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11 02:11:42

导语:在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当时,应聘者大多数是大中专女生。第一天初选,她就因文化低、身高不够没有过关。她很失望。但她立即想:能当一名清洁工也好。这一夜,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她来到废品收购站,指着一个布满灰尘的旧马桶对收购站的人说,我买一个旧马桶。

在众目睽睽之下。她把脏马桶扛在肩上,走在大街上。路人也纷纷停下脚步,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她,她全然不顾人们的眼光。

当她出现在招聘点时,出格的举动一下子就把招聘官吸引住了,一个人对她说:“姑娘,你昨天不是来过了吗,不是告诉你不合格吗?”

她大声说:“我不是来应聘服务员的,我是来应聘清洁工的。”

那人又说:“清洁工,我们从当地招聘就行了。”

她大着胆子继续说:“我找你们的主考官说几句话。”

主考官走过来问:“姑娘,你有什么话对我说?”

她大声说:“主考官先生。我不是来应聘服务员的,我是来应聘清洁工的。我是一个农村女孩,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我从小在农村劳动,我有的是力气,这个几十斤重的马桶。就是我一路扛过来的。”说着她又把脏马桶扛在肩上原地走了一圈,然后又轻轻地放下。

主考官见这个矮个子姑娘竟能气定神闲地打起一个几十斤重的大马桶,走这么远的路,十分震惊,也十分佩服,知道这是一个很能吃苦的姑娘。点点头表示相信。

她接着说:“我到废品店专门买了这个最脏的马桶,扛到招聘现场,是想给您演示一遍,我是如何把这个最脏的马桶擦干净的。”她一边说,一边蹲下去用抹布认真地擦起马桶。她像擦一个古董一样,从外到里,又从里到外,一会儿工夫就将马桶擦得油光发亮。主考官看了她的“专业表演”,更是惊讶不已,当即表态,聘她做清洁工。

她的名字叫熊素琼,她来到了东莞宝石大酒店后,把清洁工当作一项事业,几年来她每天记擦马桶的心得,一共记下了174本工作日志,记录了她三年内总共擦了7987次马桶的心得体会。总经理看后。非常感动,在酒店工作会议上表扬她说:“熊素琼的条件虽然比在座的各位都差。但她的工作态度是最好的!看看她这些工作日志吧,刷了7987次马桶。对于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就是7987次磨砺!我不认为这是流水账。我更愿意把它当成酒店管理行业的‘马桶学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NIT;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34-03

作为教学过程中最敏感的环节,考试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考试鉴别学生的差异,也可以借助考试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科学的考试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培养目标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素质的提高。因此,对计算机基础的考试,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当前一些不合理的考试办法,以实现学科的培养目标。

1当前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考试方式单调

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采取笔试和学生实验这两种方式。笔试考试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严格,适于考核知识性内容,而计算机基础内容多、考点分散,有理论,更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因此,单调集中的考试,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前学生实验考核主要是通过电子作业来评定,这种方法的弊端是不能杜绝部分学生的抄袭现象。即使一些复杂的开放性问题,在当前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也都能找到范例,有一部分同学在此基础上略加改动,有的同学甚至改也不改,而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很难判断真伪。这样造成了实验考核的有名无实。

1.2考试内容安排不合理

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是学院各专业统一试卷,统一标准,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侧重于知识考试,而能力考核指标不明确。这样的考试没有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性,不能区别各专业计算机的使用特点,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时的需求。

1.3考试重结果轻分析总结

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往往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尤其是学业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化倾向,认为“分数就是一切”,“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造成学生只认考试成绩,不重视是否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在考试后学院也是仅要求教师进行简单的成绩统计,不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不进行考试质量评价和总结,这种只看重考试结果的做法严重削弱了考试的激励功能和反馈调节作用。

2NIT的考核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Test),即NIT,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NIT将考试分为过程式考试、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阶段。其中过程式考试贯穿于培训的始终,教师首先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按照各个目标来教授学生独立的操作技能,然后根据各个目标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并记录考核结果。作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培训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份具有实际意义,且能较好反映自我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练习。作业设计中的作业与广义的作业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NIT作业设计不仅要有结果,而且要包括与结果相关的“设计”内容,即有适当的描述部分,通过描述反映学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其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NIT的上机考试是在一定背景下,给出题目的一组要求,然后学生按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NIT这种模式从培训到考试始终强调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考试理念得到了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3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探索实践

我院自2003年举办NIT培训考试以来,学生通过率逐年上升,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已经达到了近90%的合格率。通过开展这项培训,我们也体会到了NIT理念的先进性,它完全符合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中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实用的学科目标,因此我们借鉴了NIT的思想,逐渐将NIT考试方法融入到现行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对计算机基础考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3.1考试方式的改变

