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艺术设计

时间:2022-02-25 08:28:27

导语:在公共艺术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艺术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庄子说:“道:艺。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辨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的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艺术也是公民美学的表的,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美学”同“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在生活上已经开始重视到环境清洁及休开娱乐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处“艺术”及“美学”无所不在,而生活美学则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识。

二 、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四、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广泛的探讨,其中吴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所谈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态,包括清晰性、可达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卫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邻里感、乡土感、私密感和繁荣感等美感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反映了人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

1.1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

1.2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亦向的明晰。

1.3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

1.4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

1.5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这些正显示整个社会与“公共艺术”间的相互关联,就以下三点分析:

①、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公共艺术品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分别有各种可能。有时艺术品的取向与特殊基地的特性无关。此一类型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带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存在,与基地无任何关联。作用上纯粹为了美化装饰基地。作品可因本体的特性而被纳入纯为美化基地为目的之任何个案。

②、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现象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艺术品与公众的关系,诱发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大致就其性质约略做为有审美的作品、赋有象徵意义的作品、扮演教导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机能性的作品。

③、公共艺术的现象:谈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共识是无所谓的进步或退化,也无需刻意划分,把公共艺术品逼向是非题。公共艺术是一个不稳定、且持续发展中的观念,它的诸般样相识相应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公共艺术虽不限于立体造型物,但仍以户外、雕刻、大型造型物为多,甚至因空间开发的有限与压力,讲究多元的利用与机能的致用。公共艺术除非实用构筑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为一个斟酌的范畴。

当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反省时所思考者还是以建筑的本位为主,但倾近则有相当大的转换,公共艺术的规划执行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简单的说法:即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与艺术家在一开始时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筑师先行规划后再邀同艺术工作者续行补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开始即融合双方意念来工作,并无主从配属的分别。 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及设置性质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标地物本体的机能来看大多属于无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种项目的艺术品设置,大都以美化环境空间为前提。

结束语: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著.文化守望[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公共艺术;人文价值;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进入中国,从我国初认识再到广为运用,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艺术,公共艺术是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与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趋势和表现形态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向更广的人群,而公共艺术更近距离的靠近人群。以往的人们会将公共艺术定义为,一尊造型独特的雕塑,而如今的人们意识到,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影像、水景、声光作品、特殊设计的街道铺面等,皆可归纳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范围中。公共艺术被李永清定义为,“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特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看待公共艺术就应该以对多维度的角度去看。以下将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一、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人们经常会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就是雕塑,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如此。它既可以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呈现,以环境而存在,也

可以是行为艺术、临时性表演,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表现出所想表达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功能、色彩、尺度、比例、体量、造型等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环境。针对空间环境场地的各个因素,会出现不同材质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常见的木头、金属、陶瓷等材质,还有以水为媒介的喷泉,新媒介互动装置的混合型材质,花草树木为创造素材的特定园林景观等等。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以人为核心做为主体,往往跟人的生存环境、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表现了作品的公共性、当代性以及互动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作品创作的前提,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表达进行共享。公共艺术作品多以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能够反应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当代性为主题,并且作品在与公众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性。

二、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公共艺术是一个与大众交流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是要经过对创作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找寻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契合点,将公众的需求作为作品的框架结构,充分的实现公众的话语权。公共艺术其公共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包含着文化学和社会学概念。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生活环境中,能够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从生活中实现艺术的价值,是公共艺术人文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的实现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确立人为主导地位,承担着创作公众空间活动的任务。公共艺术强调的是体现社会公众的一种诉求,为满足公众需求,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希望能够使公众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人文价值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实现。公共艺术设计它真正的价值并非是实用,而是它产生的人文价值。公共艺术作品绝大部分体现着人文关怀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作品使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能让公众产生共鸣的视觉语言,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公众预留解读空间,从而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公共艺术设计使公众在生活中提升审美,输出公共艺术应当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生活的一种表现,它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呈现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环境。

三、人文关怀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中,作品多了起来但是能撑上优秀的作品却还是少数。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上,就是作品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很少考虑公众的需求,还停留在单一的雕塑形式,只提供展示功能,而没有提供可以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的可能。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视觉,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感受,应当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公众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公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公共艺术创作就是要把握公众的心理需求,把公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作品的的创作依据和出发点,才能够设计出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当公共空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才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阶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在设计中要把握好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设计的作品要定位准确。必要的前期调研,后期的功能与视觉的结合,设计的细节对公众的打动。第二,充分体现出对公众的关怀,注意公众的感情接受度。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会涉及到的不同人群(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会涉及到的不同,会涉及到的不同地域习惯等等。第三,公共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作品材质的选择、安置地点以及作品的最终的处置,杜绝污染环境及资源浪费。艺术家应当把设计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设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现状;历史;文化

