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10:44:51
导语:在油气储运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石油工程是石油工业的重要发展基础,石油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特色专业,也是学校进行一本招生的专业之一。而我校油气储运专业是石油工程学院在2003年新的国际环境和能源消费体系下提出并开设的。油气储运,在石油工业内部它是联接产、运、销各环节的纽带。目前,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已经超出了警戒线,将有一半以上的原油需求靠进口。今后油气储运专业的地位会逐渐凸显出来,在国家石油战略越来越重视海外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更多的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较好专业英语水平的技术人才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在校的油气储运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掌握扎实的专业英语对参加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是很有利的,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是掌握这门课的基础条件,而作为教师,找到较好的储运专业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也是让学生快速掌握这一语言工具的必要条件。本文将结合“专业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从学校、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建议。
1 油气储运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英语阅读”作为油气储运专业培养中衔接专业教学和英语能力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正好是学校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改革的良好体现。然而,不少学校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时安排较少、缺乏适合的专业英语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调、学生重视不足等。改善教学效果不应该单只从教师这一方面着手,应该考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及学生等综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及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改善各个薄弱和不合理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1.1 油气储运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专业英语阅读的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目标旨在要求学生应用已有的英语水平来了解和掌握油气储运方面的世界最前沿的技术知识,能逐步实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文献翻译和撰写外文文献,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巩固英语基础,并且掌握阅读技巧,为今后应用专业英语知识做好铺垫。
长江大学油气储运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英语阅读在培养计划里经过几次调整,通过两次教学比较,该课程在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放在第六学期比放在第七学期进行学习的效果好,由于长江大学近几年的“一工部”教学模式的推行,使得我校学生英语学习集中在第一学年完成。而油气储运专业英语阅读是承接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双语教学的桥梁,学生会在大二出现英语学习间歇期。大二英语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和CET-4 和CET-6考试来约束,因此,在第六学期引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较第七学期引入效果好许多。另外,大四上学期会迎来双选会,学生找工作时应用英语在即,在此时去提升英语水平已经显得较晚。
就结构来看,专业英语课程教材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涉及油气田地面工程、储存和输送等几个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先进技术, 32学时的学习难以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给学生还没开始学就结束的感觉,因此调整到50学时后的效果好很多,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某个储运工艺的撰写。相应的学分由1.5增加到2.5,这些调整都是根据教学实践得来的。
因此,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提高为了也是顺应时代需求,合理的课程设置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之一。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教学成效进行逐步调整和完善。
1.2 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
“态度决定一切”, 学生只有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将专业英语阅读学好。与基础英语相比,本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并且在学生心中其地位没有基础英语高,等毕业之后大家就会知道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较前几年要高,但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如几年前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考等级考试拿学位证而学。例如,我校储运2007 级的某个班在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中一次通过率高达82%,这个结果归功于学校推行的“一工部”的培养模式, 直至2011 年储运2007 级毕业时总的四级通过率达到了86%,六级通过率达到了19%。在专业英语阅读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只有较少同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对比2007和2008级两届学生,2007级要求每个学生都给大家做一个英语show,结果大家踊跃,展现才艺,结果大部分同学敢大声说大声唱,并且英语表达流畅。2008级过于重视对于专业词汇的解释、英语长句的翻译甚至部分部分语法的解释, 学生参与环节比较少,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处于一种只讲授专业内容而忽略英语教学特色或者忽视专业知识讲解而变成纯粹英语教学的尴尬境地,完全脱离了专业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初衷。在2012 年油气储运2009级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检测发现:到课率只有是77.83%,真正感兴趣的只占27%,抱着“混学分”心态的也占少部分。目前已经有好几个2010级学生跟我谈了对专业英语阅读的学习问题,心态上学生已经发生转变,学生目的性有所增强。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动力,增添了上好本课程的信心。因此,充分调动学习主动者的学习心理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3 教材和教师配备情况分析
在近4年的专业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先后更换了教材,对于教材的满意程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比而言,《储运专业英语教程》石油大学出版社第1版有课后习题和翻译对照,学生学起来相对较易上手,不过其内容不如第2版的新颖和涵盖面广,所以在改进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尽量推进第2版的使用,目前效果还有待提高。另外,也期待更新更合适的版本问世。
教师水平高低也会对课堂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优秀的专业教师需具备海外学习经历和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经验。但是我校师资力量匮乏,目前实际拥有这三个条件的教师屈指可数。一门课程基本上由一门教师担任,教学形式和手段难免显得单一,学生听着感觉乏味,如果学校在近几年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将师资队伍整齐化,在此基础上对老师们逐个培训优化,一定会带动课堂效果的大幅度改善。因此,优质整齐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军。在人才引进这方面希望学校能够协助我们逐步完善。
2 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思路探讨
专业英语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英文课本、英语授课、英语完成作业、英语提问和英语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可以有一个较为连贯的英语思维和英语环境,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英语听、说、读和写的全面能力。经过4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传统的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直以来都强调单词、句法和翻译。老师上课多以专业文献翻译为主,加上对长句、难句的语法分析和专业词汇解释。传统的“填鸭式”、“过于强调翻译”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不好,结合当前学校推行的“优秀学生导师制”和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新要求,顺应就业发展趋势应该将该课程的设置目标投入到实际中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推行“科技论文型”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加强口语学习来提高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突破,在课程结束时具备撰写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借鉴国外教学模式,课堂尽量开放,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将学习任务下派给学生,要求他们将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转化为英文论文成品并且发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说的能力,达到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随着油气资源需求缺口的加大,专业英语阅读这门课程在油气储运工程本科教学中的位置会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做到听、说、读、写等全方面的培养。教材的选用、教学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心态以及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对教学效果均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在以上各因素的优化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为油气储运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找到新的出路,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皮锦红.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7-59.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油库设计与管理”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库的设计方法与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结合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油库设计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p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教材建设具有滞后性。要培养创新人才,在油气储运专业的专业课教材的选用过程中,要以“加强基础、精选内容、有所创新、有利教学”为原则。教师要删除教材中不适应当前实际教学的篇章,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要根据国家最新的标准和规范,并收集国内外有关最新的信息,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学科内的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等,优化并整合出一套既适合教学课堂,又能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式
