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程师职称评定总结

时间:2022-04-06 21:12:45

导语:在工程师职称评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程师职称评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化 措施

1 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 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 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 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 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 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 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转贴于

2.1.3 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 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 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 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 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 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 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 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第2篇

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一)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个领域的竞争也趋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后,每一个中国人都立即融入信息时代,享受丰富的资源,但更多的是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时代更需要新型的人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必须接受新的观念,以新的方式锻炼自己。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度里,人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都成了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在大学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由此,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就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电路、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介质物理、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原理与CAD、光电通信原理、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保护、电缆材料与电缆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我评估: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尤其爱看杂志类的书籍,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关爱他人,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还算努力,成绩良好。

职业生涯规划SWOT分析法

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

1.勤奋刻苦

2.认真仔细

3.目标明确

4.逻辑分析能力强

5.有责任感

6.积极乐观

弱势因素(W)

1.交际能力一般

2.领导能力不够强

3.不够冷静

4冒险精神不够

机会因素(O)

1.专业好,现在市场需要电气专业的人才,就业领域广。

2.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量大。

威胁因素(T)

1.我们学校电气专业不是最强的。

2.高职高专培养了大批极专业的技术人才,他们有技术上的优势。

通过SWOT分析,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明确的认识,我必须通过大学剩下的四年时间努力提高自己。

总体规划:

大一: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可适当参加社团活动,担当一定的职务,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为毕业求职面试练好兵。

大二:在这一年里,既要稳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逐一浏览,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这一年,手中应握有一两张有分量的英语和计算机认证书了,并适当选读其它专业的课程,使自己知识多元化。可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如下乡、义工活动,也可尝试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兼职,多体验不同层次的生活,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三: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把大四的课程尽量挤入大三这一学期,以便大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求职或考研。大三是到了快要把自己抛向社会的时候,因而要多向大四的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

大四: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求职的,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找工作网站和论坛转一转。现在是冲刺期,落足功夫,争取把目标拿下。在同学们为自己的前途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毕业论文这一关可马虎不得,这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要对自己负责。

总结:

我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有计划的规划自己的未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让我更加清晰的认清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让我更加明白这条路该如何走。但是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

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二)

一:自我评估

自己的兴趣、爱好

就自身而言,我认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具体的讲自己对电脑、以及音乐方面比较感兴趣,同时还比较关心国家的新闻。而我的爱好也是基于这些兴趣之上的喜欢玩电脑,喜欢看电视,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也喜欢和别人聊天。

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

性格的态度特征: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一个人上台面对下面一群人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所以我不擅长交际,所以我不会选要交际的职业,不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展。

性格的情绪特征:

我的性格在情绪上是典型的北方的那种,比较容易冲动,情绪欠稳定易波动。有时候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可笑。

性格的意志特征:

我的性格在意志方面是比较果断、顽强有点倔强、坚持对一些事情不会轻易放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意志力控制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这或许是我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在对事物的预知上是属于乐观。

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想象方面,我是属于主动想象的类型,是那种发散型的类型,同时我认为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是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的结合。有时也经常幻想。

二:职业选项:

我的职业我自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工程师这一类的

工程师:

什么是工程师?工程师是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是职业水平评定(职称评定)的一种。其下,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称;其上有高级工程师,专家等职称。当然,这也只是对从事工程建设或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一种标定而已。

按职称(资格)高低,分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中级),助理工程师(初级)。

通常所说的工程师,是指中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是要上级主管部门评定,全国通用。其中,要考中级英语职称考试和应用计算机考试。

三、确定职业目标:电气工程师

岗位职责

产品电气设计:包括电气图纸绘制、电气部件选型等;

电气外包部分供应商评估,以及外包部分技术的引进和转化;

解决技术问题并估算成本和时间;

样机试制,参加现场试验并处理电气故障,提出产品改进措施;

确定最终产品或系统,并准备生产文件、使用手册等相关文件资料;

监控产品使用以提高未来设计。

任职资格

电子、电气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英语四级或同等读写水平;

五年左右配电产品制造行业工作经验;

熟悉电气布线、电气控制柜设计、电气部件选型;

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谦虚踏实;

能够熟练操作

四、阶段目标及其实施规划

在20XX-20XX年之间,我的主要目标是顺利在职业学校毕业,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好所有科目,同时我要了解社会对工程师需求,多看一些关于电气方面的书。

在20XX-20XX年之间,要达到助理工程师的资格。能参加现场生产试验并处理电气故障,提出相关产品维修和改进措施。

在20XX-20XX年,我要能熟练操作公司所有电气产品,达到电气工程师的要求。

为了这个目标能力吧

激励自己的话是: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也变让另一只脚往上登。

五、结束语

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

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

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

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

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

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

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前,

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

第3篇

关键词:职称;导向;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2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知识结构变化和技术革新,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照《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职称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对广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的科学客观合理评价。公正的职称评审, 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今,正高级职称已逐渐纳入中职教师的职称评价范围,充分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以人为本,遵循职业教师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稳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一、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本次职称改革,增加了“需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这是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师资历、学历的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资格证,是正规教师的“身份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许可证。教师资格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严格的教师资格条件和法律规定的认定程序,限制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师职业专业性强,职业道德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具有不同素质、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的特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需要的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并不是有学历的人就能当教师,只有通过专门培养、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工作。只有提高了教师素质,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培养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职称评价指标已不适应现代中职学校特点,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评审的要求。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经历中规定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经历”,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职业教育在师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决定了中职教师要能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保障。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技术进步情况,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教师要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合作还可增强自身校企合作能力。

