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01:52:32
导语:在基金规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股票金融分析论文1:
【量式股市早参6.09】
【证券时报社评:保持定力 咬定市场化改革不放松】市场上要求暂缓甚至暂停新股发行(IPO)的呼声再起,背后的逻辑就是认为IPO批量供应造成了市场供求失衡,导致股价下跌。考察A股历史上发生的9次IPO暂停,从来没有哪次暂停改变了市场趋势,而且每一次从暂停到重新开闸,都煞费苦心。每一次股市持续低迷,主要跟基本面疲软无力支撑高估值有关,所以往往要等这些因素改善之后,行情才会出现真正转机。反观海外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人为叫停IPO甚为罕见。目前实行的发行制度虽然仍不完美,但考虑到当前复杂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践证明效果也不错,去年四季度开始推行的常态化发行,使炒作绩差股、题材概念股、壳资源的现象得到一定的纠正,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的人越来越多。改革从来都是迎难而上的事业,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更是A股市场难啃的硬骨头。在众声喧哗的当下,证券市场的改革者和建设者们,如果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担当,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则A股幸甚,投资者幸甚。
1指标数据和研究方法
1.1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评文献及国内学术期刊评价领域权威学者苏新宁(2006,2008)[18-19]、邱均平(2010)[20]的研究经验,选取投入指标包括:期刊载文量[2-5,7-15]、平均引文量[4-5,12-15]、基金论文比[3-4],期刊载文量反映学术期刊信息丰裕度和投入广度;篇均引文量衡量学术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反映了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密度。基金论文比衡量期刊载文学术质量。产出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5,7,11,15]、影响因子[3-4,9-10,12-15]、引用刊数[3-4,9-10,12-14]。总被引频次衡量学术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影响因子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引用刊数反映被评价期刊被引广度。鉴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单一产出特征,依据苏新宁(2006,2008)[19-20]、邱均平等(2010)[18]关于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经验,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的权重系数分别设置为0.25、0.4、0.35,在归一化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综合产出指数[20],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1.2测度方法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Trans-Log)考虑了投入要素二次项及交叉项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21],如公式(1)、(2)所示:log(Yit=β0+β1ln(Pit)+β2ln(Rit)+β3ln(Fit)+0.5*β4ln(Pit)*ln(Pit)+0.5*β5ln(Rit)*ln(Rit)+0.5*β6ln(Fit)*ln(Fit)+β7ln(Pit)*ln(Rit)+β8ln(Pit)*ln(Fit)+β9ln(Rit)*ln(Fit)+vi-μi(1)Ei=exp(-μi)(2)Yit、Pit、Rit、Fit分别代表期刊i在第t年的总被引频次、期刊载文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vi、μi分别代表随机误差、无效率。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利用参数γ=u2/(v2+u2)进行检验,γ的显著性程度来判断SFA方法的选取是否合理,γ的取值来反映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设定形式是否理想。γ取值范围反映可控项管理因素与不可控项随机误差影响地位的变化,向1靠拢时说明管理因素逐步占主导影响地位,向0靠拢时说明随机误差逐步起主要作用。当γ=0时,表示不存在无效率项,此时无需使用SFA方法,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16]。Super-SBM模型由Tone[22]在2002年提出,该模型解决了多个为1的决策单元排序问题,也修正了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决策单元松弛变量,可以避免角度和径向选择而引起的偏差。囿于篇幅,考虑到Super-SBM是较为成熟的模型,且SBM模型在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度有见报道。因此,在此略去Super-SBM模型计算公式,具体计算步骤参照王惠(2017)[14]、储节旺(2015)[23]。
2知识交流效率测评
采用Frontier4.1软件,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γ值为0.949,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复合误差主要来源于非效率项μ,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是合适的。模型中除了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二次项及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比交叉项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达到1%显著性水平。可见,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较理想。Super-SBM方法采用DEA-SOLVER_Pro5.0软件进行计算结果,Super-SBM与SFA方法测算得到2009-2013年间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501、0.450。Super-SBM方法计算得到的大部份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大于SFA方法,A类期刊整体知识交流效率高于B类期刊。两种方法计算得到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均值均较低,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这表明稿件质量不高、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利用不足、基金论文偏好过度的现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学术期刊也普遍存在,对于这种现象建议学术期刊机构应采用匿名审稿,如知识交流效率排在首位的《会计研究》就采用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参考文献作为学术期刊刊载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术期刊机构在规定参考文献引证数量基本要求的同时,应要求作者对所投论文相关主题的权威论文引用率,期刊主办机构应建议外审专家在审稿时给出作者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未引起重视的参考文献。为了促进学术期刊的被引率,学术期刊主办机构可以通过要求作者补充文章中的中文参考文献对应的英文格式,采用优先出版的方式将录用的论文以整刊定稿的方式进行数字出版,向读者提供免费开放获取功能来提升期刊学术传播的辐射力。学术期刊主办机构还可以向业界专家学者、作者或读者年度选题暨栏目建议征集通知,同时还可以向作者期刊年度重点关注领域,从而避免作者减少因选题不符而耽误的审稿等待时间,也有利于减轻期刊编辑工作量。依据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的平均值,对30种重要期刊进行综合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排在前5名,其中《中国农村经济》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指定重要期刊B类期刊。《管理学报》、《工业工程与管理》、《运筹与管理》、《系统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排在后5名,除《工业工程与管理》杂志外,其余均为重要期刊A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8种B类期刊中唯一未开通网上投稿功能的期刊,没有投稿网址对吸引优质稿源有不利影响。《系统管理学报》、《运筹与管理》、《管理评论》,笔者通过调研以上3本杂志发表过论文的作者及在经管之家论坛检索有关上述3种期刊帖子,发现导致知识交流效率较低的可能原因是审稿周期过长,尤其是外审环节,整个审稿长达9个月。《管理学报》基金论文比0.85左右,该杂志可能存在偏好基金论文,然而较高的基金论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学术影响(吴美琴,2017)[10]。A类重要期刊中《会计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排序靠前,《预测》、《情报学报》、《运筹与管理》、《系统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排序靠后。《情报学报》之所以知识交流效率较低,可能是受学科性质和未被《中国知网》收录的影响。《预测》系双月刊,样本期内载文量维持在85篇附近波动,基金论文比均超过0.83以上,较低的载文量难免会引起引用的不足。B类重要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系统工程》4种期刊排名较靠前,这4本杂志均为月刊,审稿周期一般为3个月,较短的审稿周期容易获得更多的作者关注。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应对重要期刊建立动态滚动考核机制,给办刊效果较好的机构奖励这种称号。为了进一步检验Super-SBM与SFA方法在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算的适用性,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u-per-SBM与SFA两种方法测算得到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发现两种方法测算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01,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测算得到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高度相关。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发现Super-SBM和SFA测算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之间的配对差的均值为0.052,标准差为0.234,自由度为29,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237,表明不考虑时间效应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与Super-SBM方法测算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依据Super-SBM与SFA两种方法测算效率值大小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值的排序相关系数为0.894,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两种测算方法的排序结果具有显著的排序一致性。Super-SBM与SFA方法的效率排序结果与综合排序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31,具有高度相关,且均高于单纯采用一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因此,非参数形式Super-SBM与参数形式SFA方法,均可以用来测算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
一、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51-论文-网-欢迎您
