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20:53:12
导语:在初中体育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量问题;初探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2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0
一、“量问题”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中,我们在认识学习物质或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数据、含量、量大小关系”等等,这一类问题的呈现能引导学生不仅从物质的组成去认识物质或变化,还能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或变化。笔者将这一类与“量”有关的问题,统称为“量问题”,结合沪教版初中教材,列表分类梳理如下。
二、基于物质认识的“量问题”例探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创造物质。教材从化学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物质的感性认识,形成物质探究的方法和观念。下面分别从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角度,例谈典型“量问题”。
1. 物质组成中的“量问题”
(1) 混合物组成中的“量问题”
教材第1章第2节中明确指出: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身边的物质“空气”为例,教材首先通过第1节“铁的锈蚀实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会与铁作用,而使铁生锈,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是空气中的成分与铁作用而出现锈蚀现象。在这里,学生初次接触“空气”,对空气的认识还没有数据意识。
在教材第1章第2节“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部分,教材有安排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又深入一步,认识到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学习该实验,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有了数据意识,使化学学习中“量”认识也逐渐“浮出水面”。再结合物质的分类及物质元素组成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认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元素组成了纯净物,多种纯净物组成了混合物。不同纯净物在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或比例不同。
在教材第6章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部分,学生通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认识到“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的含量比例是不一样的,尽管溶质和溶剂一样,不同量的混合组成也有着不同的“定量表示”,即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是不同的混合物,它们的定量表示是有差异的。
(2)纯净物组成中的“量问题”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物质的“元素组成观”的认识,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认识。教材在第2章第3节安排学习“水组成”的“电解水”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建构“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在电解水现象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为2∶1,这一实验数据给学生留下了学习思考,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2∶1”形成呼应,使学生形成了纯净物的元素组成的认识,也认识到纯净物中微粒构成的数目关系,为纯净物化学式表示的理解作了知识铺垫。
2. 物质变化中的“量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有这样一句话: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学会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在金属及酸碱盐等知识中尤为突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这些“量问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阐明了理由。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有关的实验数据等进行化学反应的定量计算,在近两年扬州中考压轴题频频出现:在2013考题中,高锰酸钾褪色时,反应物之间恰好完全反应转化成了新的物质;在2012考题中,测试液溶液变蓝时,说明反应生成了碘,而且碘浓度大小不同,溶液颜色的深浅也有差异。
3. 教学思考
(1)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定量观
“量问题”在化学学习中有多处“踪迹”,如从开启化学之门的“铁的锈蚀实验”,到“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再到“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生对物质组成的认识从无“量”到有“量”;还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溶解度等这一些“量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定量认识的说明,也不要求进行综合性计算,更无须从定量的、微观的角度去描述其本质,但这些“量问题”逐步渗透在化学教材中,能使学生留下从量的角度去学习的“痕迹”;还有,近两年扬州中考压轴“变色指示反应中有效数据的理解与处理”的命题考查。可见,“量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而且这样逐步渗透的学习方式,也便于学生归纳比较且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从而真正实现由定性学习到定量学习的过渡,培养定量学习化学的意识,促成定量研究化学的观念。
(2)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物质观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论是物质组成中混合物组分含量或纯净物组成元素含量的学习,还是物质反应转化中各物质质量比关系的理解,都能使学生从量问题角度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异同,如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CO,也可生成CO2,也可生成CO和CO2;且两种氧化物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元素含量关系不同。这些“量问题”知识丰富了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深度认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学习基础,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以量定质”的学习思维,形成化学“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观念。