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图片及表格。同时,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和工程实践的联系较多,例如各种不同类型用途的油库、各种收发油工艺流程等。这些内容以板书形式表达会使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增加师生实验课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各种实物图的照片和各种流程的动画,各种装卸作业的录像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的认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强化实践教学
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工程概念及工程意识要求比较高,兼顾了工艺设计、工程设计与专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把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课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将结合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政策观点、经济观点、节能观点、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及能够利用最新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油库的设计、改造和发展。
同时,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比重,大幅度增加综合性实训课程的比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设计是工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使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以弥补学生未进行设计环节全面训练的不足。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具备能源化工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p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这是学生真正认识油库、接触油库、了解油库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生产性实验能有效开展,通过加强教师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
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对油库设计与管理课程要深化教学改革,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油气管道工程涉及了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管道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核心的工程,主要是让油气管道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的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来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目的。 因此,企业要高效运转,就必须推行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达到在企业内部各组织间的高效和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作为企业最前沿的生产现场,最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立足专业,关注细节,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精细化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首先提出。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很多管理理论(如决策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又加以丰富,创造出“5S”这种独特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们将人员、机器、材料、制度、环节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具体到要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5S”理论的推广,以求在生产现场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分工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可以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现代企业所推崇的“6S管理”由“5S”发展而来,在“5S”概念之上添加了“安全”这个项目,有的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除了增加“安全”,同时也用“规范”代替“清扫”。6S管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油气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将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细化到勘探、开发、净化、储运等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环节,并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对每一作业过程进行优化配置,从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与经济、定额与合同等方面去深入挖潜。主要从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工程造价,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 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团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其采用的管理工具是不是有力和有效,对于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也极其关键。
1. 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石油企业的大部分油气资产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报废权,因此,导致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亟待完善、资产管理的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处于静态管理阶段。
2. 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油气资产现行管理方法出现管理职能模糊,各职能部门越过资产管理部门,各施其责,直接代替或者取代了资产管理的职能,资产管理部门有责无权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其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挥。
3. 油气资产存量管理力度不足
由于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报废执行国际公认的按区块报废标准,油气资产报废按整个区块进行报废处理。
4.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油企业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现场实践学习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的资产营运观念还不够先进,加之资产管理力度的弱化,致使油气资产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 资产考核机制不健全,经营机制未建立
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和折耗没有纳入有限公司的考核范围,经营性资产不收取资产占用费;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
油气资产在石油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为油田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了保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采的主要生产物资,而且油气资产质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的提升、收集、处理和储存,进而影响石油天然气的采油率、生产量、产品质量、销售额以及生产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对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1.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里;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2. 为提高工程结算效率、规范结算资料、统一结算标准,应从基础资料、计算依据、详细签证、统一装订以及严格操作流程等5个方面加强重点工程结算,与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及时编制出工程结算计划,统一部署全年结算工作,确保竣工决算工作的全面完成。
3. 针对项目施工设备缺乏必要的日常保养,我们设立了设备整修基金(即按设备原值一定比率向使用单位提取设备维修费用),由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利用该项基金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整修维护,使费用承担与维修管理脱离,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去维修工作做的越多承担费用越多的“瓶颈”问题。
4. 优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流程。我们在满足管道局对资金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利用网络手段,自行开发适用的小软件,从细节入手,简化资金计划编制、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5.标准化管理是复杂大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的方法体现在:建立一套标准工程、标准化的工程造价项目、标准化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和模式。如一套单项工程从工程预算到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一套勘探开发项目中油气田公司从投资估算到决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6. 合理编制年资金收支计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指导公司全年的资金流入流出量。资金收支计划按照公司当年经营规模、债权债务情况、上年实际发生收支事项对比分析和局政策规定等预测编制。若资金来源不能满足支付需要时,必须提出资金缺口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油气管道施工项目中能起到加强控制和提高油气企业经营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油气企业施工单位规范化施工管理,也为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的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油气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杰. 试论精细化对提升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28期.