1.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大的供需差距、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51-论文-网-欢迎您
从劳动力供给看,“十五”期间,新生劳动力每年达到1400万人,城镇登记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截至2001年底已达到1250万人,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有1.5亿人以上,“十五”期间每年还要新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500—600万人,劳动力供给将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而从劳动力需求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的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就已经显示,100个求职者只有75个就业岗位,供给已大于需求。2002年,各大城市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北京市为例,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大致为1.4:1,即100个求职者中仅有71个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由此可见一斑。51-论文-网-欢迎您
中国已经加入WTO,将来各行各业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这样一来,虽然在新兴产业、新兴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传统正规部门会进一步减少,预示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少。51-论文-网-欢迎您
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由于下岗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再就业率将会逐渐下降,失业大军将不断扩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每年的外出流量仍会大于返乡量,劳动力的供给将会不断增长。可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51-论文-网-欢迎您
2.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带来的挑战。到2003年底,所有下岗职工都要出中心,转换身份进入市场,寻求再就业,到那时,目前这种过渡性“双轨制”保护机制将告结束,企业排出的富余人员将依国际惯例,直接表现为裁员或失业,其保障也相应地由失业保险承担。下岗职工并人失业保险后,如果继续按照现行制度,失业保险将难以应付如此沉重的压力。可以通过预测下岗职工完全“并轨”后,即2004年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来看其影响。51-论文-网-欢迎您
失业保险金的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不大的情况下,主要是靠征收失业保险费得到的。失业保险金的年收入应该等于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乘以月缴费基数(并不等同于实际工资)乘以12,再乘以0.03(企业、员工缴费比例相加)。2001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355万人,比2000年减少54万人。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考虑到失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会逐渐增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按1.2亿人计算,年缴费基数按7000元计算,这样,得到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也就是252亿元。51-论文-网-欢迎您
再来计算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2001年,用于保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88亿元,为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向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资金45亿元,本年实现基金盈余54亿元,到2001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26亿元。全年共有469万名失业人员享受到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到年底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12万。在此基础上,可以算出每位失业人员在2001年内(每人的失业期限不同)得到的失业保险平均金额是2256元。假设2004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失业人员的一半,即1000万。由于下岗人员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其失业时间将长于正常失业人员,而且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失业保险金子均金额必将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也将必然提高。因此,我们将2004年的失业保险平均领取金额定为3000元。那么,仅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一项就300亿元,已经超过当年收入了,更别指望失业保险支付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的费用了。51-论文-网-欢迎您
(安顺学院数理学院,安顺 561000)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China)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稀土的概念、应用及其研究意义,其次通过CNKI对我国近十年来稀土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统计,最后得出我国稀土研究层次较高,研究领域重点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机构主要是“211”和“985”工程大学等特点。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rare earth, and then searches and counts the rare earth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recent years in China by CNKI, and 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rare earth research level is high, the key research area i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the "211" and "985"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关键词 : 稀土;CNKI;篇数;趋势
Key words: rare earth;CNKI;article number;trend
中图分类号:O6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19-02
0 引言
素有“工业维生素”美誉的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1],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很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顺磁性强、中子吸收截面大、可塑性大、低熔点高蒸气压、高硬度等等[2]。所以,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冶金、石油钻探、轻工业、高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现代尖端科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我国的稀土储量丰富,为主要稀土出口地,约占世界97%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等原因,中国出口的稀土主要以铅、锌、高岭土等初级品为主,价格极其低廉[4]。同时,稀土的开采需大量挖掘后再予以过滤处理,副作用大,如损失大量土方及飞尘污染[5]。所以,研究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大力推进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深加工技术,不但是高效利用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前提,也是我国限制稀土出口规模和保护珍贵自然资源的法宝。
1 我国稀土研究的概况及趋势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学者对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研究领域不但涉及基础科学研究,也涉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本文通过在CNKI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检索项“篇名”中输入“稀土”后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为2014年8月9日晚上23:00。通过“分组浏览”分别统计“来源数据库”、“学科”、“机构”和“研究层次”等,检索出我国研究稀土的概况及趋势统计情况。
1.1 我国研究稀土的概况
1.1.1 “来源数据库”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图1来看,通过“分组浏览”统计“来源数据库”篇数,不难得出:一是研究文献来源最多的库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34130篇;二是优秀硕士论文,总数排名第三,总体研究层次水平较高。
1.1.2 “研究层次”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表1来看,通过“分组浏览”统计“研究层次”篇数,特点为:一是研究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自科)”为主,共31668篇,占9类总数的72%;二是科普类文献非常少,只有74篇,占总数0.17%。
1.1.3 “学科”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图2来可知,“分组浏览”统计“学科”的篇数特点为:一是研究文献最多的是“工业经济”,共9905篇,占总数的24%;二是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文献都属于化学学科大类,如:化学、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等。
1.1.4 “机构”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从图3来看,通过“分组浏览”统计“机构”组的篇数可知:研究文献排名15名的高校全是“211”和“985”工程大学,其中浙江大学发表相关的文献最多,共计17908篇,占总数的11.13%。
1.1.5 “作者”组的篇数统计结果 通过“分组浏览”统计“作者”组的篇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倪嘉缵、林河成和徐光宪,篇数分别为106篇、102篇和68篇。其中倪嘉缵先生和徐光宪先生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见研究作者的学术地位都很高。
1.2 我国稀土研究的趋势 为准确了解我国稀土研究的总体趋势,本文从CNKI检索统计近十年来(2004—2013年度)研究稀土的文献总数、学科领域和基金来源三个维度(表2)并分析如下。
①近十年“文献总数”论文篇数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4-2013年度研究“文献总数”篇数变化趋势来看,一是总体趋势逐年上升,2011年度篇名含“稀土”二字的文献最多,共有3379篇;二是以篇名含“稀土”二字的文献从2012年开始有所下滑。②近十年“学科领域”论文篇数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4-2013年度研究“学科领域”篇数变化趋势来看,一是“基础学科”研究的文献远少于“工程技术”研究的文献,例如:2012年度,“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研究文献分别为223篇和1542篇;二是“基础学科”研究文献总体看有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③近十年“基金来源”论文篇数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4-2013年度研究“基金来源”篇数变化趋势来看,一是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文献最多,十年共计2088篇,获得国家863计划基金支持的最少,十年共计才288篇;二是从历年文献的变化趋势上看,不管是获得哪类基金的论文篇数都保持相对稳定。
