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影视剧论文

时间:2022-08-08 13:44:43

导语:在影视剧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视剧论文

第1篇

此次研究共收录大陆10545部影视剧名、香港1522部影视剧名和台湾617部影视剧名。在对上述影视剧名进行详细的语言分析后我们发现,影视剧名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同特点:

(一)定中式结构为主

的影视剧名基本都由词和短语构成,少数为句子或其他语言符号的合成结构。其中,复合式的偏正结构占绝大部分,定中偏正式是影视剧名最常用的结构模式,如大陆的《爱情公寓》、香港的《桌球天王》、台湾的《蓝色大门》等。从表1可以看出,的定中式影视剧名都以过半的优势占据影视剧名结构的榜首,而台湾影视剧名中的定中式偏正结构比大陆、香港多,比例高出近一成。可见,定中式结构是影视剧制作者较青睐的核心形式,在突出焦点和吸引观众等方面都较其他结构更为有利。

(二)善用熟语

改编谐音双关是现代汉语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或增添意趣的表达效果。作为一种丰富大众生活的媒体艺术作品,的影视剧也在命名策略上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手法。无论是大陆影视剧,还是港台影视剧,都偏爱对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进行谐音改编。虽然这些影视剧名在数量上并不占有极大优势,但据此亦可看出,利用熟语的传播力度来加强影视剧的宣传和推广,是影视剧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从表2可以看出,熟语改编这种形式从新世纪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影视工作者还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在具体熟语的选择上出现了诸多共同点。比如,大陆和台湾的影视剧名都对“最后”一词进行了改编和运用,大陆有《醉后一夜》,台湾有《醉后决定爱上你》。另外,大陆和香港都对金庸的小说书名《绝代双骄》进行了再次创作,大陆出现了《绝色双娇》的影视剧名,香港出现了《绝代商骄》的影视剧名。这些语言现象说明,汉语熟语的流传并未受到地域的限制。

(三)混用其他语符

通观全局,的影视剧名大部分都是由汉语词汇构成的,不过,近几年纷纷出现了其他语言符号介入影视剧命名的情况。这类影视剧名的数量不多,却起到了丰富影视剧名格式的作用,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总体数据分析,新世纪以来“多语符”格式的影视剧名在越来越多,“无汉语”格式的影视剧名目前还是数量最少的。而其他三种命名格式,大陆影视剧名较多采用“汉语+数字”的模式,台湾影视剧名较多选择“汉语+标点”的模式,香港影视剧名则多用“汉语+字母”的模式。虽然的影视剧名在运用其他语言符号时存在些微差异,但总体而言,的影视剧名都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

(四)套用强势语模

在的影视剧名中,均出现了部分强势语模,并据此形成了一系列影视剧名。这些语模或自发创造,或受到欧美和日韩影视剧名的影响,在命名策略中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亦对的媒体语言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表4例举的只是影视剧名强势语模中较突出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个别语模甚至在的影视剧名中均有出现。如“×风云”,除香港地区有《岁月风云》等影视剧名外,大陆也出现了《边城风云》《将门风云》《大清风云》等影视剧名。台湾影视剧名的“×之恋”语模,在大陆衍生了《水晶之恋》《山楂树之恋》《微时代之恋》等影视剧名。这些语模之所以得以繁衍,往往是由于首部命名的影视剧传播广泛,影视制作者们希望借由它们的影响力,获得受众对新一部影视剧的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些语模在生根发芽,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影视剧的命名。

二、影视剧名的个性

的影视剧名虽然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之间仍有颇多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各地受众往往一看片名,就能判断出该影视剧的地域出处。到底是哪些语言上的细微差异造成影视剧名的不同呢?

(一)常用的音节数

通观新世纪以来的影视剧名,我们发现,大陆和香港的影视剧名多以四音节短语为主,此类短语占到总体片名的四成左右。台湾影视剧名则多以五音节短语为主,其四音节短语的影视剧名仅占总体片名的15%左右。不管是常用的定中式偏正结构,还是位居二、三位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大陆和香港的影视制作者往往喜欢采取“2+2”的节奏形式来命名,如大陆的《爱情公寓》(定中)、《千金归来》(主谓),香港的《读心神探》(定中)、《侠骨仁心》(联合)等。而台湾的影视剧则运用“2+3”“3+2”“2+1+2”“1+2+2”等多种组合形式来命名,如《爱情白皮书》(定中)、《你那边几点》(主谓)、《狂爱龙卷风》(动宾)等。正是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使台湾影视剧名产生了不同于大陆和香港影视剧名的韵律感,也使其影视剧名具有了较高的辨识度。

(二)一般词汇的来源

的影视剧名大多采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选用在的影视剧名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具体选用哪些一般词汇,大陆和港台影视剧名呈现出大相径庭的格局。从表6可以看出,古语词、外来词和行业语在影视剧名中均有出现,隐语这种特殊的一般词汇仅在香港影视剧名中出现,如《文雀》《雀圣》等。新词语只出现在大陆和台湾的影视剧命名中,如大陆有《泰囧》,台湾有《给力星期天》。大陆影视剧名中基本不包含方言词,而台湾和香港的影视剧名都出现了部分方言词,如香港的《点解阿sir系阿sir》、台湾的《阿嬷的情人》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虽然影视剧名都选用了古语词、外来词和行业语,但在数量多寡和来源种类上仍存在诸多差别。大陆影视剧名采用的古语词较多,不同朝代的词汇均有涉及,香港影视剧名中的古语词数量中等,台湾影视剧名中的古语词最少。香港影视剧名选用的外来词最多,主要来自欧美词汇(如《心路GPS》)、宗教词汇(如《无间道》)等;台湾影视剧名选用的外来词也不少,但种类比香港影视剧名丰富,如《爱情ATM》来自欧美词汇、《败犬女王》取自日韩词汇、《艋舺》出自少数民族词汇等。相比之下,大陆影视剧名的外来词较少,且基本都来自欧美词汇,如《上海伦巴》。行业语在影视剧名中都占有较大份量,不过所选取的行业多有不同。香港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出自公安界和法政界,如《CIB刑事情报科》《法网狙击》等;大陆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出自军事界,如《我是特种兵》;台湾影视剧名多选取体育界和饮食业用语,如《大灌篮》《翻滚吧!蛋炒饭》等。

(三)颜色词的使用频率

美国语言学家L.R.帕默尔(1983)说过:“颜色有一种很大的心理效果。”由于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不同,人们对各种颜色会产生不同联想意义和价值判断。在的影视剧名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颜色词,研究发现,这些颜色词出现的频率在的影视剧名中各有不同。影视剧名中常见的颜色词有“黑、白、红、血、金、蓝、青、紫、花”等。总体而言,“黑、白、红”是影视剧名最常用的。从表7可以看出,大陆影视剧名多选用“红”色,其后的“血”色兼具“红”色的一些象征意蕴。香港的影视剧名首选“黑”色,其后的“金”色在大陆和台湾影视剧名中都较少出现。“白”色在台湾影视剧名中一家独大,使用频率是其后“黑”色的两倍。从不同颜色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窥见影视剧在命名思维上存在的思想文化差异。

