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17:23:56
导语:在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把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作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措施,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提升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以老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工作重点,逐步覆盖到全体居民;坚持充分告知,引导自愿签约;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三、服务规范
(一)队伍建设。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全科团队服务内涵,建立由全科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中医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队伍,并进行相关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和教育,提高团队的服务能力。要对全科服务团队服务的区域进行合理分片、分区、分户,各团队分片(社区)、分区(楼栋)、分户(家庭)开展工作,按照每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0户左右的标准,建立家庭医生包干责任制。家庭医生以户为单位,与居民签订书面服务协议,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寻医问药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工作任务。家庭医生是全科服务团队的一员,并作为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直接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全面掌握签约对象的健康信息,主动加强与签约家庭的沟通联系,认真履行服务协议承诺内容,在服务能力许可范围内满足签约家庭健康服务需求。全科服务团队其他成员应积极协助签约家庭医生履行服务协议承诺内容。各全科服务团队应明确1人为团队长,负责团队服务的协调和管理,同时负责与居委会以及服务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协调。
(三)服务内容。家庭医生为签约家庭提供以下健康服务:
1、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和对档案进行维护;
2、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
3、对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指导服务;
4、对孕产妇提供孕产期健康管理服务,为育龄妇女提供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健康知识咨询和指导;
5、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6、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服务;
7、对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随访服务;
8、对居家医学观察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提供预防指导;
9、对在健康管理中发现问题的,及时给予医学指导或转诊建议;
10、为签约居民优先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
11、为行动不便、确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等服务;
12、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开展其他适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服务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宣传发动,引导居民根据自身健康需求,选择具体所需的服务项目,并按照居民自愿原则,与愿意接受签约服务的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协议原则上为一年一签,期满后可根据居民的意愿,自动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家庭医生要履行协议规定的服务承诺,将各类服务详细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以备考评,并根据居民的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
(五)工作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要统一家庭医生的文明用语、着装胸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出诊装备(出诊箱等),统一、规范地提供签约服务,打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牌,要优化签约流程,简化签约手续,实化签约承诺,让居民能享受到方便、有效、安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在所辖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公示家庭医生的姓名、工作单位、专长、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总体目标
2012年,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到50%以上,重点人群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签约家庭对家庭医生满意度达80%以上;2013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到2015年,基本形成家庭医生与居民有比较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首诊在社区的家庭医生制度,实现“户户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签约服务”的目标。
五、考核监督
关键词 家庭医生 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6-0015-05
Explor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model of Changning
JIANG Ping1, ZHAO Qi2, ZHAO Xiao-ming3, ZHU Jie3, XU Lei3
(1. Health Bureau of Changning, Shanghai, 200050; 2. Public Health Collage of Fuda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32; 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Centre of Changning, Shanghai, 20005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 and experience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model in Changning district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other cities and districts. Method: The content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and service achievement under the Changning model we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e secondary hand data and questionnaire. The experience of Changning model was summarized and the faced problems were studied to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Results: Taking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as the main force, relying on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and community as other human resources, Changning model provides the service for the family as the smallest unit, conducts health management overall as the target, signs the