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20:18:50
导语:在关于大自然的资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自然; 接触;发展;多元智能
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在《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学楼里进行的,但是这对那些只有通过大自然才能学得最好的学生来讲,这种安排切断了他们最有价值的学习途径。对这些进退维谷的困境有两种原始的解决办法。第一种方法,针对这些孩子来讲,应该到户外大自然中学习更多的知识。第二种方法,就是要把更多的自然环境带进教室或教师楼的其他地方,这样一来就是在学校里那些对自然亲近的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发展他们的自然观察者智能。”可见,提供机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是摆在第一位的。
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而创作的作品就会成为一滩死水,毫无生趣可言。东方人的传统哲学,在于“天人合一”,讲求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关系,无论是中国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还是东邻日本茶道自然天成的环境设置,都留露出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但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使我们远离了与大自然脉搏的沟通与共鸣。特别是出生以后一直在充斥着钢筋、混凝土、塑料、三合板的人造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会在心理上留下很大的缺陷。加之家长的过分溺爱,几乎剥夺了孩子在学校与家庭(鸟笼)以外自然环境的接触机会。尽管有些家长也注重利用休息时间匆匆忙忙地带领孩子到公园、景点观赏游玩,但充其量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而已。有好多孩子回来后常常会为“鸡和孔雀的爪子是不是一样多”而争得脸红耳赤。孩子们的成长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广泛而多样的教学方法之门,他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以能否使人的九种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问题必须从大处着眼来考虑。就美术教学领域来说,应努力探索和挖掘教材和教材以外的自然属性,提供一切机会让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对话,在大自然中发展学生们的多元智能。
一、摆脱“温室”围墙发展多元智能
如果说孩子的身心发展,按书本上的理论进行的话,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诸如物质万能、极端的利己主义,使孩子们的心智发展迟缓。过多的信息,电视电脑的高度普及,视听广告的蛮横侵入,精巧的玩具,使孩子无暇去接触大自然,更无时间去幻想。同时,学历社会、升学竞争、家教补习的风行更夺走了孩子们休息玩耍的时间,无法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升华。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都应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去保护他们、爱护他们,冲破一道道“温室”的围墙,引导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游玩“天地”,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
二、多以乡土教材为补充发展多元智能
孩子们往往在手工加工时不知道原材料为何物,即使自己动手制成漂亮的作品,仍然是没有根基的表现,即使做出造型来,归根结底它依然缺乏与大自然的对话。我们在玩耍于原始性的文化、文明的联系与自然的融合中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题材,出生在装有冷暖空调豪华宅邸的孩子往往向往原始穴居的生活;而比起商店去买,自己用黑泥做的坦克、手枪则更刺激;用电池会跑的玩具车比用高粱去制作的汽车模型后者更具有新奇感。诸如此类的乡土教材不胜枚举,它们均包含着大自然的芳香、流淌着大自然的血液,更能体现自然的魅力,且取材方便,效果更具创意。乡土教材的使用更能打动儿童心灵深处那种对大自然亲近的冲动(或欲望)。
美术课标指出: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应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是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3同属“设计应用”领域的三年级下册《变废为宝》和《巧巧手》这两课,课前都要求学生收集废弃材料来进行组合和创造。但从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情趣表现和授课效果来比较,《变废为宝》则远远不如同册的《巧巧手》。究其原因,主要还表现在前者学生只需在家里就可收集到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作为材料来完成作业。后者则是应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要求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到郊区去采集树叶、树枝,到海边去拣贝壳,到农家、商场去找稻谷等方法途径来准备材料,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多元智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在小组合作中发展了言语智能、人际智能;在采集盛开的野花或树叶时,花瓣或叶瓣通常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这就是在自然环境中检查乘法的概念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听到鸟鸣、流水声,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在寻找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发展自然观察智能;通过身体运动发展肢体智能;在创作活动过程中发展空间智能;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表现和作业展评发展内省智能。
三、善于诱导学生观察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观察是心灵的窗户”,绘画是帮助孩子通过观察这一渠道,去感知丰富的世界。儿童画的内容,源于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指日常的见闻,间接生活是指模仿别人的画。前者一般出于无意观察,后者大多属于有意观察。后者往往缺乏创造性,而前者容易一过即逝。在引导学生作画之前,要注重让学生对直接生活进行有意观察,所谓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一道理。所以,从多元智能的理论出发,老师和家长在带孩子春游、秋游参观公园、展览室时,可以边观看丰富多彩的景物边适当采集些石块、树叶等,(同时应帮助孩子学会热爱大自然)丰富扩大孩子的视野,训练孩子凭借具体的感情对对象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从而在体验大自然的真谛,使自己的多项智能得以开发。
四、做好课前充分准备发展多元智能
在教室内指导儿童想象画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虽然不一定要有直接的实景实物,但也不能脱离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努力使他们的各项智能获得发展。比如画“微观世界”一课时就要考虑到儿童对“叶子上的小血管”并不是知道太多,课前除了要准备必要的显微镜,还要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录像、网上资料等。当然,教师能亲自出马大自然去拍摄一些实景资料则更好。如此,一方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一方面又可解决“叶片”中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拥有大自然真实资料为依据,避免“闭门造车”的作业出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不受任何框框约束、限制来进行创作。
五、注重发展“个性”发展多元智能
加德纳理论认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能力将所有八种智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关于孩子的多元智能,家长是真正的专家,他们有机会看到孩子在饱含八种智能因素的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所以常常听到孩子对父母说:“要这个……”“我喜欢……”“我不要……”,这些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他表达儿童的自尊,让别人承认“我”的个性和要求。在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也常常流露出这种个性。有的儿童表现得比较强烈些,有的弱些。个性是一种积极因素,要培育它,不要挫伤它。对孩子的画,绝对不能吹毛求疵。有的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及对自然感受的表现方式,常常发出一些不该有的训斥。如“房子画矮了,人怎么比房子高”“桌子腿没有画直,会倒的!”甚至会说:“画的什么东西,乱七八糟的”,这样只能导致孩子失去信心,心理受到严重挫伤。要知道,儿童对自然的感知带有一定的偏见,虽然幼稚,但很自信,甚至是固执,这些恰恰是儿童画的独特风格。美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在绘画方面的“自我表现”,利用和培养儿童的个性,使它能自然地反映在儿童绘画之中,给人们以感染和享受。
小学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未来的艺术家而进行的感觉训练,而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通过自己的手和眼去感受潜藏在事物背后的东西,是培养他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爱与感觉。美术课标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地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仍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是与多元智能理论完全相通的,因为加德纳理论是一个更多崇尚培养,也崇尚天性的模式。
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郝伯特.里德在论到艺术的教育中的地位时主张:“艺术,照一般所了解的,应该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因为没有其它的科目能给予儿童一种意识使意象与概念、感觉与思想发生相关关系与统一,而同时也能给予一种天性上得来的有关宇宙法则的知识和一种与自然调和的习惯和行为。” 因此说,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很好题材,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最好的资源。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婀娜多姿的南国春色,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高耸入云的三山五岳,这些不仅可以给人美感,而且能够用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人心胸宽广,乐观豪迈。大自然的景物,为青少年提供了审美创造的感情形象,增进了他们的才智情思。我们为何不和学生一起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描绘美的景色,领略美的风味,体验美的情趣,玩味美的奥妙呢?来吧,让大自然和学生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吧!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阿姆斯特朗[美] 《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奶奶说那曾是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河,河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夏天的夜晚,小孩子在水里嬉戏,大人们在岸边乘凉。
奶奶记忆中的小河令人神往。而现在原先小河虽然还在,但不再清澈了,再也没有鱼和虾了,更没有人来洗衣洗菜了,河面上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还不时的发出阵阵臭味,人们经过时都要捂住鼻子,怕呼吸了这肮脏的味道而生病……
以前那条惹人喜爱的小河哪去了?它怎么变得这么脏、这么臭?以前那些有爱心的居民到哪里去了?他们怎么变得那么冷漠、那么自私了?
