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0:31:50
导语:在眼镜行业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场调查的核心是消费需求,必须准确地把握“已满足的需求”与“潜在的需求”这两个要件。影响这两个要件消长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时空环境、市场价格、外贸情势、社会购买力、产品适销性等均起作用;从主观上看,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则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故而,要想切实地摸清“行情”,则必须对上述几个方面作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时空环境调查
营销活动的时空环境,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直接的影响、制约作用,调查中应充分注意以下两个要领:
其一,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
城市与乡村、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地……身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必有差异。小商贩们常言:“土产进城,多卖三成;清仓(指清仓处理的廉价商品)下乡,心中不慌。”这说明他们也深谙此道。即便是同一山区、同一县境之内,山前山后、县南县北,也会由于经济条件或消费习惯的不同而产生需求差异。只有将这种消费需求的“地域性”特征考察清楚,才好因地制宜地开展商贸活动,避免“章甫适越”的营销错误。
其二,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
研究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尤要注意商品的“三时性”变化特点,即“时尚性”、“时令性”和“时限性”。
有些商品的“时尚性”很强,比如时装、化妆品、手机、家电等,今年时髦,而明年则不一定时髦,甚至一年内几经变化,让人追逐不迭。据言,某女“明星”,五年之内更换了八十多条裙子。诚然,这种盲目的“时髦消费”观念不宜提倡,但是世间的“追风逐浪”者,毕竟不在少数,从企业营销的角度说,则必须充分注意这一消费倾向,做好相关的调查与预测,及时把握商机、扩大经营。
有些商品具有较强的“时令性”特点,比如冬装、夏装、啤酒、饮料、取暖与纳凉用具之类,其销售的旺淡,总是随季节时令呈周期性变化。对于这类商品的需求调查,除了注意其常规性“时令”特点之外,还应分外留意“时尚”的影响。今年夏季“街上流行红裙子”,而明年夏季则未必流行,所以,只有将“时令”与“时尚”综合考察,才能准确地把握需求趋势与未来行情。一般说来,商业季业较之于自然季节,会来得早一些,诚如古人所言:“贾人夏则资(备办)皮,冬则资絺(做夏装用的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企业经营者应谙此要旨,早作运筹,早作准备,不失时机地把商品推向市场。
另有一些商品具有较强的“时限性”特征,其销售活动常被严格限定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过期则沦为废品。比如日历(包括挂历、台历、历书等)、报纸、期刊、贺年卡、中秋月饼等等,其经营成败,常“在此一举”,故而常被老百姓戏称为“一锤子买卖”。近年来,每每元旦之后,书店门前“挂历买一赠三”的招牌一再警示我们: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事前务必要摸得准、算得透,否则,必有风险。
二、市场状貌的调查
所谓“市场状貌”,是指市场营销的常规状态和基本面貌,它是购、销双边活动的直接现实,反过来又是影响和制约购销活动的客观力量。决定市场状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价格、外贸情势、社会购买力、产品适销性等几个方面,乃是形成特定“市场状貌”的最基本的要素。市场状貌的调查,实质上就是以这四要素为主要对象的综合调查。
“市场价格”的调查,应着眼于两个方面:
其一,注意同类产品间的价格比较,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价格动向。
其二,注意整个市场变化态势,因为这种大面积的物价消长,极易引起产、销之间的连锁影响和牵动全局的市场波动,甚至引发消费者的“抢购”或“惜购”心理。比如,发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抢购”风潮以及90年代后期的“疲软”现象,均对市场经营造成过巨大冲击,甚至迫使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这些教训告诫我们:忽视了大市场的大变化,势必被动挨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外贸”常是“内贸”的晴雨表:某一产品出口量增大,其内销行情看好;出口量减小,则内销也会随之梗滞。而“进口”对内销的影响,则呈反方向变化。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未来几年中,这种变化会日见明显,因此“外贸情势”的调查尤显得重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时刻,高明的企业决策者总会在对外贸气候的敏锐感应中捷足先登,迅速抢占市场。去年底,“夏利”轿车“一次性到位”的大幅度降价,也许就是一种高明举措,试想,在未来国外轿车大批量涌入之际,再去步“夏利”后尘者,还会拥有“夏利”那样的市场吗?
“社会购买力”,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如果有必要购买,且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却买不起,那么这种“有质而无量”的需求,则等于没有需求(或成为“潜在需求”)。因此,要想准确把握消费需求量,则必须做好“社会购买力”调查。这种调查,宜着眼于三个方面:
其一,社会集团购买力。这种购买力,虽对整个社会市场不会发生太大影响,但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特定商品的经营,却能产生惊人的牵动力。例如,1995年之前,公款购买挂历成风,由此而形成了空前的挂历经营。之后,中央有关禁令颁行,挂历市场骤然形成滞销局面。
其二,城乡居民购买力。这种购买力,是对整个社会大市场产生全方位影响的基本力量,应舍得花大力气对其作出细致的调查和具体的分析。比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营销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因其价格较低,城乡居民均买得起且已基本满足;而冰箱、空调则不然,虽其也在“疲软”之列,但相当多的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尚不具备,因受“购买力”限制而无力购置。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虽然两者的“现实需求量”都不是太大,但后者的“潜在需求量”却是十分可观的,可以说这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蕴金藏玉的经营领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
销售前景会日趋看好。
其三,购买力的投向。购买力能否转化为购买力动机与购买行为,与“购买力投向”密切相关。俗语云:“有钱花在刀刃上。”但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来说,这“刀刃”的内涵却千差万别。比如,小市民热衷于时装、饮食、化妆品;而农民则爱将大量资金投放于化肥、农药与耕作机械上,对于“飘柔”、“清逸”之类的诱惑,他们常会无动于衷。因此,细心地观察、分析各类社会人群购买力投向,对于经营决策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最后谈一下“产品适销性”调查。一般说来,商品总有一定的经济寿命周期,总要在市场上经历试销、畅销、饱销、减销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变化趋势,认真调查并悉心研究每个阶段产品的适销程度,才能因时制宜地调整经营策略,及时地为产品更新换代,有效地延长其寿命周期,以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聪明的经营者,常把主要精力花费在“试销期”的适销对路、“畅销期”的未雨绸缪、“饱销期”的除旧布新、“减销期”的起死回生或转产换业上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及时的调查与悉心的分析研究。
三、消费心理调查
人们的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观因素。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强化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不仅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运用“攻心”战术引导消费、诱人“上钩”的必要条件。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时尚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多为性情开朗、作风浪漫的年轻人。他们极力追求消费方式的新潮、时髦,往往喜欢名牌,喜欢文体明星的装饰,甚至惯于依据既有的消费经验去想象、创造、领导标新的消费方式。
(二)崇外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为文化层次较低、行为盲目、作风放任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猎奇,热衷外来货,追求消费形式的诡异怪诞,街头巷尾那些戴着变色眼镜、穿着外文背心、染着红黄头发的“酷哥靓妹”,大多属于这一类。
(三)保守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性格内向或治学专精、处世谨严的年轻人,以及钟情传统或城府较深的中老年朋友。他们往往无意于流行时尚,反对超前消费,根本没有或竭力克制“高消费”欲望,常把消费水平限制在比同类人群稍低的水平上。
(四)惜购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主持家业的一家之长或家庭主妇。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是“当家方知柴米贵”,他们的消费行为却与购买欲望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也许是囿于长期节衣缩食的生活习惯,也许是碍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出手”总是十分谨慎,甚至“该出手时”也不“出手”,爱挑剔、心存疑虑、擅长讨价还价,是他们特有的购物习惯。
(五)从众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消费水平不高、自主能力不强的人。他们反应较灵敏,但喜欢“随大流”,缺乏新意识,热衷效仿他人的消费行为并惯于接受他人的消费习惯。
(六)专注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常是对待生活、学习、事业或理想等某一方面比较执着的人。他们的日常消费只是保持或低于一般水平,而对某一项消费却不惜代价、倾力以求。比如,有人为事业需要,节衣缩食,却宁肯花大钱去购买家用电脑;有人为了爱情,自奉节俭,却甘愿为爱人购买钻石项链。
我所关注的选题来自教学实践,来自教学第一线。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家觉得最难的、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活动主题的寻找。
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那会儿,教师都觉得很无助、很迷惘,跟学生们一起圈在教室里,想当然地就着手头那些省市自编的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同上语文课一般。这种纯粹囿于书本和课堂的探究,缺少与社会、自然的亲密碰撞,在学生眼中也毫无新鲜可言,更别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了。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和主题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问题。有专家指出:“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非常丰富广泛的,我认为,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那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活动主题在我们手上现有的教材中,更应在我们身边丰富的地方资源中,在我们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中。
二、寻找路径
(一)注重拓展延伸,从学科知识中去寻找。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其它学科完全割裂开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所以,教师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使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发活动主题,拓展到相关的信息媒体,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便能生成许多活动主题。
如在数学课上,学了测量脉搏、身高、体重后,让学生邀请科学教师、校医共同研究它们与人生长的关系。学习了课文《恐龙》后,恐龙到底是怎样消失的?人类又是怎样知道各种恐龙的?这些自然成了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又如我们曾经结合四年级社会课《生活与储蓄、保险》和六年级数学课《百分数的应用》,开展了“学会理财”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自由组合,分别去银行查询储蓄种类、现行利率以及利息税率,大家在开展了“压岁钱该怎么花”的讨论后还拿出部分压岁钱存入银行,学习如何到银行存取款。有的小组到证券公司了解国家的证券类型,并写出了《证券与储蓄的异同》的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还去房产公司了解房价,此外还请股民家长做简单的股票知识讲座,到股市体验股票的涨失和风险。这些活动让学生将生活、数学紧密联系,不仅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也使学生们学到了许多理财知识。
(二)挖掘节日内涵,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
