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23:19:41
导语:在高等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国认证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形成于对公共安全和健康的保护以及服务公共利益。认证是美国高等教育进行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制度,是学院、大学和专业向学生和社会保证质量的主要方式。各类民间的、非盈利性的认证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过程检查办学机构和专业的师资、硬件投入、学生服务、财务状况等方面,确保教育质量。认证机构是非政府和非盈利的,其资金主要来自于被认证的院校和项目。同时,又有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和美国联邦教育部对认证机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仔细审查。事实证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在确保教育质量、保证政府教育资金的合理分配、促进人才培养和校际课程互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美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兴起和争议
随着通讯方式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不断兴起,并且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美国,远程教育被定义为主要的学习行为发生在师生处于同时异地状态时的一种正式的教育过程。对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也主要通过认证的方式实现。在上世纪90年代远程教育大规模兴起的时候,美国高等教育界对于远程教育如何认证有着较大的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是否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育标准和机制认证,是否需要特点的指导方针,是否需要强制采用质量保证等方面。这种争论延续至今,形成了不同认证机构对远程教育执行不同标准的局面。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向不同的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的诉求。认证机构对于远程教育的不同态度,既反映了远程高等教育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更强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自愿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点。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的高等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以在线方式提供教育服务的办学机构进行认证,其中包括了传统大学开展的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展的在线教育。而且认证的关注点也开始转移,对办学机构的硬件设施条件要求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学生的感受、体验和评价才是认证的核心,认为学生学到什么比如何学习更重要。
三、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标准和实施过程
尽管各个认证机构对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标准有所不同,但综合比较,一般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1.远程高等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愿景。主要指远程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应该和办学机构的保持一致。2.课程与教学。远程教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应该和传统教育保持基本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3.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能充分使用和学习有关的软硬件设备,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各种支持,满足学习的需求。4.良好的财政状况。办学机构拥有并维持了可预期的、稳定的财政资源,能支持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5.教育有效性评价。办学机构要提供有关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持续、可信的信息,以培养持续的公共信任和投资,鼓励院校和项目通过持续的自我考核推动自我审查和改进。6.学业评价。重视学生经过远程教育获得的学习结果,强调学生学习和发展作为一个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的标准。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是一个基于事实、标准、证据、判决和同行评估的过程,实施基本过程为:1.自查报告。办学机构根据需要向申请的认证机构获取认证手册,根据其中的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准备一个书面的自查报告。2.同行审查。认证机构由业内同行和远程教育专家组成认证委员会,对办学机构的自查报告开展前期的审查,确认其基本资格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反馈。3.实地考察。认证机构派遣一个认证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这个小组除了同行之外,包括管理、财务、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各成员分工合作,检查文件,核实资料,收集信息,撰写报告。4.认证组织的判定。认证组织有一个决策机构(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报告开展评估,采取行动,宣布结果。5.周期性外部审查。即使办学机构获得了远程教育认证,也会有定期的复审。
四、美国远程高等教育认证的启示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褒贬不一,争论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看人们持认识论观点还是持政治论观点来评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这一现象。认识论哲学认为高等教育是研究深奥知识的学术机构,追求精神知识价值。政治论哲学强调高等教育应该为国家社会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实现社会的公平。如果没有政治论哲学,高等教育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发展就失去了发动机。如果没有认识论哲学,大学就无法成为区分善恶、区别真理和谬误的伟大仲裁者,成为树立知识标准和思想标准的精神阵地,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言人。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哲学观来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既不为国家的政治目标做出努力,也不献身于对无涉价值的真理进行探索,是没有存在理由的。然而,每一次新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其背后都有着支持它们存在的哲学依据。多元化的哲学依据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资本论哲学认为高等教育在创造文化财富时,也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在单一的高等教育哲学上也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呢?从大学功能、国家政策与制度、满足社会需求及服务社会功能上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倾向政治论的哲学基础;从营利性大学的办学价值理念与营利行为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倾向于投资收益的经济论哲学。因此,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哲学基础是政治论和经济论哲学基础的综合体。在新自由主义指引下,美国采取了市场化、私有化放松管制等政策,在这些政策背景下,营利性教育组织获得了认可,并且在此领域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共产品观念不断地削弱,私人产品观念持续增强,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正在赢得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一种既与传统大学相同的,又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逻辑。在美国,1996年教育部重新修订《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机构给予新的解释,对公立学校、私立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进行了界定。营利性大学必须开设准学士学位或准学士学位以上课程,课程授课时间在300学时以上,学校开办两年以上并和教育部签署相关协议。1996年前,美国教育部把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为那些教育部承认的认证机构评估认可的学校,这一规定将大多数营利性学校拒之门外。对营利性教育机构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分类进行管理,并且提供法律保障,这清楚地表明,营利性大学需获得教育部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在教育领域获得一定的地位。
