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0:40:31
导语:在中学化学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16-02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U Hao
(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inally, som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ross Culture;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
关键词: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问题
1.问题提出
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问题之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和营养状况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却在不断下滑。伴随发生的还有肺活量继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问题之二是体育教学呈盲目的随意性且学生厌学情况严重。问题之三是缺失独立完整性的中职学生运动能力评价体系。我们针对郴州市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在实施“健康第一”的模块式教学探讨中遇到的问题一并提出讨论。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优化提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导致体能下滑和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状况、运动能力的诸多不利因素,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优化模式――模块化教学方案实践问题的探讨
2.1有关以构建“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必然性。
模块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以培养素质与能力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章节为系统而建立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一理念广泛运用于岗位技能培训和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中,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很好的效果。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促进身体机能发育而增强体质的,但众多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呈盲目的随意性。和谐教育,倡导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以毕业生未来劳动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为目标,因此,我们科学、合理地整合体育教学内容,实施体育模块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效能最大化,以强健的体魄投身社会经济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
2.2有关以贯彻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适时开发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大纲的必要性及要则。
2009年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对指导全国各级各类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但是,但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学生的实际素质,以及各校办学条件的不一,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困难颇多。因此,科学制定区域地方性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大纲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中职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构建者。因此,模块式《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紧贴市场,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构建人才。
模块式《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拟按基础必修课模块、拓展模块、选修模块三大部分实施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基础必修模块拟分健康教育、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四大子模块进行;选修模块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拓展模块则根据各专业相对应的劳动岗位对身体素素质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培养学生以健壮的体魄参与社会竞争,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适应性。
2.3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教材及电子文档的参考实用性与要则。
2008年各中职学校配发国颁的具有唯一性《体育与健康》教材替换了上世纪80年代的《体育》教材,这对指导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义十分重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教材对指导健身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且教师(含非专职教师)对国颁《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理解程度的差异,以及各校教学设施、器材的拥有量和人才培养方向的不一,因而教学内容的取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意性,学生锻炼效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也无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按未来岗位对身体素质的具体要求,实施岗位体能定向训练的模块式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编写参考性的模块式校本《体育与健康》电子教材及文档,对改变教学现状,促使锻炼效能最大化,实施模块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十分有益的。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参考教材及电子文档的编写首先要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强健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具有毕业后直接上岗投身建设的能力。其次要注意教材的参考指导性,以专业为基础,结合岗位特点,有的放矢地增减、取舍、整合教学内容,以帮助教师实施模块教学。再次要注意教材内容结构的多元性:(1)根椐就业目标综合没计以增强学生体能为主的体能训练模块;(2)结合未来岗位的特点设计以增强学生智能为主的智能训练模块;(3)结合社会、企业文化的需要设计学生团队协作、思想品德养成的训练模块。第四要构建模块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健身实践中实施“观察与发现”、“讨论与分析”、“小群体按需健身”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进行自主锻炼。最后要注意电子文档的观赏性,文档要做到动作要点口诀化、动作技术图解(或动感)直观化、教学案例标准化,以提升模块式教学品位。
2.4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方法、手段和学业成绩量化标准问题与要则。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传授式考试手段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沿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判定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情的变化,根据分数判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能力失去往日的威严和凝聚力,尤其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衡量当代中职学生的运动能力势必将体育课引向随意性的自由状态。因此,根据分数判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兴趣的做法必将退出教育舞台,符合学情、教情、社情的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按需培养体系必将应运而生。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手段应包括:(1)必考项目。主要包括运动能力的测试,从中获取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量化数据;(2)机能测试。主要获取学生身体机能的评价数据;(3)自我锻炼。从中获取学生的锻炼态度。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方法应包括:(1)自评。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主观评价能力;(2)学生互评。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3)师生共评。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鉴赏能力。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量化标准,应以学生个体运动能力量化值与身体机能现实评定值为参考值,根据未来岗位对身体体能的具体要求,综合分析与判定:(1)学生身体承载劳动强度的负荷能力;(2)现实身体机能与未来岗位适应性的差值与等级。结合医务监督机制对承载劳动强度差的学生出具运动处方,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健身积极性。
3.结语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引领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终将退出教学舞台,全新的教学理念和量化办法,不仅是改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优化教学的需要,而且是倡导贯彻“健康第一”,“以就业为导向”,达到“按需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因而应倍受关注。
参考文献:
[1]陈龙,刘秋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块化教学培养体系构想的研究.新闻天地,2009年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