(四)语气词的选择

的影视剧名中还包含了少量的语气词,这些语气词的出现,对人们判断该影视剧的来源地域有辅助作用。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的影视剧名中,台湾影视剧名采用的语气词最多,大陆次之,香港最少。如表8所示,台湾影视剧名共采用了3个语气词:“吧”“哈”“嗨”。除了表8中示例的影视剧名以外,类似的台湾影视剧名还有不少。大陆影视剧名虽然也采用了3个语气词:“啊”“吧”“呀”,但“啊”“呀”只使用过一次,且用于同一个影视剧名《爱啊哎呀,我愿意》。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这部影视剧是由大陆和台湾合拍的,所以不排除该剧命名受到台湾影视制作者的语言影响。而香港影视剧名至今为止只出现过一个语气词“呀”,且只有一部影视剧名使用。此项语言差异虽小,但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值得重视和挖掘。

三、影视剧命名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影视剧名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看出,影视剧名的“同”是多于“异”的。而那些造成“异”的因素才是语言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可能对影视剧名的差异造成了影响:

(一)殖民文化对港台语言的影响

香港曾沦为英国殖民地近百年,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人一直生存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语言使用方面,香港无不体现出一种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特点。香港的语言一直在汉语和英语中游离,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粤方言和英语夹杂在一起使用,使香港影视剧出现了如《点解阿sir系阿sir》这样的剧名,这也是香港影视剧名中外来词大多源于欧美语言的原因。台湾自1895年起受到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当时在台湾推行日语教育,使台湾话中吸收了很多日语词。近代,台湾又受到美国等欧美国家文化的影响,外来词中除有日语词外,还掺杂进一些欧美词汇。据汤志祥(2001)统计,台湾国语中的日语词占外来词的51.1%,英语词占外来词的48.9%。所以,台湾影视剧名中外来词的来源比香港、大陆都复杂,如《料理情人梦》中的“料理”一词来自日语词汇,是“菜肴”的意思;《运转手之恋》的“运转手”为日语借形词,是“司机”之意;《黑糖玛奇朵》是一种意大利咖啡(CaramelMacchiato)的译名,意为“甜蜜的印记”等。另外,台湾国语还吸收了日语善用语气词的特点,日常对话中就常出现“啦、啊、耶、哦”等语气词,因此,台湾影视剧名中的语气词比大陆和香港都丰富亦是受到日语的影响。

(二)政治历史因素造成音节数目的差异

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从1949年起与大陆隔离,语言环境相对封闭。郭熙(2004)认为,大陆地区汉语从20世纪50年代起确立的规范,实际上是以延安时代形成的“标准化的革命工作语言”为源头的。而台湾地区的国语并未使用这一规范。周殿生(2006)指出,台湾国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沿袭了“五四”以后白话文的某些特点,即使是口语也不乏斯文。戴红亮(2012)列出了大量语言事实证明此观点,比如在文字方面,台湾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在语音方面,保留了一些旧有的读音,还在使用注音符号。当然,表现最为充分的是词汇方面,更多地使用了一些早期国语中经常使用的“古旧”词语。在台湾影视剧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文言虚词,如《运转手之恋》《吐司男之吻》中的“之”。另外,台湾国语也延续了文言文善用单音节词的特点,这与大陆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结构不太相同。刁晏斌(2011)发现,台湾地区的汉语是在三字格的基础上“再造”双音节的简缩形式。因此,在影视剧名的音节数方面,台湾地区呈现出与大陆和香港迥然不同的“五音节短语”占多数的情况。

(三)生活节奏引起词汇选择的变化

香港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发展远在大陆和台湾之前。由于经济的腾飞,香港较早地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有现象: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较淡漠等。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氛围中,香港影视剧自然要迎合香港人的娱乐心态,即追求消遣和刺激的即食文化。据此目标,香港影视剧题材多拍摄易产生惊险刺激之感的警匪片、功夫片和惊悚片,或是为博人一笑、无厘头的喜剧片等。因此,香港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来自公安界和法政界,其剧名较之大陆和台湾更倾向采用夸张、醒目的字眼,如“黑、金”等对感官刺激较大的颜色。大陆和台湾的生活节奏比香港都要缓慢一些,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生活节奏也日趋快捷,但这种生活态度要体现到影视剧名等文化娱乐领域,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台湾影视剧名的行业语仍以饮食业、体育业等日常休闲词汇为主;大陆则由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影视剧名多选用历史军事等方面的词汇。

(四)方言与地域因素的渗透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闽南人、客家人等外来人口以外,还有高山族、平埔族等原住民。这样的人口构成使台湾的语言情况十分复杂。仇志群、范登堡(1994)发现,台湾虽然早已普及了国语,但仍然以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语社会。这样的语言现象反映在影视剧命名上,就是台湾的某些影视剧名采用了一些大陆和香港都没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艋舺》取自台湾平埔族的凯达格兰语“Moungar/Mankah”的译音,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地。《赛德克•巴莱》取自台湾赛德克族语“SeedigBale”,意思是“真正的人”。新世纪以前,大陆影视剧名也偶有少数民族语言出现,如《阿诗玛》来自彝族语、《嘎达梅林》取自蒙古族英雄名等。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少数民族语言较少出现在媒体语言之中。因为地理原因,香港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粤方言在当地占主要地位。殖民统治时期,普通话未能在香港推行,直到回归后,香港地区的人们才开始慢慢接触普通话。因此,香港影视剧名包含了较多的粤方言,如《爸爸闭豁》中的“闭豁”是粤方言“担心、麻烦”的意思;《点解阿sir系阿sir》中的“点解”是粤方言“为什么”的意思,“阿sir”是粤方言夹杂英语形成的一句日常口语,既可指老师,也可指警察。大陆不仅有56个民族,还涵盖了7大方言区。如果用任何一种方言来命名影视剧,该剧名都可能造成其他方言区人们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大陆影视剧名中基本没有方言词汇出现。

四、影视剧名研究的功用

影视剧名是媒体语言中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度的语汇成分。它既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民族心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留下印迹的最鲜活呈现,同时又对人们的思想与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通过影视剧名的对比分析,我们对的语言研究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探究的文化差异

申小龙(1991)曾指出:“语言就像是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它又像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由于地域等原因,在诸多层面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被间接反映到影视剧名上。通过上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如大陆影视剧名对“红”颜色的偏爱、香港影视剧名使用宗教词汇的现象、台湾影视剧名的多民族语言色彩等。这些语言现象都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

(二)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分析的流行词汇

流行词汇最能体现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而影视剧名为了吸引观众多会选取最流行的词汇。影视剧名中使用的词汇存在不少差别,如大陆流行词汇多源自熟语改编,香港流行词汇多来自法政用语,台湾流行词汇多受到日本等国影响。朱景松、周维网(1990)曾说:“研究台湾国语词汇的变异,对于词汇理论的探索有很大意义。台湾国语词汇差异的形成,在语言史上提供了一个特殊例证。人们可以通过这个例证看一看,由于同民族共同语的主体(首先是北京口语)长期隔绝,一个地区的民族共同语会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本来面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它变化。”因此,影视剧名分析对的词汇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理清语言融合的脉络