针对原有考试方式比较单调的缺点,我们参照NIT模式,丰富了考试形式,形成了闭卷、开卷、电子作业、上机等多种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情况。开卷考试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的考核。电子作业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软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机考试采取的是现场抽题,现场操作,然后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进行现场评分。在实施这些考试方式的同时,我们又适当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考核,如上课的出勤情况、课上问题的回答、讨论情况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考核,从不同方面检测了学生的知识技能。

3.2考试内容的改变

在考试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差异,实现“基础统一,各有侧重”的原则。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实行统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其他内容的考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灵活掌握。比如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侧重于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内容;旅游、餐饮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多媒体及网页制作方面的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倾向于数据库及简单编程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3.3考试方法的改变

针对部分学生在实验中的抄袭现象,我们采用了NIT作业设计的方法,要求学生同时上交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除规定内容外,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包括学习的心得体会,实验中发现、使用的一些技巧,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对教师的建议等。教师就能够通过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两方面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根据计算机基础适合于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布置一个大作业,并将这一作业的评定结果设定为比较大的权重。这些作业由学生自选课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教师还要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环节:

① 尽量提前布置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审定选题是否合适,应用的素材、制作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合理等,并且将可能出现的雷同或抄袭杜绝在萌芽期。

② 加强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总是期待由教师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积极思维,分析原因,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③ 及时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评阅,及时反馈。借助NIT “只计成功,不计失败” 的做法,鼓励有差距的同学重新修改作业,然后再进行评定,使学生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这种考试方法有助于师生科学地分析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发现成功部分和薄弱环节,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3.4创新能力考核

高职计算机基础学习,既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更要通过学习,提高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提倡学生对学习中的经验、心得体会、应用技巧等闪光点进行总结,在课程章节结束时以书面报告等形式递交,可作为创新能力加分计入学生总成绩。这些内容反映了学生收集、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已逐步走向正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的通过率有了大幅度增长。然而,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长时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真正发挥其评价、指导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7-10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

[2]许莉. 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职教论坛,

2006,(8).

[3]刘兰明,吕莲. 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究[J]. 教育与职业,

2006,(27).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英教育测量学术交流中心. 电子表格Excel[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胡立源(1966-),男,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计算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赵鹏飞(1982-),男,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计算机教研室助讲,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联系方式:河北 秦皇岛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计算机教研室(066311)

第3篇

关键词:挫折教育;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在经历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就业压力的不适应,面临了一系列挫折情境,很多大学生产生困惑并普遍表现出了抗压能力比较差、应对方式比较消极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受高考的失利、父母的失望、学校的不满意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据调查,90%以上的高职大学生希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上仍然是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和障碍进行的诊断性教学,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解决自身成长性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素质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试图从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着手,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设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不当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为消极性目标。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一般定位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此类课程重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异常,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较多地关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

2.课程体系设置零乱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比较零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选修名额有限,满足学生需要难;教学课时数少,系统讲授知识难;上课人数多,教学形式灵活难;选修学生不重视,稳定教学秩序难。所以,虽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高校很多,但学生选修的人数不多、普及面不广、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欠佳,课程的内容和教育的力度不能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3.教学内容趋于学科化

心理健康课程不等于专业课程。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本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更加快乐地生活,所以课程的内容应能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然而,教师们往往采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统性,而较少介绍应用性方法和技术,忽略其实用性。

4.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教学方式以授—受式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有的教师扮演权威角色进行说教;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过多依赖于教材,忽视大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实际,结果教学虽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却造成“满堂灌”、“一言堂”,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互动情感交流;有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老师讲,学生记,课后做作业,考试考概念,上成纯粹的心理学理论课,等等。

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1.支撑平台——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吸纳杜威的教育观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宣扬用“学生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围绕学生组织一切教育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与体验。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1.课程方案设计的几点考虑

(1)精心设计内容。第一,我们是在以前积累的团体辅导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精心地设计,并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确定了课程的核心基础是抗压(挫折)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分为8次课程,每次课程时间为90分钟。首先在一个二级学院试行新的教学方式,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经学生反馈和领导者观察对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确定下来。第二,核心内容以抗压(挫折)能力训练为主线,但是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团体中面对各种矛盾,如人际关系的矛盾、失败情绪、动力问题、目标问题等等,在处理这些矛盾中不断得到成长。

(2)注重学生的反馈。在课程进行的第1次、中间和最后1次,我们都设计了问卷对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馈。完成第一次课后,让学生说出对这种课程形式的期待和他们的建议。如,学生普遍提出要尽量多进行户外的教学活动;要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精选既有收获又能让大家乐于参加的活动,等等。整个课程结束也及时要学生写心得体会,提出活动建议。

(3)采取分组活动方式。每次上课仍然采取2个自然合班,为了便于操作,各个合班以10~12人一组进行了分组,分组尽量采取随机的方式,避免同一个寝室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小组内学生是合作的关系,而小组外则是竞争的关系。事实证明这样的分组方式非常好。每次课程结束,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课程外也经常进行交流和交往,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

