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1:40:40
导语:在资金预算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质勘查单位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对各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资金的流入和支出进行明确,针对各部门及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细化,做好预算编制、内部控制及业绩考核工作,并确保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对资金的未来使用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全面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的水平,更好的发挥出资金预算管理在地质勘查单位中的重要性。对于地质勘查单位而言,通过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确保资金预算的合理性,不仅能够准确实现对资金的有效预测,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金融机构来筹措资金,确保资金保持正常的运转,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为勘查工作的进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通过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仔细核算财务成本,确保将单位运营成本降至最低,实现财务结构的优化,对资金的支出进行合理控制,确保地勘单位实现最大化的经营效益。
二、加强地质勘查单位资金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的意识。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来讲,在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全面提升自身的资金预算管理意识,并基于管理层角度来强化监督,充分的发挥出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的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同时还要制定管理责任制,并将具体的责任下发到审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头上,以此来增强其工作责任感,有效的避免各种违规和违法行业。地勘人员要正确理解各项法律制度,并积极的参与到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二)合理规范预算编制,做好资金预算的实施和执行工作。通过严格对地勘单位资金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规范,进一步落实好资金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目录进行科学设置和合理编制,严格按照地勘单位资金预算政策,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来做好项目资金预算目录的清理工作,编制新的项目目录。严格筛选预算项目,科学对项目进行审核,利用因素法来对项目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价。加大资金的整合力度,合理对预算资金进行规划,避免项目资金被随意安排的情况发生。在资金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做好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工作,并将预算开支进行细化,严格按照资金预算内容进行执行。财务人员在具体资金预算编制工作在遵循平衡收支及保证重点的原则,对预算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财政资金管理。地勘单位需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来强化对财政资金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针对市场发展需要来制定内部核算办法,专项预算实施专项核算。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占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涉及到较多的项目,因此要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并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关注资金的流向,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地勘单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资金筹措渠道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业务活动相对特殊及复杂,这就要求地勘单位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此来降低成本风险,实现对运营资金的有效管理。(四)强化地勘单位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在强化地质勘查单位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每一个环节,并采用全过程的管理模式,确保资金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在项目设计环节就要做好资金预算编制工作,做好投入评估预算管理,确保项目预算资金的到位。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对编制的资金预算进行合理调整,针对特殊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及任何部门具有超越预算控制目标的权力,对于超预算的经费支出,要拒绝支付,通过强化内部控制,以引来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五)进一步对预算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对于当前地质勘查单位来讲,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重视对财务人员的有效监管,以此来降低单位内部风险。同时国家也要进一步对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完善,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管模式,进一步细化监管内容,确保财务指标更具操作性,并对单位内部资金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实现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管控。另外,还要加大审计力度,重视对国家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资金执行监督机制,更好的发挥出监督管控工作的重要作用,保证资金的安全。
三、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勘单位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实现资金的合理化使用,严格按照资金预算来进行资金的规划和使用,并借助于各种分析手段来对资金分配比例标准进行测算,以此来促进资金的有效周围,通过采取科学的预算管理策略,来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更好的推动地质勘查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王大伟 单位: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三队
参考文献:
[1]张晶.地质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0.
关键词:乡镇预算;预算外资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85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财税机制的改革,乡镇财力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预算外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之中,这一方面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的滞后,预算外收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使预算外资金成为违法乱纪、滋生腐败的温床。
1当前乡镇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乡镇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缺乏约束监督机制
(1)乡镇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权分散。乡镇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权分散在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手中及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现状没有多大改观。从整体上讲乡镇预算外资金还没有纳入有序管理的轨道。部门分散管理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助长了部门利益,带来了收取上的随意性,从部门变相收费发展到部门内部竞相收费。乡镇预算外资金收费票据管理乏力。①对乡镇预算外资金收费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收费单位认为,只要能够收到预算外资金,用什么样的收费票据都可以,有的甚至出据白条收费。②收费票据使用不规范。③收费票据管理流于形式,收费票据在登记、发放、管理上不甚严密。(2)乡镇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失控。乡镇预算外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乡镇预算外资金使用上存在随意性、无序性和分散性,大量被挪用于消费性支出,这种现象严重地扰乱了财经秩序,违犯了财政法规制度。