三、突出中职学校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特点

本次职称改革,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与实践性,既要注重传统专业理论教学,又要注重技能实践。从职称评价入手,引导教师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中,强调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在“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领域,要求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可见,无论是教育教学、学生就业,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都不能脱离专业发展,主动贴近专业发展是当好职教老师的关键,教师要将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之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要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育人万万不可脱离实践,只有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学才能真正拥有灵魂。

四、做好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管理

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中,增加了“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的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兼任辅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工作”,引导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参与学生管理。

班主任是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有其特殊性,它既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业和品德教育,又切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各种训练,而中专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理论课较差,管理学生工作繁琐,难度较大,班主任每天都很忙。班主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综合素质,针对每个学年的心理需求特点进行引导,稳定情绪,对学生心理进行关注、疏导、指导、帮助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生活,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班级管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发挥班级的整体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热情,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辅导员身兼重任,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对国家、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放手班主任创新工作,做好人心工作,并与学校一致保障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具有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及早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引导青年教师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工作,资深的高级教师要发展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工作模式,形成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要利用科研课题来引领自己的团队,就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寻找突破口。学校努力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意识强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名师,扶植支持一批学术成就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达到高级教师岗位条件,培育一批专业技能与科研骨干达到正高级教师的条件。学校花大力气建设创新团队,以重点专业、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团队锻炼,涌现出学术水平高、学风好和有领军能力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本次职称改革在业绩成果条件中,增加了“直接指导的学生参加市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等比赛中获得市一等或省二等奖以上,且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要是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近几年在中职学生范围开展了多项专业技能大赛,大赛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当前行业中此项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趋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更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展示为课堂教学、技能操作展示结合。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这一具体要求在技能大赛的试题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实践操作中那些必须熟练掌握的表现的一清二楚。参与培训的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阶段性的进入企业见习,也可通过企业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来校直接指导,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教学模式,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每年技能大赛的契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从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技能方面都收获颇丰,可以作为中职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一直紧跟着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体现了社会企业发展对本专业的最新职业岗位需求。确立技能竞赛的课题项目,课题研究的研发成果在教学中推广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延伸过程。学校可聘请具备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学科与市场结合,推动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科研作为其中的重要评定条件,必然出现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必将展现出独特的职业教育教学魅力。

七、提高教科研水平

本次职称改革,加大了中职学校对科研的要求,引导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现行的中职学校职称评价体系,对教科研的要求偏低,不少学校没有科研机构,教师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课题研究,也多是为完成职称的硬性指标要求而为之,从而造成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相对落后。中职学校教科研落后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科研工作不重视,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日常教学,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不支持,挫伤了一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发表的论文,片面地追求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的质量,从而也造成了教科研成果水平低下。

修订后的职称评审条件,在业绩成果方面对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只埋头做教学,只满足于备课、授课,要两条腿走路,教学、科研都过硬,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专业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产一线,有效结合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实现真正的实用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果。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是职称评定的硬条件,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的误区。而仅凭几篇论文搞科研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对实际技能的研究和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生产实践中作好研究。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理论指导和创造性思维,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提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创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师工作不应局限于教学,还应主动参与课程开发、教育科研。只教书,不搞科研和开发的,不是优秀的中职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才能跟上时展要求。学校应大力表彰在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自设定位,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主动进行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参与应用性教材编制、修订等工作,强调教材与职业需求、岗位实际的有效衔接,突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训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课程开发的成果充分体现职业性、直观性、针对性、及时性、实用性。

教师主动参与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找课题,形成应用性强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成果。

第4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职技高师;职业核心能力;实训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14—03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应用和运营的阶段,新模式、新平台、新特征层出不穷。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已逐渐在各高校普及,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引起众多教学单位的反思。

一、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在电子商务整体教学体系中,系统的实训教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毕业生能否具备扎实的职业能力。实训教学是指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采用“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活动。目前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实验室以软件模拟的形式实施,实战性差。电子商务的知识体系变化很快,电子商务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之前,导致按照实验室实训软件模拟培养出的人才一出校门就面临知识老化的问题。

二、构建“一综合、四能力”实训教学体系

全国8所职技高师院校中除安徽科技学院外,其余7所院校均设立了电子商务或相近专业。职技高师的培养目标既包括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包括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培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了实训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构建“一综合、四能力”的实训教学体系。“一综合”是指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职业应具备的综合技能及知识,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及行为能力,可概括为综合职业能力。这是“四种能力”的合成与统一。“四能力”是指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指导能力和核心职业技能。