1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分类

公共艺术(PublicArt)一词,在上世纪9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传入中国。它主要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并服务于大众。公共艺术是使人们在公共合作和广泛参与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使社会与市民之间在各领域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开拓以艺术方式为媒介的公共舆论空间,传播多样的文化艺术精神,由此提高人们生活的精神状态,更好地展示城市生活及城市文化。公共艺术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更能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1]。公共艺术的涉及范围从形式上包括摄影、园艺、雕塑、壁画、广告影像、表演、装饰、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功能上可分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装饰型的公共艺术、休闲型的公共艺术、实用型的公共艺术、游戏型的公共艺术以及庆典型的公共艺术[2];从空间布局分为立体和平面、室内和室外。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城市文化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巨大,并且城市公共艺术又是当代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发展。

2我国公共艺术存在的现状

2.1我国城市整体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度的逐年加快,在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同时,公众将精力投入到对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科学配置中来,政府部门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公共设施、街道设施和绿化等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层次的方向上,这使得许多城市的整体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开放的公园和广场多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得到张显[3]。但部分城市外部空间与场所环境的整体建设水平不高,盲目建设缺乏规划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环境建设上的作用,对其缺乏有效的认识,造成了城市建设松散风格模糊,功能区分混乱的现象。对于自然、文化产生建设性破坏,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被抹杀或遗忘缺失,国际化建筑风格成为趋势。由于城市建设中不重视文化内涵,许多城市建设进入到死循环中。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城市在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从中寻求长期发展[4]。

2.2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不断进步的物质文明,更加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各地不断兴建文化广场。建成的实例中好坏良莠不齐。一方面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水平不相符。出于政绩需要,个别地区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建设一些不符合当地实际的公共艺术项目,既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同时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造成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城市环境无法匹配的状态[5]。另外,目前城市环境中缺少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上海市大大小小雕塑共一千余座,却没有一个能够作为上海标志性的作品,上海作为国际时尚大都市也没有一件前卫性作品。我国某些公共艺术品,形式粗陋、工艺粗俗、体量突兀,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和艺术效果,从而缺乏了对于构建城市审美观和对公共艺术的发展态势的考量,对目前的城市审美观和城市精神产生了不良的影响[6]。

2.3当前城市公共艺术人才积蓄和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中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比例较多,作为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是件益事,但在人才培养和实际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和困难。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一种综合修养,在不断扩充知识面的同时,对环境艺术中的专业内容要全部掌握,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对于设计家和高校教师都需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教学经验和自身的不断摸索来提升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标准和质量[7]。

3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公共艺术有其特殊的社会性和公共性,这是同其他艺术形式最本质的区别,为追求公共艺术更好的发展,将社会发展与公共艺术两者相互平衡,建议从社会、公众和设计师三方着手开展工作。

3.1社会

公共艺术首先具有明确的社会属性,公共艺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是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制度。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公共艺术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而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于公共艺术的法律规定。比如美国,政府引导专门成立了国家层面的艺术委员会、基金会和基金,专业部门来推进包含公共艺术中的视觉艺术及相关艺术类型的发展规划[8]。推动我国建立艺术管理制度与机制,制定公共艺术审批办法,既有利于公共艺术设计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又是促进公共艺术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产生。

3.2公众

公共艺术设计首先具有公众属性,要求公众的参与性,是以公众的行为和意识来维系的,公共艺术的氛围是由公共艺术设计来营造的,将公共的公德心、公益心和参与感进行内化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轨迹,最终将社会与艺术形成互动良性效应[9]。

3.3设计师

第4篇

公共艺术设计在国外最初开始开设课程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进行倡导的,后来逐渐兴起于整个欧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中,在我国公共艺术设计还算是一个新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开设此专业,目前国内有以下美院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中国美术学院2001年创办的视觉艺术学院就是以公共艺术为主来开设相关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第五、六工作室也是以公共艺术设计方向为主导的教学方向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开设了壁画与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天津美术学院等等。

二、具体改革建设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已经在国内各大美院中兴起,也逐渐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通过借鉴和教学研究和实践,也逐步地开始系统的建立学科体系,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些从事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创新学科人才。但是在艺术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和滞后,很多学院都没有系统的设置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只是照搬环境艺术设计或者展示设计、雕塑设计、纯艺术设计这一类学科的课程。这些造成了大部分院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对公共艺术这个专业型学科的不理解和概念模糊。

(一)缺少完善性和统筹性公共艺术现状是一门新专业、新概念,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面缺少完善性和统筹性,它不像传统美术专业、国版油雕等学科较明确的概念和专业性质,并且这些专业也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沉淀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公共艺术专业需要大量的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对于公共艺术这门学科,社会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已经提到了社会的“时代性”上。公共艺术在较小的学术范畴内,理论进展相对迟缓,对公共艺术这一名词和内涵本身还欠缺一些具体的认识。究竟艺术作品中什么叫做公共艺术,什么不算是公共艺术,这些都是模糊不清的,往往被随意扩大或者缩小,对公共艺术的案例以及解析也常常出现分歧,其权威性和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现今中国高校的公共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还是较为空洞,照搬国外西方理论而来,但是国内与国外的社会环境以及语言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照搬是不可性的,如:东方艺术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政治性。