人类都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随心所欲的改变着,数不知要经历多少年才能演变到如今的世界,是几十年,几百年,还是几亿年?而如今却用了几天时间,却轻而易举的把它毁于一旦。
环保、绿色、低碳,都是近年世界范围的热题。相对浪费、污染、破坏,前者的力量在于持续延长人类的整体存在感,以及更亲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什么有这种热议性题目呢?这源于后者的日益泛滥。当人类越来越肆无忌惮诋毁大自然时,才会发现自身越来越匮乏。这匮乏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中国需要怎样的环保理念,应该树立怎样的绿色意识?我们无力回答。当污染和破坏已经深入人心,仅仅的科学方式无法了断问题的根本。我们需要从机理的深处来探寻和问诊病源,进而尝试在下一代或者下一个世界中让违背大自然自身规律的事情就此绝迹。
当中国人放弃或不屑去一路下来地了解自己的家园时,一个美国人,前《纽约客》记者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独自驱车行驶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这本书中,他不仅仅是个游客,你从他的字里行间更能发现一名体验派的社会学者的身体力行。他不用从故纸堆中找资料,而是亲身感受近年来的变化。这变化的背面有关于环境的更迭与迷失,更有造成这些或破败或残缺现实的真实原因。海斯勒用七年的光阴行走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他面对的是永远不缺少惊奇和残酷的城乡,造成种种艰难状态的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思考。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不规则运动,是我们打量这个不断变化中国的最好方式之一,从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环境,是如何在一种强烈的“不得不”下遭到声嘶力竭的破坏的。
如果要对环保意识来一番追本溯源,那么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无疑是重要源头之一。在这本书中,她向人类第一次发出纠正―对诸如“征服大自然”之类的口号。蕾切尔•卡森用科学的陈述和追问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在环境保护概念形成之前,人类的发展无不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残酷掠夺和恶狠狠的摧残之下,直到今天,人类改观的不多,但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卡森富有人文精神著作的昭示下,懂得了一些和谐相处之道以及善待大自然的重要之处。有人说,善待大自然还来得及。真的吗?越来越多的天灾在启示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紧迫性,人类至少应该在大自然报复来临前学会敬畏。人类的反省首先开始于科技,或者是因为科技而对技术本身的反省,这种人类发明出来的技术反过来毁灭人类的例子太多了,行进到21世纪当然不只是DDT杀虫剂那么简单。正所谓有形易访无形难控,人类内心纠结千年的所谓进步、发展情结该如何有效控制呢?或者说,我们在步履不停的时代节奏中,如何找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内心世界呢?台湾作家蒋勋的《孤独六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至少告诉了我如何与自我内心相处的方式。前文说了,仅仅学会科学方式上的环保或者禁忌,无法真正解决人类在环保问题上的核心领域,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修缮自己的心灵。比如潜藏于人性内在的“暴力孤独”。蒋勋在历史、文化、文艺中帮我们找寻如何松解和释放这种体内垃圾,同样当我们对大自然产生一种可怕的征服欲望时,也可以将之化解、熄灭。
环保意识如一栋破败的房子,当完成对其的评估和清除,剩下的工作就是重新修缮和装修。从南京出走到香港的华人作家葛亮,是一个对传统和旧物无比怀念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集《七声》(作家出版社,2011年3月版)里有过多对美好过去的描述,无论是木匠、捏泥人的手工艺人,还是旧时古都南京的一景一物,统统展示着旧物之美,寄托着人们对传统之美的美好记忆。它们都不应该成为现代化的淘汰品,而是应该更好地作为人类伟大的文明继续存在下去。说到底,对传统的尊重,也如环保意识一样,是一种敬畏和传承,而非因其老旧而一概毁之。
那些所谓“旧物”、自然里的鱼虫以及乡土气息的村庄,其实都是人类历史留给我们后代的一种美好。《塞耳彭自然史》(怀特著,缪哲译,花城出版社,2002年12月版)讲述的正是英国一处可爱的乡村―塞耳彭村里的鸟兽草木虫鱼,这些大自然里最司空见惯的生命,是美好与壮丽的另一种象征。学会观察大自然中的普通生命,大概也是我们一次审视和打量自我的过程。《塞耳彭自然史》是18世纪著名博物学家、作家怀特用书信体写成的博物记,对塞耳彭村的鸟兽草木虫鱼娓娓道来,两百多年来一直被传阅,文字的美以及缪哲翻译的妙,给这组乡间美好增添了何止一道的风景。本书也影响后世,20世纪的生态运动,奉此书为生态的圣经之一,1996年,美国的OUTSIDE杂志评选了“改变世界的10本书”(从生态意识的角度),《塞耳彭自然史》名列其中。我们阅读此类名著,并非直接找到一种合适我们自己的环保策略,而是从自己身体内核出发,锻炼和培养一种情操,这种情操让我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更能学会发现它原本的美,以至于我们可以不再虚妄地产生那些改造或者征服的欲望。
一、双向运动的复调:自然的在场与人性的衍化
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部人特有的生存样态与人文情感,而置身于既定环境中的西部作家,当然不可能不在其创作中把这种特殊性加以反映,而这又深层规范着西部作家的文化心理及美学准则。正如研究者所言,“没有哪块地方像这里一样,自然的参与、自然的色彩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和制约如此直截了当地突现在历史生活的表象和深层”②。西部几乎汇聚了中国内地所有恶:劣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大自然对西部人表现得格外吝啬而残忍,资源匮乏,天灾不断,似乎到处是草原的荒凉沙化、大漠的死寂无边、冰川雪山的阴冷森寒、黄土高原的干枯贫瘠,从而给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涂上了一层浓重的魅性色彩。大自然的无时无处不“在场”,对西部人而言,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压迫的力量而存在的,因此,虽然西部人更经常地意识到大自然的存在,却难以感受到某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正是在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的巨大反差中,西部人对大自然形成了那种既敬畏又亲和,既谦卑又力图在自然面前证实人的本质力量的矛盾的情感结构。在人与自然的复杂的双向运动中,“人的问题”被凸显出来,人必须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发现人,发现自己,并且只有在与自然的不断对话中,西部人才能更好地完成其对自我的追问与确认,而关于这些活动的书写便构成了西部叙事中考察人性变迁的主要参照系之一。有人指出,“本初形态的西部自然为现代人的朦胧灵魂的栖息和对于生命本相的追问保留了可贵的空间,同时也为文学提供了‘美’的生成的资源和环境”⑧。基于这种人与自然既冲突又和谐的复调,西部叙事便极有可能跨越历史的、社会的和美学的羁绊,而跃居当代文学的某种高地。