service agreement as the base, constructs the community resident health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gradually builds up the fellowship relationship in the health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residents’ requirement and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he family doctors. Taking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and multi-departments cooperation,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3-2-1 collaborating service, GP service teams and the rank of GP have been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creation is encouraged, the service contents are extended and the service range is accelerated step by step and other methods are all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Changning. Shortages of human resources, quantity examination indicators and standardized documents ar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Changn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for the next step. Conclusion: Changning model is the service model facing the whole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It supervises the health resources within the area, improves the service environment and explores the service model better.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ervice model; Changning
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落脚点是社区,以社区为范围的卫生服务能够直接、方便、高效地解决多数人的医学问题,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1]。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健康守门人制度已成为医改的重中之重。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使居民真正享受连续、全程、有效的健康照顾,是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重要课题[2]。
健康守门人制度的关键是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3],但是,家庭医生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完善和发展[4]。长宁区作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先行试点区,在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机制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网格化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全科团队为支撑,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居委会为责任区服务范围的家庭责任医生制的服务模式(以下简称“长宁模式”),并于2011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行[5]。为了更好的总结长宁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回顾长宁模式的历程及推进效果,我们总结了此文并以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构建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提供参考。
1 资料的收集与情况调查
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的报表、资料、登记本、文件、督导表等资料和数据,关注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情况、服务的提供情况。
在社区随机抽取签约与未签约居民,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进行询问。
2 长宁模式的特点的成效
2.1 长宁模式的内涵
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为支撑,居委会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最小服务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以签约式服务为基础,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以“四医联动对象”家庭和“重点家庭”为切入点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搭建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平台,逐步形成了包括“病人预约门诊、双向转诊”和“一般居民健康管理与指导”在内的核心服务理念,构建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式关系。其中“四医联动”是长宁区面向贫困人群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制度;四医联动对象,即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在家庭医生处首诊可减免95%的医保自负部分医疗费用,由家庭医生转诊到定点医院就诊可减免90%的医保自负部分医疗费用;重点家庭指有65岁以上老人、归侨华侨、离休干部、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家庭(图1)。
长宁模式下的家庭责任制医生的核心是“家庭、责任、健康和制度”,强调的是“在制度的保障和支持下,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医生为责任主体,以健康管理为服务理念,以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2.2 长宁模式的特点
2.2.1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全科团队为支撑”的服务主体
长宁模式强调“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全科团队为支撑”的创新服务模式。既保留了既往团队工作中形成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群,强调“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由家庭医生综合协调团队完成相关的健康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的专长和特点。又强调了家庭医生作为责任主体的基本服务范畴,其承担信息管理、知识传递、行为干预、服务指引和健康管理等全方位的、综合的服务要求,这也是做好“社区健康守护人”的基本保障。
2.2.2 面向家庭的服务模式
从服务对象而言,医生的服务对象从过去的为患者、为个体服务,提升到了“为家庭、为群体”服务;从服务内容而言,从过去的“等患者、看病配药”拓展到现在的“预约服务、健康指导”。长宁模式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入手,将服务的范围逐步拓展到其家庭成员及较少利用社区卫生资源的人群,从而延伸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对象。
2.2.3 面向未来的社区服务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向着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向发展,提供基础性、连续性和全程性的健康服务,而长宁模式正是这一基本要求的体现。长宁模式是以“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管理为理念”的社区服务新理念,在长宁模式的基本服务内容中,家庭健康评估和家庭健康管理是服务的出发点,在了解了居民的需求与现状的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了居民整个家庭的健康情况、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甚至包括其所处社区的综合因素的采集,从而使过去单一的医患关系发展为家庭医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健康的新服务理念。