新世纪以来,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交融,我们可以从影视剧的命名上直接观察到语言的逐步趋同,比如同一熟语改编的影视剧名、相同语模在影视剧名中的借用等。熟语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汉民族语言跨越地域距离的顽强生命力;强势语模的分享说明了思想文化的共通与融合。这些现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缓慢形成。影视剧名的历时研究便可作为理清这条语言趋同脉络的有效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四)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推动的汉语教学

第2篇

一、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倾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美主要是美国学者所确立的。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出版了专著《幸存的喜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提出“文学的生态学”术语,主张批评应当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的解释,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年,另一位美国学者克罗伯尔在具有很大学术影响力的刊物《现代语言学会会刊》上发表文章,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1978年,美国学者鲁克尔特在《衣阿华评论》当年冬季号上发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实验》,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明确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旨在“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批评视野”,认为文艺理论家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1]8它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问题主义”的姿态研究人类文学文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栖息地被搞得支离破碎,甚至彻底破坏,世界森林遭到无情的砍伐,空气、水土质量每况愈下,人口继续攀升,生态的严重失衡威胁到所有民族生存。同时,生态批评还带着一种解构主义色彩,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倡导“生态人文主义”,希望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友好的主体间性关系。中国自古就有着丰富的生态哲思,荀子在《天论篇》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1]123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传递出的是人类要牢记自己“参天地”是有限度的,人的天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仅在利用自然时要尊重,在修复自然回馈自然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同于站在自然之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2]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这种自大狂妄和人类自诩为世界的中心、万物的灵长、自然的随意掠夺者和统治者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下是应该被摒弃的,生态主义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它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探讨和揭示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自然对人的影响、人与自然的联系、人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生态学家赫克尔说人类“不是宇宙的局外人,也不是超自然的漂泊者,而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3]“与大地和谐相处就好比朋友和谐相处,你不能只珍爱他的右手而砍掉他的左手。……大地是一个有机体。”[4]人类要遵循生态整体的内在精神,遵循自然规律,还人性以自然的状态,建设人的精神生态,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提倡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要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建构一种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

二、湘西影视剧中的生态体现

湘西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这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南有沅江干流过境,酉水干流、武水干流横穿西东,花垣西乡河的上中游段由南向北经茶洞入境。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满族等30多个民族。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成就了湘特的地域文化,使湘西不仅作为政治符号、旅游符号为人熟识,围绕着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更是创作出大量的影视剧,成为一种影视符号。《边城》、《萧萧》、《芙蓉镇》、《那人、那山、那狗》、《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湘西匪事》、《烟雨长河》等等影视剧的广泛传播使“湘西”迅速被作为一种文化指称,湘西的原始魅力,湘西人的纯朴善良,湘西的秀美脱俗,湘西的历史文化,彰显出了湘西题材影视剧强大的文化传播力。

(一)秀美神奇的自然生态

中国生态批评学者王岳川提出:“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为主,力求在作品中呈现人与自然世界的复杂动向,把握文学与自然环境互涉互动关系”。[5]湘西题材影视剧给予观众最大的视觉冲击力就是风光迤逦的自然风景,湘西人常说湘西的美在沈从文的书中,在黄永玉的画中,在宋祖英的歌中。通过电影和电视剧中影像语言的展现,我们看到人与自然世界既不是主与仆、奴役与被奴役,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与整个大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电影《边城》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影片一开头,连用多个空镜头:第一个是远景,画面展现的是巍峨秀美的武陵山脉,第二个是由远及近的全景,画面呈现的是石阶、城楼、白塔、清溪,第三个镜头为近景,吊脚楼、小船、清澈见底的溪水、翠竹、青山,这些画面的景别从远及近,从大到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方,随着景别的缩小最终对准爷爷和翠翠生活的这个静谧隔绝的自然环境,为观众呈现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茶峒古城依山而建,缘山爬去,这里多高山,山中多有翠竹,常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清澈见此的河流将茶峒与外界天然的隔开,仿佛一个“世外桃源”。在这片秀美迷人的自然环境里,生活着纯朴、宁静的山民、纤夫、吃码头饭的人家和一些商人、戍兵,他们过着平静安乐的日子。《血色湘西》呈现给观众的同样是一个惬意、安宁的原生态世界,展现了湘西涤尽纤尘的秀美风光:原始的丛林、清澈见底的溪流、吊脚楼、石跳桥、大水车、竹排等影像诗意盎然。清晨,月月拿着长竿在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采摘金桂;晌午,穗穗背着火铳在深山中打猎;夜晚,三怒躺在清溪旁唱着动人的情歌……这一切影像让观众无限憧憬与向往。以湘西为背景的影视剧中,自然万物作为人类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领悟他们自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我感觉到生命的庄严。”[6]世界上并没有孤零零的存在物,一切事物都是在与别的事物相对待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相无,则功分定矣”(《庄子•秋水》),人与自然这种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人类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狂妄自大,人类自诩为世界的中心、万物的灵长、自然地随意掠夺者和统治者,对于生态系统恣意的破坏,彻底搅乱了自然进程,打破生态平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湘西题材影视剧中却被“万物有情”、“与物为春”的诗性智慧所取代,在优美的山、水、村落等自然景观中人不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万物灵长、物我和合,处于武陵山脉的湘西,一方面有秀美的山水画面,一方面有地形设置的种种障碍,如《边城》中横亘其中的溪流和《湘西剿匪记》中巍峨险峻的山峰,尽管自然万物给予人类的并非一帆风顺,影片中呈现的一幅幅画面,展现给观众还是积极美好的生存状态,这是自然赋予的生活景观。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自然离不开人类,这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类统治自然,控制自然,或者自然是人类无法战胜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湘西题材影视剧中,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景象无处不在。电影《边城》的发生地———茶峒就是一个“天人合一”桃花源,翠翠和爷爷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湘西山村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共生的,这里的人们爱护青山、绿水、翠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茶峒古城才能成为桃花源般的和谐边城。在这片秀美的自然景象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亲和平等的关系和二者共在的生态情怀。在湘西题材影视剧中对于自然的尊重与爱护一直贯穿影片的始终。《那人、那山、那狗》将绿色的自然渲染到极致。青翠的山、碧绿的水、嫩绿的稻田,影片中的一父一子一狗在行进的过程中,始终被那一抹浅绿和深绿包围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之极,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蓬勃不息溶入进满目的青翠,观众在青山绿水的镜头中有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血色湘西》中穗穗生活的竿子营也是一片秀美之地:小桥、水车、吊脚楼、丛林这些自然之景带着原始野性,生活在此的九弓十七寨“竿民”对于自然界有一种依存性。夜深人静的时候,石三怒躺在清溪边,唱着“情姐门前一道坡,别人走少我走多,铁打的草鞋穿烂哒,岩头站起灯盏窝。郎在姣妹门前过,姣妹的房门莫上锁,锁得住门来锁不住身咧,锁得住身锁不住心。”宁静的山中,质朴的情歌,如梦如幻的场景让观众感受的是人、自然互相融入的情感。人对自然的索取是适度的,遵循着自然规律,山民们对于自然地馈赠充满着感恩之心,他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人类高于自然,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对自然地控制欲望愈来愈强烈,森林被砍伐殆尽,各种矿产资源被大量开发,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矿山筛子机的沙沙声,起重机的喷气声……好像是世界末日天上降下的黑甘露”,林立的烟囱、喧嚣的机器、刺鼻的气味、灰色的尘灰取代了美丽的田园、湛蓝的天空和成群的鸟雀,昔日的世外桃源变成了肮脏的人间地狱。沈从文在《潜渊》中说:“人是单纯不过的‘生物’而已,人‘出于自然’,‘是生物之一种’”。[7]在沈从文的眼中人只是生物的一种,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出于自然,融于自然,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缺乏的。哲学家霍布斯指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所有物质组成的整体,一个肉身,也就是说一个身体;它有其范围尺度,即其长度、宽度和深度;而且这个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同样是一个身体,但如果不是世界之一部分就没有个体的身体: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不是其部分的个体没有意义”。[1]142布拉德利说:“所有的生命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另一个生命,而且……每一个个别的自然造物的部分都必须支撑其他的部分;进而……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所有其他部分必然因此而秩序紊乱”。[8]他们把生态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指出人类遵循生态整体的内在精神,遵循自然规律才可能真正返回家园———自然家园和精神的家园。湘西题材影视剧中对于自然、人的美与爱给予了全方位的展示,在沉静中生长的“天人合一”的情绪皈依于一切自然环境之中。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自然有了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人的本性和自然本性的和谐统一诠释在了这一特定的区域———湘西。