(4)注重领导者的反馈。每次活动,领导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参与度、分享、表情等,都及时关注。课后所有上课教师集体讨论,对活动进行适当调整。通过两个学期的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对难度不大、参与度比较高并体验到成功感的活动特别喜欢,如团队建设,寻宝活动,巧过电网,八仙过海,一个小时内每个小组完成一支舞、一支歌、一个话剧、脑力激荡等。而且对于这些亲身参与并有所收获的活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一些比较内向不习惯分享的学生,整个课程下来最终也有变化,能够主动走上讲台来分享。

2.课程设计具体方案

四、收获与评估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我们采用观察、作业、记录、心理测量和跟踪反馈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和学生的变化。心理测量主要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应对方式等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并选择其他采用传统方式授课的大学生作为控制组,采取等组后测的方式。通过对参加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心理测验分析和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后发现:

第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这种课程方式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好。对比传统方式上课的班级,接收抗压(挫折)能力训练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班级,在整个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能够主动上台进行简短的表达,而且紧张程度有所下降。

第二,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及适应能力、应对方式方面都呈现显著的变化。许多学生在自我分析报告中普遍反映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毅力等到了锻炼,心情比以前轻松愉快了。正如一个学生参加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后的感言:“每一次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成功也不是最终的成功,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但是我学会了永不放弃。”

总之,学生的变化和收获,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也鼓励我们做更仔细的工作和更严密的研究。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提高学生抗压(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新途径,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努力。

五、几点建议

第一,可以考虑开展更多的户外活动,但是要确保有时间分享环节,不能把训练纯粹变成一个游戏。同时,分享环节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领导者需要及时肯定学生在活动当中的积极表现和创新,这样要求领导者要有极高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同时,由于人数比较多,领导者需要一定的助手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活动节奏。

第二,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心理素质拓展和素质拓展的区别。活动的选择上要注意室内和室外的结合,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活动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抗压能力,但是活动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一方面,如对人格培养、情绪控制、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面对的情景的难度也应把握好,设置中等程度的难度比较合适,尽量避免一味的以惩罚为主的活动。

第三,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性和团体的半公开性质。在活动的选取上,注意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分享的内容不强迫分享。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尽量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和积极的力量,对团队中出现的人际矛盾、失败情绪等需要领导者很好地处理。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技术人才的基础[2]。青春期的躁动、与同学关系紧张、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父母的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都是导致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卑和烦恼的关键因素。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2009年起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及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

相对于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

5)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

6)团体心理辅导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2 我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情况介绍

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结合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亲身经历,发现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掌握如何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生间正常的同学关系;如何平稳地度过狂风骤雨般的叛逆期,与父母和平地相处;如何重新点燃学习的斗志,这些都将对他们的生活及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校固定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开展有关增进与改善人际关系和有关学习方法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学期开展有关正确面对情感困惑和有关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主题的辅导目标纳入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参与辅导的学生均为自愿参加,一期辅导为期四天,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约为两小时。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容忽视效果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评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4]。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通过一期以“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分享:“以前在日常学习中总是出现马虎、着急的问题,通过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要有意志力和耐心,每个人都会犯错,人无完人,但重要的是要用心不重复犯错。”在一期“建立纯洁友谊,绽放青春光彩”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说到:“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希望被异性关注,成为受欢迎的人,但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要去完成,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刻苦学习,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期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主题的亲子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分享到:“以前总是不愿与父母多说话,感觉自己不能被理解,通过活动让我认识到父母对我的爱,以后要多与父母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3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的实际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但都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包括:1)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使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深层和广泛的应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增加亲密感;2)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者,使更多学生受益。朋辈之间年龄相似、发展阶段相似、面临的心理问题也相似。对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介绍和团体心理辅导师的培训,由他们来执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缩短了学生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距离,缓冲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缺乏的不足,使更多学生受益;3)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使新生在最短时间内互相了解,建立互相信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缩短适应期;4)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5)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6)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就业问题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4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

4.1 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4.2 提高成员对活动的投入程度

首先,在目标的确定上:尽量使预期实现的辅导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方案的设计上:尽量使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做到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团体成员在参加后续活动时,切实感受到之前的辅导对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最后,辅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使学生在与其的互动和交流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和感悟。

4.3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4.4 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个别辅导服务可以安排在团体心理辅导以外的时间进行,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相信在未来,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1):73-75