在邵振国、冯苓植、柏原和王家达等西部乡土作家那里,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冲突是生存的常态,对这种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一度形成了他们的叙事母题。主人公的痛苦或快乐、期待或绝望都维系于大自然,这里的大自然却不是冷冰冰的一种客观存在物,而是作为人物主要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直接参与到人物的命运演变中。柏原的《天桥崾岘》,从表象上看,讲述的是三代女人“被换”的婚姻悲剧,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性的压制,但更深刻的原因却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因为贫穷,生命中所有的尊严都消失殆尽,人的全部努力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延续生命,所谓“换”与“被换”也不过是延续生命的常见方式。为什么会如此贫穷?不是乡民们不勤劳,也不是他们不节俭,根本原因是黄土地的贫瘠与严酷,这里十年九旱,自然资源匮乏,大自然在以无声的方式惩罚着黄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无始无终。冯苓植的笔触有时驰骋于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他笔下的骆驼、马、牛、羊,沙柳、沙蒿、骆驼刺、芨芨草,野兔、狐狸、老鼠、蜥蜴,都在彰显腾格里沙漠抑或是阿拉善草原的生命景观,但作家不厌其烦地书写这些自然的生命景观却是为了反衬人性之善或人性之恶。张弛的《甲光》、《童子魂》、《汗血马》讲述的是自然神秘而邪恶的力量,以及人的抗争而无果的悲剧。《甲光》中的自然,以瘟疫遍地、猛兽出洞、赤霞千里、战马克勤克厮咬等异常现象暗示着种种战争命定的趋势,但又漠然旁观,无意去挽救悲剧的出场,而人性之恶便成了作家拷问的核心对象。《汗血马》中的自然更是惊险奇特,置身于这种自然的人也处在无限循环的怪圈之中,为了生存,人必须向自然发起挑战,但人难免又都败在严寒、干旱、瘟疫等自然的惩罚面前,自然给人造成了一幕幕的悲剧,而又无动于衷地冷眼旁观。
80年代的西部军旅作家,如李本深、唐栋、李镜、李斌奎等也致力于传达人与自然相冲突的主题形态,同样备受文坛关注。他们在这个阶段推出了一批反映西部边陲哨卡生活的作品,这些叙事着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中彰显人性的探索。尽管它们起步于“十七年”主流文学的传统,如不时显现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模式化的痕迹,但因为着眼点在于表述“英雄也是人”的命题,故它们往往将视野投放于西部自然给人造成的复杂感受,诸如因为大自然的迫压而形成的某种苦难、孤独或崇高的审美体验。在主人公同大自然持续不断的搏斗和对“苦难”勇敢的担当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某种崇高的“精神存在”的况味,诚如黑格尔所言,“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因此,军旅作家对西部的冰山、大漠、高原等自然景观的书写就显得意义突出,它们不仅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特殊背景,而且对于叙事的人性观照与诗意化的审美把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边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军人的特殊使命,使主人公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处于大自然的包围之中,无论在巍巍昆仑的群山之巅,还是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大自然总是使人感到生命的艰辛与苦难,以及人的渺小与孤独。在人与自然的持续冲突中,冰山大漠成了主人公发现和塑造自我的最佳机缘,它们以其严酷性与强制性,持续强化着人的坚韧的意志和进取的品格。杨志军80年代末推出的长篇力作《海昨天退去》,是展现西部人与酷烈的西部自然以及异化的现代社会之1司相冲突的一部有着强烈悲剧色彩的叙事。主人公华老岳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铁汉人物,作为西部军人,他敢于挑战,率领部下向青藏高原的生命绝地进发,他们的任务是穿越西部的五大山系,建成一条通往内地的输油管线。但大自然不仅通过残暴的力量在考验着人们身体机能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且像高高在上的神,在冷酷地注视着这些经历着悲剧的人们的心理负载能力,终于有十多个士兵,因为忍受不了无边的悲剧的威胁,用刀片割断了自己的喉咙,悲哀地将生命留在了威严而无声的唐古拉山。也是在大自然的极度暴虐中,人的意志力量的出场才显得如此的动人。西部军人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表现出的那些忠贞、韧性和无私,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使大自然的所有、暴虐和残忍都相形见绌,人的本质力量像一轮不可阻挡的旭阳冉冉升腾。在当代文学史上,像《海昨天退去》这样将人与自然的冲突和搏杀书写得如此Ig心动魄的还不多见,其文学史意义尤其体现在将自然的“在场”以角色的身份进行了叙写。回荡在这个叙事文本中的,始终是海明威《老人与海》式的苍凉而悲壮的旋律,是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式的高亢而沉雄的音符,它的1司世,给80年代渐趋弱化的文坛送来了气贯长虹的浩荡长风。
二、“绝域产生大美”:心灵的震颤根于对大自然的深层解读
大自然乃是一个既有丰富活力、又有严整秩序和规则的运动着的生命整体,人作为自然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存在于自然的整体生命链当中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㈢。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与人类的关系如此紧密,决定了人不能从自然当中独立出来而存在,更由于大自然将人类也涵养其中,人与自然万物实际具有同构性与同质性。原始宗教神学常常把自然看做是人的同类自有其道理,它们以拟人化的方式来解读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其导致的结果是将自然巫魅化与人格化,“自然原来是一种模糊而神秘的东西,充满了各种藏身于树中水下的神明和精灵”。原始宗教神学对人类的童年影响深远,故远古时期的人对自然皆心存敬畏,并虔诚地从大自然的运行中领悟“人的存在”的真知,如伏羲创立的先天八卦,就是对自然万象的概括却无不适应于人事。从自然出发并回到人自身,使古代的诗人不断获得心灵的和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传达的就是人与自然深层的精神交流与情感体验。但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人类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对大自然加以“祛魅”,大自然与人类走向了形神分离的道路,几乎在一夜之间,大自然便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也从“主体一客体”而蜕变为“客体一主体”,这其实是人与自然走向冲突的开始。