1.2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权限分散
乡镇财政所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时,各站所不积极配合,乡镇财政所的管理受阻,监督乏力,大量预算外资金仍然由主管部门掌握,造成一些站所的预算外收入无法按规定纳入乡镇财政统管,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乡镇存在着将所收取的统筹资金不上交财政专户管理的作法,严重削弱了财政管理的职能。
1.3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弱化,助长了腐败现象
现行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刺激了单位局部利益欲念日益膨胀。在不规范的管理状态下,各种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发生。主要表现在:超越权限,擅自审批或自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利用职权强行提供服务,强买强卖,把权力商品化,凭借垄断地位,经营业务中搞乱收费、乱提价,从中牟利,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收费。这不仅加重了企业和群众负担,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也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1.4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部分乡镇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有的甚至不懂财务;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受领导支配,不按财经法规办事,规范性不强;一些财务人员利用预算外资金乱发补贴、福利、奖金的情况屡屡可见;很多乡镇不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随意使用白条和自制收据,有的站所虽然使用财政收费票据,但根本不到财政所核销。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加之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致使这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造成预算外资金的体外循环。
1.5部分乡镇领导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态度不积极
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的认识不清,仍然将这部分资金作为部门单位的自有资金来看待,他们往往受部门利益的驱动,认为如果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专户储存会触及到分管领导的利益,分管财经的自就小了,不能随便支配资金,因此在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积极,也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和难度。由此一些乡镇坐收坐支、挪用预算外资金收入,逃避财政监管的现象屡见不鲜。
2加强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建议
2.1做好宣传工作,形成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大气候
建立规范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对乡镇领导和财政部门来说,存在一个转变理顺观念,树立大财政、大分配思想的问题;对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来说,其部门利益受到触及,需要一个理解和适应的过程。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才能奏效。为了使政策宣传有实效,乡镇领导除了学习、转变理财观念外,还要把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作为缓解当前财政困难的一项重点工作,亲自抓这项工作,使各方面都认识到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行综合财政,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的政治问题。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改革大局,为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强化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当前形势下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财政部门必须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各乡镇站所中去,在摸清乡镇预算外资金底数的基础上进行立案造册,同时要掌握各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范围,做到底数清楚。同时,财政部门要狠抓制度建设,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着手制定和完善适合乡镇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要建立健全乡镇预算外资金会计制度及决算编报制度,在乡镇执收单位中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对执行乡镇财政专户中态度不积极,措施不得力,工作无成效的领导或个人,要追究其责任。
2.3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
要完成好新形势下的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需要一批业务精、政治合格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乡镇财政所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关键。要抓好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旨在增强业务素质的学习,不断提高财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财政工作的实际,抓好乡镇财政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遵纪守法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以适应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需要。
2.4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监督
确保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要使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建立监督检查、监督审核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安徽省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处罚。使预算外资金管理坚持统一收费立项管理、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财政专户管理,理顺收、管、用运行渠道,真正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标准,使预算外资金在地方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效益。
2.5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后,中央集中了一部分财力,地方各级集中财力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从整体上说,乡镇财政还比较困难,如果再从乡镇集中财力,势必加剧其困难,不仅使其基本的政府职能难以履行,也使得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难以深入下去。特别是在将乡镇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以后,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本着“简政放权”和“富县先富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取消一些对乡镇不切实际的硬性政策规定,为乡镇自主理财创造宽松环境。同时,把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划给乡镇,区别不同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乡镇的积极性,为深化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提供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总预算;会计工作;新时期
总预算会计是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负责日常的会计事务,而且能够对下级预算提供指导。做好总预算会计工作,首先必须严格地做好日常会计工作,这包括对上、下级财政来款进行核算、核对收纳等。新时期做好地方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管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
1.规范银行账户管理。
要想真正规范银行账户管理,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审批制度,规范单位账户管理。一般县级做法是:一是在镇单位一般只能开设一个基本的存款账户,用来办理本单位预算资金及往来资金的转账核算和收付业务。根据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现实中所进行专项、特殊管理的资金,则需要报财政局审批后能开设新的存款账户。二是县级预算单位只根据财政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几个银行开设一个基本的存款账户,用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清算业务。县财政局要对各科室、各单位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有效的清理。经过清理之后,保留一些必要的银行账户以供使用。到目前为止,各科室包括一些社保专户及其他的一些银行账需要归国库管理。