2.3 长宁区推进“长宁模式”的服务成效
2.3.1 全面推进服务范围,实现辖区内全覆盖
截止到2011年9月,长宁区已经实现了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全覆盖,全区182个居委会全部配备了家庭医生,并在各居委会建立了家庭医生公示制度;初步建立起街道(镇)、居委会干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服务团队)及家庭医生的沟通机制。
2.3.2 居民知晓率高,宣传效果明显
2011年9月,随机抽取370户非签约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家庭医生服务制的知晓率为95.9%,仅有6户(1.6%)家庭明确表示不愿意与社区医生签约接受相应的服务,有59户家庭表示无所谓,有305户家庭表示愿意签约,占调查家庭的82.4%。结果提示,随着家庭医生工作的不断深化,社区居民对这一新兴事物的知晓率、接受度不断提升,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宣传效果已经凸显,为全面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拓展了空间。
2.3.3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搭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
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全区共计为辖区内186690户居民建立了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健康档案覆盖了辖区内96.0%的居民家庭,实现了辖区居民健康信息化管理,为全面掌握社区的健康问题奠定了基础。
2.3.4 强化慢性病发现与管理,优化慢性病管理效果
在推行家庭医生制的过程中,长宁区以慢性病为抓手,全面掌握社区的健康问题和居民健康状况。2011年1~9月,全区共计完成近20万名35岁以上居民的首诊测压、2 639人次的糖尿病筛查工作,为掌握全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状况及高危人群、建立慢性病筛检人群信息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以规范和强化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完善和规范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在推进家庭医生制的前9个月,全区新建卡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8 209人,糖尿病患者3 658人,分别较2011年1月增加25.4%和42.2%,月均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卡1 026张和456张。期间完成179 962人次和25 911人次的高血压、糖尿病随访工作,家庭医生人均每月随访高血压居民143人次,糖尿病患者或糖调节异常居民20人次。
对长宁区华阳街道的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医生参与管理高血压患者3个月后,高血压患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由公共卫生医生管理时的67.9%提高到了87.4%,上升了19.5%;部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由公共卫生医生管理时的48.0%提高到了62.7%,上升了14.7%。进一步分析长宁区2009-2011年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相关指标后发现,家庭医生参加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不仅提高了社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纳入管理的人数,还提高了其规范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图2a,2b)。
2.3.5 在服务中逐步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
2011年9月,随机抽取220户签约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95.7%的签约对象指出家庭医生曾经对调查者本人及(或)其家庭成员进行过健康指导和建议,有88.2%的调查对象或者其家庭成员接受过家庭医生提供的针对性个人服务,主要为量血压、测血糖、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分析发现,无论是对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还是服务态度,无论是调查者本人还是调查对象的家庭成员,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评价均非常高,仅有不到1.0%(1人)的调查对象对现有家庭医生的服务表示不满(表1)。
92.9%的居民表示家庭医生给予的健康指导非常有用,96.7%的居民表示愿意听取、接受家庭医生给予的健康指导,有94.8%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向家庭医生寻求帮助。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服务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3 长宁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经验
3.1 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平台是推进家庭医生制的社会保障
长宁区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的重点工作,在各街道(镇)成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主任(镇长)领衔的“社区居民健康促进委员会”,统筹本街道(镇)的居民健康问题,区民政、老龄委、残联、组织部、老干部局、计生委等部门纷纷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这种多部门协作的机制为家庭医生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氛围。
3.2 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了便捷条件
长宁区在原有HIS系统、疾病控制信息网络等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的基础上,推行家庭医生工作站,规范社区卫生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这是提高家庭医生工作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障,为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了便捷条件。除此之外,长宁区开发了“医健通”系统、中医治未病等服务平台,居民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随时查阅自己的就诊记录、检查检验报告、慢性病管理的信息、接受中医辩证诊断等;居民能方便地获得短信及电话等自助服药提醒、定期检查提醒服务;此外,居民还能及时方便地获取视频、杂志等海量的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健康搜索、导医导航、自我健康监测的服务;居民可以便捷地联络到家庭医生,帮助他们及时获得与家庭医生沟通的互动服务。
3.3 “3-2-1”协同服务为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技术支撑
以卫生局为主体与区域内的三级医院构建了技术合作平台,长宁区卫生局与华东医院举行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新一轮全面技术合作仪式,以华东医院组建的专家团队技术服务支撑为基础,从“科、教、研”全方位支撑长宁区的社区卫生;仁济医院通过同仁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协同服务;同时,区内中心医院、妇保院妇女病专科、光华医院关节病专科、天山中医院中医服务、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也分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对接,为家庭医生的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3-2-1”平台的构建既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充分利用,也为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提供了可能。
3.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员素质建设是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前提
