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08:57:54
导语:在八生物下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三生物 教学质量 设计规划
众所周知,高考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关注上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种重要程度也决定了人们对于高考的重视度,而高三作为准备高考的特殊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自喻。在高考中,生物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也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虽然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考试的题目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和方向,尤其是在目前考试题型变化很多端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研读。经过我针对多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的研究发现,当前生物试题考试多倾向于考查一些实际问题,也就是和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贴近的试题,尤其是考察一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已经很少出现一些专门的考察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了,知识的应用性渐浓。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来让学生们分析其中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生物学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觉出现以后就能够在解题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进而获得高考的成功。
二、编制合理科学的知识网络
我们都知道,任何答题的技巧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通俗点讲也就是说要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什么,大体了解一下该门课程的知识脉络。这主要也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知识脉络,并且这个知识网络还应该是易于记忆的,易于我们理解的。其次,引导学生给这些知识脉络增加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这样能够更加便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就是在于学生的使用,也就是从这些知识网络中调取我们在考试或者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知识内容,这就得益于平时的学习锻炼了。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教育心理学上讲,不论是正向迁移、负向迁移还是横向迁移、纵向迁移都会对于我们知识的学习产生巨大的补充作用,这种迁移作用就是指我们学习一点知识的时候就可能会牵连到另外的一点知识,或者说是在解题过程中想到了一个知识点就会进而联想到另外的一个知识点。在进行迁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于表格和图像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更加主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种连结,在提取知识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好地进行关联性的提取,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培养迁移能力,广泛迁移能力的建立便能够使得整个的学科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比较法的合理利用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比较法的合理利用和上一方面的迁移能力是有很大相关的,只不过迁移主要的注重于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的内容,而比较法则更为全面,可以是两者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的正向相关,也可以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几个知识点,总之就是把这些知识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记忆的压力,增加记忆的强度和牢固程度。在比较法的运用中表格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可以增加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记忆。
五、注重材料题的复习
材料信息题应该说是未来考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题型考察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它不仅是单纯的考察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牵连能力,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引入一些具体的题例,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索,慢慢的理解这一类题型的解题过程和解体的思路,形成一种“理解——搜寻——答题”的基本过程,进而完全征服该类题型。
六、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除了上文中我所提到的一些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就是当前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在考试当中也是极为出现的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目前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出题,这类题型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多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大事,思考下哪些知识点和这些事件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并且最好是主张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思索,这样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思考起到主导作用。
七、重视实验设计
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遇到一些有关实验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实验设计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设计说白了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在进行试验设计时考虑周全。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于实验过程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实验我们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操作即可。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进行提高,本文主要是结合高三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全方面的加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在具体的知识点中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翁青玲.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0,(17).
[2]何志学,马瑞香.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初中理科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在江、浙两省已施行多年。在生物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知识本身的维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建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课程综合发展的趋势,建议初中生物学科降低中考难度,改编教材,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力度,拓展教学资源来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效率;学习潜能