2.完善对账制度。
地方财政涉及到的预算和账单比较杂乱,因此对于各种的账目都应该坚持定期结算,做好银行的对账工作。为了减少错款的情况的发生,需要按月与银行账务进行核对。内部账务一般包括了总预算会计各个岗位之间的对账及总预算与各科室之间的对账。而外部对账则是对财政与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等进行账务核对。完善对账制度,有助于更好地对内外账务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有利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3.健全资金拨付程序。
县级财政拨款一般情况下都遵循预算拨款报送制度,每月各预算单位都会向国库提送下一月用款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核批,而且需要认真核对。财政拨付需要建立严格、完整的程序。一是对于那些公用经费及预算单位的正常经费,国库科要根据年初预算的要求,逐月按计划对预算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审批,这一过程遵循的是均衡的原则。二是除了单位的公用经费及政府预算项目支出外,还有其他的财政安排。这需要预算单位向分管科室报送审批,经领导审批后才可到国库进行有关的拨付。三是对于某些的专项资金,需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审查和核算,根据国库的使用规定,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为财政规范化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审查,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1.强化决算审查。
县级财政部门一般实行的是决算审议分开的制度,在每年进行决算时,总预算会计人员将决算报表报至分管科室,由分管科室初审之后,再由国科进行终审。应制定法规和制度,并根据地方实际的发展状况建立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做好审查工作。
2.加强决算分析。
财政分析是对年度财政预算的一个总结,是对一年来全县的国民经济财政收据支出的反映。因此,只有对决算数据进行深入的整理,才能有效地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仅要求县乡单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数字编报的工作,还需要对预算进行分析,充分地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提高财政收支平衡,使报告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提高决算培训。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财政不断地改革,财政总决算中报表的格式、统计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有效地提高决算的质量,需要在决算会议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将往年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讲解,并且对往年的财政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落实往年决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当年的财政决算时,要尊重决策,有效地提高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会计的日常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必须建立岗位负责制,实行严格的会计复核制度。对总预算会计的岗位工作进行很好的划分,使人们明确岗位职责。在会计复核中,可以严格地对印鉴进行管理,比如大、小印鉴分别由两位会计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审核,同时也能够减少越位情况。
2.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如何为预算单位做好服务。因此,首先需要建立总预算会计信息报告制度。要在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核算基础上,提供每月的存款余额表,这样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于专项资金,需要实行双重的监督。其次,预算单位应该加强业务培训,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可以举办培训班或者是对预算问题进行热情的简答。最后,为了有效地提高财政效率,可以实行电算化管理。目前,地方财政已经绝大部分地实现了电子化操作,能够对记账、复核实行一体化操作。在保证拥有凭证后,可以由科长进行最后的审核和把关,联网沟通可以方便单位,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3.严格保证标准,提升工作质量。
总预算会计工作必须严格建立标准,不断地提升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在任务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努力采用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来约束会计人员,尽可能地将工作细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进行核对中,要认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且要认真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保证账务登记的质量。对于凭证管理,需要认真对凭证进行分类,并且做好保管工作。在一些凭证中,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日后的资料查询,同时也可以促进审计检查,赢得审计部门的肯定。
四、结语
新时期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在业务量方面也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党和政府加强地方财政制度建设,会计人员熟悉各种财务法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同时,要针对预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认真地对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来提高人员处理业务的能力,使财政会计预算能力向着一个新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玲.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罗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蒲丹琳.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gional securities firms belong to capital-intensive companies, which results that the funds management has a central place i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ctivities for the regional securities company. The paper presents "concentration+administrative" capital management mode, conducts argument and analyzes the logic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证券公司;“集中+行政”模式;资金管理
Key words: securities companies;"concentration+administrative" mode;fu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61-02
――――――――――――
作者简介:陈胜军(1966-),男,湖北武穴人,江苏省会计学会,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理论与实务。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证券公司规模和业务日趋庞大,截止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十几倍,其中80%的证券公司为中小区域性证券公司。我们知道,区域性证券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公司,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是公司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就必须将资金管理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必须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论文针对区域性证券公司的特点,设计一套适应符合其特征的“集中+行政”资金管理模式。
1 资金管理模式设计原则与各类匹配关系