(三)“人性之美”的精神生态

“大漠秋风历练出北方人的豪爽侠骨,江南春雨滋润着南方人的婉约柔肠”。[9]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精神。湘西因为特殊的地缘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湘西精神,既有湘楚的神性浪漫和吴越的执着坚韧,又有巴蜀的蛮野豪爽。《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湘西匪事》中的正面人物与各种土匪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湘西精神中的血性,这种血性包涵了愚昧与不开化的一面,展现了一种匪性的野蛮。除了湘西人的匪性,湘西人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他们的纯真、善良,他们是自然之子,充满了人性美。电影《边城》中的翠翠就是人性美的代表之一,影片中翠翠多次与篁竹的画面联系在一起,翠人,翠是绿色的象征,在色彩心理和生理学中:“绿色传达肃静、安全、纯真、信任、公平、亲情的信念”,透过翠翠的眼睛,领略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美感,从灵魂深处出发坚守自己的信仰,崇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前路充满险峻,依然对生活充满美好。《那人、那山、那狗》中山间那一片如墨泼般浓郁的绿色,清澈见底的河水,安静的水车,儿子背着父亲走在刺骨的河水中,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人,眼睛湿润了,河水在他们的脚边发出哗哗的声音,父与子之间的亲情在纯美的自然之间轻轻地流淌。画面展现了自然和人的本貌,真实的自然从不按照人类的一厢情愿或别有用心的解释而存在。《血色湘西》中傩公就是自然的代言人,他代表植物、群山、河水,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他了解自然的意志,规范着人类的活动。纵观这些影视剧,青山绿水是必然入镜的组合,这不是导演们的约定俗成也不是强制性的选择。青山绿水与“田园、人性、灵性、原生态”的湘西世界共同建构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感受到的生命的尊严和一切生物的美好。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前提的,而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则在基础教育中肩负着关键的重任,因为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起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迹,转变好这一次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语文基础课程学习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二、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热爱学生。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地为少年儿童服务。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公正无私,谦逊好学,为人师表。以整洁朴实的衣着、可亲的态度、端庄的举止、高雅洒脱的教态去熏陶、感染学生,以健康文明、准确简炼、幽默含蓄、丰富优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这是做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政治情操

政治思想是工作的灵魂。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

四、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勇于面临挑战,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无论从思想上、文化上,还是业务上等都要努力钻研,勇于实践和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书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J].学周刊,2011,(24).

[2]庞以贵.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14).

刘斌

(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板当镇丙贡小学550804)

摘要: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让每一位教师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去教育和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素质能力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如何看待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经过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素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前提的,而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则在基础教育中肩负着关键的重任,因为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起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迹,转变好这一次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语文基础课程学习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二、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应该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热爱学生。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地为少年儿童服务。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公正无私,谦逊好学,为人师表。以整洁朴实的衣着、可亲的态度、端庄的举止、高雅洒脱的教态去熏陶、感染学生,以健康文明、准确简炼、幽默含蓄、丰富优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师德修养,这是做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政治情操

政治思想是工作的灵魂。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

四、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五、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勇于面临挑战,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无论从思想上、文化上,还是业务上等都要努力钻研,勇于实践和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影视剧;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44-01

一、彰显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九大方面描绘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蓝图,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和思想源泉,因此,扩展传统文化的思想吸引力,宣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而影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既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国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正在从平凡故事中发掘出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以突出东方民族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智慧。《金婚》、《牵手》、《咱爸咱妈》、《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就引起了东南亚电视传媒机构的很大兴趣,让世界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国家的朝气与力量。还有像台湾电影《卧虎藏龙》中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古典的中式婚礼,写意的翠竹山水等都是华夏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十八般武艺的武打设计,配以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让观众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中国风”,通过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博大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国电视剧应弘扬自身文化精神,不断更新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吸引更多观众的瞩目,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01年,政府在阿富汗后,印度外长飞赴喀布尔向新的临时政府表示祝贺的时候,随机带去的是满载好莱坞影视和音乐的流行文化产品。韩国也尤其重视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世界传播。确实,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就是以为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当代中国的普适价值,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同样是以这一普适价值为基点的。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视剧在这一阶段所呈现的国家形象异彩纷呈。《继父》、《渴望》、《金婚》、《家事如天》、《亲兄热弟》、《幸福来敲门》等,一批家庭伦理剧展示了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坚守中国传统美德的国家形象。《》、《雪豹》、《李小龙》、《精武门》、《亮剑》、《闯关东》等电视剧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中国当代电视剧只有将核心价值创造性地艺术化,只有让海外观众在审美愉悦和熏陶濡染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凝聚力,这样的电视剧才能备受青睐,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三、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威慑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电视作为体现文化精神和文化实力的途径,是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兼收并蓄世界各地文化的有益成分,强化作品在世界影视范围中的威慑力和感召力。比如2008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宣扬了一种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无畏精神。随着《李小龙传奇》进军海外市场,中华武术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纪录片《大国崛起》告诉观众强国崛起、自立自强、不断超越的途径都要靠民族精神、文化复兴、教育先行。中国文化发展的曲折历史也表明,提高文化竞争力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繁荣昌盛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威慑力的砝码。先进文化是经济的“助推器”、文明的“导航灯”,只有全面提高文化威慑力,才能有效地提升综合国力。因此,大力推进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形象是我们民族身份的集中体现,而“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态势。因此,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中国电视剧应以传播国家意志以及文化娱乐方式来提高国家影响力,从而让世界观众在审美愉悦和情绪感染中领略到中国的崭新形象与精神风貌,接受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媒体应用