2 结论
本文通过在CNKI平台进行检索,得出我国研究稀土的概况及趋势统计结果。从结果中得出几点信息:①从文献总体分布情况看,论文来源硕博论文占有一定的比重,多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自科)为主,研究文献最多的是工业经济学科领域,研究机构前15名高校全是“211”和“985”工程大学,论文篇数作者排名前三的有两位院士院士;②从2004-2013年历年文献总体变化趋势看,总体趋势逐年上升,基础学科研究文献少而工程技术研究文献较多,但基础学科研究有稳步上升趋势;③我国研究稀土的文献主要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baike.baidu.com/view/89624.htm?fr=aladdin.
[2]白秀丽,于鹤.稀土元素的研究与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3]翁国庆,孙晋伟,张长鑫.稀土纳米材料及应用(Ⅰ)[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5(03).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只有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现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型,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经过长期知识积累、理论总结和实验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及管理水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通过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1](简称“全国百篇”,该评选自1999年开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开展),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每个省每年都进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在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主导”的影响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视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和遴选。本文重点探讨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培育。
采取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评优也逐渐成为各高校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平台。[2]不过,这一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方面,现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遵照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往往主要来自官方条款,与具体学科和专业领域结合不够密切。另外,这些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中会受到评审专家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移,这些主观因素可能包括对评价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执行尺度上的误差,还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以相对更客观、公正地评选出优秀学位论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原则性建议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使之评价指标内涵明确、测量标准尽量统一,兼顾不同学科专业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师“光环效应”和评审专家“主观片面”带来的误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 指导性原则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综合体现,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引导高等学校在各自层次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这样规定的,[3]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着重点是在打基础和进行能力训练,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如优秀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思维,提出新见解、新观点,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中对创新性的培养。
2.2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统一性是指根据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学位论文共同要求的评价标准。多样性是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而设计的不同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兼顾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兼顾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精心设计各模块指标,使之既能够反映不同评估对象的实质,又可以相互兼容,从而保证评价标准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实事求是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实际、客观可信,才能较确切地反映出评估对象的真实水平。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从评估目标出发,切忌从主观臆想出发,脱离具体实际。评价标准应忠实于评估目标,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不重复、不矛盾。由此简化了指标,保证了评估的科学性,防止因评价指标过细,看似会提高评价精度,却给专家带来过多的麻烦,引起人为的偏差,反而会降低评价的准确性。
2.4 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评价标准必须简单易行才具有实际意义,离开了可操作性,无论怎样科学合理,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要把抽象的、复杂的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位论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素,在“质”的规定上, 应确定关键指标, 剔除无关或相关度不大的指标, 形成简易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要素。如学术性学位论文选题意义应突出理论创新、发展学科知识,而专业学位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选题应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5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尽量建立在可测量的基础上,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逐项量化,力求简约,在权重确定时要用数学等逻辑方式来验证,做到客观、公正、合理。而对于论文的创新性、写作能力与学风等指标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除了给出一个综合评分,还应加上一个综合评语,最后综合多位专家意见,使意见趋于一致。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即防止因过度量化而割裂评价的本质,又防止因主观权力过大导致不公平。
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3 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建议
建构优秀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如何培育优秀学位论文进行深刻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3.1 把好选题关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确定好的选题是高质量学位论文产出的关键前提。确定选题之前应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对所选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导师和研究生应就论文选题是否为学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论证。开题报告还应经过导师组严格论证,对于不适当的选题,一定要坚决给予否定,开题报告必须经过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才可以开始论文写作。由于论文写作周期比较长,经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因此还须重视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3.2 实施培育工程
为了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取得突破,许多高校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4]同样,我们也可以设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应制定培育计划,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从已经开题的研二学生中选拔优秀学位论文的种子选手,重点资助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进行开展科学研究的初级训练。培育基金立项前,研究生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严格的形式把关,导师组对项目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的新颖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对学科发展的意义等材料进行认真严格审查和答辩论证。培育基金立项后,加强过程管理,中期对项目进展随时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帮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计划。并进行严格的项目结题验收,对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综合打分,评出优、良、中、差,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院,与再申请直接挂钩, 建立奖罚政策。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是评学生,也是评导师。研究生论文是否优秀与导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治学态度甚至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对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影响深远。创新型的人才须由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来培养,优秀的导师能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指引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真正将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治学严谨的教师选拔成为导师。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指导研究生写出优秀学位论文的关键。其次,加强考核,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导师竞争上岗制度和流动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内没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担任导师,或者保留导师资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学校应定期召开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交流培养经验、共同探索、相互借鉴、以老带新,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3.4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