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设计应遵循原则:①整体性原则。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对公司各部门各营业部的控制,既要符合公司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公司的短期目标,还要与公司的其他管理制度相协调;②成本效益原则。对实行资金管理时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相配比的因素,在进行模式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模式的先进性,力求以较少的成本;③管理规模合适性原则。区域性证券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是为了企业更加良好运行而服务,制定集中度适中的方案,从而达到资金集中管理应有的效果;④与战略、业务匹配原则。区域性证券公司的战略和业务与全国性证券公司不同,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另外,还要针对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容易出错得细节,提出针对公司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方案;⑤可操作性原则。证券公司选择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必须结合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其中的方法、手段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
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需要与战略、运营、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进行匹配。资金管理模式与各类匹配的总体关系如何呢?①资金管理模式与战略是一种目标导向关系,公司的战略目标决定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区域性证券公司强调中央集权,采用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控制模式;②资金管理模式与运营是一种主体支持关系,资金管理模式为公司的业务运营服务,运营管理是主体,资金管理模式是辅体;区域性证券公司运营管理不同于制造企业,其特点是显性机器流程少而隐性人脑流程多,因此,资金流程实时管理十分重要;③资金管理模式与内部控制是一种保障条件关系,资金管理模式中需要构建资金管理的内部系统作为安全保障。区域性证券公司十分强调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和保障,可以理解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区域性证券公司最重要内部控制系统;④资金管理模式与全面预算是一种工具功能关系,资金管理模式需要借助于全面预算工具实施,因此可以说全面预算是资金管理的一种工具。区域性证券公司由于层级不多和规模有限,因此,区域性证券公司全面预算多采用准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方式授权编制、修订和考核。
2 “集中+行政”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理由
根据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原则和与各类管理匹配要求,我们认为区域证券资金管理模式合理的选择――“集中+行政”模式。论证理由如下:①集中模式是证券公司资金管理的唯一选择。证券行业有别于其他非金融行业,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处核心地位。因此,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是所有证券公司的首选,甚至于其他所有金融类企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公共基金公司等)的首选。证券行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产业,有着自己的一些经营特征,比如高风险、高资金量等,这些都会对其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②行政模式是区域性证券公司有别于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证券公司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资金管理模式。与区域性证券公司概念相对的是全国性证券公司,这类证券公司(例如中信证券)网点地域分布十分广,管理空间跨度较大,因此这类公司比较适合使用宽松的资金管理模式。相反,区域性证券公司除了具有证券公司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网点分布区域化、规模中小化、业务较为单一这样的特点,导致其资本效率低、创新力不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控制存在不足等缺陷。针对区域性证券公司的这些特点,此类公司可以选择较紧的“集中+行政”的模式进行资金管理。③“集中+行政”的模式是区域性证券公司考虑“原则”和“匹配要求”的合理选择。基于上述原则和匹配要求,区域性证券公司就要选择小快灵的特色,就要选择安全性和快速性的要求,就要选择既考虑分部的积极性又考虑总部的权威性两者关系的要求。
3 “集中+行政”模式逻辑框架与特点
3.1 “集中+行政”模式逻辑框架 区域性证券公司“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逻辑框架主要体现为:
①资金管理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客户资金管理、总部对分部资金管理、财务计划与预算、资金内部控制系统、IT技术的支持管理。②公司的组织模式选择一种半职能半事业部的组织形式。何为半职能半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呢?就是区域性证券公司的各业务部属于类事业部组织,但是又不同于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具有完整的事业部的功能。③区域性证券公司责任中心控制模式是一种类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即总部对各业务部按利润中心考核,但是考核的利润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利润,有的时候仅仅是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④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使用管理方式选择比较行政化的收支两条线和结算中心模式,相对全国性证券公司的资金使用管理模式更“行政化”。⑤区域性证券公司“集中”表现形式主要为:资金集中管理;信息集中核算;人员集中委派;预算集中统御;核算科目集中设置;重点业务总部集中管理。⑥区域性证券公司“行政”表现形式主要为:资金管理的“行政化”;人员管理的“行政化”;计划预算管理“行政化”;重点业务管理“行政化”。(见图1)
3.2 “集中+行政”模式特点 区域性证券公司已形成清晰明确的“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总部对各营业部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属于偏紧的资金管理方式。区域性证券公司由于规模较小,网点区域分布较为集中,所以总部有能力对各营业部、子公司的资金收支的全面管理。因此区域性证券公司实行的是一种偏紧的资金管理方式。
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资金集中在总部统一管理。区域性证券公司中,营业部获得的资金收入直接汇入总部账户,同时在营业部财务部门记账,营业部需要定期上报利润表便于进行绩效考核。资金的支出按管理特点分类分为固定费用和专项费用。固定费用主要通过预算拨付,在费用未发生时,营业部一年预算的总数存放在总部账户,待费用项目实际发生时,核准拨付。专项费用需要提前报总部审批,通过之后才可拨款。所以说“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并且将资金完全集中于总部统一管理配置。
③部分重点业务由总部直接管理和经营。区域性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只能经营经纪业务这项传统基础业务,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均由总部直接经营。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业务的组织管理则与此完全不同,综合性证券公司的营业部除了经营经纪业务以外,也可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业务,总部将营业部作为纯利润中心进行考核。另外,区域性证券公司总部考虑分部上报的专项资金项目是否批准时,需要对各个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权衡配比,做出有利于全公司整体的方案。
④业务部门的资金部分属于“自有资金”,而部分属于“专项资金”。区域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并不像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有完全的责权利,不属于纯粹的利润中心。全国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有更大的权力,资金可以通过结算中心投放或者借贷,自有资金包括经营预算资金和专项预算的资金,而区域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权限受很大限制。总部给业务部门的资金(即自有资金)仅为“吃饭资金”,而业务部门新增业务项目所需要的追加资金则为“专项资金”(任务一旦完成总部要收回)。
4 结束语
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设计原则和选择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应该选择“集中+行政”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重点业务由总部直接管理经营、充分给予分部权限来调动积极性和市场与行政结合等特点,符合中小区域性证券公司规模不大、业务较简单要求。论文从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的客户资金管理、总部对分部资金管理、财务计划与预算、资金内部控制系统、IT技术的支持管理等六个方面刻画了资金管理模式逻辑结构。
参考文献:
[1]Global liquidity management comes of age[J], Global Finance, Sep.2003.
[2]Ingo Walter , The Asset Management Industry in Europe: Competitiv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under EMU, 1991, Working Paper.
[3]陈珩.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J].财税科技,2006,(10).
[4]陈凯.关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几点认识[J].会计之友,2006,(6).