第5篇

在新的学年即将开始之际,县局决定在县二中召开这次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上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差距不足,明确XX—2016学年度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动员全系统上下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努力改进作风、提升效能,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之所以选择在二中召开现场会,是因为近年来,二中在常规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精细化落实到位,工作扎实有效,办学特色明显,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市、县前列,值得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借鉴。今天上午,进行了现场观摩和交流研讨,想必大家对二中的办学特色有了基本的了解。一是责任意识强。从班子成员到普通教职工,干事创业的责任心都非常强,工作劲头足、学习氛围浓、创业激情高,形成了校长带动班子、班子带动教师、教师带动学生,层层传输正能量的强大气场。二是班子管理细。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坚持在精细化管理上做文章,“四个责任制”层层授权、微观监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校长、副校长、处室负责人到班主任、科任教师人人负责任、个个有压力、事事有人做,达到了“每一个步骤都做得精心,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最大化最优化发展”的目标要求。三是教学过程实。“三个四”集体备课、“双色笔”备写、“导学案”模式,保证了备课实效;强力落实“12345”要求,“三段六步”、“小组合作”构建了高效课堂,模式新、环节实、效益高。四是德育工作新。坚持系列化德育教育,从早晨开始,从点滴做起,从全方位渗透,“双十习惯”要求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三个六”构建了优良班风,“五三二一”从细微处提升了学生品质。五是校园文化浓。坚持“处处是教育之地”,把文化渗透到校园的角落,综合运用宣传造势、表彰奖励、主题活动、节会竞赛等形式营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楼道文化,“软实力”提升了硬质量。这些做法经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宝贵成果,我们要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希望大家能深入学习借鉴,努力改进本校区的管理、教学各项工作。

刚才,大家观看了专题片,分别通报并分析了上学年全县各类教育教学质量,兑现了质量责任目标,表彰奖励了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和个人,8所校区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就上学年工作作以简要总结,并就本学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作以安排。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31-02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践行“三个紧密结合”,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普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发展能力,不仅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也必将开辟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一、国内外德育实践开展情况

德育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现代化,大学生德育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出活动性德育,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并认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活动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美国学者杰克逊(P.W Jackson)提出隐性德育,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以隐蔽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德育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心的教育”,着眼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教育对象实践空间的获取与德育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结合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精心选择适当的德育实践空间与实施的方法与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当前,在我国也越来越多地关注高校德育实践,并将大学生德育实践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各高校强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但是,从广泛调研和社会反响来看,我国高校的德育实践创新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同时受基础教育阶段以及社会和校内外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没有实现德育实践体系的系统构建,德育资源的整合力还不强,德育的实效性仍然相对较低,还面临着诸如德育主体性的忽视、德育方法的滞后、德育内容与实践脱节、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德育实践活动达到的目标及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实践活动的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大战略主题,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为目标,以实施德育实践为主要载体,以“四大模块”为德育实践考评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动态平衡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做保障,努力构建系统全面、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德育实践体系,把德育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生活与实践等全过程,使我校的本科毕业生普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浓郁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明修养、坚实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广大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就业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创新德育实践体系

1.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理念。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理念为:以人为本、以行立德、以德育智,以智促行,德才兼备。该理念秉承科学性、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前瞻性原则,重视中华民族道德教育优良传统,重视各时期高校德育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近代先进德育理念,重视在实践中总结与提炼。

2.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内涵。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内涵界定为,其实质是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它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大学生特定的行为方式为内容,以评价、考核、反馈手段来把握现实中的为人处事,当然它也为一定的动力所激励和指引。包含:思想品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法纪品行教育、政治品位教育。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渗透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在行为活动中培养、考察学生的品德,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其道德行为的实践。

3.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实施手段。一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工程,通过开展“两课”学习、红色践履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二是实施文明素养教育工程,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习惯等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三是实施安全健康教育工程,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健康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安全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四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开展科研立项、技能大赛、科普论文、发明创造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五是实施社团活动工程,通过成立文体类、服务类、学习类、科技类社团,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特长兴趣,提高人际交往和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六是实施社会实践工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感恩活动等,培养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了解认知社会和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七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工程,通过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和职业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八是实施综合素质答辩工程,通过开展德育实践立项、建立档案、学期鉴定、综合素质答辩、成绩评定、计入学分等环节,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4.德育实践创新体系的考核评价。分为课程成绩、素质教育成果、个性体验心得体会、就业能力考核四个模块,既有横向的、阶段性的考核评价,比如课程或项目结业成绩评定、评定奖学金等,又有纵向的考核评价与激励调整,按照开展德育答辩开题、学期鉴定、综合素质答辩这条主线进行纵向考核和做出毕业结论,其中将就业能力考核列入综合素质答辩中及后期改进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最终作为毕业生的德育实践毕业成绩,载入德育实践手册,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三)建立德育实践成效反馈机制

分为学生认同、教育觉知、社会反馈三个大的方面,不仅对德育相关课程建设做出反馈,促进不断改革创新,更对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双重需要,形成高等学校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增强高校德育实践成效的创新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24100;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大’教育理念统领下的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华利.实施德育实践“八项工程”提升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

2.邵广军.实施德育实践八项工程 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经济师,2011(10)

第7篇

关键词:政治学;实践教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33-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政治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主要环节。

一、加强政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1.是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人才规格需求的需要

当前经济政治状况要求政治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拥有分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清并顺应时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相互促进,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现实政治实践。

2.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学教学应该既要提高该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此,政治学教学就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政治学学科的基本价值和理论观点,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政治实践,并在政治实践中发现新的理论问题[1]。

