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5 20:35:09
导语:在与梅花有关的诗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幼儿园;古诗教学;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它的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优美,它是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积淀,令人百读不厌。幼儿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诵读古诗,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呢?
一、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新颖的、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有助于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古诗非常注重情感抒发,它的核心就是情感,诗人通过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憎和感叹,比如喜悦、伤感、悲愤等情感,因此,要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导入部分把诗中体现的意境展现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有兴趣进入到古诗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古诗《梅花》时,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记忆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由于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都积极发言。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幼儿展现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紧接着又出现了美丽的梅花傲然开放,与冬天白雪皑皑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课堂导入学生对“梅花傲然雪中”意境有了初步的体会。这时,教师趁机说道:“我国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也看到了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的情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梅花》,今天我们就与王安石一起走近梅花,领略梅花的风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入到了本课的学习中,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出真情。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应当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始终。但是这种诵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出诗句,而是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句隐藏的情感,进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这样的诵读才是生动的、感人的,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诵读。学生学习古诗,除了要靠教师的讲解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文所传达的精神。每个诵读者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对古诗中所体现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许多古诗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以上情形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古诗诵读提供了空间和条件。由于没有固定的朗读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可以在不破坏古诗情感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诵读,比如对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高低快慢等进行出灵活的处理,体现出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为古诗具有语言简练、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丰富的特点,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对于只有几岁的幼儿,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幼儿要想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勾勒出美妙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江上渔者》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鲈鱼的情形,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对捕鱼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素材;生活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精练,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提高文化修养。
古诗词教学中可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学会搜索相关素材资料,积累储蓄文化底蕴
许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前阅读、收集大量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资料,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促成质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对古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才能积少成多,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其次,教学古诗文时要学会积极扩展,增加相关链接,如教学一首描写夏季景色的诗,同时讲一下其他相关的诗词,学完一首表达离愁别绪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后,再比较一下其他类似的经典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诗词的欣赏品位就会一步步提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好地学好古诗,感受古诗词的精髓所在。
二、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诗文中
拉近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的境界。现在各城区公园旅游景点有很多,许多学生也跟随家长到各大风景名胜区,有过许多录像、视频、照片等资料,可让学生多交流,互通有无,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状物、抒情、描绘大好河山的文章,这些都可以联系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是诗人文化的艺术结晶,追求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以往旅游赏景等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熏陶效果。
三、紧扣字眼,多做推敲
古诗词讲究精练、推敲、反复斟酌、炼字,抓住紧扣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字眼,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其用法之妙,这也是向诗人们学习习作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品评、鉴赏能力。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推敲鉴赏字眼、好词妙句过程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四、重视音乐在古诗中的作用
古人音乐和诗词应和,相得益彰,堪称一绝。音乐是对诗词最好的烘托,诗词是对音乐最好的呼应,通过诗词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学生既可提升对诗词文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也可提升对音乐的欣赏层次,这样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就不再只停留在肤浅的背诵、理解、做题等阶段,而是转化成一种艺术的享受。
五、重视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讲琴棋书画,古诗词往往和绘画分不开,诗词常是对书画的题跋,一幅画总要题上诗句,如王维的诗词本身就是画,而他的画也是一绝,所以欣赏学习古诗词,也可欣赏学习古诗词中的画境,绘画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词,带画册的诗集是最好的古诗词教材,每一首诗词都附一幅简单的写意山水花鸟画,虽然寥寥几笔,都能将诗词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咏梅的诗词很多,画作也不少,梅花贵在高洁,对梅花的表观,画家注重神韵,一枝斜倚,有打着朵的,有初绽的,有的是红梅,有的是雪梅,不管哪种梅花的神韵都令人叫绝,旁边关于梅花的诗词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松、竹、菊等都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诗词绘画欣赏,让学生有较大的启发,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喜欢古诗词和书画,真正对诗词艺术感兴趣并去积极学习探究。
六、从语言风格方面理解鉴赏学习古诗词
诗词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学习鉴赏理解古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丽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诗人在诗词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入手理解领悟古诗词
在教学中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维,让学生顺利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普通词句,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体会领悟,感同身受诗人的心境意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教学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举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
A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
B 不惑(huò)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C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
D 三省吾身(shěng)不逾矩(yú) 好之者(hào)
2. 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线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我寄愁心与明月
A.和 B.一起 C.给
3. 对<<天净沙*秋思》》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烘托风筝欣欣然 沁人心脾
B. 健壮胳膊协奏曲 谈笑风声
C. 薄烟蝴蝶捉迷藏 心旷神怡
D. 筋骨渲泄软绵绵 蓬勃生机
5.下面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扬花落尽子规啼B闻道龙标过五溪 C我寄愁心于明月D随君直到夜朗西
二、文学常识填空(共5题,共15分)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________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他的诗作有《》《 》等。
2. 东临碣石 临: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
4. 《论语》是________(思想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_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5.《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题目“书”指的是________。
二、默写(共7题,共35分.)