二、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经济视角与质量视角
围绕着高等教育是否应由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总体看来,美国学者对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态度分为三类:
(一)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市场逻辑的利润动机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成正相关
“营利性大学,不需要隐藏追求利润的动机,它们对使用财务资源负有责任,对追求利润的动机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利润可赚,这些机构也不会首先考虑进军这一产业。”营利是股东模式企业不可避免的动机,对于营利性大学,利润动机被诠释为一种影响整个机构的要点法则。营利性大学营利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基础上,同时在学生市场这一水平上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被学生接受。这类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营利性教育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相关,获得利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个营利性教育组织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却能生存下来。营利与非营利教育组织的效率水平是基本一样的,成本也差不多,然而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性教育组织的费用昂贵。营利性教育组织比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提供的社会环境好,非营利教育组织比营利教育组织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因此,非营利教育组织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区别在于质量与效率。
(二)持认可态度,但是担心教育质量,认为利润动机可能会降低教育质量
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运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市场由“学生兴趣和雇主需求”两大需求组成。学生寻求一定的学术课程种类,雇主寻找一定教育背景的毕业生。由于市场过度需求,传统非营利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在适宜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中,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聪明地把自己定位在这两种需求之间,试图满足这两种需求,来占有因教育市场过度需求产生的市场空间。然而,面对投资者追求利润的贪婪与不受约束性,学者们则担心这种不受约束的利润动机会降低教育质量。道格拉斯(Doug-lass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种营利模式在下个世纪会怎么样?目前美国政府为了提高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创造性地运营营利性教育模式来提升民族的劳动力。但是国家与州政府担心,营利性教育机构的营利模式、低学位的完成度、学位的低质量、高学费、高负债以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等问题。或许这种大规模的不受约束的营利教育机构增长就意味着营利性行业的结束。尽管有着这种担心,但是我的预测是营利性行业在长期内趋于增长趋势,不仅仅是因为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有公立教育的缺陷。”
(三)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营利是低质量的诱发性罪因
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毫无节制的推销。在学生报考决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招生人员无意中没有根据准确信息引导学生,有时可能会误导学生,使消费者无法短期判断其质量优劣,营利性教育组织很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信息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谋取最大化利润。其二,追求利润的动机也有弊端———即贪婪,是不加抑制地追求越来越多利润的欲望与行为,当这种追求利润的动机不被限制时,就会毫无遮拦地侵犯作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养质量价值观。威廉姆(WilliamB)从历史以及当代的角度考察了营利性行业诱发罪因的行为本质,分析指出营利性教育行业市场结构与政府政策在促进犯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管有多强硬的规定,这些行为很可能继续进行。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这些新型院校往往是企业化的”———它们利用“市场需求”,宣传它们的“产品”,基本上按私人企业的方式运作。这类营利性院校大多数不符合规定,质量参差不齐,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测评这类院校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获得关于这些院校的可靠信息。营利性高等教育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有关课程质量、学位和证书的有用性和他们办学的其他细节的信息。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营利性院校的实践一般基于“货物出门,概不退还”原则,只有购买者(学生)自己当心。
三、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从宏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对于营利性教育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早。首先,经典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逐渐成为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础,如市场化、市场竞争、三次产业、人力资本、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而体制灰色地带及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市场也有缺陷,主要是质量监控问题”,第一次论述了市场经营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其次,把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宏观上介绍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概况。例如,阿波罗教育公司创始人约翰•G•斯柏林(JohnG.Sperlin)和罗伯特•沃伦•塔克(RobertWTucker)于1997年所写的For-profitHigherEducation:DevelopingaWorld-ClassWorkforce一书中,既讨论了美国成人参加营利性大学的学术和经济优势,也探讨了营利性大学在美国所受到的限制和联邦政府该如何创建高等教育组织的发展环境。约翰•G•斯柏林在2000年推出著作RebelwithaCause:TheEntrepreneurwhoCreatedtheUniversityofPhoenixHoboken讲述了作者的创业故事,其中涉及阿波罗教育公司的创立过程。本杰明•赫伯•约翰逊森(BenjaminHeberJohnson)等人著的系列论文集StealThisUniversity:TheRiseoftheCorporationUniversityandanAcademic讲述了大学公司化的问题,其中也讨论了商业模式与学术质量的关系。从微观视角看,国外学者往往聚焦某个具体问题深入阐释,如研究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动力因素、发展历史、组织特征、运营特征、办学模式、利润特征以及营利性教育质量等方面。例如,在形成与运营特征的研究方面,威尔达斯凯(WildavskyB)研究了营利行业的具体特征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趋势,营利性教育组织锁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实用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运用应用技术方面远远强大于他的竞争对手———传统教育。营利性教育组织的新形式迎合了学习者的需求,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满足国内又伸向跨境教育,由美国简单输出到世界各地,充分彰显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市场活力特征。道格拉斯(DouglassJ)在“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增长与巴西效应”的研究中,把当今美国的经验称之为“巴西效应”,传统公立大学不能满足剧增的市场过度需求,政府就允许营利机构填补市场空缺,逐渐形成巨大的、某种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的营利性教育提供商,这种模式输出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50%的学生进入营利性大学学习),还有韩国、波兰等国家。总之,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与现实存在,虽然不如传统大学历史悠久、受人瞩目,但是这些后起之秀以它商业与学术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投资收益,力求实现营利与学术的双重办学目标,达到大学与学生的互利双赢。