(二)创新性和公共性、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美术院校的教师多处于带徒弟传教育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阴影下,强调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对艺术本身学科的创新性和公共性、政治性、社会性,缺乏培养和滞后。对专业的理论课程建设和培养往往比较忽视。就学生而言,受美院专业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更加专注于对具体的技能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对本身专业的自发性和思考性以及社会影响力还尚未重视,这样设计就显得更加空洞,无法与社会以及区域经济相结合,设计出的作品往往苍白无力,没有市场。这也是理论课程未得到系统培养和重视的原因。对于公共艺术专业本身而言,它其实是一个跨学科多元化复合性和政治性的学科,所以必须强调公共艺术的专业理论课程建设进程。

(三)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从教学方向以及就业方向延伸,无论是专业教育体系还是教育教学的本质,都是更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大学教育并不是单单的教育和培养出来一个工匠来这么简单,理论学习是艺术学习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向。重视技能是对的,但是不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不熟练地掌握艺术理论,设计还是比较空洞和缺乏时代性。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群设置是整个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逻辑性和完善性的一个体现,专业理论学习对于专业学习同样有着重要性,通过专业理论学习,让学生对专业本身认识更加清晰,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具有目的性,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认识更有深度,创作作品更加丰富。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路的清晰,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明确性。学生首先要了解公共艺术是什么,公共艺术如何发展,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发展性,如果这些概念都模糊不清,更何谈公共艺术?所以相关理论课程群的建设有待系统化、具体化。

三、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群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伴随着公共艺术在国内外的兴起,关于公共艺术学科的讨论和国内理论的研究实践广泛增多具体理论课程群的建设可依照相关学科细化进行详细构建。

(二)可采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王洪义教授编写的《公共艺术概论》为主导理论以及孙振华教授2003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艺术时代》,孙振华、鲁虹主编,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年编写的《公共艺术在中国》,马钦忠2004年出版的《雕塑空间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等相关书籍为导向进行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课程群的支撑,配合《城市规划学》《公共设计艺术经济学》《公共艺术政治学》《区域经济》等宏观的辅助理论课程进行搭配,使公共艺术设计理论学科更加丰富饱满。

(三)具体课程安排方面1.从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出发专业理论课程安排一般专业学习的开始,所以一般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比较合适。2.从课程内容来说一般应至少涉及公共艺术概论、雕塑鉴赏、公共空间等课程,还应该开设公共艺术经济政治学、公共艺术、地方经济等相关宏观课程加以辅助。3.以课时安排方面来说课程内容一般按照每周2至4学时,1至8周完成14左右课时系统学习一门课程,然后9至16周再开设下一门理论课程,采用分段教学的方式,把课程连贯地导入一学期当中。直接应用于应用型本科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并且推广到其他相关专业中,使教学得到改善,学生内涵建设以及就业得到保证。

第5篇

关键词:公众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1-01

一、公众艺术设计概述

公共艺术设计通常是指在公共开放空间实施的艺术创造和设计活动。其实施环境多为广场、公园、大厅等公共场所。公共艺术设计具有公共环境、公共人群、公共社会三项突出的要素。其价值及意义不仅仅在其艺术表达方式,更重要是能够通过公共空间对实现对公众生活状态的展示,以及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的共享及交流。随着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速,大众文化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对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面打破传统的精英文化理念,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需求和大众文化媒介,艺术品不再是少数认得品玩的高端艺术,而应成为大众的文化商品。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公共艺术核心价值的界定以及公众服务的本质上。深入探究公共艺术设计环境特点,全面掌握公众生活规律,体现公众审美需求。

二、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定位

袁运甫教授曾经给出过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较为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指出,应通过学科研究,全面构建更具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根据公共艺术设计小学要求,将绘画、建筑、雕塑、装饰有机结合,实现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统一。努力培养具备科技和人文多种知识结构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公共艺术的教学体系创新方法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创新应从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入手,结合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发展实践,对课程建设进行不断优化,在强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将教学重点有侧重地向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倾斜。

1、优化教学内容。在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专业间知识的协调能力培养,深化绘画、雕塑、设计等学科的融合。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将各种专业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使多项课程形成统一整体,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就使之能偶很好地实现融合。公共艺术设计涉及的学科较多,不仅需要接触和掌握多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具备对不同材料及媒介的掌控能力,逐步培养和确立自身的艺术观,避免在广博的知识中迷失自己。可以采取分不中制定题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学期课程安排为素描、色彩、陶艺、材料等内容,可以将立体主义思维再现确认为课题。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从教学大纲到具体课堂教学组织,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在素描授课中,积极向学生灌输早期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大师优秀作品赏析,重点分析作品的创新点及思想内涵。启发学生对立体派艺术家的研究和思索,探究其艺术价值。在素描课授课中,可引导学生采用立体派打散重组的方法尽心思索和实践,同时积极加入对色彩配置的研究。在装饰艺术等课程,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平面视觉进行立体实物转化。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让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能够通过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学生的思维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转换而被打断,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主题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突出教学专业性和实验性。在专业课设置上,可尽量拓展专业知识面,确保专业课程开设的丰富性。也许对于这种设置方式,部分人会提出是否会影响专业研究深度的疑问。我们应该认识大,高效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并非是专家式人才,将专业向更深层次探究需要社会和经验的磨砺。高校应更加注重思想的自由伸展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的实验性。