1. 《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最能体现作者博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 《论语》十二章,求学应该谦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论述君子对富贵应该坚持这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 。
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桃树、杏树、梨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的像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共4题,共25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天的朗读者
①春天在睡意蒙昽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了过来。是的,春天来了!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春风拂过之处暖意流动,花草、小鸟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
②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嘀嗒!嘀嗒!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泠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屋顶、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暖意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③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那风不像秋天的风那般冰凉蚀骨,那风也不像冬天的风那般粗暴狂躁。春天的风虽然张扬,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没有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凤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
④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尽管花朵终难逃脱凋谢的命运,但没有关系,我曾在绿意滚滚的春天,用心倾听过花开的声音,于我,已是无憾。
⑤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小鸟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化开;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飘洒。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⑦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想着那梨花素雅,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那事,那花,那草,想着因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
⑧春天的朗读者们,是一个个多情的使者,用心倾听,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选自《阿克苏日报》)
1. (8分)
文章第②一⑤段描绘了四幅春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内容】
_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 ________图
2. (5 分)
第③段“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3. (7分)
结合第④段,说说作者在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官,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答:
4. (5分)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此文和朱自清的《春》有哪些相同点。
答:
四、翻译(共五题,共15分)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博学而笃志,于我如浮云。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花是大自然的语言,花是造物主的恩赐。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多喜爱花,这是因为自然界中的花是与中国文化植根在一起的,尤其是与人文精神相绾结,便成为一种内蕴的生命力和灵魂的情感生灵。李太白如此,坡亦然,白居易更甚。此说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主观臆断,只要我们随手翻阅《白氏长庆集》,便处处可见牡丹的雍容华贵、茉莉的淡雅清香、梅花的疏影横斜、杏花的胭脂染腮、的凌霜不凋……并且从这些花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寄托的情怀,不过白居易最爱的只有两种花,那就是坚贞纯洁的荷花与漫山红遍的杜鹃。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关莲花的意象(包括荷花、芙蓉、菡萏)被明确使用的就有83次之多,在古代堪称“咏荷第一人”;不过白居易更爱白莲花,将其用以自比,作有《种白莲》、《东林寺白莲》、《感白莲花》、《六年秋重题白莲》、《莲石》、《白莲池泛舟》等等有关白莲的诗。莲花是佛教之花,是花中君子。白居易对白莲花的纯洁无瑕赞美备至,甚至连自己一向推崇的红莲便只是“虚得清净名”(《东林寺白莲》)了。其《感白莲花》诗云:“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濉2挥牒煺咴樱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自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白莲这种孤清不群、遗世独立,但仍馥郁芬芳、颇具神韵的形象,不正是诗人非常偏爱而用以自诩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对杜鹃花一往情深也是比较罕见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其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生命力极其顽强,素有“百姓之花”的美誉。杜鹃花的此类特点,正好契合了白居易一向亲民爱民的为官之道与性格特点,所以垂青自在情理之中。他在《山石榴寄元九》中写道:“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诗人把杜鹃之美比作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和芍药都相形见绌,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想必杜鹃花更会“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探弄尽人看”了。因为酷爱杜鹃花,白居易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819),白居易调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还千里迢迢,把庐山杜鹃带去种植,并写下了《喜山石榴花开》一诗:“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白居易惟恐读者不知此花的来历,还特意在题目下写下了“去年自庐山移来”的注脚。这一小小的细节,足见香山居士对杜鹃花的痴迷程度。
1、式微
“式微”是《诗经》中的篇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以后就常用“式微”表达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或借指隐居生活。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稚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采薇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采薇”就借指隐居生活。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3、桃源