论文关键词:COSO报告,内部控制,高校
在内部控制研究领域,COSO报告被认为是最为权威的文献。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成分概念,并将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五个要素(如图1)。笔者立足于COSO报告,对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分析,COSO报告对构建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内部控制成分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由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构成,任何组织机构的核心都是该组织机构中的人及其活动,高校也不例外。人在环境中开展活动,他们是构成环境的重要要素,又受环境牵制,与环境相互作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应以人为核心,着重于组织结构环境、文化道德环境、人事环境等方面加以构建。
健全的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硬件要素,一方面高校要坚持对财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即执行统一的财务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调配资源;另一方面要明确组织结构中的权责分工,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机制,做到岗位之间相互制衡财务论文,同时兼顾工作效率。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体制在高校中得到普遍实行,这一体制赋予了高校内部各院系、部门一定独立自主权,从而调动其开源节流、合理使用资源的积极性。但是,财权的下放也增加了对二级单位收支活动管理和监督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政出多门、机构设置重叠、资源使用低效率、创收经费监管薄弱等多方面问题。高校内部控制涉及到人事、财务、设备、基建、审计及各院系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虽然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方法,但在整体上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相互牵制。同时,许多高校实行合并办学,多校区办学的格局进一步凸显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合理和适度划分权利和责任,引入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性。
文化道德环境是高校内部控制的软件要素,它是一种文化价值形态,主要指高校办学理念、宗旨、形象以及领导作风、管理艺术等。高校要谋求发展,硬管理是基础,软管理则是保障,只有辅之以道德规范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等主体性的软管理手段,教职工才能形成坚定信念,才能使外在的规定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将硬管理的制度要求转化为内心自我约束的信念。在当今崇尚以诚信为本的社会中,道德建设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管理者和职工在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应发挥团队精神,围绕高校发展目标,发挥个体潜力,摒弃腐朽与消极文化,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人事环境就是人事制度所发挥的内部控制作用。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看,高校人事环境应重视两个方面:岗位人员选择和岗位牵制杂志网。选择恰当人员担任某岗位工作的方法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风险特别大的岗位尤其应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特别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相分离。2010年4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在广州召开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原则上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二、风险评估
控制高校风险,首先要确定控制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可以划分为:安全性目标(即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真实性目标(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系统、完整)和符合性目标(即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方针和高校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风险控制机制是以目标为导向,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财务论文,从而了解其自身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在我国,公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流,其财务活动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因此普遍存在风险评估体系缺位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国家对于高校的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这就使高校不得不从其他的渠道去融资,从而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是,由于风险管理机制的缺失,高校在进行筹资、投资决策时,普遍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导致过度举债、资产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状况恶化等问题,使高校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2010年两会期间,据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其中地方高校贷款近2000亿。陕西代表团也再次提出中央财政支持解决省属高校负债问题的建议,这是因为陕西省高校校均负债高达3.1亿元。
可见,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高校应对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偿债渠道、资金用途、效益及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一是要控制筹资风险,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既要充分利用负债来增加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投入,在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提高获利能力,又要规避因过度举债而增加的财务风险;二是要重视规避投资风险,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制定应对预案,保证到期偿还债务本息,确保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到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有助于确保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行风险管理和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控制活动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 资金支付控制。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科研活动的发展,高校的资金支付业务量越来越大财务论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高校必须以资金管理为内部控制的核心:①严格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以及经济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高校必须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金额的大小,建立权责明晰、层次分明、相互牵制同时兼顾效率的授权审批制,以规范各类资金的授权支付程序。②进一步深化国库支付改革,推行公务卡结算。自实行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性资金统一集中于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对高校收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根据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在高校逐步较少和取消现金支付方式,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公务卡结算方式下,高校通过电子转账支付系统办理公务开支的资金划转,有利于加强对学校资金的管理和对各类经济业务的监督,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新型的内部控制工具。
2.会计记录控制。正确、完整的会计记录既是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 又是高校保持工作效率, 贯彻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会计记录控制主要包括: ①建立高校组织机构职能图、授权审批权限一览表及岗位说明书,对每个岗位的权利和职责都进行相应的书面描述,使各岗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此保证会计组织控制机制的正常运行,保障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完整。②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法规, 但其中某些会计政策只是选项, 因此,从内部管理需求出发, 高校必须统一执行所确定的会计政策, 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③强化技术和流程建设。会计电算化时代,电脑中的数据很容易因操作失误而丢失或被人为地恶意篡改,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制定相应流程以规范财务工作,同时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完整。
3. 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教育、科研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及考核在内的整体的动态过程。全面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 ①预算的编制和审定,应分析上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以高校未来发展计划、规模、定员定额等规定为编审依据。 ②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必须处理好学校整体和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③预算执行的授权,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和核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和追加。④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这一监督职能由校内和政府审计部门共同承担,高校重点要抓好内部审计建设。⑤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报告以及预算业绩的考核,为将来预算的编制提供参考杂志网。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不对称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经济领域,它的存在使得大量的信息失去时效性,为舞弊者实施并掩饰其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由于高校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层次过多,信息沟通渠道普遍过长,信息的传递要通过层层机构进行,造成了高校内部缺乏信息沟通,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是犯罪行为。据统计财务论文,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类人员犯罪比重显著上升,发案率由9%上升到54%。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沟通系统是否畅通,决定着高校能否收集到大量、及时的外部和内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高校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能否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把握机会并进行知识创新。高校应着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和沟通系统的开发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是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记录,从而达到使信息系统化的目的。统计信息系统,是对高校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归类与分析,从而发现其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这些信息为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沟通信息系统应能准确地在高校各部门、各责任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确保每个教职工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从而达到分工明确、高效合作的目的。