总之,“量问题”是一类涉及数据、含量、量大小关系的知识或试题情景,能启迪学生化学学习的“量”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化学认识的定量观、物质观等观念。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归类这些具有共性问题的知识或试题情景,并及时地适度点拨、类比、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成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学 多媒体
引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深入展开,我们课题组不仅在高职化学课堂上进行了提高实效性的研究工作,也针对教学对象,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探讨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1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巧妙地创设导入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讲述“CO2性质”前,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又如:《原子的结构》一节,为了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做成动画利用多媒体将微观世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实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2、实现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结合
2.1课件制作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内容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而变得简单化、有趣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溶解”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中我们为该部分内容专门设计动画,使相应内容由教学难点变成了学生的兴奋点。但在教学中,也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应把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任务或问题,结合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2.2多媒体教学与化学实验相结合
多媒体可以把一些难于演示的实验展现给学生。比如活泼金属与稀酸的整个反应过程速度很快,若只采用课堂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就无法对其描述。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一些有毒、危害的实验。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机结合将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3多媒体授课与黑板教学的有机结合
目前,中学大多还没有完全采用多媒体授课,所以传统的黑板模式教学还仍然存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的教学对象,如果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黑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就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都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3、值得关注的几点思考
3.1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人的感受在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时将会出现一种适应,过多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的视听产生适应性。因而不能一味追求计算机、电视、录像等手段,而忽视教师讲授、板书等常规、传统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3.2削弱实验教学
化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这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论述。我认为不可削弱实验教学,只可锦上添花。
3.3忽弱学生的承受力
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快速度、高密度,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目不暇接、来不及做笔记,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很热闹课后没着落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前、课后辅助工作更要加强,比如课前印预习题或重点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后注意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
3.4盲目滥用多媒体优劣不分
课件的优劣不分;课型的优劣不分;学生层次的优劣不分等等,有时会弄巧成拙。我认为要用心去准备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有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PowerPoint制作,就要花去我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用到它时学生的反应就相当的好,那它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付出和效果是成正比的!
4、总结
总之,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作用取决于它的应用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去把它们与教学任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揉和,在教与应用、动手与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促进化学手段的更新和最优化,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试作阐述。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扰,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借助于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词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介,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网络的交互性使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网上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 太极拳教学 培养兴趣
