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19:04:22
导语:在职高教师工作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按照学习计划,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理论、业务学习方面
通过学习“三治三提”重要精神,我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一次新时期下的机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也是一样,作风决定作为。“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其深刻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挖掘和运用。我觉得这对我们教师,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需要谨记在心,也就说我们要时刻以我们的服务对象为本,以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本,以我们的工作性质为本。
对于学习深度而言,我觉得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学习深度还不够,对其深刻内涵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跟自身学习的时间太少和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需自己进行适当的“补课”。此外,我对其他政策、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也还不够,有时只注重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改进。
二、政治思想方面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因而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实质理解得不深不透,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矛盾,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去分析、判断和解决这些矛盾,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反思自身的工作,发现自己较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了那些传统工作,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意识还很不足。有时候还存在着畏难情绪,感觉很多条件都不成熟,导致怯于创新;有时候觉得作为新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即可,导致惰于创新。
深刻地反思之后,认为而作为一位一线教师,一定要带头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着眼于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来推动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解决、新发展,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教育工作新发展形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四、自身形象方面
一、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
一年来,我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到办公室工作以后,更加注重理论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认识。能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选》等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学习,写心得等多种形式,不断使自己的思想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今年三月份我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电子注册软件培训班,通过学习使自己对电子注册工作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三是学人所长,积极提高工作水平。虚心向他人请教,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工作能力。
二、克服困难,努力完成领导交负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今年由于工改机遇,我校加大的社会招生力度,由于宣传招生得力,生源不断增多,因此学员报名注册工作非常重要,是一项非常细心的工作,我能以高度的责任心与充分的耐心,做好每一位学员的报名解释及注册工作,共完成了春季招生421人的电子注册工作,同时做好招生信息工作,充分发挥好信息桥梁作用,将招生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让上级部门能准确及时的了解招生工作能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肯定。
二是学籍管理工作。我能做好在校1100名学员的教学管理及毕业验印工作,按要求完善学员学籍档案,并于今年5月完成了379名学员的图像采集、机读卡填报、毕业学员信息上报等工作,由于今年是我校第一年采用电子注册网上毕业工作,为保证学员顺利毕业,我能认真学习及时请教,尽量做好每一个环节,使毕业学员信息准确无误,保证学员照片全部合格。并及时做好学籍统计工作。让领导尽量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在校学员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作出科学的、正确的依据。
1 变观念
1.1 重新审视职高学生。想让自己乐教、学生乐学,我们得先改变“职高生都很差、不可教”的观念,而应坚信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天下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职高生并不比普高生笨,他们只是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被重视和引导,又加上对语文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以致对学习失去兴趣。若我们能走近他们,善加引导,重新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会乐于受教的。有一些职教者一开始便对学生怀有成见、缺乏信心,认为他们不值得教,也教不好,进课堂心情郁闷,从无笑容。这种情绪又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对学习存逆反和放弃心理,快乐教学也就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快乐教学的前提便是我们必须改变对职高生的看法,要对自己、对学生都充满信心。
1.2 重新确立教学目标。据对前两年已毕业的职高生进行的调查,近40%毕业生认为在职高语文课里学不到知识,近60%学生认为语文课里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职高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是啊,职高办学的目标本来就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又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初、中级实用性技术人才,实用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近几年职高教材进行了大变革,我们应真正领悟新教材精神,要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培养智能兼备的实用性人才,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能力的点滴提高,而不应只是看卷面分数。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实在、学得快乐,也让自己教得得法、教得开心。
1.3 重新定位师者身份。我们都知道,由于教育的脱节,很多职高生对语文已不可能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欲望。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师生关系便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应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接近学生,做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朋友。较之教育者的身份,朋友的身份更能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之则亲之”,学生若能感受到你朋友般的关心与爱,会更喜欢见到你、听你的课。此外在教学上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述知识,做知识的引路人,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变教材
2.1 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用的原则,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对教材中一些应用价值不高、可读性不强的文章进行删减,用跟与学生学习、生活、专业较贴近,能体现可读性与激励性的文章来代替。如可再增设一些口语和书写训练,多进行一些应用文写作,满足学生在工作时的实际需要;在学习课后诗词的基础上再增设古诗词赏析及美文佳作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对每一册教材后面的附录部份(常用字词、容易写错的成语、异读字词审音表、易读错字、标点符号用法)进行教学,弥补职高生字词功底不扎实的弱点;补充学习专业相关说明书等等。选材时最好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将来就会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从事工作,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时最好能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划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比如对应用文教学,文秘专业的应侧重公文类应用文的教学;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经济类应用文的教学;学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应侧重于事务类应用文的教学。