新媒体其实应该被称作是数字化新媒体,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这是新媒体的应用特点,也是其与传统媒体行业的不同之处。

新媒体的优势是:一是内容丰富,资源优势广阔。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接收到各个方面的各种信息,加速了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二是大大提高了时效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随时都可以接收各类新闻;三是体现高度的参与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四是全方位的服务,不仅可以提供文字,而且可以提供图片、视频等内容,让每一个受众享受多方面的服务。

为满足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服务于接收新媒体信息的大众的需求,图表新闻的组稿制作与方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媒体中的图表新闻应用

传统媒体中对于图表新闻的形势也有着强烈的需求,例如,在电视的屏幕上出现数据分析。一张制作完善的图表可能比一两千字的文章更能将事情描述清楚,提高了新闻可视化效果。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美国美联社就已经开始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数据。整个西方国家的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传统媒体的代表大报社集团都非常重视新闻图表业务。在我国,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各大商业网站陆续推出了数据图表栏目,例如新浪网的“图解天下”、搜狐网的“数字之道”、“腾讯网的”新闻百科”,以及2015年两会期间央广网出品的“花花两会课堂”、新华网的“数据观”、“光明网的‘据’焦两会”等等。

但是,报纸、期刊中的图表式新闻始终给人以整体新闻报道中的添彩而已的感觉,不能够完全提升新闻的品质,不能够用数据完全展示新闻,不能够发挥数据的最大化作用。新闻的客观性、准确性等特点,始终还是以文字的描述作为主要展示手段。只有在电视媒体中,通过“大数据”的利用,才能完全展示图表新闻的特色,发挥图表新闻的优势,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应用也是新媒体中图表新闻的特点应用,可以归类于新媒体中的一种。

三、新媒体中的图表新闻应用特点

为顺应网络时代诞生的新媒体,“媒介”的概念因此被大大的延展了。由此,人们对与新闻信息的新的需求就会提出更高的期望值,新媒体的出现恰恰可以满足,可以弥补许多传统媒体的缺憾,最大限度发挥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的优势。

新闻图表能够有效地传达事物的有效信息、重要信息,过滤掉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利用大量数据取代了新闻叙事,文字比例大量减少体现了数据新闻简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创新了海量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形式,丰富了数据新闻的表达。新闻图表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种信息的叠加,可利用不同形状、曲线等叠加的方式使图片丰满,但要注意版面的排版。如何这些元素融为一体显的十分重要。同时也要利用色彩、图标、地图、漫画等元素,带来对视觉强烈的冲击。

当然,在新媒体平台上,图表信息主要呈现出的形式包括,静态信息图表、互动新闻设计、多媒体动画等。无论哪种呈现形式,都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版面空间的束缚。海量数据的引入,使信息的构架更加专业、更加全面、更加翔实。从信息含量到信息整合以及信息设计,都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这些就是新媒体图表新闻的最大优势。

静态信息图表与传统媒体上的应用并无什么不同,只是在应用界面的设计上,会根据不同的操作终端而有所不同。这里面的区别仅仅是要展示读者在操作终端的方便性、信息的延续性,并最终体系合理利用设计元素、统一设计风格、有效利用设计语言,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互动新闻设计是指,通过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海量信息与视觉设计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互动性。同时,将时间最新进展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更新,系统会随着数据的变化自动生成最新的信息图表。互动新闻设计充分体现出三大优势:其一,数据视觉化表现。以图表、地图、示意图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有效的吸引受众的兴趣,同时提高受众对新闻内在关联的辨识度。其二,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编辑适合新闻自身特点的程序。以明确的新闻主题展开设计,运用合理的编程辅助实现新闻事件中的新闻点和规律,以时间、空间、事态发展等数据变化进行不同效果的展示。其三,在字体的运用、颜色的选择以及分栏等方面传递出新闻本身的特质,增加受众视觉系统的认知,传递传统媒介的优点。

多媒体动画又是一种全新的图表新闻特点的一种呈现方式,它融合了文本、图形、图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渠道,使受众多角度接受信息。受众可以从宏观到微观,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各个细节。

四、图表新闻制作的难点

在制作图表新闻时,首先要确保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做到对数据的深入理解,将生涩的专业数据转化成受众能理解的内容。然后从海量数据中挑选出适宜的信息绘制于图表中,也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粤剧陶艺瓦脊公仔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研究与探讨的有关论文、专著为数不少,这些论著分别对粤剧和石湾陶塑艺术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但对粤剧影响下的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相互影响的渊源关系的论述甚少。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也是陶塑艺术之乡。粤剧与陶瓷作为佛山两大本土文化,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艺术。它们不仅给佛山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而且一直熏陶着佛山人的精神、情趣和审美等,并且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粤剧与佛山的渊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诞生于明朝中期。明朝开始,受“外江戏”之影响较大,最盛行的外江戏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汉剧班,粤剧唱腔的二黄、梆子、西皮与汉剧的很相似。即为此故,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出现了,而当时上演的仍是“外江戏”,其中有些较具规模的戏班还雇下一艘大船,顺着河道走南闯北,在各处演戏,演员宿舍、器材布景就在船上,这些戏船多漆上红油以作记认,又称“红船”。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史的序幕。粤剧正是汇聚了诸腔之长,并吸收广东当地的各种声腔曲调发展而成。因此听起来既有梆子腔的古朴高亢,又有昆山腔的典雅深沉;既有皮黄腔的流畅苍劲,又有广东乐曲的轻盈俏丽,数百年来一直是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清朝,佛山戏剧活动相当兴盛,因不断吸收广东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融入南派武术,使用大锣、大鼓、大笛、喉管,形成了生动传神、语言通俗、声腔独特、武打新奇的风格,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大地方剧种。粤剧戏班以红船做交通工具巡回演出,故粤剧艺人又被称为“红船子弟”。据记载,当时佛山镇方圆十数里之地已有大小戏台30余个。清代有这样一首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当时粤剧活动之盛。粤剧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不但流行于粤、桂、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传播到美洲、澳洲、欧洲、非洲,成为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佛山粤剧枝繁叶茂。粤剧在民间的演出不绝如缕,榕树下、公园里、文化站中,随处可听到人们的唱和;走在大街小巷,也常有广东小曲把你的耳朵叫醒,那是轻快愉悦的《荔枝颂》,那是传唱不衰的《帝女花》,那是气势高昂的《步步高》……据了解,佛山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居民家庭中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

