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21:40:03
导语:在中药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中药内容繁杂,临床应用又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记。笔者认为,以药对为主线,以药对所治病证为归类依据,可将各章不同药物串联起来,形成“单味药(功效)—药对(功效)—主治证(症)”的中药学习链条,从而起到简化中药学习内容、减小记忆量,使中药知识得以系统有序地排列等作用,进而加强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和记忆。如,讲完附子、干姜药物之后,可重点阐释附子—干姜药对的配伍规律、作用及主治病证,并让学生掌握四点内容:①附子、干姜为常用相须药对;②二者合用其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作用增强;③主要用治亡阳厥逆危证、中焦虚寒证及阳虚水肿证;④最能体现该药对功效的代表方是四逆汤。这样做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把附子、干姜联系起来学习、记忆,遇到相类似病证时知晓将二者相须同用。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进一步将附子—干姜药对的用药规律拓展到“同章者同类,同类者相须,相须者增效”的理论层面上来。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药对学习的印象,也可通过拟人手法描述药对间的配伍关系,如人参—甘草为“君臣”相配,益母草—茺蔚子为“母子”相配,附子—肉桂同类性温属阳为“兄弟”相配,黄柏—知母同类性寒属阴为“姊妹”相配等等。同时,也可选一些易懂、顺口、好记的历代医家应用药对的经验名句讲述给学生,如“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寒”“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及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将军之无马”等,以提高学习兴趣。
2、药对可加深学生对药物“七情”概念的理解
药物“七情”,是指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类型,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一概念,单从字意上理解,学生好像一听就能明白,但每届考试,总有一些学生把它答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从药物配伍关系上来认识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常以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的阐述为切入点,并列举一些相差的简单病例。即:在讲药物“七情”概念之前,先以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相须药对导出“相须”含义;以黄芪—茯苓、黄连—木香相使药对导出“相使”含义;以人参—莱菔子、生姜—黄芩相反相成药对导出“相恶”含义等,然后把这些含义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药物“七情”的概念。这样,药物“七情”就清楚地被界定在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当中,使学生听起来也印象深刻,不至于将其混淆为中医学中人的“七情”。
3、药对可增强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中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而中药治病主要是以复方配伍形式。药对配伍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殊配伍形式,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内容,具有与复方相一致的基本主治功能,也是单味药向方剂过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配伍作用的阐释,可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使中药学顺利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不外是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中药治病就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重新恢复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教学中,笔者针对疾病病机,归纳出养血滋阴药对(如当归—生地)、补气养血药对(如黄芪—当归)、凉血补血药对(如生地—熟地)、补气健脾药对(如人参—黄芪)、和胃止呕药对(如生姜—半夏)、调和营卫药对(如桂枝—白芍)、清泻相火药对(如知母、黄柏)、清泻胃热药对(如石膏—知母)等等,通过这些药对把“药—证”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治疗某证的常用药物和简单配伍,为今后临床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4、学习相反相成药对,可培养学生临床用药的灵活性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中较为齐全的药学院之一,有着优良的办学条件和优质的办学资源。学院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开设的各专业涉及领域宽泛,相互衔接紧密,对实践性有较强要求。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以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成员由一线实验教师、实验教辅人员及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构成。有强有力的智力和资源保障,具有建立示范性实训中心的基础。
1.1众多科研创新项目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重要平台学院拥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学位,1个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省级首批示范专业。其中:中药学学科为2009年省级B类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为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和省级首批教改示范专业,药用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为省级首批基础课实验示范中心,2010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绩优秀。2011年获得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药学类专业综合技能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1.2高端实验设备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基础保障近5年来,除正常实验教学经费拨款外,学校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教学条件建设,添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毛细管电泳、荧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石蜡切片机、振动切片机、冷冻切片机、荧光电子显微镜、液质联用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实验室建设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室内装有封闭式通风环境保护,实验室的三废处理、紧急事件应急设施以及防火等安全设备,均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目前,学院拥有20个标准实验室和10个测试室。总面积达2200m2。此外,学院与学校科研中心的分子生物学仪器等大型科研设备实行资源共享,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进行创新研究拓宽思路,提供共享平台。
1.3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重要载体安徽中医药大学拥有多个教学见习基地,如黄山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及亳州药材市场药材鉴定实习两大专业课程见习基地,与亳州市、黄山市、绩溪县和舒城县等建立了校市(县)中药产业全面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和中成药研发生产等基地10余个。另外,学院自建了中药标本中心,自有栽培的800余种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9万余份腊叶标本的中药标本和中药材标本陈列等已应用于实验教学,并发挥重要作用。还与安徽省药物所共同承担学校新药研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2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初步尝试