[2] 王春平,景龙亮,杜永平,李彬. 浅谈精细化管理在油气生产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10期.
[3] 杨建坤.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 [期刊论文] 《天然气工业》 -2012年1期
[4] 赵学勤 浅谈油气集输管道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方略. [期刊论文] 《企业文化(下半月)》 -2010年5期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关键词】全日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 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是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1]。为了实施和完善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与学科优势,为稳定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基本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的科技创尖人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努力探索出跨学院、跨企业的“两跨”深度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 构建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1 跨学院联合培养
为了加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展了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调研各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以把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内涵为核心,以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方向为宗旨,寻找其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学科等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凝练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顺利开展。
1.2 跨企业联合培养
跨企业联合培养是学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避免自身的科研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但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东北石油大学工程学院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结合,建立了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经企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研究生,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1.3确定联合培养的导师队伍
由石油工程学院牵头,协同相关院系相关企业组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小组,研究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筛选原则与标准,建成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的导师队伍。定期聘请现场有科研、生产经验的研究人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课程与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环节。
1.4 确定联合培养选择标准
参加联合培养的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自愿联合培养意向且与招生专业单位研究方向有契合点;本科主修专业课程要与招生专业单位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点;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着重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很快够融入石油生产中去。
1.5 制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案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实践性教学,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得以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每年都应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制定招生、培养的详细规划,按照石油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科)讨论通过,报送研究生院备案后实施。
2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3],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为企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契机,密切与企业领导沟通,2004年以来先后建立14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石油工程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与校内其他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2 加强论文评估考核体系建设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及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当的工作量,能够体现论文作者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专业管理工作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结果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共同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 、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保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作为起步更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就更显滞后。生源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势必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不足,学生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且无法与管理者进行流畅的沟通,管理体系和设施不够完善,权责不清,这就要求强化管理队伍。其次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不适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要求,课程设计上缺乏一套适应联合培养研究制度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上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原因。再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其培养质则更应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
4 采取的解决方法
(1)以主干专业为主导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主导,确立主干专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工程热物理与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为支撑,寻找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2)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和教育而进行的具有生产、学习、科研三项功能的教育合作。保障跨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3)以研究生为中心
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东北石油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国家工程教育中心以及省部级研究基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地缘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软件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物质条件,形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有效资源。
(4)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化及企业对联合培养的内需化。
【参考文献】
[1]李勇,陈艳慧,李博,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13(9):238.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凹陷; 完整性评价; 失效; 风险排序; 应变; 有限元法
中图分类号: TE88文献标志码: B
0引言管道是油气运输的主要手段,是我国能源输送的大动脉.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达10.6万km,预计到2015年将达15万km.油气管道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但是,长输油气管道压力高、管径大,一旦发生失效,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凹陷是由于管道与其他物体的物理接触导致管道横截面发生变形,是长输油气管道的最常见缺陷之一.凹陷可能发生在管道施工期间,由搬运、回填过程中的碰撞或岩石障碍等原因导致;也可能发生在管道服役期间,由挖掘设备、岩石等外物的压砸等原因导致.凹陷对管道安全运行的影响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凹陷会引起管体局部应力、应变集中,尤其当凹陷与裂纹、划伤或焊缝缺陷相关时,容易导致管道发生断裂失效;另一方面,凹陷缩减管道的有效内径,进而影响管内介质的输送,同时阻碍清管器和内检测器等设备在管中的正常运行,给管道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如何对含凹陷管道进行合理的完整性评价和有针对性的修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基于有限元的凹陷应变分析
2.1有限元模型
对于实际的含凹陷管道,其应力、应变分布很难测量,而在有限元模拟中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应力和应变等参数,有助于判断含凹陷管体的最危险位置,更好地研究管体的失效行为.对于管道凹陷的有限元模拟,其难点在于问题的非线性,同时需要考虑接触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本文以Φ720 mm的X70钢管道为主要研究对象,模拟管道在岩石挤压下的变形,重点分析等效应变的分布和最大值.对于管线钢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使用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描述.挤压岩石选用花岗岩的材料参数,由于挤压岩石相对于被挤压管道来说刚度要大得多,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拟中使用的主要材料参数见表1.