总的来说,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应成为现代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中之重。
五、监控
监控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保证,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当前高校内部监控的完善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主要包括:高校重大财务事项处理跟踪报告、债务形式报告、费用支出报告、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等情况的报告。完善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高校财务活动,以严格高校财务控制,使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也使高校各级管理者明确自身的责任。
2、进一步加强内部稽核控制工作。内部稽核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强化双层内部稽核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表等财务事项进行稽核,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保证内部稽核的正确性,从财务控制角度防范各项风险。
3、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再监督作用。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财务监督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活动,既要参与规划、设计内部财务控制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的建立,又要参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后的整合、完善、修正、提升工作,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建立对后勤、基建、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的监控机制,为学校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专款专用发挥内部审计的再监督作用和建设功能。
【参考文献】
⑴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商业经济-2009年4期
⑵孙继辉对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会计之友-2009年4期
⑶谢涛高校内部控制因素分析今日南国-2009年5期
⑷朱波强付绍臣吴成兵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六个保障系统的强化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7期
⑸胡继荣杜景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集
(6)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1期
(7)朱宇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财务管理-2009年10期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从基础教育过渡到社会需求已是大势所趋。学校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培养企业人才,供社会所需,往往要签订适合学校发展、学生就业的企业合作合同,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实习及工作环境,然后对学生的工作经验及人生规划起到较好的定位,并且可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签订一分适合的合同需要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全面预算的管理。本文就职业学校的预算管理问题浅谈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中职学校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及关注。它担负着的任务不仅仅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并且近年越来越趋向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了让学校和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要全面筹集资金,合理的计划学校财务预算,发挥其调控意义,为学校科学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利用资产。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统筹兼顾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及需要,极大的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资金使用达到利用最大化。
一、中职学校财务预算与管理的概况
中职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其定义是学校为未来某特定阶段的资金货币如何取得系统的收入和使用详细计划,是学校全部收支计划的总计划,是针对计划的数字方面的明确说明,一般都用最直接的数字和表格来表明。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财务计划,记录现金收支、资金需求、资金融通等财务问题的一套完整的财务资金计划。虽然学校各部职能部分目标的实现与学校总目标的实现,相辅相成,但也具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很容易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运作的现象,这将有损于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的管理手段也在逐步变化,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学校为实现财务的滚动和可持续发展,更注重“开源节流”,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节流”的有效途径。
面编制预首先要加强中职学校关于预算管理事物的工作分配,建立和完善单位法人责任制,开展较系统较全面的预算管理。科学、合法、有效的针对资金的使用和控制协调,使资金的使用和流动达到透明化,合理化,高效化。要把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加强内部管理的首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切实领导,明确责任。从科学方法上找出路,向管理要效率,通过管理的健全来完善发展,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的问题和对策
预算本身不是目的,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
首先,取消不必要的开销,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方式。在预算计划时,应将控制消费为重点,从而减少成本支出,直接的为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第二,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过程中要遵循程序化管理的方式,即人人参与,自上而下,将预算计划层层分解,最后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将经济效益的目标落到实处,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保证。第三,预算的管理重心从计划,核实的方式延伸到过程中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损失,为确保资金的合理化使用提供了基础。
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统筹全局,围绕学校、学生、教育教学需要为总体目标。在预计时充分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并且尽可能的提前做出解决方案,找出问题所在,协调各部门联系,协调发展。因此全面预算的过程又是一个思考检验与改进努力的过程。
收入是预算计划的中枢环节,其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了保证预算的顺利实行,在学校一定的情况下坚持量入为出,绿色先行,避免盲从,理性调配。这不仅可以表现出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为拓宽现金的收入来源,在借贷方面要考虑到偿还的能力,杜绝风险过大的借贷和预算。
预算计划在确定之后,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活动的开展必须紧密的围绕着计划进行,并且按月、按季度、按学期等时间单位及时进行核查。并且设立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重点围绕着资金管理和消费支出两大主题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及时反映和预算实施中的情况,并且加以必要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制约,把学校的财务管理方法策略与实施预算的过程相结合,最终形成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机制。
财务预算管理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准备,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教学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实施严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考核,尽量减少资金的占用,最大可能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严格的限制、杜绝无预算的资金支出,预算是为了更好的调控分配。预算可以使得各责任部门的权利得到表格或者货币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合理的预算方式,可以为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而使得各部门间权责明确。
不得不说的是,财务预算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资金管理工具和方式,它能够在各个时期协助管理者进行有计划的核算和调配,并且及时的服务于业绩考评等环节,并且财务预算管理在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过程,如确定目标编制全面预算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确定下期目标,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的不停的循环实行的方式。正因如此,财务预算的管理方法才是公认的,普遍的一种对内部部门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控制的方式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调控,为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甚至是优化配置。合理的对资金做出编制和使用是提高资金利用水平的最佳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的调控统筹资金的使用情况,有效理财。通过对各阶段各企业对预算和使用情况的分析报告,可以考核其工作的好坏,有利于查找原因,更好的制定或修改计划和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政府会计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政府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经过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虽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近年来的政府会计理论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为未来政府会计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 文献回顾 评价