今年回家过春节,在与上初中的外甥一起“探讨”他的学习问题时,刚满12岁的外甥冷不丁冒出一句:“舅舅,过几天就是情人节了,你打算怎么过啊?”他这个问题不仅当时问倒了我,而且让我现在想来都有点“后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与我外甥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可能对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但对像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却能轻易地说出好几个。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日趋重视,今年开始增加传统节日休假制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是保护和倡导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良好通道,通过一些调查和思辨活动,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会有新的认识。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个平台,适时地提炼出一个个活动主题。
如元旦过后,我们学校开展了“中国年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年文化”的气息,搜集“春节”的相关资料,理解“过年”的内涵,了解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学习书写春联。学生可自行向家长、朋友、同学说“新年快乐”、“您好”、“祝您健康”等礼貌用语,给长辈鞠躬、敬茶、让食,通过打电话、发手机短信、发邮件甚至寄送自制中国结、贺卡等形式给教师和亲人拜年,一个有滋有味“中国年”。以这样的方式和内容过年,无形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增进了亲情和友谊,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生成。
在“母亲节”到来时,教师布置学生们开展“今天我来当妈妈”的主题活动,“感受母爱关怀,回报母亲关爱”,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激起孩子们对母亲的尊重和敬爱;在“护士节”到来时,我们开展“致护士阿姨的一封信”的活动,在“国庆节”到来时,我们开展“歌声唱祖国、诗歌颂祖国、舞蹈赞祖国、画笔绘祖国”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各种主题教育都落到了实处。
(三)丰富课余生活,从兴趣爱好中去寻找。
学生不是因为课程存在而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的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要以学生为主题展开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
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要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教师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时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生活经验。
由于我校是围棋学校,许多学生对围棋有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就确立了围棋文化研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学生们在学习下围棋的同时,还通过上网搜索查找、图书馆文献查找、请教教师家长等途径,积累了自己感兴趣的围棋文化知识。围棋历史、围棋诗词、围棋传说、围棋童话等成了学生们课余交流的重要话题。我们特别设立了每年四月的“围棋文化月”主题,开展了“围棋文化知识知多少”、“我的擂台我做主”、“我与围棋征文比赛”、“十佳校园小棋士评比”、“班级围棋对抗赛”等趣味益智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又如,在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玩的兴趣很大,每位学生都有不少玩具,教师便根据这一情况和孩子们的身心特点设计了《我们爱玩具》这一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有目的地玩,让他们玩得创新,玩得安全,玩得长知识。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了玩的乐趣,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了分享、合作、互助的优秀品质。
(四)解决实际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无限的,而这些主题的来源主要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而不断地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也都能成为活动主题。这些活动的开展,贴近农村生活,实简单易行。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
如不少学生因视力差配戴眼镜而带来很多苦恼,由此提出了“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预防近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了“与眼镜说再见”的活动主题。
如我们诸暨市赵家镇有不少学生家里都种有香榧,在采摘时,会遇到高处的香榧不易采摘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议论开来。这时,教师抓住话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确立了“处处留心皆科学”这一活动主题,学生们通过活动,不仅提出了身边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产生出了不少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小制作小发明,如“香榧采摘器”、“高杆取物器”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可谓“生活即教育”。
(五)开发校本资源,从地方特色中去寻找。
每一所学校都有广泛的丰富的资源,它包括学校内部的,学校周边社区的等等,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在主题选择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思想和风格,选出反映地方特色的主题,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来。
如诸暨市山下湖镇可利用本镇盛产珍珠的特色,进行了有关珍珠文化的主题研究;诸暨市赵家镇可利用一年一度的香榧节,将香榧的研究与其文化的背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话说香榧”的主题活动;诸暨市店口镇的五金产业全国有名,它从家家户户的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今天的规模上市公司,这其中又折射出了怎样的店口人文精神?古镇枫桥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深厚历史积淀,校园附近有著名的枫桥大庙、东化成寺塔、小天竺等风景名胜,枫桥三贤(陈洪绶、王冕、杨维桢)喜读善画的故事被淳朴的乡民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一切都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活动主题。
又比如,诸暨最大的湖畈和湿地白塔湖就坐落在我们店口镇,它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三面环山,一面靠湄江,直达杭州,戏称为“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是诸暨鱼米之乡,也是我们店口人的骄傲。但近二十年白塔湖周边企业无序发展,甚至毁灭性的发展,对白塔湖已造成严重污染,引起了周边村民的关注和不安,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白塔湖水源污染及治理”这个主题活动。为了完成这个课题,学生们参观了本地企业的污水处理厂,走访了自来水公司、白塔湖渔场、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对白塔湖水源污染及治理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白塔湖水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沿湖村庄普及的小五金生产中酸洗水的排放;二是养殖河蚌时施加的以猪粪、鸭粪为主的饲料;三是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向白塔湖随意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他们亲眼目睹了白塔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积极动手制作黑板报、宣传小报宣传白塔湖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性。如今,为了保护环境,诸暨全市范围已经发出整改小熔炉等铸造行业的通知,白塔湖周边的店口镇、阮市镇的整改工作也接近尾声;白塔湖管理处也已着手处理养蚌污染问题。另外,村容村貌已空前好转,村民的卫生意识也普遍提高。学生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善待环境的生活方式,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我的结语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充实、开发、利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得到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感受到了教育前所未有的力量。它教会学生的不是单纯的丰富知识,而是学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成长过程。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决不能满足于用“一桶水灌注学生们的一杯水”,而“这桶水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新鲜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醉心于此,乐此不疲,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N],2001-5-29(新华社).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2001-6-8.
3D立体电视市场规模
Display Search的报告显示,准3D电视机(具备3D播放能力的电视机)的年销量将从2009年的20万台增至2010年的120万台。预计到2018年,3D电视的年销量将达到6400万台,如图1。
根据iSuppli公司的统计, 2010年3月,3D电视现在已受到了最初购买者的认可,同时它对新消费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2010年Q1中,有4%的美国消费者在购买电视机时表示他们有意向购买一台3D电视机。
消费电子联盟(CEA)2010年1月份预测,有105万台3D电视机投入到当年的零售市场中,带来20.5亿美元的收入。这也意味着,每台3D电视机的价格约为1952美元。
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bank公司预计,截止到2014年,家用3D电视机的数量占家用电视机总量的 31%,如图2。
根据ABI Research的研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3D市场将会日益成熟,相关软件和硬件产品设施(包括电视和蓝光播放器)也会逐渐丰富起来。到2013年,3D电视市场将会开始加速成长,如图3。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 Telecoms & Media的调查报告,在5年内,超过2000万户电视家庭将可以观看到3D电视。在节目提供商、广播商和付费电视平台的支持下,2015年3D电视的家庭占有率将达到1.6%。北美地区将继续领导3D市场,预计到2015年,北美地区3D电视家庭的数量将达到920万。2015年西欧地区将拥有680万3D电视家庭用户,成为第二大3D市场,而亚太地区将排在第三位,预计将拥有460万3D电视家庭。
据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 Telecoms&Media预测,在预测的53个国家和地区中,北美作为最近3D电视普及最广的地区,到2010年底,占真正收看3D电视家庭总数的60%(见表1)。 然而,随着西欧和部分亚太国家的发展加速,这一比例到2015年底将跌至41%。事实上,3D电视到2015年底也远非发展成熟,其存在超出预测期的充足发展空间。
美国真正收看3D电视家庭的数量仍旧占主导地位,到2015年底,将突破870 万户。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为200万户,英国为160万户,韩国为150万户。 即便如此,真正收看3D电视节目家庭的比例仍旧非常之低。到2015年,全球比例预计仅为1.6%。与此同时,美国的收看比例则达到7%。
数字有线电视在真正收看3D电视家庭中的比例将由2010年底的38%增长到2015年的47%(见表2),即1040万3D有线电视家庭(占数字有线电视家庭的2.7%),到2015年,美国将拥有470万的3D有线电视家庭,日本、韩国位居第二,均为100万户。
3D电视在付费DTH家庭的渗透率将高于其它平台(到2015年将占3.7%)。 DTH运营商在宣传3D电视上表现得更加积极,这主要归因于它们欲将自己与其它有线电视和IPTV运营商提供的三合一捆绑服务、实时视频点播等高级电视服务的平台区分开来,并以此作为竞争优势。同时,只要拥有足够的转发器,DTH较大多数有线电视和IPTV运营商相对不易受容量的限制。到2015年底,在全球通过DTH真正收看3D电视的670万家庭中,美国占到了290万户,英国位居第二,为89.2万户,法国、日本位居其后,分别为4.5万户和29.1万户。
与有线电视和DTH 相比,通过IPTV真正收看3D电视家庭的数量则稍稍逊色。据预测,到2015年底,这一数字将为30万户,其中美国为76.6万户,法国、日本分别为42.6万户和41.8万户。
DTT平台上3D电视的渗透率相对付费电视平台较为缓慢, 部分归因于容量的缺乏,同时也由于DTT家庭不太可能愿意为额外的设备和节目付费。据预测, 到2015年底,将有210万的DTT家庭真正收看3D电视超过半数的家庭集中在西欧,尽管美国将是拥有3D DTT家庭数量最多的国家,为38.3万户。意大利排名第二,为29.6万户,西班牙、法国、日本位居其后,分别为26.5万户、26万户和25.9万户。
3D立体电视市场特征分析
(一)影响3D立体电视发展的因素