3.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政治学大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深造之外,大部分学生到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工作。目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实践创新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必须使政治学学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注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当前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目前缺乏有效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广大教师重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缺乏,更不愿意也没有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而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功利倾向明显。受当前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掌握,认为考高分和能够考研考证,那才是最重要的,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他们误以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评选表彰,功利倾向明显。为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忽视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和专业结合不紧密。

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无特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有些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等形式,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传递模式局限在实践基地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学生的认知信息不能向实践教学基地逆向传递,因此学生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教学模式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创新不够,教学内容往往与大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显得缺乏针对性[2]。

第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不明显,短期行为明显。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大多有名无实。只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建设措施,对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培养一片空白。学校对基地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

三、在政治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思考

1.PBL教学法简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根源于杜威的哲学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拉格尔的观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质询为导向,以综合化课程为内容,并且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它开始于某个“结构混乱”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跳板,学生们获得最少的指导方针和信息去开始他们的学习。他们必须讨论和明确界定这个问题,然后使用一种和科学方法非常类似的程序,努力得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结论。

在PBL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促进者和指导者,负责提供资源、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以及当学生们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有关学生需要的知识、资源意识及资源的获得以及有关设计的知识等,有一种全面彻底的了解。

2.构建基于PBL教学法的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譬如在讲到“政治决策”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当地基层民主自治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研讨式与案例式相结合、老师点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践主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教师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学情况,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确定若干个社会问题。譬如对“政治决策”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有了讨论,但真正对基层民主决策并不了解,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拟定“基层自治与乡村公共问题”、“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农民权利状况”、“地方政府决策科学性”等多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3)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指导教师将学生按照自主选题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各组学生进行活动宣传动员和培训,将实践活动主题、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活动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社会调查研究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写出分析报告。

(4)各组交流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表自己调查的心得体会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在讨论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引导学生的自学讨论向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

(5)指导归纳整合。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所学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和政治敏锐感。

(6)回归见习。学生要讨论交流结束后,再回到调查组织或者单位进行观摩见习和实习,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地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基地的指导教师将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同时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自己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向基地指导教师交流沟通,这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组织评价考核。教师进行小结并根据各小组讨论发言情况、学生实践完成情况及基本知识的测试情况进行讲评,作为实践课成绩。在评价过程中,要让基地指导教师充分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创造条件为政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1)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找到学校利益和社会、机构与企业利益的有效契合点,按照校社、校企双赢的思路,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同时加强基地日常管理,指导并规范其实践教学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满足立体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提高校内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

(3)改革课程学习考评制度,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改革和深化政治学课程的考评内容,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论文设计、撰写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性评价,弱化知识记忆型评价[3]。

(4)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PBL实践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要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自觉性,能否充分利用自由支配时间,保证学习质量。所以,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建立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使用PBL教学法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采用该教学法可以提高政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国内政治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季丽新.政治学学科本科实践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159-160.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薪酬;绩效考核

0.前言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酒店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保证酒店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现代酒店业既有吸引员工的环境和工作特点,又存在工作时间长、社会地位低而工作要求高等不利因素,从业人员的素质、心境、职业道德、积极性等成为酒店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1.阳江东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阳江东湖酒店管理机制是聘请第三方管理公司加以管理。这是目前很流行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业主方和管理方,业主方独资修建酒店但不参与管理,然后委托比较有信誉的集团帮其管理,利益分配将由双方协商约定。

1.1酒店人力资源的招聘

招聘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首要环节,它是酒店不断地从酒店外部吸纳人力资源的过程,阳江东湖酒店的招聘渠道有以下几种:

1.1.1酒店内部招聘

阳江东湖酒店通常会将酒店低职位的求才信息帖在员工通道的信息公布栏,使得过往员工都看得见酒店的招聘信息。这是一种最经济、成本最低的方法。

1.1.2酒店外部招聘

网上招聘,通过在网上求才信息的方式来招聘员工;广告招聘,将招聘信息通过广告的形式公布出来,采用这种招聘形式,一般都是为了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现场招聘会,这种招聘方式比较少,只有在急需人员的时候才会采取。

1.2酒店人力资源的培训

培训是东湖酒店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训,它是酒店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保障。该酒店的内部培训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由部门经理或者主管组织进行的培训;另一种是由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组织的面向全酒店员工的培训。

1.3酒店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东湖酒店的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及员工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进行相应的薪酬激励、人事晋升激励或者岗位调整。酒店每个季度会进行一次针对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酒店的薪酬是参照地区和行业薪酬水平来制定的,结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和补贴。

1.4酒店人力资源的其他工作

东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包括其他一些日常事务性业务内容,如人事统计、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人事考勤、人事档案管理、员工合同管理等。

2.东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之处

2.1酒店的招聘中存在的不足

2.1.1酒店内部招聘

内部选拔需要竞争,竞争失败的员工可能产生不满、士气低下的情绪;新主管从同级员工中产生,自己会受到感情的束缚,无法很好地完成角色转变,不易建立领导声望。

内部选拔可能是按资历或人际关系或领导喜好而非业绩、能力,形成不正之风,同时会形成“近亲繁殖”的弊端,出现“裙带关系”或帮派现象,组织内的员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抑制了创新,不利于酒店的长期发展。