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人类感觉自己俨然是大自然的主人,不再敬畏大自然,不再顺应自然而生活,也不屑于再怀着谦卑之心从自然的运行中感悟什么,自然之神死了,人的欲望活了,这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而作为作家,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美学观照,但想从静默的大自然获得有质量的审美感知,就必须将已经“祛魅”的大自然恢复本原的魅性色彩与人格化力量,唤回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心灵的震颤,这也就是“复魅”。海德格尔曾说,“自然在场于人类劳作和民族命运中,在日月星辰和诸神中,但也在岩石、植物和动物中,也在河流和气候中。自然之无所不在‘令人惊叹”~。海德格尔所描述的“在场”的自然,即作家眼中的自然,它既无所不在,更可能激起作家的某种“惊叹”,因为在作家与大自然相遇的那个瞬1司,大自然已经被复魅,恢复了失落的“神性”。
在2O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对自然的神性与魅性的双重观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文化叙述,这种叙述既是对人与自然冲突的主题形态的延伸或颠覆,也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回归,显示着别样的现代性追求。自然文化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其渊源极深,如中国的道家文化,古希腊的犬儒哲学、斯多阿学派,法国启蒙运动中卢梭的哲学与文学,德国19世纪末期尼采的哲学和20世纪初期海德格尔的哲学等,都属于自然文化的范畴。自然文化对文学的深层渗透,使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成就了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可能性。从鲁迅的“狂人”到沈从文的“野人”,再到莫言的“土匪”和张承志的“回民”,无不张扬着尼采“酒神”式的生命强力。从创造社作家如郁达夫的欲望言说到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情感倾诉,又回荡着卢梭式的对自然生命感悟的声音。周作人更是在美文中尽情挥洒道家清静无为的况味,林语堂在晚期的创作中一如周作人,追慕道家文化的底蕴。回视新时期西部文学,无论张贤亮、张承志、杨志军、王家达,也无论扎西达娃、杨争光、雪漠、红柯,尽管都有凸显人与自然冲突的一面,但他们更有复归自然的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发生,基于西部作家对大自然的深层解读,其典范的美学特征,用一句话来讲,即“绝域产生大美”。
张承志对西部的钟爱,使他能够从常见的自然景观中升华出令人流连忘返的意象,如广袤的草原,无涯的大漠,奔腾不羁的烈马,碧血染就的晚霞,以及雪岭冰峰、黄土梁峁、河流戈壁、静夜荒滩、春阳残月、寒风雪路,但这些自然意象却都能与人的情绪或命运融为一体,从而生成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笔下的自然更像一个场域,一头连接着俗世,一头连接着神性,却无不弥散着神性的启示与召唤的力量,大自然在尽情展示着神性与魅性。他眼中的自然真切而又神秘,浩大而又具象,他的心是静的,充满了对自然的虔诚与谦卑,他甚至能够从大自然最轻微的声响中听辨出某种灵魂的启示。张承志自然书写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的灵感大多来自于自然那些狰狞而严酷的形象,也是在自然的直接参与下,他完成了人生蜕变的仪式,从《黑骏马》到《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都是这样。他的叙事文本清晰地记录着其“在路上”的情感变迁与心路历程,那让人望而生畏的自然不仅是他放飞心灵、释放情感的场所与对象,更重要的是,自然以其自在自为的方式影响或改变了这个不顾一切闯入它腹地的人,并使其产生人生境界的某种飞跃。红柯的西部书写同样尽情展示着自然的神性与魅性,阅读红柯的小说,总能感觉到作家对自然的复杂感受,其中“敬畏”与“谦卑”是最常见的两种情感样态。在红柯所描述的自然世界里,似乎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了灵性,它们已经超越了物性而成为人的精神价值的构成部分,一只羊、一匹马、一棵树,甚至于一块看似平凡的石头,都拥有一种神秘的使人敬畏的力量。红柯对西部这块大地上人的生命活动尤为关注,他以悲悯的眼光打量着人的艰难而又倔强的生命活动,往往通过展现那种近乎原始、近乎蛮荒的自然意象来升华生命,让生命酣畅并且飞扬,从而实现人的生命的某种超越。但红柯叙事讲述更多的则是自然的神性与魅性的统一,其人物在敬畏自然中生活着,而自然的神秘力量又是一种超越性价值的化身,人物对自然的真诚膜拜,使他_们恢复了自然的感觉,发现了自然的本相,并在自然镜像中看到了人自身真正的生命力量。红柯也是从人的内在生命力与自然的同构关系中,将人的生命本质与自然的原始状态融为一体,从而也就实现了自然哲学与生命哲学的统一。如《树桩》中的那个男人,《莫合烟》中的父亲,都是一种自然化的人,自然性已渗透到了人物的身心内外,而人物身上的社会性与价值观念已大为淡化,人性消融在自然性之中。正因为人物与自然的高度融和,所以,红柯叙事中的人物大多没有名字,只是自然场景中的一种角色,或者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儿子,一个父亲,如此而已,就像那些没有名字的高山、荒原、河流,或森林,人只不过是自然的必要构成。从金色的阿尔泰到神秘的哈那斯湖,从手指间的大河到黄金草原,红柯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地给人们展示着雄奇苍凉的西部自然,他深情的目光总是能够发现西部自然的绝俗之美,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深层次的解读,来自于心灵的震颤。诚如他自己所言,“我曾为新特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大戈壁、大沙漠、大草原必然产生生命的大气象,绝域产生大美”⑧。
三、寻根的路还在继续:西部生态文学的崛起
西部生态文学的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前文所言,西部的苍凉、辽阔和浩大,使西部作家更经常地意识到大自然的存在,这几乎成为他们深层的心理积淀,是地域性地理条件使然;其次,西部作家常常对大自然包含着神性与魅性的双重体验,也许他们对“大自然的报复”体会更多,也更深,这是他们创作生态文学的生活积淀。因此,当生态危机开始出现并无限蔓延,就不能不引起西部作家的高度关注与忧思,而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文学成为主流话语的时刻,也最有可能引发西部作家的迅速回应。在某种意义上,这使西部文学与世界前沿『生文学思潮形成了深度的契合与共振,并使西部文学再次跃居当代文学的某种高地。大多数西部作家其实也是乡土作家,从柳青到路遥、实、贾平凹,再到雪漠、红柯、石舒清,他们更多的是乡土言说,也更擅长于乡土言说,对于城市文明,他们保持着天然的心理距离,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可能像东南沿海地区的作家那样,怀着一种审美的、欣喜的态度观察和书写城市文明的演讲。而乡土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文学,这种文学传统深刻影响着西部作家的美学选择,故当文学主潮转向的时刻,西部作家也更容易从文学传统中汲取养料并形成新的文学话语。还应该看到,西部也是宗教文化覆盖较大的地区,如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各类原始宗教,这些宗教文化渗透到了西部人的所有活动之中,而这些宗教大多又包含着深切的生态关怀,仅以伊斯兰教为例,就有禁食规定、对水资源的虔诚等,表现出强烈的生态色彩。既然富于生态关怀的宗教文化深度规范着西部人的衣食住行,西部作家从宗教文化中获取相应的生态话语资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西部生态文学的崛起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学原因,但无论如何,这种叙事仍然没有僭越“人与自然的冲突”的主题形态,甚至可以说是这个主题形态的深化。雪漠的《猎原》是一部充满了生态寓言性质的叙事。