为了更好地提升社区队伍的素质和服务质量,长宁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加强全科医生队伍的培养,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一方面通过自然减员的方式渐渐淡化专科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招收,引进全科医生;另一方面,加快现有临床医生的全科培训,增加全科团队的人员数量,提高全科团队的人员素质。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科医生在“团队”和“病房”轮转相结合、到上级医院“短期进修”等方式加快医生的培养,通过全科医生来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职能,真正实现社区防治相结合的服务。除此之外,长宁区还通过岗位再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2011年以来,长宁区先后组织了“全区全科医生技能考核、技能培训和技能评比”、“上海市健康管理社区行全科医生公益性培训”、“脑卒中康复”、“骨科康复”、“代谢康复与其它社区康复”、“社区口腔、超声和心电图专业人员岗位再培训”、“临床医师规范用药培训与考核”、“三级健康管理师”等培训、竞赛和考核活动,并鼓励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自身特色组织学习和培训等,大大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
3.5 由点及面,由内及外,稳扎稳打逐步推行家庭医生制是成功的关键
长宁区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强调“雪中送炭”和放大效应,根据服务需求和服务能力,优先设定了贫困人群、慢性病管理对象、65岁以上老年人和有需求的普通人群4个圈。采用由内及外、逐步放大、逐步推广的办法推行家庭医生服务范围,同时以这些人群为核心逐步向其家庭成员扩展,从而逐步搭建了社区居民健康的管理平台。以“四医联动”对象为例,2011年4~9月期间,“四医联动”对象的家庭医生签约率稳步上升,截止到9月底,已完成91.9%的对象的签约工作,83.7%的“四医联动”对象家庭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
3.6 鼓励创新,拓展家庭医生服务内涵是家庭医生发展的动力
各街道(镇)在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综合社区诊断与居民需求,逐步推出了适合辖区居民的特色服务模式,如周家桥的“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模式(13533模式)”、北新泾的“健康管理门诊”、华阳社区的“慢性病立体管理模式”、新华街道的5S(整理、存放、清洁、标准、素养)家庭健康教育理念、新泾镇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程家桥的“社区妇幼家庭服务包”、江苏社区的社区居民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以及天山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服务等。各类特色服务、亮点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拓展长宁模式的服务内涵和服务特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4 长宁区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4.1 人力资源紧缺
长宁模式下的服务模式对医生投入的时间、投入的精力要求较高,但是社区服务地位低、待遇低直接导致了人员不稳定,影响现有全科医生服务机制的推进和发展。以长宁区现有72万常住人口,按照2 500名服务对象的上限来计算[6],全区需要288名家庭医生,现在长宁区登记的家庭医生共有143人,还有很大的缺口。进一步理顺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内的资源,保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医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建设,改善社区医生的地位和待遇,才能确保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全科服务团队。
4.2 缺乏量化考核指标
现有的服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一周5天,每天8小时”的服务模式,将目标式服务、公益式服务、居民需求服务放在了首位,如何构建量化考核指标,合理评价家庭医生的工作成效显得尤为突出。因而,应加快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完善过去以服务数量、质量和满意度为主的考核机制,增加家庭医生社区服务的考核比重,增加“守健康”和“守费用”的考核内容。
4.3 规范文件滞后
不同时期的家庭对健康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7],而个性化服务、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必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今后的走向,长宁模式尽管在以需方市场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上进行了探索,但是还缺少基本服务包、个包等规范性文件的支撑,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健康服务需求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8]。不断研究和探索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有的放矢地提供服务,因而应在现有的基本服务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开展核心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的制定。与此同时,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居民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真正做到“守健康”和“守费用”。
综上所述,长宁区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的长宁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支撑,以家庭为核心,以健康管理为理念的新型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依托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以“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为核心,为社区家庭提供便捷、有效、经济的服务模式,为达到改善居民健康,降低医疗费用提供了可能。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问题、慢性病已成为社区居民首要的健康危害,这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也给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带来了挑战,寻找有效的服务途径和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而长宁模式为我们优化辖区卫生资源,改善就医环境与就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华. 社区卫生服务[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1.
[2]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2-01-10]. 省略/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
[3] 鲍勇,杜学礼,张安,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待续)[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6):831-832.
[4] 张玮. 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9):2136-2138.
[5] 陶然. 浅谈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历程[J]. 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2011,31(6):58-59.
[6] 上海市卫生局. 关于本市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Z]. 2011-3-14.
[7] 杨文,李硕颀,文玉娜. 不同类型家庭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意向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9):1816-1818.