材料密度/(kg/m3)弹性模量/GPa屈服强度/MPa抗拉强度/MPa
管材(X70)7.8206483570
岩石(花岗岩)2.6780
为更好地模拟被挤压管道的非线,同时合理减少计算时间,使用高阶壳结构单元SHELL 281作为管体的单元类型,挤压岩石使用高阶实体结构单元SOLID 186.挤压岩石与管道之间的接触采用面面接触进行定义.由于被挤压管道刚度较低,将其定义为“目标面”,使用三维目标单元TARGE 170.挤压岩石刚度较大,将其定义为“接触面”,使用三维8节点接触单元CONTA 174.
最终划分的有限元网格见图2.由于被挤压管道仅在局部产生较大变形,所以只截取被挤压侧1/2管道进行建模.挤压岩石假定为球形,同样也只截取1/2建模.
2.2模拟结果和分析
图3给出Φ720 mm×8 mm的X70钢管道被4 mm半径球形岩石挤压出10%管道外径深度凹陷后的等效应变分布图,可以看到等效应变最大值出现在凹陷底部最深处,达到0.339,往外迅速减小,距离凹陷较远处应变很小.
表2给出Φ720 mm×8 mm的X70钢管道被4 mm半径球形岩石分别挤压出5%,10%,15%和20%管道外径深度凹陷后的模拟结果.在同样条件下等效应变最大值随着凹陷深度增大而增大,可见,在同样条件下,凹陷越深对管道完整性的影响越大.
表3给出壁厚分别为8,9和10 mm的Φ720 mm X70钢管道被4 mm半径球形岩石挤压出5%管道外径深度凹陷后的模拟结果,可见,在同样条件下等效应变最大值随着壁厚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管道壁厚越大刚度越大,产生同样深度的凹陷实际应变集中程度越大.因此,在同样深度条件下,应优先修复壁厚较大处的凹陷.
表4给出Φ720 mm×8 mm的X70钢管道分别被4,8和10 mm半径球形岩石挤压出5%管道外径深度凹陷后的模拟结果,可见,在同样条件下等效应变随着挤压岩石的半径增大而减小.这是由于挤压岩石半径越大,凹陷的轮廓越平滑,应变集中程度也越小.因此,在同样深度条件下,应优先修复轴向长度或环向宽度较小的凹陷.
表5给出Φ720 mm×8 mm的X70和X52钢管道分别被4 mm半径球形岩石挤压出5%管道外径深度凹陷后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两者的等效应变最大值非常接近,X70钢管道的结果稍大于X52钢管道的.这是由于被挤压管道的变形主要由刚度决定,不同等级管材的弹性模量相近,只是强度有所区别,因此,刚度相近,变形程度也相近.X70钢管道刚度略高,因此产生同样深度的凹陷实际应变集中程度略大.还需要指出:当管材为X52时,求解所需要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这是由于单元刚度越低,非线性程度越大,为满足收敛条件进行迭代计算的次数也越多.因此,在使用有限元进行非线性分析时,经常会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为提高刚度以减少计算时间.在凹陷等管体变形模拟中也可以视情况考虑使用这种做法.
3结论
针对油气管道凹陷评价问题,采用有限元法模拟管道在承受外部岩石挤压时的应变分布,讨论凹陷深度、管道壁厚和挤压体大小等参数对等效应变最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可以得到工程实际中难以测量的应力和应变等参数,有助于凹陷失效风险的评估.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可用于验证和改进基于应变的凹陷评价方法,也对凹陷风险排序和制定修复计划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杨琼, 帅健, 左尚志. 管道凹陷研究现状[J]. 油气储运, 2009, 28(6): 1015.
YANG Qiong, SHUAI Jian, ZUO Shangzhi. Research actuality of pipelines with dents[J]. Oil & Gas Storage & Transportation, 2009, 28(6): 1015.
[2]李明菲, 周利剑, 任重, 等. 在役长输油气管道管体凹陷检测评价研究进展[C]//2013中国国际管道会议暨第一届中国管道与储罐腐蚀与防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3: 194200.
[3]LEIS B N, FORTE T P, ZHU X. Integrity analysis for dents in pipelines[DB/OL]. (20041231)[20141001]. http:///proceeding.aspx?articleid=1646155.