这首曲载着倾听者无虑的梦想,使倾听者感受曲中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多彩芬芳,思绪沉沦在大自然如此令人向往之中。了解相关精彩内容,接下来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大自然日记1大自然,你就是美丽的,你就是可爱的,你就是纯洁的,你就是充满生机的,你就是完美的。
严寒的冬天悄然离去春姑娘披着柔柔的轻纱悠悠地向我们走来,此时她洒下点点甘露滋润着人间。看,金黄色的蒲公英在路边耀目,蜜蜂在粉红色的杏花间歌唱,蝴蝶在蓝色的天空飞舞……春姑娘把大地把大地变的生机勃勃,栩栩如生。她走到小树那里,给它换上了一件绿油油的衣服,小草听到了春姑娘的召唤,便迫不及待的钻出来与春姑娘见面。这就是大自然的春天。
春天的最后一个夜晚,江畔边的垂柳、夜晚的微风都在窃窃私语,宣布着夏的来到。夏来了。各色的野花都开了,红的,绿的,白的,黄的,蓝的,粉的,总之,各色的鲜花都聚拢来,此时汇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就是大自然的夏天。
夏去秋来,深绿的小草变的枯黄了,小花也不明白跑到那儿去了。秋高气爽,天像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轻盈的云朵,雪白雪白,如奶汁一样。树叶变成了金黄色了,犹如一片片金黄色的小扇子。这就是大自然的秋天。
儿凋谢了,树叶掉没了,小草枯萎了,乌云密布了整个上空,随后,雪来了。整个世界好像就是银子铸造的一样。寒风发怒了,它用尽全身的力气摇动着整个世界。这就是大自然的冬天。
春天,像一个魔法家,把大自然变的栩栩如生;夏天,像一个童话家,把大自然变的如同童话里一样热;秋天,像一个绘画家,把大自然描绘成金色的世界;冬天,像一个神话家,把大自然变的如银子一样美丽。
大自然,你就是完美的。
大自然日记2夏天正是赏荷花的季节,此时的荷花丛丛郁郁,芳香扑鼻碧绿的荷叶,艳丽的荷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你瞧,圣洁最美的花和洁白或粉红,一朵朵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有的满面春风含笑着。露出嫩黄色的小小莲蓬。有的羞涩打着耳朵,憋着劲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开两三片花瓣,有的90株簇拥者开在一起,仿佛一群欢快的少年,有的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犹如一群活泼的少年,他们开心的谈着,笑着。
夏季的雨,雨后的荷塘,显得格外清爽和静谧的朵朵荷花是下凡的仙女一样,婀娜多姿。
美丽的蝴蝶欢快的亲情,勤劳的蜜蜂,来此地观光,他们有的在花瓣上休息,有的在花丛中流连,有的在花的尖上起落,有的在花蕊休息。
夜幕降临后,荷塘别有一方韵味,一轮出的满月透过杨柳的枝叶,把它银白色的月光洒在荷塘的叶子和花上。
娇艳的荷花碧绿的叶子,肥沃的凉棚,全都在薄薄的青雾中仿佛吸过牛奶浴一样,风划过一道道波痕,闪电一般向远处划去。
荷花是一种纯洁和正直的花儿的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什么都没有比她更美的了。
大自然日记3大自然当中有许多小秘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楼下跑步,跑着跑着,我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块块面包屑在移动。我停下了脚步,发现是蚂蚁们在搬面包屑,难怪面包屑在移动,要不然面包屑就是着魔了。它们齐心协力地搬着面包屑,好像蚂蚁们在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号。蚂蚁们快到蚁巢了,蚁巢建在小土坡上,这样下雨时就不会被水淹了。虽然快要到蚁巢了,但是现在是蚂蚁们最困难的时刻。突然,小土坡上的小石块滚了下来,眼看就要撞上它们了,我紧张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队伍中有十几只强壮的蚂蚁为了掩护群体的安全而牺牲了。顿时,我心里想:多么勇敢的小蚂蚁啊,多么坚强的小蚂蚁啊!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我要学习蚂蚁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蚂蚁们又重新排好队列向蚁巢走去。然而危险又出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青虫出现了,它挥舞着尾巴,好像想和蚂蚁们战斗呢!蚂蚁们像潮水一样冲了上去,大青虫甩着大尾巴把蚂蚁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蚂蚁又从四周突围大青虫,大青虫开始跳起来。蚂蚁们爬到大青虫的身上,左咬咬,右咬咬,大青虫怎么挣扎都没有用。最后,大青虫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蚂蚁们把面包屑和大青虫一起拉回了蚁巢。
通过这次对蚂蚁搬面包屑和大战大青虫的观察,给我的启发是只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做什么事都可以成功。
大自然日记4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一天,我在小区散步时,忽然间看见了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一阵微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极了!这一片爬山虎翠绿翠绿的,像一块块翡翠挂在墙上。我走向这片爬山虎,翻开它的叶子一看,一只只扁扁的、圆圆的脚粘在墙上,看起来很滑稽。我本来想拔下来带回家仔细研究一下爬山虎的脚。谁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拔不下来。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家上网查一下关于爬山虎的资料。
一回到家,我立刻打开电脑,上“百度”一搜,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爬山虎的脚上含有磁性,因此粘在墙上拔不下来。不过,爬山虎的脚和茎分开了,它的脚虽然没有了营养,依然还在墙上牢牢地粘住。假如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拔下它的脚。从爬山虎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于面对。就像有些人将爬山虎茎和脚分开后,想把它的脚拔下来,但爬山虎依然坚持着,即使只有一丝希望……
大家也一定在生活中观察过植物吧?赶快和我分享一下吧!