客观而言,刚获得国家卫计委点赞的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已走过了10年历程,其模式能否在全国借鉴,尤其是超大城市的经验在农村基础医疗是否也有发展的土壤?此番国家力推的家庭医生政策导向,是否对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创新圈有新的启发?
上海模式解析
以“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为路径,老百姓可以选一个社区中心的家庭医生,在全市范围里选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再选择一家市级医疗机构,从而形成一个“1+1+1”的医疗机构组合签约。
签约后可在医疗机构组合内自由就诊。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主要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3种形式共同分担。
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获得的数项“实惠”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用药方面,对于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
人才问题是制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
国家卫计委基层司副巡视员刘利群――
近些年来,国家层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启动实施了全科医生“5+3”的规范化培训和“3+2”职业助理全科医师的培养,以充实家庭医生队伍。此外,政府还通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发挥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在签约服务中的作用。同时,发挥其他渠道医生的作用,比如鼓励医生多点执业,鼓励退休医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加入签约团队中,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全国现有全科医生与满足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结合移动互联网产品推进医疗的便利
上海市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杜兆辉――
较之前相比,现在一个家庭医生能够服务更多社区居民,扩大基层医疗的覆盖范围。同时社区居民借助APP工具更愿意到基层首诊、参与分级转诊。基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设,解决了基层医疗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了国家医疗改革的前进步伐。一方面,为社区居民就诊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大力提高了医院医生的工作效率,以前耗费大量人力去做的,现在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便捷实现。
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很关键
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吴乾渝――
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是家庭医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对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上海家庭医生的一大亮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了社区综合管理系统,自动采集反应信息。信息既给健康档案服务提供必要支撑,也为健康管理提供支撑,包括对一些异常就诊行为进行检测。这可以把个性的异常行为和大数据模型进行比对,对精准化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家庭医生制度推动了三医联动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医生 发展趋势 对策建议
一、家庭医生的概念
家庭医生,也叫私人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及时的、连续的、全面的、有效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具有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能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们极端热情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一般是医学本科毕业生进一步规范化培训3年左右,经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合格者,通过国家科学医学专业委员会认定考试的医生为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医生或者私人医生。
全科医生擅长的不是社会上的某一个疑难杂症,而是社区居民最常见的日常健康问题,知识深度想横向发展;专科医生解决的是固定临床领域的相关疾病,他们的知识深度是朝纵深方向发展的。
家庭医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领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依托,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通过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每个成员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守护人、卫生经费管理人、卫生资源调配人。家庭医生制度依靠医疗保障体系,实施社区守门人战略,构建双向转诊体系,开通信息网络服务资源。最终目的是保护居民健康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疗总费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我国家庭医生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新医改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此文件创新性很大,有很多创新性体制机制措施,从中能看出政府对家庭医生培养的决心。在新形势下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制度。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不断地统一规范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5+3”模式,即五年的本科临床学习加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2)培养渠道。由于目前全科家庭医生数量严重缺乏,在未来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也是工作重点。培养模式主要有转岗培训、“3+2”培养模式、免费医学生、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到基层服务等。
(3)改革模式。在未来改革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度,建立患者与医生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契约关系,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费用等。
三、我国家庭医生行业的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各地方家庭医生制度都不够完善,国家有必要对实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个人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
完善法规和配套措施方面,首先要根据我国目前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时情况,规定适合国情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包括人员的审核方面也要做出明确且严格的规定,从而保证家庭医生的质量。明确规定诊治方面的流程,借鉴国外的制度,从而减轻我国现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
(二)建立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首先,要在国内医学高校内宣传并鼓励学生去当全科医生。其次可以组建一个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进行分组,形成面向一定数量居民的若干全科服务团队。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应建立贴近社区居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依托全科医学的优势,从搜集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出发点,为所在责任区内的居民开展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
(三)提高居民签约量
提高签约量首先要做到宣传要到位,其次不能只计划而不按计划实施,这样会使居民出现抵触情绪。最重要的还是要健全制度,还是需要有一套完整且可行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居民的隐私权、个人权利等来提高居民的签约量。
(四)建立新的支付机制
借鉴美国的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我们国家的新的制度机制。可以把以前医保基金对各区卫生局的支付机制改为根据对上年的评价结果弹性支付,每年一次性支付给区卫生局;增加一个管理层,实现目标管理,每年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支付等级,从而做到监管成本的降低。把以前区卫生局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付机制改为按人头标准等级弹性支付,一年或半年支付一次给社区卫生机构;采用目标管理,每年根据上年的评价结果调整支付等级。
(五)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平台
借鉴英国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建立统一标准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此系统家庭医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相应模块和功能,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类别,最主要的是可以看清每一位居民的患病情况,从而达到对居民健康状态深度了解。
参考文献:
[1]韩敏,李志军,武艳华,卢金铭. 从心身疾病现状展望发展全科医学的必要性[J], 河北北方学院,2013,(6).