2.2 学生参与重整教材。有兴趣才会乐学,而若能让学生参与重整教材,选编教学内容,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会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对此,我认可这样的做法:刚开学几节语文课,我们就让学生看语文书,当小说一样地去看,把语文书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要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或觉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说明选择的原因。这样就等于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了一遍,有利于他们对教材的总体把握。让学生去疏理教材,又可发挥他们主体性的作用。在学生整理教材时我们向他们抛出“你们认为工作中需要具备哪些语文能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整理意见提交之后,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重整,从而确定本学期语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生为本、以实用为目的、师生合作重整的教材,必是师乐教生乐学的。
3 变教法
3.1 语文教学应注意构建师生的交流平台。由于职高生基础差,所以我们在互动式教学时应注意降低教学难度,注意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平台最好能接近学生生活和专业实际。
3.2 语文教学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学是为了用,要真正实施快乐教学,就必须认真引导学生多“听”“说”“读”“写”“思考”。有些同学不重视写和说,怕动笔,不敢讲,这就很难真正学好语文。故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里我所说的实践训练不是单指综合实践课里的活动,而是指所有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要求我们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3.2.1 应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让学生实践训练时,老师别忘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必要时自己也应一起参与。如让学生作自我介绍,老师可以先介绍自己,然后借机告诉学生什么是介绍,应如何做介绍,其评分有何依据。又如教学生应用文写作,老师可以把自己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教学(班主任)工作总结、政治学习体会、学校活动安排等写的东西读给学生听。这样既有了范文,又能使学生觉得学好应用文很实用,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1.1建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科学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办法
制定教学考核和激励方法,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比例占80%,理论考核占20%。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从开课时就向学生提供根——根据教学任务来设计题库,在从题库中进行抽查。同时,向学生介绍考核的方式、时间、标准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目的性、积极性能得到很好地调动。改变以往老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的积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表彰。第一,建立教学上岗前培训和准入制度。培训结合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来开展,让教师了解各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工作的一般性规律和差别。再进行培训工作考核——如试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教育实践知识的储备和教学资格认定,进而为教师有效完成好教学任务作保障。第二,在教学考核中实行教考分离的办法,改变“讲什么,考什么,谁讲课,谁出题”的模式,建立教学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并杜绝考试中出现的营私舞弊的现象。最后,对教育工作教师要及时提供教学工作总结,总结材料包含教学工)作的办法、发现的问题和教师对学生课后的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总结,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参考。
1.2用人单位对相关技能水平需求和学生需求融入教学环节
首先,学校的工作开展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的。而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针对各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或修编更加适合医学专业学生的配套教材,有区别地来完成好基础教学任务是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了解有研究,教学部门,就业工作部门提供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将教学理论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其次,对于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范围也应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求职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能本末倒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对象和目的均存在差别,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帮助学生树立只有很好地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2、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实效性的教学形式探索
(1)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疑问,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使用网络的途径也更多,如:计算机、手机等通信终端来连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技能,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深度、复杂度。如,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对于如何发送电子邮件等一些基本操作上还存在问题,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来发送附件。而对如何提高打字水平则让很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实这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除了多上机练习外,手机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而且是一种更加便捷的练习方式。
3、小结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要求,应当将评价方法与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有区别地对待,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的新的方法与对策,并就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对策研究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质量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焦点,是人们关注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有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本科类院校存在着一些差异,需要区别对待。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如何展开的难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与一般本科大学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针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这种培养目的的区别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进而对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要区别对待。
1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区别