3、注重实践教学。要全面加大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课时和学分占比上,都应有侧重地进行加强。注重公共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性环节相互贯通,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创新。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学分特殊设置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作品比赛和展览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在比赛中发现差距,找到不足,持续提高。同时对于获奖同学应给予一定奖励,提升其继续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文化、生态等都密切联系。公共艺术设计应根植于艺术土壤之后总,广泛吸纳多种营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为艺术设计领域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的设计人才,为公共环境艺术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振宇.对应用型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及专业课程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

[2]马磊,成珏.公共艺术及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探索[J].正德学院学报,2008,(01) .

第6篇

关键词:有法;无法;生活;公共艺术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笔者的理解中,共大体的含义是指艺术的行为、艺术的创作原型、灵感等等都来自于生活之中,通过艺术家的加工和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让艺术不再是局限于单纯的生活之中。

有法与无法,这句话在笔者看来也与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有法与无法有着莫大的联系。设计中的有法在笔者看来或许是指有固定理论的,有模式化章程的,以及形成教条的一系列固定设计方法的艺术体系,它可能是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基础,也或许相当于数学中的一加一等于二的固定模式,也可能是在不脱离大众审美、大众观点的艺术设计形式。而对于无法来说可能是艺术设计中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部分,无法就像是艺术高于生活,无法的这个理论往往没有固定的艺术形式,没有严格的形式准则,它可能来源于无心,来源于生活中的不经意之间,无法可能就是艺术设计中的最高境界,也可能是艺术设计中的最平淡无奇的部分。无法可能是更抽象的指向感性的无题的艺术形式,有法可能是更加具象的理性的或者逻辑性的艺术形式。

这两种特性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它们或许可以分开来讲,但在设计与艺术创作中绝对不能分开来用,缺了有法就像是缺少了形,缺了无法就像是缺少了神,它们相互依靠,相互交融。公共艺术设计或艺术创作都不可以少了这两种关系,在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这两种特性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就像是他们的武器。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好有法与无法是整个创作的关键所在,比如说公共艺术大师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就是有法与无法的极致体现,如他的作品《大树与眼》(TallTree andtheEye)堪称翘楚。这件由76个抛光钢制球体叠成的装置作品,灵感来自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nets to Orpheus),这件作品的诞生是卡普尔创作的一贯风格,造型简洁有力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近在咫尺又“生活在别处”,正如诗中所言,“就像时间的间隙,布满纯粹的筛眼……在变化与运行之上,更宽广更放任”。这件作品运用简洁有力的几何语言相互叠加组合,语言形式简单明了,艺术风格独特又具有个人主义的标志性语言,这种有法的组合却产生了无法的艺术魅力。它让人们感叹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多角度地反思自身。纵观卡普尔的作品,可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与众不同,匠心独具。它们在外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艺术差异性,但是卡普尔自己却说:“我的作品,没有全新的东西,我的每一件新作品都是萌生于以往的作品之上,也就是说,对于我来说,我所有的观念都来源于以前的某些想法。”这就说明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创作者,都会有一段时期面临创作源泉枯竭的阶段,他很少遭遇这种困境,但是一旦遇到这种境况,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就很重要。往往需要艺术家在生活中需求艺术的源泉去体会大自然的法则,了解运用艺术创作的有法,无法的真谛。艺术大师往往喜欢追求平淡追求自然,也热爱生活,因为他们了解艺术的源泉是什么,艺术的灵感来自于什么,了解艺术中真正的有法与无法意味着什么。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个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者,有法与无法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法可能让你学会艺术的形式准则,掌握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规范,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些作品就必须具有有法的行为规范,具有准确的数据化的创作规范,让你去发现什么是美的东西,能用准确的方法去提炼美,去发掘美的形式;而无法更加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等等,或许只有经过有法的量才会达到无法的质。更朴素地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把它提取出来,能让它高于生活。无法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可能是创作灵感的随心所欲,也可能是超出固定的形式天马行空的思想方法,它或许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的标记,或许会让人无法理解和赞同,可能会是一个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也可能因为被一个伟大艺术家发现而变成人们所熟悉的艺术中的有法。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成功或许不是他的作品有多么的惊天动地,多么的惟妙惟肖,它可能会是一组普通的素描静物,也或许会是一个几十米高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或许带给人的视觉体验思想感悟都不相同,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这些艺术形式,因为它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灵震撼,不同的思想感悟,这或许就是一个艺术家有法与无法的最高成就。