量已超过400个。粤剧至今还是佛山市井文化中最重要的形式。

粤剧对瓦脊公仔的影响

瓦脊陶塑,又叫“花脊”,它是专门用于屋脊建筑装饰上的,故称“瓦脊”。采用陶塑人物、动物、花卉进行装饰,体现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由于它的题材常以某一些故事或戏曲为内容,一些规模较大的瓦脊往往像长卷国画一样,展现故事的主题情节,或由若干出折子戏的故事片内容联合组成整条瓦脊陶塑。这类如连环画般的陶塑长卷,需要若干甚至数百人物雕像,以瓦脊为舞台,以陶塑人物为“演员”,才能组成整条陶塑瓦脊。屋脊建筑装饰上,有单面和双面瓦脊,安放于屋顶正脊的多为双面,一般正反的题材是不一样的。单面的多安放于看(眉)脊上。而“瓦脊公仔”的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石湾著名陶艺家文如壁,技艺精湛,作品为大众所喜爱。后来其子孙继承其艺,将大批历史、戏曲、传说故事人物搬上瓦脊,使陶塑的品种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石湾人喜爱粤剧并熟识粤剧。上了年纪的石湾人每谈到粤剧都津津乐道,从事陶艺的人对于粤剧有着浓烈兴趣,他们当中有些师傅善于研究粤剧舞台上的表演技法。石湾人对戏剧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很熟悉,对于剧中出现的人物各种行当、台步、情节、扮相都心中有数,可见石湾人与粤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诚然,粤剧对佛山陶瓷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石湾的“瓦脊公仔”。是一种高浮雕艺术,把高浮雕陶塑装置于屋顶瓦脊的宽面中,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装饰。石湾艺人将粤剧连台大戏的故事、人物移动到瓦脊的宽面,由动的表演艺术变为静的高浮雕艺术,这是它的主要特色。人们看到装置在瓦脊上的人物故事,表现出明丽纷繁的色彩,衬托着脊梁高耸、檐牙凌空的建筑物更显其雄伟壮观的气魄。我国南方气候潮湿、高温多雨,经过高温烧制的瓦脊,耐高温、抗腐蚀、不怕热胀冷缩,久经风雨依然色彩明丽。然而,作为建筑装饰的“瓦脊公仔”,突出其鲜明性和耐久性特色,也成为陶塑建筑高浮雕艺术装饰而备受尊崇的原因。“瓦脊公仔”高峙在屋顶上,一节一节连接砌成。所有大小人物、动物都一定向前倾斜,让下面观赏者抬头仰望恰好成为平面相对的视角,一目了然看得清楚。各种作品所处的空间上下、位置的高低、尺寸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各种飞禽走兽翱翔漫游,奔驰腾跃,栩栩如生。各类花卉小草绚丽缤纷。它们上下堆叠,左右摩接,层次分明,互相呼应,连缀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著名的古建筑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罗浮山冲虚观的屋脊上都分别装上了石湾制造的人物瓦脊。这些“瓦脊公仔”,内容大多数取自粤剧中的题材、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粤剧、人物脸谱及表演程式对石湾陶塑瓦脊的影响比较深,如《姜子牙封神》《穆桂英挂帅》等。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之类的题材在陶塑艺术中也得到反映。在小小见方的瓦脊上,塑造的粤剧场面结构严谨,亭台楼阁布景逼真,如同在戏台上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样,在鼓乐声中作精彩演出。这些“瓦脊公仔”都是分别在同治、光绪年间由文如壁、均玉等店家制造。这些陶塑也是粤剧舞台人物服装的真实写照,陶塑艺人对粤剧有深刻的了解,他们采取某些戏剧情节,捏制出穿着特定的戏服的人物轮廓。有的就请粤剧名艺人对泥塑人物服装表情身段进行鉴定,然后定型入窖烧制。精致生动的“瓦脊公仔”历来受粤剧观众的称赞。

从“瓦脊公仔”可以看到粤剧服装造型的地方特色。当年的陶塑艺人不仅掌握高超的造型工艺本领,而且深刻了解粤剧的表演艺术。陶塑人物的戏装打扮,也严格遵守戏行规矩,有所谓的“宁穿破,不穿错”。扮相亦有种种区别:文武有别,善恶有别,贫富有别,贵贱有别,老少有别,番汉有别。帝王将相的打扮:蟒袍玉带,圆领阔袖,袍脚刺绣着水和云的图案,上身和两袖刺绣龙蟒花纹,有团龙蟒、大龙蟒和散龙蟒花纹。历史戏《斩黄袍》的赵匡胤及三国戏的曹操、刘备一般穿红色蟒。粤剧大都在胸前有所谓“护心镜”,用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扎带从胸前绕扎于后。这些粤剧服装造型都能从瓦脊陶塑看到。从瓦脊陶塑武将盔头额前看到有一小块圆形的头插装饰,称“结子”,粤剧大花面、二花面插圆圈空心的结子,不涂脸的角色插圆形呈蚬壳形的结子。瓦脊陶塑人物戏服的男披风、女披风,释道僧尼装,宫女装和梅香装等,现在舞台上用得仍较普遍。瓦脊陶塑女装有一种“竹叶肩”,现在舞台上已不多见了。粤剧风格的二花面、大花面和公脚等角色,在“瓦脊公仔”中表现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

从“瓦脊公仔”人物也可看出广东刺绣戏服特色。虽然不直接表现各种色彩,但戏服的刺绣图案是丰富多样的,有佛山剪纸图案花开富贵、龙凤呈祥,广东刺绣图案如鸳鸯嬉荷和狮子滚球等。早在唐代兴起的广东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瓦脊公仔”上的戏服图案,卷草蔓藤表现得流畅婉转,莲花莲瓣显示出清雅优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无邪的寓意,故在戏服上描绘荷花莲叶的就很普遍。从“瓦脊公仔”看到的传统粤剧服装,和古老朴实的戏服图案,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它倾注着前辈艺术家们巨大的辛勤劳动,闪烁着艺术智慧的火花。

“瓦脊公仔”不但塑造人物服饰、道具的表象形式,更注重神似的表达。如《杨家将》中的孟良、焦赞以武将、侠士形象出现,而杨六郎则以文武生的造型、番将以大花脸的身份塑出,不但鲜明突出、神态活现,而且使观赏者在欣赏时如同观赏粤剧《杨家将》演出时一样,审美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而起伏,从而展开联想与再创造,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此时观赏者不在乎人物形象的脸面、服饰是否合乎史实,人们的情感则重于陶塑人物形象的忠、奸之感情表达。而且以戏剧脸谱、服饰、道具,循表演艺术的动态架步进行塑造,会使陶塑“瓦脊公仔”更丰富多姿、辉煌艳丽,建筑美化的装饰效果更加强烈,气氛更为浓郁。

显然,石湾陶塑以粤剧、人物脸谱及表演程式为母题所创造的“瓦脊公仔”,更符合岭南人包括东南亚各地华侨同胞的审美体验与要求。从而形成了石湾“瓦脊公仔”的独特艺术风格:一是人物形象有较强的面谱化,二是“台步”明朗,三是吸收应用道具服饰。在“瓦脊公仔”中,通过贴捏等丰富技法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再被艺术地展现出来,使服饰道具系统化,丰富多样而有条不紊。