[4]CSA Z66211Oil and gas pipeline systems[S].
[5]ASME B31.8―2010Gas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iping systems[S].
[6]ASME B31.4―2009Pipelin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or liquid hydrocarbons and other liquids[S].
[7]CFR 49192―2013Transportation of natural and other gas by pipeline: minimum federal safety standards[S].
[8]CFR 49195―2013Transportation of hazardous liquids by pipeline[S].
[9]NORONHA Jr D B, MARTINS R R, JACOB B P, et al. Procedures for the strain based assessment of pipeline dents[J]. Int J Pressure Vessels & Piping, 2010, 87(5): 254265.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1-03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高等教育也在走向国际化。高校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决定了其吸引国外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的能力[1],进一步会影响到所在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形象。因此,全英文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2],并有制度化和常态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石油类高等学府,已将国际化办学提升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3],相继出台了聘请外教、接收来华留学生、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推动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环,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大力推进下已作为该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开设起来。计算流体力学被选为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与其学科特点有关。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热能工程等专业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或多或少需要用到计算流体力学,且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出国联合培养等涉外科研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否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毫无疑问地取决于研究生是否能够用英语无障碍地与国际同行就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甚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交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甚至更高级的英语思维能力。
然而,用英语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尤其是我国学生长期处于单一汉语教学语境中,到了研究生阶段早已习惯了十几年的汉语教学。这使他们进入科研工作后也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阅读中文科技文献、撰写中文科技论文,大大局限了研究生的视野、局限了原创性成果的传播范围,也使他们在开会、毕业、出国、就业等压力下不得不使用英语表达其科研成果时,往往“张不开嘴”、“下不了笔”,即使勉力为之也经常词不达意,难以清晰准确地体现其科研成果的精髓,影响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效果。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硕士生会用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博士生中能够自如地用英文撰写科技论文的人数也在少数,即使一些研究生通过了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但是当其在生活和科研中使用英文时仍然感觉格格不入、困难重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教学、科研环境是全汉语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概念、原理、定律等都只用中文讲授,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先入为主地把知识与中文绑定了,不知道这些知识地道的英文表达是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为了通过各种英语水平考试所进行的是泛泛的英语训练,由于缺乏应用背景,往往是考试结束没多久学生就把所记的词汇、语法忘光了,不知道如何把英语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形成综合的英语能力。总之,学生在教学、科研、英语这三项活动中做的几乎是互不相关的三件事。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专业知识的教学环境改变为全英语,把英语有针对性地用到教学进而科研中[4]。因此,以“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全英文教学之路,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的全面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其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本文针对第一次开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优化该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二、“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为了切实分析出“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初次授课得失,以利于后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仅从教师本身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因此,从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学材料的难度和组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学习了该课程的37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项间可以多选)。调查是采用网上下载问卷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研究生课程与其他阶段学生的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在第一年即修完所有课程,为后两年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其中大部分课程均集中在第一年的第一学期。新开的“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时间安排,实质上体现了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学习者的切身体会去了解最为真实可靠。因此,问卷调查首先从课程的时间安排入手,结果示于图1中。45%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时间安排得太紧凑但是有利于锻炼英语,也有20%的学生认为时间太紧而影响学习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该门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是从国外大学引进外教来讲课,外教在国外大学本身承担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只能根据其空余时间来华集中授课(2周),因此授课强度高。但是凡事皆有正反两面,集中高强度授课对于汉语课程或许不适宜,但是对于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反而会因为高频度的语言刺激而使学生较快掌握专业英语。这一点从45%的学生的正面评价即有所反映,从教师课堂上的观察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即从第2堂课开始学生已基本摆脱了第1堂课的完全听不懂的状态,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词汇,从第4堂课开始已有较多学生能和教师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简单交流。另有15%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一学期较好因为有利于集中学习,20%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二学期较好因为需要一些知识准备。这两方面其实也是各有利弊。安排在第一学期可以和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同时学习,减轻后续学习和科研压力;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张量、数值传热学等汉语环境的课程后有较为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助于提高全英文环境下的学习效果,毕竟对于外语来说,内容本身越熟悉越容易听懂[5]。
在教学内容难易度方面(图2),绝大多数学生(96%)反映教学内容偏难偏多,感觉课堂上应接不暇(25%)、课下需要较多时间消化吸收(43%),还有一些学生希望围绕几个难易适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话题来展开(28%)。就这些问题,经过与外教的交流,发现外教已经降低难度并减少内容来授课了,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反映出中外学生英语能力差别悬殊。在后续开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别,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另外,由于外教的学科背景与修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一致,导致了学生觉得讲授内容偏理论化,不知如何应用于工程。这一点在本校接手该课程后可以着手改善。