在笔者看来,这两者的界线是模糊的,好像说得清楚,又好像让你无法理解,到底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许以笔者的修养和见解是无法彻底理清的,但笔者能想到理解这二者最直接的就是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有法与无法,它们可能就像是法律与道德规范,又像是法律与人情,笔者无法说得准确,但笔者觉得艺术创作是相通的,没有生活中的有法,或许你就做不到艺术中的无法。

第7篇

关键词:陶艺;艺术设计;应用

1 探讨并对陶艺所具有的文化性进行拓展

陶瓷是古代传承下来的由手工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一种古代文明的象征。陶瓷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兴起。陶瓷的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及社会习俗风气的融合,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上的应用是历史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更融洽的传达了陶艺文化性所具有的价值特性,其应用的广泛性不言而喻。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其散发的气息如何使得陶艺能够清晰明朗地表达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我们要双方面地去了解陶艺的文化性及城市特有的文化气息,再进行融合,表现与颂扬。例如,一些旅游景点利用巨型的陶瓷壁画来烘托气氛,在旅客对景点进行观赏的时候,更能通过陶瓷壁画来对这个地方的人文、发生的故事进行简略的认知,达到情绪的感染。例如,南昌文化广场上用巨型陶瓷所做的壁画写着“打响第一枪”,不仅增添了艺术的美感,还使得游客对这个城市印象深刻,对整个历史的回想也起到了联想作用,更是勾起了游客对南昌历史的兴趣,大家对这座英雄城的感觉立马不一样,也会引得更多的人来合影留念。众多周知,景德镇是有名的瓷都。走在景德镇的街头就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陶瓷制作的形象符号的人物作为景德镇的街头标志,以此来表达城市公共艺术,让陶瓷的文化内涵以具体的形象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目前已经有很多像这样的设计思路出现。景德镇上的昌南路正在修建的过程当中,这条街道充分地对陶艺的文化性进行了拓展,也是一个实例。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环境特点,加上陶艺的渲染填充,对这个地方的文化进行修饰,不仅增加了原有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提高了整体的文化品位。

拓展陶艺所具有的文化性,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陶瓷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所要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的完美的交汇点,使得两者能够很好地进行融合,能够更好地对彼此进行烘托陪衬,这样不仅利用了陶瓷的文化性及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来帮助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还使得陶艺本身的文化性融入城市公共环境中,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耳濡目染,互相影响。例如,在小区花园修建一尊充满时代气息的陶瓷雕塑,可以让人们产生很多的联想。更多的花样城市艺术建设,把陶瓷的文化性融入建筑的艺术之中,使得陶艺的文化性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2 探讨陶艺具有的观赏性及其拓展

陶瓷在古代一直都是达官贵人才拿来把玩的极具艺术气息的珍品,在现代,陶瓷艺术一直都是大家默认的能够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使人们受到艺术熏陶的美感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当中,需要更多地被考虑到的是陶艺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品位的独特魅力。但是,目前现代建筑环境一个特殊的显著特点就是有规则的排序,而且城市人口的增多及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使得城市建设的楼层高度日益增加,也增加了空间环境的单调性,造成人们的视觉及审美疲劳。相比较而言,陶瓷的自然性比较明显,可塑造性比较强,运用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能够使得整体的艺术环境与本身所有的环境造成视觉上的反差,冲击力较大,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不仅可以是人们产生与环境情感上的共鸣还让人们有了在规则的城市环境中回归自然的美好享受。不过,使得陶艺的美感及艺术展现的欣赏价值是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的,在控制好陶瓷的自然性外还要配合设施所在的环境选取陶瓷的配色,还要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色及时代特征,使得这些元素都能够在所设计的陶艺中有所体现,使得环境与心灵产生共鸣,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陶艺的社会意境,要使得陶艺的加入与公共设计相得益彰,整体更通俗易懂,接近生活,亲和力更强。在整体的设计过程当中要考虑到陶艺与城市本身环境的协调性,要在整体上进行美感的提升,使得陶艺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探讨陶艺的实用性及其拓展

陶瓷并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在城市的建设当中如果能够运用好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得陶瓷的艺术性得到极佳的体现,更能使得陶瓷的这两种特性得到更好的体现,使得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更加得到青睐。在社区公园的建设中,如果运用得当,让色彩多样的古朴陶瓷桌凳隐约在万树葱茏当中,多么惟妙惟肖,不仅使得人们能够享受自然,还能体会艺术的氛围,是人们休息的好地方。在街道的路灯下做点陶瓷的小装饰,也可以增加这个城市的韵味。