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应用的规律,可采用下面几种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来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一、创设恰当的情境或引入实际生活中探究生物知识
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时,引入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长大、结婚生子、衰老死亡,引а生在想象中认识到细胞的生命历程是出生、长大、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并强调这是自然规律,几乎所有的细胞、生物体都遵守这一规律。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时,把学生领到小池塘边,让学生动手寻找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并动脑想象它们之间的联系,引导、启发学生明白,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之间,生产者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完成了物质的循环。
二、通过编口歌或歇后语,使知识形象化或朗朗上口,促进短时间内识记、比较
在学习中,多联系、对比,归纳总结,使学习更高效。如记忆八种必需氨基酸时,编成一(异亮氨酸)家(甲硫氨酸)人来(赖氨酸)写(缬氨酸)两(亮氨酸)三(色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九个字把八种氨基酸联系到一起,2分钟不到全记住,也不容易忘记。又如细胞衰老的一大一小一多两低,植物缺硼华而不实,营养生殖落地生根,种内斗争一山不容二虎,种间斗争鹬蚌相争等。
三、用形象的故事、事例阐述生物原理,让学生及时抓住本质,理解含义
学习细胞增殖,比较分裂周期比分裂期所用的时间要长时,引用说法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说法二:十年寒窗,九载熬油,两日跃龙门。在学习“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区别”时,把有意识的活动,是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学习后天形成的定义为条件反射。把无意识的活动,是生来就具备的定义为非条件反射、如吮吸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是对环境的适应。富贵病,也称肥胖病,是多食少动的结果,由于摄入的营养物质多,而消耗掉的量少,营养物质积累。在学习“渗透作用中溶剂的流动方向”时,以水为例,简化为由水多处流向水少处,再拓展到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低渗透压到高渗透压。在学习酶的温和性时,说清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要保证细胞是活的,只能在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常压下。
四、利用小本子拾零,巩固和完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知识可以分为五大块,细胞、代谢、遗传、调节、生态。相互之间有联系,又独立存在,每一个知识点牵连到的细节知识又特别多,十分零碎。初学很容易遗忘或混淆,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大知识有分裂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细节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染色体与DNA数目、着丝点、DNA加倍、染色体加倍时期、染色单体、染色体、DNA之间数量关系以及图形变化,还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规范画图,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形态的变化特点等,要反复识图、记忆,做题应用,再记忆。若准备小本子,随记随想随做随纠正,容易记住,并记准确。
五、学会心理暗示,打破设限,激发学习潜能
在人脑的高级功能中,提到长期记忆是与新突触建立有关,那么学习是在兴趣的激励下,有关记忆细胞的快速增殖,形成更多的新突触,使信息的储存量增大,记忆力增强,学习能力提高,成绩优异,学习轻松。在学习中,我们也发现真正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并不是特别辛苦。我想应该是记忆细胞多的原因。那么要让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必须打破学习的恐惧心理和自我设限,通过心理暗示,真正喜欢上学习,并产生兴趣,引起有关记忆细胞兴奋,大量增殖,方可真正学好。由被动变主动,由学会到会学,最后研究地去学。我想学习好的真正原因应该如此。因此,学会心理暗示,排除消极因素,产生积极学习动力,激发学习激情,挖掘学习潜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要提高生物学习效率,多从生活实际出发,使所学的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深化,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习轻松、快乐,并在探究中进步,从而让学习变得有效和高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大家集思广益,借鉴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总体方针
加强集体备课,注重整体作战,我们生物组在高考备考中,认真研究课标、教材、考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题。坚信只有吃透考纲,才能把握住教学方向。只有吃透《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才能抓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点。学校要求在开学一周内拿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这种计划必须具体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具体到重点、难点,并要求人人心中有数。我们高三生物组始终做到“五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基本教学内容统一、作业和练习统一、考试统一。
二、巩固双基
双基教学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只有打好了基础,能力才会提高。在一轮复习中我们立足课本,利用自组题、自编题,以大多数的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小台阶、快步走。复习内容细而全,根据考纲的要求,实行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对重点性的基础知识,逐人、逐章、逐节地过关(我们把这个叫“挨个过筛子”)。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做好了基础题就拿到了基本分,失去了基础题就失去了一切。
复习中我们注重抓好学生以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审题能力。在平时的授课中,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将概念中的重点字词圈点出来,明确运用范围,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提取出问题中的重要信息,过好审题关。
2.分析综合能力。我们备课组每人定期寻找新题型,以自组题的形式及时提供给学生。再通过一定量的解题训练,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教会学生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表述能力,即能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表述答案,这一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教学模式
我采用的是“讲—练—考—练”的教学模式。“讲”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教师的讲授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在讲授之前应熟悉教材、精心设计,内容上要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结构上要求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练”,即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当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吸收,它不仅是理解巩固知识的活动,而且是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练”不仅是为了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深化,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设计练习要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多方考虑,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每一道习题要能承担一定的训练任务,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应注意习题设计的新颖和形式的多样,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巩固知识、发展智能。