初中体育老师很少进行太极拳技术内容的教学,原因很多:在《体育与健康》中没有规定学习内容,有些老师自己本身对武术不是很了解,对于老师来说,太极拳动作复杂,示范困难,学生难以接受和学会;对学生来说,太极拳较为枯燥,刚开始几节课可能还有一定的兴趣,但几课时下来以后就感觉索然无味,再加上难以掌握,纷纷打起退堂鼓。本文从太极拳的特点入手介绍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分析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探讨怎样增强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初次接触太极拳的同学,对太极拳的动作没有一个概念,找不到其中的规律。
太极拳和长拳不同,与平时接触到的广播体操更不一样,学生对太极拳的特点更是一知半解,由于了解不多而导致学习无兴趣。
对于这样的原因,我认为,在开始教学太极拳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大概讲解太极拳的特点,如动作的特点以弧线为主,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中正松虚;基本动作高不过眉、低不过胯;重心起伏不大;表现为一种平静安舒的神态。一般外功拳要做刚强迅捷的动作,太极拳却要活动得“松、慢、圆、和”。再结合哲学原理指出太极拳的阴阳相对(掌心掌背的相对动作)、上下呼应讲究平衡的道理。这样学生就会对太极拳产生一个大概的、整体的认识,对于以后整体动作的规范和协调,以及对动作的感觉都会有所帮助。
二、认为太极拳是花拳绣腿,学习了用处不大。
太极拳的外在特征就是慢与柔,而学生由于受到其他技击流派的影响,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效果和锻炼的作用认识不大,经常产生“学了太极拳有什么用?”的疑问。
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教师要讲解太极拳各动作的攻防含义。拳术提炼于搏击,没有攻击的作用,武术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变成了舞术;而太极拳“慢”的作用只为掌握正确的动作姿势和深入锻炼运动系统的各部分组织。太极拳的各个招式同样来源于技击,例如:手挥琵琶的动作就是典型的一个扭臂擒拿动作;云手是一个格挡防守的招式;搂膝拗步则攻守兼备;独立式是一个抬膝防守的姿势,并可以和散手的提膝防守做比较;转身搬拦捶也是进攻和防守的招式;左右蹬腿更是明显的技击动作;单鞭更加具有攻与防的多种变化。教师在教授这些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将攻防含义结合到课内,这样学生既有了兴趣,又对动作加深了理解。然后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呼吸吐纳,对学生传授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最高宗旨,使同学明白内家拳内外兼修的健身理论。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太极拳的含义和作用,从主观上引起了对这个拳种的喜爱。
三、太极拳的动作复杂,示范困难。
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相比,动作走弧线,不像其他拳术那样直来直往,因此太极拳的示范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而且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身体重心虚虚实实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手型的变化,学生很难一下子完全接受。
对于这样的情况,首先老师应该采用多点示范和多面示范的办法。除了常用的背面和正面示范以外,很多动作还应加上侧面和镜面示范,尤其是左右重复的动作更应该使用镜面示范。这样学生能了解身体前方的动作变化,而老师也容易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以便用口令提示纠正。另外,太极拳还常有方向上的变化,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背向或侧向老师的情况,这时老师应该主动到学生的视线范围里去,而不应该再停留在原地。除此之外,还应该经常改变学生固定的集合队形,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模仿观察老师的示范。对于具体的动作,教师示范讲解时应该详细和准确,对于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上下肢动作分解教学,先教学较简单的下肢动作,待熟练后,再加上相对困难一点的上肢动作,这样就便于学生掌握。对于复杂的动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重点提出,在上新授课前进行讲解,在学生注意力相对最集中的时候进行教授,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动作相对复杂,则可提前至第一次课开始,将其动作分解成简单的准备活动,在以后的每堂课前都进行练习,等到教学这部分时,早已水到渠成了。
例如“云手”的教学,在第一次课时,就提前开始教学生两手画圆的上肢动作,以后每堂课都把这内容当成准备活动来做,这样几堂课后,学生就已经熟练掌握,等到教学这一段时,再稍做纠正,加上重心和脚步的变化,就能化解难点。
上面的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自己的心得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我认为体育老师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熟悉教材,深入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并了解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只有自身的修养提高了,才能有教学的余地,否则教给学生将是打了折扣的动作,学生依样画葫芦,死记硬背,学过就全丢,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
2.教学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难点及错误动作,及时调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问题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教师既要总结教学经验,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又要仔细观察授课对象,早点发现特殊情况。
3.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到位、规范和正确。正确的示范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连续在初中毕业班进行简化太极拳教学安排,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女生很喜欢这项运动,通过太极拳练习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可以缓解初三繁重的学习压力,调节学习状态,使学生精力更加充沛。
参考文献:
[1]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第1版).