实训教学体系包括四个模块:操作技能模块、理论拓展模块、师范技能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各模块既有独特功能,又相互联系,由基础到综合,互为依赖,共同构筑起职技高师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一)操作技能模块

操作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模拟实训、ERP软件操作培训、数据库课程设计等。

技能大赛对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及本专业组织的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如金蝶ERP企业模拟经营大赛、网络营销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设计开发作品,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二)理论拓展模块

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理论知识的拓展,基于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主要实训项目包括企业经营模拟训练、网络营销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设计与开发等,实训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模型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实训过程中教师密切注意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向,试探并力求及早发现学生潜在的各种才能,给学生提供表现其特殊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深入探索[1]。

(三)师范(指导)技能模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师范类专业,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各类中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对于这类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师范技能,使其具备全面、过硬的从事专业教育的基本功。而另外一些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则需掌握指导技能。因为很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要肩负指导其他员工操作。

基于上述分析,在实训课程体系中设置两个可选模块,即师范类技能模块和非师范类指导模块,课程分别为师范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和指导技能训练、专业实践等课程,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全面推进学生的师范(指导)素质教育。

(四)职业素质模块

电子商务人才大致分为电子技术人才、商务人才和其他类人才,从业人员经常根据工作需要调换岗位。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职业核心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变换的要求。综合现有研究及教学现状,本文将职业核心技能总结为四种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除了设计专门的课程,如商务应用文写作、职业规划与心理训练、商务沟通训练、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实践模拟等实训课程之外,还要强调在其他实训课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2]。为配合学生取得“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考核大纲,并在征求用人单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电子商务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实训课程。各模块的课程构成如图1。

(五)支撑环境构建

支撑环境构建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实验环境、平台设计等。

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面向各高校的实训基地,如在天津海河职教园的建设上,天津市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学校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一批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于合作企业、学校与学生。学校同企业应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由公司正式员工、指导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创建与维护,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运营和管理,并由专业教师负责跟踪指导与评分。企业也可留任优秀学生,使其毕业后能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企业也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随着职技高师院校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应采取多种对策,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第一,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并将其纳入职称评定等考核体系;第二,鼓励教师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给予相应待遇;第三,定期举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或社会上其他教育机构举行的培训、实地观摩、师徒结对、访问工程师等特色培训[3]。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预研项目《政府网信息生态系统的分析与构建研究》,编号:SKY11—02,主持人:齐莉丽)

参考文献:

[1]宋沛军.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探讨[J].电子商务,2009(2):85—88.

第5篇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和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面对高职学生这一群体,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就更为重要了。重点从教师的职业信念、治学态度、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建设思路,建议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以便形成师德风范的氛围,全面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Brief Discuss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ang Li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s a pivotal factor, which relat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tmosphere, academic discipline, school spirit and students’ growth, especially, facing to students in 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the degre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building metho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eachers’ professional faith, teaching attitude, being a model for the others, loving the student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a perfact evaluation system is advised to be built so as to the atmosphere forming of teachers’ moral, as well as, improve wholly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make teachers to take on indeed the educational duty.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要求教师能够以其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水平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更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高尚人格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当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一种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更加重要了,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把职业道德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育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处处为学生作出表率,成为学生的楷模,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1.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1.1 坚定职业信念。教育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也是“命运之舵”和“幸福之门”,是启蒙大众、兴旺国家的崇高事业。可以说,选择了当教师也就是选择了干一种崇高的事业。但是,相对于当今物质生活十分丰富、选择多多的时代,教师又是一个十分清苦的职业。有的人虽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对教书持应付的态度,脑子里所想的就是如何挣大钱、买名车、买别墅,从而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满足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虚荣心。这样,既误人子弟,又贻害社会。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纯洁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当然,还必须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这样才能在教书生活中找到快乐,并获得持久的动力。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境界。崇高的理想植根于人的心灵,驾驭着人的言行,是职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本质的东西。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确立起比他的学生更崇高的理想,那么,他就不配做教师,也不可能有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言传身教。

1.2 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科学的这种本性,不但要求研究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求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要有严谨治学的正确态度。而且,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是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的教学劳动态度,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条重要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该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认真备课,做好教案,在课堂内外都能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定要认真、严肃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胡乱进行解释。特别是对实验实训环节,这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对实验实训的安全措施、实施的详细过程都要了然于胸,讲解到位,否则,就有可能发生一些危及学生人身安全的事故。特别是对高职高专的学生,其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较低,更需要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和指导,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劳动。如果教师本身治学马马虎虎,业务学习松懈敷衍,知识不求甚解,学识浅薄贫乏,讲授似是而非,那么,他很难完成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教育劳动任务。这样不仅贻害了学生,而且也损害了作为教师的尊严。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上,教师更应该踏踏实实做人,实事求是做事,不能为了评职称而急功近利,在教研和科研论文、科研活动和项目申报中弄虚作假,丧失人格。这样的人本身就缺乏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怎么能够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呢?而且,教师的健康人格特点也是影响课堂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语态度、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只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刻苦钻研科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才能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传授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1.3 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教师讲授课程时,总是站在原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之上,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来进行“言传身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语行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对学生而言,都是教育的符号和学习的模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要举止文明、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正面榜样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做出“为人师表”的表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行为不符合“为人师表”的期望,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伦理滑向荒谬和混乱,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