以本校2009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报名筛选,选定18名学生为项目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每4人一组,其中两组分别为5人。确立以药物制备和新药研发为主线,利用中药鉴定、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药物剂型确定、药物活性与安全性评价、药品质量控制等实验模块,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综合型实验的训练操作。具体采用中药组方:金银花+黄芩;蔗糖、淀粉适量;该方具有清热疏风,利咽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临床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现将此组方拟设计成不同剂型,请根据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知识,充分考虑以上各味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以及临床功效,设计该组方的成药技术路线。试写明其原植物的鉴定、炮制、提取、制剂的工艺、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并对相应的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如何对这些剂型的质量进行分析(提示:主要包括该处方中药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部分)。另外,请按照组方的功效及临床应用设计该方的药效学研究试验方案。在近一年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中药学实验课程以及与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前后衔接,普遍提升了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创新能力。其中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医学类大学生基本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通过建立围绕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专业实验技能模块为目标,将中药专业技能实验内容整合为中药资源、中药提取分离、药物剂型确定、药物活性与安全性确定、药品质量控制等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模块。使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实验技能和素质、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经历由浅入深的模块式训练与培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3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远景设想
药学院提供的良好条件基础和有效路径,使参与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学生药学专业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等能力明显增强,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实践效果已得到充分体现。由于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在建设实践中完善。
3.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师资队伍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规划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主力军。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教学和实训中心顺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实训中心正在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确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中心实验队伍建设采用专、兼职实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拥有一支热爱实验室工作,教学思想先进,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具有团队精神,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专职实验教学团队。依托药学院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药剂学教学团队和中药学学科教学团队的力量;聘请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兼任实验指导教师,为中药学专业实训中心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积累,逐步弥补了实验设计中的不足,解决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关键环节,使实验实训中心走上正规化轨道。
3.2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实验改革全面考虑中药学专业以及不同层次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设计更多高水平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继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立本科学生科技基金,充分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实训对象:药学院所有专业学生;普及实训专业:药学院所有专业。
4结束语
1.1研究前期准备
第一阶段:对2006、2007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中药实践课程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和后续临床课程教学反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但是由于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标本室陈列标本破损陈旧;药用植物园原生药物数量过少;缺少药物鉴定、炮制、制剂及基本的临床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原有学时数过少(28学时)等。有鉴于此,我们对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完善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等内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学大纲。第二阶段:①对原有的中药标本室进行了改进扩建,更名为中药标本馆。对中药饮片、药材、植物形态标本进行了更新完善,并分类摆放,以利于学生鉴别学习。馆内共陈列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标本四百余种,并在馆壁内侧设有“中药发展源流”文化长廊,通过对历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有简单的了解。②对药用植物园原有药用植物品种进行了补充。③对原有自制《中药标本图谱CAI课件》进行了补充完善,重点补充了标本室及药用植物园没有的药物图片;对常见相似药物饮片、药材、原植物形态鉴别进行了整理归纳,制成教学课件。④对中药专业炮制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烫、制霜等操作过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⑤对中药专业制剂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中药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⑥在学校附属门诊,选择典型病例,对其诊疗过程拍摄制成了教学光盘,用于临床见习及病案导学。拍摄了临床常见病:感冒、痛经、腰痛等疾病的诊疗过程。用于加深对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认识和理解。
1.2研究对象
本校中医临床专业2008、2009级已学习完《中药学》理论课程的学生。
1.3研究方法