1994-2009年会计期刊发表政府会计论文情况分析
(一)会计类核心期刊刊登文章的数量结构分析
对会计类核心期刊发表政府会计类研究论文的数量结构进行统计,可以看出,1994-2009年我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总体篇数不多,为259篇。17种会计类核心期刊十几年刊发政府会计方面的文章占前四位的分别是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占了文章总数的70%以上。而其他核心刊物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较少,其中审计研究和中国审计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为0。这说明我国的政府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学术领域的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相对发展缓慢。
(二)各种期刊刊登文章的年限分布情况分析
会计类期刊在不同年份内发表政府会计类研究论文的数量结构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反映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有关政府会计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在2000年前后有关政府会计的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此段时间我国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国家政策导向企业会计研究,学者也更多地关注企业会计的相关研究。2002年有关政府会计论文数量开始上升,并从2006年开始大幅度增长。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06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企业会计的国际趋同,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走向成熟,而政府会计的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建立绩效政府、服务政府与透明政府的需要,因此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学术界也更加关注政府会计研究。二是国外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三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将我国政府会计研究和政府会计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政府会计的界定及特点
1.政府会计的界定。何嘉萍(2002)、张霞(2003)、李强等(2005)认为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景宏军、王蕴波(2008)将预算会计定义为:用于确认、计量、记录预算批准和预算执行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或事项,报告预算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系统;将政府会计定义为: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系统。认为政府会计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运用公共资源及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它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政府财务会计、政府管理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
2.政府会计的特点。李定清、刘东(2003)认为在政府会计体系方面,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组成政府会计体系;在政府会计模式方面,我国政府会计是预算会计模式。宋衍蘅、陈晓(2002)指出不同政府会计模式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法律体系不同;议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同;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同。在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方面,很多学者做了探讨。段爱玲(2003)把企业会计体系以外的预算会计体系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王庆龙(2004)则把非企业会计体系分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分为民办非营利组织、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即事业单位会计两种)和政府会计(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为核心部分)。路军伟、李建发(2006)认为应当以是否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以及是否承担公共受托责任作为判定政府单位的两项重要标准,并据此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詹雷、王成(2004)认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不同于企业会计概念框架,表现为:政府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股东,缺少界定清晰的所有者权益;政府的产出是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产品;政府经营目标比企业经营目标复杂得多;政府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资产并非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政府的许多资产不是通过交换性、互利易取得;政府职责相对固定;政府服务接受者和政府收入提供者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政府活动缺乏企业所面临的制约力量;政府预算必须公开。
东洋(2004)进一步指出了构建政府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重要性:有助于具体规范间的相互协调;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有助于政府会计准则发展和演化的连续性。贝洪俊(2005)提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包括: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假设、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并且将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分为了三个层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陈志斌(2009)在剖析、总结相关改革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权变理论,提炼、总结和构建了一个包括触发器、结构变量、实施、实践与反馈等四个子模块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
(三)政府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李建发、(2004)指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以下信息: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成本费用,以及受托业绩。程晓佳(2004)在研究政府会计改革与财政透明度时指出,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政府财政活动的所有信息;其他公共部门的准财政活动;中央政府的或有负债对财政的影响,以及税收支出的定量信息;披露包括中央政府的全部负债、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所有信息;政府财政报告的合并信息;政府绩效报告。因此改革后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可由政府财务报告、分项财务报告、统一财务报表、附注及非财务信息组成。贝洪俊(2004)进一步建议,政府财务报告除了提供财务报表外,还应提供管理层阐述与分析、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王庆东、常丽(2007)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进应该树立双重导向观,即兼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内部控制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张雪芬(2008)认为从我国目前各方面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来看,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为主体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它包括两个报表体系和综合文字说明:一个报表体系是财务报表体系(基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运行绩效表和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报表体系是预算报表体系(基于收付实现制),包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及一些附表。综合文字说明部分包含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财务报表以外应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内容。
(四)政府会计改革
1.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及教训。李雄飞(2003)指出OECD国家权责发生制预算和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效是:财政状况得到了控制,财政支出明显减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产出及绩效管理,使政府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使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得到提高;权责发生制预算和会计能全面、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提高政府防范风险的能力。黄世忠、刘用铨、王平(2004)指出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改革中存在的十大缺陷,包括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内容的完整性存在问题,联邦政府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致命的信息安全缺陷,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李雄飞(2003)也指出了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难点:改革过程中,会计层面的问题较易解决,但预算层面较为复杂;最主要和最艰巨的工作是对政府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按评估价值登记入账,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对政府雇员养老金、福利及各种补助和因此带来的负债的确认较困难。