研究生培养单位优越的科研条件是优秀学位论文产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等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条件,此外,学科建设也是科研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条件,更是一种环境。”[5]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走向学术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学位论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
加强科研条件建设,首先,导师要多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台,让研究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6]加强科研实践训练,培养科研能力,为研究生做好学位论文夯实基本功。其次,加强图书馆和网络建设,及时更新学术资源,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术资源保障。努力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物质条件。再次,科研经费的投入及其合理的配置是基本的科研条件,学校通过设立优秀学位论文专项培育基金,对每位入选者及其导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支持。最后,注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科前沿的报告,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思维,助推研究生做出真正有创新思想的优秀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期刊评价;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
Based on Interval-Censored Data
LI Jing-bo
(Periodical Agenc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all periodicals' data collected in CSSCI database to build a model by the ways of rel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al-censored dat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analyzes all periodicals in the database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explores its characters, regularity and reasons, which provides some ways to manage academic journal better.
Key words periodicals' comment; interval-censored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lative analysis
1 引 言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功能,与科技创新和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标志着该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程度,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办好学术期刊是建立我国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1].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数量急剧增长,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近24万种期刊,85%在发达国家出版发行;学术性期刊约10 万种,其中重要科技期刊8 万种,几乎全为发达国家所拥有.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所拥有的学术期刊并不多,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 49种,平均期印数16 767万册,总印数31.05亿册,总印张157.98亿印张,其中,学术期刊有6 00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 339种),在整个期刊中所占比例在40%左右[2].
从数量上讲,我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学术期刊第二大国.虽然从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我国算得上是一个学术期刊大国,但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仍面临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稿源外流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期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并促进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
评价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多种多样,各有侧重.在评价期刊时,单一使用任何一种指标都可能造成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而选择许多个指标时,又常因个数太多而增加对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且人为确定指标权重会产生主观偏差,加上对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给充分的考虑,造成所确定的权重并不是实际计算过程中所体现的真实权重[3].
随着人们对期刊评价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诸如综合评分、专家讨论、费用效益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评判、灰色统计、熵值法以及改进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等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评价工作中展示了各自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的弱点和缺陷,在此不一一赘述.
现有期刊评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某一类学术期刊进行综合排序,并且所使用的数据样本规模较小.本文将采用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期刊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实现数据降维和可视化,客观地对整个数据库中各学科期刊的整体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寻其中的特征、规律以及原因.
2 数据描述与指标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CSSCI中收录期刊均为学术性期刊,以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应用为主要方向,充分显示我国的科研水平,因此利用其数据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情况.
2007-2008年,CSSCI来源期刊共收录528种期刊,CSSCI扩展版收录期刊的数量为152种,CSSCI来源集刊共收录86种期刊,共计收录766种期刊.
CSSCI使用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反映情况,包括发文量、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量、自引率、引用半衰期等6个指标,
另一类属于引证指标,包括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自被引率、被引半衰期等5个指标[4].
下面对上述11个指标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5].
1)发文量.绝对数量指标,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刊登的全部论文数,反映了期刊的信息含量.发文量越高,说明期刊的信息含量就越大.
2)基金论文数.
绝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在当年中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可测度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表征论文产出性质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基金论文数越多,说明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就越高.
3)发文机构数.绝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当年所中所涉及的不同机构的数量,可测度期刊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机构分布越广,说明期刊具有开放性和作者队伍具有广泛性.发文机构数越多,说明期刊的影响范围就越广.
4)篇均参考文献量.相对数量指标,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一年),期刊中的平均参考文献量,在数值上等于期刊参考文献数/期刊论文总数,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参考文献量越多,说明期刊吸收的信息越多.
5)自引率.相对数量指标,指该刊在当年的自引次数占该刊当年参考文献总数的比例.自引率越高,说明期刊引用论文中的大部分是发表在自身期刊上的,学术交流程度则越低,且若自引率过高,往往说明该期刊有不良的非正常自引现象.
6)引用半衰期.绝对数量指标,指该期刊当年引用类型为期刊的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中发表的,可测度期刊文献老化的速度[6].
一般来说,半衰期长的期刊比短的期刊影响更深远一些.但该指标受学科的内容、性质等因素的制约,比如说发展稳定的学科比发展较快、较活跃的学科长,基础理论学科的比技术学科的长,历史悠久的比新兴学科的长.因此该指标在判断期刊学术质量时往往不易解释和操作.
7)影响因子.相对数量指标,指期刊前2 年的被引次数占前2 年该刊所总数的比例.
表征论文被引强度的重要指标,反映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可克服由于发文量不同所造成的对期刊被引率的偏差,使期刊总被引频次这一绝对指标变成了相对指标,所以能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从而可以对不同期刊的引用次数和质量进行比较,以说明其利用率在科学上的重要性.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可以认为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较大,其学术水平也较高.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8)即年指标.相对数量指标,指某刊当年的被引次数占该刊当年总数的比例,是表征论文被引速度的主要指标.即年指标越大,说明期刊论文被引的数量多且速度快.