1.3.1将每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进行以下教学安排:①参观标本室:对典型药材、饮片标本形态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药材的药用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初步了解药材真伪鉴别的要点。购进药物饮片,分发给学生,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讨论,以巩固加深对药材形态的认识。②参观药用植物园:对常见原生植物形态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有所了解。③观看自制教学课件以加深学生对典型药材、饮片、原植物形态的鉴别。④参观安国药材交易大厅及药材种植基地,以巩固在学校药园及标本室所学内容,并了解药材市场交易情况,开阔视野。⑤观看自制中药炮制教学光盘。让学生了解中药的炒、炙、蒸、煅等炮制方法的操作过程,认识药物通过不同的炮制会改变药物的色、味特征,具备不同的临床功效。如:生地黄外表灰黑色或棕黑色,间有黄心,味微甜,性寒,功效凉血滋阴生津,用于血热证;酒蒸后饮片面乌黑发亮,质软而黏,味甜,性温,具有补血填精功效,用于血虚证。⑥观看自制中药制剂教学光盘。让学生了解常用中药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剂型的操作过程。⑦观看自制病案教学光盘。通过对病案学习与分析,了解中医运用中药诊治疾病的过程,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并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⑧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教学医院及本院附属门诊见习参观,分小组进行模拟病例分析讨论,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上各项教学内容,①②④项在原有中药实践(认药实习)课学时内完成,③⑤⑥⑦⑧项在课余时间周六、周日完成。第二组:保持原有中药学实践(认药实习)课程内容不变。即以上①②④项内容。
1.3.2课程结束后两组同学均进行:①组织考试,考查学生对饮片、药用植物的掌握情况,统计分析两组同学成绩情况。②每位同学交学习报告一份。③每位同学填调查反馈表一份。
2研究结果
通过对两组同学的考试成绩、学习报告、反馈表总结,分析中药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教学效果差异,我们总结出了最佳的《中药学》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学时等)。认为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补充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内容,更有利于弥补中药学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中药的真伪鉴别、炮制、制剂的方法和要点,有利于加深其对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适度合理的病案导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理解,为后续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了专业信心。
3问题展望
3.1由于受现有条件限制,学生不能象药学专业同学那样,对制剂、炮制等过程进行亲自操作。而仅靠观看光盘,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争取能尽快建设好“中药实践操作”实验室,让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能亲自操作简单的炮制与制剂过程。
3.2现有教学大纲将实践教学集中于1~2个教学周内完成,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今后的教学目标应争取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学始终。
形象思维是中药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贯穿于中药的命名、归经、功效、应用、炮制等方面。
【关键词】 形象思维 中药学
形象思维是依靠对形象材料的认识领会而得到理解的思维,其最主要特征就是整个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它是古代哲学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思维方式。起源于古代哲学的中医学,它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难免带有强烈的形象思维色彩,无论是在把握医学对象的本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状况还是在概括疾病的诊治规律时,大多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思维的。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学,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哲学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在中药命名、归经、功效、应用、炮制等方面,寄寓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内容。
1 形象思维与中药的命名
关于中药的命名方式,有多种多样。有因形态而命名者,如人参,其根如人形;狗脊,其根茎上有金黄色的茸毛,好像金毛狗的背脊;牛膝,茎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芍药,婥约的谐音,因其花容婥约而得名;乌头,其形如乌鸦之头;射干,其茎梗疏长,正如射箭之长干状;白头翁,其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状如白头老翁;女贞子,此树耐冬,青翠不凋,如贞女之守操。有因颜色而命名者,如黄连,其根连珠而色黄;玄参,其形如参而色黑;金银花,其花初开银白,继之金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有因功能而命名者,如防风,善疏风散邪;益母草,多治妇人诸疾;续断,可续筋接骨;骨碎补,能补肾强骨;泽泻,其利水甚速,功如泻泽;决明子,能明目除障等。有因生长特性而命名者,如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款冬花,至冬而花。有因产地而命名者,如贝母,产于浙江象山者称象贝母;牛膝,产于河南者称怀牛膝,产于四川者称川牛膝。这些命名虽均有一定的意义和来历,但都包含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
2 形象思维与中药的归经
古代医家,根据五行配五色、五味、五脏的道理,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的关系进行了归纳。五色入五脏(腑),主治五脏(腑)病证。色白入肺,多治肺疾,如葱白宣肺,桔梗开肺,桑白皮泻肺,石膏清肺,川贝母润肺等;色青入肝,多治肝经疾患,如青皮疏肝,青黛清肝等;色赤入心,多治心经疾患,如朱砂镇心,丹参养心等;色黄入脾(胃),多治脾(胃)疾患,如伏龙肝和胃,黄芪健脾,陈皮理气健脾等;色黑入肾,多治肾经疾患,如熟地、制首乌补肾,女贞子、墨旱莲补肾养血等。
五味入五脏(腑),主治五脏(腑)的病证。辛味入肺,主治肺卫表证,如解表药的麻黄、荆芥、防风、细辛、生姜、薄荷等均是;酸味入肝,主治肝经病变及滑泄之证,如白芍柔肝,山萸肉补肝等;甘味入脾,主治脾胃病变,如白术燥湿健脾,甘草补脾益气等;苦味入心,主治心经病变,如黄连清心除烦,莲子心清心火等;咸味入肾,主治肾经病变,如鹿茸补肾壮阳,龟版益肾健骨等。
关于药物的作用部位,古代医家还依据“各以其类相从”进行归纳。花叶或质地轻虚的药物,如薄荷、桑叶等,大多能升能浮,作用向上向外;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如苏子、磁石之类,大多能沉能降,作用向下向内。药为枝者,能达四肢,如桂枝、桑枝等;药为皮者,可达皮肤,如茯苓皮、大腹皮利水消肿,用治全身浮肿;以心清心,如莲子心、连翘心、竹叶心等清泄心火;以藤通络,如络石藤、忍冬藤等具通络之功;以脏补脏,如鸡肝、羊肝有补肝明目之功,猪腰、羊腰能补肾壮腰,猪胃、牛胃有健脾和胃作用,猪心、牛心能补心安神等。
转贴于
3 形象思维与中药的功用
根据药用部位形态上的差异,推求其临床效用。根多补益,如人参、党参、玉竹、黄精等;梗能理气,如苏梗、薄荷梗等;中空发汗,如麻黄、葱白等;叶能发散,如苏叶、荆芥等;花善解郁,如玫瑰花、代代花等;子可明目,如青葙子、枸杞子、菟丝子等;刺可祛风,如白蒺藜、苍耳子等;核桃仁形似大脑而补肾健脑;橘核仁、荔枝核形似而用于疝气肿痛;酸枣仁、莲子形圆入心而宁心安神;钩藤形似四肢抽搐而有平肝熄风之功;马兜铃、浮海石体轻中空似肺叶而清肺止咳。
根据药物生长环境与季节,推求其临床效用。水属阴,水生的龟版、鳖甲、牡蛎等具养阴潜阳之功;生于水泽湖沼者,多利水渗湿,如车前子、泽泻等;夏季的荷叶、藿香、扁豆花有祛暑作用;秋冬的桑叶、多属寒凉之品;四季长青的女贞、柏叶有乌须发作用。
根据药物的某些本质特性,推求其临床效用。如穿山甲以穿山打洞为最能,故有破癥通经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之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全蝎、白花蛇等;凡动物弱于齿者必强于胃,因此鸡内金是强有力的消食药,鸡内金有缩尿、化石等功能,故鸡内金尚可用于遗尿、结石等病证;土元身体断开后尚可自连一体,故有续筋接骨之功;血肉有情之品,能填补精血,如阿胶、鹿茸、紫河车等。