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定位不是很明确,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很多课程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的部分,这就导致了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仅仅适用于理论课程而不适用于实践课程。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如何使教学评价方法能够既适应理论课程又适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就要求编制出与之相对应的指标与方法。
1.2 忽略了新兴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也与时俱进,很多新兴课程应运而生,这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与方法都有着不小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针对这些新课程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改变。
1.3 难以考量学生的主观情感对于教学评价工作的影响
如今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仍然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不得不说,这种衡量方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受体,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感受和评价,有实在的发言权;但是,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偏好,一些学生可能偏好性格沉稳、管教严格的老师,一些学生可能刚好相反,还有部分学生很少在学习上寻找自己的主观的原因,将成绩不好、学的知识太少统统归到老师的身上,于是,如何有效避免将主观情感的过分和不成熟的情绪带入成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一大难点。
1.4 指标体系中缺少企业、社会等评价主体的参与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校企结合”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参与者还包括社会、企业等主体,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一些实践课程,还会有时间较长且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育培养环节。因此,只有把这些环节也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来,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教学的成效。
1.5 缺乏评价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很少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一般都是将结果及评语放在教务处或者教学秘书处,教师不能获得相关的详细的评价信息,或者教师了解自己的评价结果,却缺乏相应的改进机制,没有人督促教学效果的改进,这样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提升,那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也就丧失了意义。
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应当遵循的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高校教学涵盖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不能用同一种固定不变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应当在反映各科教学基本规律与共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种类的课堂或课外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全面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2.3 可操作原则
进行评价的指标的表述应当是评价主体易于理解、易于判断的,同时应该是评价主体熟悉且容易搜集的,含糊不清的表述,模棱两可的判断,将使评价过程变得异常艰难,信息也会失真,从而丧失了评价的意义。
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应对策略
3.1 多元化地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在一所综合类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会有很多性质不同的学科,不同性质的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不能以偏概全地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对教学要求与教学特点都不同的学科进行评价,这样不能真实地反映课堂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构建教学评价指标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让评价结果真实可靠,反映出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3.2 教学主体全面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不能仅仅让学生参与,而是应该让所有的教学主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首先,学校要设立督导小组,负责评价指标的编制工作。其次,作为教学实施单位的系部也要有专人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不是简单的工作总结,而要严肃认真地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改进,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再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会大大降低学生评分的任意性和主观性。最后,用人单位也应当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来,毕竟,学生的质量高低,用人单位有最直接、最实际的感受,并且作为学校的参与主体,用人单位的评价将会最为公平客观。
3.3 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结合的复杂过程,很多的特征可以用客观的数字化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同时又有很多的特征无法用固定的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这样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或是用人单位去打分,具体的分数只能大致地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大概情况,但是具体有什么问题,或是有什么意见与建议,在分数里却不能很好地得以体现。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用规范、详细的定量标准去统一要求,又要有灵活性的问卷式问答进行询问和总结,这样就可以既强调对象对指标的达成度,又注重了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与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3.4 建立有效的督导与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评估仅仅是一种方式与手段,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以评促改,以评促教”,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确保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很多学校确确实实在做各种方式的教学质量评估,但往往在得到某个分数或结果之后就停滞了,这就是对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不明确。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与目的是通过对教学组织、过程及效果的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反馈,最终对教学进行改进以及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学校各级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督导,对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将评估结果反馈到系部以及教师本人,评估结果好的教师应该加以适当的激励,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并监督加以改正。
3.5 评价数据的删选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剔除一些异常数据,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再进行分析,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看,数据偏离期望值越多,其由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注意剔除异常数据。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可以用去除最高5%和最低10%的数据的方法进行处理。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要充分调动评价主体的参与热情,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克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将教学质量检测结果作为教师激励的一个重要评判依据,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英.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标准研究[J].价值工程.2011/21.
[2]慧.高校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19.