尽管3D电视具有无限前景,却在发展初期遇冷。有些业内人士称,发展较成熟的付费电视运营商将是开发3D这一新格式的最佳人选。这些运营商可以利用3D电视节目内容创造增值服务,并且鼓励用户订购价格更高的服务包。有些人则认为,其它运营商,特别是免费卫星电视广播商和平台运营商,承担着浪费资金和资源于3D电视却不能获得任何回报的风 险。2010年上半年,欧洲的付费电视运营商和广播商竞相宣布其3D策略,并且纷纷开展技术测试以及一次性观看,然而,目前只有部分运营商承诺将启动商业性3D电视服务。在采用3D电视的付费电视运营商中,只有那些通过卫星传送服务的运营商最适合采取此举,原因是它们相比有线电视、IPTV和地面数字电视拥有更多的可使用带宽。
第一,促进3D立体电视发展的因素。
3D电视有着许多关键的行业支持者,例如: 电视机生产商、内容提供商、广播电视机构、平台及卫星运营商,他们有着足够的共同影响力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若干部吸引眼球的好莱坞3D电影的影院上映,引起了消费者对3D的关注和需求。与此同时,制造厂商和游戏出版商3D游戏的开发促进了消费者对3D的整体需求, 3D制作的种类正在逐渐扩大。
体育节目作为3D电视的主要类型之一,期望将体育赛事以新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如图4所示。
3D电视节目和频道能够通过大多数现存高清机顶盒接收。
第二,阻碍3D电视发展的因素。
与早期高清电视相似,3D电视受到了内容匾乏的限制。3D电视节目内容的缺乏作为影响这一新格式被开始采用的关键,甚至可能会影响准3D电视机的销售。尽管3D的制作量在不断增加,集合充足的节目内容从而吸引大量的观众还需要一段时间。
与曾经的高清电视一样,体育比赛、电影、纪录片是3D电视最先呈现的,欧洲及其它地区的大多数3D电视试验都是围绕体育赛事进行的。但是,3D体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至少是高清电视节目的两倍,由于3D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更多的制作设备和创意投人,认定是否3D电视将会作为有价值的长期投资还为时过早。
家庭需要购买3D电视机才能够收看3D电视节目。然而,3D电视机价格较高, 尽管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价格会出现迅速跌落,但是已经购买了价格较高的准高清电视机的家庭则并不情愿这样做。
消费者不喜欢长时间佩戴3D眼镜,特别是由部分厂商提供的较重的眼镜。只有当技术发展到令收看者不再需要佩戴3D眼镜时,3D电视的发展才能够真正摆脱技术的限制,但这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如图5所示。
3D节目较高清和标清节目来说,占据了更多带宽,这也是运营商不愿意轻易放弃的。
还有许多标准问题需要解决,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不能对技术上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控制,就无法保证3D的视觉质量,这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以外,3D电视的商业模式仍未确定,同时人们对3D电视的自身优势以及3D电视如何最好地被广播商采用,制作吸引观众的节目仍存在疑问。在广播商和 运营商联合的商业模式中,由于成本在整个价值链中得以分散,使得新技术能够得到更快更广泛的应用。运营商将能够利用已有的高清机顶盒提供3D电视, 因此没有必要向消费者售卖或发放新的设备。然而,观众需要新的电视机,并且3D 电视在电视机价格有所下降之前,都将会是其进一步接触3D电视的最大障碍,尽管许多消费者购买设备的目的并不是收看电视节目,而是使用3D游戏和蓝光刻录。
有人认为,市场至今仍未得出3D电视究竟能够为其带来什么的结论。3D电视不得不成为一种同高清电视一样的自然体验,这是内容制作商都应当意识到的问题。附加费用、拍摄方面(例如需要观看者佩戴3D眼镜)等问题限制了3D制作的市场,致使3D电视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只是针对个别类型的节目, 因此就使得并非所有制作公司对3D的投资显得有意义。公共服务频道则对3D电视表现出担忧,他们将其看作一个能够影响其观点与地位的新技术。如果付费电视运营商能够通过启动3D电视服务而大量提高用户数量,这一现状将有可能发生改变。目前来看,3D正带动着电视行业从内容到显示终端的一系列变革。尽管目前的3D电视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是也显示出了日益强劲的发展态势。3D电视只有突破了现有瓶颈,才能够逐渐走向成熟,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更大的市场。
(二)国内3D立体电视市场特征
2011年以来,在上游面板企业和整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3D电视新品出现了一波集中上市的浪潮,新上市3D产品共52款,占整体3D型号的51%,尺寸布局由超大尺寸向中小尺寸渗透,同时,37、32英寸3D电视面市。
在3D电视产品日益丰富时,3D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同规格技术产品的3D/2D价格倍率从年初的1.5降至1.3,直接促使3D电视渗透率的提升。据奥维咨询(AVC)周度监测数据显示,3D电视渗透率已经达到6%,如图6所示。
伴随3D规模的快速上升,3D电视的品牌格局也发生变化,从以几个外资寡头竞争的格局过渡到群雄逐鹿的阶段,而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品牌集中度减小,国内品牌份额显著上升。
2010年是3D电视元年,3D市场主要是国外品牌唱主角,索尼、三星占据7成以上份额。伴随着国内品牌的积极推进,国内3D电视市场竞争格局骤变。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国内外品牌3D产品市场份额比重已从2010年的17:83提升到当前的42:58。
第二,偏光式3D份额激增,低价3D产品方案见成效。
目前,市场上眼镜式3D电视主要分为主动快门式(SG)和偏光式(PR)技术, 两种技术在显示效果、成本、使用方便等方面各有所长,终端市场中主动快门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CCFL偏光式3D产品上市后,依靠低廉的价格,其销售规模得到迅速提升,将偏光式3D电视市场份额推升到40%,如图7所示。
关键词:动漫产业;中国动漫市场;优劣势分析;解决方法
一、动漫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1.动漫市场的起源
动漫市场是动漫的衍生品,而动漫市场,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动漫市场起源于日本,目前在我国,动漫市场消费主流则是90后。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并简称,是只在汉语中存在的特有名词。
2.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
中国动漫起步比较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开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国动漫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著名的“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动画,比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而且《铁扇公主》在当时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和战争,在1942年后开始中断;2蓬勃发展阶段(1949年到1965年):在20世纪中期,我国的动画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时期,除了万氏兄弟投入动画创作外,一大批的人才开始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例如经典之作《大闹天宫》,而且当时《大闹天宫》可谓是国内的顶峰之作,不管从技术和声效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随着《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一棵白菜》等影片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达到了一个顶峰;3时期(1966年到1977年):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小号手》《小八路》,在人们思想中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4缓慢发展时期(1978年到1998年):由于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动画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作品开始百花齐放,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等,但是这个时候的动画创作者并没有多大的突破,手法依旧按照万氏兄弟的风格,由于没有很大的突破,所以此时的中国动画界进入了反思,同时中国开始引进外国的动漫;5探索时期(1999年至今):由于中国不断引进外国的优秀动画,国内动画看到了自身的明显差距,于是开始进行探索与发展,比如《宝莲灯》就是当时动画界创新的产品,由于国家的逐渐重视以及各种政策的出台,国内动画发展进入了探索与发展时期。
二、中国动漫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动漫发展历来已久,作为新兴产业,极具爆发力和潜力,我国从2004年开始设立首批动漫产业基地,以后每年以年产量20%的增幅增长。到了2011年,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每年生产国产动画276部,其动画时间长达19万分钟,约占我国总产量的73%,其年产值高达1000亿人民币。因为动漫产业基地的建立,我国动漫生产量远超日本,年生产量达世界第一。我国动漫市场虽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动漫市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
1.市场定位以儿童为主,忽略了成年人市场
一个好的市场定位,能够使建立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特色,是参与现代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例如我国动漫的代表之一《熊出没》,《熊出没》是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出品的系列动画片中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森林保护者熊大和熊二与破坏森林偷伐树木的光头强之间上演的一幕幕搞笑对决的故事,《熊出没》可谓是我国动漫市场定位的最好代表,我国动漫市场的主要定位是儿童,所以每年的动漫产品也主要针对儿童,因为忽视了成人消费群体,所以我国动漫市场一直占据着“儿童领域”,但儿童终不是消费主体,所以我国的动漫因为定位问题流失了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望眼日本,日本的动漫市场定位是儿童和成人,而且很多产品是老少皆宜,所以日本动漫的因为定位明确加上剧情丰富,迅速占据了我国动漫市场的消费主体。
2.内容题材以模仿抄袭为主,缺乏创新
一部好的动漫必须要有好的剧情,这也是开发市场占据优势的前提,我国动漫的年产量虽然世界第一,但精品却很少,其中很多产品都是以抄袭日本动漫为主,例如我国的动漫产品“大耳朵图图”明显就是抄袭日本著名动漫“蜡笔小新”,不管从剧情还是人物语言和性格处处显示出蜡笔小新的影子。因为中国动漫创新的不足加上动漫人才的相对缺失,所以在创新问题上是中国动漫的致命缺点。
3.市场培育的不完整
传统动漫市场,主要分为播出市场、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其中衍生产品市场最为火爆,而且盈利也是最多。在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漫市场,往往是在动漫人物上下足功夫来做宣传与开发,例如“初音未来”、“哆啦A梦”、“lovelive”等,其衍生品的收益占据了全部收益的60%以上。而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我国的动漫收益主要来源是拿稿费和国家补助,因为衍生品的开发比较慢,所以很多产品往往无果而终。
三、中国动漫市场的发展定位与改进策略
1.中国动漫市场的发展定位
由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主流文化对动漫的认知过于低下,以及国家政策的片面性等,导致国内动漫一直处于很低的地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误导,所以导致我国的动漫市场定位主要以低龄化为主,这就导致了本土动漫与市场的严重脱节。根据国内的一项动漫消费群体调查报告,我国动漫的受众人群已经不再是低龄儿童的专利,青少年和成年消费群体逐渐占据了主流。据调查,我国动漫消费人群中,13岁及以下的人群占据受众人群总比的11%,14岁至17岁的消费人群占据受众人群总比的59%,18岁以上的消费人群占据受众人群总比的30%,但是由于国内动漫的定位原因,这些受众人群中,喜欢日本动漫人群数高达80%,而喜爱国产动漫的仅为7.3%,而且喜爱国产动漫人群大多数都是低龄儿童。因此,从动漫受众人群来分析国内动漫市场消费,国内动漫市场消费主力年龄堪忧,过于低龄化的定位,肯定会导致动漫市场发育不良。所以,国内动漫市场应当从新定位,根据国内动漫消费主力比例来进行市场开发,应当以青少年和成年人为主,儿童消费为辅,在定位上应当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我国动漫市场才能进一步发展,逐渐挽回流失的消费群体,让我国的动漫市场发展得更好更快。
2.中国动漫市场的改进策略
望眼国内,中国的动漫市场的发展也是有了一段时间,虽然国内市场被日本动漫所占领,但是日本动漫确实有优秀之处,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应该戴有色眼镜去看日本动漫,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在沉稳中进步与发展,为国内动漫产业发展添加动力。据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的《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现阶段,中国动漫行业还处于成长期。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国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4984万人,而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则是达到了1亿人,而且,核心二次元用户还会稳定增长,2016年规模已达7008万人,随着动漫IP化运营日益显著,动画电影不断渗透,2016年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2亿,这无疑是国内动漫市场开始火爆的好消息。那么,我国动漫市场的发展需要哪些改进呢?