1.4 关心和爱护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真挚感言。教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赢得学生的热爱,除了自身具备丰富的学识、文明的举止、风趣的言谈等,更注重的是学会尊重学生,学会理解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学生充满爱心,但也要严格要求,而且“爱之愈笃责之愈严”,把对学生的爱和严结合起来,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使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快乐成长。只有一切从尊重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去考虑问题、安排工作,因势利导,以真诚的帮助打动他们,使他们产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态度和能动性,才会真正地把爱送到他们心中,使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

1.5 提高业务素质。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真诚面对勤学好问、求知若渴的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特别在当今科技信息知识和获得渠道多多的时代,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教科书的局限和教师的所知,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扩宽知识面,把道德美和智力的丰富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吸引学生。凡是教学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教师均要能够深透领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并且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认识和恰当把握上。因此,教师要想愉快地胜任教师工作,必须不断地更新职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增长教书育人的真才实学。

2.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的几点思路。

2.1 关注和调整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被认为是知识和美德的化身,因而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教师在工作中自身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教师自我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教师不需要一味追求“完美主义”而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人的个性、能力、机遇、人际关系等。如果自我期望目标定得过高而又不能如愿实现时,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自怪、自责,对别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陷入情绪焦虑、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工作效率变得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应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和同事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2.2 提供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机会。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教师不能再单纯地呆在校园里,局限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也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了解世界。学校应该尽一切可能地提供教师同外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到国内知名的高校、教育示范基地去参观学习,取得教学经验;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了解国外教育的状况,吸取国外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对中、青年教师,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教学、科研、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拓教师的视野,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和信息源。另外,在教师中引进竞争机制,并开展讲课评比活动,组织研讨会。丰富教师各方面的知识,使教师不仅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善于把这些知识变成学生的财富。促使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开阔知识视野。

2.3 建立公正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制。建议将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五个方面作为师德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量化,使师德规范了一定的权威性和指令性,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使之工作有标准、教育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通过民主管理形式实现师德评价,实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根据师德要求总结自评占15%,学生测评占25%,教师互评及学校对教师总评各占30%,以此比例综合核算作为师德水平的依据。同时,将师德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晋级、推优及职称评定的依据,并通过投票否决;对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严重失职、违反职业道德规范、有损学校声誉、违反教书育人的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带来严重不良影响的人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连续三年不准晋升,不准参加职称申报,严重的甚至将其调离教师岗位。相反,对敬业爱岗,对教学工作有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个人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平台,在推优评选、工资晋级等方面提供机会。并且大力宣传和弘扬师德典型,形成讲师德人爱人敬的舆论氛围,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有力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3.结论。

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文凭、学历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有没有职业道德,是不是与善良和美德同在。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先天具备的,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在湘湖师范教学做讨论会上的问答[A].方与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C].上海教育书店,1951

2 李海涛.论教师职业生涯必要修养的目标[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116~121

第6篇

一、当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幸福感不强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在虽然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教师在职业道德领域的提升方面还略显薄弱。部分教师并未真正理解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对教师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缺乏认同感,仅仅把从事教育教学、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般的职业,简单的归类为一种谋生的方式。因此,教师对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缺乏奉献精神,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和自我满足,服务意识淡漠,由此也致使教师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疲于学术科研,管理模式陈旧,创新意识不足

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特点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应有学术科研意识,疲于钻研业务,缺乏对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认同和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的时效性较差,学生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相当一批教师属于外聘模式,不少教师安于现状,机械式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对当下学生的特色认识不足,坚持旧的管理模式和思路,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突况往往表现的手忙脚乱。

(三)纪律意识淡漠,自我约束力不够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忽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纪律意识淡漠。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言行举止出现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情况,冲击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还有部分教师课堂纪律意识较差,迟到早退,授课过程中流露出反政府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更有甚者,物质利益大于一切,私下进行违背师德的各种交易。