(一)工作目标
1.组织推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长(园长)参加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活动,力争一定数量的校长(园长)当选。
2.深化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名校长后备力量,系统、有序地推动名校长群体的不断壮大。
3.系统梳理、总结评选出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
4.建立健全打造名优校长群体的运行机制,保证“名校长工程”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争创工作
根据北京市教育学会评选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争创工作。推荐部分政策理论水平较高、有一定办学理念、业务能力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推介活动。在*教育发展指导团的指导下,通过校长自身总结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特点、学校发展情况,形成参评事迹材料,参与评选活动。
20*年12月20日前完成推荐人选的事迹材料准备工作并报送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评选组委会。
20*年4月-9月,配合组委会的“校长采访”活动,组织入选校长(园长)根据组委会的采访要求,深入总结、挖掘其办学理念、典型经验。
2.继续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
在对20*年度名校长工程培养对象综合评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选拔30位左右中小学骨干校长组建“校长专题研修班”。通过专家的指导、引领,重点开展以提升依法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为主攻目标的系列培训,强化以学校效能改进为指向的培训培养。其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工作诊断、参观考察等。20*年4月-12月,总计200学时。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3.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
选拔40名左右中小学青年校长、书记,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分设校长组和书记组,以教工委、教委年度重点工作为主题,开展符合青年干部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系的系列活动。为青年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积累管理经验。
20*年2-12月,组织论坛活动3-4次。具体计划、方案另行制定。
4.继续举办校长办学理念研讨活动
对入选的北京市杰出校长(园长),以及在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的基础上,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素养,具有较系统的办学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显著的办学实绩、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总结、提炼他们的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年下半年适时以集中或个别展示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5.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
三年来,我区名校长工程不断推进,塑造推出了一定数量的名校长,已初步形成了*名校长群体,为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重点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
通过明确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任务、目标,确立责任,培养一定数量的年轻校级干部,从而提高青年校长管理学校的水平,提升骨干后备力量的基本素质。
20*年拟组建2-3个名校长工作室。
6.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
收集整理近三年来我委塑造推出的名校长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分院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完整保存名校长的信息资料,保护好*优秀校长的办学经验成果,为年轻校长学习、研究提供方便,逐步积累*校长队伍建设成果。
20*年上半年,完成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名校长长廊。
7.启动学区培养塑造优秀校长工作
各学区以教工委、教委《20*—20*年名校长工程实施意见》为依据,结合本学区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塑造工作计划,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培养,并适时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培养学区层面优秀校长、骨干校长,逐步形成本学区优秀校长群体。
20*年4月底前各学区制定出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实施方案。
二、“名师工程”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名师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和总结名师成长规律为主线,扩大名师团队规模,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1.落实“三级管理”工作制度,推出200名左右区级学科带头人和4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
2.完善导师带教工作制度,坚持资源共享,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制定落实对区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实对在职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3.做好宣传和展示工作,进一步推出我区名师品牌,扩大和提升“名、特、优”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4.完善引进名师的制度,推进引进工作,扩大名师团队规模。
(二)工作重点
1.区级工作层面
教委人事科牵头,协调教研中心、*分院、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完善专家带教和宣传推出名师群体为重点,集中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区外专家导师带教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区外专家带教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聘请5位外区专家对我区遴选的16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导师带教的培养工作。以管理、培养、推出并重,促进带教学员的成长,为20*年新一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做好准备。
20*年4月、9月召开阶段工作会,12月召开总结会。
(2)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
探索和完善以特级教师个体领衔的“特级教师工作室”运作模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师带徒、开展“名师讲堂”、“名师讲坛”等方式,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特级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20*年完成15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开展工作(4月底前组建5个,8月底前再组建10个)。
(3)继续开展“名师讲堂”
选拔在职特级教师、部分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在*有线(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继续推出“*名师讲堂”系列讲座,宣传和展示我区名师群体,逐步打造、形成一个品牌栏目。
20*年计划安排12个专题,每月1个专题。
(4)举办“名师讲坛”活动
充分发挥在职特级教师资源优势,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专题,20*年计划围绕2-3个模块,由特级教师在*分院定期举办讲座,逐步形成特级教师开设讲坛的特有风格。
20*年计划安排6次专题讲座,每两个月1次。
(5)加大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在教委开辟专门展室,收集汇总我区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物化成果,宣传名师做出的贡献;在*分院建立“名师长廊”,汇集我区名师教育教学风格和特点,展示名师风采。
20*年12月底前分别建成“名师展室”和“名师长廊”。
(6)组织名优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进一步提升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丰富教育教学知识,继续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到教育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学习。
20*年11月之前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境外考察。
(7)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名师引进政策,推进名师引进工作。组织市区示范中学和国家、市骨干专业职高学校引进名师工作研讨会,指导学校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2.区级学科工作层面
教研中心为工作主体,在*分院的配合下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名师的培养培训,以“新课程研究中心组”课题引领、对新评选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宣传展示名师专业发展轨迹等形式推动学科名师工作。