大自然日记5在一个八面环山的狭长平地上,座落着一座宁静的小城镇,镇的南面有一个僻静的村庄,村庄里有一户和睦的人家,那人家中有一个爱自然的年轻人,那个年轻人就是我。
我爱自然,因为春日的生机盎然,因为夏日的绿意勃发,因为秋日的安宁沉静,因为冬日的万物萌生。
春日,我喜欢游逛于山林田埂,看着那树上嫩生的芽儿,忍不住凑过去闻一闻——清新便油然而生。闭上眼,聆听那远近的鸟语,那淙淙的溪流。坐下来,深呼吸,一阵清爽洋溢在心灵。站起来,狂奔一阵,用尽全力大喊几声,就像嫩芽突破表皮,花瓣胀破骨朵。这就是大自然的春日,也是我的春日,我已然成为春日的一根小草,跟着万物享受春日。
夏日,我喜欢去水库边钓鱼。赤着双脚坐在树阴下,树外风和日丽,树下凉风习习,草儿抚弄我的双脚,痒痒的。放下鱼饵,把鱼竿插在一边,四周映得我好不舒服,抬头张望一番,满眼都是绿色。水光山色,回清倒影,令我心旷神怡。水面上游弋着几只野鸭,忽然天上飞过一只苍鹰,全都钻进水里去了,再一看时,已经到了那头。收钩之前,我仍不忘跳入水中,畅游一番,与同伴在水中嬉戏,远处的野鸭也跟着打闹起来。野鸭也和我一起欢乐,我于是感到自己融入了大自然。
秋日,携着家人,漫步于山间小径。时而一排大雁掠过头顶,时而几只野雏在林中跳跃,拖着又长又漂亮的尾羽,有点“飞天凤凰”的味道。水流变得细了,树叶黄了,田野空空的,只有几个小孩子在玩泥巴,挖泥鳅,欢快的笑声,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童年。山上的一片松树却是绿意不减,顽强拼搏,抗拒枯黄。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喜欢寂静的我已经沉寂在寂静之中。
关键词:亲身体验 多元课程 一日活动的渗透 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0-02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幼儿的环境意识,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选择了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树木作为环境保护教育的切入点。由于幼儿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直观感知和认识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概念,需要教师运用多种途径,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爱护树木的环保技能,萌发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树木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学习活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抓住可利用因素,引领幼儿走进环保行列。本文以中班主题活动《亲亲树朋友》的实践研究为例,结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谈谈笔者在引导幼儿实践“保护树木”这一环境保护教育上的点滴经验。
一、走进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的生态资源是对幼儿进行“爱护树木”环保教育的活教材,带领幼儿体验自然、感受环境,才有可能培养他们对树木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爱护树木的愿望。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发现形态各异的树木,让他们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绿色植物,知道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花草树木,在草地上游戏、玩耍,享受清新空气。组织幼儿开展小菜园种植活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使用铲子、锄头等工具松土、播种、浇水、拔草等直接感知种植的辛苦与劳动的快乐,并在长期的蔬菜管理、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了解当季蔬菜的生长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通过亲子体验活动《我的树朋友》,引导幼儿感知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及探索大自然的愿望,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
二、实践多元课程,拓展环保认知经验
(一)抓住教育契机,生成爱护树木的环保教育主题内容
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爱提问、爱探究的他们心中常会迸发出奇思妙想,这些兴趣都是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并予以支持、帮助,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孩子们在与同伴展示、分享自己带来的“树的礼物”后,我们通过欣赏故事、图片、视频,参观感知、品尝分享等方式帮助幼儿丰富关于不一样的树的经验。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孩子们提出了关于树的联想。如:小树如果很健康,会不会一直长到天堂上呢?小树生病的时候,会弯曲着头吗,生病了怎么办?榕树为什么会长胡须?树会长到多少岁?……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得到了共鸣,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与探究。老师们也很欣喜,因为随着认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已经从对树木的关注走进对树木的探究层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寻找资料,将每个人的调查结果进行分享。我们在与孩子们不断互动中,最终以“不一样的树、成长的奥秘、树的本领大、亲亲树朋友、爱护树木”等系列活动完成本次环保教育。
(二)利用环保节日,全面宣传环保教育
3月12日植树节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教育资源。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植树节亲子护树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并在点滴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懂得通过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家园。同时,在我们幼儿园每个学期都会开展“绿色环保周”主题活动。在环保周活动里,孩子们通过收集“变废为宝”物品、“亲子小制作”“环保画展”“调查”等形式实践环保行为。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提升环保认知经验
教师应注重环境潜能的发挥,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投放低结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提升环保认知经验。
如在系列主题活动“树的本领大”中,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树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亲子共同收集了许多与树木相关的物品、食品等带到班级展示、分享,并利用班级的展示柜、增设的木质货架,创设了“木制品展览会”与“树食铺”的环境。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孩子们通过个别自选或结伴参与活动。如“木制品展览会”,孩子们不仅可以随时欣赏、说一说同伴带来的木制工艺品、玩具、生活用品等,还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几份“木制品清单”扮演管理员,对展览会上的所有木制品进行分类、清点、记录。如根据物品上贴的号数进行分类,或根据物品的功用进行分类。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不仅认知了木制品丰富的分类,还发展了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分类统计方法,促进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而在“树食铺”区域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结伴自选服务员与顾客的角色进行游戏。事先,教师与幼儿一起将大家带来的与树有关的食品分类:干果、糕点、茶等,并商订了每种食品食用的限制数量。在此基础上,服务员根据顾客的要求,在“树食铺菜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顾客的号数及选择的食物与数量,顾客可以到货架上自助选取食物,也可以由服务员帮忙。餐后由服务员擦拭桌面,顾客清理餐具。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通过品尝活动深刻地认知到树木浑身都是宝,还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数概念,提升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自理能力。
三、挖掘家长资源,延伸环保教育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家长有了环保意识,就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这对幼儿园的环保教育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爱护树木”的环保行动。首先家长会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宣传环保教育的意义,动员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其次,我们将孩子们的“亲亲树朋友”主题活动进展以照片、文字、学习故事、家教文摘等形式与家长分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发展动态。再次,通过“树朋友”“植树节活动”“变废为宝”“调查”“故事创编”“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等系列亲子活动,实现家园共育,使幼儿在父母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中受到熏陶,终身受益。
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提升环境保护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引领幼儿、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环保,使幼儿环境保护教育的社会效益逐步凸显。
参考文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中描写湖泊的句子。
2.发挥想象,品词析句,感悟九寨沟绮丽的、原始的自然风光,了解那里的珍禽异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课前准备:
播放《九寨沟》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还知道了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奇的――(板书:童话世界)。九寨沟因为有了这绮丽的风光和罕见的珍稀动物而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今天,我们继续畅游九寨沟,一起来感受它的诗情画意。
二、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初读课文,抓住描写的景物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来到九寨沟,你能看到哪些美景?
