪老师、班主任与家长建立联系卡,以记不记得父母生日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孝心”,促使家长配合,注重家庭礼仪教育。同时,礼仪老师、班主任把每次家长会当作展示学校礼仪教育的机会,学生以学到的礼仪接待家长,让家长看到礼仪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从而促使他们注重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当作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社会是礼仪教育的大课堂,社会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与他人打交道过程中,培养他们接物待人的知识,学校领导应对其予以一定的组织、指导。教会他们不同场合不同的礼仪要求,往往比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我校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的政府及企业有关礼仪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到了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引导;教育实施
学校是文明的载体,是礼仪行为的传播者,礼仪教育的组织者,礼仪规范的实践者。学校还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地之一,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因此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要使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础知识,就得从学校入手,学校曾在部分班级进行实践,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研究。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提高对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
文明行为是人类进步的行为,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反映,学生良好的礼貌行为,是优秀学生的表现,教师端正的仪表,是为人师表的表现。因此,凡事要对他人关心、尊重和恭敬,就是讲文明礼貌的行为。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引导
我们认为学生的礼仪缺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做,也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学礼,无以立。”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目前,小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进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通过课上教育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懂得生活中一些温馨的礼貌用语,教师要将原来的训斥或教育转变为引导谈话说服教育,学生乐意从教师的榜样带动中受到教育,学生之间才能文明之风盛行。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
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操场上,楼梯上总能看到一些纸屑、食品袋、方便面盒等物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反正不是我扔的,我又不是值日生,让它放着吧!有的学生在教学楼走廊楼梯上你推我嚷,追逐打闹,这样的事常有,还有的学生相互之间讲脏话,甚至还有的学生故意损坏他人和学校的公共财物。从这就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文明知识理解的不好,文明习惯养成不好。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学习的前提,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要养成良好文明的礼仪习惯,做个文明的小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我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会营造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结合学校所在镇实情分析,学生上述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教育的弱化或无力。大多数新市民家庭中,家长疲于工作,无暇去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而本地学生家庭,普遍把学生交给爷爷奶奶看管,“隔代亲”及老年人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容易使学生养成任性自我、随性自私的性格。二是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园外,经常会看到一些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有些家长送学生上学时无视近在一步之外的垃圾桶,将早餐包装袋随手丢弃;随意闯红灯;乱扔烟头果壳;随地吐痰,甚至有人在花坛小便……一方面学校天天教育学生要做文明人,另一方面学生眼中日日能见校园外的不文明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陷入一种认知的困惑,也使学校德育陷入一种教育无力的尴尬。然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田里长了杂草就荒废了种植的庄稼,只有虔诚地面对这块“德育田地”,精心培育、管理,才能使庄稼茁壮生长,使杂草无容身之地。
二、找准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学生对做个文明人认知的尴尬,即是内心的困惑,什么行为才是文明的行为?相信学生在见到不文明行为时,幼小的心灵会有困惑,会有此一问。困惑起,若不明辨则困惑深,则是非不明或误“非”为“是”;若及时助之明辨“是”与“非”,则解开纠结,心清意正,明辨事理,知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恰恰可以作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知晓文明礼仪是什么,哪些行为是我们不能做的。而“八礼四仪”教育,有目标、有内容、有达成度和评价体系,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教育有血有肉,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完善机制,为文明礼仪教育保驾护航
1.制订实施计划。
以“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先期落实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扎实推进“五小行动”系列活动,明确文明礼仪,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2.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分年级分层次,开发富有年级特色的校本教材,使校本化的规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各班在班主任的主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文明礼仪《班级公约》,引导学生知晓、熟悉、理解、践行“八礼四仪”。
3.营造浓郁氛围。
学校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师校本培训,开设专题讲座,正确把握礼仪教育理念;利用国旗下讲话、校讯通、校园网等多种平台,通过制作、悬挂、张贴文明礼仪教育标语、宣传画以及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宣传单等方式,让文明礼仪规范图文并茂、声图结合,随处能见、随时可学,实现学生、老师、家长对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在校园内外绷紧“文明礼仪教育”这根弦。
(二)体验感悟,让文明礼仪教育生根发芽
1.重视活动设计实施。
学校层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竞赛实践活动,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天天赛”等活动,通过竞赛,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自觉性。班级层面,分年级段开展“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主题班队活动,开展“人人争当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故事会”等活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特别强调不仅要重视传授礼仪知识,还要注重训练行为方式,让学生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既明了“理”又训练了“仪”。
2.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文明礼仪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不应是一次性一过性的,而是连贯、持续、深入且深刻的。比如一年级定位于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建立文明礼仪观,为此重点开展“我的这些做法和行为文明吗?”班内交流讨论活动,以帮助学生明是非,知文明。在一个多学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开展“我也做个文明好少年”活动,引导学生将思考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践行上。二年级的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在自检反省的基础上,提升对“八礼四仪”的认识,为此开展“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等活动,初步体验、感悟文明礼仪的内在涵义。三、四年级学生的教育则定位于从榜样中吸取力量,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开展“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活动。五、六年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持久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发挥我的力量,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引导学生将“八礼四仪”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责任意识,为此开展如“‘五小行动’周周报”、“我是文明好榜样”、“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等活动。
3.推动活动校外延伸。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能局限于校内教育,还应向校外、向成年人延伸。所以,可将文明礼仪教育与节日主题教育或活动相结合,将文明礼仪教育的阵地拓展延伸到社区、敬老院、商场、马路等公共场所。比如三月是学校的文明礼仪月,又是学雷锋活动月,各中队在社区、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给居民和敬老院的老人表演以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小品、相声、快板等节目,将社会常见不文明行为和文明行为规范融入节目,让学生和成年人,都从节目中得到教育和启示。又如学校艺术节,师生、有条件的家长创作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漫画、书画作品,走进社区展览,使师生、家长、居民共受教育。再如敬老节,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洗头、修剪指甲、整理桌上物品、聊天、表演节目,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或提醒学生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与老人的聊天和服务活动中。点点滴滴,时时处处,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外更多的人有这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校外共融互通,破除“负能量”的相互影响,达到“正能量”的相互传递,从而走近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践行,让自主弘扬文明礼仪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