(四)教书育人的热忱不够,责任感淡化

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受民办高校的性质、社会认可度的影响,对学校本身的忠诚度不够,把当前的工作作为跳板或过渡,过多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发展,只顾“小家”,忽视“大家”。另外,对学生的教书育人过程缺乏热忱,部分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劳动对象,仅仅履行“教书”职责,片面的完成教学任务,忽视“育人”环节,与学生日常交流甚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漠不关心,这样,教书与育人环节未能很好的结合,不仅难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配合,同时也无法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动向和突发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影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不断发展,当下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人们普遍关注物质利益和短期利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这类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大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时间较短,文化底蕴不足,更加容易受到冲击;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但由于自身体制与公办院校的差异,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不高导致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体制上的原因使得民办高校的教师相较于公办高校的教师缺乏被认同感,”[1]价值观念受到更大的挑战,对自身职业更容易趋于利益化,从而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思想和行为的失衡,最终影响民办高校师德的建设。其次,民办高校自身的局限性。民办高校不受国家财政支持,独立办学,教师社会地位、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较之公办高校教师低,压力较大,稳定性较差,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德意识淡薄,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和鼓舞,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同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例大,经验不足,自律性欠缺,在言行上往往存在一定偏失;固定教师比例小,外聘教师比例大,教师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长久的敬业精神不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和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师德状况。第三,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道德评价保障机制不健全。民办高校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生源的录入、办学成本、教师队伍数量的增长等方面,而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才轻德,没有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重科研和学历等可见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2]另外,民办高校受国家政策和办学特点的限制,对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师德建设成本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水平。

(二)内部因素的制约

首先,部分民办高校教师个人道德素养有待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大,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岗位意识模糊,自身角色把握不到位。“一部分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教书不育人,只顾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课堂内外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3]这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存在偏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相对公办高校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懒散,人生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民办高校学生家境优越、家庭社会地位高,这样学生自身素养不高却明显优越感十足的状况对于从事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考验,如何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师德熏陶,这也对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探讨

(一)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

“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保障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4]首先,国家要从制度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全方位宣传,营造健康公正的教育环境,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更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从教师的社会地位、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这样使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对民办高校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把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作为终身职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主动,充满热情和动力,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功利化思想的普遍存在,社会要从各个领域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民办高校内部要加强党建工作,改进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师德舆论环境,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加大师德理论、师德规范等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和监督考核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学校层面的构建

民办高校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有所发展,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质量的培养和建设,这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升业务技能,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在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通过一系列体系化的措施对师德建设予以引导和构建。首先,民办高校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最初的教师招聘环节就要把师德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优良的品质,热爱教师职业,了解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各环节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对已录用的教师队伍进行专门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使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有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开展教师师德培训和经验交流,根据时展和学校、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自我提升;民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之间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交流,汲取不同院校的经验教训,及时更新观念,明确师德要求,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其次,民办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促进教师师德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民办高校要根据相关规定和学校自身和教师队伍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师德考核体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学校考评、教师互评、学生考评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掌握及创新、爱岗敬业状况、纪律意识等各方面量化考核,同时,把教师师德考评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约束教师师德水平。第三,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制定监督制度和处理措施。“监督机制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起着督促和制约作用,因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要有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5]民办高校根据各校特色,吸取其他院校优秀经验,制定相关的监督措施,并予以落实。例如,监督机构建立教师档案,要不定时对教师师德情况抽查,通过与教师本人的交谈、学生的了解教师师德情况,对违反师德的教师作出评议并警示等。第四,完善师德评价的激励机制。民办高校要制订出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的师德考评方法和激励措施,在完成正常的考评、监督环节后,对各教师予相应的奖惩,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评选先进模范典型的方法,对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授予相关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树立典型模范的引导,鼓舞他人,营造良好的舆论激励氛围。

(三)教师的自我约束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 异化

当今时代,大学日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从历史的角度和它们现在的核心价值来看,高等学校是教师和学者集中的地方。从运作方式来看,大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教师。”[1]随着社会的转型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异化,而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在高校,教师角色应该是怎样的,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回归本位?

一、 概念解读

20世纪中叶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先后提出“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和探求学术的社会”[2]其作为人类的精神圣地,它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保持其传统的同时,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大学教师作为圣地的守护神,不仅是知识上的先导,也是道德上的楷模。波兰学者弗・兹纳涅茨基认为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新知识的创造者。

“异化”一词来自拉丁文,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本质的偏离、背离甚至否定的趋势和倾向,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意。“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成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3]

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学校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什么是教师角色的异化呢?笔者认为,教师角色的异化是指教师作为一个个体人,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脱离了本职工作,教师本应该是教学的改革者、学生能力的开发者、教育和科学的推动者、学生就业的指导者、“以德治国”的先锋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教师角色与大学使命、教师职责相背离,外化为一种或者多种异己的力量,致使教学发展缓慢,大学课堂缺乏新鲜的血液,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异化等。

二、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表现

(一)部分大学教师注重科研轻视教学

从大学历史发展角度看,教学是大学的原生职能,科研是教学的衍生,社会服务是在这两个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推广,且没有否定教学与科研。[5]教育者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古人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顾名思义,教师是指教书育人的主体,其本职工作是指教书育人的活动,培养人才是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上说,教学科研应该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虽然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包括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评价,但是,在实际评审工作中,职称评定还主要看科研,教学只是作为陪衬。作为教师,职称本应是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一种方式,却无形间使教师异化成一种不断为了“科研而科研”的工具,诸如一稿多投、抄袭刹窃、买书号买版面、搭车挂名、请客送礼拉课题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师生关系异化