4 形象思维与中药的炮制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中药学考试模式改革。方法将2013级2个中医班随机分为实验班和传统班,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该考试模式效果。结果实验班学生在满意率方面显著高于传统班(P<0.01);期末考试成绩高于传统班(P<0.05)。结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中药学考试改革能显著提高学生中药学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考试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中医学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中药学考试存在着题型单一、呆板,不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考试方式多采用期末“一锤定音”的闭卷考试,以一份80题左右,120分钟完成的试卷成绩作为结课成绩;考试模式忽视过程,偏重分数,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学与用严重脱节。由此形成了一个学生考前几周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课本和学习笔记,考试蒙混过关,假期基本全忘的怪圈。这样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现不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甚至会导致个别学生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以及Internet已在高校中全面覆盖的新形势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考试是医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基于目前的中药学考试的现状和Internet的优势,我们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建设中药学网络课程,尝试着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中药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探讨,希冀为信息学模式下中药学考试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试验于2014—2015第一学期启动,分组前对2013级中医学本科1、2班同学的中医诊断学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班学生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遂随机将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传统班,为排除因教师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合堂授课的方式。
1.2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即时网络学习,即时生成学习成绩。只需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任课教师审核批准之后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即可。学生可在线查阅学习材料,接收课程通知,向老师提问,提交作业,完成在线测试;教师可向学生学习资料、答疑解惑及布置与批阅作业,并通过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系统统计的学生登陆情况、提问情况、测试成绩以及教师批阅的作业成绩等,给出学生平时成绩,进而搭建起集学习积极性评价、探究积极性评价、作业成绩评价和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形成性评价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学习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和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向学生说明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四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2探究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在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向教师提问次数、课程讨论区发表话题次数、课程讨论区回文次数、课程讨论区被回文次数,综合评价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第一堂课给学生设定每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次数。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2.3作业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的在线作业成绩生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在线布置作业,一般不少于四次。作业要难度适宜,既有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作业,也有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按百分制在线进行批阅,取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4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的在线测试成绩生成。教师掌握好在线测试的次数,一般每章结束后测试1次,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每题1分,学生提交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成绩,学生根据成绩,可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课程结束后教师将各章测试成绩汇总,算出总分后,按百分制折合成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学生满意度分析2班共发放99份问卷,收回99份,回收率是100%。实验班51人,满意的44人,学生满意率为86.27%,较传统班(48人,32人满意,满意率66.67%)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90分以上5人,80~89分18人,平均分76.04分;传统班,90分以上3人,80~89分4人,平均分69.56分。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平均成绩及及格率较传统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班,分析原因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监督,敦促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关。我校《中药学》网络课程于2011年底通过了学校的验收,成为校级网络示范课程。学生登陆后可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模块。其中教学材料模块又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视频材料、中药学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精彩授课视频,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的全程授课录像等。并且建立与许多免费的网络资源的链接,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制作的“中药学网络课程”等。学生可随时登陆,查阅资料,查看最新课程通知,完成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向教师提问或同学间进行讨论。对因特殊情况耽误课程学习的同学可在线或下载教师授课视频,以及时跟上学习进度。
教师可课程通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布置作业、在线批改作业及进行限时测试等。教师可将学生提问比较多的问题拿到课堂上统一解答。该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考试成绩更为合理。如探究积极性评价环节,学生要与教师、同学在线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前提是认真地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积极性评价环节,敦促学生经常登录教学平台,查阅学习资料,改变学生下课上网玩游戏、看韩剧的现状,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成绩评价环节可强化重点、难点问题;在线测试成绩评价环节,按章节在线测试,有时间限制,避免学生临近期末再做,避免出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2-3]。该考试模式改革将极大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可改变以往“粗暴”、“一锤定音”的评价模式;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其前景无限广阔。中药学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全国中医院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学习中药的人数很多,若推而广之,必将使很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永华.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高教论坛,2013,10(10):57-60.