在城市的旅游景点,随处可见各式的垃圾箱,这些垃圾箱都可以用陶瓷制作,形态可用卡通的、动物的,既美观实用,同时又充分利用了陶瓷用具易清洗的特点,使这些盛装废弃物的容器,也能产生出美感。垃圾箱是每个城市公共场所必有的基础设施,基本上随处可见,这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例如,这些垃圾箱的制作,可以用陶瓷作为制作材料。设计的形象也可以多一点,不用千篇的一律的标准简朴的模样,可以是卡通的、搞怪的等等,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增加了美的视觉享受。陶瓷易清洗,也以保持清洁,更加体现了其对城市公共建筑艺术设计的贡献有多重大。很多隔离墙上可以使用带有地方特色的陶瓷外砖,也可以用陶瓷砖摆成标语或者人物形象,经过的人们还可以进行欣赏,城市美化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 探究陶艺的耐久性及其拓展

陶瓷的特点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除了以上所探究的关于陶瓷的艺术性外,它的耐久度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另一个问题。陶瓷是经过多种工序,经过高温烧制而炼成的。陶瓷色彩比较斑斓,比较耐用,容易清洗,防水火,也不易被腐蚀。与其他建筑材料相比,陶瓷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要使得陶瓷的耐久度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应该考虑到三个方面:(1)釉下彩以及颜色釉需要更多地运用来保证陶艺的光泽更加的持久。(2)在建设具有特色的造型时不要忘记建筑整体的坚固性和是否具有安全隐患。(3)对于比较大的陶艺作品,建筑的骨架要以坚固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在表面进行陶艺的修饰。

5 结语

陶艺一直都带有神秘古老的韵味及神秘感,艺术性也得到大家的肯定,关于它的各种作品也被大家广泛推崇。各大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师们对陶瓷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并且在一直不断地探索它的应用性及被挖掘的潜在性。

参考文献:

[1] 张行舟.公共设施中的环境陶艺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第8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97-02

地处西北部的陇上(指今甘肃)地区,自古以来既是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又是多种经济、多元文化交流共融的中心,具有显著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装饰中既影响于多元文化,也体现文化多样共融的特点。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会流的地方只有敦煌和新疆。” ①丝绸之路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使甘肃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如附近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马家窑彩陶文化;历史事件如张骞、班超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等人物故事成为陇原地域文化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室内外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当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形象外衣、对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名片时,地域文化中的元素符号则成为这个形象外衣的主要形象语言。它一方面彰显和弘扬了地域文化特色,使公共艺术成为地域文化的形象代表;另一方面拓展了地域文化资源的应用范围,使地域文化的展示形式和传达方式得以更新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公共艺术文化创意

陇上地区的特点是多民族杂居、多种共存,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多种教派在此共处,形成多样传统文化共融的局面。其次,文化遗址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是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景观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艺术形式,因其独特的考古价值、风格特征和艺术形式颇具社会影响力,其风格特点为中外公众所熟悉和了解。《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仇夷一说为今甘肃陇南仇池山。另外,据《汉书》记载:“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伏羲传说及相关的古代朴素的哲学文化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誉为“彩陶之乡”陇上临洮、大地湾遗址孕育着享誉中外的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类型,彩陶文化考古和研究为本地蒙上一层传奇和神秘的色彩,丰富的纹饰和多变的器形成为历史学、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具有非凡的价值意义。在设计创意中,这些公共艺术经常选择现代艺术的抽象语言和形式,把大众熟悉的彩陶内容、符号或信息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到环境中,关注人文环境的重塑和社会意义。例如在园林建设中,现代设计经常和传统文化元素嫁接使设计变得富有创意、灵活多样而充满生命力。在兰州展园彩陶园中,将彩陶和水景结合构成现代景观富有文化内涵的创意,想象丰富,意趣隽永。

二、旅游资源开发和公共艺术设计共同发展

甘肃省因其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景观多样且文化丰富,至今保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址,遗产资源富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成为陇上地区发展的特色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公共文化建设的提升,公共服务和公共艺术设计是其建设的关键环节,文化遗址旅游区经常设计一些与古文化相联系的雕塑、壁画,布局在室内外公共场所中,使其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成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展示形式。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盛传佛教,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寺观则盛行道教,这些宗教兼民俗文化艺术、社会宗教、研究于一体成为多方研究的对象。这些古迹被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艺术旅游胜地,其资源成为公众共享的对象。宝贵的窟寺艺术不但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内容,而且拓宽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路,增加了文化信息容量,使设计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其次,旅游景观的信息和宗教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马踏飞燕去、天女散花来”,无论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河岸、小区的室外设计,还是车站、博物馆的室内、室外公共艺术设计中,受敦煌艺术的影响,敦煌宗教人物和色彩元素在壁画和雕塑中成为装饰的重要视觉内容。例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的广场,就是以敦煌壁画飞天的形象作为广场雕塑的视觉元素,这些形象和信息为大家所熟知,以浪漫、理想、神秘、幻想的手法,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设计并介入现代生活,将现代科技理念与古代的艺术理想结合,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现代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观念,在渲染和升华具体的空间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三、具体的环境条件是公共艺术的设计依据