(1)应当着重以市场营销化手段为主。
众所周知,动漫产业的原创与开发制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对市场依赖程度比较高,所以动漫企业应当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着手加强区域化的合作,即强强合作,使人财物等资源更好地利用与发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模式,而且对影响力较大的动画着手宣传与,并且也着手开发其周边的产品,在渠道与宣传的方面上下足功夫,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普及率。
(2)扩大政策资金的来源。
国内制作一集动画的成本大约为3万元左右,而这个数字和日本的相比,足足相差了17倍,所以由此看出,制作动画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动漫产业是新兴产业,有科技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同时也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周期长的产业属性,所以,动漫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很不好发展的,所以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国家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不仅要创作出好产品,更要走出国门,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
(3)注重产品创作。
一部好的动漫,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还要有好的题材与构思,所以这就需要创作者的思维足够活跃,国内动漫的最大诟病就在于抄袭日漫与产品定位低下(即主要针对9岁及以下儿童),因此,创作者应该针对成人动漫做功夫,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放弃儿童市场,但是从消费能力来说,儿童终不是市场消费主流能力,所以要“避轻就重”,定位应当是以成人(14岁-35岁)为主,而且还要学习日本动漫的“取景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创作手法,贴近生活与社会,不能让“动物角色”占领了国内市场主流。
(4)产品应当追求质量为主。
国内动漫,国人的最大评价就是“有数量没质量”,粗制滥造,主题不明确,剧情老套等,因此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而日本的动漫产品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国内的消费群体开始热衷与日本的产品,并且在其影响下成为死忠粉,比如“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的主角之一的加藤惠的等身手办出售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虽然产品达到每个人民币11万元左右,但是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因为是限定版,而且是抽奖模式),而且出售当天的火爆场面更是难以言喻。
(5)注重周边产品的开发。
动漫周边也是漫画、动画的一种延伸,也是漫画、动画文化的一种延伸。动漫周边的产品也同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动漫业,能完整开发衍生产品的比较少,由于动漫品牌意识不强,再加上行业版权问题,以及盗版问题的普遍存在,所以中国动漫爱好者的消费习惯往往是正版和盗版相结合。所以,这就要我国动漫产业要创作出好作品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品牌意识的增强,因为一个好产品的周边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例如日本(动漫年营业额)更是超过90亿美元,其中周边产品的开发更是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一个好的产品是重要的,有了好的产品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结论纵观我国动漫市场,可谓是相当火爆。21世纪,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动漫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颖之星,在我国应该好好地进行引导与发展,更是要摈弃“动漫只是给小孩子看的”的想法,我国要努力打造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在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与支持力度,走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动漫衍生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5.
[2]艾瑞咨询.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R].2015.
[3]王栋.中国特色动漫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杨鹏.中国动漫产业现状问题及引导策略[R].2013.
融入度社会距离外来务工人员城市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城市的外来工工作人员数量急剧扩大,还呈现出“家庭化”,“常住化”趋势。随着人口移动的规模不断增大,人们给了农民工一个尊称——“新市民”。
据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外出新市民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增长3.4%;举家外出新市民2966万人,增加107万人,增长3.7%。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新市民8445万人,减少56万,下降0.7%(摘自:2009年新市民监测调查报告)。大批的新市民来到异乡工作,他们是否有归属感是很值得政府的关注的,这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包容度,体现现代文明的进程,更有助于城市秩序的稳定,健全社会功能。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可以总结出:总体来说,城市生活融入程度低,其中低收入群体融入度较低,高收入群体融入度高;青年人比其他年龄段融入程度高;岗位不同,融入度也不尽相同。
在调研的200名对象中,所有人都认为,在南京有一套住宅可以让自己觉得融入到这个城市中,然而,南京的高房价不是一般的新市民可以承担得起的,也就是说,在很多新市民的观念中,距离融入城市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我们可以认为,新市民有足够的资金和当地人拥有同样的消费水平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城市,而非“别人的友好态度”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了钱即可换来别人的尊重,然后就能让自己觉得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192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和伯吉斯著的《社会学科导论》中首次提出“社会距离概念”,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距离的大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来自条件较差的农村或偏远的省市,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居住环境,交流人群,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当地人出于本能的心理将他们排除在自己的生活圈外,同时新市民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早已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也不愿主动与外人沟通交流。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让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人的社会距离在拉大。
在我们调研对象中,67%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的朋友仅限于自己的工友或老乡,和其他人没多少接触,一来,他们的闲暇时间较少,其次,他们对城市人有种回避心理,不愿意有多的交流。现在新市民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歧视,为数不少的城市人觉得自己是本城市的主人,收入,地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于是产生了歧视心理。大部分新市民在城市中做着本城市人不愿做的最基层的工作,收入较低,而城市的消费水平比较高,这一现实让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衣服简单脏乱的形象深深映入我们的脑海中,再加上很多新市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话语中多少都存在不雅词语等多方面因素加总在一起,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和高楼林立的城市格格不入,因此对他们敬而远之。
另外,民工市场的负责人提到,民工市场周围小区的治安较其他地方来说比较差,犯罪率高,因此,部分市民甚至害怕和新市民有交往。而且,新市民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比城市人卑微,于是,更多的新市民聚居在工作场所附近,不仅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开支,也可以让他们有融入感,当然,这种融入是指融入他们生活圈而不是融入所在城市,新市民更愿意把自己“围”起来,形成一个小团体,避免与外交流,寻找那一份归属感。在他们看来,衣着简单朴素甚至脏破的自己完全和着装干净华丽的当地人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很多人在做出尝试之前就断定,当地人不愿意与自己有交流,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没人愿意面对外人投来的不好的眼神,因此,选择远离。外来务工人员心理上与这个城市以及本地人存在隔膜,本地人也不愿意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新市民也对本地其他人群有着偏见,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调研对象中,所有人都认为城市人好坏参半。根据博格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观点,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偏见越深,就越不愿意与该群体成员交往。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阻碍,有些人带着仇视的心理甚至恶语相对,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社会距离较大的表现。双方都不愿主动去尝试交流,只能让彼此间的猜忌,避讳变多,社会距离也随之加大。
与收入较低的新市民相比,已在城市定居,收入较高的新市民城市生活融入度就高得多。在我们调研对象中,有一位在10几年前来到南京打工,现在开了自己的饭店,年收入10多万元的先生,他平时也在南京某高校做厨师,在他看来,已经在南京有套房子的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城市。在管理学家韦伯看来,地位和社会距离里有相关性,概言之,社会地位决定了社会距离,社会地位悬殊的群体之间保持距离和相互排斥。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收入,财富,声望等等对生活融入度都具有影响,想融入城市生活就必须要打破悬殊,而这些,必须要靠较高的收入来实现。进城务工的工作人员可能刚到城市收入较低,显得与城市格格不入,而机遇却可能让他们有了较高的收入,当他们消费水平较高时,也许他们仍然干着较为基层的工作,但他们有多余的资金享受较高的服务,他们可能已经完全适应了所在城市,适应了周围的生活。
在我们调研对象中,明显的青年人比其他年龄段人融入度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青年人没有家庭负担,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生活而工作的,青年人又是这个时代的新兴群体,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外来人,爱玩是天性,有激情有活力是共性,尤其是男青年,他们呼朋唤友,放假便会四处游玩,他们没有下一下的烦恼,而他们的父母仍有能力工作,因此,他们可以说是为自己而工作。很多青年新市民和周围本地人打成一片,他们觉得生活在这个城市没什么特殊,他们和城市青年相似的消费,相似的进行娱乐活动,虽然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是种负担,但年轻好面子的青年人仍旧乐在其中,可能,他们之间的友谊没有地域差异,只要有共同的话题就可以相处甚欢。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收入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相互间的交流联系,缺乏交流是群体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比收入与年龄两因素,工作性质的不同也是城市生活融入度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对一些在服务性行业工作的新市民进行调研,比如说理发师,在他们看来,生活在新的城市没什么不适应。而处于像建筑行业这样靠体力赚钱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在感慨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容易,不喜欢城市人地冷漠等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人心态差异很大。在服务行业的人由于每天都会接待很多客人,主动去交流搭讪让他们跟得上社会的潮流,而且,处于服务性行业的新市民也更注重自己的形象,因此,市民会觉得没有距离感。而建筑工人大部分时间在工地上,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不算清洁的外表,多多少少都会让市民侧目,彼此间的距离加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结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尤其是家庭负担比较重的成年人,他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赚钱养家上,而不关注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不注重自己的外表,与此同时,很少与外界交往,生活在自己世界的他们渐渐地与外界产生隔膜,在他们看来打工城市只是他们打工赚钱的地方,而不是家,可以说,他们和这座城市的感情并不深厚;而从新市民渐渐地变为有一定钱还有一定地位的人时,他们渐渐关注自己的仪表还有对外交往,可以说,他们的需要更上一个层次,根据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新市民的生理,安全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要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较富有的新市民可以说过着和城市人差不多的生活,而长时间的对外交往,他们对于这个城市更加了解,生活的融入度也就高得多;最后,年龄的大小对于生活融入度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没有家庭生活负担,且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他们可以说很多的是“月光族”他们享受着城市中比较高的生活水平,乐于交往,所以他们的生活融入度也要高得多。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当这群人渐渐走向婚姻殿堂,家庭的负担逐渐重,他们很可能会像他们父辈那样渐渐走向封闭,渐渐脱离城市生活。
另外,一味地指责市民也是不合理的,正如上面所述,由于双方的接触少,新市民身上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两者处于互不了解的地位,正因为社会距离的加大,才让市民不愿接触新市民,这是符合人的心理的,当然,不排除一些居高临下的小市民,不过,我们相信,更多的人是愿意与新市民友好相处,因为我们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交集,那就是——交流与形象。俗话说,人以类聚,这是自然界动物的天性,人们之所以有距离,是因为彼此间的相似点较少,因此,拉近距离,提高融入度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虽然任重而道远。
对于新市民的重视是每个城市应尽的义务。首先,政府应该保障新市民的基本生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不力让新市民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的需求仍然停留在低层次,因而他们与这座城市,与市民存在着社会距离,因而不能很好的融入这个城市。因此,他们在心里上的不喜欢可能转化为犯罪,所以,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新市民,把城市建成一个博大,包容的城市。政府每年应当拿出更多的财政收入扶持新市民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作为新市民,也要从心理和行为上提升自己,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让自己更具内涵。同时,也要多多对外交往,用自己的淳朴感染别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此外,对市民还有一定的要求,市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新市民进城务工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承担了很多工作,作为市民,不该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应该用理解和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们。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兄弟姐妹来到城市安家落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城市成为他们的家,努力缩小社会差距,让新市民的城市生活融入度提高,共同建设我们的城市,让城市文明度提高,让我们一同努力,一起期待!
参考文献:
[1]帕克,伯吉斯.社会学科导论.