[2]刘利丹,王德山,刘慧慧.关于建立网络化考试平台优势与不足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220-221.
目的通过科学的处方分析手段来提高中药学药房服务水平的方法,探讨处方分析在中药学药房服务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方法以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诊断、用药意图、疗效等多方面分析中药学药房服务中处方分析的作用和重要性。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中药处方1000份作为调查对象,对1000份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探索。结果在全部中药处方中,用量错误13份(1.30%)、诊断与处方不符7份(0.70%)、重复用药9份(0.90%)及格式书写错误5份(0.50%)。结论处方分析是中药学药房服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总结、分析、归纳处方分析的方法并完善具体细节,及时发现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并纠正,有利于患者科学合理地进行中药治疗,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房药学服务的整体水平,对于中药学药房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处方分析;中药学;药房服务;作用探讨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学科。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监督和指导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品的职责。中药房不仅负责药品的称量、调配、发放、保管,还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全方面的药学服务。而处方分析是处方调配后对药物合理性使用的评价,对药物临床使用的配伍禁忌、用法、用量、服用时间、药物相互作用和对临床处方书写规范性等进行评价。进行处方分析,能够提高处方质量,发现临床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及时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促进合理化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通过处方分析获得的结果,向医院及时反馈临床处方管理和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进一步提高中药房药学服务的整体水平,对于中药学药房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资料库中的1000份中药临床处方,分析并评价其在中药学药房服务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可靠依据〔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的资料库中,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开具的1000张中药临床处方,主要涉及的科室有内科、肿瘤科、妇科、呼吸科等。对处方中的用药种类、使用频率、用量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处方中是否存在字迹书写不规范、配伍禁忌、药不对症以及剂量不合适等不合理应用。
1.2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用例数(n)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中药材的使用频率
根据统计,1000张中药临床处方中使用的药材,涉及201种中药材,占我院常备药材的90.13%。经统计,出现次数频率较高的四种中药材分别为当归(63.70%)、黄芪(60.10%)、丹参(54.20%)、甘草(35.40%)。可见,以上几种药材价格适中,药效作用强,且大部分为活血益气类药材。所以,在进行调配和分析处方时,应注意这几种中药材的配伍禁忌、作用机理和药效。
2.2中药处方分析
进行处方分析时,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规范制度进行分析点评。在对1000张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时发现,用量错误(1.30%)、重复用药(0.90%)、诊断与处方不符(0.70%)及格式书写错误(0.50%)为最常见的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对于发现临床用药不合理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预防和改进,促进合理化用药,保障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
3中药学药房服务中处方分析的作用探讨
处方分析是中药学药房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归纳总结处方分析的应用方法,可为进一步提供全方位药学服务提供借鉴〔2〕。3.1中药师拿到处方后,应做好审方工作。首先,患者病情是否与处方相符。中药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还应该及时与大夫沟通,确认患者的处方用药与诊断相符、对症下药。如果患者服药后病情未改善,应及时与大夫沟通处方用药的剂量与配伍是否合理,然后再酌情修改处方。3.2应该分析处方中的配伍禁忌。为了确保疗效、保证安全用药、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需要注意用药禁忌。中药处方中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如人参和莱菔子同用,莱菔子的理气作用会削弱人参大补元气的作用。同时,患者在服药期间,应清淡饮食,注意忌口,忌食生冷辣的食物,以免治疗达不到效果。3.3应精确地掌握用药剂量及正确书写格式、注脚〔3〕。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调配处方剂量,因人而异,从而精确地掌握用药剂量。临床用药时,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不同身体状况都会影响临床用药剂量。一般老人、小孩、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患者药量宜小;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中药处方中的书写格式及注脚也很重要。中药材的名称很多,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不同,名称也不同。如果书写不规范,中药师不能清晰的辨别中药材的炮制方式,调配中药材时,非常容易混淆,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所以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使药师准确的了解到中药的使用方法和煎煮方式,以便合理、有效的指导患者用药。3.4科学的煎药和正确的服药也在处方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药师应该告知患者正确的煎药方法和服用时的注意禁忌。煎煮的器皿最好为陶瓷、砂锅,忌用铁锅等金属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煎煮时间一般从沸腾后开始计算。一般煎煮2~3次,就能煎出药材中绝大部分有效成分。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的高温煎煮,会导致药液中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可能会有将药煎糊的危险。根据药物各自性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所有的中药一同煎煮,这样的做法会影响原本的药效。如久煎容易易破坏钩藤和番泻叶中的有效成分。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煎煮时应包煎,防止煎煮时煳锅底;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包煎能够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服用中药期间,患者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服用中药时不宜用茶水送服药物。总之,中药师只有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和服用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5〕。
4中药学药房服务中处方分析的重要性