“考”,每周同步检测(40分钟)、学科组半月一测(40分钟)、年级每月一考(90分钟)相结合。
考后“练”的是“练和考”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由每位教师轮换负责找题,以自组题的形式灵活巧练。
三、分层教学
尖子生的培养历来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尖子生,我通过进行有效的思想工作和方法指导,使这些学生首先树立起考取名校的信心,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学有进步。提高尖子生的生物成绩是高三乃至全校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我校声望,促使学校教育长远发展的工作重心。
促进临界生的发展和提高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重要工作,我结合几次考试成绩,综合分析,圈定人选,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建立临界生档案,进行跟踪帮扶,定期找这些学生谈话、交流和沟通,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进方法。事实证明,这八年我们采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敦促方法,为高考本科达线数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关键词:中考复习;效率;复习计划;复习方法
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教过的老师都知道,教学的难度相当大,因为只能把教学定位于授新课与复习课之间,一年时间要把两年教学任务完成且要有明显的效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如何提高八年级生物课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生物教师面前的问题。下面谈谈我校八年级生物备课组的作法:
1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教学安排,我组的复习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6—5月20日)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以课本教材为主,辅以基础训练,再配以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集锦加以巩固;第二阶段(5月25日—6月10日)进一步夯实基础,完成几份以往几年各县质检卷;第三阶段(6月13日—6月20日)学生查漏补缺,落实知识。教师精心选题,学生做最后三份试题。
2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1抓纲务本,突出重点
重点的确定,一要看内容所占篇幅,二要看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由此判断:生物圈中的人﹑绿色植物、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变异等是教学的重点,肯定要读懂,讲透,练足。
2.2创新方法,增强实效
俗话说,思想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这里所说的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首先说教法。课堂教学是提高质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讲练结合是复习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的生动性。在语言的准确性与简洁性之间融合生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盎然,让学生从困倦学习中走出,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如“血液”的教学,将红细胞称为“无私奉献者”,将白细胞称为“勇于献身者”,将血小板称为“称职的防汛工兵”,学生们都露出开心的笑容,且快速记忆。②教具的直观性。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及实物,通过视觉吸引学生,并易于理解。如教学“血管”时,用上肢直接演示动脉和静脉流向,两手相连,形象地展示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看得真切,记得牢固。再说学法。首先要给学生学习的时间。我给学生有这样一个规定“:每课5分钟,每周晚自习10分钟。”让学生有时间去加深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点。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初中生物知识需要记忆的成分比较重,理解固然重要,记忆必不可少。对记忆的方法作些指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本人最近几年的经验,证明以下几种方法对于指导学生记忆是非常有效的。举三种记忆方法:英语﹑拼音记忆法。如“血液成分”中红细胞代码为RBC,白细胞代码为WBC,其同类项为BC,第一个字母R﹑W分别为红细胞﹑白细胞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血红蛋白的代码为Hb,分别为拼音“红”“白”的第一个字母。2、谐音记忆法。微生物中营寄生生活的有细菌﹑真菌﹑病毒,将“细”用“飞白手法”换成“是”,记为“是真病”;微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有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谐音记为“难留肖”,意为姓肖的难以留住。3、配伍记忆法。缺生长激素患侏儒症简称为“生侏”;幼年缺甲状腺激素患呆小症简称为“甲呆”,避免了两类相似病例的混淆,遇到此类题目学生很快能做出判断。在学习策略的指导方面,我还在学生中试过互测互检法。学生不拘时间,不拘场合,在业余相互出题检测,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尤其要记印象不深的内容,结合别人的回答来记,效果比孤立地看书好几倍。
2.3强化训练,步步提升
“练”既是检测的手段,也是巩固的过程。在第一轮复习中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考纲要求”,并结合用好《双基优化训练》,这本配套练习“知识归纳”对学生宏观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起了提纲的作用“;中考例题解析”“适应训练”融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于一体,聚广度﹑新度﹑深度于一身,紧扣教材,联系生活,梯度适中。学生处理练习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走出教材”﹙不看书﹚做有把握的题目;第二步“回归教材”查缺补漏,不会做的题目查阅教材后完成;第三步核对答案,纠正错误。收阅后对自查自纠做得好学生给予肯定,对出错率高的题目予以重点讲解。第二轮专题复习以“科学探究、识图解答、强化训练”为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回顾,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与照应。习题处理中要关注内容和题型的拓展延伸,考试说明指出“不出旧题”,这就意味着出题的角度是可变的,涉及面会更宽。第三轮查缺补漏,落实知识的训练之中要加强题型研究。从近几年试题可以看出,单一题减少,综合题居多。以下题型值得关注:①.图表题。这类题目将教材内容抽象化,学生根据图表内容分析综合,进而得出结论。如《中考冲刺》P152第16题,此题涉及到肺﹑肾小球﹑组织细胞﹑消化道壁的血液循环。②.一个内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如“骨﹑骨连结﹑骨骼肌在运动系统中的作用依次是﹙﹚”考查了运动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如“以下对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状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肘时收缩﹑舒张;B伸肘时舒张﹑收缩;C立正时两手自然下垂舒张﹑舒张;D直臂提水时收缩﹑舒张;”此题考查了骨骼肌不同情况下的四种状况,D项错误。③.实验题。考点无非人物,过程,结论,或用课本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复习中注重了题型变化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才会提高。
总之,复习教学丰富多彩,复习方法也是灵活多样。只要教学灵活,科学合理,复习才能事半功倍,冲刺才会后劲十足,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黄智海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1.