个人创业计划书1 一、摘要
无论是创业还是要经销新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选择新产品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准备将产品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发展,还是仅仅作为现有产品的一种补充,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目的,目的的不一样决定了自己在此项项目上将投入的资金、时间、精力和操作方式都不一样,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甚至就决定了该项目的最终命运。
二、项目介绍
经过对网上商店的调查报告。做出以下网上开店的流程:
1、开始并不在网上,而是在你的脑子里
你需要想好自己要开一家什么样的,在这点上开网店与传统的店铺没有区别,寻找好的市尝自己的商品有竞争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2、选择开店平台或者网站
你需要选择一个提供个人店铺平台的网站,注册为用户。这一步很重要。 大多数网站会要求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注册。在选择网站的时候,人气旺盛和是否收费、以及收费情况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标。现在很多平台提供免费开店服务,这一点可以为省下了不少金子。
3、向网站申请开设店铺
你要详细填写自己店铺所提供商品的分类,例如你出售时装手表,那么应该归类在“珠宝首饰、手表、眼镜”中的“手表”一类,以便让你的目标用户可以准确地找到你。然后你需要为自己的店铺起个醒目的名字,网友在列表中点击哪个店铺,更多取决于名字是否吸引人。有的网店显示个人资料,应该真实填写,以增加信任度。
4、进货
可以从您熟悉的渠道和平台进货,控制成本和低价进货是关键。
5、登录产品
你需要把每件商品的名称、产地、所在地、性质、外观、数量、交易方式、交易时限等信息填写在网站上,最好搭配商品的图片。名称应尽量全面,突出优点,因为当别人搜索该类商品时,只有名称会显示在列表上。为了增加吸引力,图片的质量应尽量好一些,说明也应尽
量详细,如果需要邮寄,最好声明谁负责邮费。 登录时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设置价格。
6、营销推广
为了提升自己店铺的人气,在开店初期,应适当地进行营销推广,但只限于网络上是不够的,要网上网下多种渠道一起推广。例如购买网站流量大的页面上的“热门商品推荐”的位置,将商品分类列表上的商品名称加粗、增加图片以吸引眼球。也可以利用不花钱的广告,比如与其它店铺和网站交换链接
7、售中服务
顾客在决定是否购买的时候,很可能需要很多你没有提供的信息,他们随时会在网上提出,你应及时并耐心地回复。但是需要注意,很多网站为了防止卖家私下交易以逃避交易费用,会禁止买卖双方在网上提供任何个人的联系方式,例如信箱、电话等,否则将予以处罚。
8、交易
成交后,网站会通知双方的联系方式,根据约定的方式进行交易,可以选择见面交易,也可以通过汇款、邮寄的方式交易,但是应尽快,以免对方怀疑你的信用。是否提供其它售后服务,也视双方的事先约定。
9、评价或投诉
信用是网上交易中很重要的因素,为了共同建设信用环境,如果交易满意,最好给与对方好评,并且通过良好的服务获取对方的好评。如果交易失败,应给予差评,或者向网站投诉,以减少损失,并警示他人。如果对方投诉,应尽快处理,以免为自己的信用留下污点。
10、售后服务。
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是生意保持经久不衰的非常重要的筹码,不同的与客户保持联系,做好客户管理工作。
三、市场竞争分析
1、选对产品钓大鱼
要在网上开店,首先就要有适宜通过网络销售的商品,并非所有适宜网上销售的商品都适合个人开店销售。
2、根据业内人士的建议,通过对网上出售产品的细分发现,合适网上开店销售的商品一般具备下面的特点:
1)体积较小:主要是方便运输,降低运输的成本
2)附加值较高:价值低过运费的单件商品是不适合网上销售的。
3)具备独特性或时尚性:网店销售不错的商品往往都是独具特色或者十分时尚的。
4)价格较合理:如果网下可以用相同的价格买到,就不会有人在网上购买了。
个人创业计划书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年轻人就业家里增大,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来为自己充电,而中老年人也需要阅读书籍来事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因此,20xx年创业开一家书吧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计划摘要
(1)书吧经营范围和性质:
⒈、书吧将向大众(主要是大学生和普通工薪族)出售各种时尚杂志、体育报刊以及网络畅销书籍
⒉、同时店内设置半封闭式包间,提供咖啡,茶等饮料以供读者休闲聊天
⒊、书吧提供书籍订阅服务
(2)主要商品:
⒈、各种杂志和报刊,涵盖美容,体育,经济,政治,军事,旅游,画册
⒉、网络畅销书籍,包括当红网络小说,哲学类书籍等
⒊、各种茶水,咖啡
(3)消费对象:在校大学生,普通工薪族
二、书吧地址
书店选址的黄金地段主要有地处拐角的位置、学生聚集地附近、住宅区地段、三叉路口四处,因书吧主要消费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故书吧地址处于浙江某大学附近
三、书吧装潢
装潢预算:4万~5万元
装潢设计:
⒈、书吧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主要经营书籍销售并设有一个稍大型完全开放式包厢,二楼设有单个包间,内设桌椅。
⒉、书吧整体以蓝为主色调,颜色由淡蓝至深蓝随由一楼向二楼渐变,轻松而又不失典雅。
⒊、单个包间则依各种不同主题如动漫,军事,文学等分别设计壁画,灯光。
⒋、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吧台,提供各种茶水,饮料。
四、管理结构
店长1名,主要负责图书的选择与进货,协调和管理店员工作,同时店长负责店内的财务管理,财务采用日结制,即当天进行财务的`结算,并填制报表,每月末进行盈亏计算
店员1―3名,主要负责店内的服务与清洁,并采用店员考核制与奖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五、市场预测
(1)商品特性:书籍销售为主,辅以休闲娱乐
(2)消费者特点:年龄在17―30之间,追求时尚,渴望激情,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3)价格决策:因消费者主要为大学生则价格定位不宜过高同时为了维护书吧利益也不宜太过低廉
(4)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
推出读者会员制,会员享有购书折扣优惠,可以在保持书刊完好的条件下免费借阅图书,收取茶水费用及包间费用
采取发行传单的形式宣传书吧
定期推出包间特价优惠
六、书籍来源
出版社、图书批发市场和个人工作室(注意折扣问题,出版社折扣一般为部分教材8折外,其他书籍大都在6.5至7.2折之间)
七、风险与风险管理
⒈、很多畅销书往往只有一二个月的市场效应。这就需要书商不断地跟踪图书市场,结合读者关心的问题及时对书的结构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⒉、书吧特色难以持久保持。这就要求店长有独特的文学视角,坚持自己的的特色。
八、成长与发展
扩大单店规模。(营业面积、经营品种、经营范围)这种方式风险较大,需要依靠对当地市场容量的充分了解和合理预测,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个人创业计划书3
一、计划书摘要
1、 我们需要开一家以各式甜品为主的甜品店。这家甜品店中的甜品将被市场所喜爱。
2、 这些甜品所针对的顾客群分布各个年龄层,从小朋友到老人都会喜爱的各式新型甜点。
3、 在目前的甜品行业内,有非常多的甜品,但是一般都是面对的顾客群都是年轻女性,缺乏一类面对全部人群的甜品店,而且一般的甜品店中的甜品都是差不多的,很少有新意。所以在市场上很少有这类型的甜品店。
4、 我目前所拥有的资本是本身对甜品这个行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懂得如何去研制新的甜品以及吸引更多的顾客。其次就是可以招募到研制甜品的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研发。
5、 一个新的甜品推出后,自然会吸引一定的顾客群,然后再慢慢研制出各类新的甜品,从少到多,做出越来越多的属于本店特色的甜品,在甜品行业中做出自己的特色。
二、事业描述
我们所要进军甜品行业大学生甜品创业计划书范文大学生甜品创业计划书范文。目标顾客是社会大众。有人误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喜爱甜食,其实是个错误。事实上,口味的喜好并无性别之分,许多男性也喜爱甜品。不少年轻女子为了保持苗条身段或为了减肥,往往视甜食为洪水猛兽。而且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理智所以甜品店的目标顾客并不只是年轻女性,而是面向各身份,各品味,各年龄层次的顾客,大众经营。
先以销售已经存在的产品为主,在赚得第一桶金时,招募研制人员研制新型的各式甜品,开创本店特色。
三、产品描述
我们这家甜品店经营范围为中西各式甜品。品种包括香港水果甜品,西米类,双皮奶,芝麻糊,豆花,凉粉,凉茶、、冰淇淋类、冰淇淋曲奇饼类、沙冰刨冰类、羹(露)类、调味乳制品类、龟苓膏,沙冰,刨冰,糖水,粥,果汁类,布丁,药膳滋补炖品,中式传统点心类等。
四、原料专业,放心更多
本甜品店与知名品牌饮用水、乳制品以及其他原材料的地区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甜品店内点餐区域和各类宣传品上进行标识。从原料供应商值得信赖的角度出发,给顾客一种食品安全能够确切得到保障的感觉。
五、品种丰富,选择更多
众口难调。甜品店要尽可能让甜品口味适应各个年龄层次,各类品味的人大学生甜品创业计划书范文工作计划。推出诸多款式的甜品可供各类顾客挑选。
“奢华品的基础就是客户服务,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小组讨论者考瑞・嘉彭(Cori Galpern)说。她是汤姆・福特国际公司(Tom Ford International)全球市场营销与广告总监,这家公司是时尚圈设计师的成长摇篮。“我认为,我们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失去一批追逐时尚的客户。那些在一年里买上一打名牌鞋子的人士,他们现在另有选择。奢华品牌的核心是真正富有的客户。”
谁能在未来两年里依然富甲一方,以及他们将如何花费其可支配的现金,这些正是萦绕在小组讨论者脑海里的问题。小组讨论者中不乏一些久负盛名的奢侈品和高档服装品牌的资深营销大师,这些品牌包括古驰、普拉达乃至汤姆・福特、欧莱雅。
维护品牌声誉,防止品牌价值受损
小组讨论者一致认为,在经济衰退期,即便是高端消费者也会发现自己捉襟见肘,但对于奢华品牌来说,因此而去追随居于社会经济底层的消费者将是一个糟糕的策略。“我们不想看到因大幅降价而使品牌变得廉价,”巴黎欧莱雅护肤品品牌经理布莱德・法瑞尔(Brad Farrell)说,“因为你不想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当尘埃落定,你仍然要维护你的品牌声誉。”
的确,日益加深的经济衰退已经成了这些奢华品牌营销大师们的热门话题,不过让人吃惊的是,这个话题如此热门,以至于他们几乎无暇讨论会议的原定主题―“在扁平的世界里锁定新的奢华品消费者:发现全球奢华品市场里的发展机会。”
数名小组讨论者表示,他们的公司在未来几年里仍然充满信心,并会向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进行扩张,其中包括“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及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国家。但是他们又补充说,快速发展的金融风暴可能会阻碍他们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计划。亚历山大・基勒思比(Alexandra Gillespie)在担任古驰集团副总裁后,创立了以奢华品市场营销为主的FLR集团,她对“过度关注新兴市场的奢华品行业”提出警告,因为这些市场也将深受经济低迷的影响。
许多专家认为,日益加深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济上的痛苦,将会不成比例地落到这些行销高档香水、时装或精美时尚饰物的营销人员身上。贝恩公司(Bain)在今年10月公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包括鞋类产品、珠宝、时装在内的个人奢华品行业已经出现发展速度放缓的信号,如果目前放缓的趋势继续下去的话,2009年的销售额将会下滑3%~7%。基勒思比坚持认为“2009年将是奢华品行业历史上最差的一年”。古驰集团最近表示,由于经济低迷,古驰集团今年第三季度的效益是2005年以来最差的。
部分观察家指出,在经济困难时期,炫耀性消费似乎已经成了非美国式做法。著名趋势分析学家费斯・波普康(Faith Popcorn)最近指出:“如果你路过纽约麦迪逊大街的芬迪和普拉达专卖店,你就会发现这些商店门可罗雀。妇女们都在自己的衣橱里‘购物’。即便你买得起,你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去买。”
但是在小组讨论会上并未明显出现此种沉闷的论调。一些小组讨论者指出,他们的核心客户群,那些真正的富人,可能会削减一些开支,但是不会对奢华品采购“一刀切”。普拉达(美国)市场营销和广告执行副总裁兰迪・卡巴特(Randy Kabat)指出,普拉达大约50%的销售额来自5%的客户。她担心在经济衰退期,对于普拉达来说,会流失一些所谓的“追逐时尚”的中产阶级消费者,那些购买名牌包袋时一掷千金的花季少女。
小组讨论者认为,经济低迷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可能会盼望一些高端品牌降价出售。对此,法瑞尔表示,可以采取的一个措施是,只要货真价实的香水没有被稀释,可以将香水装在较小的瓶子里出售。“品牌诚信依旧保持,但是产品的价格更能够被消费者接受。”法瑞尔还想到了另外一个做法,就是通过中间市场零售商销售一部分产品,例如 Target店乃至售卖护肤产品的CVS店等,因为在经济衰退期,即便是美国的高端消费者也会到这一类商店购物。
关键在于,不要采取任何会使知名奢华品牌价值受损的措施。“良好的管理能够让品牌经受住逆境的考验,时尚不会改变,你必须坚持到底。”帕特里克・艾波查拉彻(Patrick Abouchalache)说。他是纽约罗伯茨・米塔尼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专门对零售业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者一致认为,高端奢侈品公司与大型大众消费品公司相比,两者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型大众消费品公司通常会寻找一定规模的市场空缺,然后推出新产品填补市场空缺。但对于奢侈品而言,其业务计划依赖于设计师的艺术想象,并以此吸引消费者。
卡巴特说:“你在购买高端时尚商品的时候,其实是在购买一种生活方式。你在购买某些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正是通过高端时尚商品反映出来的。”缪西娅・普拉达( Miuccia PRADA),这位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公司的米兰设计师,非常乐意把新产品营销工作让给别人,这样她就可以专心于欧洲时装秀。卡巴特指出:“普拉达获得了创造时装新款式的自由,同时也为她的时装带来了新的思路。”
重新定义品牌,销售“华丽主题”
由于必须刻画奢华品的形象,这些营销人员声称,与大众消费品公司相比,他们必须采取独特的方式保护公司旗下的品牌。嘉彭指出,她的公司拒绝在纽约时代广场树立汤姆・福特的数码广告牌,因为这种做法不够高级。汤姆・福特把香奈儿作为竞争对手,嘉彭反问道:“香奈儿会在时代广场树立广告牌吗?”
但是,这并不表明奢华品公司不想让自己的产品接触广大受众。的确,卡巴特非常认可自己的奢华品“Target 化”趋势。Target是一家遍布美国各地的大众商品零售连锁店,销售的商品有着较高的审美品位,档次较高,其顾客的层次比较高。但是,她仍然指出在美国可以进一步培养顾客对精美设计的鉴赏力。“在欧洲,时尚与设计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不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诚然,奢华品营销人员认为,如果能成功地营造出需求的光环,他们就能度过金融危机。这也许违背了人们的直觉,但是艾波查拉彻认为,消费者对于Cheerios谷类食品等消费品的需求是有限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奢华品的需求则是无限的。“时值艰难岁月,你在回家的路上,你必须买那个手袋。时代不同,驱动购买行为的因素不同,仅此而已,因为消费者总是要使用手袋的。”
但是为了增加利润,时尚公司现在可能会注重迎合自己最优秀、最忠诚的消费者,使用电脑技术逐步提供高档产品的量身定制服务,专门针对顾客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裁剪。小组讨论者表示,个性化奢华品(例如服装或眼镜设计)能够让顾客成为频频光顾的回头客。
“每个人都想拥有时尚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拥有你的产品10年,或者15年。”艾波查拉彻说。设计师量身定制的奢华品包括字母花纹的皮包、构造独特的饰物和个性化的香水。普拉达设计了一款简单、精美的尼龙背包而起家。卡巴特认为,普拉达正在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量身定制能让顾客感觉特殊和与众不同”。
“现在不是惊慌失措的时候,现在是定义和重新定义品牌的时候。”基勒思比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组讨论者对海外新兴市场的短期前景没有特殊兴趣,但是他们的公司正在捕捉合适的时机进入海外新兴市场。例如,汤姆・福特已经授权在北京、香港和迪拜开设特许经营店。汤姆・福特认为迪拜在亚洲举足轻重,准备向中东国家的男士销售“迪沙沙”(Dishdasha)长袍。
法瑞尔指出,欧洲的许多需求来自东欧国家尤其是俄罗斯,2007年和2008年的石油价格飙升使俄罗斯成为石油富国。但是他担心这些国家的金融泡沫会很快破灭,所以他的建议是:“你真的要小心翼翼!”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但是奢华品营销人员表示,他们的主要任务仍将雷打不动:将富有魅力的生活方式销售给追逐时尚的消费者。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18172)
摘要:香港职业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职业教育以及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从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探讨香港职业教育的各组成构件,包括职业教育设计理念、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等,可以为内地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 :供需契合;香港;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69-05
香港教育体系概述
香港的教育体系沿袭了港英当局“三二二三”的模式,与内地的情况不太一致(如表1所示),了解香港的教育框架是了解香港职业教育的基础。香港教育部门不仅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文凭审核上实行统一标准,更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进修可以获得与学术教育衔接的学位。
2009年9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香港的教育体系开始实行改制,即改为“三三四”模式,学生考大学的门槛由原来的中学会考改为与预科考试合二为一,即实行高考。但目前还是保留了预科考试,如表2所示。