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在目前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形式下,中药房的工作已经不简简单单以中药材供应为主的中药汤剂调配,而是为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提供全方位的药学服务〔6〕。中药方剂没有明确的药品说明书,没有具体的服药时间,次数,服药禁忌、不良反应等。所以,在发药时为患者主动提供中药房的药学服务,是药师的职责,也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处方分析,保证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合理用药。同时,药师通过对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能够紧密的联系医师、患者、药师,加强沟通,相互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好的贴近患者,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中药方剂为中医临床处方辩证用药治疗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临床所开具的处方进行分析,不但可以了解临床经典处方的加减治疗方案,还可以看出临床经典处方的主要功效以及适应症。同时,部分临床处方中带有脉案诊断,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病情,为准确调配处方,避免人为的疏忽奠定了基础〔7〕。处方分析是为了发现现有存在的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同时预防问题再次发生,从而达到改进与提高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为了保证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与保障用药安全。处方分析有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水平;有利于对中药使用剂量、用法错误进行核查;有利于对医师开具处方与药师调剂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检查,避免重复用药、书写不规范等人为的疏忽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8〕。
5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1000张中药处方中临床处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四种中药材分别为当归、黄芪、丹参、甘草。这是由于上述中药价格便宜,经济实惠,副作用小,药理活性广泛,而且大部分为活血益气类的药物。说明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注重保健。同时还发现,在处方分析中用量错误、诊断与处方不符、重复用药及格式书写错误为最常见的用药不合理的问题。说明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进一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谨慎对待处方的书写格式问题,以保障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综上所述,中药学的药房服务工作必须秉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核对处方,科学合理地进行处方分析,准确掌握自身专业知识,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药学药房服务。
参考文献
〔1〕黎娉婷.中药处方点评对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干预作用〔J〕.当代医学,2016,22(11):148-150.
〔2〕龙惠,蒋静雪.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27):2159-2160.
〔3〕温保堂.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3).
〔4〕陈迎春,安福丽,相聪坤.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9,18(14):64-64.
〔5〕冯建军.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131-132.
〔6〕刘艳杰,蒋才庆,李琳.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59-161.
〔7〕张芳.我院处方评价工作对提高安全用药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67-868.
1以章节概述为纲,精简教学内容《中药学》的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收载药物达500余味,每类药物的内容又颇多相似,而每味药又自成一体,故教学过程易于重复,学生也常反映记忆困难.笔者认为学好《中药学》,应该以精讲章节概述为关键.因为章节概述都是以该类药物的性能功效为核心而概括出共性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由矛盾的一般性自然过渡到矛盾的特殊性,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及老师备课的冗杂,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
2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药学》教学多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呆板,也不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困倦甚至厌倦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愿意主动去学,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中药学》在中医药各学科中可以说是相对客观具体的课程,每味中药都有各自的形态,性能特点,这是《中药学》的特色,所以教学过程务必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这个特色,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1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初步培养视觉认识实践证明,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在课堂教学演示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Power-point的特点是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增加立体感及生动性.笔者在做课件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中药原植物及中药饮片图片,将其载入幻灯片中,让学生对所讲的每一味中药都有个视觉认识,并且把这种方法告诉学生,学生课余也会注意自己上网搜索图片,同时也加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2.2开设中药标本见习课,加深感性认识课堂讲授之余,在每学完3-4个章节之后,我们适当安排2~3个学时要求学生所学过的中药饮片标本进行集中见习.学生们很喜欢这种形式,他们通过见习,能对每味药的形态、性味都有视觉、触觉,味觉及嗅觉的认识,加深了印象,并注意了彼此的鉴别.在见习中,学生也常会对教材中的内容与自己在见习中得到的认识进行比较,发现有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习惯,从而促进其学习欲望.比如在见习过程中,有学生会问我:“老师,为什么书上说鹿茸甘、咸,可是我尝着没味道呀?”,“书上说酸枣仁甘、酸,没吃出来呀!”.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你没尝出来是对的,书上那样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的功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的,绝大多数药物的味道是真实的,但是当个别药物实在没有味道,原则上可以写淡味,但是淡味和它的功效对应不上,如酸枣仁它的味道实际上就是尝不出来味道,但是它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生津的作用,但是总不能说它一点味道没有吧,就像颜色,当它很浅很淡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颜色,所以还是可以根据它的功用推出它可能具有很淡很淡的甘、酸味,因为甘能养心安神,酸甘可以化阴,生津液酸可以收敛,所以这就是当中药的性味有时候与实际不符的时候,要上升到理论必须有所取舍,这是古人采取的一种折中的方法.