9)总被引频次.绝对数量指标,指某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某一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总次数,可测度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力,是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表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4].
体现了被引用过程的总体规模.总被引频次也是期刊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0)自被引率.相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当年被本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当年被引用总次数的比例.与自引率类似,自被引率越高反而不好.
11)被引半衰期.绝对数量指标,指某期刊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论文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中发表的.
与引用半衰期类似,被引半衰期在期刊评价中的受各种因素影响大且不易直接判断好坏.
以上11个指标中,自引率和自被引率两个指标属于反映期刊水平的逆向指标,而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两个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数值大小来解释期刊水平的优劣,故只选取余下的7个指标(发文量、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篇均参考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进行以下的建模分析.
3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本节采用相关分析和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从期刊计量指标进行筛选和大规模期刊数据的“打包”处理两方面,评价期刊的发展水平.
3.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变量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线性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7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见表1.
表1显示了7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发文量与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的相关性很强,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中度相关[4].
由于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和发文量的相关程度非常高,仅用其中一个指标就能够代表三者所包含的绝大部分信息.而发文量的应用更具普遍性,这里筛掉基金论文数、发文机构数两个指标,用余下的5个指标继续对全部期刊进行数据分析.
3.2 区间数据主成分分析
区间数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概念.与传统的分析方法不同,区间数据分析研究的数据表单元不再是一般意义下的定量和定性数值,而是一个实数域区间.经打包处理后的数据集合在几何上表现为一个高维的超矩形,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大规模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同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集合的表现特征和内在规律[7].
设有一个N个样本点和p个变量的数据表XN×p=xijN×p.根据数据系统中的某些重要属性,将这N个样本点划分成n类子集合:S1,S2,…,Sn.如果用区间数据ek来概括Sk,常用的方法有:
ek=x-kj,kj=min i∈Sk(xij),max i∈Sk(xij),
j=1,2,…,p. (1)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分位点作为每个区间的上下限.
一般地, n个数据集合Sk,k=1,…,n,可以被概括成一个n×p维的“样本点×定量区间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其形式为.
n×p=[x11,11][x12,x12]…[x1p,x1p][x21,x21][x22,x22]…[x2p,x2p]……
[xn1,xn1][xn2,xn2]…[xnp,xnp]
=(e1)′(e2)′(en)′.(2)
这里,ei=[xi1,xi1][xi2,xi2]…[xip,xip]′,被称为区间数据表的样本点.
由于区间数据的特殊性,在对以区间数据为单元的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首先要按照一定的展平算法,将区间数据表展平为普通数据表.本文采用因素区间数据展平算法.该方法首先对每一个数据集合求主成分,然后分别用各个主成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概括区间数据,并用高维超矩形的顶点作为样本点生成普通数据表.该方法能够以很高的精度代表原始数据的取值范围,计算出的主轴误差较小[8].
本文采用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参考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5个文献计量指标对CSSCI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区间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Matlab软件对区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由表2的分析结果,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70%,能够较好地代表5个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模型提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是合理和有效的.
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和5个原始变量的相关性.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与5个原始变量均正相关,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呈强正相关,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期刊被引用的情况,体现其学术影响力,以影响因子这一指标为代表.
第二主成分与发文量、总被引频次正相关,特别是和发文量强正相关,与剩下其他三个变量负相关,说明第二主成分反映期刊的载文信息含量,以发文量这一指标为代表.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将符号对象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情况绘制成图,观察期刊的特征.如图1所示,主平面图的横轴和纵轴的含义与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主轴和第二主轴相同,描述期刊的区间数据在主平面上均以“十”字表示.其中,每一个“十”字的交叉点表示相应学科期刊的中心位置,而十字的长短则分别表示该类期刊在第一与第二主轴的离散范围.通过观察期刊在主平面图上的位置,可以把握它们各自在两方面指标上的表现特征,进而了解各学科期刊的整体特点.
图1 因子载荷图4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较而言,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采用客观、科学、合理的手段评价学术期刊,指导学术期刊的管理工作和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数百种学术期刊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并且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首先,学术期刊的发展差异很大,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学科之间,另一方面反映在同一学科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评价期刊时,不宜用同一套指标对全部期刊大排名,而用学科内排名.
其次,就评价指标而言,各种指标反映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其一是体现被引用情况的一类指标,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其次是反映信息含量的一类指标,如发文量等.在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时,要挖掘系统的内部特性,重点把握其主要差异所在,便于期刊的管理和遴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学术界的浮燥之风,也影响到学术期刊的质量.这一方面表现在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原创性成果比较匮乏,缺少创新,缺少健康和必要的学术探讨,有水准的争鸣和书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低水平重复的社会科学成果大量剩余,大部分学术论文质量平平,甚至偏低[2].
学术期刊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随着科研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也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寻找自身的出路.
首先要提高期刊的综合质量,引领学术创新.提高刊物的质量首先就是要争取好的稿源,通过扩大交流,举办研讨会等方式,主动争取好的稿源.
其次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素质.应由掌握除编辑学之外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且学有所长、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学术期刊的领导,而其领导下的编辑工作者队伍是由一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在某一领域已有所成就或有较强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者组成.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还有就是加快学术期刊国际化步伐.学术期刊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努力推进合作中的学术交流,跻身于世界知名期刊行列.提高学术意识,反映我国学术研究的状况,尤其是科技期刊要依托我国学术研究的专业优势,真正在国际上代表这一领域的较高水平.学术期刊应与时俱进,打造亚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参考文献
[1] 杜玲.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4-117.
[2] 冷晓玲.学术期刊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 潍坊学院学报,2008,(5):119-122.
[3] 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34.
[4] 杜飞,房涛,葛学铭,等.1999~2008年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载文统计分析[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2):252-255.