作为学术组织,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不以生产商品、提供商业服务和营利为宗旨,主要提供社会性、公益性、公共性的服务,追求如何更好地提供这些服务。然而营利性大学的营利行为与市场运营模式是对传统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益性价值、办学模式的新挑战。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并且它还会呈现出继续扩张的趋势。笔者通过“市场视角、哲学视角和政治视角”研究了营利性教育组织的发展图景:市场需求导致了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产生、发展与繁荣,政治经济论为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合法存在提供哲学依据,最终,政府、大学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获得了一种与以往既同质又异质的新的政治身份认同。针对各界人士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争论,笔者透过“经济视角和质量视角”梳理学者们对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三种观点:支持营利性教育观(与高质量相关),认可营利性教育观(但是对质量的担心),以及否定营利性教育观(低质量的诱发罪因)。最后,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主题,为今后研究营利性教育组织问题确定了微观位置。
四、启示与借鉴
宁夏地区的幼儿师范教育,以宁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先导,我校的教学与培养机制,沿用“教、学、做”一体的情景化教学形式,在师范教育阶段,更多的给学生以亲身体验实践的课堂氛围,相比传统的教师传授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时,进行切合幼儿园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境。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其他中学以上年龄层的教育形式要显得重要的多。在幼儿教育课堂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教会孩子动手与游戏,教师个人的修养素质,在儿童心理初步成熟时,就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人格,作为教师个人行为标准的重要部分,在各级教学单位中都有着一样的要求。而幼儿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教育方式,就是在给孩子日常生活中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人格形象。而幼儿师范教育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阶段,基于学与做的教学形式,对幼儿教师人格素质的培养同样需要进行重点进行。进入高校的幼儿师范教育,在管理体制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各个专业的学术深入理解,是提高幼儿教师自身修养水平的另一途径。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个专业方向的明确与专一,虽然幼儿教师的培养要全方面的多才多艺,但是在此基础上课程的设置依然可以更深入的对专业学术理论进行剖析,学术理论知识是让高等教育下的师范教育,能够对学科,对幼儿教师这样一个专业,对幼儿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知识面的拓展与拔高是对教师个人头脑与素质的重要培养途径。各学科可以在现有的教与学中,进行学科学术理论知识的拓展,在仅有的课时中,将各学科知识性课程内容扩展,这样的发展方向,不但要求我校培养的未来幼儿教师需要更强的学习理解能力,也要求我校的教师员工们自己要进行对本学科的钻研,这样一箭双雕的方式对于我校的教育发展来讲能够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发展目标迈进。对幼儿教师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在未来的基层工作岗位上,教师的个人能力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创建,都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2课程设置向本地区特色方向发展
文章开头已经提到,我国今年的经济发展相比往年更加的开阔、迅速。宁夏地区作为西部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的轴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上会更加的繁荣。而基于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结合宁夏地区的穆斯林文化,我校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体现宁夏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上,完全可以增设阿拉伯语言与文化课程,这在现当下国内的幼儿师范教育中将是首创。阿拉伯语专业的课程增设,不但可以引导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地区的特色语言文化类课程,而且能够将学校推向国际化的平台上。首先,宁夏地区本身就是穆斯林群众的聚集地,而穆斯林儿童 时期的幼儿教育在国内都捉襟见肘。穆斯林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在语言的独特性上,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对穆斯林文化对幼儿进行培养。这是穆斯林幼儿教育与普通幼儿教育的独特之处。如果增设穆斯林幼儿教育的课程,这将是我校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突破,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正规的学院教学完全能够改观穆斯林通过宗教形式对于幼儿乃至成人的穆斯林文化教导!在穆斯林群众的生活中,儿童早期时完全依靠家长的约束对自己的信仰有初步的认识,儿童心理成熟后,这一教导形式从家庭变成了清真寺与古兰经本身。如果我校对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开设这样符合宁夏本地区的特色课程,无疑给予了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第三个能够接受到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场所。其次,结合我校生源取样调查的结果,开设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特色课程势在必行。在大专课程中增设阿拉伯语语言文化课程切合我校的实际生源情况。增设特色课程不但能够增加我校办学的多元化,也能够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更宽的就业道路。
3人才培养向综合型方向发展
宁夏幼师是以幼儿师范教育为主导专业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学校近10年的发展中,我校所开设的特色课程主要以外语、艺术两大类为主。而近几年增加的专业类别,主要还是依附于艺术课程,招收音乐、舞蹈、美术专业班级。在我校升格为高校后,我校的生源必将继续扩大,学校硬件的扩大建设已经进入了收尾期,而未来10年的学校发展,更应该在教学既人才培养机制上向着综合型方向发展。近些年以幼儿师范教育为主导,艺术学科逐渐形成独立专业班级的模式依然可以拓展,外语专业、中文专业等都可以进行独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面对未来10年以升格本科的发展目标,我校的专业独立培养机制,是学校扩大发展与竞争力度的重要途径,学校综合性专业设置是学校办学多元化的体现。学生就业创业的道路会更加宽阔,综合软实力更具竞争力。
4总结
1.开展文化教育是触碰时代脉搏的需要触碰时代脉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科学文化的接受和关注,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接触时代前沿的先锋军,只有不断的去接触新兴事物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二是文化具有交融性,世界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接触世界其他区域的文化,同他人去交流,才能发现自身问题,才能提升自己文化的内涵。
2.开展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文化素质培养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文化素质的培养体现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才观的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对于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等教育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就要及时同学生去沟通,同学校去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或通过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来了解毕业生文化认知程度。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学校和教师三个主体去分析,同时还有一些社会机构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现在社会中存在着对大学生素质的质疑问题,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在重视了“成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表现在一是对