2017年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部署重点任务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进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xx省森林工业总局卫生局《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x卫函[2017]x号)要求及统一部署,卫生局决定,于5月19日—26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宣传目的
本次宣传活动按照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实施原则,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提高家庭医生在林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增强居民参与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从构建制度和改善服务的角度积极引导辖区居民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二、宣传主题
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三、宣传形式
(一)电视台专题宣传
(二)门户网站专栏宣传
(三)服务内涵政策宣传
(四)机构环境氛围宣传
(五)活动座谈互动宣传
(六)微信公众平台宣传
四、活动内容
(一)卫生局
1. 开展一系列媒体宣传。“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将“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片在电视台和林业局网站进行播放,并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在卫生局网页、迎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
2.制作一期签约知识大讲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念新、业务精、居民信任度高的家庭医生作为主讲人,采取一问一答形式,重点对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内容、方式、优惠政策等进行讲解的知识讲座,宣传周期间在电视台循环播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开展一次满意度调查。开展一次不少于50名签约居民的签约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签约居民续约意向和签约服务感受,及时梳理签约服务承诺履行情况,总结完善服务内容。对参与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开展签约工作的意愿和建议,不断调动和提高医务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2.召开一系列征询会。召开一次居民征询会,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居民建议意见,了解签约居民对于签约服务的感受。每个家庭医生要选择各种场合,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与签约对象的谈心和交流。
3.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⑴在机构服务大厅、家庭医生工作室、楼道、诊室等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使辖区群众充分了解可以签约的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地址、签约团队或签约医生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在中心网站、公众平台微信等载体上进行家庭医生相关内容的宣传。
⑵组织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山上林场所,在街道、居民小区、机关办公区、林(农)场卫生所集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入户宣传,开展现场签约。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⑶开展一次广场义诊活动,与家庭医生宣传活动相结合。
(三)各林(农)场卫生所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按照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积极进行全面宣传和签约活动,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五、活动时间
2017年5月19日—5月26日。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阶段(5月12日一5月18日)
制定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宣传活动动员会议。
(二)集中宣传阶段(5月19日一5月26日)
根据实施方案活动内容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掀起宣传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新热潮。
(三)总结阶段(5月26日一5月30日)
对全局开展的宣传活动进行总结评估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林(农)场卫生所要注意收集宣传活动资料,做好宣传活动总结工作。2017年5月30日前,将宣传活动的有关视频、照片、先进事例、以及工作总结以电子版形式报卫生局。
七、活动要求
(一)卫生局统一部署,负责制定全局“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方案,制作宣传单、宣传折页、宣传条幅,印刷宣传海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配合做好宣传活动的实施工作,确保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和高质量完成。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家庭医生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将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工作与日常签约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签约服务氛围、充分挖掘签约服务特色和亮点、丰富契约服务内涵、不断改善群众对签约服务的就医体验,逐步建立签约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扩面增量提质工作。
联 系 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9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制度正在不断的逐步为社区居民所接受,数年来我在社区工作的实践中,将工作的难点是和技巧予以一个简单的小结,希望本文能对家庭医生进一步发挥作用有些帮助。
家庭医生制度的实现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实践工作中,一个好的改革思路不但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部门的积极扶持-资金、政策、服务手段、业务进修等。对社区居民对签约后的想法及顾虑,需要多方努力,在社区中加强各种场合的宣传力度和媒体宣传手段,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社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有的放矢地吸引社区居民主动签约,才能在全市乃至全国达到星火燎原的改革目标。