一、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
很多心理学资料显示,无意识的识记一般都是不自觉的,也没有什么目的,同样也没有用意志去强迫、努力去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手段。进而去刺激学生的无意识识记。如在讲解有关草履虫的相关实验时,学生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就记住有关内容,且效果较好。此外,生物教科书中,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都会激发学生无意识的识记,教师就要充分借助学生的无意识记忆的课堂内容,去调动学生,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有意识记忆
在心理学上,把有事先预设好目的的,通过意志努力记忆的,统称为有意识记。一般说来,只有通过有意识记才能获得一项技能或系统知识。由此可知,有意识记对于生物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以培养。
1.努力挖掘潜在因素
潜在因素指的是非智力因素,例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等因素,通过激励这些因素,提高对知识的识记效果。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重视生物学习。由于有些地区,中考并不考生物,导致很多学生并不重视生物的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阐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学科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好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识记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是识记能力提升的基础。
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意志支配着人的行动,以期达到预定的目的。教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学生,以达到实现有意识地去记忆。
2.找寻机械识记的方法
机械的识记虽然属于有意识记,但它是在学生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机械地进行重复记忆,也就重复多次。强制记忆,提高机械记忆的效果。例如,形象记忆法,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便于理解,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住,我们可以把细胞形象地比喻为班级,把生物体比喻成学校,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更加便于识记。
公式记忆法,我们可以把教材中,关系较为复杂的知识,写成公式的形式,例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等等。将各种复杂关系总结后,归纳成公式更便于学生识记。
比较记忆法,将较为相似,易于混淆的知识,作比较,就有助于学生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举个例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高中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等。
数字联系法,生物教材中,经常会有难记的数字,可以通过数字之间的关系,来巧记这些知识。
绘图法,初中学的有关细胞器的知识,比较抽象,由于较多,学生很难理解其形态,记忆其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图,描述出细胞器的特征,这有利学生识记。
压缩精炼法,复杂难记的一些知识,我们可以精炼成几个字,几个词进行识记。例如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可以简单总结成八个字,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3.理解识记主导
理解识记也是有意识识记,它与机械识记的不同在于它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基础上,根据内外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识记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去记忆,较容易记住,又可以长时间记忆,易被学生提取。因此它的效果较机械识记更好。
生物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需要理解着去记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理解的越是透彻,就越是记得牢,时间长。
三、抑制前摄和后摄
最开始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的知识的干扰成为前摄,相反若是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前学习的知识的回忆的干扰成为后摄。研究表明,早晨大脑处于清醒状态,实际效果好,且没有前摄的影响,因此可以识记一些较为难记的内容,在晚睡时,刚好与早晨相反,没有后摄的影响,可以进行每天的小结,过电影,回忆白天所学的知识。
四、经常性复习
复习是对记忆的进一步加深的过程,通过不断复习,可以使知识更系统,更加容易保持,减缓遗忘的速度。众所周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这样一条记忆发展的规律,在短时间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就会逐渐缓慢下来。由此可知,新识记的知识点需要不断复习。每次老师上课就需要对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
当然,不能是满贯的复习,而是分散复习,根据遗忘曲线,需要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习,例如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和总复习。不能考前进行突击,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新教材有如下主要特点: 1. 新教材看似课程编排核心知识不够突出、结构较为松散、重点内容不够集中,但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而且生动形象,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2.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生物学的中心环节,而且把过去单纯的老师教改为现在的引导学生主动学,更加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新教材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结合许多生活具体内容,安排了“方法介绍“、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小栏目加以指导,将模型建构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落实,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和收获知识的方式;4.新教材的课后练习与章节测试题要做到灵活的、科学的、实用的设计。新课标不仅改变了之前的标准内容;也要提升全体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养,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改变学生的讯息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去创新与实践。高中新课标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设计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时,必须以学校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思想觉悟为出发点去设计。只有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可以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而之前的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场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为此,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开展生物教学。
一、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培养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麻烦,不要害怕教学过程被打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对知识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如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针对教材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我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中的"加热杀死"用下划线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生疑;②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只讲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讲标记的方法。结果,我意料中的效果出现了: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分别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 。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我当即对这两位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明确阅读对象和内容。例如学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这一节时,阅读杂交遗传图谱时先设计2个小问题 1、第二代中的高产抗病品种能代代相传吗?2、怎样才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让学生注意并思考,进而引出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注重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按课程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不论是理论概念还是生活实例都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带着问题去边阅读边思考。最后不断总结不断归纳,不断练习最后获得对该课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不同课程顺序
本人所带年级,班级学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所以在我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课本的讲课顺序的话,先讲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会导致很多同学对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知识是第2章第一节《减学分裂》中的内容缘故。而《减学分裂》这一节却被放到编者放到了第2章才讲到,这样知识的衔接就颠倒了。因此, 我先讲授第2章的《减学分裂》这一课时,接着再上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在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先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进而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学得就比较扎实,并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对一些记忆比较多的内容,找出该知识点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妙用生物记忆口诀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但喜欢记而且记得快。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变为一种快乐。
如:人类遗传病系谱图遗传型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无女病非伴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父病女无非伴性.
