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预习指导论文

时间:2023-02-22 19:40:28

导语:在预习指导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预习指导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指导;理论与实践

1 学法指导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片面:学法指导与学习指导虽一字之差,却有很大区别。只提学法指导,眼里只有学法,容易走唯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林。而学习指导,内涵却丰富得多。它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少提学习指导,导致指导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效应,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1.2急功近利:理论的片面性也导致了价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学法指导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见诸报刊有关学法指导的文章,在文中例举最多的课文是《精彩的马戏》《再见了,亲人》和《桂林山水》等几篇。从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导学法一尝试学法一独立应用学法。立竿见影好像其妙无穷。然而,文中段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这也就难怪似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学法难以迁移了!

1.3浅尝辄止:学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学法还未运用就束之高阁,如同“小猴子下山”,学一个,丢一个,自然形不成“滚雪球”效应。表现之二是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句段,却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用想象、朗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学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

2 提高学习指导效果的对策

2.1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立足于“学习指导”来进行学法指导的实践,把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学法,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掌握学法,终生受用。但终生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磨练。要着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学习在于积累,日积月累,自然会有开窍、顿悟的一天。再次,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深入和积累,不能总在一个层面上重复。如上面列举的三篇课文,虽构段方式相似,但学法指导应同中有异,体现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低段《精彩的马戏》要体现引导学生读懂词句;四年级的《再见了,亲人》要体现抓住表现课文中心的词句段去概括中心思想;五年级《桂林山水》则要体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假如只满足于“扶一半扶一放”的教学程序,也就失去了学法指导的意义。

2.2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汉语比起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同志曾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在这里他老人家深刻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甘苦。我们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

2.3要遵循心理规律: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小学生记忆力强而思维发展较慢,整个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既不精确也不深刻,对繁杂抽象的学法难以产生迁移的效果。因此,在学法指导上,要从大处着眼,宜粗不宜细,宜笼统而不宜条分缕析,要把小学的学法指导同中学区分开来。如中学分小说、散文、寓言、童话,可就文体特点指导学法,在小学则一律视为记叙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时,则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中心的词、句、段来理解。学法指导分类过细,由于学生思维跟不上,效果不会好。

其次,要根据迁移规律进行学法指导。每种学习方法,只有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才有意义。

此外,在有关迁移的理论中,不管是相同要素理论、概括化理论还是关系理论,都十分强调学习的经验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更是强调初始知识学习的作用。可见,丰富感性认识,多读多写,积累语言,是学法指导的基础。

第2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高校都在努力改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方面还缺乏创新。本文分析了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并对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目前各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培训就业指导师等专业人才,组成以学校就业专门机构人员、学院(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发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相应地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往简单的政策性、观念性的就业指导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他们渴望在职业素质培养、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指导。虽然现有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已初具规模,熟悉学生情况,并拥有一定的用人单位资源,能较顺利完成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工作单位的落实,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来源于党务、政工领域,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开展全新工作的需要;同时,他们长期习惯于作为管理者的身份,短期内难以转变角色,难于用新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等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发挥专业课教师熟悉专业、了解学生的优势,建立全员参与的有效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i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也结合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存在以下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背景,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学校领导一学院主管领导一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系统,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职业咨询师,没有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一般来说,只能在普遍问题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针对性不强,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指导,而占学校教职员工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注不多,以致出现了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现象”。

就业指导内容上缺乏职业成才教育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管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有的也已经真正纳人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开设此门课程时间不长,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仅是为学生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和支招性的指导,缺乏职业成才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总的来说,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实际性和应用型的知识较少,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如何制作简历、面试的技巧、面试的礼仪等等。

就业指导课程形式上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和讲座的方法。这种“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明显凸显其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授课形式上,可采用团体咨询、拓展训练、职场演习、参观企业等多种方式,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就业指导时间上的误区。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设。其实包含择业观的树立、就业知识的讲授、就业意识培养等内容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主线之一,但是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教授不同的内容,而不是在大四或临近毕业临时抱佛脚。