粤剧对石湾陶塑公仔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与提高,石湾陶塑人物从屋脊建筑装饰上的“瓦脊公仔”为主逐渐走下屋顶到大众生活中来,使人物陶塑成为了案头观赏品。

粤剧对佛山陶瓷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石湾“陶塑公仔”。人物雕塑是石湾陶艺中最常见、产量最大的品种。石湾“陶塑公仔”在人物塑造上,造型生动传神,注重细致的刻画与雕琢,“衣纹繁复,线条流畅,表情传神”,人物面部多数不施釉料,使人物的表情更能体现出作者在雕塑时的手感。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栩栩如生。自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绝不相同。这是艺人们各自强调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自己风格,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这种造型方法,正是石湾陶塑工艺的优良传统。粤剧与石湾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就成为石湾陶塑的选择题材之一。如石湾陶塑人物中常见的醉酒人物有刘伶、毕卓、杨贵妃、史湘云、济公、曹国舅、武松打虎(或醉打将门神)等,但每个人物的个性都非常鲜明,让人一看即知道塑造的形象是谁:刘伶瘦削,神情飘逸而超然物外;毕卓胖态可掬,和蔼可亲;贵妃娇媚迷人;史湘云醉中也透出活泼与开朗;济公邋遢中透出机智与热心;曹国舅手执绰板、雍容大度;武松英勇刚烈等等。又如“八仙过海”也是许多艺人喜欢塑造的题材,但在每一件作品中,八位仙人除衣饰和手持的法宝不同外,各人的动作、表情也各不相同,个性显而易见,生动传神、富于动感。

2005年9月1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在佛山祖庙万福台将限量作品“000号陆游像”,赠送给广东粤剧博物馆作永久收藏。这件陶塑艺术珍品中的陆游高50厘米,以素胎为基本色调,凸现了古朴凝重的神韵。其作品栩栩如生、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立意高远。此像一出,立即引起在场不少陶艺界人士的关注。潘柏林选择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先生扮演陆游的形象为创作原型,呈现了陶瓷与粤剧两大本土文化的成功融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认为,此像活灵活现地刻画出粤剧“虾腔”艺术一代宗师的神采与风范,将粤剧与陶塑的艺术精华共冶于一炉,从而使作品大气传神,极具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潘柏林说:“之所以我选择了罗老师这个舞台形象作为创作对象,首先,我自小喜欢粤剧,尤其是‘虾腔’,其独创一格的唱法和表演艺术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由此我很敬重罗老师;其次是我想以一件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来表现罗老师的艺术成就,所以我选择了他的舞台代表形象——陆游。这次创作完全是来自粤剧方面的灵感。”

可见粤剧对石湾陶塑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陶塑公仔”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陶艺大师。同样,这些陶艺大师也创作了许多传世的“陶塑公仔”作品。

总之,粤剧和佛山石湾陶塑艺术经历了悠悠岁月的发展,成为岭南文化传统特质的、融汇了南粤民族审美情意和民族生活的特有艺术形式,积淀了深厚的经验,不但对岭南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对华夏文化的重大贡献。粤剧和陶塑艺术是佛山的两大本土文化。希望他们将来能更好地结合,更能体现佛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林明体著.石湾陶塑艺术[M].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8篇

电视剧的版权运营是指运用产权经营的方法和手段,以电视剧的创作、制作、发行、播出及其衍生品生产等环节所涉及的版权为核心,对电视剧的各项权利及其资产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易以获取最大利润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了电视剧版权运营新的内容,凸显了选择和组合的重要性。

1.产品形式及流通渠道的扩展使得电视剧的版权类型更加复杂和细化

电视剧属于我国《著作权法》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电视剧版权则是与电视剧作品相关的著作权,包括电视剧的剧本、配乐、美工、道具、演员肖像等各类版权。根据《著作权法》的分类,主要内容有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复制权、发行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传播者权等,这些权利分属电视剧版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既包括狭义的著作权,也包括邻接权。全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电视剧的播出渠道,催生了电视剧的多种形态和呈现方式,这不仅使得电视剧版权在信息网络层面的各种权利得以增加和扩展,还使得不同媒体层面的多种权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例如,在电视剧的播出环节上,电视剧版权可以卖给不同媒介和同一媒介不同层面的播出平台,也可以卖出不同的播出轮次,交易的方式可以通过买断、转让和授权等。因此,版权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对电视剧的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参与版权交易的主体更加多元化,电视剧版权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历经几年的互联网版权争夺后,视频网站在电视剧版权购买方面变得较为理性,不再一味地抢购大制作、大手笔的电视剧,而是从互联网版权价格战中脱离出来,转而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这些视频网站一方面着手购买国内热播剧和独播剧,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来自英、美、日、韩的海外剧,以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近两年,为了降低购剧成本,视频网站也加入了自制网络电视剧的行列,搜狐视频《屌丝男士》和乐视网《唐朝好男人》的成功让视频网站看到了自制剧的潜力,开始投入大笔资金制作网络电视剧。到目前为止,新媒体视频行业已经形成了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PPS、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和乐视网在内的寡头竞争格局,进而整个国内电视剧市场由传统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上星电视机构的全媒体公司、视频网站和传统城市电视台之间的争夺。传统电视台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同时,其相对稳定的内部竞争市场状态也被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剧两星”政策打破,该政策正倒逼一线卫视和二三线卫视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性市场行为,进而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此外,卫视之间的争夺、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受众的分流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介入,也促使电视剧制作商的生产方式、发行对象、合作途径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将影响整个电视剧版权市场的交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电视台抑或视频网站都将不得不直面自身所处的全媒体生态环境,审慎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版权运作已经不再单单是为了鼓励创新而对内容创作进行保护,而是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内容,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向。不得不承认的是,全媒体环境给企业经营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重大的机遇。

3.版权运营变得更有价值、更富有吸引力和必要性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形式、流通渠道、交易主体的变化使得电视剧供给主体运营版权的收益和必要性增加。首先,全媒体时代将有更多的电视剧进入公众的消费视野;其次,同一部电视剧因适应不同的终端和消费者将经历更加复杂的供给环节,交易的频次增加,价值补偿的渠道也在拓展;最后,竞争的加强使得电视剧市场变得更加富有效率,优质电视剧的版权价格得以提升,版权产业价值链随之延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与单纯地购买版权来播放获取广告收入相比,拥有版权和运作版权的相对价值更高,也正因为如此,版权运营比以往都要迫切。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版权的运营策略

广告收入、电视收视费用、版权开发是国际各大电视媒体收入的三大来源。尽管我国许多电视媒体已认识到版权收入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更好地运营版权还是一个在探索中的问题。

1.树立科学的运营思维

从版权经济的角度来说,版权运营目的是实现版权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国际各大媒体都在利用自己的版权资源构建完整的版权开发产业链条,为的就是把版权运用到极致。随着国内电视产业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家具有实力的电视机构也正在积极探索版权运营之路。电视台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版权不够重视或认识不清;二是过度重视版权,一味追求完整版权。提高版权运营效率和质量的根本路径是采取科学的运营决策,即在运营版权时必须基于全媒体渠道和产业链各环节情况,充分和完整考虑版权运营的收益与成本,既不能因为重视开发和持有版权而忽视运营成本,也不能因为巨大的成本而忽视可能的补偿渠道带来的收益。尤其是,电视台应当重视衡量机会成本,重视比较不同的版权运营决策,科学分析电视台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而选择竞争和合作的对象及相应的版权运营决策组合。