家庭医生的改革是一项实事工程,因此在工作上每一个全科卫生服务团队要加强对服务内容、工作质量、实施细则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诊断疾病、服务技能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吸引社区居民的签约服务率。服务过程中要讲究落到实处,切实为社区居民做实事,针对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多方位开展疾病预防,亚健康干预,运动疗法,养生保健,多发病并发症的防治等工作。让社区居民得到实惠,从而减少政府医疗费用的支出。
社区服务工作中的语言沟通技巧: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人群,我们的医务人员首先要加强语言沟通技巧的学习。对于一个医务人员来说,你在社区工作,首先要与居委干部有一个良好的协作关系,对社区居民的疾病,家庭情况等内容要先做调研,做到心中有数,沟通时,要注意沟通技巧,必须要让社区居民认可你,熟悉你,那么以后开展各项工作就能方便许多,社区居民也愿意把你当作他(她)们的朋友也愿意把他(她)们的顾虑、困难、病痛向你倾诉,并希望得到你有效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发现社区居民特别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寂寞,子女的忙于工作疏于探望造成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家庭医生不但是单纯医治疾病,更需要我们针对病因有的放矢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心理辅导,从社会、环境、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多方面来评估病人,在有条件的社区中开展各类有益健康的健身、拳操、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社区服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医务人员的形象要大方得体,讲话要注意分寸,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时,不能随意表态,轻易下结论,防止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社区居民心理顾虑,再者需要每一位医务人员要有精湛的医术,熟悉心理咨询的方法,了解你的服务对象,将居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积极想办法解决居民的医疗等问题上遇到的困难,通过全科团队家庭医生的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更好地开展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全科医生的工作作风一定要深入细致,不能有半点马虎。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影响工作的开展。
日前,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谁来担任家庭医生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等,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提供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签订协议为其提供服务场所和辅助。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并有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加入团队。其中,家庭医生将负责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和管理,其他专科医师和卫技人员也要与团队紧密配合,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居民如何自愿签约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签约周期原则上为1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
签约居民有啥实惠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通过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有效利用。一是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主动完善服务模式,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二是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会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三是用药方面,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四是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签约服务如何收费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可以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进一步增强家庭医生团队控费的动力。另外还可以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
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
如何激励家庭医生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居民健康水平
[DOI]10.13939/ki.zgsc.2017.10.035
英国、美国、加拿大、古巴等六十多个国家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实现卫生服务普及、公平,被WHO赞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2016年5月25日,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平台。2020年力争实现对国民全部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海口市于2014年开始着手家庭医生签约工作,颁布了《海口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试点实施方案》。2015年10月,出台了《海口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本文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国内各省市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实施情况,结合海南的本土具体情况分析,寻找适合海南省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1 国外主要国家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1.1 英国模式
英国的医疗制度分为由社区全科家庭医生构成的基础医疗及由专科医生和专科医院构成的医疗网络,90%的患者的疾病是由家庭医生治好的。英国公民必须签约一位家庭医生,登记注册后,才能享受全民免费医疗(NHS)。家庭医生定期收取一定的费用。家庭医生并不是政府人员,他们是个体户,他们可以各自开办诊所,也可以联合成一个组织,他们需要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居民,约更多的居民。