地域环境决定了风土人情和文化的统一和专属性,它有着一个延续渐进、积累沉淀的历史过程,是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支撑起来的地域个性和气质,是民族历史和区域历史文化的综合,也反映了特定区域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深层结构,体现了特定的人际关系和价值体系。出色的公共艺术设计既关注具体的人文环境,又受自然地理空间的制约,根据具体的空间特色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例如兰州市的地理特点是“两山夹一河”,据此特点提出了“山水兰州”、“绿色兰州”、“人文兰州”的建设理念,并逐渐形成了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的思路。按照“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要求,兰州市以黄河40公里为纽带,将公园活动空间、公共绿化、行道绿带和体现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的景点有序布设,点缀镶嵌在黄河两岸,建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自然与人文景点结合的全国最长、面积最大的滨河园林景观。包括《黄河母亲》、《生命之源》、《丝绸古道》等一系列公共雕塑与壁画。例如《黄河母亲》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充满了地域性的装饰特点,雕塑下基座上刻着源自甘肃彩陶水波纹和鱼纹的原始图案,悠远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用古老的时空表现当代的精神和审美追求,增强了设计的乡土文化气息。而《生命之源》雕塑则运用现代造型手段和语言阐释以马家窑文化代表的文明之始人类对水的敬畏。位于兰州市西关十字街口的公共雕塑《热冬果》,塑造了淳朴的老人、天真的孩子形象。静态的雕塑与匆匆过往的行人形成新与旧的对比,作品通过一个老兰州民俗生活的印象,表达了对渐渐远去的文化缩影的思念。这些富有城市历史、区域特色的意象性符号、标志、色彩等,以巧妙的形式通过公共艺术来记载、提示、纪念或反映历史信息。对传统元素的继承、扬弃的前提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风俗文化是历经千百年的积累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文化的价值将会随着新文化内涵的积聚而丰富多姿。“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协调,同时还表现为公共艺术与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公众在文化精神上的协调和一致。”②所以,艺术家和设计师要善于理解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加以消化融入具体的环境,成为公众理解和认可的地域文化语言。

四、结 语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③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者艺术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2004年,哈弗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得出核心结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 ④利用区域文化发展公共艺术不但能够弘扬地域性文化、美化环境,它还蕴涵着促进区域文化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等潜在的宏观价值和意义。梁思成认为:“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⑤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构想有机结合并努力体察其作品在现实中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做到“古为今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黄河中上游地区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本地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公共艺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公共艺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设计的种类、形式,还是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探究设计规律,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转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语言,既是专业水平高度、深度的问题,又是一个需要开阔眼界和提高认识的过程。目前,甘肃省政府正筹划建设文化大省,着力发展旅游业,这无疑从政策上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孕育了新的契机。

[注释]

①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第3期。

②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③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9篇

关键词 校园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09

Public Art and Design to Build School Buil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XIONG Fang

(College of Public Art and Desig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began to b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ublic art is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essence of the campus culture. So how do you create a public art and design space? Public art and design school building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and discussion. My main discussion is how to design open space inside the school, refers to the internal campus such as school buildings, office buildings, playgrounds, recreational places.

Key words campus art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campus culture

0 前言

如何在营造校园公共艺术的同时,把校园的文化、院系特色融入进去,彰显出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塑造出个性化的校园景观。本论文主要从公共空间的休憩空间、建筑外形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设计,下面针对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学楼的公共艺术空间,来阐述笔者对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解。

1 公共艺术的概念理解

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是属于一种民众的艺术,是社区的一个隐喻;公共环境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载体,它所涵括的范围绝对不仅仅是景观雕塑,它的艺术元素应该是多样化的,对公众是开放性的,让公众以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去感知,并参与其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校园内的公共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多样化需要,在仔细研究校园公共环境空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校园设施规划与设计、艺术陈设等方面因素,再建立有利于学生自由活动的场所,提供免费的户外活动空间,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大学校园人文环境,与审美要求都得到提高。

2 校园教学楼的休闲空间

高校校园的休闲空间,主要是为教师、学生提供课外活动休闲的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他们可以聚会、聊天。此处的“座椅”有可能使它成为一件公共艺术品。

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而学校的主体建筑就是教学楼,故教学楼的设计是学校公共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建筑设计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和景观设计上都得到了着力表现,那么剩下的空间是可有可无的校园环境吗?笔者认为休息空间的缺乏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但适当的休息空间可以提高校园的整体环境,美化校园。现在大学校园基本上都是有足球场和篮球场等动态空间,为学生提供锻炼场所,也能用来举办比赛,为大型活动提供舞台等,而静态空间如读书空间、休憩空间等是相对匮乏的。笔者认为,休憩空间也可以让学生静心思考,是阅读、讨论和集体活动的地方。除了教学和运动,教师和学生们也希望在工作和学习后能有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在这样的理想空间,更能促进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