2.合理制定版权占有和利用策略

在版权运营变得愈发重要的当下,许多有实力的电视台已经开始努力地拥有电视剧的完整版权。不过,虽然拥有完整版权应当得到重视,但版权运营并不仅限于此,它包括更加丰富的内容,例如,是买版权还是开发版权?如果是买版权,应当购买哪些权利抑或是否需要购买完整版权?如果是开发版权,是自己开发还是合作开发?哪些权利可以许可或授权?哪些播出平台可以获得许可或授权?合理有效的版权占有策略才是版权运营成功的起点。首先,要根据电视剧的生命周期决定购买或开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是生命周期长的电视剧越有价值占有完整版权,而生命周期短的电视剧则可以考虑购买或占有部分版权。其次,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市场需求,针对其他机构和全媒体的需要,开发不同市场定位和类型的电视剧版权,以实现国内市场甚至海外的扩张和辐射。另外,根据版权交易对象与电视台的竞争性确定版权许可或转让的权利内容和交易范围。版权交易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版权销售、海外授权、新媒体开发资源等。尽管版权交易可以实现电视台占有版权的价值补偿,但却有助于交易对方获取更多的注意力、广告收入乃至更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版权交易的机会成本,必须纳入考量。因此,电视台需充分考虑交易方受众的区隔性和市场实力进行运营。

3.构建适合自己的有效运营模式

版权运营包括版权资源获得、版权利用和版权管理等内容,电视台对这些内容及其运作方式的不同选择构成了版权运营模式。例如,中央电视台不仅实施了全方位的版权资源开发和储备策略,并倾向于拥有电视剧的全部版权,明确制定了电视首播、重播、新媒体直播、新媒体点播、新媒体付费点播等传播方式之间的窗口期制度,还将通过授权进行全产业链经营,使版权效益最大化,形成“一鱼多吃”模式。而湖南电视台在将《花儿与少年》作为只在芒果TV独播的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之始,就成为率先公开向视频网站宣战的省级卫视,试水综艺节目“只独播、不分销”的模式,舍弃高额的分销版权收入,而对其传统电视台的电视剧依然采取部分分销和交换的方式,新媒体芒果TV则将重点采取开发独播网络电视剧的方式。正如前述分析,不同的版权运营模式意味着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在各类各层次全媒体平台不同的权利交易方式及其组合,进而也意味着不同水平和类别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互的转换。电视台在选择版权运营模式时,除了全面考虑可能的收益和成本之外,还必须正确分析自身实力和全媒体平台的成长性,准确衡量并控制风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全媒体时代电视台的版权运营是基于融合媒介的有效运作,但利用或拥有媒介渠道可以通过合作及资本运作来实现,并不必纠结于渠道的归属性以及自建与否。无论如何,版权运营模式都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是随着企业发展和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

4.注重版权的品牌经营

电视剧是文化产品,具有非物质性,从整个电视剧产业链来看,其交易和流通的内容是版权,但从消费环节来看,消费者消费的却是电视剧版权背后承载的内容。因此,版权运营中的版权仅仅是形式,最关键的还是电视剧的内容,是产品、服务及其体验。可以说,版权之争终将演变为内容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经营可以为企业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口碑,为企业赢得忠诚的消费者,赢得核心竞争优势。电视台的版权运营要避免短视行为,从品牌凝聚和品牌提升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及决策。

5.建立健全版权运营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版权确权。

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剧版权类型和交易环节更加复杂,无论是版权购买、开发还是再交易,其前提是必须保证版权明确和授权清晰。比如,确定每个交易环节的版权归属,避免版权纠纷;在购买电视剧首播权时要考虑是传统电视台层面的首播权,还是新媒体或全媒体首播权等。因此,电视台在运营版权时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界定,其权限规定不仅包含权利使用时间和地点,还应将媒体机构、使用终端、传播方式和范围等内容纳入进来。

(2)版权评估和版权保护。

版权属于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正确合理地评估版权是企业交易版权和做出科学的运营决策的重要前提,也是版权能够顺利获得融资和实现开发的保障。与此同时,要保证企业获得预计的版权收益还必须对所持有版权进行动态监测,以避免利益遭受损失。

(3)版权资源管理。

版权资源管理是通过对版权内容资产进行采集、转储、分类、编目等,实现对版权资源的管控及对版权运营和企业战略的支撑。它有利于电视台对版权及其内容资产进行分析和优化,能促使电视台对版权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

(4)资本运作。

第9篇

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一定的主动权,就必须要在电力营销中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着手,通过对全员、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力营销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注意要点

1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各个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精细化管理中也要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电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对于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过程以及目标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且由于电力营销容易受到社会、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根据社会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2要使企业员工达成共识

在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要想保证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使企业全体员工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加强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对精细化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文化氛围,使广大员工主动参与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去。

3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电力营销中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因此,在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现状,遵循精细化原则,找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然后分阶段地完成各个体系,并最终整合所有体系,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功能和效果。

电力营销中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1树立企业形象

当前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此要想继续在能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并努力做到真诚、优质的服务。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①提高电能的质量。在商品经济时代,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那就无法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因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良好形象的树立必须要以提高电能的质量为基础和前提。②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电力企业的服务不仅仅是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以及维护等环节,因此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并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渠道。

2实行以价促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为此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①积极调整电价,特别是对于用电量较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电价优惠政策,以此来稳定电力市场;②要拉大不同时段之间的电价差,引导广大居民的科学合理用电,以此来均衡用电市场,缓解供电压力;③完善细分原则,对于用电性质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比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等;④执行同网同价政策,积极抢占农村市场。

3提升服务质量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提升服务质量,这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软实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而要想提升其服务质量,就要做好以下两点:①提高售后服务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电力企业严格遵循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渐细化和完善售后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量化数据管理,实现无形管理向有形管理的转变,从而对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规范售后管理的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同时在售后管理工作中还要做到责任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使每位员工都能做到尽职尽责。②协调服务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与政府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详细来说就是要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并与客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优质的服务来有效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

4拓宽用电市场

①要积极推广用电,提高电能的使用率。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联合电器制造厂商和当地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居民积极使用空调、电炊具等电器,逐渐使电能消耗取代燃煤和燃气。同时,还要研制出一套节电服务方案,并适时开展一系列的节能服务活动,增加能源消费中的电能占有率。②要细分用电市场,实现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全面分析不同时期的电力市场需求,加快对重点市场的开拓,并制定具体的营销目标,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5建立管理平台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电力营销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建立营销信息管理平台,从而为实现电力企业的精细化营销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仅是对营销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其收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的水平和能力,然后再利用数据库、系统分析以及智能分类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智能融入到电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中去,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效率和营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