香港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下属机构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学生资助办事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以及职业训练局。职业训练局于1992年改制,即原来的职业训练局属于政府公务员单位,1992年训练局内的员工可自由选择仍保持公务员编制或者选择成为训练局内的正式员工,如下页图1所示。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统筹管理香港的教育事务。其中,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简称教统会,成立于1984年2月)是香港的非法定组织,负责按照香港社会的需要向香港政府提供有关整体教育事务,包括中小学及统筹专上教育(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至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训练局),在职业教育方面,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在初中阶段,对进入职业先修学校的学生进行初级职业培训。而作为香港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完成,其中包括中级职业培训与高级职业培训,如图2所示。
职业训练局下属8所教育学院、4所专业发展中心及1所高中学校。各个学院所针对的专业、学历层次及职业各不一样,如图3所示。
这个体系由就业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两部分构成,就业前教育是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预备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
香港职业训练局所提供的研读课程以及学历学位授予的机构如表3所示。学生可选择在完成不同级别的学习后申请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历,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获得高一级的文凭。初级职业教育又称技工课程教育,由职业先修中学、工业中学和实验中学承担,接收中学三年级学历的学生,相当于内地的职业高中、中技、中专。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学徒训练,才能担任操作工、服务员之类的工作。
中级职业教育又称技术员课程或高级文凭、高级证书课程教育。接收中学生,学制2~3年,学生毕业后可担任技术人员或“白领”文员。高级职业教育又称技师课程教育,相当于内地的大专,由得到香港政府确认的综合性大学的工科院系承担。入学条件严格,招收有大学预科程度并达到大学入学标准的学生,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必须参加实务性训练和相应的专业学会考试,才能取得技师资格,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
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微观层面来看,香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之初进行了较为严谨的市场评估和供需调研,以了解这个行业对于人才能力层次的真实需求。整个专业策划阶段必须在相关委员会的监督和参与中进行,这些委员会包括学科委员会和训练委员会。一般而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以后,首先,课程小组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如人力资源报告以及来自政府、雇主企业的新课程开发建议,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然后,将设置每个科目(即内地所说的专业)的概要、教学方法、评核准则、课程管理方式以及教学资源需求结合形成课程建议书,提交给职业训练局的学科委员会等讨论。再次,将邀请大专院校及来自各个层面的专业人士对新专业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课程开发建议交学校组委会批准,批准后正式推出。新课程推出以后,课程开发小组还将进行反馈评估,审核毕业生就业情况、雇主企业反馈情况、课程需求的调查报告等,以不断更新和完善该课程的内容,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如图4所示。
(一)供需契合的专业开发理念
香港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就定位于为香港的经济建设提供急需的人才,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着重考虑了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后所需要的人才缺口。在香港经济构成中,90%以上为第三产业,对金融业、服务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因此,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酒店旅游服务业、厨艺、海员培训等方向的课程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崇。为配合创意工业发展,培育世界级设计人才,成立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院的使命是要成为业内翘楚,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设计教育及持续进修课程。具体学科包括产品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时装及纺织设计、印刷及数码媒体、电影、电脑游戏、玩具设计、首饰设计、钟表设计、眼镜及配饰设计等。
这种供需契合的理念在内地也较为常见,但是其紧密程度相对较弱。如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类需求主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物流行业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初级职业技能,而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增加了行业管理人才的需要。内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时,讲授的知识仍然未能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大专三年级的学生毕业后,在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及职业规划等各方面仍未能符合岗位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学生个人素质与全面发展
课堂教育 包括正规课堂教育、非正规课外教育和互通教育课程,其“全人发展”七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三部分的教学之中。香港职业教育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等个人品质以及个人才能的发展,如香港职业教育率先提出“全人教育”理念,贯彻全人发展的培养理念,这种先进的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全人发展分为“德、智、体、群、美、事、情”七个方面,其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正规教育课程、互通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教育课程”之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包括诚信互助、个人才能发展计划、社会平等意识、海外实习及文化认知等等,这些内容都体现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当中。学生要通过考试,不仅是期末考试成绩,更多的是考查平时课程的参与程度与自主程度、课外相关社会活动如照顾社会残障人士等公益活动的参与及反馈情况等。
课外活动 注重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态度。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的学生事务处通过团体训练、成长小组、个人辅导、工作坊和专项素质训练等方式开展了优质及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课程设置 香港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所占比例不足30%,但是专业课、实践课程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并且专业教室环境一般与企业一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如中华厨艺、旅游服务、知专设计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零磨合期”就业上岗。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素质
在香港,教师要想进入职业训练局团队,必须具有行业方面3~5年以上的就业经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得以保证。职业训练局下属学校教师的实操能力非常出众,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教师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为香港招商银行设计了2014年度制服系列,教师本身对服装理念的体会理解及对服装市场动态的把握,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真正了解时装市场的真实需求和能力要求。
香港职业训练局还设置了教学中心,为所有的教师提供支援服务。教学中心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培训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教学方法、科技应用咨询服务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另一方面为新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入门课程、教学技巧强化课程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中心的做法帮助教师获得大量的资源支持,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包括备课内容、教案设计、如何建立师生关系、记住每位学生名字的方法、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方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所有职业学院的教师并不需要承担较多的科研工作,也并无评聘职称的压力,他们的职业晋升沿袭“助教——主任——讲师——高级讲师——系主任”的升迁路径,而升迁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授课时间、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专心做好教书育人的主体工作。
香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
香港职业教育能够发展到目前的规模,离不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各个雇主企业及香港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首先,从香港教育的文凭架构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只要获得相应的证书和文凭,就能获得香港教育局认可的学术资历架构表上的层级,它统一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历级别,学生不用担心毕业之后在用人单位因为学历级别的差异而受到差异对待。而目前内地对于正式编制内的职工学历和学历取得方式存在硬性要求,许多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历尚不被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其次,香港通过立法鼓励各个雇主单位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香港1976年出台的《学徒制度条例》为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在筹建各类新科目时,必须要有企业单位参与,这主要是为了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对于所有接收学徒的企业,按照每人1500元港币的标准给予每个企业补贴(各个阶段补贴标准不一,1500元港币是2013年的数据),以使企业降低使用学徒的费用和成本。同时,对雇佣学徒从事某种行业及职业的事宜进行推广并加以规范,并就与此相关及附带的事宜订立条文,为参与学徒制的学员及雇主企业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这些雇主企业因为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其社会知名度会相应地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学徒制度也维护了行业的人力输入及输出秩序,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通过政府立法支持,企业逐渐参与到职业教育设计和发展的进程中来。在香港,雇主企业都非常乐意与在校的学生分享社会经验及职业发展信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信息。这些分享经验一般都是雇主单位义务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学徒制的实行,使香港社会逐步意识到各个社会主体均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并且使学生在进入社会的实际过程中并非盲目地找单位实习,而是在法律保护下有针对性地获得应有的工作岗位和指导,并能获得经费补贴,这就使就业前培训能够落到实处,使多方受益,如图5所示。
(二)教育体系完善
香港职业教育体系在设计之初,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与通识教育相衔接的机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香港政府严格控制了全日制普通学校和大学的名额,约3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考入预科阶段学习,而预科生中仅有18%左右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于是,开办了职业先修学校,相当于国内的中专教育,随后逐步发展出工业学院、理工学院,从而在工业教育和职业训练起步之后,迅速形成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乃至大学学位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香港政府推行双轨制教育,营造了职业教育比较充沛的生源市场。1965年,香港政府建立了工业训练咨询委员会,探讨工业教育及职业训练政策,发现缺乏技术员及技工等层次的人才,与工业界的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推行工商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逐步形成,改善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附属的持续教育机构,因此产生了各类教育相衔接的机制,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香港教育局对所有的学历层次统一认可,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学生均可以在获得某一学历学位之后参加下一阶段的学习。学员无论是参加全日制教育或非全日制教育,均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衔接香港及海外大学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修读的机会,如表4、图6所示。
香港职业教育的多入学点、多结业点、学分灵活制及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远的发展。职业教育使更多有志于为香港工商业发展服务的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在学历层次上不用担心得不到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认可。
结语
香港的职业教育能够全面发展,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从政府立法层面,在机制设计上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放弃了教育双轨制的做法,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学历学位衔接方面,都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保障和晋升的空间。
其次,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机制设计上注重供需契合,工学结合,为了使各个雇主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以学徒制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支持,这是一大突破,使教育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从而降低了教育与经济脱轨的风险。同时,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择业和成长。政府引导框架下的企业参与模式是香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学校方面无论在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教师素质及学习资源方面都进行严格审核,调研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的各项能力恰好是工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职业能力,从而收到了专业与实体经济匹配、课程与实际能力挂钩、教师素质与教学资源共同完善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士敏.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35-136.