(1)推进“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取得成果经验的基础上,以16名导师带教学员为核心,继续实施课题引领的学科名师团队培养。
20*年3月以前组建5个“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并推进工作。
(2)召开学科名师教学特点研讨会
不断为学科名师创造成长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及时宣传他们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特点及取得的成果。
20*年不同阶段在中、小、幼、职不同学段分别选出1名学科名师为其召开“学科教学特点研讨会”。
(3)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增强学科素养,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做好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提前进行准备培训。
(4)多种形式发挥区级学科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教研中心《*教育研究》、《*课改》和教委信息网介绍名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网上献课、举办研究课、送教下乡、组织校本研修等方式,更大范围的发挥学科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影响力。
20*年在《*教育研究》、《*课改》、《*教师教育》和教委信息网开设名师栏目,对学科名师进行宣传介绍。
3.校级工作层面
基层学校为工作主体,在教委各业务科室和教研中心、*分院的指导下,加强校内现有骨干教师和名师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并做好校级名师、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制定并推进20*年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工作计划
结合上级下发的“名师工程”工作文件和学校制定的“名师工程”工作方案,制定本单位20*年“名师工程”工作计划并加以推进落实。
20*年4月底之前完成工作计划制定并实施。
(2)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
各基层学校在推进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实践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带动全区各学校名师建设工作的开展。
结合市区骨干教师认定和名师引进情况,20*年适时利用表彰会宣传“名师工程”工作典型单位。
(3)提高校内名师培养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名师工程”各项常规工作的管理,积极推进年度计划的逐步开展。各校要定期总结并上报学校名师工作的进展情况,使校内名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各基层学校12月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能力素质
[作者简介]李宜川(1960-),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胡灵卫(1979-),女,河南周口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河南商丘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wjlx11031)和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结合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教高[2009]999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92-01
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与医学的其他基础课程相比,生化课程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缺乏联系等,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和信心,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生化学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发展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快、内容多,要使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且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我们在保证授课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侧重,分别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纲”,力求将生物化学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真正落实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基础与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临床病例,如由糖尿病中“三多一少”的症状来引出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比喻记忆法。如在介绍蛋白质合成过程时,我们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比喻为某产品的生产流水线,其中20种氨基酸比作原料,rRNA是制造产品的车间,tRNA是运送20种氨基酸的传送带,mRNA是制造产品的图纸,使教学过程变得既形象又生动。(3)比较归纳法。如将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进行比较整合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些连续性实验项目:如从动物的胰脏中制备胰蛋白酶原、进行胰蛋白酶原激活条件的研究、胰蛋白酶的含量与活性的测定等。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及能力。
3.加强了网络教学方面的改革。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视野、多形态地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信息,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讨论,交流及协作学习、在线答疑及辅导、在线测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促进了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弥补了课堂教学师生间因角色定位、个性心理差异等造成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困惑,使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解决了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顾及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位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得到教研室同行专家通过才能正式走上讲台。第二,实施“青蓝工程”。指定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言传身教,进行督促和指导。第三,要求青年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写读书笔记、教学心得等。同时,新进教师必须从事一年以上的实验室教学工作,熟悉实验教学,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考核。第四,严格“青蓝工程”导师听课制度,并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青年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五,为使生物化学的教学能与临床紧密结合,我们还注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室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师资格证”,还要争取取得“医师资格证”或“药师资格证”。
通过以上措施的具体实施,我们教研室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课堂上更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很关心知识的临床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将生化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如在讲解氨基酸的特殊代谢时联系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等的发病机理。通过结合临床内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灵活应用于临床问题的分析中,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生化理论与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我们学校每年的教职工体检和学生体检时,抽调学生参与血液生化的检测,如血糖、血脂、尿酸、转氨酶、血浆蛋白、免疫物质的测定等。我们还根据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执业能力要求,编写了《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书》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卷》,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我们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从事基本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适应了当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疗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
[2]周静华,万顺康.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09(22).