读后让生汇报:谁来说一说(板书:雪峰、湖泊、瀑布)。
2.再读课文,了解景物的特点
当我们置身于九寨沟的山水之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九寨沟什么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用心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它有什么特点?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3.交流学习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九寨沟的什么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1)雪峰
①读句子:请你把有关句子读出来。
②说特点:“插入云霄”说明雪峰――高。(板书:插入云霄)
③悟感情:你能把雪峰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的景象读出来吗?指名读。
过渡:你还发现九寨沟的什么景物也很美?
(2)湖泊
①读句子,说特点。九寨沟的湖泊也很美,请你读读文中描写湖泊的句子。还有补充的吗?
②相机出示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a.“颗颗宝石”指什么?“彩带”呢?“大大小小”说明什么?放眼远眺,这湖泊就像宝石,沟谷就是彩带,多美丽、多可爱呀!谁能读出它的美丽、可爱?
b.湖泊的美还表现在――“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湖水真清呀,连湖底色彩斑斓的石块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c.九寨沟湖泊的神奇还神奇在――请你读。(五花海、五彩池句)
作者把九寨沟的湖泊比作――(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怎么会是图画呢?这图画里有些什么?(板书:五彩缤纷)
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湖泊的美表现出来吧。
③看图片,练习背诵。请看,(出示图片)和你们想象中的一样吗?指名说。
愿意把这美丽的湖泊记在脑海里吗?请你们试着背一背这几句话。
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背诵。
一起试试,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看屏幕。
(3)瀑布
①说说特点。山奇水灵,九寨如画,你还喜欢九寨沟的――(瀑布)。自由读读文中描写瀑布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蔚为壮观)
②指导朗读。你注意到了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四字词语?注意这些词语,谁来品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看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后指名说。
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瀑布的气势。
③看图片,说感受,再读句子。出示瀑布图画,请看,这就是九寨沟的瀑布。(图片)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现在,你再来读读书中描写瀑布的句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4)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
老师给课文配上音乐,让我们美美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九寨沟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看看怎样读就能把动物的特点读出来。开始吧。
读后交流,指名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
2.交流
捧起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这些动物的语句,试着读出它们的特点。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就多读两遍。
(1)金丝猴
我最喜欢金丝猴。就请你读读这句话。你为什么喜欢金丝猴?指名读。
在这句中有个词最能表现猴子的机灵,哪个词?(窥视)怎样才算是窥视?
(2)羚羊
他喜欢金丝猴,你呢?我最喜欢羚羊。你能直接读出它的特点吗?你来试一试。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你很会听呀,善于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大熊猫
还有喜欢什么的?你能读出来吗?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憨态可掬是什么样的?你能把它憨态可掬的样子读出来吗?
(4)小熊猫
小熊猫和大熊猫长得一样吗?看看(出示图片),这就是小熊猫,它呀,和大熊猫可是截然不同哦。
你想,她从山坡一溜烟地跑到谷底干什么呢?哦!真爱美呀。你能把他的样子读出来吗?谁还想读?
板书:……异兽珍禽。
这些异兽珍禽给九寨沟的山水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好吗?师引读。生接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第五自然段
这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此时,同学们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定有了更深的感悟。谁来读?(板书:人间仙境)
2.了解第五自然段的作用
想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的,这一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它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畅游了九寨沟,仿佛进入了仙境。那山、那水、那些珍稀动物都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也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收集更多关于九寨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九寨沟,感受九寨沟。
附板书设计:
九寨沟
雪峰 插入云霄
景物 湖泊 五彩缤纷
瀑布 蔚为壮观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范文最新
同学们、老师们:
当你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森林、当你行走于青草幽幽的林间小道,当你辗转与峰峦重叠的山间,你是否想到如果听到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如果遇到溪边休憩的小生灵……那么大自然该有多么迷人。谁不向往静谧的田园生活?谁不渴望每天见到蓝天白云?谁不期待身边有鸟语花香?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我们的命运就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动物作为生物琏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世界每天都有珍稀动物在灭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动物被猎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益虫被杀,害虫猖獗;森林被伐,灾害濒繁;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正在恶化,可是我们又能怨谁呢?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大自然的主宰者,猎杀动物、砍伐森林、摧毁植物造成的吗?这难道不是我们在自己毁坏生存环境吗?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海湾镇正在积极构建“绿色海湾、生态海湾、魅力海湾”的和谐环境,在四月份我国爱鸟周来临之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些有益的事,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为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物的未来,我们向全体师生倡议:伸出我们的双手,每年种上一棵树;做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宣传者;提倡不食野生动物;劝说、阻止伤害野生动物的人和事。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家乡的树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生存的环境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范文最新
亲爱的长辈、同学们:
最近,我看书时偶然翻到一些关于动物的部分,我看了,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就说那旅鹆吧,它们的国家曾经那么的强大,它们的.数量曾达到上亿只,它们遮天蔽日,多得让人恐惧,然而在人类的枪下,不过几年时间,这个庞大的家族便永远消失了……再看看现在我们的生活,许多人成天穿貂皮大衣,可这些是用狐狸毛皮制成的,许多人整天大吃野味,伤害了无数生灵,很多人都在家里养宠物,可又不精心呵护,没几天宠物就死了……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种啊!人与动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类其实不过是自然生物链的一环,动物们才是构成它的主环,人们对动物的残杀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很久以前,撒哈拉沙漠是个大草原,但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以致撒哈拉沙漠最终变成沙漠。生物链破坏不得,一环断,全链断,万物也将受到毁灭性地打击。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权衡利弊,不要去做无谓的杀生,克制自己,多去保护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并将宠物放生,向更多的人宣传保护动物,向他们陈说利害关系,让他们也一起加入保护动物的行动里来。人类总是一样事物消逝才懂得它的价值。总是事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后,才知道自己错了,但愿这次人们能选择正确的方向。