[2]刘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企业参与[J].职教论坛,2013(34):26-29.
[3]庄西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J].职教论坛,2013(34):16-20.
[4]史秋衡.评香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设计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109-113.
[5]王自瑛.浅谈香港职业教育的特征[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1-85.
[6]李艳娥.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4-55.
关键词:宜居城市 ;经验总结;中外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1-0038-07
“宜居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6年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城市被定义为“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我国宜居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5年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明确将“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中都有所体现。未来一段时期,不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时期,更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宜居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成为主导城市化的关键方向。
实践中,宜居城市的表现形式不同,评价标准也各有千秋,对宜居城市的感受也存在差别,因此宜居城市没有统一的主观概括,更多的是体现为人主观精神的满足程度。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效虽然能够通过客观指标反映,但是从一定意义上看,客观指标不能完全体现宜居的全部内涵。从实质上看,宜居城市建设随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变化,理想城市发展状态也是随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转变的动态化进程。宜居最终的目的是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住人口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等各种活动。
从中外宜居城市建设效果来看,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历史较长、目标明确、效果显著,较为公认和权威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基本上被欧美城市独占了,如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每年对全球140个城市进行宜居程度评价,2014全球最宜居城市前10名集中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①;美国美世咨询公司(William Mercer)进行的宜居城市排名②中也几乎被欧美国家城市占据;新加坡和日本的东京、神户等城市作为亚洲宜居城市入选,而我国没有城市入选,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绝对优势,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
因此,在我国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亟需从理论层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参考。如何把握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实质,需要更多的理论与事实支撑,通过对中外宜居城市实践的比较和分析,能够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思路,能够为未来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根据。
一、建设背景及主要历程
(一)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背景和主要历程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最先源于解决城市居住环境问题。从实践发展看,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业化给城市居住空间带来的种种不良问题,建设功能完整、社会经济良好、自然环境美好的新型有机城市动态平衡体成为主要目标,推动宜居城市不断涌现[1]。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居住容量有限与人口激增之间矛盾频发,引发了一系列居住环境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由此产生了田园都市运动,随之形成“田园城市”理念。1933年,《雅典》通过,这个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将居住、游憩、工作及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集中显示了宜居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二战后,随着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的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环境诉求得以变成现实。1961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居住环境的基本建设理念,主要强调城市如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认为人本主义理念所主导的城市规划建设方式能够解决宜居城市建设问题。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了“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城市建设模式,宜居城市建设由最初的规模适宜发展到环境宜人、全面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阶段。1996年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城市建设主题,从“社会、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与质量”树立了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阶段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21世纪以来,宜居城市建设进入到更注重内涵发展的阶段,更加关注城市公平性,《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就明确提出“公平”是宜居城市的关键原则之一[2],认为“适宜合理的城市空间是市民精神文化财富的重要来源”。2001年的《巴黎城市化的地方规划》也将公平作为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目耍以实现在城市功能多样性基础上的居民与社会融合。2004年《伦敦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宜人、公平的城市”,认为建设宜居城市应该是宜人、公平、繁荣、可达和绿色的城市,至此“宜居”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1]。
由此可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前工业化时期,虽然生活水平低下,但人口增长较慢、工业化程度较低,城市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相对狭小的居住空间尺度和交往范围,城市生态环境也较好。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时期,城市不再成为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的简单空间体,随着城市生产功能的增强,在经济倾向性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空间狭小、交通拥堵、城市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集中暴露,使得城市发展重点倾斜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建设“宜居”城市,因此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不仅解决和满足了城市规模膨胀引发的功能提升需求,而且秉承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追求“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自北京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开始,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历史较短。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至此,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时展开。2007年,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颁布《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首部官方权威的宜居城市建设参照,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为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导向性的科学标准,指导全国各城市进行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前,国内多个研究机构根据宜居城市建设的现有成果,选取不同维度、提出不同标准对现有城市宜居状况进行评比,也形成了较具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我国宜居城市排名。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每年一次,2014年评出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为:珠海、成都、金华、惠州、信阳、烟台、合肥、南宁、曲靖、遂宁。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294个城市进行宜居评价,了“中国宜居城市排名”报告,前十名具体为珠海、香港、海口、三亚、厦门、深圳、舟山、无锡、杭州和上海。2015年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以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等因素为主,通过调研和专家评选,认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前十名为:澳门、威海、香港、烟台、厦门、台北、潍坊、南通、常州和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年度合作编制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9度报告》,通过城市居民满意度打分汇总出中国前十名宜居城市,分别为:成都、厦门、南宁、杭州、昆明、青岛、上海、南京、大连、广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中,杭州、成都、上海位列由各单项指标合成的总幸福度前三名城市之列,尤其是杭州,同时在环境、文明程度、交通方面获得第一名。从国内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看,目前城市建设都将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品牌影响、打造良好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工作与休闲环境。
二、中外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一)国外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特征
1. 环境宜居型――温哥华。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南,是西部最大城市,同时也是北美第二大海港和加拿大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温哥华作为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是目前世界上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是其经常拔得各种“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头筹的重要因素[3]。温哥华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表现为对绿色地带的保护,为了保持大温哥华地区的生态特色,温哥华圈定了大都市区绿色地区的长期发展边界,同时积极营造开敞空间,依据自然地理走向,围绕佛斯河盆地分布了四个面积达12公顷的大型公园,满足了人们进行不同室外活动的需要。其次,创造条件建设全新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舒适社区引导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各社区都有完备的绿色空地、活动中心、体育休闲及娱乐设施。第三,严格贯彻可持续发展,构造出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框架。一方面通过促进就业岗位刺激温哥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并保持与住宅数量之间的平衡,同时增加公共交通供给,避免低密度、“水泥板式”的城市扩张。
2. 人文宜居型――维也纳。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和全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和第三联合国城。维也纳历史文物数量众多,重视保护、重建旧城区的历史文物并融入特色城市规划是其建设宜居城市的最重要特征。按照城市特质――“帝国首府、历史文化名城、音乐家的故乡、绿色自然之都”进行规划,整个城市呈现扇叶式的布局,逐步向外延伸,大片绿地环绕市中心,精致的城市风貌建设,尤其是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环城大街风格”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与古老文明的高度耦合,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典范。值得一提的还有维也纳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自2011年起维也纳政府大力推印暗缍交通计划”,旨在发展维也纳城市交通的新形式,奥地利气候和能源基金提供“电动交通工具的示范城市”专项鼓励资金,启动建立一种为推广电动汽车而设立的“私家车共享模式”,将城市居民个人交通无缝接入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4]。
3. 生态宜居型――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丹麦王国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在2014年《Monocle》杂志“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评选中哥本哈根高票入选,并获得“最佳设计城市”称号,特别推崇其在富有特色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哥本哈根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现代工业标准化建筑与中世纪经典的古老建筑物交相辉映,现代化大都市气息与古典特色气质相得益彰,这主要源于其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哥本哈根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是丹麦第一个生态城市的建设项目,目的主要是建立生态城市的示范城区,为丹麦和欧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重点强调以人为本,Strget大街是欧洲第一条以减少市中心区域汽车出行为目的而改造的街道,也是哥本哈根市政府试图改变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举措除了有效创造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外,也通过改变街道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安全的购物环境,进一步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5]。
4. 社会宜居型――西雅图。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商业、文化及高科技产业中心,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是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显著的特征。西雅图率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城市规划中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都市集合”发展规划框架下的弹性生长原则成为世界其他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6]。为实现宜居城市规划,西雅图还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通过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合理交通布网、加强社区意识、平衡社区系统、鼓励公众参与以及保护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细节的打造和完成,西雅图城市规划体现出高效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特征[7]。