传统文化历史不够深刻,比如绝大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大概思想都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只有学生总数的10%不到,能背诵其中几个章节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对文化教育的热情不高,文化道德缺失。2.学校对文化教育不重视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文化,始终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导向,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学术、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上,部分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文化教育的课程。在加上学校对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学生在进行文化教育考试时也会无情无感,无病,拷贝抄袭现象频发,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开展。二是教学模式的单一。现在的文化教育大多选择在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就是单一的“老实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
三、探索合理的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办法
1.提高文化教育认识,唤醒文化学习热情提高对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有效的开展文化教育,主要途径有:一是领导层面要提高认识。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学生提高认识,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努力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着眼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强化素质,是开展传统教育的基础,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等。
(一)学校层面转变观念,加强对成教工作的重视。成人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决策层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摆到同一个发展层面上,使其成为学校总体建设发展中的又一支生力军,在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研读、吃透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学籍的管理规定,以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为目的,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成教学籍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策性和人性化并重。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逐步推行弹性的学分制,让学习时间充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获得毕业证;对没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学制、待其修完全部学分后再颁发毕业证书。对恶意欠费的学生,严格执行教育部学年电子注册的相关规定,对不符合暂缓注册条件或超出暂缓注册期限的学生,不予注册。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学籍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必须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国家教育部2002年启用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将全国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统一纳入平台管理,成为我国高校学籍管理手段的重大突破,也为各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制定严谨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各高校还应利用成人教育的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与学员间的交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四)建立信息化的学生学籍档案,改变传统的档案移交方式。加强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完善学籍管理平台功能,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异动、奖惩及信息变动情况等全部纳入到系统中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在系统中打印、制作纸质档案并封装。将成教学生档案逐步纳入到学校统一管理,移交方式逐步规范为机要邮寄。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学籍管理队伍。由于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繁琐且责任重大,管理队伍很不稳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高标准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提高工资待遇;在人员编制的设置上严格按学生人数比例配备;定期组织教学点学籍管理人员到本部进行业务学习,定期派送本部管理人员参加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胜任工作,保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成教学籍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温彻斯特艺术学院为例,在招生选拔时对学生的专业技法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多数学生都经历了三年以上的绘画基础学习和1~2年的预科学习,这样选的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开设绘画技法等专业基础课程。
因为有预科的基础学习,英国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一般来说为三年学制,在这三年中,所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的学生“一年级开始进行学术研究,通过虚拟项目,将所有课程贯穿其中;二年级分专业方向,实际项目参与进来,并开始有选修课,下学期开始撰写研究型论文;三年级上学期继续撰写论文,最后两周是评分阶段,下学期开始毕业设计。年级之间的课程设置有紧密的延续性。”研究生教育则划分为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专业,以创作、研究为主,与国内研究生教育相仿。
英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特色
1严谨的教学管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英国人一向以严谨优雅的贵族风范、绅士风度出名,其艺术教育环境却相对宽松自由。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鼓励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自由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作息上并没有对学生严格限制,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如在选择课程与老师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同时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上则极其严谨,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审定、具体的课程表与作业表的制定,还是作业的考评制度,都十分严格并在执行时严守制度。比如一份学生作业要由五位教授同时考评,综合给出评价;五位教授中要有一位以上为校外聘请;指导老师不能参与作业考评;作业考评完全采用匿名方式等等一系列规定都显示出对教学细节把握的严谨程度。
温切斯特艺术学院老师将其称为“狮子教育”,狮子从小就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学习猎杀技能,为了生存,狮子的学习很主动。在英国的教育理念中,教学的过程就像狮子学习生存的过程一样,学生只有在接近现实的教学过程里,才能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大多采取主题项目教学,以真实(虚拟)课题项目来训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提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面的过程记录,注重创意能力的培养
英国艺术教育很重视学习的过程以及过程的记录,他们的艺术教育理念认为创作是创意思维活动的过程,如果仅仅重视创作的结果,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无疑损失了更多更重要的部分。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在专业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每个课程项目都要求学生做一本“Sketchbook”(速写本)(图1)。
“Sketchbook”形式丰富多样,不必担心样式不统一或不够美观,记录完整的创意思维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Sketch-book”中记录的可以是笔记(Notes)、草图(Sketches)、参考资料(References)、好的或坏的创意(Ideas:Good&Bad)以及创意的发展过程(DevelopmentofIdeas)等等。“Sketchbook”的制作,已经成为英国设计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它专业)))如一些理化及历史课程,也有做“Sketchbook”。通过此过程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研究的能力。同时,速写本是教师最终评估的一个重要资料,教师通过翻阅速写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创意思维,了解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使他们明白设计的存在价值。