在教学材料适应性方面(图3)主要反映了2个问题:(1)目前的主要教学材料依靠记录老师板书而获得,既熟悉了英文(39%),又部分影响了听课效果(27%);(2)给学生提供的参考教材虽为国外教材,但都是面面俱到地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知识,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也不紧密(21%)。针对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挑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材料。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图4)和语言环境(图5)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满意,认为引入了国外的授课模式后课堂氛围轻松,更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41%),每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用英文总结上节课内容,既复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43%)。这说明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模式是认可的,并不是仅仅将中文替换为英文的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具体到语言环境上,39%的学生认为强制全程使用英文,虽然感觉不适应但是避免了对中文翻译的依赖,直接用英文学习知识更有收获;26%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边讲课边书写的形式,因为听与看结合起来更易于听懂和理解教学内容;28%的学生希望遇到陌生英文词汇时教师能用较浅显的词汇进行解释,这样更便于从英文角度直接掌握知识。从图4和图5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提问和强制使用英文的抵触情绪,教师一方面应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应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英文学习与交流,疏解学生的紧张畏难心理。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图6),压倒性的意见(占92%)认为目前采用大作业形式来考核很好,并且大作业题目本身比较灵活,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强化了学习效果。也有少量呼声要求在期末大作业之外增加平时小作业(3%),以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5%)。可以考虑以后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可能会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初步意见
基于以上教学调查结果,将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师的授课经验结合,分析得到了以下课程建设意见:
1.课时安排应紧凑适度。总体上该课程应安排在数值传热学、张量基础等课程之后,使得学生在中文环境下预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向全英文环境的过渡。具体课时安排应既不太紧也不太松,以平均每周3次课,每次2课时为宜,使得学生既能跟上课程进度又不会因为上课间隔太长而遗忘已学的专业英语。
2.教学内容应精挑细选。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以本专业工程中的典型案例为背景,围绕难度适中的常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讲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针对性强。建议在完善教学PPT的基础上编写专门用于这门课的讲义和教材。
3.教学方式应去中入西。正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中文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不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较多的交流,甚至讲台和课桌分别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堡垒”,才导致容易将这一模式带入到英文环境的课堂学习中。然而,这一带入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学生面对的是英文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困难,如不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交流,学习效果非常有限且专业英文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必将陷入“英文阻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反过来阻碍英文的学习”这一怪圈。只有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放弃传统中式课堂的“上下级”教学模式,引入西式课堂的“平等式”、“开放式”授课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英文答辩等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乐于在英文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全面培养专业背景下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培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2]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
[3]林伯韬,林青,庞惠文.石油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阶段或全过程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并且按照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项目比国内项目制约因素更多,工艺流程复杂,撬装化程度强,工程建设周期长,受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多,尤其是材料的运输清关和资源国法律,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和干预。主要特点体现在:1.国际工程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2.国际工程是跨文化的国际经济活动。3.国际工程要求非常严格的合同管理。4.国际工程市场风险与利润并行。5.国际工程市场基本由发达国家垄断。6.国际工程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持续稳定不断发展的市场。7.东道国对用工制度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化环境,除了项目本身具有的一次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之外,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这些特性的综合要求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国际工程项目远离本土,施工可变因素多,往往具有语言障碍、文化风俗差异、技术标准差异、安全环保限制、资金紧张、材料短缺、劳务限制等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工程中涉及到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业务,这些都对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敢于开拓市场应对市场风险并善于转化风险为收益;熟悉国际工程成本构成,善于策略编标报价中标获取项目;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运用FIDIC合同条件进行合同管理获取经营效益;有坚实的工程技术,会应用国际技术规范处理工程实施中难题;对市场及费用敏感,实施条件变化对经营收支影响能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沟通与谈判,能促使合同各方合作并维护本公司利益等能力素质。总之,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岗敬业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能按国际标准创精品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2.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工程基本知识和国际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两个类别。(1)工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机械、石油(油气储运)、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②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③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2)国际工程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基础理论部分,即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法律、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等基本理论知识。②项目管理理论部分,即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HSSE(健康、安保、安全、环境)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开试车管理等。③专业技能部分,即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国际工程实用英语口语、国际工程专业英语阅读、国际工程信函写作等。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经过对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一般有:1.招聘知名高校“(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2.利用内外部师资资源进行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系统和专题培训;3.借助国外或中外“联合体”承包项目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4.利用现有国际工程项目,内部师资采取“技术服务+现场培训”的方式解决海外项目管理人员不易集中培训的问题;5.积极引进第三国和当地优秀的人才。