2.1.2酒店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外聘员工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进行磨合和定位,学习和培训成本较高,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外部招聘还可能会挫伤有上进心、有事业心的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信心。

2.2酒店的培训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东湖酒店没有形成严格的培训制度和计划,随机性比较大;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的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培训;无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课成了走过场;不重视培训考核,学习效果差;忽视培训后的质量效果跟踪与信息反馈。

2.3酒店的绩效考核中的不足之处

2.3.1 酒店绩效考核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在绩效考核中,晕轮效应是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或较低,就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或较低,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盖全” 的心理弊病。

2.3.2 情感效应

由于考核人和员工之间感情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对员工绩效考核偏误。情感效应偏误是考核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难防范的。

2.3.3 平均倾向

东湖酒店给大多数员工的考核得分在“平均水平”的同一档次,并往往是中等水平或良好水平。无论员工的实际表现如何,统统给中间或平均水平的评价。

2.4酒店的薪酬管理的不足之处

东湖酒店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是薪酬等级未与岗位价值正相关,薪酬结构未体现不同岗位的业务特征,所有岗位的薪酬结构相同,浮动与固定工资比例“一刀切”,未能充分考虑岗位的差异。

2.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不足点

2.5.1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

东湖酒店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如外语;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

2.5.2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

据统计,东湖酒店在07年开始营业以来,每年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在20左右。在调查中得知酒店员工离职的原因主要有薪酬、寻求更好的发展、自身原因、观念影响和其他因素,如图所示:

图1 东湖酒店从业人员离职原因统计图

3.针对东湖酒店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完善酒店招聘制度

基于上述弊端,东湖酒店应该将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制定内外招聘比例。首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招聘前,必须对酒店的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从人与事总量、质量、结构和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核查,从而明确招聘需求;必须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招聘对象应该具有的能力、知识和基本素质;当企业的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岗位空缺需求,进行内部培训来不及或者成本较高时,应采用外部招聘。若现有人员中有可培养的对象,且培养的成本不高,则可内部选聘填补空缺。

其次是空缺岗位的类别不一样,酒店采取的招聘方式也应不一样。当空缺职位比较重要或空缺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及技能知识是现有酒店员工所不具备的,培养所需成本较高时,可从外部招聘。如果空缺岗位既可以从外部招聘也可以从内部招聘,酒店优先从内部招聘。但是,许多管理学家认为,即使内部员工可以胜任,为了在酒店内部形成竞争机制,酒店应至少保留大约10%的中上层岗位供外部招聘。

再次是招聘的目的,当招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较合适的人来填补空缺,更重要的是出于管理考虑,通过招聘增加新鲜血液,带来新思想,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转变经营观念和工作方式,改变工作态度和行为等目的,则可采用以外部招聘为主的方式。

最后是成本问题,酒店招聘的方式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的财务的承受能力和薪酬策略。当空缺职位是高级职位时,酒店应通过猎头公司等外部方式来招聘。而这种招聘方式的费用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酒店的财务承受能力和薪酬策略要适当。

3.2精心设计员工培训系统

3.2.1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组织分析即通过对酒店的的目标、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地找出酒店存在的问题与问题产生的根源,以确定培训是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岗位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各部门工作的内容、标准、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分析的结果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员工分析是通过分析工作人员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酒店可将组织分析,岗位分析,员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实际观察等方式,将信息有效的综合、归纳及分析,为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2.2拟定培训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解决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培训项目名称;明确培训目标;培训持续时间及课程的时间;培训的人数;培训课程的内容及难点、重点;培训所需的各类资源;学员的活动安排。另外,还须考虑有关培训质量、评价方法指导等,培训部门只要将上述事项综合考虑即可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

3.2.3实施培训方案

按照拟定的培训方案,有条不紊的实施培训计划,并在实际操作中酌情修改培训方法。做到全面优化培训内容,形成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不论外部培训还是内部培训,都要坚持按需施教。

3.2.4培训的评估和反馈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可采用以下方法:如果培训的目的在于了解参训者的反应,可以利用观察法、面谈或意见调查等方式;如果为了解参训者的学习效果,可以利用笔试或者心得体会,了解其知识增加程度;如为了解参训者行为的改变,可以对其行为观察或访谈其主管或同事。

图2 培训效果评价的内容

3.3完善酒店绩效考核制度,合理制定薪酬体系

3.3.1 重视并认真进行考核者培训

酒店中的绩效考核的执行者能否真正客观、公正地对每个被考核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减少或避免考核误差,往往比所采用的考核方法更为重要。所以东湖酒店应选择较为客观、公正的考核人员,对所有考核者认真进行道德品质、责任和义务、职业操守的教育,进行正确使用考核工具的培训,以及如何避免和克服心理弊病可能引致的晕轮效应、近期效应、偏见效应、相互对比效应等方面考核误差的培训。