3 教学楼的外部空间

一个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校园休闲空间的丰富和深入,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建筑的建设,户外景观设计同建筑、室内设计比较起来,还是比较落后。大多数高校户外景观的建设,仍然停留在粗线条的规划设计,而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精心设计,校园中美好的休闲空间相对缺乏。目前,许多高校户外空间只扮演一个交通空间连接各个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等,是一个让人“经过”的地方,而不是“吸引”人的地方,走在校园里,人们经常看到或先进的或过时的,或精细或粗糙不平的现象,这种对立和矛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校园环境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4 教学楼公共艺术设计

根据目前高校校园内休憩空间的设计,笔者按其形式分为三类:(1)单一式休闲座椅;(2)组合式休闲空间;(3)艺术构造式空间。单一式休闲座椅在高校校园应用较多,如石凳、木椅等,几乎每个校园都有。校园内的座椅类似于学校大家庭内的家具,不管是精致还是粗糙,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既能方便休息,又能起到一定的景观作用,对整个校园环境来说可以以小见大,体现学校对人本思想的重视程度。通过分析考察目前校园内的座椅,数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数量普遍不够;设置位置不够合理,造型简单。我们都知道,单一式休闲座椅的体积相对来说比较小,其实并不需要准备很大的空间来摆放,设计起来也很方便灵活。比如说教学楼下面、步行道两边、操场旁边、运动场场边等等这些地方都需要简易的休息场地,合理地设计一定的座椅,将为师生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

组合式的休闲空间在校园环境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组合式休闲空间主要以圆形的石桌和石凳的组合为主,这种设计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现被应用于校园设计也无可厚非,如果校园景观设计也是以园林景观设计为主的话。但现实是现在的中国校园都是建设现代感强的现代化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等,这样“圆形石桌与石凳”的传统设计元素就常常会显得孤立,或许方桌和方凳更适合些。校园中,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组合式休闲空间是亭、廊等,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设计元素。总的来说,这两种组合式的休闲空间为师生们提供了阅读、休憩或者小型聚会的场所,很受欢迎,是课后学习和交流的好去处。同样,这一类型的空间也面临着相同的难题:经典的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如何融合于新的环境?新旧景观建筑如何做到协调统一?现在新建的校园建筑如楼房、广场多追求现代时尚气息,在环境协调方面却不太注重,没有很好地利用一些树木构造的环保凉亭,同时新的建筑在规划、设计和建造时,缺乏在原有的建筑上的过渡。其实旧的不一定是不好的,在新建项目时不应该被遗忘。现在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户外活动,愿意交流,那么如何发挥组合式的校园休憩空间,如何将校园中的新旧景观结合好,使一些我们在过去修筑的休憩空间和其周围原有的景观环境持续发挥魅力,这是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时,设计师、校领导在决策前都需要进行论证、思考。

还有一些组合式休闲空间可能还有其他的功能,如中心是表演区,旁边是观众席,或将休息座椅和其他建筑物相组合等,如座椅结合小型舞台。现在的设计师如果更关注青年人的群体心理,在做校园景观设计时,会更实用、更富有特色。

5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外部环境的设计案例

(1)摇摇椅。这摇椅是需要两个人才可以坐的,这就要考验和你一块儿坐上这摇椅的另一个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如果其中一个人不互相配合,那么另一个人就会摔下来,这种躺椅比较适合大学校园中比较亲密的朋友和恋人,边玩边聊天。

(2)使环境灵动的风车。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学楼外部采用金属杆与轻薄PVC材料构成的风车,在微风的作用小,可以转动。给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环境增加“灵”度。

(3)原生态设计的休闲椅。原生态设计的休闲椅可以与原有的校园环境融为一体。

(4)“分合椅”。“分合椅”结构简单,材料易得,能分能合:合则是单人椅,分则是双人椅,既节约空间又有助交流。

走进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感觉建筑很是气派,但是一细看,就发现似乎还有许多地方还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就笔者的体验来说,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虽大,但是在人性化设计上还不够,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以上小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小设计的运用使得艺术设计学院这一教学环境灵动起来;在人性化设计上面更加合理,更能满足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的一般需求,笔者希望这些小小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度过快乐的校园时光。希望这些小设计能够给忙碌了一天的老师们以小憩的环境,当然,这只是笔者所想,存在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希望老师们、同学们给予我更多更好的建议,让我们一起把我们所工作和学习的艺术设计学院建设好,最大限度帮助在里面工作和学习的各种人群。

6 结论

高等院校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应侧重于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休闲座椅、组合式休闲空间、艺术品构造空间等景观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而评价一个校园景观规划的好坏的重要标准是看其规划方案是否充分利用好室外空间,根据地形和建筑合理搭配构造,设计出适宜师生教学、生活和休憩等活动的多元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葛尉平.都市――我们共同的寓所[J].建筑学报,2000(4).

[2] 过伟敏,周方雯.“城市”的道具――户外家具设计思考[J].家具,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