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08:34:38
导语:在高中语文知识竞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活动课环境;思想平台;第二课堂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已经逐渐被活动课所替代。利用活动课活跃的气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陈旧,内容死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着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明显下降。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优化活动课环境,打造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围绕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展开讨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切实了解学校的历史,充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热爱学校。
2.利用文化活动构建活跃的思想平台
通过展开一些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和兴趣,占领良好的文化阵地。教师可以围绕时事形势展开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因此,活动课的实施也变得非常死板,甚至在活动课上安排考试内容,教师应把活动课列入教学大纲范围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8):23-24.
[2]刘伟.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2011(10):142-14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激活策略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教育也染上了功利色彩。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学校领导,再到家长、学生、教师,无一不围绕着高考成绩。一切教学以高考为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语文这一科目,灵活性较大,短时间内提分较慢,学生重视不足,再加上高中语文课堂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式单一,甚至让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然而,短期内改变高考单一的招生方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语文课堂,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课程意识淡薄,忽视情感教育。语文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科目。长期以来,教师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指明了一个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考试大纲为语文教学的准则,吃透考纲,抓住各个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突破,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必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活力,这也使得学生学语文只关注知识点,而忘了语文的人文性。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劳心费力准备教学内容,而学生却在上课后5分钟就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很容易找到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相关的各种参考资料,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依然用传统讲授模式,就很难让学生接受。这也就造成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功利心强,缺乏学习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学习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今天,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抱有极大的功利心,这既有来自传统文化中读书功利性的遗留,也有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功利学习心理的促成因素。
语文是个难提分的科目,需要长期的积累,不能像数理化那些科目,可以通过短期的题海训练,提高成绩。另外,语文教材只是特殊的例子,学生的考试内容在教材中难以找到,平时语文学得好的同学,考试不一定能拿高分,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表象。
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在他们看来,语文不能短期内提分,并且不学,成绩也不会很差,因此,语文学习就没有了动力来源。
2.习惯被动接受,缺乏主体意识。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单一传授为主,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发展思维的黄金阶段,但是由于他们经常被动接受知识,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发言机会,他们也只能找参考书,不加思考的应付老师。这样就带来了,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自主参与的主体意识,学习是被动的,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二、激活高中语文课堂策略初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课堂氛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来学习语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教学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营造轻松课堂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尊重差异,平等对话。教育的对象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可学生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认识到个体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价值。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自由表达情感。
2.注重感情投入,拉近距离。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此时的他们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生活中拓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多方位交流,课堂对话、眼神交流,课后谈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在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往往能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动起来。当然,一个小组的确立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三次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并在自己了解的学生性格基础上,组成语文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间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学习中,各成员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唤醒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单一的讲授模式,时间长了,学生容易疲倦。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变得非常重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高中人教版选修课的《中国的智慧之花――熟语》一课,讲述了熟语的类型、用法以及考试中出现的题型。如果照搬课本的内容,往往让学生厌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首先,用一段与熟语有关的相声,让学生认识到熟语不能乱用,接着看图猜成语,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了解成语的特点。最后,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成语,帮助学生做题。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只是,更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兴趣。
当然,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呈现,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根据不同的课型,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知识竞赛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手段,激活了语文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活课堂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是激活课堂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使用是激活课堂的重要手段。当然,激活课堂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策略也会随之调整。
参考文献:
[1] 郑淑贞、陈英德《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 王鉴、毛建梅《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每7卷,第8期
[3] 黄柏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路径