2.3注意培养学生对身边中草药的观察能力中西医临床专业偏重临床中药学的学习,没有开设《中药鉴定学》这门课,所以对新鲜的中药很少认识,课程设置上也不要求他们去山上采集药材,但是学生非常希望能实地考察亲自采集药材,认识药材.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利用有限的条件,锻炼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在中药学开课的过程中,随着气候的变化,尤其是春季,许多草木开始发芽、开花,此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花草树木进行观察识别.如春初,校园里玉兰花开,其花蕾就是辛夷;校园的河边常有紫花地丁,蒲公英,大蓟,小蓟,马齿苋等中草药,学校的花圃也有枸杞、金银花、麦冬、柴胡等植物,笔者课余常带学生去实地观察,这样学生会对身边的花草树木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他们会注意在身边采集一些中草药,治疗自己的病痛,既省钱又有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中药相关的典故、传说、电视剧或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既能使学生大脑放松,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记忆.如讲一些何首乌,当归等药名的由来,黄芩被称为妒妇、枯肠的原因[2];再如讲到西洋参时,可以联系《红楼梦》里林黛玉有一次肺痨加重,贾母特意差人送来一碗参汤,紫娟担心人参是热性的,对林姑娘的病怕无益处,鸳鸯回说这不是一般的人参,这是西洋进贡的,是凉性的,具有益气养阴,清火生津的效果,如此讲解不仅加深了对西洋参性能的理解,又与人参作了鉴别;等等诸如此类,很受学生欢迎.
3联系临床医案和科研成果,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中药学》讲的就是每味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所以必须与临床病例结合才能体现中药的功效.可以结合教师的自己的临床体会,也可以结合名老中医医案,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中药的个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能力.如讲石膏时,联系张锡纯创立的石膏阿司匹林汤.他认为“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3]常用此方治疗表里同病,解表清热,疗效显著.成为历史上把西药按中医药理论结合解说的第一人.再如中西药合用如果不合理,非但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作用,能使动、静脉收缩而升高血压,与降压药同用,会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山楂丸,乌梅丸等含有有机酸的药物,若与溶解度较低的磺胺药同服时,在酸性尿中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或引起血尿[4].如此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中药的毒副作用是相对而言的,临床千万不能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而滥用中药,而且当中西药物合用时要注意有无毒副作用,在思想上端正认识.