5. 安全宜居型――东京。东京人口约1 330多万人,是世界级的大城市,集中了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的大公司总部和20%的世界500强总部。由于犯罪率低、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合理、服务设施完善等,2007年《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单片眼镜》都将东京列为世界宜居城市,因此东京可以被视为安全宜居型城市的代表。东京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其安全城市的基础,由地方自治政府管理系统、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企业系统以及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民间组织系统组成的管理组织架构,不仅形式多样、运行有效,而且灵活自由、互为补充,较好地贯彻和实现了东京城市管理的目标及任务,这类活动主要以自治会、行业协会等形式进行。诸如,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安全,2004年开始,市民自发组织24小时民间岗亭――“青色灯”,安装带旋转式蓝色警示灯,并配置专用蓝色顶灯巡逻车[8]。其次,居民及政府卓越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也是东京安全城市的重要来源。针对“国土狭小,环境恶劣,灾害横行”的国情,东京十分重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危机应对机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机构效率很高,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相当健全,国民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二)国内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特征
1. 环境宜居型――杭州。杭州多次被联合国授予“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及“东方休闲之都”,就在于其不仅拥有浪漫秀雅的自然环境,而且具备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禀赋。杭州主要围绕西湖为核心展开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治理,通过自2001年底实施的西湖保护工程,提升整个环境综合品质,并显著改善了居民生活和宜居环境。本着还湖于民的宗旨,西湖的免费开放实现了公共效应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倒逼政府进行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改进。2009年,杭州成立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将风景区内所有的街道、社区和农村整合交由管委会托管,进行西湖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多重价值综合保护利用,打造以“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的城市水系为重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了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生活品质[9]。
2. 人文宜居型――北京。北京是积淀东方文化最丰厚的古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不同级别的文物资源3 550多处,数量超过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丰富的文物资源使得北京历史文化成为宜居城市的根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城市,也显示着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心的重要地位[10]。北京大举进行产业生态化的结构转型,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8.76∶52.39∶38.85转变为2014年的0.7∶21.4∶77.9,传统产业比重大幅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环保的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不仅实现了北京自身的功能定位,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延展了现有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依托历史文化浓厚底蕴挖掘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3. 生态宜居型――成都。成都素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2006年建设部正式授予成都“国家森林城市”牌匾,2007成都正式成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2011年的“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成果会”上荣获“最佳休闲城市”称号,这些都显示出成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就。具有魅力的城市精神是成都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雍容大度,张弛有道,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不仅体现了城市的胸襟与气度,而且是城市个性和品牌的彰显,更是城市生产与生活方式继承与革新的基本格调。成都提出的生态宜居发展战略具体体现为实现“田园风格、水网绿楔、多廊发展”的生态网络城市目标,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发展“态轴线”,建立各组团间的多组“生态隔离带”[11];打造畅通的交通体系;实施宜居家园工程等[12]。
4. 社会宜居型――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过程中正在形成一种稳定的新城市形态与新城市文化[13]。2002年上海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奖”、2005年获联合国经济与社事务部“城市信息建设杰出贡献奖”。上海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社会宜居方面,首先,以前瞻性规划促进宜居建设。2010年世博会上海实施以“平、缓、特”为特点的交通规划,制定“正生态和快乐生态”的生态系统以及“叠合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体系以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规划,建设“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其次,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多元化、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及由此形成多种生活方式叠加,引致居住区的标准和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和供给,因此运用住宅设计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且个性化的住宅区设计和建设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以住宅为微观载体的现代社会发展“格式化”需求,不仅成为展示海派城市文化魅力的窗口,还成为上海宜居城市建设的鲜明特色。
三、中外宜居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一)建设特征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在理念、规划、执行力及系统性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宜居理念超前性、先期规划前瞻性、城市风貌完整性、宜居建设系统性以及制度保障执行力等几个方面:
1. 从宜居理念超前性看,国外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贯彻和城市未来发展压力的释放,如温哥华的“宜居区域战略计划”(LRSP),即绿色地带保护专项计划。国内更关注短期内经济及生态效益的获取,更加重视建造出较为良好的生活空间。
2. 从先期规划前瞻性看,国外规划更重视长期动态变化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国内规划多着眼于中长期的目标达成及可行性。国外宜居城市建设非常强调规划的重要作用,通过城市建设总体和专项等不同层次的规划,发挥城市当代功能,而且考虑对未来和后代的各种影响,因此规划拥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功能性,保障城市建设的效力、不可更改性和非随意性,如西雅图提出的“都市集合”的发展规划以及超前合理的交通规划。相比而言,国内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建设规划相对滞后,但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改进和完善,以达到宜居城市中长期的建设目标。
3. 从城市风貌完整性看,国外宜居城市更重视以城市历史的传承把握未来建设方向,特别注重人居环境的继承性改善,以宜人的自然环境、繁荣发达的经济、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为目标,充分利用和挖掘已有的城市资源,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居民提供多种生活选择和方便,使居民能够就近工作并获得高品质的生活与娱乐。国内更关注在保持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或革新,集中体现在宜居城市建设的特色和个性,如上海注重突出海派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杭州着力打造人间“新天堂”,青岛创造国内仅有的“红瓦、绿树、碧海、青山、黄墙”的城市色彩,大连城市经营“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珠海建设“海上云天,天下珠海”,这都是城市宜居性的外在表现。
4. 从宜居建设系统性看,国外更重视宜居城市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及与规划的契合度,主要通过社区等微观单元实现宜居的全覆盖,因此国外宜居城市大多将社区设施的不断完善与“精明增长”作为重塑城市宜居竞争力的基础环节,并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各种资源参与到宜居城市建设中。国内更关注宜居建设体系的完整性和配套程度,在城市宜居性的建设上均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对宜居的基本要求,即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14]。
5. 从制度保障执行力看,国外更重视制度对城市宜居因素发挥的向好作用,如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拥有明确清晰且有力的政府调控体系,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展开有效合作;这种管理机制保证不同层次的规划和执行部门能够密切合作,并保障公众充分参与规划的权利,能够使政府果断执行有关宜居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国内更关注对城市建设目标的贡献及执行力度,如青岛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规划编制的高度公众参与,通过全方位的公示提高规划透明度,同时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城市建设的强制力和执行力。
具体见表1:
(二)分析评价
从实践比较看,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有所差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上述特征分析可以发现: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致力于先期规划和后期发展的可持续性,比较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城市文化制度等的传承性,突出对“人”的关注,通过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同时,坚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保障当代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意愿和追求,更重要的是保护城市未来持续发展动力。相较而言,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在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热潮的波及下主要注重解决城市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大城市病”等问题。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发展理念、文化精神乃至市容风貌等很多方面与国外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发展模式,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不断修正并且加以调整。
四、主要借鉴
依据上述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比较,未来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专项规划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应重视规划对宜居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设立专门的专项规划或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突出自然环境保护部分,以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仅体现当代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同时超前考虑为未来的后代保留有价值的自然环境遗产。此外,应加强规划的前期论证,增强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注重公众的广泛参与,提升规划的延续性和功能性,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城市自然环境保护的效力和长效性。
2. 注重城市人居环境的系统改善。从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的比较来看,国外宜居城市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因此城市建设应更加突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以此为目标改善人居环境系统,不仅仅是城市自然环境,还包括经济繁荣提供的较好就业机会和公平环境、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带来的生活舒适、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等多个方面,尽可能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生活选择,使居民可以就近工作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与娱乐。
3. 加强宜居城市基础环节建设。国外宜居城市的经验表明,社区是宜居城市建O与发展的基础“细胞单元”,高水平的社区建设是实现宜居城市“精明增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城市宜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未来宜居城市建设应加强该基础环节,从社区建设层面入手,真正实现城市宜居建设的微观形态塑造。借鉴国外宜居城市成熟社区建设经验,以社区为中心搭建多层次网络系统载体,将各种社会资源下放整合到社区层级中,使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蔓延至社会基础群落中,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探索居民自治方式,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式完成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达目标,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
4. 塑造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宜居人文环境。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实践都表明,开放和多元的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精神蓄养的“良田”,也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良好学习契机,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有力地推动着宜居城市建设精神层面目标的实现,也体现了城市开放包容的胸怀。因此宜居城市建设应将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作为主要组成,通过加强宜居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5. 强化制度建设及城市综合管理。加强立法、从严执法以及科学前瞻的规划是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法宝之一,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是诸多城市问题解决和城市建设成就取得的重要经验。虽然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高级进化状态,不同增长阶段对宜居的定义和需求不同,但是其中最普适性的经验就是严格的制度保障以及强化的执行力,这是中外宜居城市建设历史显示的不二法则,因此未来我国宜居城市建设还需将制度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支撑,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并配合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机制,保障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