[5] 张建勇.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社,2006.
[6] 谭果林.科技情报信息出版物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J].太原科技,2009(10):42-44.
论文摘 要: 文章对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进行了深度的对比研究,在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的 基础上,提出了封闭式基金比开放式基金更有投资价值的观点,对普通居民的基金投资有较 大的指导作用。
一、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定义
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 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 事股票、债券等 金融 工具的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间 接投资方式。
按是否可自由赎回和基金规模是否固定,基金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 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 易场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由于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不能追加 申购或赎回,投资者只能通过证券经纪商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基金的买卖。封闭式基金的期限 是指基金的存续期,即基金从成立起到终止之间的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 金法》的规定,封闭式基金合同到期有3种处理方式:第一,封闭式基金转化为开放式基金 ;第二,可以按照《基金法》第66条的规定,延长基金合同期限;第三,按基金合同的约定 进行清盘。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目前已到期的封闭式基金都采用了第一种到期处理方式, 全部转型为开放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赎 回的基金。为了满足投资者赎回资金、实现变现的要求,开放式基金一般都要从所筹资金中 拨出一定比例,以现金形式保持这部分资产。这虽然会影响基金的盈利水平,但作为开放式 基金来说是必需的。
二、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性质对比分析
1.期限不同。封闭式基金有固定的期限,存续期通常在5年以上,一般为10年到15年时间, 经受益人大会通过并经证券主管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期限。开放式基金没有固定期限,投 资者可随时向基金管理人赎回基金份额,若大量赎回后基金份额规模低于 法律 规定的最低规 模,开放式基金会被要求清盘。
2.发行规模限制不同。封闭式基金的基金规模是固定的,在封闭期限内未经法定程序认可不 能增加发行。开放式基金没有发行规模限制,投资者可随时提出申购或赎回申请,基金规模 随之增加或减少。
3.基金份额交易方式不同。封闭式基金的基金份额在封闭期限内不能赎回,持有人只能在证 券交易场所出售给第三者,其交易在投资者之间完成。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在首次发行结束 一段时间后,可随时向基金管理人或其机构提出申购或赎回申请,绝大多数开放式基金 不上市交易,开放式基金的交易在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或其机构之间进行。
4.基金份额的交易价格 计算 标准不同。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除了首次发行价 都是按面值加一定百分比的购买费计算外,以后的交易计价方式不同。封闭式基金的买卖价 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常出现折价交易现象,其价格并不必然反映单位基金份额的净资 产值。开放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则取决于每一基金份额净资产值的大小,其申购价一般是单位 份额净资产值加一定比例的购买费,赎回价是单位份额净资产值减一定比例的赎回费,其交 易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影响。
5.基金份额净资产值公布的时间不同。封闭式基金一般每周或更长时间公布一次份额净资产 值,而开放式基金一般是每个交易日连续公布。
6.投资策略不同。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基金规模不会减少,因此可进行长期投资,基金资 产的投资组合能有效地在预定计划内进行。开放式基金因基金份额可随时赎回,为应付投资 者随时赎现,所募集的资金不能全部用来进行投资,更不能把全部资金用于长期投资, 必需保持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在投资组合中需保留一部分现金和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三、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特征对比分析
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是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的两类间接投资工具,它们都具有集合投资、 分散风险、专家理财的特点,但在金融产品的交易成本、流动性、风险特征方面它们是有明 显区别的:
1.交易成本不同。封闭式基金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和股票的买卖交易不同,封闭式 基金的交易无需缴纳印花税,只需缴纳最高0.3%的交易佣金,进出一个来回最高只需支付0 .6%的交易成本。投资者申购、赎回开放式基金是以基金管理公司为交易对手的,一般情况 下开放式基金的申购需要缴纳1.5%的申购手续费,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需要缴纳0.5%的赎回 手续费,申购、赎回一个来回投资者需要支付2%的交易成本。由此可见,封闭式基金的交 易成本明显低于开放式基金。
2.流动性不同。封闭式基金和股票一样是实行t+1交易制度的。投资者当天买入封闭式基金 ,基金份额当晚过户到投资者账户,次日即可出售已购入的基金份额。当天出售的封闭式基 金其成交金额虽然次日才能提现,但卖出委托确定成交后其成交金额可立即用于购买其它证 券。开放式基金的份额在投资者有效提交申购指令后t+2日入账,即当日申购某只开放式基 金,申购日后的第2日其份额才能入账,其份额才能抛售。投资者赎回开放式基金,其资金 到账时间也比较迟,一般需要4~7个工作日。由此可见,封闭式基金份额入账的时间和资金 到账的时间明显快于开放式基金,其流动性明显更强一些。
3.风险不同。根据一般封闭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封闭式基金至少要保证20%的债券投资比例 ,其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只能达到80%。而一般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规定,开放式基金只 需要保证5%的债券投资比例,其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5%。股票是高风险的投资 工具,股票的投资比例越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大。由于封闭式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略低 ,其投资风险也略低于开放式基金。
四、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投资绩效对比分析
由于封闭式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略低,从理论上来讲,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收益要逊色于开放 式基金。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封闭式基金无论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还是在西方成熟证 券市场,封闭式基金都存在广泛的折价交易现象。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一定程度上低于其 单位净资产值。由于我国封闭式基金到期一般都采用封转开的处置方式,如果投资者以折价 的价格买入封闭式基金,然后一直持有到期,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可 自然 获取交易价格向其 净资产值回归的差价收益。如果考虑这部分差价收益,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收益可以和开放式 基金相媲美。
笔者对2007年年底前19只封转开基金的收益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该实证分析建立在以下假 设基础上:(1)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起始日都是2005年12月31日;(2)封闭式 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都是长期投资,即封闭式基金购入后一直持有至退市日或份额转换 日;(3)由于封闭式基金是股票型基金,所以可以直接将封闭式基金的收益率和股票型开 放式基金的收益率进行对比;(4)不考虑封闭式基金的交易手续费,也不考虑开放式基金 的申购、赎回手续费。实证分析的结论如下:
1.如果在封转开基金的退市日出售封闭式基 金,19只基金中除了基金兴业、基金同智、基金 裕元、基金金鼎之外,其余15只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同期所有股票型开放式基 金的平均收益率。而基金兴业、基金同智的收益率较低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只基金的封转 开没有先例可循,它们在封转开之前股票仓位比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明显要低,较低的股票仓 位直接导致了较低的投资收益率。