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标准进行。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而不可过分偏离和扭曲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它的要求。这种课程意识对于以选文为材料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程来说,意义尤为重要: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因而减少了提间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总结课堂教学的实例,我觉得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提的问题难易适度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恰当,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个提问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再是要适度,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基础知识提问就要面对中等生和差生,而知识难点的提问应面向优等生和良好学生。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注意提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教《愚公移山》时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的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注意提问要有创造性
一、开拓知识视野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前提条件。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新颖、独特的情境激发的。针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我们要特别重视入门教育,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学生克服感性知识不足 、视野不开阔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我们不仅做了教材中的实验,增加了“烧不着的手帕”等一些有趣实验,而且还下载了“化学工业的成就 ”、 “化学与生活 ”、 “化学与国防科技 ”短片放映给学生看 ,使学生产生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他们从图文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中获得了“化学是实用的 ”、“化学是有趣的”观念,好奇心大增,课后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解答,同时也想主动地探索一些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奥秘 ,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二、超级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今提倡减负,不能加重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然而,减负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极为必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老师讲,并利用表格,挂图,模型等等,课堂容量小、传递速度也慢。而多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省时省力、处理问题迅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复习课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倦感,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讲授初三化学第一章《氧 氧化反应》的复习课时,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十分重要。把前面已经做过的实验重现并进行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几个实验的主要现象部分从录像带中剪出来,制作到课件中去,因此,授课时可连续,对比地播放出来,看: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样我们不需花费大量时间重做实验学生也能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记忆。在这个课件中,各个知识点罗列清楚,教师上课时可以用鼠标”指哪打哪”,每点到哪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就自动展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其中一个优点是可反复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返回需要重复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把例题解析,堂上练习和答案编到课件里去,让学生趁热打铁,透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快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性,准确性和深度,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现代多媒体技术深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规律的阐释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由于时间、器材、观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实验在课堂上无法实现或难以观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形图像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瞬变为定格分析,变枯燥为生动。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是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了。因此,在课件中,利用Authorware的动画功能,模拟了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首先,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通电后,水分子逐渐化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氢气,氧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氧气。这样,对于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抽象的微观理论,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重播,很容易发现,在整个电解水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导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被排除,学习难度自然降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绪。这样就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四、虚拟技术突破微观教学的重难点
一、《会计学基础》开设实训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学基础的实践性教学。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见之于实践。
二、《会计学基础》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从课程内容来看,应该按排实训内容的主要有: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1.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开展实训前让学生仔细查看教材中的各种原始单据,观察手中单据包括哪些内容,需要填写哪些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必须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的基本技能,包括两个方面能力,一是填制原始凭证能力,二是审核原始凭证能力。
2.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发给学生各种记账凭证,并结合具体经济业务讲解、演示各种凭证的填写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演练。教学中,注意讲清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关系,重点讲解、指导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注重分析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针对学生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方面,如填制记账凭证时不写摘要,会计科目不正确等,对可能预见的错误进行适时的提醒,让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从生疏到熟练。
3.会计账簿登账实训
教学中,可课前发给学生各种账页,让学生先有一点感性认识,实训时让每一位学生随老师的讲解,逐项逐笔填写。以现金日记账为例,先让学生找出前面填制的、经审核无误的有关现金收付款凭证,然后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强了动手能力。
4.会计报表的编制
实训前,教师首先详细讲解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内各有关项目的具体填列方法,并强调特别需要注意的项目,结合例题说明效果更好,然后根据所给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计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从而掌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探讨