1.教师话语霸权

虽然大学中更多注重活跃丰富的课堂组织氛围和学习交流环境,但是大学课堂依然以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大多数时间,有的课堂话语甚至成了教师的“独白“与“自言自语”,课堂交流也常限于对学生提问的形式。教师话语霸权现象,简而言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处于一种单向、失衡的状态,教师话语处于绝对彰显、凌驾一切的权威位置,与之相对应,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受控制和管理的“听者”位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在教师话语霸权的情况下,教师把学生看做自己观察、认识、控制和管理的客体,对他们进行矫正、塑造、改变、完善,以满足并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远离教师,课堂失去大学应有的气氛。担任着教育者角色的教师和学习者的学生彼此把另一方看做是相对立的客体对象,这种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成为相互利用、相互占有、相互控制的“工具”。

2.导师制背景下师生关系

导师制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师徒”关系作为导师,其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单位制度下的“导师制”、高校扩招、部分导师的学术道德低下等原因,目前导师与研究生交往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导师太忙,无暇顾及研究生;(2)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照顾不过来;(3)导师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分别在42.0% 、31.3%和21.9%的师生交往中存在着。[6]突出表现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老板制”关系,“老板制”关注的是老板的利益,寻求老板利益最大化,师生关系异化为庸俗的金钱、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与传统的“导师制”截然不同。

3.师生互动交流机会少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7]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疏远,下课就走人,和学生距离感很强,课下缺乏交流。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者,而不是关心学生成长和了解学生心灵需要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认为,师道不仅是学问之道,还应包括为人之道、成长之道;解惑也不仅仅为学业之惑,更应为思想之惑、人生之惑;老师不仅是业师,而且是人师,即人生的导师。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告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的特征。”[8]

(三)本职与兼职本末倒置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积极的作用无可厚非。如果处理不好教学与兼职工作之间的关系,则兼职也会带来很多弊端。其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兼职过程中,主次不分,将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本末倒置,势必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工作、误人子弟。其二,人才“隐性流失”。如果教师只热衷于社会兼职,则在现有的高校人才资源充裕的表象背后,会出现人才“隐性流失”。第三,如果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到了社会兼职上,对本职工作采取漠不关心,将严重挫伤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则对学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培养。

三、原因

(一)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缺陷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实践表明,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如何确保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投入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考核评价是关键。针对教师的考核,总结起来有年度考核、科研考核和教学考核等三方面的考核,而教师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有五: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三是教学态度,四是教学效果,五是教书育人。[9]但是目前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有:首先,教师考核内容不全面,教学效果则以学生机械、片面的评教为主要依据,甚至在部分学校,如果学生不评教就不能选课等,缺乏科学性和完备性。其次,考核重数量轻质量,职称评审制度却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师教学考核“科研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可能产生长远影响的精神层面的评价。再有,长期以来,教师评价活动主要被看作是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它的基本职能是“行使权力”和“对教师进行管理”,从而使“组织本身控制系统合法化”。[10]整个评价过程以程序为导向,严格受行政权力的控制。教师本应是高校的主人和主体,但是,在行政本位主义支配下,教师却成了弱势群体。这种教师评价观秉持的是进步性、可控制性等信念,它仅仅把教师看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和手段,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性的教师评价观。

(二)大学课堂氛围的伪自由

自由和民主是课堂教育的灵魂,很多学校和教师尊重自由民主的教学原则,大学倡导学术自由,更注重教师的“个性”,学术自由的发挥,一部分教师,尤其教授在学校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堂作为了发挥其学术思想的场所,学生成为了其学术思维以及人生观、价值观表现的听众。由于大学课堂班级容量大,课堂上,学生数量有些可达到几百人,如此大的班级容量,给教学工作带了了困难。一方面,师生互动情况比较差,即使能互动,也无法面面俱到,否则耽误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用于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和心思比较少。课堂教学的乏味,使教室里的后排座位得宠,前排座位遭冷遇,在本应充分锻炼分析思考能力的大学阶段,课堂上却出现学生整体沉默、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三)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市场的需求给教育带来了挑战。教育系统的竞争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竞争在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让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失去热情和信心,职业倦怠。

新的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冲击着教师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教师遇到严峻的考验,也会出现一些无所适从的状态。这种无所是从的真空状态也会引起主体内心的苦恼、困惑、迷茫、孤独、幻灭和绝望,导致教师的信仰危机,教师的信仰危机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信仰缺失、信仰的吸引力弱化。部分教师,在信仰和利益发生矛盾时选择利益,自我的利益膨胀,唯利是图,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转型时期,旧有道德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失去了约束的作用,新的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尚未完全确立,既有的规范和道德对教师的约束力降低,从而会出现教师行为的失范。

四、对策及反思

以上笔者对当今高校教师角色异化现象进行了浅析。黑格尔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异化是实体作为主体的对象化或外在化,异化的克服就是扬弃异化或外在化而返回到自身。[11]笔者认为解决高校教师异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社会方面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几千年以来,教师作为民众之“先生”,具有甘受清贫的高尚品格。各个时期都重视传统的儒教师道观,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与知识相比更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在道德转型的时期,由于新的道德体制还不够明确,人们受多种道德规范的影响,道德的评判变得十分模糊,因而需要全方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原有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进行具体细化,对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2.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教师,是人类社会一门古老而特殊的职业,担负着人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任,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地位可见一斑。与教师的高地位不相称的是教师较低的待遇。教师的社会声望与实际报酬之间的差距滋生出教师的不公平感和失望,部分年轻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二职业,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要切实的提高教师的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的压力、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稳定教师的情绪,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防止人才的“隐性流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来。

