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22-12-28 20:21:59

导语: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第1篇

将法制教育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做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是利用声现象与噪声污染,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人教实验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中,声的概念为: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昼间应小于或等于50分贝,夜间应小于或等于40分贝。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宜布置在背向噪声源的原则。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厅)紧邻。凡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

让学生来理解噪声的两种定义和噪声污染的相关法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噪声的定义。同时,学生也更愿意遵守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学生守法教育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采光权,让学生知道法律制定的意义,进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人教实验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中,在光的传播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这个规律,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其后会形成阴暗区域,也就是影子。这就涉及了居民的采光权问题。采光权是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之间,一方为接受日照而要求另一方限制其建筑物或植物距离或高度的权利。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采光权”有明文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

转贴于

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我们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采光权,使学生深刻理解采光权的概念,了解物权法的界定,进而充分理解法律制定的意义,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也维护好自己合法的权利。

三是利用热学与热用户权利,让学生知法、守法。热是可在两个热力系之间或热力系与外界之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一种能量形式。

河南省供暖不热退费标准“细化”为:供热不达标的室内温度被划分为:低于16℃高于14℃(含14℃)、低于14℃高于12℃(含12℃)、低于12℃高于10℃(含10℃)和低于10℃4个区间。对应的退费数额为:相应天数的25%、50%、75%和全部采暖费。

供暖温度的测试,初测方为热力公司,如有争议,用户可委托法定机构二次测温。一直以来,采暖及其费用的使用和收缴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难以解决的热点问题,有些居民不愿交纳空置费,或因温度不达标而拒绝交纳供暖费,且私自加装管道泵或者改装家庭供暖设施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纠纷不断、矛盾丛生。通过学习热学和相关法律,可让学生知法、守法。

四是利用电磁波与电磁辐射,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物理学中,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可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存在的物质。球本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如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对电磁辐射防护限值设有两类基本限值分:①职业照射,即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②公众照射,即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通过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电器摆放不过于集中,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台电器等。

五是利用水与水污染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意识。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

第2篇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具体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在实验操作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并提出了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教学;法制教育;实验操作;课外实践

小学阶段是养成遵规守纪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教学在法制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方面的尝试,具体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科学课程的内容广泛、实用性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自然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哪些食物包装袋,这些包装袋有什么不同?食物的包装袋上为什么会有许多相关的信息,如果没有信息会怎么样呢?”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食物包装袋上哪些信息最值得我们关注?说出理由”。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食物包装袋上最值得关注的信息有食物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些信息,就不会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的食物,就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如糖尿病患者不能大量饮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同时,如果不关注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误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如没有生产厂家的食品或过期食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国家机关对假冒伪劣产品、过期食品等的处罚事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白当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伤害时,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权益投诉电话等。

二、在实验操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是比较重要的探究活动,通过教师的演示或者是学生分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做好实验的记录,还应注意学生情感的熏陶。如果教师能抓住教学中适当的时机,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中的“污水和污水处理”的教学时,学生知道了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污水,许多污水未经处理,悄悄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因此,污水处理势在必行,如何进行污水处理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污水过滤和沉淀处理,让学生观察,明白处理后的污水虽然有所变化,但与自来水还是有较大的区别,不能直接使用,使学生明白污水处理过程的艰辛与复杂,进而告诉学生为了保护水资源,我国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通过对身边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典型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将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中的“污水和污水处理”活动后,笔者组织学生走进生活,寻找自来水的来源?我们的河流、湖泊是否收到了污染,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河水不再那么甘甜,水库不再那么清澈,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把大量的废渣、废水排放到河流中,使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存在乱扔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等情况,特别是在小镇和农村,很多河流里快填满了垃圾,而人们却在等待一场暴雨,将河流里的垃圾冲向更远的地方,而不去想办法进行清理。对此,学生感叹不已。此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让学生找到了污染的根源和解决方法,通过向政府建议、向周围的人们进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让学生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中。

四、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能偏离教材内容,不能为了法制教育的渗透而本末倒置,一节课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忽视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正确把握法制教育渗透的度,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法制知识的讲解不宜太深、太专业,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简短的语言或事例。第三,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有多样化,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以让学生来扮演律师、法官、警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案例的审判现场视频。