3.3.2 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绩效考核工具和考核方法

要根据考核对象的特点和考核的目的、目标和内容等,选择并采用适用的考核方法,同时,对所选取的考核方法设计、开发出一套科学、合理、明确和容易理解与应用的考核标准及考核指标体系。该方法在该次考核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公平地区分工作表现不同的员工。可选择的方法包括:序列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配法、标尺法、要素评定法、工作记录法、行为锚定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核法等。在此主要介绍360度考核法:

图3 360度评估法

3.3.3 审查绩效考核结果,建立畅通的员工申诉渠道

为了防止考核中产生偏误,还应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审查。审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如统计分析各部门的考核结果以检查有无偏误;通过问卷调查员工对考核结果的满意度、考核制度的合理性、考核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寻找偏误产生的根源。允许员工审查考核结果,当员工对考核结果产生疑问时,应该为员工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产生的偏误。

3.3.4 薪酬体系的设计

图4 薪酬体系

其中非货币报酬包括职业报酬和社会报酬,关于职业报酬就是指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等;社会报酬就是指身份象征、表扬、责任等。

3.4 解决酒店员工流失问题

3.4.1 合理运用薪酬制度

薪酬激励已不单纯是金钱激励,而是逐渐演变成个人的价值观,薪酬的高低已代表个人的地位、成就和价值。与同行的薪酬相比,薪酬差异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已成为酒店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酒店行业,完全杜绝员工流失是不可能的,扭转员工流失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按劳取酬”,员工的工薪应同个人工作绩效挂钩,基本工资和绩效津贴相结合。

3.4.2 健全员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发展的观点看,员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作用远大于员工当前的工资收入,“青春饭”是酒店的现实问题,酒店可以为员工提供最基本的“三金”保障,作为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应该为员工解决“养老保险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等基本社会保障,这样才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防止员工流失。

3.4.3 合理的员工晋升制度

酒店应该制定明确的员工晋升制度,让员工看到留在东湖酒店的升职空间。确定晋升的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逐级晋升与破格晋升相结合原则,员工一般应逐级晋升,为酒店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有特殊才干者可以破格晋升;能伸能降得原则,根据年度考核和岗位需要,员工档次可升可降;机会均等原则,公平竞争,惟才是举。

4.结束语

本文是在对东湖酒店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弥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但是这种设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际中得到检验和不断地调整、修改和创新,以更适合不断发展的酒店需求。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张四成.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

[3]郑大奇.人力资源管理实战258问[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1.

[4]苏钧.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热点问题实战解答]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马勇.饭店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剑锋.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慕课”具有大规模、自主性、开放性、在线及共享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本文通过介绍慕课的定义及特点,同时分析医学教育及妇产科教学的特点,论述了慕课在妇产科教育中的优势、局限性及发展前景,以及妇产科教学对慕课的需求,及其在妇产科教育中应用可行性。

【关键词】

慕课;医学教育;妇产科

慕课,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1],是近年新兴的一种信息化教育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教育进步和改革的热点之一。慕课以大规模、开放性、低门槛、自由灵活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的学习群体,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而其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优势和推广的可行性成为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之一。传统医学教育重灌输、轻探究,知识点繁多,学习内容枯燥,很多理论知识又比较抽象难懂,且课堂时间有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氛围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学习状态。而且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较慢,使得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知识往往容易落伍。而妇产科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又比较特殊,面对的患者群均为女性,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研究的内容很容易涉及患者的隐私,所以给医学生的学习及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1慕课的特点

“慕课”这一概念于2008年提出[2],之后很快进入教育界视野,迅猛发展。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使慕课进入了全新的快速发展时代,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3]。2013年,我国多所大学加入国外教育平台,同年多所国内大学共建中国高校教育平台,慕课正式进入国门,2013年被称为我国“慕课元年”。自2013年中国开始融入慕课大潮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加盟加入了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加盟Coursera,并且国内中文慕课平台也继而出现[4]。2014年3月,涵盖了全国182家医学高等院校的全国性、开放性、非营利性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标志着全世界首家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2014年被称为我国“医学慕课元年”[5]。截至2015年7月,其平台上已经推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等共计7门基础和临床课程[4]。与远程教育、精品课程等网络视频课程不同,慕课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录像,而是一个涵盖了预习、课堂、讨论、答疑、互动、作业、考核、评价、反馈等多个过程的完整教育体系。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慕课具有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的特点,并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堂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内互动两部分。同时碎片化课程将知识点分类,提高了学习效率,满足了个体化需求。具体而言,慕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自主性

慕课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程,主动参加学习,而且学习方式多样。同时课程也不再是单一的讲授,配合使用案例式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度。

1.2低门槛

慕课对求学者不设门槛,只要有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学习,且绝大多数课程在认证后均可免费获得,这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的学生是莫大的福音和帮助,既满足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又解决了经济问题所带来的负担和困扰。