1.设定情景模式,增强实训环节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环节应在模拟实验室内完成。模拟实验室的环境及配备的各种财会操作用具,如凭证、账簿、报表及相关的用具应与实际工作中的一样,让学生做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起来更有兴趣。同时要建立一套简易、全面的模拟实训案例题,实训内容不宜片面追求高难度,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突出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较快地胜任本职工作。而设定情景模式,增强实训环节的趣味性,是《会计学基础》专业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仅仅成为企业记账、算账、报账的记账员,还要通过对会计理论及会计管理方法的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参与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甚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成为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每组为一个模拟财会室,设定不同的会计岗位,如:
出纳员、记账员、制单员、会计主管等。由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分配工作,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岗位的工作,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渐明确不同的岗位职责。
3.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在会计学基础实训中的应用
(1)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的含义
所谓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就是根据实训学生总数按照所设定的会计岗位:制单员、出纳员、记账员和主管会计)进行随机分组,再由小组成员随机抽取会计模拟岗位,然后由各组代表随机抽取实训题,小组成员按照实训题的要求进行操作。涉及哪个岗位的业务就由哪个岗位的学生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各岗位处理的结果由实训教师进行评价。每个岗位完成规定的实训题后,小组成员之间按顺序进行岗位轮换,直到每名学生顺序更换全部岗位并完成全部实训业务。
(2)随机分组、顺序换岗法的操作步骤
根据班级或参加实训的学生总数,按每5人(或几个人)一组确定实训小组组数和组员(每组人数按所设会计岗位数确定);各实训小组成员之间随机抽取会计实训岗位。从实训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若各组共同使用同一套实训题,各组直接领取实训题即可;每套实训题中至少有连续五个月份以上的经济业务,每个岗位至少涉及一个月份的主要或典型业务)。各组根据实训题库中的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由各会计模拟岗位的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完成一个月份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对本月份各模拟岗位的学生操作进行观察、记时、指导和考评,操作结束时应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实训成绩。
4.明确会计职能,强化岗位职责
以往实训环节中普遍存在着“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审核和监督职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审核与会计监督伴随会计工作的始终,会计初学者更应该加强对这一程序的体会。对此,笔者在实训环节中有意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违规提现、超额报销差旅费等,或设置一些要素不全、手续不合要求的资料,如内容不全、大小写金额不符等,以强化学生审核和监督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训资料上签字盖章明确责任,并作为最终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在体验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会计的监督与审核职能。
总之,会计学基础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是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的教学,针对性强,生动直观,互动活跃,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管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为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本领过硬、素质全面、适应社会转型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吕金华.《基础会计》教学要理论实践相结合.蜻蜓素质教育网.2005.10.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
一、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不管在小学、初中或者高中,语文学科都是我国进行义务教育的主要学科。语文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上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知识学科主要的内容。然而从最近年来的教学情况分析看来,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欠佳。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适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通常扮演的都是课堂上的主要人物,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对教学表现的十分被动。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顺着老师的想法去学习,这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很难讲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虽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很有道理,然而学生的精力却没有在课堂上,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工作的消极现状。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但降低了,反而还随之降低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得以改善的方法
1、改善观念,升级模式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将自己的理念进行调整,将现在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加以改良,从而确保语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为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以及参与者,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面务必要迎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及时进行改善调整,不断引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比较常用,其重要特点在于可复制性。这将有助于教师间对教学经验进行交流。遇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则安排学生对文中的动作描述进行模仿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参加,且读懂文中的描述状况,并且采用一些形象的肢体姿势来逼真地展示出文中的描写情况。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气氛要充满活力,教师在进行备课、授课等方面的环节中,一定要精心安排课堂的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针对课文内容对有关表演的设计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其它方式。此外,教师要进行更新补充目前的教学资源,查找比较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首先应关注时事,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其次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对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学习,引荐别人科学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最后对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进行学习,全面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
2、媒体教学,效益显著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的突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自身特点为主要出发点,适当的从教材中以适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比如: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首先,我将小时候自己生活的美好回忆描述给学生,从学生的心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将一些相关图片播放出来,最后顺应将有关于百草园的内容连接到学习上。在生动的描述有关事物之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清新甜美,并十分各种有趣的事物。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的事项不仅要以新鲜刺激的事物为铺垫,而且要将其以教学手段形式的地摆正,教师应科学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3、吸引学生兴趣,贯穿情感