一、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学生不但需要和同学交流学习体验,还要和教师共同沟通、共同学习,协助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据研究表明,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和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及时解决自己听不懂的问题,导致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困难的事。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和教师交流互动,会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语文,使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敢于质疑,主动和教师交流,便于教师开展教学过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
质量。
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1.教师互动意识不足,课堂师生互动气氛不活跃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导者,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没有互动意识,使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填鸭式”地学习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互动意识,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语文知识,和教师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部分高中生反映,语文课堂的气氛很乏味,没有兴趣学习,教师只是照着课本读,很少和学生互动。
2.教材重视不够
教师没有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无法理解课堂的知识结构。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概括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教师使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吸引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3.互动主体性欠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积极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另外,学校应该做好语文教育工作,适当减少教师的压力,将语文应用到课余活动中,开展与语文相关的课余活动,如读书日、知识竞赛、黑板报设计等,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
三、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路径
1.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课堂上,教师采用卓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可适当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使用。教师应该经常和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进师生互动。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互动的动力机制,使用有奖竞答或者语言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促进师生互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2.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语文教学中的任务,促使学生互相交流、思考和讨论。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孔乙己》,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生活背景,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模拟情境和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如阅读杂志、书籍、报纸、小说、纪录片等,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鸿门宴》的视频,了解故事的情节,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该文章时,学生能够快速地概括课文内容和分析人物性格。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尊敬教师并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策划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更加喜欢语文教师,逐渐喜欢语文课堂。
师生互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可以更加信任教师,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尽管现在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法,促进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配合教师课堂
教学。
参考文献:
究竟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怎么教,教什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及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如何形成,这些都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中得以明确和细化。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
1.尊重学生,培养个性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心声。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的的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的声音,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个性。
2.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适合采用如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诱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鼓励,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富于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竞赛,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当前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示个性的舞台,还让他们更有自信心、责任心和创造精神,学得更好、更活,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二、建立民主、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环境
1.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很敏感,一个压抑的环境会使学生不愿意思考,对于刚接触的内容会不感兴趣,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必然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每一个未知的知识都充满好奇,会主动地去接触知识、分析知识,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
在愉快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学生对教师不再存有惧怕的心理,而是为了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主动进行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对学生不再是把知识划分成一个个细节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下不断进步。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3.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中的活跃气氛和教师的情绪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走入课堂时就要面带微笑,先用表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放松心情,然后再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的情感和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样对于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非常有益的。
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声画结合等诸多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实现声画、动静完美结合,达到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是语言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但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单凭语文教师的描绘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则可以实现这一效果,它架起了学生与语文课本间的桥梁,通过具体的图片和声音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科的语言美,情境交融的艺术美。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对美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美的意味和内涵。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立足社会,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交流、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语文积累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及良好的运用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课外阅读活动