2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课的讲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机会,开展全程性、连续性、个体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地设计、实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是学生学业的引领者,他们在大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学识受学生崇敬,他们的话语容易让学生接受,做就业指导思想工作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专业课教师相对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优势、长处与不足,在日常教学和课余交流中,通过沟通和了解,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促进其在校期间有的放矢自觉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课教师能够利用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可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行业的了解,把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职业能力(或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其专业技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对本行业了解的优势,引导学生沿着行业要求合理发展。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竞争力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丁力教授曾指出: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完全一样,有三个错位。一是企业的岗位和学校的专业本身存在着错位,专业设置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而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必须紧跟市场变化,大学所设专业和社会用人需求岗位存在“时滞”;二是高校人才观和企业用人观存在差异,学校的人才观更多看重学生的学业、在校的表现,而对于企业,为企业作出贡献、创造利润的就是人才;三是,高校培养人才价值观和用人单位人才价值观又有不同点。专业教师在本行业中已有一定的建树,并对行业内的信息变化十分熟悉、快捷,因此,专业教师比起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在避免出现以上“差异”更有优势,并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教育,利于矫正“毕业生”这种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3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发挥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优势,寻求有效的途径,能弥补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专业教师纳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形成专家、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及专业课教师四位一体的体制。专家针对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评和正确引导,提供给学生及时准确的信息,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学生有意识的灌输与就业相关的知识,专业课教师负责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及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的知识,从而营造一个“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氛围。

将就业指导内容分阶段地渗透到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将就业指导课纳人学校的教学系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成才教育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挑选优秀的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变单纯在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使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并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指导,确保高校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新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学生自我探索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信息传达,使学生更好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所学的内容、研究前沿、就业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尽早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二年级是学生拓展职业生涯视野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课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工作;三年级是学生缩小范围选择职业的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与学生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并给学生一定的意见;四年级是学生作出决定的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需求,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结合专业课开展形式各样的职业指导。专业课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①素质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在体验中接受培训的特殊教育方式,是一种适用于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专业课教师可以合理使用拓展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②职业技能训练。在校内结合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医学院校的临床技能大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成立本科生科研站或者小组进行科研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将来毕业的竞争力。③校友经验分享。为学生设定专业杰出人才访谈,专业教师结合自己在一线工作的实况进行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具实效,避免凭空设计。④竞赛性活动。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的专业指导作用,共同为学生搭建自我规划的平台,并在竞赛中让学生更为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汲取他人所长。

第3篇

【摘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积累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在广泛的不同教学内容中,进行迁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的归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学会自主学习。

第4篇

关键词:知识树;问题串;生物复习

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精选1~2套复习题,进行精练精评,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中,要求教师在复习角度的选择、重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本文以实例来谈谈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第一轮复习后,笔者在班上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生物的变异可以分为哪些?”“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班上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道。虽然经过第一轮的复习,但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仅是某一个知识的局部,甚至是一个“死”的知识,凭借这样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经常出现“瞎子摸象”、以偏概全的笑话。造成学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总的来说,教师往往忙于进行对本节课的整理,上课时写了满满一黑板,而没时间引导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学生则是按部就班地背各种知识点,依靠背诵以及反复看教材,自然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如何激活学生认知结构,重视主干、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才有最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树”的构建

1.构建原理及目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整体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应建构知识体系,尤其要牢固掌握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应建构好学科整体框架结构。从总体到局部,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复制知识,而应该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教材和知识,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思维,学会找到知识内在的规律,实现自主学习。

2.怎样构建 “知识树”

要构建完整、实用的“知识树”,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可行的模式:①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优点: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很好地得到发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由于全班学生知识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不全面,对知识中的重点、考点把握不好,建构体系的思路有些混乱,在知识归类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困惑。操作起来难度大,可行性较差。②由教师构建“知识树”,优点:教师能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好地构建完整、实用、清晰的“知识树”,缺点:将知识打包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③学生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一名学生构建的“知识树”为参考,在全班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下一同构建完整、实用的“知识树”。优点: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较好地得到发挥,也能相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强。缺点:课内时间要把握恰当,由于以学生的思路为主线展开构建,要注意适时引导,课堂调度要好。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第三种模式相对能更好地指导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能在复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构建 “知识树”实例

下面笔者以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利用“知识树”指导生物二轮复习。

1.前期准备

虽说是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但并不是说让学生天马行空乱发挥,因为学生毕竟知识水平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还是很困难的,可行性不高。所以,在学生思考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能沿着考试大纲的要求展开。因此,教师在此之前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2.引导过程