[3]鄢雯,霍春月,张丽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才能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学院遵循高职教育内涵属性,认真总结企业办职业教育50多年来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学院办学特色的“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创新,完善和规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动专业建设不断提高。
关键词: 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机制
“三融合”是指校企融合、产学研融合、双证融合。“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云南锡业技术学院在认真总结企业办职业教育5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学院办学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2010年云南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专家认定,“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模式,形成了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
一、“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内涵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学院现设立有云锡人才培训中心、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第20号站、云南省第72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教育和培训机构,是云南省十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云锡是中国的500强企业之一,是世界锡生产企业中产业链最长、最完整的企业,拥有矿山勘探、采掘、选冶、锡化工、锡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纵向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有先进的采、选、冶生产装备,锡选冶技术和设备居世界领先水平。
以采选为核心的矿山类专业是云锡的强势、特色专业,也是学院的传统特色专业群。自1953年云锡办技工教育以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按照“遵循职业教育普遍规律与学院办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聘用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以技术先进、精良装备、人才荟萃的集产学研一体大型产业生产基地为学生真枪实弹训练的实习实训场所,以生产项目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或实习实训教学项目并由生产一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指导完成等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以及通过聘用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生产岗位与教学岗位的互换和共同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双师”素质,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学生就业即上岗的教育过程。
2007年,为适应有色金属矿业飞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成立了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并提出“特色立校、资源共享、创新模式、提升层次”的发展思路,且把“创新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高[2006]16号文中的“要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指导下,将总结提炼出的矿山类专业“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特色示范项目”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结合学院“关于迎接2010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筹备工作建设方案”的实施,全面推进基于“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工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方面获得积极成果,推广应用实效显著。
二、“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践与成效
(一)三个融合,相互渗透,开拓了人才培养的巨大空间,有效解决了专业与企业的对接,实现了在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专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征。首先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通过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活动,培养、锻炼了学生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多种实践能力和职业操守,培养的人才更符合高素质技能人才标准的要求,做到就业的“零距离”。2010届、2011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100%,初次就业率96%以上,用人单位对本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8%以上,体现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
(二)围绕“三融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运行机制 ”等共建的整合—互动模式,使专业、产业、学业、就业和创业“五业贯通”,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活动结构,实现就业“零距离”的教育过程。
1、教学改革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1)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云锡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对接,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特色发展需要,培养面向有色金属行业生产企业以及相关部门,面向基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模式,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岗前培训、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实现了就业的“零距离”。
(3)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完善了与“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模式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上融合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4)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以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为模式,建立、完善了基于“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各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5)在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上,构建了“5落实 4环节”(5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基地落实、指导教师落实、考核落实,4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能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了课堂与实践“零距离”对接。
(6)在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上,校园文化的企业化,有效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操守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7)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以企业考核为主,有效增强了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2、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
按照“相对稳定,集中管理,重点(示范)建设”的原则,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并完善了满足支撑基于“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交替”课程体系的产学研融合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云锡就投资近3000万元用于改建、扩建、新建了采矿模拟仿真实训室、碎磨矿实验实训室、重力选矿实验实训室、浮游选矿实验实训室、磁电选矿实验实训室、选矿产品处理实验实训室、地质综合实验实训室、测量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专门投资700多万元在云锡研究设计院建成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西部优势矿产高效利用 教育部工程中心选矿新工艺柔性工业试验创平台 云锡基地”,同时与云锡中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专业化优势突出的云锡老厂分矿、云锡卡房分矿、云锡研究设计院、云锡大屯锡矿等27家集产学研一体的大型产业生产基地签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并制定《云锡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兼职教师管理试行办法》和《云锡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实训基地管理试行办法》(云锡[2009]299号)等管理制度,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纳入云锡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形成建设管理与运行的长效机制。其中的云锡老厂分矿在2011年获云南省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充分发挥“三融合”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辐射功能,通过共建课程、共担教学、共同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等,提升了师资队伍的业务知识、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科研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了一支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主要专业技能课程均由聘用教师担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聘用教师比例≥60%,“双师”素质教师占95%以上。
4、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进一步深化“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规律探讨与研究,推动“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2年来,选矿技术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属矿开采技术被列为央财支持建设专业。矿山类专业专任教师主编共建出版特色教材4部。其中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重力选矿技术》被评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矿山类专业专任教师们独著或担任第一作者在各类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教改论文10余篇,获奖论文2篇。
5、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增强,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1)“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推广应用,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近3年来,矿山类专业专任教师承担了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1项,参与云锡横向科研项目5项。2008年以来,为有色行业和云锡企业员工相应岗位培训8828人,职业技能鉴定12个工种1410人。
(2)“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施,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和专业工作需要,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矿山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8%以上。2011年我院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考核“二等奖”。
6、校园文化企业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在“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施与推广应用过程中,将努力追求“以人为本、传承历史、兼收并蓄、和谐共赢”为核心理念的云锡文化和“育人为本、承载历史、适应需求、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实施CIS战略,从物态(VI)、制度(BI)、观念(MI)三个层面系统推进,从而使学院办学理念与云锡企业观念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具有产业特色企业化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三)基于“三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系统模式,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