一是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的阅读活动。如举办各种读书知识讲座、读书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好书评选等活动。
二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欣赏、读书演讲比赛、好书交流、优秀重点图书讲座等活动。
(二)课外写作活动
一是培养写作兴趣的课外写作活动。老师依据写作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参与他们有兴趣的社团。
二是配合课堂作文教学的课外写作活动。如训练写作“新闻报道”,除课堂指导,还需组织学生参加新闻采编实践。
三是锻炼学生某种写作技巧的课外写作活动。如培养学生的快速构思、快速选材、快速作文的技能。
(三)课外口语交际活动
一是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活动方式。比如组织学生听讲座、听讲座、听广播、听演讲、看电视、参加故事会。
二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活动方式。如朗诵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比赛、读书报告会、讨论、辩论等活动。
(四)课外综合活动
一是成立文学社,编辑出版文学刊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竞赛。
三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如黑板报、宣传橱窗、班报、壁报、电教室、图书室等。
总而言之,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向往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悦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作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强调形式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或者高深,没有综合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基础水平,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这个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读与思,促使被动读书过渡为主动读书
要想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必须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积极培育读书理念,营造阅读氛围,拓宽阅读领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学习的过程即为不断思考的过程,思考作为阅读的深化,是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的关键。此外,由于教材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应用外界刺激法,准确掌握教材的主旨,积极挖掘关键词句以及语段的人文内涵,使学生身临其境,贴近文字,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于感悟中发现领会文章情意,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促使学生“快乐阅读”。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教材的内在深意,坚持“知行合一”阅读理念,于阅读过程中能够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自觉品读、思考并积极探索,聆听作者隐含在文字里的另一个声音,于意境熏陶中由阅读变悦读。
二、坚持思与行,促使表层泛读过渡为系统研究型阅读
基于坚持读与思的前提下,要注重思与行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按照相关的课程要求,基于满足教材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由课内扩展到课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未来,进一步制定面向实际、创新以及前沿的阅读规划,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推荐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外读物,提升学生对文化信息的捕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由教材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这些课外读物帮助学生由表层泛读过渡为系统研究型阅读,促使学生由“填鸭式阅读”变为自主阅读。此外,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强化学生独特体验,开展倡导学生读书活动,健全读书活动长效机制,建立读书兴趣小组,争创书香阅读团队,有助于帮助学生将阅读成果付出实践。另外,在读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检查机制以及阅读激励机制,认真询问学生思与行落实情况,积极督促学生学习进度,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自觉读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发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实现其全面发展。
三、坚持行与写,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
要想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必须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由被动读书过渡为主动读书,促使“灌输式阅读”积极转向“快乐阅读”。从本质上来讲,学生阶段性的读书活动能够变为持续性读书,个体读书模式也开展逐渐变为互动型读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校内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构建读书平台,拓展阅读领域。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构建古代文学兴趣小组、现当代文学兴趣小组或者外国文学兴趣小组等,认真挑选阅读书籍,选择某个合适课题,进行专题调研,观察学生们行与写的能力。在调研活动结束后,要做好心得体会与交流工作。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创新主题读书月活动,建立每日阅报、摘报以及论报机制,形成良好的读书格局,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层次,提高学生行与写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行与写之间的关系。基于学生把握行与写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将读书成果转化到学习的动力,提高调研的分析能力,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以及手段。再者,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共同研读的氛围,创设问题环境,经由一系切的探究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探寻阅读的乐趣,并将其作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让阅读慢慢渗透为一种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使高中语文阅读过渡为悦读,必须要让学生认真倾听文字的声音,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育读书理念,制定阅读规划,拓宽读书领域,贯彻执行知行合一原则,从而积极促使语文阅读向悦读转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达到学生阅读的自我熏陶。
参考文献
[1]陈洪团.二期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程玄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
育,2013(S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预习
《礼记・中庸》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良好的预习环境能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没有良好的预习作为基础,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更加困难。如果能够处理好预习环节,那么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一 对学生的预习反馈进行重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去进行预习。预习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预习缺乏兴趣。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整篇课文初知概貌。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从这两方面入手,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情,让他们能够看到预习所带来的作用,例如,我们可通过黑板报、早读课等方式来对预习的作用进行宣传。同时,还必须在每节课上花专门的时间,或采取特殊的方式来对预习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并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正面典型的表扬,来激发出学生的预习兴趣,保护好学生们的预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出一些有关预习内容方面的简单问题让学生解决,对于正确的答案要及时给予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预习兴趣。
利用竞争机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评价,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开展几分钟的“知识竞赛”,为学生们交流自己的预习经验提供机会,使他们的预习更加灵动和充满活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让他们以笔记为支点来交流预习的和收获,并定期地对他们的预习笔记进行检查,从而对学生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学不会与不会学的地方,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的有的放矢。
二 让学生在预习时,多方质疑,减少盲点