2.如果将封转开基金持有至基金份额转换日(封闭式基金份额转换为开放式基金份额的日期 ,一般按封闭式基金的单位净资产值转换,如当天单位净值为3.6690元,1份封闭式基金可 转换为3.6690份开放式基金),19只基金中除了基金兴业、基金裕元之外,其余17只封闭式 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同期所有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3.总体来看,随着时间的延续,封转开时间越迟的基金其投资收益率越是高于同期所有股票 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比如:基金兴业2006年8月8日终止上市时,其投资收益率30.6 9%,低于同期所有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14个百分点;基金普华2007年4月24日终 止上市时,其投资收益率251.49%,高于同期所有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74个百分 点;等到基金兴安2007年11月21日终止上市时,其投资收益率414.07%,高于同期所有股票 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151个百分点,封闭式基金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差 距越拉越大。
4.封转开基金持有至基金份额转换日的平均收益率为266.77%,持有至退市日的平均收益率 为234.46%,封转开基金持有至基金份额转换日的平均收益率要高出32个百分点,虽然这里 面有12个百分点要归功于大盘的上涨(同期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提高了12个百分 点),但是还有20个百分点的收益率要归功于封闭式基金市场价格向其净资产值的回归,因 为封闭式基金是按照基金的单位净资产值转换为开放式基金的。
综上所述,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相比,其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强,风险低,由于封闭式 基金折价的存在,长期投资封闭式基金不但可以获取指数上涨带来的封基价格上涨收益,还 可以获取其价格向其净资产值回归的收益,其总收益大体高于同期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收益 ,所以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要更胜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一筹。封闭式基金更值得广大投资者 投资。
论文提要: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在此前提下设计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本制度框架,特别是建立农保可转换为城保的通道和机制,对早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功能正在不断削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二是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这些人无暇顾及老人;同时,这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加剧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现象的增加。
3、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致养老更是奢望。而且现在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许多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农民所得到的只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4、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出现家庭小型化倾向,农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其中农村约占老龄总人口的68%;中国农村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27人。
(二)早期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改革。截至2006年底,全国1,905个县,5,374多万农民参保,还不到应该参保农民总数的8%,仅有310多万参保的农民领取了养老金。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这些农保总体上属于早期农保性质。总的来说,早期农保试点工作不成功,陷入僵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覆盖范围小,发展严重不平衡。已经筹集的农保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省市,多数地区难以为继。从基金规模上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和北京,这五个省市的基金共计221亿元,占全国农保基金总额的71.3%。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民政不管,社保不接”。尤其是在中西部大多数省份,农保管理体制至今仍没有理顺,运作也困难重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全国1,905个农保试点县中,多数地方的农保机构还在民政部门,农保在省级已经移交而市县没有移交,依然处于“民政不管,社保不接”的局面。与此同时,很多内地和西部省份“清理整顿”的一个通行的做法是简单退保。
三是基金分散,管理存在流失和损耗现象。目前,全国310亿元农保基金分散在1,905个县市。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全国清理整顿农保后,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挪用农保基金发工资的事情相当普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5年全国31个省份中,涉及1,905个县、2.6万个乡镇,农保系统大约有干部近1万多人。
四是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兑现,保障水平低。很多参加早期农保的农民在年龄达到60岁后,每月领取以前规定的养老金的承诺不能兑现。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还会相应增加。该制度的新颖性,首先在于各级政府和村集体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本文以成都为例,鉴于目前成都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准不一样、政府财政负担能力不一样、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也不一样的状况,成都于是按照一二三圈层分类划档逐步推进全市农村养老保险。
(一)从远郊区县——都江堰和金堂县来分析。金堂县从2007年6月1日最先按规定开始在三个乡镇进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9月1日在全县全面推开农民养老保险。2007年全县GDP为7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90元。都江堰市从2007年8月初开始,分别选取了胥家镇、崇义镇各两个村进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096元增加到2007年的5,300元。两地属于成都市第三圈层,经济实力偏小。
在当今科技全球化时代,我们关心国际科技的进展,国际也随时注视着我国科技的动向。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同我国科技进展相关的两项指标在国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发表文章强调“中国研发强度超越欧洲”,随后美国两年一度的《科学与工程学指标――2014》报告在“学术性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产出”一节中重点指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论文创作在全球的份额下降,中国的份额在迅速上升”。
由于两文的数据分别来自位于欧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的“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该组织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密切相关)这样的权威机构,因此引起国际上有关专家的关注,认为这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时刻感受到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对国家繁荣和强盛所带来的影响并备受鼓舞,同时也思考着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和进步。
提高科研质量水平
2012年我国研发强度达1.98%,从而高于欧盟各国平均研发强度1.96%,引起《自然》杂志关注。但欧盟中瑞典、德、法、荷、瑞士的研发强度介于2.04%~3.37%之间,仅英国为1.77%,这些是欧盟中的科技强国。2011年美国是2.85%,日本为3.39%。
研发强度代表国家推动科技的优先程度。上世纪后半期起,各发达国家强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美国1953年为1.4%,1964年就接近2.9%,近年2.7%~2.9%。我国1991~2001年研发强度由0.6%逐步增至0.95%,2002年突破1%,一路上升到2012年的1.98%。
我国1991年研发经费是150.8亿元,2011年研发经费总量达到美国的一半,是欧洲的2/3,应该说已具有相当的实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要同这些科技强国在科研水平上平起平坐还有待 时日。
另一个指标是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已在欧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如把欧盟各国分别计算,SCI数据库2012年收录的我国论文为19.01万篇,居世界第2位,是美国论文数的43.6%。比较2000年SCI论文30499篇,我国这十多年的提高理所当然地为国际瞩目。
但论文仅是研发产出的指标之一,且论文创作不是数数量(包括SCI论文数量),主要看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质量评价的根本要素。