3创建“真实工作环境”,破解“无法实习”困境
英国由于其社会经济的转型,加工制造业基本上转移到国外,本国内与艺术设计相关的都是较高端的设计公司,数量较少,基本上无法进行类似国内的毕业实习或者“顶岗实习”,也无法以此帮助学生进行从学生到企业职工的角色转换,也不能通过实习这种形式进行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院长BashirMakhoul教授认为这是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困境”,应对这个困境,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工作室和实训环境(图2)上做到“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也就是学生在学校使用的实训设备都与企业一线使用的设备相同(有的设备更先进,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公司的设备更新),而且建立了空间与装修与企业内部环境一致的工作室,目的是为了创建更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可以达到与在企业实习相同的效果。
开设“创业就业”课程,解决就业的难题
英国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¹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与画廊签约成为艺术家;º进入大型企业或者设计公司从事专职设计工作,成为设计师;»在博物馆、美术馆从事相关艺术品管理工作。
由于英国社会经济转型等英国本国国情的影响,英国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同样面临就业的压力。为了应对就业问题,英国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就业创业类的选修课或者讲座,以帮助毕业生选择工作机会和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开设了管理类的选修课并新增了若干艺术管理类专业,以求拓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面。学院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潜能,并提供多种跨专业学习研究的机会。如今,温彻斯特艺术学院每年有来自包括中国在内全球2”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学习,许多毕业生正活跃在不同的国家,担任着重要的创造性艺术工作。
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上,必须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双师型”师资,开设项目导师制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完善课程设置,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同时以实践项目为导向,将社会教学实践与理论授课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前沿知识和理论,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学生接触最先进技术和方法。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历+技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1.培育“双师型”师资
成人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需培育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未来岗位和职业实践的需求,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上的引领作用,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构建学生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2.培育“复合型人才”
从单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教育模式,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构建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开拓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3.培育“通才型专才”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分析研究不同岗位群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岗位群对专业知识的技能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培养本岗位特有的专业技能和专长,确保人才具有“通才+专才”的技能和专长。
二、改进教学模式
1.设定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课程设置和内容必须反映学术标准,必须符合教育目的,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注重把握一般性知识和一般性技术的平衡、专门知识与特殊职业技术的平衡,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各界需求对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有鲜明特色,打破原来的课程结构,重视课堂教学和实验学习,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以发展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先导,课程体系既要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有专业特色应用的效果。
2.更新实用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引进社会企事业单位应用型的先进技术,保证专业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既要强调理论为应用服务,系统性、适时性和灵活性地传授应用理论,为学生进入行业领域发挥技术引领的作用;更要将代表当前在行业中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补充前沿性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
3.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成人教育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环节,必须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学习、项目教学等等,通过共同参与、互动研讨,突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用作用。在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导向,“通过情景模拟、扮演角色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增加主动性,”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的内涵和目标,通过整合、拓展、创新,优化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成人高等教育要深化产学研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新路子,借助企、事业单位的基地,积极开展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之中开展学习。教师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技术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以研讨、体验、见习、训练等手段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与企、单位事业的实训教学提高实训实效的项目研究,注重考核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实习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内容新颖、设计方法有创新,指导学生操作程序要完整、操作技术要熟练,最后由带教教师指导学生讲解和剖析实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密切成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师、学生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评价标准