阅读的方法很多,而预习也是如此,这两者的方法应是相互结合,多种方法同步使用的,而并非是绝对分开。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初读中进行感知,抓住全文重点。在预习的初读过程中,应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题材、知识的不同类型,抓住其中的重点,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在布置预习初读时,布置这样的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探讨解决:一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二是题目《故都的秋》都点明了什么内容?(可从文章写作时的背景思考);三是这篇散文体现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四是作者为笔下的秋体现出了哪些情感?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预习,将有助于他们掌握这篇散文的重点。
细读中进行深究,理解全文大意。通过深读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们通过圈划批注的方法领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例如,在教学《蜀相》这首诗中的“寻”、“泪”这两个字时,提到这两个字表达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读、理解,学生们很容易就知道:整首诗词的情感都浓缩于“寻”、“泪”,这两个字表现出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诸葛亮和作者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 预习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预习基础,激发学习欲望
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提前制定微课辅导视频,放到学校公共资源平台上,作为学生课下预习的基础。相较于常规课程,微课重在微小而精简,突出某个知识难点,或者激发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或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利用视频、音频、图画、文字等多种形式,解决知识难点问题,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或快或慢地学习,既可课前预习,也可课上使用,还可以课后巩固。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总共分成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这五个系列又分成15个模块,总共15本教材,要求学生任选四个模块,完成选修学分。在一个半学期的时间内,学生和老师都面临繁重的学习和教学任务,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不但选修内容无法完成,更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违背,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微课的引入,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报选的选修课程,合力制定不同的微课内容,并将之放到公共教学网站平台中,再将下节课讲课的重点和目标在公告栏中公布。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明白课下预习的重点,同时这也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课下的负担。以“新闻与传记”系列学习为例,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传记的思路和方法制定了微课,从传记的特点、内容到传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以及整个教材所涉及的传记人物,如富兰克林、李方舟、马克思、、贝多芬、罗曼・罗兰、老舍、孔子、坡、梵高等。整个微课作为传记文学的入门引导,向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去学,去阅读,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达到了,而整个课程的教学自然也水到渠成。这样的微课实现了人人预习的目标,而这也是高效课堂的起点。如果将这个内容的学习和《史记》教学相结合,就会相得益彰。
微课,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基于自主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所需资源,贴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习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探究问题,剖析重点难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繁杂,这给本就学习负担很重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困难;高中教师工作繁重,如果选修课程的每堂课都深入讲解,很难做到。微课的出现,解决了选修课尴尬的现状,实现了教和学的高效率。微课要求在问题探究上更为精确,因此设计上要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不放过每个细节,选择重点、难点、易错点,并且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制作内容。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学习中,老师可以制作很多小的微课,比如《特色广告语》《歧义辨析》《语音的变迁》等,都是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特色的难点问题。老师制作的微课就是要疏通这些难点,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学以致用。“语言文字运用”系列的内容很多与高考相关,因此也最受学生关注。其中,修辞的运用是选修课中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知识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的想法是:可以从网站上下载名师关于修辞的微课,并进行挑选和剪辑,制作成适合我校学生的“修辞集锦”微课,在课堂上播放。每讲完一个修辞,都要插入一段微课,从2分钟到5分钟不等,力求生动新颖。如比喻的定义和结构讲完后,可以插入邯郸市魏县德政镇中学马世法老师制作的“修辞方法之比喻”的微课,特别剪辑他制作的关于“比喻效果”的一段文字和图片来检验大家的掌握情况。如比喻的第一作用就是化平淡抽象为具体生动,微课首先出现的是一幅漫画,一块小石头砸向了水缸,缸破流出了水。漫画的标题为“以小胜大”。这样学生对于比喻的第一作用有了直观的感受,纷纷想出了更加生动的语句,如“妈妈的爱就像软软的棉花糖,吃一口,甜滋滋的,久久不愿放开”。还有很多歇后语,如“猪八戒照镜子”说明里外难堪(看)的情况,“竹篮打水”比喻一场空。同学们能想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课堂上谈笑风生,气氛融洽。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微课在使用中,不能完全照搬,不仅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情进行编辑或者重新制作,更要与课堂内容有机融合,使其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助手,成为学生通晓难点的法宝。
三、延伸学习,扩展学习内容
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凸显教育的本色,即教育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培养。其中满足学生的主观意愿和突出其主体地位是各项改革的核心。微课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最大化地提高学生自学的潜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其终身教育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微课在延伸学习上作用明显,能进一步深化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非常适合选修课程。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诗歌与散文”系列中《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容量非常大,加之与高考的诗歌鉴赏一题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往往不知如何取舍,导致课程拖沓。我们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重点讲解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后利用微课进行多角度的延伸,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如老师重点讲解了杜甫的《旅夜书怀》,然后用微课的形式将其与《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枫桥夜泊》等进行不同方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此类诗歌中的人在天涯、漂泊无定、怀才不遇、羁旅困顿等无奈、伤感的情绪,深化主题。还从写景的角度进行了微课鉴赏,使学生掌握写景常用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再有,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唐诗宋词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中穿插了关于阅读诗歌基本方法的微课,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和学生一起制作了“某某诗歌之我见”的作品展示微课,让学生成为所讲诗歌的代言人。学生不再觉得古代诗词高不可攀,开始用心深入诗歌,从情感到手法,从诗句到炼字,学生俨然成了诗歌小行家,专业术语用起来也有板有眼,真正达到了学习、积累、实践为一体的目标。微课的灵活运用,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深度,既节约了时间,又实现了效果,一举多得。
微课在延伸学习上的使用,可以开启学生学习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学生们对于同类知识的掌握会有明显提高。在同样的时间内,老师利用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标,做到了高效低耗。
