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23:48:51
导语:在中学数学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评价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对各年级数学的测验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初一以上各年级均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并且带有普遍性。在进行一些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新授数学内容倍感困难,不易接受和运用,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明显地暴露出来。教师也因多种因素感到教材难以处理,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其原因分析,有如下二个方面:
1.在中学阶段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是算术与数学的衔接点也是分化点。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从学生心理上看,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岁左右,正处在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转化,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转化开始时是不适应的。“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符号的进一步抽象,也可以说,是学生升入中学后遇到的抽象思维的第一关,是他们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关是不容易过好的。
2.受小学算术的内容和方法的束缚,不易接受中学代数和几何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数的概念方面,习惯于在非负有理数集上研究问题,对在实数集上研究问题不易接受;在运算种类上,习惯于加减乘除运算,对乘方、开方、指数等不易接受,习惯于用数字表示的数及其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运算和函数及其研究不易接受;在解代数应用题时,不习惯运用列方程或不等式的方法,在解几何应用题时,不习惯运用有关概念、公理、定理进行论匪,习惯于研究单项值的情况等。
针对上述两方面情况,从四个方面入手:
1.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对学生的小学算术学习进行查漏补缺,抓住薄弱环节认真复习巩固和提高,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数学教学全过程,始终引导学生去比较算术与代数、几何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异同,从而适应中学数学学习。
2.与其它学期(年)相比,初一(上)、高一(上)代数含强分化点的课时占学期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值较高,因此防止中学数学教学的分化现象,并针对学生藏文偏科情况,增加理科教学时间,从初一、高一入学时紧紧抓住不放松。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起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做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教师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讲“一百万有多大?”时,教师可问学生:中秋节期间,五芳斋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谁还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四、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
例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猜想
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逐渐由传递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不同的时机,创设猜想的情景,让学生去大胆猜想。
一、介绍数学猜想
猜想以旧的知识作基础,推测猜想新的结果,具有发现的功能。在中学数学中,如通过空间与平面、向量与数、无限与有限、不等与相等的类比,可以从熟悉的知识(平面、数、有限、相等)得到启发,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猜想思维过程一般为:具体问题推理联想形成一般命题结论的猜想证明。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猜想,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数学讲座等各种途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类推、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介绍数学猜想及其成果,可以结合数学史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猜想,如哥得巴赫猜想、欧拉猜想;介绍数学家们为攻克猜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猜想的兴趣。
二、新课之前猜想
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并且正如波利亚所说,这样做,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有了这种猜想,并且已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就使接下来的探索过程有了方向和目标,使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了自信。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猜想的因素,引导学生积极猜想,为学习活动作好良好的准备。
三、教学中猜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它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如同科学发现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从而使学生从对数学认识的模糊到清晰,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小结延伸处猜想
课堂小结以后的猜想将是猜想的延伸。学习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后学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去猜想,这样有助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运用猜想也有我们要注意的。学生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周密思考的,符合逻辑性,颇像一个大数学家,但更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只是顽童小技;学生的猜想状态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但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这都是正常的,教师要在学生的猜想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去合理甚至求异地猜想,使学生更具信心地猜想,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猜想的有效度。
猜想可分为正向猜想与反向猜想。正向猜想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规有序的思考得到新知识,是学生利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反向猜想指的是换个角度甚至从常规角度相反的方向猜想。这两种猜想,对学生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创新的灵魂,我们应重点扶持前者,精心设计后者。
2、猜想与验证相结合。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有的猜想通过简单计算和操作马上就可以验证。
3、用鼓励性评价对待猜想。
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积极猜想的精神。教师对错误猜想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然后再作新的猜想。猜想作为数学思维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却可以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我们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恰当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正向、反向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在猜想中得到发展。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学生的合理猜想中融合了直觉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又能展现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数学家们常要先猜测问题的结论,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先得猜测证明的思路。因而,猜想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猜想,数学家将寸步难行;如果没有猜想,如今这座雄伟瑰丽的数学宫殿就不会存在。
(一)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二)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过中外数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技巧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lift and ask technique
Hu Hua-liang
【Abstract】Want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lift to ask" be a kind of line it valid of method.Need to be attain while lifting to ask:Usefulness, aim at sex, inspire sex, attention method, much listen to, appropriate of encourage with give public recognition.Our attention investigate lift to ask of technique, use to lift to ask to thinking of inspire the student, help the student find out front door of open the mine of information, can do a rich efficiently be subjected to the teacher whom the person support, leading student step by step alignment success.