(二)学校方面

1.完善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解决教师工作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奖励机制,为教师工作提供更大的动力。在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中,奖惩是手段,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的。考核激励机制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职称高低、得分多少区评价教师的优劣。考核激励机制应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增加教师的教学质量压力,合理平衡教学与科研,积极引导教师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多下功夫。

2.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开展互动式教学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管理并不是要在学生心灵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是创造一种守秩序的精神。”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单元。如果教学不进行课堂管理,那么各种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言行就会蔓延开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对话,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的教学活动。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试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所做的实验表明,知识持久记忆的情况是:人们一般能记住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12]因此,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是教师成为多尔界定的“平等中的首席”。

(三)教师自身:认清角色,自我反思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不同,它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其内涵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师德修养的提高。”[13], 为此,教师只有清楚自身角色,不断进行深刻反思,才能有效防止角色异化。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新华出版社,2002:31.

[2] [美]何钦思著.教育现势与前瞻[M].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年版,第llO页.

[3] 蒋宝德, 李鑫生. 对外交流大百科.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第413页.

[4] 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1999,(5).

[5] 韦微.关于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2006.

[6] 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19.

[7] 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 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13.

[9] 胡杰.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素质评价之我见[J].江苏高教,1999,5.

[10] 张晓峰.对现行教师评价三个基本问题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视角.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0):32-35.

[11] 蒋永福,吴可,岳长龄主编.东西方哲学大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905-906页.

第8篇

关键词: 教师 心态 不良心态 产生原因 克服方法

《北京晚报》发表过一封学生来信,其中一段这样说: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开学初自我介绍时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思我早摸透了,甭给我玩什么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听到这些话时,惊诧之余心头涌上一股寒意。这是一个老师该说的话吗?我觉得和强盗、土匪、绑架者的威胁用语没有什么两样!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这样的报道,我觉得心酸、无奈、叹息。近日又有媒体报道说,专家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教师进行过测试,结果令人担忧,三分之二的教师有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约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在人们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但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教师一声声讽刺的语言,一次次行为的暴力。难怪社会令人难堪的责问声不绝于耳:老师,你们到底怎么了?

一、教师心态面面观

心态一:每天忙忙碌碌,生活太累,当教师太苦。每天都有那么多的烦心事,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学生,工作、家庭忙得不可开交,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疲于奔命型

心态二:现在的学生素质真差,真是一届不如一届,怎么管都不听话,吃了人参也教不了他们。真是没救了他们。――抱怨型

心态三:那帮小兔崽子,居然在我背后做小动作,看我不整他们。――控制型

心态四:教师不就是个职业么,养家糊口的,何必那么较真。只要不违反法律,差不多就行了。――看破红尘型

心态五:曾经以为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曾经的一腔热情换来的是冷眼相待,唉,梦想着三尺讲台前阵阵的喝彩,怎么就唤不起学生的热情呢?迷茫啊。敢问路在何方?――纠结矛盾型

心态六:那些孩子太淘了,咱大人不和小孩一般见识,其实他们还是很可爱的,虽然累些,不过只要看他们粘着我的样,也没白辛苦。值得。――爱心型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也从上述的六种心态中看到了自己?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教育者的心态决定着教育质量。好的心态,让你乐观豁达,充满活力,可以激发一切美好品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好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不良的心态就像一潭死水,淹没我们的生命,也毒化周遭的人,更可怕的是它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既不利于团结协作,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可教师的阳光心态又丢失在哪呢?

二、教师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

1.社会期望带来的压力。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千万家庭的希望与责任。那么社会期望的教师是怎样的呢?他们博学多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求异的思想观念;他们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恪尽职守,安平乐道,如同圣人;他们能化腐朽为神奇,总能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方方面面的角色期望直接冲击着教师自我价值观的表达,把教师职业进行过分的神化。一旦教师的努力与社会的期望不能合拍,对教师的责难便开始了。最明显的表现在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初,社会上的质疑、谴责、不屑甚至声讨一浪高过一浪。教师不可以开会迟到,不可以乱穿马路,不可以说脏话,总之,教师为人师表,得步步小心,稍有差池,他的责任感和德性将受到社会的拷问。强大的社会压力会让部分自我期望值高的教师心理焦虑,如果不能调控则必将对身体和心理产生巨大的损害。