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停止罪恶伤害,那自然之母便会来惩罚她的子女了。
xxx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保护动物倡议书范文最新 地球上的居民们:你们好!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
但是,地球上的居民们却不曾知道这个美丽壮观的星球,正遭受着怎样的破坏和严重的威胁。
据资料统计,地球上有23%的耕地受到破坏。有许多哺乳类动物和鸟类濒临灭绝,四分之一的人因此得了各种疾病。所以,保护动物是很重要的。现在有许多动物在一瞬间就会奇迹般消失,这都是因为人们平时的行为造成的。所以保护动物就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近些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大肆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的食物链中断,动物之间的生态失去了平衡,有些动物开始寻找新的食物链,人类就成了它们生存下去的牺牲品。没有了动物,植物的食物链也遭到破坏,人类的食物链也会中断,长此以往,就构成地球上的恶性循环,降临在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会降临在人类身上。要知道,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摘 要:原始信仰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所有的人类群体中都可以见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其所形成的原始信仰也各具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生成了哈萨克族流传至今的生态思维。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两大体系。
关键词: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态观
一、原始信仰概述以及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的产生
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会人们对某种宗教,神,思想的信奉。在民俗学中,专指原始宗教心理,即相信有超自然的世界与的力量(神灵,精灵,魔鬼等)存在。在信仰者看来,这种存在不需任何证明,而自然传承。原始信仰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想和缺乏认识的自然的反映。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作为哈萨克族的原始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原始信仰是个非常广大的领域,其起源并非与人类的产生同步,而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过去,首先,哈萨克族人无法解释周围世界的季节变换,雷电风雨以及人类自己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其次,大自然在提供给他们种种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危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精神上的压力与恐惧。因此,他们认为,在冥冥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自然界的万物,控制着万物的盛衰枯荣,令其即可以造福于他们,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也可以加害于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因此,他们只能怀着惊恐和神秘的情绪,臣服在大自然的脚下,对其顶礼膜拜,并企望通过种种崇信仪式,能将大自然中危害自己,威胁自己的力量变成顺服自己,帮助自己的力量。哈萨克族原始信仰意识就这样产生的。
二.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1.哈萨克族自然崇拜生成的生态观
水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水的依赖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因而水便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久远的自然崇拜之一。人类的生存不可缺水。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带给人类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在以采摘植物为生的原始社会早期,就体验到了雨水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时,水中还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动物和植物,直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料。但是,水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祸害。一方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大地,吞噬人畜,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久旱不雨,江河干涸,大地龟裂,庄家枯死,颗粒无收,人类又面临着饥饿与死亡。水可以施福,施祸与人类的两重性,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和恐惧,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
水在操突厥语民族的意识中,是构成世界最早,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基于对水神的敬仰,哈萨克族建立了许多关于水的禁忌,这些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上:玷污了水,也就触犯了水神。如,哈萨克族禁止在泉水,河水上游方便,若有违反,会惹怒水神,会被它诅咒;不能往水里吐痰,这样等于往爷爷的胡子上撒尿;不能往井里吐痰,不能再流着的水里洗衣服,不然会被水神诅咒;不能堵住流着的水,不然事情会不顺利;把被堵住了的水松开让它流走,是件很好的事情,会让你的事情变得顺利。由此可见,哈萨克族通过对水的崇拜建立了一些列关于水的禁忌,而这些禁忌中充分体现着哈萨克族不能浪费水,不能玷污水的生态思维。
植物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原始人天天出没森林,攀崖涉水,采摘植物为生,把植物当做自己生死存亡的命根子,对它抱有特殊的感情。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对于地上生长的花,草,林,木都看做是由人类和品格的东西。客观食物变化多端,自身主观认识反复无常,难解难分,幻觉地认为,植物具有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神奇莫测,秘奥难明,因此引起狂热的植物崇拜。
哈萨克认为春天新长出的青草,树枝,树叶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能随便揪草,折树枝,否则就会遭到树神的报复。在哈萨克族的习俗中,不能踩踏农耕,农作物,这样做是不团结,是不吉利的预兆。放火烧草地与像河水撒尿相同的重罪。不能砍伐荒野郊外的独树,不然会失去独子。认为这棵独树是树神,不能触犯它。不能砍伐连根生长的树木,不然你也会失去你的另一半。不能砍伐生长着的树木,点火要用牲畜的干粪。哈萨克族通过以上禁忌,禁止人类砍伐树木,踩踏绿洲和耕地,以此来维持原始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哈萨克族认为鸟窝不能破坏,不然你的家庭也会家破人亡;不能打碎百灵蛋,否则脸上会长雀斑;不能踩踏蚂蚁窝,否则你会变瘸子;不能频繁猎获老虎和熊,它们是动物神;不能打死青蛙,否则会发洪水;不能碰触蝙蝠,否则会遭它的诅咒;不能猎获动物的幼崽;不能猎获老鹰,否则会遭它诅咒;不能往鸽子扔石头,不然会破坏团结等等。以上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加害动物,也就触犯了动物神,触犯了动物神,就会被诅咒家破人亡。通过这种方式,哈萨克族减少并阻止了对动物的猎获和破坏,维持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
狼崇拜是古代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的崇拜内容,从印第安人到古罗马人,莫不如此。哈萨克族也有狼与氏族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哈萨克乃蛮部落的一支突然遭到外敌的入侵。敌部烧杀掳掠,把这一支乃蛮人都杀光了,只留下一位年老力衰的巴特尔,他们砍断他的四肢,把他抛弃在荒野,企图让他羞愧地死去。敌人退去后,跑来一只母狼,把巴特尔藏进阿尔泰山的一个峭壁岩穴里保护起来,并且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后来有孩子了,子孙繁衍,这支乃蛮人又重新发展起来。因为母狼和巴特尔藏身的岩穴是在名叫额尔捷涅·孔的山巅,所以后来这支乃蛮也就名为额尔捷涅·孔乃蛮。⑥这则神话反映出这支乃蛮人是把狼作为自己的始祖母的。所以说,在哈萨克族的图腾崇拜中也充分地涵盖了原始生态意识。
三.结语
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对传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维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民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由于之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而生态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因此,有必要提取哈萨克族传统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文化,并使之转化为现代文明,提升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乃至世界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发挥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帆 著《生态民俗学》[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27-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