【Key words】Mathematics;Teaching;Lift to ask;Technique
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又只能在数学教学去努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提问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围绕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提问,再由学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1.有效性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2.针对性原则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3.启发性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4.提问要注意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5.提问后要学会倾听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6.适当的激励和表扬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7.做一名富有效率的教师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导向者”时,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发现者”和“建构者”。为了使我们的授课更加富有效率,我们在课后还得有反思。也就是还得多对自己提问:这堂课的得失在哪里?下一次我会怎样改进?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教育
一、教学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认知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泉,以恰当的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探究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巧妙利用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显著。可以看出情感是数学教学的剂、催化剂。
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受到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价值和对个人意义的看法。学习的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就越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保持和谐多样的情感表现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议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借助多媒体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以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使学生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黄金分割点”时,可以告诉学生,女士穿高跟鞋其实是把下半身增长,使上半身和下半身长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产生美感,所以不是所有的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有趣。
通过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三)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的规划(“我应该怎样”)。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于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学生自评、作业评语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真实、及时、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许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1-2.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探讨
前言:中学数学课程是集抽象性及逻辑性为一体,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也正是由于中学数学的这一特点,再加上数学知识极强的系统性,无论是对数学事物的感知,再到判断和推理的思索过程都需要有较强的意志努力,也因此使很多同学对数学产生厌学的现象,认为数学知识非常枯燥乏味,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许多老师和数学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的环境、教学的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的反思等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给学生创建有趣且合理的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当中曾经指出了数学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紧密相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创设能够利于学生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数学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设置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关键,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日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着手,对课堂教学的情境进行合理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当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通过多种教学情境的创建,把中学数学知识当中的原型问题充分的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并研究这些数学当中的原型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使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另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设计的问题情境,必须保证兼具趣味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原则。课堂当中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在民主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以及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情境当中,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能够勇敢的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表达出来,使学生可以在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情境当中,不仅使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问题解决时成功的喜悦心情。例如在乘方这一课的教学时,给学生讲解了乘方后,让学生们想象一张报纸经过50次的对折以后,高度会是多少,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的情绪立时变得高涨,此时学生们有的进行分析和讨论,有的则进行实践推理计算,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对乘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创设有趣且合理的教学情境,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升的有效措施。
二、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凭的是教师的一张嘴,手里的一支粉笔和墙上的黑板,而应用多媒体进行中学数学的辅助教学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极强,中学生缺乏实物感知的能力,思维上也有着一定的障碍,而多媒体教学的融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实际的多媒体画面,让数学知识从复杂变成简单,从抽象到具体,从难到易。像在学习几何相关的性质、定理以及探究函数性质的课程时,数学教师可应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应的课件,去激发中学生探索的心理欲望,学生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跟随课件动手去画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传统教学无法展示的三角形平移、旋转,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互变等,通过课前精心的制作几何画板课件并与多媒体PPT有效融合,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直观的展示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当前,中学数学的教学评价过于单一,仍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评价。中学数学的教学评价主要日的就是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因此需创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体系,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各自的表现分为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笔记最仔细、交流讨论最透彻、学习态度端正以及学习进步较快的学生等,在课堂最后由分组学习的小组间各成员间进行相互的评价,再由各个小组长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每周进行学结,对于表现突出以及进步较快的同学要在全体同学面前给予鼓励和表扬。
另外,教学评价不要过分注重结果,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并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以及态度表现。如在二次根式乘除法时,对一个学习中等的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学生的答案虽然只有一部分答对了,但还是可以给学生的作业留下了优秀的批语,并在批语后写到本节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而且非常精神,较之前进步很大,加油,再接再厉!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要学生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认知,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参与者,要将中学生考试的成绩和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学习当中各种表现相结合,给予综合性的评价,并将这样的评价结果作为中学生的数学成绩。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喜悦感与成功感,有效的使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明显提升。
总之,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精心的准备和设计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创建民主而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的融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创新教学评价,不要过分注重结果,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并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以及学习态度表现,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也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结语:积极的情感因素有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影响其学业成就的除传统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自我观念等。展示数学之美,引领学生感悟数学魅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参考资料:
[1] 冯丽.谈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17(2):122-123.