先告知学生“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可能用到的一些概念性名词:如可遗传的变异、DNA基因水平、染色体水平、染色体结构变异、整倍体、21-三体、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人类遗传病优生、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数目变异,等等,这些概念性名词可以通过班级的生物科代表转达给全班学生作为构建的资料。

3.课堂过程

下图内容是教师自己构建的“知识树”,但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的,只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蓝本。具体的课堂过程为:让一名学生做代表构建出他的“知识树”内容,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每一步构建内容进行思考,寻找有无更好的构建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4.“知识树”的完善

有了“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学生能对本章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掌握,复习起来也有目的性。但是,“知识树”就好比一棵树的主干,没有树叶,还是不完整。那么,如何来构建“树叶”呢,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串”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做法具体如下:要求学生根据“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整合意见,共同做出“问题串”的提纲内容,以供学生日后复习。以“染色体变异”为例关于“问题串”是如何提问的:①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③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④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⑤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区别;⑥染色体组的概念、判断方法、与人类基因组的区别;⑦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理解、判断方法;⑧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四倍体吗?单倍体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⑨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两者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缺点比较;⑩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等等。

有了“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和“问题串”的相互配合,不仅使学生构建起了已有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对知识的宏观网络构建和灵活运用的目标,达到了学习目标,对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也能为学生节省出宝贵的时间。通过合理利用“知识树”的内容,使学生脱离了高考复习时只会把书本的内容从头看到尾,根本把握不住重点、难点的困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知识树”建构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思考型、创造型人才。从模糊到清晰,从部分到整体,师生在合作中对话交流。一棵棵“知识树”,好比生态“教学林”,不断促进和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万明.把握核心概念 提高教学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2011(1):12―13.

第5篇

关键词: 人本主义理论 语文课堂 教学改革

引言

人文主义是近年来新近流行起来的教育理论,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基本相同。人文主义强调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再加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语文人才的需求更多,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语文人才。

1.人本主义的内涵

人本主义的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这项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个人发展作为主要思想。之后将人本主义引进教育界,将自我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学生在教育中学习到要自主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以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各项发展和进步。此外,人本主义还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综合看来,学习技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注重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上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和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难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而且严重影响人本主义在教育界的进一步发展。

2.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不一样,这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不相同造成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往往成绩比较优秀,而那些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一般。这是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沿袭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样,非常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学质量不高,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要求,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学习的期望值。再加上我国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造成学习效率低下,限制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2教师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认真考虑教学方式,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此外,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耐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比如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但是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再加上教师缺乏定期交流和培训,不利于教师提升创新水平,同时限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合作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3.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和课堂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这一点,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民主的良好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全面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践课堂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占据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不仅在教学课堂中占据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占据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将重心都放在了教师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新课改后,一些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单凭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限制了课堂教学中人本主义的发展。

3.2加强合作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中,一方面要增强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良好的小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谈论学习中,畅所欲言发,发表看法。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但是下课后会双眼放光,侃侃而谈,这都是由于上课时教师的压力,限制学生发表看法。课堂上一直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对学生造成压迫感。学生受到限制不敢随意发表看法,但是同龄的学生相处时,处于相同的地位,在谈论学习中能够积极地说出看法。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不仅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结语

人本主义强调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项理论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在本源上大同小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人本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由志.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活动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11(10).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导入 高职英语教学 博弈论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高职英语教学不断地发展;普遍的认识是高职英语教学要符合高职特色,以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以跟上全球化的步伐为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此笔者理解为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在我们重视各式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达到使用目的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否则会导致学生既无法像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那样学习掌握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又无法充分吸收语言的文化内容,不能真正地认识英美文化的本质,最终难以达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从博弈论的思维和策略分析方式研究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一、博弈论简述

博弈是指对策主体在相互对抗中,对抗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1]早期人们通过博弈游戏运筹帷幄,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棋类游戏,其中的布阵思路尽现古人智慧。而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博弈中如何出现均衡的规律的科学,其所涉及的策略分析可展现决策利弊。博弈论中最为有名的案例被称作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如下图所示:

A

沉默 坦白

沉默

B 坦白

警方逮捕两名犯罪嫌疑人A和B,并将两个嫌疑人隔离审讯。如果审讯中两人都保持沉默,由于证据不足1年后两人都会被释放,如果一个沉默而另一个坦白,那么坦白一方立即获释,沉默一方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坦白,那么每人各判三年徒刑。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人都是理性的,对于任何一个嫌犯而言,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他的最优策略都是招供。

博弈论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结果、均衡。[2]而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博弈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如果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博弈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二、博弈论与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联系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为顺应形势,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语言的运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会运用语言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扩充。而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善用博弈游戏规则,依靠理性的思维和双赢的策略在均衡中求发展,就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捷径。博弈是一种日常现象,适用于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也可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博弈的主要参与人,文化导入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

三、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欠缺

有笑话说:一个中国人到外国旅游掉到山崖下,他大喊:“Help!”有人听到后帮忙呼叫救助人员。救助人员到山崖边问了一句:“How are you?”游客回答:“I’m fine,thank you.”救助人员听后就离开了。这不仅仅是个笑话,实际上这种情况跟很多高职学生目前真实的英语掌握情况类似。许多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能够背出或者说出简单的英语交际用语,却不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就如这名游客只知道“How are you?”作为招呼用的“你好吗?”这个意思,却不知道,在所谈到的情况中这句话是询问“你怎么样了,需不需要帮助?”的意思,结果回答牛头不对马嘴,失去得到救援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或者没有语境意识,所以只能生搬硬套,当然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沟通。很多同学都有说“Hello,hi,good morning”之类的交际能力,但只局限于这些通过电影等娱乐方式学到的口语,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日常交流的普及性文化知识都所知甚少,知识面很窄。

(二)改革者和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所导致的文化教学内容缺失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目前总的方向是EGP+ESP的模式,即通用英语+专业英语模式。逐渐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力度,让学生为其在实际行业环境中使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做准备。但有的教学改革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实用为准则,课堂上就应只教授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章,而且认为这些跟文化、文学等毫无关系,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应舍去文化类不必要的知识以免“浪费时间”。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不违背“实用教学理念”的原则下,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专业词汇,翻译专业篇章,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涉及专业、行业知识,绝不会“浪费时间”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淡薄。

四、文化导入的优势策略

博弈(game theory)是以游戏的方式在规则中探求利益。英语学习需激发好奇心,如能在教学过程以博弈游戏的紧张感和幽默性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化内容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所得收益将颇丰。

(一)文化导入过程中的师生的合作博弈

Game theory又译为对策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博弈主体,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形成双向互动博弈。[3]教师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积极通过教材和各种渠道充分挖掘文化信息,充分备课;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本意,注重内涵,力求摆脱应试教育,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博弈中的另一主体学生作为理性参与人,在接收到积极文化内容的同时理性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随着文化导入渐入合作型良性博弈状态。

(二)文化导入方式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博弈主体而非被动学习者,通过分析学生的信息特征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通过扩大信息量,学生有意识地吸取和拓展相关信息。比如丰富教学的中英文化对比内容,使其熟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titanic一词时,因为看过泰坦尼克这部电影,学生对这一词汇有一点兴趣,但是印象有些模糊,理解得并不深刻。教师可追溯词语起源,在希腊神话中有提坦神(Titans),随后有了提坦的、巨大的之意,然后联系上那艘豪华大船,这让学生把词汇具体形象化,同时也理解其实英语单词不是单调的死记硬背,它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宗教和信仰。

博弈论的“游戏”性就是在假设条件和规范中主动思考获取所得,如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4]

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语言文化的交际氛围。如教师在第一节课上greeting students,随后简单地把英语的自我介绍作为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入一个英语交流环境,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没有尴尬感也会很积极地投入,打破沉默,在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教师可在旁倾听,稍作提示或修正。