(一)引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
该方向的毕业生在学校已经完成了技术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企业补充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来源。该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便可上项目实习锻炼,辅以现场实践指导,会很快适应各专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对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商务方面有很大的补充效益。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国际大项目需求的人力资源往往很庞大,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项目经理部执行项目任务。此时,对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进行6个月左右的专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还应注意外语强化训练和有关应用软件学习。这类学员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要经过选拔,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的“产出/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举办短期专项培训班
此类培训班主要是针对部分人员的特需需求进行的专项培训,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比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培训班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聘请业内专家以咨询研讨的方式进行座谈式培训效果最佳,能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四)在中外“联营体”项目中培养人才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和资源国公司或是国外公司组成联营体承揽项目是经常性做法,能够达到取长补短,获得双赢的效果。在以“联营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是向国外公司学习提升的良好机会。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偏弱的方面选拔优秀人才参加联营体的工作,进入核心部门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劳务分包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联营体中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习先进,赶超国际领先的有效途径。
(五)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在实战中学习提升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每个人在现场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因而不应该只要求他们只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要求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写成论文或报告,他们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出版一批论文或报告,供大家交流学习,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
(六)利用国外资源开展“工作式”人才培养
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开展为期1-2年的工作式培训是国际化人才成长较为快速的通道。工作式培训可以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初期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运营和管理体系的快速成熟。在工作式培训过程中,不仅学习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学习处理各类问题的新理念和工作作风,并且可以快速提升外语水平。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式培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可以从初期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项目管理、HSE专项管理、费用控制等;培训方式从跟着干,逐步延伸到现场学习和老师上门送教的“走出去、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有效实施工作式培训,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此外,应重视属地化管理和当地管理人才引进。一般国家都对本国承包商提供各种方便与支持,而对国外承包商设置一些障碍,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风险。这就警示企业要努力采用管理人才属地化策略,尽量利用当地管理人才,同时可以相互学习。既可以解决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三、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战略层面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旨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整套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入到人才市场中,挖掘、发现有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新活力,注入新生命、新血液。企业的领导者还应更加注重对职工和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做到按能力分配岗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结构,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只有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通过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强化业务实践、打造特色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战术层面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
在使用人才之后,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的成长要经过“培训——使用——再培训——再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训时做到因才施教、实事求是,分层次、分批次的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并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训要做到制度化和多样化。制度化是指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在培训工作中,要有一套相应的培训制度来组织人才培训,这样才能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进行。对综合型人才的培训课按照这样的方案,一是岗位培训,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二是送出去培训。可让培训对象到对口的高校、大专院校或者是其他企业去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组织等优秀经验、好方法、好技术,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三是轮换培训。把要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划分,分层次、分批次的进行培训。
3.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成长机制。
一是要有评价机制。培训有无效果,人才培养是否见效,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分成等级递进模式,由初级上升到中级再上升到高级。结合职工的自身情况和职业生涯,制定培训计划、考核目标,给予员工鼓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绩效再上新台阶。二是要有激励机制。要建立员工绩效与政治待遇、工资分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挂钩的激励制度。在对员工考核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绩效给予不同的政治待遇。还可以根据员工在工作中努力与否,绩效好与否,在工资、酬劳分配时,可以相应地提高奖金,这样能够激励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三是要有共享平台。项目的管理水平是靠参建的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体现的,优秀的项目管理思维、理念和经验是随着人才流动而传播的,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不同项目之间促进人才交流,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经验座谈会,组织海外项目回派人员向国内人员传授海外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只有在战略层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才能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执行好。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有实战经验的需要补充系统理论知识,有理论知识的必须参与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综合性优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反复表明,知识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往往是新理念的创建者、新技术的创造者、新市场的开拓者和新途径的引领者,也是企业抓住市场竞争主动权,占领新业务发展制高点的必备利器。企业只有抢先取得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制胜权。
作者:王振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焦莹莹.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基于胜任力的学习与培训[J].大众科技,2008,(01).