总之,在全面深化和普及法制教育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所有学科教师责无旁贷!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作者:熊志秋 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中心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肩负起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引路人。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认识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熏陶的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并统一思想,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想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形象的说明,指出他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他们教育不用假币购买物品等,主动的调动了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实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此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在现场统计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观察行人和车辆的行走方式,设想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情景模拟后,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会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从而有机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融入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在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简明的让学生明白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实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充分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另外,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上接第301页)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第4篇

又如在教学《翠鸟》《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情感激发和熏陶后,教师再适时地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会让学生从心底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小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所以大自然才如此美丽。

另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强调捕获、诱杀野生动物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使他们接受了一场法制教育的洗礼,净化了心灵。

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情境图、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等内容时,教师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的认识》例1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在教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当灾害将临的时候•灾害预报与预防》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第5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

我在教四年级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有关知识。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的:同学们,老师收集了一组关于沙尘暴的图片(出示课件),我们都知道,沙尘暴不仅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交通,更重要的是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预防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植树造林。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中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去探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借助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编题时,在教学中有选择性地结合时事,利用其中蕴含的法制资源,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借助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进行税额与利率的教学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让学生对国家税法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结合课本练习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激发学生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让学生知道爱护人民币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以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挖掘潜在的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范围

在学生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我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进而拓展了教育范围。

五、融入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可以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

第6篇

一、学好《消防法》, 增强防火意识

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就成为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实验中,大量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如酒精、乙醛、氢气、氯酸钾、硝酸钾等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使用、消防器材的保护、操作,懂得不多或重视不够,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公私财物的损失,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一面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重要性,一面引导学生学习消防法的相关知识,重视消防器材的保护,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灭火能力,要向学生灌输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

二、学好《环境保护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化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通过讲授造成水源污染的原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以及水污染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教育学生应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亦即对学生进行《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教育。在进行防止水污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如当空气受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污染时,容易形成酸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

三、学好《刑法》,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化学的最佳途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课进行法制教育,利用每一次实验机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演示浓硫酸腐蚀性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浓硫酸毁容致残的恶性事件的多张图片,紧接着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刑法》等法律知识。又如,在做粉尘爆炸实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爆炸不仅可能发生在可燃性气体、液体,而且易于燃烧的粉尘也能引起爆炸。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引发爆炸的实例,如矿井发生爆炸、面粉厂发生爆炸等,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易燃易爆物的管理规定》等法规知识。

四、学习国际法,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在对卤素、石油、同位素进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查阅了石油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氯气、原子弹作为战争工具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相关资料,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给中东国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分析了当今战争依然存在的危险性,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倡导和平,反对战争。

第7篇

思想政治课堂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进行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属于常事。但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将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有效而不露痕迹的进行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便需要具备一定技巧和能力。

第一,教师应广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你就应该有一桶水,甚至一眼清泉”。作为教师,如果你连最起码的一些法律知识、常识都搞不清楚,那谈何渗透?又何以服众?所以,博览群书――尤其是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便成了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必修课。

当然,教师毕竟不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而且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选择学习的法律法规也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取舍,这样才不至于“博而不精”“华而不实”。教师尽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法律知识进行学习,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刑法》等等。

第二,应有效渗透,避免牵强附会

思想政治课堂虽然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但是,教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除了实现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还应当注意实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之中应避免“舍本逐末”和“牵强附会”,要分清主次,以学科为主,教师在渗透中不能胡乱地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必须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应在某一个法律知识上纠缠不清,应当做到“点到为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点拨,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之下灵活添加运用。

第三,应联系生活,见缝插针

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如果过于脱离学生现实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可能就会认为距离自己很遥远,很难让学生信服,甚至可能让学生认为教师在“忽悠”他们,从而不置可否、置若罔闻,达不到教育和渗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渗透之前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的案例,因势利导,这样既达到法制渗透的目的,同时又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还有可能达到警示学生犯错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比如在初二《思想品德》(下)第一课第三框《不在崇拜中迷失自我》中,在讲到“金钱崇拜”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我就选择了发生在学生中的偷盗事件对学生进行了警示教育,同时渗透了《刑法》中有关盗窃定罪量刑的相关法律知识。这样,既教育了学生对获取金钱应持的正确态度,又警示了有偷盗恶习的同学,还渗透了法律知识,不能不说是一个典型而成功的渗透案例。