论文关键词: 教学方法;数学;学生
论文摘要: 在实验中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受师资条件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学方法需要加以反思,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有效地指导数学实践,实现教育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一套完整体系。它包括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当教学内容和其他条件确定后,教学方法将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优选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十分必要了。
众所周知,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为适合所有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是用基本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武装自己,这些教学方法能完成不同目标,单一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只能解决某一小范围的特定问题,而任何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往往需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并有机地组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就需要结合数学教学目的、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研究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特定组合,找出最佳的组合选择及内在的作用机制,而传统数学教学则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仅仅强调单一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的主要表现有二:①将教学方法公式化、模式化, 往往是教条地搬用现有的方法,或盲目照搬所谓的新方法而被其局限、束缚,不能灵活运用。②为教法而教法,不能很好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往往把教学方法改革看成一个以新的方法代替陈腐的方法的单因素问题,而不能辩证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改革教学方法就是发挥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克服局限性,寻找最佳模式和可能的条件下建立新的教学方法体系,使方法结构合理、协调,各种方法相互补充,发挥特长。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教材、学生的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而社会的发展则是上述各种因素发生改变的总根源,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必然的。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国数学教育界特别是广大的中学数学教师,更新观念,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又总结出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创新”教学法等,即体现了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体现,形成了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
现代的数学教学法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智能和情感的双重发展,注重于知识、技能、能力、品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和生生多边活动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过程。
1)以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2)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促进主体学习的完成。
3)注重数学的问题(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的发生、探索、发现、论证及应用的全过程的展开,特别是注重数学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过程性目标。
4)突出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
5)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品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又从教学中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6)注意数学文化素质(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史、数学文化等)的培养。
7)数学教学方法开始借助于高科技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应当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应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是学习的基础。但是还应当看到,学校的教育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患得患失,丢失了个性和创意。学习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其一、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研究的痕迹,让学生看到并体验,面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是如何去研究、去创造的:其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其三、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成功的范例,还因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和反复,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具体步骤如下:
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即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更不以直接告诉现成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在讲授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探究、发现、模仿、应用,在活动中学习;
3)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防止机械模仿,向学生提供给出问题条件的机会,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提高训练效率;
4)连续地构造知识结构。适时指导学生归纳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归入知识系统;
5)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回授调节,随时搜集与评定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质疑讲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补授的机会,使之达到所定目标的要求。
近十年来的教学方法改革,则不仅涉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双基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启发式、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而且还涉及到“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等教学组织形式和“讲授”、“答疑”、“阅读课本”、“讨论”等具体教学方法。至于自学辅导法、程序教学法等则不仅是具体教学方法,而且还包括了教学原则,甚至是教材,实际上各是一种教学体系。所以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带动了对课程、教材和学校各项制度的改革。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他们是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而教师与学生都是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只有共同体中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相互作用,激发和调动每个人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数学学习富有成效。这样,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意到自己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真正树立教学民主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就应该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开展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自己理解相应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学开展交流,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解,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与学的策略》张大均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