2.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及改革思路。郑彩风、赵福山(2003),王雍君、蔡燕青(2003)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缺乏一个整合的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不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内容无法反映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貌;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满足政府采购的需要;无力提供绩效方面的信息。王淑杰(2004)认为,财政赤字压力大,财政绩效难以考核,以及政府会计透明度不高等是国内外进行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原因。金希萍(2007)认为就我国而言,建立公共财政,实行部门预算,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直接影响着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方法,要求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法作相应改革。刘玉廷(2004)提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标准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也是当务之急。张琦(2007)建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学术支持方面,应加强政府会计的研究;把握研究重点,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难点问题;重新定义政府会计要素,引入成本概念,正确看待成本改革问题;改革报告主体等。
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现状总结
(一)政府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应当理论先行。学者们广泛研究了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政府会计假设等政府会计理论框架构建中的重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我国的特殊性和适用性,并取得较大的成果,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和企业会计研究成果
绝大部分学者在进行政府会计研究时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包括政府会计的中外比较、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等。通过与企业的比较研究,学者们归纳出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点,如政府会计目标的公共受托责任特征等;通过与国外政府会计的比较研究,学者们探讨了政府会计理论在我国特殊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础,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三)研究成果尚缺乏实践指导性
从目前的研究内容上看,一部分学者较为关注政府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政府会计的目标、要素、基本假设等,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介绍国外政府会计的改革经验,但具体如何在我国政府会计实践中运用,大多学者并未作深入的研究。大部分文献还停留在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理论比较上,未将理论研究与我国财政和预算改革的实践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四)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但缺乏对单个问题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文章的标题来看,大量的文献是以“政府会计诸项比较”、“中美政府会计理论框架比较”等涵盖面较广的标题命名进行研究。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如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研究等专项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一两篇文章上,缺乏对政府会计长期深入的研究。另外,现有文献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实证研究的成果较少,在本文选取的442个样本中仅2篇,不到全部文献总数的1%。
(五)研究力量相对薄弱
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学者们日益关注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但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力量相对企业会计而言仍相对薄弱,10余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政府会计文章仅200多篇,这与我国企业会计蓬勃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现状相比是极不对称的。因此,长期致力于政府会计研究的学者人数还有待增加。
参考文献:
1.冯虹.我国政府会计的相关问题与改革建议[J].财政监督,2011(14)
2.陈均平.中国政府会计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关键字】乡镇财政面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涉及调查的有6个乡镇。2008年底现有村(街)125个,总人口约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约16.2万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504人,其中行政人员177人,事业人员220人,离退休人员107人。6个乡镇2007年度总收入319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2860万元.占总收入的89.4%,预算外资金收入307万元,占总收入的9.6%;其它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l%。2007年度总支出325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799万元,占支出总额的86.1%,预算外支出235万元.占支出总额的7.2%,上界支出170万元,占支出总额的5.2%,其它支出48万元,占支出总额的1.5%。
从收支情况看,结构极为不合理,乡镇本级预算收入微不足道,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和支出需求,采取收入空转、税收买入和争资跑项来弥补不足,乡镇收入中上级补助收入占绝对多数,支出中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占绝对多数。用于固定资产,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基本是微乎其微。
二、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收支失衡,财政赤字比较严重
乡镇财政赤字具体表现为收入与支出的缺口。从收入方面看,中国大部分乡镇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乡镇收入以前主要靠农业税为主,缺乏其它税源,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微弱。自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支柱税源,仅能依靠一些小的税种。这些税种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征收成本较高,征收难度较大,增长潜力微弱。并且伴随着新一轮的税费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乡统筹费等向农民征收的一些政府性基金与费用,取消了屠宰税等税种,使原本并不宽裕的财政收入更加紧张。从支出方面看,自从农业税改革后,在乡镇财权减少的同时,而乡镇的事权却在逐步加大,造成二者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如农村的社会保障的支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的支出,农村的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相配套的乡镇财政的支出。随着管理难度的加大,乡镇各级职能政府的管理支出费用也在不断增多。在财政支出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乡镇财政收入却逐年锐减,必然造成乡镇财政赤字的加一步加大。
2、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不断积累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都有着债务的包袱,这些债务大都是以前的债务积累和收支缺口越来越大所造成的。乡镇债务一般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类。显性债务包括所欠上级财政部门、银行、企业及个人的贷款和其他借款;隐性债务一般包括所拖欠工资、公务费和欠付的修路修桥费用等债务。尽管部分债务是在税费改革之前形成的,但是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财政收支缺口的逐步加大及工资等管理费用的刚性约束,使原本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非但不能及时解决,反而加重了乡镇的债务负担。随着债务负担的不断加大,财政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使乡镇政府对债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干扰了财政收支结构的规范化,阻碍了税费改革的进程。
3、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偏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财政处于我国财政体系中的最底层,财政的税费改革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使乡镇政府的工作量逐年增加,这要求工作向更加细致化方向发展。但是乡镇大都处于农村等艰苦地区,交通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常年出现经费紧张,拖欠工资等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乡镇财政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加上办公自动化的缺失使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偏低。乡镇条件的艰苦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使乡镇财政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乡镇财政开始执行以来,乡镇财政人员的年龄偏老化,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未得到及时的补充,使得人员配置不能合理地适应新时期财政的管理需要。
三、乡镇财政面临问题的对策
1、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
(1)对实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五不变”原则。一是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三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程序按各乡镇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度执行。四是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五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由镇提出计划和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
2、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
4、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一是加大监督广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增加乡镇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把内部监督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监控的深度,加快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加强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把监督与管理干部结合起来。三是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对单位收缴违纪违规资金、罚款的同时,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飞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财经界(学术)2009(3)
[2]高琦 我国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