说明;原则上找有上下代的患者,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判断是否伴性.
父病子病女不病为伴Y遗传,可直接判断.
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
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还供氢能,
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
A D P 变 A T 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
二氧化碳气孔入,C 5 结合C 3 生,
C 3 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
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
C 5 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现有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 计算机进行合理的选择、修改和组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已经成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学手段的主要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新课改中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像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也大批量的涌入到学校中,并成功的介入到教学过程中,所以还要转变相关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要求选择、组合以及使用适当的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来表达出生物或者生命活动的具体内容,既要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掌握生物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还可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1,果蝇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几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几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为什么果蝇产生时必须进行减数分裂,里有哪几条染色体?几种?
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谐音记忆法
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点多、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把某些知识点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
如: 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赖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有个叫苏一节的又赖又色,又笨,做人又假被亮了黄牌
微量元素
Zn Mn Cu B Fe Mo
新 木 桶 碰 铁 门
胰岛素中两种细胞的作用:
阿(A)姨长得很高――即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
八、心理暗示结合鼓励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考;复习策略;地理学科
中考既是学业毕业考试,也与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地理无时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资做生意等更是离不开地理。为了保证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质量,本县把地理、生物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这两门课程在八年级就已结业,到九年级学校还须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复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九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本县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级结业时进行,一方面可保证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压力。这种变化需要广大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复习策略,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3.掌握特殊记忆方法
一、实验预习法:家庭实验法和课间实验法
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探究实验不能有效完成,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条件允许,有些器材家里可以拼凑完成,那么这些实验就可以改为家庭预习实验。通过家庭预习实验,完成科学探究,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举例如下:
例七年级下第一章中《平面镜》预习单:
请同学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脸,思考下列问题:
1.像处在什么位置,像大小与物大小是否相等?
2.脸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3.脸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有变化?
4.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
5.通过刚才的现象,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材:一块透明玻璃板,两只大小一样的蜡烛,火柴一盒,尺一把,白纸一张)
在生活中学生每天都在照镜子,但对平面镜成像的具体规律从没有很好的探究。由于受器材以及时间的限制,此实验不适合在上课时间做。而此器材在家庭中都有,所以作为家庭预习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兴趣,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抓住了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
二、问题式预习法:常规问题预习法和情景式问题预习法
对于部分初中生来说,自学能力还比较差,有的根本不知道预习什么,这就使学生的预习像看小说一样,将书本浏览一遍,没有达到真正的预习效果。所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并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对于物理化学概念和规律抓住核心,对于难懂的词、句、段落逐一推敲,将意义、成立的条件、应用方法等弄清楚。问题式预习法分为:常规问题预习法和情景式问题预习法。常规问题预习法就是,设计一些跟教材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关的常规性问题,利用这些问题,来实现预习的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举例如下:
例八年级上第一章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3课时的预习单:
请阅读课本第34、35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概括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2.有关溶液的稀释和浓缩问题的计算应抓住什么量保持不变。
关于溶液配制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溶液配制的计算时,常会听不懂,或似懂非懂,所以通过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去预习书上的例题,更有利于上课时突破此难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小结性预习法
我们在上生物部分和地理部分时,学生对于这部分的预习通常是通读全文,把重点的东西划出来,并理解,或者采用问题式预习法。但是生物部分和地理部分内容虽比较简单,但知识点杂乱,所以最好采用小结性预习法,就是通过填写预习单,对知识点进行小结,理清思路,便于更好抓重点难点。举例如下:
例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中《 太阳和月球》(第1课时)预习单:
1.太阳概况
①太阳是离在球最近的 ,它是一颗自己能___ ____的气体星球,它与地球相距 千米。
②太阳的直径: ,表面温度: ,中心温度 。
③太阳质量为地球的 倍,体积为地球的 倍。
④想一想: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2.太阳的结构
①从里到外可分3层,依次是: 、 、 。
②平时看到的太阳是是一个光亮的圆盘,实际上是 层, 层和 层因为亮度太小不能看到,只有在 时或用 才能观测到。
3.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表面许多 称为太阳黑子
产生原因:太阳表面由于 而显得较 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是 的标志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突然 的斑块叫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巨大能量
太阳活动有周期性规律:
①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_______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_______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_______年。
②耀斑活动周期也为11年,有耀斑出现的附近看不到黑子。
③说一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