四、整合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微课的展示内容是多样的,微课的来源也是多元的。教师在课堂构建上有多种选择。除了“翻转课堂”,还可以进行其他多种课堂形式。以学生的需求为准则,将高中语文选修课堂变成“大语文”天地,让学生畅游其中,享受思考的乐趣、探究的乐趣、收获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微课利用优势资源,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让其改掉过去懒散的毛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新闻阅读与写作》中,教师根据学生们普遍反映的作文不会写,高分作文不好突破的需求,可以分别制定“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微课,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课堂效率。在作文材料积累方面,除了名家微课集锦,还可以有自己学校语文组老师分别制作的各种特辑,如励志人物材料、名人名言专辑、智慧勇敢素材、实时论据素材、最新影片精华汇总等,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录制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在写作指导课上,老师还可以采用新颖的互动微课形式,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写作成果特辑,展示出自己的收获。这样一来,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一起合作,还找老师指导,找出不同的作文精彩之处,并分门别类,加以批注,向全体同学汇报。我想,写作微课推出后,同学们反应会很好,写作热情会更加高涨,写作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微课,可以成为“营销”的手段,既展示老师备课的成果,也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五、重视互动,丰富反馈方式
真正的课堂,必须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在质疑和答疑中激发思维的活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正确的微课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插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小视频,而是利用微课中的音频、文字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解答学生的疑问,拓展学生的视野,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等。在利用微课构建选修课堂时,尤其应重视师生互动,并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体验和体会。
比如在戏剧选修课上,可以先制作“中外戏剧知识汇总”和“中外戏剧网址链接”这两个微课,并放到平台上;一周之后的选修课上,班级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用事先制作好的抢答设备配合大屏幕来进行各种问答,有必答题、抢答题、组答题等,最后评出个人和小组第一名,并将他们的表现情况直接展现出来,再特意截取一小段视频,表扬这些同学的努力和付出。戏剧课一下子点燃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我们还可以商定在新年联欢会上,自编自演一个校园戏剧。高中的生活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是精彩的。
微课,让课堂活起来,让知识的学习不再死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催生语文学习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为推进创新教育进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有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枯燥的现状,创设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学习、探究情境,有效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我精心选择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命运》来播放,用背景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让学生学习史铁生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体会省悟生命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影、音、画化繁为简、化静为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红楼梦》影视片段,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增强了学习主动性。通过影音短片对课文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创新模式,优化方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寻找适合学习、探究的载体,引导学生组建探究小组,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课前预习,拟定提纲,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学习的成果。我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渗透等方面,在教学之初就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评价自身的学习情况;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我为学生设计一组自学探究题,教给学生方法与路径,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问题,教师注重发散学生思维,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注重知识、能力、思想并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我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联系实践,放大效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1.推荐展示好词佳句,亮点闪现。
古今中外的一切名著经典,都是文学巨匠呕心沥血之作,其语言更是精心设计,提炼加工,规范而成的。名著中还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以及富含哲理的句子,其魅力经久不衰。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阅读所得若能运用于自己的写作,显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作文中亮点纷呈。
阅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和素材的积累过程。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务必要求其摘抄记忆好词佳句。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每天由值日生书写一句或一段靓丽文字,全班同学共同积累,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学以致用。发现学生作品中恰当使用,就加以肯定。日积月累,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就会变得漂亮,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语言亮点意识。
2.开展名著知识竞赛,群雄逐鹿。
为督促同学研读名著的实效性,每半个学期指定阅读一部经典名著。要求学生认真品读,在品读中熟悉作品的作家常识、写作背景、相关人物、故事情节、艺术手法、名家评述等。在阅读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此作品的知识竞赛活动,试题紧紧围绕我们阅读的名著。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参赛队伍,队员由该组同学轮流担任。根据参赛得分情况,评出最佳代表队,最佳队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前半学期我们指定阅读《红楼梦》。给出具体要求:了解作者曹雪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金陵十二钗,作品中重要诗词等。
3.交流名著研读心得,百花齐放。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流”。教师不仅要上好每一节阅读指导课、名著赏析课,又要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高实践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进行“名著阅读 走近大师”大型系列名著研读心得交流活动。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的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假期(寒暑假)要求班上每位同学都要精心挑选一部名著,全力投入,做好研读工作,并记录好阅读过程中有所感触的点点滴滴,最后形成读书心得或读后感,开学第一周语文课进行交流探讨。讨论中,各抒己见,让观点激烈碰撞,力争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中,我们听见了不同的声音:交流的名著篇目各异,百花齐放;同一著作,不同的见解;同一个观点,不同的论述角度。在上个暑假,同学认真阅读,积极写作,展示出许多优秀作品:《但使晨光过沧海》(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圣洁的灵魂》(读《茶花女》有感)、《历史的暗角》(读《蛙》有感)、《写给黛玉》《红楼一梦,一梦春秋》(读《红楼梦》有感)……
倾听别人的见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迅速提高。为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我们定期向杂志社投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作文大赛,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前行。
4.师生共同研讨名著,同台竞技。
师生共同研讨名著,即在一定的时间段,教师和学生阅读同一本名著,做好批注、积累和思考。在阅读完成之时,在规定的时间里,针对同一著作,就一些好题材、好话题限时独立作文,师生共同完成相同的写作内容,然后选出美文,共同欣赏,发现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本学期在教授庄子的《逍遥游》时,为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庄子,了解庄子的作品和思想,师生约定在一个月时间里自找庄子相关作品阅读,做好准备,然后用一节语文课完成“读庄子”为话题的片段作文的写作、讨论、修改。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庄子》《一颗孤独心灵的突围》《读庄子》《致庄周》《蝶舞逍遥入梦来》《云飘雾渺近蓬莱,落崖惊风任逍遥》等优秀习作。
但凡有教师“下水”的活动,都能极高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通过师生同台竞技,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认真度和写作的关注度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