另一方面教师可制定适当的规则和合理的奖惩制度。比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课前先给出情境主题,如:面试。教师设置出不同特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每小组都推荐一名学生担任主要角色。课后,小组成员分工收集相关角色的资料,包括个性、背景、习惯等,使要扮演的人物鲜活起来。教师准备小道具,包括假发、桌椅、面试官的座位上的名字牌等。课堂上营造面试小场景的真实气氛,教师可作为面试官之一,其他同学作为面试人群。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面试,并评价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教师评价后各小组共同评分取平均分,成绩优秀的团队给予加分与平时成绩挂钩,落后的团队将被安排口语练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搜索信息,了解商务礼仪,体验跨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不能狭隘化,因为它是语言承载文化的体现。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积极的方式导入文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博弈论中可透析教学智慧和策略。为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正积极地探索,希望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可转换思维,跳出定势,避免盲目和滞后。轻松而自然的环境是习得的温床,可让学生通过类似博弈游戏这种较有趣的方式自然进入反复练习和操作的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在语言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第7篇

关键词: 湖北省旅游景区 公示语翻译 文本类型类型理论

一、公示语定义

公示语在汉语中有多种名称,如公示语、标志、标示语、告示语、标语、标牌语、标识,但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名称是公示语。

公示语有以下几种定义。

1.标语:用简短的文字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如《现代汉语词典》。

2.标志:给人以行为指示的由符号、颜色、几何形状(或边框)等元素形成的视觉形象。包括图形标志、文字标志和其他辅助标志。主要用于公共场所、建筑物、产品的外包装和印刷品等。如《国家公共标志设计原则与图形全集》。

二、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

纽马克将语言功能分为六类:表情功能,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信息功能,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召唤功能,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做出反应,目的在于感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来行动、思考、感受,并做出反应,包括告示、说明书、广告、宣传手册等。美学功能;应酬功能;元语言功能(易彩纯,2009:16-20)。而旅游景区的公示语主要属于前两种:信息型文本和召唤型文本。

三、旅游景区公示语文本类型

1.信息型文本

旅游公示语文本的信息型文本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景点的介绍型文本,该文本的主要特征是向目标群体提供信息。目标群体对该类型文本的期待是快速、简洁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在进行对该文本类型的翻译时,应当遵循信息性文本的翻译原则:该文本类型的翻译主要以意译为主,必须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主要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旅游景点的信息型文本主要是景点的介绍,提示性信息和景点准入的相关说明(杨绪娟,2007:17-18)。而在此次对湖北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的调查中发现,旅游景点的信息型文本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种:(1)违背语际连贯原则。(2)实行伪语际连贯原则。下面以具体例证来探讨该类型文本翻译的完善。

(1)违背语际连贯原则

语际连贯原则指的是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Reiss&Vermeer,1984:114)。

对译出语的胡译乱译广泛存在,违背了语际连贯原则。

下面的表格是此次收集到的旅游文本中的同类错误及纠正。

在上面所列举的错例中,译者的翻译已经脱离了源语文本,严重违背了语际间的连贯原则。造成此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有:(1)译者为了达到吸引目标群体的目的,往往在源语的基础上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铺陈,忽视了信息性文本的简洁性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译者完全脱离译出语文本,在自由发挥,自由创作。(2)译者缺乏责任意识。这一点在提示语的翻译中表现得较明显。例如,对专用车位的翻译,Appropriate parking指的是专用车位提示标牌,而非专用车位。这样的错误只要仔细查阅,是可以避免的。

(2)实行伪语际连贯原则

由上文可知,语际连贯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然而,在这次的公示语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主要的错误就是译文对原文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而没有考虑对于这样的译文,信息能不能在目标群体中得到传达。

下面是一则来自武汉动物园简介的中英译本。

武汉动物园是一个半自然式的动物世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三面环湖,绿树葱茏,花团锦簇,景色宜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现有水陆面积63.93公顷,规划面积85.50公顷。

原译文:Wuhan zoo is an animal world with certain open natural areas for the wild lives.It has an advant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uhan zoo located in a rugged forest surrounded by lakes on three sides,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it is an ideal habitat for wild lives.It covers an area of 63.93 hectares of land-water,projected area reaches to 85.50 hectares,and outer lake area around the zoo is about 200 hectares.

修改译文:Wuhan zoo is a half-open natural area for the wild lives.Located in a rugged forest surrounded by lakes on three sides,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Wuhan zoo enjoys an advant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is an ideal habitat for wild lives.It covers an area of 63.93 hectares of land-water(projected area reaches to 85.50 hectares,and outer lake area around the zoo is about 200 hectares).