初中语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的性质十足,这才是确保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使用有关的方法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得以掌握之后教学的效果才会被有效发挥出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进行改进,学会合理掌握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例:课堂上播放《阿里山姑娘》,能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触到语文教学,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然后,教师在提出《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顺利。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会带动学生的情感,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配合起来,情感教学则注重了师生间的情感培养。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位学生,以增加自己的亲和力。若长时间融合情感元素,一定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友好。如,在课文《,你在哪里》中,我将自己的情感元素融合起来进行教学,只有教师融入到教学的情景中去学生在学习上才会收到感触。这不但是教师个人进行情感的流露,还是师生之间的共鸣,由这样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的教学气氛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这将有助于日后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课 作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55-02
一、基于解题教学任务设计例题教学流程分析
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一般分为巩固知识、领悟思想和优化认知这三个阶段,解题课例题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这个任务过程来进行的。在解题课的各个任务阶段中设计相应的例题以及例题教学策略如分析实例、归纳内涵和梳理关系等,来突出教学的有序性和层次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一)变式延伸,巩固知识。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解题课教学中最重要与最基础的首要环节,为了能够牢固地掌握这一环节知识,例题教学中主要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变式的层层递进的变式拓展的教学策略。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与结论互变、条件与结论互换等等。
(二)点拨渗透,领悟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说真正掌握了数学内容。那么在例题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其中有效的策略是逐步渗透。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时,可以在数形结合思想的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分别有目的的设置例题,通过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层层渗透的方法领会和掌握该方法。
例:己知a, b, c R,且a+2b+3c=6,求证:a2+2b2+3c2 ≥6
常规是利用比较法证明:由a+2b+3c=6 a=6-2b-3c得
a2+2b2+3c2-6=(6-2b-3c) 2+2b2+3c2-6=6[b2+2(c-2)b+2c2-6c+5]=6[b+(c-2) 2+(c-1) 2]=0得证。
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配方法得多项式的值恒非负,难于想到,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将上式设为关于b的函数助)=b2+2(c-2)+2 c 2-6c+5,问题转化为证明函数值恒非负,则只须
进一步,又有学生通过观察条件与结论,发现a=b=c=1时取“=”号。由此构造了更简单的证法, (a 2 +1)+(2b2+2)+(3c2+3) ≥2(a+2b+3c) =12,a2+2b 2+3c≥6在此过程中解法一次次得到简化,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其中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也是一种求易的心理,其中有直觉思维(如第三种解法)起了关键作用的,只不过与前面的区别是他时刻有严密的逻辑演绎作后盾,确保了成功。
(三)分层归类,优化认知。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设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对不同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打通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了有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分数、整数后,可以利用分层归类的方法把它们整合为一种关系结构图。
二、基于解题教学任务确定作业内容设计
要按照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来进行设计,以突出设计的针对性和核心性,避免设计的机械性与重复性。
(一)在巩固知识阶段,实行阶梯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具体表现在设计形式上是首先为基础题,然后为巩固题,最后为提高题。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在领悟思想阶段,实行核心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时首先选定某个数学核心思想,围绕这个数学思想方法来具体设计实例。比如让学生领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时,设计的具体实例可以出数到形,也可以为出形到数,从而促进学生对该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
(三)在优化认知阶段,实行生长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生长排列,从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之间的有序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知识脉络的干线和分支,从而有利于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基于作业内容设计选择作业讲评策略
对解题课作业进行讲评时,主要依据作业的内容设计而采取相应的讲评策略,以突出评价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避免评价的单调件与低效率。
(一)对于阶梯式作业设计,采取变式拓腿法讲评。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和结论皆变等。变式的方向可以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平巾到主间、从有限到无限、从猜想到验证答,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学据得深度。在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无底长方体盒子的模型,增强学生间的共融性和合作意识。接下来提问:
变式1:如何制成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在硬纸板的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变式2:若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得到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该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多少?[长为80-2a,宽为60-2a,底面积为(80-2a)(60-2a)]
变式3:若做成的无盖纸盒的底面积为1500cm2,则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
讲评中,通过变式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通过思考利用列方程的思想得以解决。设小正方形的边长x cm,那么盒子底面积的长及宽分别为(80-2x)cm及(60-2x)cm,根据题意,得(50-2x)(60-2x)=1500,整理得:x2-70x+825=0。接下来和学生一起来复习方程的“元”和“次”的概念,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对于核心式作业设计,采取归类砰祈沈讲评。对学今的典型错误进行列举,对数学典型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具有相问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或相同错误解法的题目进行归类,以提高讲评的效本,实现“讲一题、通一类”的教学目的。
(三)对于生长式作业设计,采取分类讨论法讲评。生长式作业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层分类排列的,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重要,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弄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要理清有理数的知识时,首先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自然数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利负分数。这样,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就比较完整了。
参考文献:
[1]许敏,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11
[2]陆琴,深化 反馈 巩固 迁移――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思考与探索,江苏教育研究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