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我国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篇。这反映了我国科学论文同国际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总体影响力还有待大大提高。又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资料,我国各学科内高于被引次数世界均值的论文占我国际论文的1/4左右。每篇均被引次数17.21~11.35间的有瑞士、荷、美、英、加、德、法、澳、意等国,西、日在国际平均值附近 波动。
按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估计,还得用8~10年时间才能使我国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均值强国的水准,走得更前还要更长时间。我们希望前进步伐更快,面临的挑战是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而归根结底是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一百多年来先辈们为在我国发展科学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规模。早年我国对基础研究给予的重视不够,担心理论脱离实际,强调“以任务带学科”。
理所当然,当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有某种需求时,科技人员义不容辞要首先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但说到底,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也是国家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具有关键作用,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科学家说,一定规模的基础研究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对此深表赞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经费快速增长,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国研发总投入1991年为150.8亿元,到2012年已达10298.4亿元,这确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长。研发强度上世纪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动,1997~1999年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占5%~5.7%;研发强度在2000年达1%,这是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一路增长至2012年的1.98%超过欧盟,而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却在2004年一度达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间徘徊成为历史的新低。
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综合平衡,并考虑本国国情以及国际间的借鉴。研发投入中的基础研究占比,美国1979~1999年期间14.1%~15.9%,2009~2011年19%;2011年法国25.3%,英国10.8%,日本12.3%。
据维基百科资料,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成熟,逐渐摆脱对外国研究的依赖,1986年开始研发强度高于美国,198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13%。
我国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例显然远远低于科技强国,数十年来长期如此,不能不考虑这种状况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强调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 注重企业研发
我国研发经费来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另一块是企业。从历史上看,1997年我国企业的研发开支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42.9%,由此估计当时企业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数值接近,而政府财政的投入约占60%。2007年起企业投入占全国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时期政府财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研发投入和研发规模上均称得上表现不俗,这在总趋势上是好的,说明我国研发工作主体已具有市场导向特色。
但我国的研发工作结构却出现了两个新问题。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发活动中试验发展占83.9%,应用研究占11.3%,基础研究占4.8%。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占比显著偏低,总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间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强应用研究,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试验发展部分,自2005年以来超过90%,近年来基本保持97%~98%,基础研究只占0.1%,应用研究占2.2%~2.9%。企业应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
列举这一系列数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企业近年来对研发的投入大增显然同政府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有关,这是很好的现象,是科技发展的正能量,而正是这一部分活动同经济的结合最为紧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讲话或文件不时指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语焉不详,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仅占2%~3%,我国全国研发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总和已低达16%~17%,这对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创新,是一种最好的研发结构吗?全国研发人员(2011年)中,试验发展人员占81.1%,应用研究人员占12.2%,基础研究人员占6.7%。全国科技人员80%以上从事试验发展工作,因此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仅是增加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培育人才 队伍。
对研发活动分类指导、管理和评价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是三类性质不同的研发工作,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分类。我国有时强调分出应用基础研究一类,并逐渐归入基础研究而合称基础性研究;欧洲也有过类似的意见,将其称为“战略研究(strategic research)”并归入应用研究,这种“战略”一词的用法常常受到质疑。
不同性质的研发工作,在管理方针和评价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有时由于混淆了其中的差别而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争论,产生了不理想的导向。
对科技成果或研发成果的评价,在早年国内多是请几位专家开个成果鉴定会,并给出国内或国际某种水平的结论,这就是专家评议。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被称为同行评议的成果鉴定会,这是从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发展过来的,强调同行是保证评议人对项目或成果有更专门的学问从而确保评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早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申请书的同行评议曾因外界的质疑(至少有过两回)而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结论认为同行评议有其不足,例如有时会忽视某些萌芽的创新思想,但同时指出没有比同行评议更好的方法。当今各国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学术刊物审稿也许是最早采取这种评审方式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评价成果中开始关注SCI收录状况,随后又重视SCI引用状况甚至在SCI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某些其他定量评价指标。在使用SCI这一指标过程中,逐渐引发了不少争论。SCI这个外国指标有没有意义?SCI既可正面引用也可负面引用,SCI引用能说明什么?某某诺贝尔奖得主说他的文章就不投《自然》《科学》,更不知道什么SCI等等。据我所知,国外学者愿意把论文投向本专业的优秀刊物,对SCI并非一无所知。小同行洞察本领域的发展水平,评价某文章、某项目可以不用查问SCI;对于非同行来说,SCI以及期刊影响因子的使用是有适度帮助的。
对不同性质研发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说评价标准的基本核心是一样的,就是看成果的“价值”,评价过程是“价值评议”或“同行价值评议”。要同行评议是因为非同行无法评判,甚至大同行都难胜任某一具体领域成果的评判。国内同行不够时就得借助国际同行,近年来一些重大问题的评估已邀请国际专家来进行。“价值评议”就是看成果的价值、意义,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创新度及其意义的大小。
不同性质的研发活动在价值评判上有很不相同的取向,基础研究重视的是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其价值评议就是学术价值评议;应用研究重视的是研究所获原理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既定目标的应用潜力,二者兼而有之或侧重其一;而发展工作重视的是其市场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