解析:译出语是对武汉动物园的简介,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原译文中,为了不致信息的丢失,忠实地按照中文文本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这样的译文所传达出的信息实际上是零散的、混乱的、重复的,会影响目标群体的视觉效果。对于该文本的目标群体而言,就没有达到语内连贯的标准。而修改后的译文对意群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句与句之间的连贯关系进行了重组,使原文的信息得到了很好的传达。在译出语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三面环湖,绿树葱茏,花团锦簇,景色宜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典型的流水句,不加思考的话,译者也可能按照译出语进行机械翻译。经过分析,“三面环湖,绿树葱茏,花团锦簇,景色宜人”就是“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具体表现,因此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该句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2.感召型文本

感召型文本包括广告、政治文本、宗教文本、辩论文本和旅游文本。感召型文本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的是读者对该类型的文本所产生的反应,和该文本的宣传效果。旅游景点的感召型文本必须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能让读者接受并做出该文本期待的回应。在此类文本中出现的错误可分为三类。

(1)实行伪语际连贯原则。这类问题是广泛存在的。首先,在词汇层面,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含义不是一一对应的。例如:科研区请保持安静。被译为:“Scientific research area,please keep your noise down.”noise和voice虽然都是指声音,但noise指的是噪音,而不是指人说话的声音。因此应改为:“Scientific research area,please keep your voice down.”其次,在句法层面,对汉语句子的翻译也不是以词为翻译单位的。例如:货运电梯观众止步。被译为:“Freight elevator to stop the audience!”应改为:“Freight elevator,please halt!”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还有一些公示语,虽然达到了语际连贯原则,但是对于呼唤型文本而言,却是不够的。

(2)语气不和谐。例如:表中对“贵重物品,请勿触摸。”原译文为:“Precious commodities,do not touch!”语气生硬,口气完全是长辈对于晚辈的警告。那么对于该文本的读者来说,所起到的劝告和呼吁的效果就不是很好。若改为:“Please keep off the precious commodities!”语气就缓和很多,也较为容易接受。

(3)指令不清楚。这一错误在该类型文本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冬春草木黄,防火记心上。原来的翻译是:“Fire usually occurs in autumn and winter.”首先,译文就与原文有出入,冬春是火灾多发季节,译文中却出现了秋冬季节。其次,译文只是对火灾在某些季节较为频繁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只体现了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而该文本是呼吁要增强防火意识,以免引起火灾,属于呼唤型文本。因此,考虑到该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应改为:“Please guard against fire!”

四、结语

本文以纽马克的文本理论为基础,将湖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划分为两种类型:信息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并对这两类文本中的错例进行了分析。其中信息型文本的错误主要集中体现为两点:(1)违背语际连贯原则,即译文不忠实于原文。(2)实行伪语际连贯原则。这实际上忽视了中英文之间在词汇、语法和语篇这几个层面的差异。感召型文本的错误主要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1)实行伪语际连贯原则。(2)语气不和谐。(3)指令不清楚。希望本文能为湖北省旅游公示语的规范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湖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学新.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108-109.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语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6):38.

[3]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公共标志设计原则与图形全集[M].艺术与设计,2003:4.

[4]Reiss,K.,H.J.Vermeer Grundl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Tuebingen:Niemeyer,1984:114.

[5]杨绪娟.旅游景区汉英公示语的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17-18.

[6]易彩纯.汉英公示语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16-20.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第9篇

仪器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多途径发展语言智能的同时,理解仪器分析中概念、原理的涵义,并能用文字准确表述。例如,讲授《绪论》第一章时,以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案例引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搜集资料,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确保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有限,要求言简意赅,用词恰当,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服力。此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知、把握和表达能力,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目的,避免对仪器分析课产生厌学心理。另外,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并促进仪器分析教学。比如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学科最新进展,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介绍专业文献的查阅方法,借助网络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看中外专业文献;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如“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关系”、“仪器分析的发展方向”、“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异同点”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探索创新能力;对大三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训练项目”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并写出论文式报告,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锻炼逻辑数理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逻辑数理智能强的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喜欢对所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分析过程进行分类,并热衷于化学实验设计。仪器分析教学中适时地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认知的差距,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电位分析法》一章时,向学生介绍多种学科交叉产生的新装置—生物传感器,并让学生预测它的应用前景。要确保教学整体思考过程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适时设定一些控制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一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热点性问题联系课程内容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有利于促进学生趋近学科的前沿。比如在讲授《伏安与极谱分析法》一章时,向学生介绍新型电极修饰材料,请他们思考关于纳米材料电化学性能、光化学性能、纳米材料有序组装、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相关的分析化学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对于那些见解独到、简捷巧妙、概括力强的方法予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化学研究性学习计划、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化学小论文框架等,使他们充分体验化学实验规划、设计、整合的过程。