2.教师考评制度带来的压力。“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分数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每次大型考试后,许多教师看到学生成绩时的激动、懊恼、悲愤一点不亚于学生自身。常听到这样的话:“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抓住‘生命’更重的呢?”中考,高考,升学率、平均分、优秀率,学校内部的考核,各种优秀的选拔都被刻意或非刻意地与教师的教学成绩相挂钩。而这仅是教师面临的内忧,还有更多的外患等待着教师。教师聘任、各种级别的技能考核,职称评定及待岗、下岗始终是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现实工作中,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压力可能转变成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恨铁不成钢”的埋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教师焦虑心理的导火索。心态一至三都有这样的影子。

3.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西安一家媒体对教师压力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70.1%每天的工作时间在8―12小时,超过12小时的占调查人数的17.9%。备课、批改作业、家访、个人进修学习、辅导学生课外活动等占用了教师大量工作之余的时间,有的教师连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休息也没有保证。初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顽皮、敏感的未成年人。他们每天与学生“斗智斗勇”,回到家已是筋疲力尽。可教师作为公民,作为家庭一员,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在学生与教学上付出的精力太多,分给家人和家庭的时间、精力就很少。如果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自己又无力补偿,那么家庭关系又将面临问题。工作的压力,家人的责备,只能让教师更加心力交瘁,陷入痛苦矛盾,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宣泄,就很容易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师生关系紧张。

4.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与尊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也使其对学生有奖赏或强制的力量。同时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就应循规蹈矩,对教师应崇敬,应畏惧。尤其是初中段的教师,他们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发展时期。此时的学生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他们开始理性、客观地评价教师,另一方面由于思维的片面性和心理的不成熟,他们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会抱以拒绝的态度,这种抵触心理容易使师生间产生矛盾、冲突,正如小品所言,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擦出的只能是火药。此时教师若只着眼于表面,一味压制就会走向极端,学生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正确的学生得服从,不正确的学生也得服从。这种心理的流露无疑会在师生间树立一道屏障,导致教师在学生心中信任度的下降。学生的态度反射到教师身上就又有两种心态的出现:一种是因权威不断受到挑战,自身的挫败感增加,抱怨不断,如心态一的表现;另一种是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冷漠缺乏应变,强烈的反差诱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角色优势对学生吹毛求疵,如心态三的表现。

三、从自身克服不良心态

教师的不良心态不仅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不良心态易造成对教学和学校的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出现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校教学质量。虽然影响教师不良心态的原因很多,但外部原因如社会压力等非个人意志能改变,教师要改变不良心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自身着手调整心态。

1.教师工作要学会巧干。魏书生是巧干的模范,他做教师,做班主任,都用心动脑。当然,“用心”要用对地方,比如很多班主任学期末为写评语头疼,其实写评语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个总结,定个基调,班主任也可以发挥班级任课老师的作用,每个任课老师挑几个,自己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平时也可多向同行取经,学些“偷懒”的秘籍,比如每年必交的常规资料,可以平时就积累、整理,必要的留些底稿以备后用。有的教师尤其班主任就不放心把班级事务放手给学生去做,大事小事,亲力亲为,结果累病了,不但打乱了自己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病假多了也会让自己失去很多个人业务竞赛甚至评优中的机会,得不偿失。

2.多关注外面的世界,提升自身修养。教育是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不能把自己一直“埋葬”于批不完的作业中,否则只能让你有更多抱怨。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会,我们大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默写为什么只有教师报学生默一种形式呢?自觉的学生可以自默,不自觉的学生由小老师默,默的形式可以是随机抽,可以是个人或团体的比赛,若能辅之奖励,学生的背诵热情就会大增。还可以在班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弱搭配,捆绑式奖惩。这样既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又能将教师解放出来。学会放手,才会拥有阳光的心态。多读读教育方面的专著,学习别人之长,多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让教师既能抓住学生的心,又能调适自身心理问题,欣赏美文,了解时事。这样教师的生活才会精彩而有活力,只要眼中的世界是美的,则工作再苦都有动力,都有憧憬。

3.乐于交往、善于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缓解人际矛盾和冲突。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种和谐、融洽、彼此信任的工作氛围中,他的心态就有了基本保障。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师和他的成年人群体,而且包括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教师能多留心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沟通,遇事公平处理,平日多采取宽容的态度,师生感情就会增进,当矛盾再次出现时它的消除就容易得多。我的一个同事一向对学生要求严格,平时难得听到她对学生的称赞。无意中她看了美国作家吉诺特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她像个新上岗的教师一点一点学着上面的方法和学生沟通,一个学期下来她高兴地和我们说这学期她居然没冲学生发火,学生学期成绩保持稳定,学生原来也挺可爱的。

4.生命在于运动,教师要多锻炼身体。有人说,要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人面色苍白、无精打采,那肯定是教师,要是其中有几个心事重重,肯定是班主任。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出教师的身体状况确实令人担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承受着病痛。那么怎样去乐观面对工作,怎样赋予学生激情,怎样点然教学的热情?所以,如果热爱教育事业,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孩子原本单纯,生活原本简单,内心原本快乐,做教师原本可以很阳光。不管头顶是什么,只要教师的心头有一缕阳光,则一切都将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梅首文.请做骑师――谈课改中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态.湖北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