基于“三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系统模式,深入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交替”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了“三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实施路径、操作规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效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教育过程。如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设置的每一次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云锡[2009]299号文中规定,在学生实习前二周由学院相关系(部)将教学计划和内容提交给实训基地进行审核,再由实训基地召集校企双方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召开研讨会,针对教学计划和内容、教学目标、重点环节、指导教师、组织形式及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等进行详细的研讨,制定实施方案,并由实训实施,同时配套相应的“5落实 4环节”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整个实习实训过程成为一个有计划、有方案、有明确责任目标、运行管理有序的教学过程。
“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展了优质的社会服务,从根本上体现了“三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制度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运行机制创新的实绩,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燕.矿山类专业产学研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2.1。
[2]张燕.“5落实4环节”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成效[J].首都教育学报.2012.3。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 染整技术 创新
染整技术属于大化学类学科,同样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的学科,实践(实验)能力是染整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染整技术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近化学类专业(生命、医学、药学、环境、化工、材料等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着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院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培养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四模块”(实验、实训、创新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教学改革。[1]
一、改革的背景
通过前期走访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调研结果显示,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明显差距。譬如:通过对本院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实验教学环节认可度不够高,主要反映在认为实验教学过于偏重基础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和探索求新的愿望,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难以一致;项目组在社会调研过程中发现社会上的仪器设备较之学校先进,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甚满意,导致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比较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以实验室和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环境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就实践教学而言,学生按照指定步骤,采取确定的手段,获得相应的实验结论,自始至终,学生很少会独立思考,甚至都不可能问为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很不相符合。[2]
二、改革的目标
针对现有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存在的不足,我们进一步明确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三实”、“四岗”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产品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真实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开展教学、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完成习岗、轮岗、顶岗、定岗的四阶段实践教学)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项目),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评估与激励机制,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
实践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向“引导式”和“启发式”转变,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实践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工程意识、实验技能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改革的内容
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模块的创新性改革,高职染整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l所示。
1.实验类
将实验类教学体系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能力提高性实验、探索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为相关理论课程中经典的基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低年级的实验侧重在这一层次;能力提高性实验则打破课程的体系,按知识模块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加大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比重;探索创新性实验则选择实验基础条件好、具备优秀师资力量、具有一定特色的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时,根据印染、化工两大行业背景有效地开发这一层次的实验项目。整个实验类体系不仅增加了原来依附于相关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数量,而且在实验内容和方法上做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4]
2.实训类
依托印染、化工两大行业背景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有一定特色的以工程技能训练、专业实习、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平台,其教学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训练的重点放在基础层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其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训练的重点放在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上。
3.创新类
创新类包括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创新团队。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进行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逐步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设计与制作,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重在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夯实专业基础。在学生创新团队中,学生可以到相关实验室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形式,参与社会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6]
4.职业技能培训类
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在职业技能培训类教学体系中,构建了包括中、高级染色师培训,高级化学分析工、检验工培训,跟单员培训等项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学生参加至少一项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7]
四、改革的措施与效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不定期派现任实验室专职人员到其他高校相关实验室进行调研和进修学习,加强对新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培训;对现任专业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研讨、集中实践技能培训、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等方式,逐步提升专业师资队伍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没有工作经历的新进专业教师,要求其在见习期间全面熟悉并独立完成染整专业实验室相关专业方向的各项实验,到纺织印染企业等参与工程实践至少3个月,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2.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针对行业、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方向、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内容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校内染整实验室实行全开放式教学机制,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通过相关实验室信息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内网站详细了解各实验室功能基本介绍、仪器设备信息、所有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与视频模拟教学等;在能力提高性实验和探索创新性实验中,采用讨论互动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对主要用于科研的高档仪器设备进行网上视频演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实验还需加强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实际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受益于此,学生在“挑战杯” 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技能大赛、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等屡屡获奖。[8]
3.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共享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原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分层次、分模块地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引进实验室管理系统,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教授、副教授,定期承担专题学术报告、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9]
4.落实实践教学管理,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首先,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系部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第二,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第三,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5.重视实践教学评价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教师个人评价体系。[10]
五、结束语
通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的实施,学生得以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达到训练应用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逐渐树立创新意识的目的,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择业竞争力。我校染整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将为我校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使我校染整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学有所用,满足染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福兴.对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74-75,79.
[2]王柏华,陈英等.高校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探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3(2):73-75.
[3]侯翠芳,姜生等.高职纺织染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08(1):33-36.
[4]刘德驹,封怀兵.高职高专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时刊,2008(10):74-75.
[5]张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染整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辽宁丝绸,2012(1):34-36.
[6]姚舒林,刘晓华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以染整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76-178.
[7]周芬.浅谈纺织实验教学改革[J].管理教育,2008(12):83-84.
[8]吴建华.染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