3培养音乐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音乐可使浮躁的心情平静,音乐也可使沮丧的心情振奋。重视化学学科中音乐智能的培养,是重视化学学科中人文教育的一种体现。音乐智能发达的学生可将这种智能运用于减缓压力、提高学业成就。仪器分析课程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时安排容易使学生疲劳,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用多媒体播放节奏轻缓的音乐,一方面能够让同学们放松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在一些仪器分析实验中,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创造良好氛围的作用。

4开发视觉空间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开发视觉空间智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有视觉空间智能强项的学生能够良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仪器分析课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实验装置、仪器组成及基本原理。这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应用现代化技术,多方收集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思想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课件。例如,在讲授《原子吸收光谱法》中雾化室结构及工作原理、《色谱分析法导论》中两相分配原理时,通过向学生演示模拟动画,可以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灵活应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文件,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设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视觉空间智能在仪器分析课堂应用的有效方式。另外,我们重视教师身体语言的作用,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动作幅度、眼神接触等都显示着教师的态度和情感,学生通过观察接受这些信息可以调动提高学习情感。

5提高身体运动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操作基础之上的学科。在仪器分析教学中身体运动智能集中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有身体运动智能强项的学生喜欢承担具体的实验操作任务,并且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中动手操作是感性地认识物质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蕴含于化学实验目的和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维,通过物质的和实验操作方法外现于具体实践活动中。这是培养实验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在开设的包括光化学部分、电化学部分、分离分析部分共十五个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均确保每三至五人一个实验小组,一台仪器。要求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复习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与科研机构、化工企业等建立友好联系,营造课堂外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参观、调研、实习等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6开启自我认识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自我认识智能指的是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仪器分析学习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否科学,学习状态是否理想,以及清楚知道自己学习的潜能。在仪器分析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励学生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通过实验,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小组实验中,学生运用自我认识智能,在合作和交流中自主地建构关于仪器分析实验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权衡和评价自己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结果。通过提问,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反思、对比、举一反三。如: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实验和红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实验的定性分析原理分别是什么?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比紫外吸收光谱法更有利,原因是什么?在实验安排上,可采取先易后难的顺序,从基础实验、开放实验到研究型实验,逐步深入,使学生不断了解新知识、积累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利用自我认识智能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是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一步,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1)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时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①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及所用几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比较;②自己在本次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③结合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重新审视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使之更加科学合理;④对本实验的改进或其他创新性想法。(2)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一般放在下次实验之前)。教师从学习态度、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测定结果精确者予以肯定、鼓励,对误差较大者分析原因。

7塑造人际交往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人际交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特别强调此项智能,仪器分析学习过程中,这种能力必不可少。我们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与老师交流的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色谱分析法导论》一章和《气相色谱法》一章部分内容重叠。讲授完《色谱分析法导论》一章后,让学生课下预习《气相色谱法》一章,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讲解部分内容。这样既可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更让学生有一种主导完成学习内容的成就感。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批判者,时而是引导者。通过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加强过程评价、整合常规实验内容、开发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鼓励同学之间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更进一步地讨论如何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提高合作开发新实验的能力。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选取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制成多媒体课件,放在互联网班级共享文件夹中。学生浏览网页即可查阅相关的更新资料。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交流、共享、合作的习惯,培养科研兴趣、拓宽科学视野。

8提高自然观察智能,促进仪器分析教学

仪器分析中的自然观察智能主要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的能力。实验室中进行的学生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等,是教师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媒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是仪器分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除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根据学校特色以及学校与周围环境的特点开设校本课程和内容丰富的活动课,将化学与社会、环境、食品、生产、生活等联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通过开放化学实验室,鼓励学生多做实验,改进或设计一些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能力。要说明的是,各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应由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模式应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由“满堂灌”转向灵活多样性,教学内容应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局部转向全面,评价方式应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