1.建立中药材辨识体系
1.1中药饮片的识别
认药和辨识中药饮片是中药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让学生能够看、闻、摸、尝中药材(包括生品和常用的炮制品),使学生了解中药的性状特点,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穿插安排,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借助饮片实物,给学生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特点,相似品种的鉴别,让学生在上课中可以直观触摸到各种药材,激发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1.2真伪中药材对比
针对中药材市场上出现的多种假冒药材,尤其是名贵中药材的伪品,如人参、玲羊角、天麻、鹿茸等等,专门购进真伪中药材进行对比,为真伪中药鉴定提供实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挑选一些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伪品深人讲解,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
1.3基原植物的辨识
加入中药基原植物辨识的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认药。到当地植物园进行参观,掌握地道药材的意义。让学生识别和比较名称或外型相似的药物,同时进行中药标本的制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1.4模拟中药房的创建
“模拟中药房”是我校针对药剂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实验室里开设一家“中药房”,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可以到“模拟中药房”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熟悉中药房的运行,管理模式,亲身感受销售过程,熟悉中药房的査方、配药、核对、袋装、煎药等流程,明确处方规范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一个合格的药剂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素质。
2.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
我校附属医院拥有独立的药房,本着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的教学宗旨,教师初步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评定标准,定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增加专业信心,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与多家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有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中成药的制剂工艺,提取工艺等全部流程’一方面使学生较早接触准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改进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依据。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从培养与药剂专业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形想
3.参加中药调剂员考试,提高实践能力
药剂学本质是一门实践学科,中职药剂专业《中药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双证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不增加学时、不增加投人的情况下使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直接的条件。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体会
1.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实践是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中药学》内容繁杂,枯燥,知识点零碎,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学习费时费力,通过中药饮片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近距离接触中药饮片,感受原植物形态,了解真伪药材的鉴别,熟悉中药饮片的制作流程,贮藏与流通,到附属医院,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药,辨药的能力,定期开展中药调剂员考核,激发学生喜欢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积极性,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药学》对教师知识面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有较为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同时对中药的识别、来源、采制、炮制加工、药理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完成《中药学》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知识宽厚,具有技能特色,富有创新精神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中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现代化或科学化研究,很大程度上来讲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而大多数的研究显示,不是中药没有药理作用,就是使中药的毒性大大增加。如中药抗病原体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太大,大都可以被判为“无效之药”。再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与比利时的马兜铃酸事件等,有学者认为,其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由于废医存药、中药西用、对病而不辨证的必然结果[1-5]。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然而,不仅新药合成的研发费用是愈趋昂贵,筛选过程日显艰难,而且其“寿命”(药用价值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现代新药的安全评价标准愈来愈严格,审批的程序愈来愈复杂。而新药进入临床后的疗效与安全问题却似乎愈来愈常见。
1.2西药中药化
西药中药化是由岳凤仙等人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而实际上,中药学在历史上就有吸收外来药物的先例,如乳香、没药、砒石、机制冰片等。他们认为西药中药化不仅可行,而且也很需要。因为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且作用对象都相同,故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这是其一。其二,西药中药化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加中药新品种,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医药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三,西药中药化能够促进人们对西医药学理论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有利于促进西医药学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当前现代西药的临床毒副反应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西医药学尚未见到有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辨证施治对现代西药的“增效减毒”作用[6]。然而,由于抗生素类西药不仅只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对病毒无作用,而且就是同一种抗生素对不同的细菌的敏感性亦各不相同,以及其他类西药的许多微观调节作用等,都不是仅用“热性”、“寒性”等中医药学宏观术语所能表达清楚的,若要强行“中药化”,势必要造成许多已经清楚的微观认识和用药再度“模糊化”。这不仅是认识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的好坏。因此,自“西药中药化”的主张提出后,就不断地有人对它提出异议。
1.3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复杂性科学
2.1中医药“非线性”与“动态发展”特点
生物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不仅对外界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的反应特点,而且其还具有“进化”与“学习”功能。即随着生物机体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由于其所处的功能状态的不同,生物机体有时对一个小的作用可以做出巨大的反应,而有时却对一个较大的刺激又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耐受性。中医药学是一种“状态医药学”,其辨证施治的实质就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及其发生、发展与防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从而使其不同于西医药学主要针对特定病因病理的疾病防治[7-9]。如在西医药学的疾病防治中,其药物的作用与毒性在任何时候似乎都是一样的,其大多数药物的用量也都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患者的体重来确定的;而中医药辨证施治中的药味及其用量在针对不同证候的处方中都不相同,而且还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当代名医李可用附子分为5个等级,轻者阳虚,附子用小剂10克;稍重阳衰,附子用平剂15克~30克;重者隐性心衰、格阳、戴阳证,附子用平30克;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用中剂45克~90克;危者垂死心衰,附子用大剂100克~200克。同时,凡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日分2次~3次服;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等等[10]。有专家认为[1-5]:小柴胡汤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系日本废医存药、中药西用、对病而不辨证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较多,均有坚实的临床用药基础,国外报道的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导致肾毒性病例的,多是按照植物药长时间超量服用的,一般服用都在1年以上,有的长达3年,配方用量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50倍,更有甚者,临床上生半夏大剂量用到60克~135克,附子600克,山茱萸120克,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紫草、赤芍各200克~300克,黄连120克,黄芪250克,细辛45克等等,分别是《药典》剂量的10倍~30倍,其中不乏毒性较强的药物,而其应用却是功效卓著而无毒副反应[11-15]。
2.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从而使其所认识的经验与规律具有了复杂科学的“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特点。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16]。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7]。分别按含关木通4g•kg-1•d-1的量连续给大鼠灌胃12周,龙胆泻肝汤与导赤散煎液均能显著地减轻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其病理改变显著减轻(P<0.05)[18]。再如同样是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11]。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3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生物机体的复杂性及其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使其功能状态不同,才使其具有了生物钟现象、药物的耐受与过敏反应及其不同个体的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不一致性,以及中药针灸广泛存在的双向调节作用等特点;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