[2]孙玉芝.浅谈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J].山东劳动保障,2007,(08).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仿真现场实训基地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
一、校企合作开办城市燃气专业的市场背景
1.迅猛增长的天然气市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国民的青睐,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与煤炭和石油相比,更符合国家“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能源战略政策。从目前看,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消费天然气量等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城市燃气工业发展空间很大。这对于我院的城市燃气专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2.天然气管道输送行业对员工要求的特殊性。作为五大运输业之一的管道运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色。首先,石油天然气管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将各行各业及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动力能源输送到终端用户。输油气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不仅直接决定着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处理企业的生产及效益,也与下游工矿企业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Www.133229.cOm其次,管道运输横跨地域广,用户种类多分布广。管道内充满高压、易燃易爆介质,管道的运营维护水平对沿途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的隐患;城市燃气管网密布于人口居住集中、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城镇,确保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网管理及设备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国家对城市管网的运营管理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特种设备作业管理人员资格考试办法,确保城市管网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需要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必要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安全操作规程、能熟练管网操作运营技能的专业化员工队伍。
二、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实现现代化高职教育与生产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参与的多少与方式不同有多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等,我们学院基本实现了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适合于企业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依据,是为了确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参与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学院举办的人才招聘洽谈会,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了解城市燃气专业人才近几年的社会需求;通过西气东输、忠武输气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以及大量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组织专业教师现场调研、技术服务确定城市燃气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就业岗位群;聘请15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并作为城市燃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50%左右。
2.校企投资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双赢。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专业从事输油气管道建设、管理运营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基地,由中石油集团公司投资在我院建设六个综合实训中心,其中油气储运专业占了两个大的项目:第一项用于长距离输油气干线及scada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培训长输管道模拟环路实训中心投资248万元;第二项用于城市燃气管网员工实用技能操作培训模拟系统投资140万余元。这两个项目已于2009年暑假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和2007年,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经过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科技开发部组织专家论证,学院先后立项《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和《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两个科研项目,管道局为这两个项目先后投资50万元和36万元,其中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并在企业技术培训和高职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目前已经进入验收阶段。目前,学院城市燃气专业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技术与装备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同步更新的机制。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模拟训练环境,是深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实训基地的落成既满足了校内学生学习和取得职业资格证的需要,同时还能为合作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学院的培训档次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企业投资的目标。如我们与江西燃气合作,与西气东输合作,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可获得由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训环境,是学生亲历实践现场、锻炼实践技能的最佳场所。多年来,学院与众多天然气公司长期技术合作,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形成了稳定的学生专业参观、顶岗实习、就业及专业教师现场调研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环境,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学院有多届城市燃气专业的毕业生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同时,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员工岗位技能鉴定等形式,为合作企业办各种培训班,如山西天然气公司输油气技术培训班、苏州燃气管网公司燃气技术培训班、广东lng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冀东油田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等多个班次的培训班。
3.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最前沿的技能,才能传授给学生最实用的技能。学院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和激励机制,让教师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人才过渡。其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企业,主动开展项目服务、技能鉴定、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近两年来,系部先后选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到管道局利比亚项目部参见管道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输气管道运营技术服务管理工作;多名教师参与完成中石油管道分公司、管道局输油、输气、综合计量工考试鉴定,输油、输气工中高级技师技能鉴定二百余人次。学院是中石油的十大培训基地之一,多年来专业教师承担了多批次的中石油、管道局相关单位外派劳务技术培训班、输油输气等特种操作人员技能鉴定、管线运营培训班、输油输气管道技术培训班、数字管道技术培训班等的主要课程的培训任务,服务企业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校企共同完成科研公关项目。近几年来,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联合开发产品,企业将部分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交付给学院。教师们参与了大量的局级科研项目,如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控计算机仿真、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研制、长输管道站场变电所操作安全预警及模拟仿真培训系统研制、石油、气储罐区固定灭火系统自动控制装置样机研制、管道坡口整形机的研制、中心锅炉房变频调速技术研究、兰州—成都成品油管道动态水力工况分析、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灾害性地质地段施工技术调研、输气管线投产、利比亚输气管道项目管理、加热炉仪表安装等。通过联合科研,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现场的技术难题,同时又提升了教师的前沿技术水平,锻炼了教师的实践和理论能力。
5.校企共同出版专业教材。城市燃气管网运营维护是比较新的一个技术领域,加之我国油气管网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市面上的专业教材大都不是很合适,偏陈旧,急需编写出符合现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教材,并且专业教材应体现适度超前和实用的特点。学院与石油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石化出版社联合,先后正式出版了《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综合计量工》上、下册、《输气技术》《输油技术》等。学院对专业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管道行业的专家参加,或请他们担任审稿,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编入教材,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编入教材,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我们还编写了大量的自编教材,适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用性很强,同时这些教材多次用于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水平的参考资料。
6.建立多证书制度。在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多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学院积极地与合作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条件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如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国家质检总局长输管道安全管理、操作人员考试机构;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中石油特种工种作业人员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毕业时持有双证书提供了有力支持。考取上岗资格证书已经纳入了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学生毕业后可以持证直接上岗,由于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我们又有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很多企业不但从学院招走了大量的毕业生,而且还把从其他院校招的毕业生送到学院进行培训。
三、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