“桃源”一词出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谓一渔夫从桃花源进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住其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后人就多以“桃源”指避世隐居之处。
如李白《古风》中旬:“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自然“桃源”的作者陶潜以及他的诗句中相关的事物也成了隐逸之意象,如高适《封丘作》:“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东皋”暗用陶潜《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4、白鸥
白鸥的习性是居于海边。那里云水相连,清净清新,又远离尘世,是修身养性很好的去处,因此成了隐士栖居的地方。成了那些向往恬淡生活的文人墨客的伊甸园,自然纯洁、自在的“白鸥”也就成了表达归隐的意象。
如黄庭坚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白鸥订立盟约,强烈表达了诗人欲居水云之乡归隐之意。
5、扁舟
“扁舟”出自春秋时期,范蠡功成辞官乘舟泛五湖的典故。《史记・货殖传》中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后人常以“扁舟”表达归隐之意。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唇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鸩雏竟未休。”李白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6、白云
齐梁隐士陶宏景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山中自云便成了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志的时候,以“白云无尽”加以劝慰,希望好友看淡利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无名无利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再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该诗更是不厌其烦地提到“白云”从而表达了李白更强烈的归隐之意。
7、垂钓
“垂钓”语出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和刘秀的关系非常密切,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他做官都没有答应。后来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每天在那里垂钓。“垂钓”也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可见诗人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表达了他想把青溪作为隐居的归宿之意。写得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8、渔歌
《楚辞,渔父》有如此记载:“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自此“渔歌”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深。”
“渔歌入浦深”实际上暗用了《楚辞・渔父》的典故。联系上文来看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含蓄而富有韵味。
9、山、水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有这样的句子:“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吟完这首诗之后就辞职隐居了。“山、水”本来就是远离尘世、修身之佳处。有了他的影子。自然更成了隐士理想的栖息之地。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人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后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诗中虽’未出现陆羽的形象,但说他整天流连山水,就很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他不以尘事为念、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关键词:意象;诗歌意境;鉴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7-1
一、首先要分析意象,掌握诗人寄托于“象”之上的“意”
毛翰在《诗美创造学》中用一公式来阐明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入手,由形式入手,进而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渗透诗歌的意境。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自热、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领悟以及审美感受;“象”是作品描述的物和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深秋晚景图,烘托出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故土的暗淡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构成了萧瑟悲凉的深秋的意境,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二、其次要把握和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掌握诗歌的意境。首先要熟悉意象固定的意义,如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同时还必须注意意象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鉴赏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再次要在鉴赏诗歌意象时,要充分展开想象,寻找意象与所叙事物的相似点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云:“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其中“月”这一意象特点很多:其形,有满月残月之分;其光,有清纯惨淡之分。细读后,我们会发现“月”与“思妇”的相似点,即满月渐亏与思妇因怀念丈夫而日渐消瘦相似,也就很容易把握诗的意境了。又如“寒砧”、“捣表砧”,抒发的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古时妇女为远行的人赶制寒衣时,把衣服、布匹放在石头上用木杵棰打,叫捣表(捣练),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表(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帐情绪。这样的诗句很多,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表声”(李白《子夜昊歌》),“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李煜《捣练子夸》),“杜鹃声不袁,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鲍”(孟郊《闻砧》)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案导学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14-01
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前为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学案导学”更加强调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情现状及学法引领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的转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特别在当今课堂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导学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教师认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用语文导学案提升教学课堂质量呢?