登记的家庭医生所在的诊所应是患者生病时首先选择的就医诊治的定点服务机构,居民有病先咨询家庭医生,英国的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是成熟完善的“守门人”制度。家庭医生通过对顾客的年龄、病史和社区居民的发病率和常见病种进行综合考量之后决定收取多少费用。英国采取按人头支付方式支付医疗费用,家庭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程度,选择合理的诊疗手段,使用恰当的药品,诱导过度医疗的情况自然也不会发生,否则得不到该患者的人头费。[1]
英国不允许病人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除了急诊之外。当家庭医生遇到不能诊治的患者时,家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向地区医院(相当于国内的二级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转诊(相当于国内的三级医院),如果患者因为没有及时的转到上级医院治疗而使得病情加重,那么家庭医生将得不到该患者所付的人头费。家庭医生收取的费用中包含了转诊的费用,转诊发生之后,家庭医生就会向接诊的医院支付一定的转诊费。当病人经过上级医院治疗后,当其病情稳定办理出院手续时将出院小结分别交给病人及寄给病人的家庭医生所在的诊所。
1.2 美国模式
美国居民家庭医生首诊,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包括:普通疾病的诊疗、伤害评估;慢性疾病预防保健及治疗指导;健康教育及健康评估;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老年护理保健;儿童营养、安全行为等。[2]
美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金主要来自各级地方政府补贴、医疗补助,各种医疗保险。通过签订合约,家庭医生可在医院、在社区享有病床或病区,亦可以使用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家庭医生转诊来医院住院的病人的治疗方案由家庭医生和医院医生共同商定,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服务有序连接,提高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
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毕业后方可报考医科院校,获得医科院校学位后,向举办家庭医生培训项目的医院申请家庭医学住院医生培训。培训年限为三年,前两年在大医院参加培训,最后一年在社区诊所参加培训。培训全部结束后方可参加家庭医生资格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则获得家庭医生资格证书。美国家庭医生每六年必须参加家庭医生资格再认证,再认证与全科井然有序的继续教育挂钩。[3]
1.3 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家庭医生作为个体行医,可以单独行医也可以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行医,居民可任意选择家庭医生为自己和家人服务,每位家庭医生服务人群五六百人。诊所是家庭医生开设的,家庭医生的服务付费方式主要为按项目支付付费,按固定工资和人头支付费用。加拿大各省政府定期监控医生的收费,将同类医生的收费对比,发现哪个医生收费过高,就会要求其给予解释。家庭医生可以退出健康保险计划,但是前往就医的患者就无法享受健康保险。所以,家庭医生们一般不敢随意提高医疗收费。要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参加医科院校入学考试,经过四年医科院校学习,毕业后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同时被医师协会推荐,方能成为家庭医生。医生执业后每年仍要定期参加国家统一的培训和考试。
1.4 古巴模式
古巴医疗卫生投入均约占GDP的10%,从1984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医生制度,20世纪90年代推广至全国,1名家庭医生大约服务120户居民,成为人均家庭医生数最多的国家,患者分流有序。古巴所有的医生都是政府雇员,不允许私人开医院及诊所。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一般疾病的诊疗;定期进行卫生保健宣教;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及定期给居民体检;帮助解决居民的居住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问题;同上级医院间双向转诊,跟踪患者治疗。
2 国内各省市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 加拿大: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医疗服务队伍 软硬结合的“家庭医生” 以和谐医患关系为基础探索家庭医生契约制服务新模式 以家庭医生为主导团队式管理社区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估 探索中践行长宁特色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 上海农村家庭医生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捷克家庭医生工作模式简介 菊园新区“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 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 感受英国的“家庭医生” 厨房里的家庭医生 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的思考 家庭医生的一天 “体制外”的家庭医生 群众身边的家庭医生 我的家庭医生菲尔德先生 天山牧民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等 家庭医生飞利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佘瑞芳, 谢宇, 刘泽文.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7): 7-9.
[6]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 人口学词典[M]. 查瑞传, 邵宁, 杨魁信,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92.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 (2007-12-27)[2016-12-29].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 19(8): 511-512.
[9] 王丽敏.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 35(5): 94-97.
[10] 王素英, 张作森, 孙文灿. 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 社会福利, 2013, 22(12): 11-14.
[1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 2011, 1(2): 11-16.
[12]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28号][EB/ OL]. (2014-04-04)[2017-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