第四,增强渗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尊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能够将冷冰冰的法律知识渗透得欢快活泼,这是一种境界和艺术。渗透尽量追求趣味性、感染力,要使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

法律是严肃的,教师应该是活泼的,思想政治教师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说教者,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是知识广博、幽默风趣、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的“万花筒”。这就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侯,应当有意识的将法制内容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与处理中,能够通过比较有趣的方式将之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制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

例如,我在讲到初二《思想品德》(上)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第三框《不要侵犯我的隐私》这部分内容时,举了一个例子:我的孩子2岁了,每天还要父母把屎把尿,每当这时问他“羞不羞”时,他总是咿咿呀呀的,不知他是说“羞羞”呢还是说“你们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学生听到这里,都开心的大笑起来。那接下来再来渗透关于“隐私权”的内容,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第五,要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不留痕迹。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教师在安排法制渗透的知识点时,应尽量做到不留痕迹,因为要在其中渗透法律知识,这已经超出了教学大纲中,有关教学目标的内容,而教师要在课堂中穿插渗透一些法制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在渗透时应尽量不留痕迹,“浅入浅出”,好似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

例如,我在讲到初二《思想品德》(上)第四课《青春故事》第一框《何必做“刺猬”》这部分内容时,列举了本校往届一名高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性格孤僻,平时不喜欢与同学交流,某日因为一名同学言语冒犯,该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以至于捅了言语冒犯他同学一刀,酿成大错。此时我适时渗透了《刑法》中有关故意伤人的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的法律知识,然后立即过渡到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中来。这样既达到了渗透法制知识的目的,还教育了学生,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环节,而且事例取材于学生中间,比较具有说服力和警示意义。

第8篇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教师在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更用心、更用情,认真备课,专心上课,努力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而要想在小学语文课中渗透法律教育,就更需要教师有效设计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外,还要能筛选内容,将语文知识和法律教育灵活对接,并做出有效的设计和预测。另外教师还要抓住重点,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现在很多新课程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教师讲得并不多,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很好,这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设计,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控制知识量,在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同时,还为学生留了大量的自我探索时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依托语文教材,深化法律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当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可以抓关键词进行教学,如“赡养”,在教授这个词时就可以将其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二者的含义,并让学生用这两个词造句,帮学生理清二者间的区别。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从小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的战友》这一课时,可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一句,让学生明白在这过程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体悟到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拓宽视野,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第9篇

关键词:初中 政治 法制 教育 策略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法制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自主对于学习有一个倾向性。比如教师就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用案例的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授,比如在讲授《隐私受保护》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比如某个医生在无意之间说出了某位患者的病况,导致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对他敬而远之,最终导致这位病人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病情加重……在这个案例中,那个医生是否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呢?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样的故事情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多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学生之间的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以便实现学生对于政治课的重视。

再次要充分联系实际生活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政治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对于政治知识的教学、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生活中予以运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有要学的知识,同时学习的知识也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进而实现他们对于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某个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练习自身的实际去进行讨论、评价,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等等,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教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给学生出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某医院在一次优生优育的图片展览中,展出了某以性病患者的照片,并在说明中用推断性的语言表述该患者系性生活不检点所致。虽然患者眼部被遮,也未署名,但有些观众仍能辨认出该患者是谁,患者得知这一情况后精神压力过大,悬粱自尽。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当事人的亲戚或者朋友,你会怎么面对这件事情?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格尊严是不容侵犯的,医院虽然是无意之过,但是对于悲剧的发生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只有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要重视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改以来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只有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切实的体会,才能够对于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情感积累都会有一个新的提升。比如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隐私权被侵犯的案例?面对这些案例,自己当时是怎么解决的?通过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以后再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运用。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相关的案例分析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央视的“法律讲堂”栏目中的案例进行前因后果的讲解,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全方位的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生活,能够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的学习能够及时的得以运用,在巩固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消费者的权益》这节课之前,我们班上一位同学发现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的一件衣服居然是仿版,是假货,但是面对卖家的强词夺理,该同学也无法解决。在学习完了这节课之后,该同学就向我求助,能不能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于是我就根据这个案例在班上开展了讨论活动: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最后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我们再次和商家协商,不行就直接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解决,再不行就向相关部门申诉……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也发现,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实用才能更好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