成人高等教育要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同时,在考试环节和成绩评定办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试点。例如:采取开卷、限制性开卷、大作业、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判,结合学生听课、互动、作业等多种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并在技能考核考评标准中增加对学生仪表、举止、表情、语言沟通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理论考评与技能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注重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打造实践平台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省属高校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国际通用性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与现有的教学需求脱节现象非常普遍;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从教学部门自身资源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造成了不同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和散乱;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混淆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专业界定不明确,基础课程通通开设,但是核心专业课程数量非常少;缺乏实践课程,教学与实践没有紧密结合,缺乏学生涉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与涉外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交流不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不足。[11]
(二)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现在大多数省属高校一些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发展更新慢,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教学内容多是以书本为主,学习内容的前沿性和知识的交叉性不足,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培养不够,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在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在实习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在现行的对大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更偏重于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不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启发;教学手段落后,很多省属高校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设备简陋。同时教学方式陈旧和教学设备简陋造成课堂教学途径单调,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手段的落后;当前省属高校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教育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社会实践等校外实际操作非常欠缺,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双语教学开展不够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通往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无容置疑,只有推进双语教学,扫除语言障碍,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我国省属高校双语教学仍存不少问题:在师资配置上,能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还很缺乏,大部分高校只提要求,不提投入,最终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双语教学课程开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不明确,双语教材匮乏;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有些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全英文教学作为双语教学的最高形式,是学生获得高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和流利使用英语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路径。但是,全英文教学在省属高校的普及度还很低,全英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例如:教学目标尚不够明确,将全英文教学当成英语课,英语与专业难度的协调仍是问题,能胜任全英文教学的师资非常少。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省属高校须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科研学术交流等领域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变革,以此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挑战。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办学模式
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省属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就要求省属高校必须以全球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首先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国际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能够就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与国际同行展开无障碍多维度交流,既要了解、熟悉多元文化,掌握外语、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更能够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就业的需求和变化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以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高校要正确把握未来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适度增加新专业的前提下,着力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对生态类、环境类专业等,应加大投入,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再次,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只停留在用英文授课和采用原版专业教材的模式上,必须从国际背景、高校自身等背景下来重新设计多样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专业实习、学术交流等方面都达到国际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育家梅贻琦在清华大学任校长就职演说中提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教师素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教师在课程和学术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省属高校教师队伍中有留学背景还不多,应创造机会、加大投入选派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和访问,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积累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省属高校高质量的外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在专业教学的外籍教师更少。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引进外籍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力,丰富课程内容是很有益的。在国际化背景下,除了进一步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外,省属高校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队伍,促使高校能够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在管理模式上的有益经验,明确办学方向,改革办学体制,设计办学方案,提高办学效益,尽快使省属高校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
(三)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融合了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欧美一些国家在国际化课程设置方面有丰富经验。省属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摒弃陈旧内容,补充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成果,努力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与国外相关高校的国际合作,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特色专业。并积极引进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增加和扩大教育的开放程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与学生的交互密度。二是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学策略,实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