1.3大规模

慕课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一个平台都是多个知名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多个学科及专业,课程种类繁多,注册简单,学习方便。

1.4灵活自由

慕课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学习时间及随意选择学习地点,这尤其对于临床实习及已工作的群体,在不耽误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不需脱产即可满足其进一步学习和获取知识及信息的需求。

1.5“翻转课堂”的形式

慕课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实现了传统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成了现实。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在课外在线完成信息传递任务,充分运用问题、案例、微视频等各种教学手段达到传统的预习效果。课堂重点不在于引入和讲解新知识,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消化吸收,强调了知识的运动,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和思维的厚度。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充分互动,开展各种实践和团队学习,解决存在的问题,分析实际案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6]。同时,由于网络在线的优势,课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一步讨论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和团队,形成学习社区,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同伴评价”而更好地评估学习效果[7]。

1.6碎片化课程

碎片化课程是慕课的一大优势,以5~30min长度不等的课程将知识点分散开来,既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知识点内容,可以随意暂停、重复观看视频,极大地方便了自主学习过程,避免了传统讲座式视频的冗长和繁琐,也提高了视频利用率[5],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和学习的有效性。

2医学教育及妇产科教学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学科,需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及时掌握国内及国际的最新动态,保持知识及诊疗方案的有效性及规范性。而医学教育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临床能力、教学水平、科研能力3个方面,缺一不可。妇产科所面对的患者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内容又有一定的隐密性,所以医学教育尤其是妇产科教学有着其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的自身特点:

2.1终身性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知识的更新、病患的需要,以及诊疗规范的不断变化和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任何一名医生都离不开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及提高。所以每一名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都需要终身不断学习,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及动态变化,保持与国际及国内诊疗标准的一致性。

2.2个体化

医学教育除了完成系统而全面的基础教育,还应根据学习者的学历、年资、学科等进行个体化分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即使是在校就读的全日制学生,也可针对其课堂上的难点重点进行着重讲解,以便其反复学习和理解,更易弄懂弄通,弥补其不足之处。对于规范化培训及工作人员,更可以有的放矢,针对其临床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进行巩固和更加深度的学习,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3实践性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的诊疗能力。尤其是一些临床操作,仅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实际的观摩学习、动手操作练习以及教师的指导,还有一些病例分析需床旁教学和亲自问诊学习和体会。尤其是对于妇产科,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等方式避免和减少实际操作的尴尬性,更熟练地掌握和理解一些理论知识及操作要领。

3慕课在医学教育及妇产科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3.1覆盖广泛

慕课为医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教学方式,并为工作和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及交通不便利地区的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了解国际及国内的前沿技术及最新诊疗规范,与其他技术相对进步的同道进行交流互动,以便解决学习及工作者遇到的问题及疑难病例。

3.2满足个体化需求

医学教育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满足不同群体的个体化需求。“翻转课堂”的理念有效的解决了医学基础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在校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在临床实习及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大多数人的诉求是解决在临床工作中不断遇到的问题,所以除了系统性课程,慕课的碎片化课程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答疑和有选择性的学习。且很多人有繁重的临床工作,学习时间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慕课灵活自由的学习时间,也为他们解决了这一困扰。

3.3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慕课可以时时在线,为师生间、学生间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可以及时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心得体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更有效的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教案和教学方法,更好的实现互帮互助和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而且慕课相对于教科书能够更快的将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等医学前沿知识进行及时广泛的传播,补充或纠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漏洞。对于妇产科医生,当临床遇到一些特殊疑难病例时,可通过互动平台进行交流,共同分析病例特点,讨论临床及诊治过程,为自身学习及经验积累创造了丰富的资源。

4慕课在妇产科教育中应用及推广的可行性

妇产科教育终身性、个体化的特点均可以在“慕课”中得以实现,尤其是“翻转课堂”的形式及碎片化课程更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但同时慕课在实践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提供动手机会,无法接触实际病例,而这些问题仍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教学及课间实习时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指导来解决,包括现存的医学方面的慕课资源仍不够富裕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但这些局限性并不影响“慕课”在妇产科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慕课可以与传统的医学教育及现行的一些医学教育模式并行发展,例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互补不足,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群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医学教育,使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不断上升和提高。总之,在如今这样网络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在医患紧张、患者注重个人隐私权维护的现今社会,慕课在妇产科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已势不可挡,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慕课仍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医学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慕课可作为目前妇产科教学模式的补充,为医学教育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8]。同时传统妇产科教学也可以有效利用慕课这一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教育模式,使医学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取得更加卓越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作者:顾佳晖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梁静.“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5):64,74.

[2]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99.

[3]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0(2):190-194.

[4]霍达,田园,周涛,等.慕课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7):29-32.

[5]解立怡,曹罡,赵耀.“慕课”背景下的医学继续教育[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5):483-486.

[6]陆慧,王建明,陈峰.“慕课”风潮下我国医学教育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27(4):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