一、利用导学案的“问题导引”,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新颖而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及探究。如在教学《狼》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一片狼藉、豺狼虎豹、官虎吏狼、狼虫虎豹、狼吞虎咽……)之后的设计版块中有师生归纳:这些成语全含贬义。这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狼历来是狡诈、凶狠、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从古自今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狼也都是狡猾、凶狠、贪婪的形象。最后出示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说的是哪部作品?引出《聊斋志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狼》。(出示课题);再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创设问题导引的:“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并纷纷进行了展示:有的同学说喜欢牡丹花,因为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有一种尊贵典雅的气质;有的同学说喜欢梅花,因为梅花有着坚强品质,让人敬佩……“有没有喜欢荷花的,能不能说说喜欢的理由”。由此引出作者笔下的荷花。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二、利用导学案的“合作探究”,体验探究问题的快乐
作为学生,高效学习必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学习的高效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更是一个尝试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注重学生的探究,从旧知识中引入探究出新知来。
如在《观沧海》的学案中,在课堂探究导学中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如在《渔家傲・秋思》课堂探究中,设计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问题:(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三、利用导学案的“归纳总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平时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有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每个单元有复习学案和单元测验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比较注意“归纳总结”的版块,有学生学过知识的链接和铺垫,也有与教材紧密相连的内容链接,由点到面的设计探究性问题等,更多的是从能力立意上,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如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己亥杂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两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在教学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秋思》,我就设计了:王维曾经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达了边塞的壮美景色,而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状态,这句词是什么?在设计导学案时,我通过对比的变式思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注重联系比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导学案的“达标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生活”这个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悲观者认为生活就是苦难与痛苦;而对于乐观者则认为生活就是一首流动的诗,一曲快乐的歌!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赋予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他坚守着清贫,却怀抱着兴趣与爱好,执着地书写着人生的诗篇。他说:“诗歌就是他的生命,他有理由为它选择坚守。”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今年56岁,原**酒厂下岗职工,现为**《**诗刊》主编。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有幸走进了老陈的家里,这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直向我们扑来。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与诗歌为伍足足相处了30年,他说:“这里就是他从事诗歌创作的天堂,现在都习惯了这种与诗为友的生活,每当他从外面归来,一走进自己的家里,就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这个并不算宽的空间里,它见证了自己平时创作中的苦与乐,正是在这里使他得到了生活给予的乐趣,也正是在这里让他真正感觉到了与诗歌同在。”
生活中的**质朴率真,自下岗后就一直赋闲在家。虽说生活上比较清贫,但他的诗歌梦一直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这种清贫的生活却给予了他诗歌创作中的力量源泉。
人非圣贤,说起诗歌创作,老陈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更有过坚守中的放弃。在失业后的困境中,在与别人的议论中,他也饱受了人间的冷暖与沧桑。正是妻子与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使他重新收拾起疲惫的心情,依然决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纸笔,重新开始诗歌创作。而那些心中的苦闷与抑郁,却一个个都成了老陈诗歌创作中的天然素材。在与家人的平淡生活里,妻子刘丽芝也从他的诗歌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当我们提起**写诗时,坐在一旁的妻子接过话茬,笑着数落起老陈创作时的痴迷。她说老陈有时候为了写好一首诗,连饭都顾不上呷了,有时上街的时候,老陈走着走着就看不到人了,结果她回到家一看,原来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诗。这时憨厚的老陈也赶紧为自己辩解,并道出了他之所以回家的原因,他说:“上街的时候与她走在一起,突然有了灵感,因为手上没有纸和笔,不能马上记下来,为了不忘记,他只好赶快跑回家,把当时想到的诗句立即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由于当时比较急,所以忘记了与妻子说一声......”
老陈嗜诗如命,时常痴迷于诗歌创作,有时为了诗中的一字半句,甚至会通宵达旦熬到天亮,有时为了能够捕捉到诗中的灵感,时而行为怪异,让人匪夷所思,作为诗人的**,就是因为这样沉迷于写诗,才会被文朋诗友戏称为“诗痴”,事实证明:他作诗痴就痴在对诗歌的永恒追求中,更痴在对诗词创作的完美追求里.。诗友甚至当着老陈的面调侃说,老陈你得了“诗痴”病。大家这么说他只是从内心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与佩服。
为了每首诗都能够充分反映生活,能够达到某种境界,老陈还时常到外面体验生活,邀几个文朋诗友在一起谈天论地,其乐融融。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寻自己创作中的那份诗情画意,则是老陈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信念,当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有着切身的体会:“做学问需要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去做,写诗要的是激情与灵感。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和偶然天成就是好诗,我认为凡事刻意造作去写的诗,大多不是好诗,创作时间也是随机的,不分白天与黑夜,不分早晨与傍晚,有时在睡梦中,有时在吃饭时,有时在走路的过程中,例如我的“一句童话”诗作,就是在一天晚上深夜所得,当时创作的冲动,让我那天晚上无法安眠,只好深夜起床,提笔写下了:‘妈妈的妈妈叫故事’这么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写诗时是没有规律的,要吃得起苦,要善于从苦中找到作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