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品厂实习总结

时间:2022-06-08 14:52:23

导语:在食品厂实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食品厂实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7-03

目前,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顶岗实习,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学生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既是我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其目的是为了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会到自己的优势与缺陷,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正确定位就业;另一方面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近几年来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顶岗实习过程的实施

在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分别安排了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工作,企业顶岗实习单位必须是与我院正式签订过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事业单位,而且这些单位提供的相关实习岗位必须与该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性,通过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有助于学生提前就业。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实现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从而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学院相关部门和专业相关教师协作,利用各自的人脉关系等积极建立该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制订了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标准及管理办法,在制度上保证了校企双方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依据互惠、共赢发展原则,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期劳动力调剂、相关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企业储备技能型人才方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强化技能训练,达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

以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签订相关校企合作协议的顶岗实习单位有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余杭农产品检测中心、海通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省农科院质量标准研究所、杭茶院、杭州乐乐食品厂、杭州诺加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余杭农产品检测中心、浙江省农科院质量标准研究所、杭茶院等为浙江省内权威检测机构,承担着省内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检验任务。学生在实习单位老师的指导与培训下,亲身体验了现代食品检测技能和检验制度,通过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锻炼,与单位员工的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充分认可,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明白了谦逊严谨的处事风格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为人做事方面,学生也懂得了遇到问题时就要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虚心听取领导的教诲,大小事情严格按照工厂流程办理,培养了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2.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岗位。为了确保学生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顶岗,食品专业一是根据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安排相对应的岗位,与相关企业协商,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保证学生顶岗和轮岗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于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明确的就业单位,希望提前到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满足实习单位与专业有较紧密相关度的前提下,签订相关自主顶岗实习协议,同意学生进行自主顶岗实习。以食品2013届毕业生为例,这部分学生最终都在顶岗实习单位实现了顺利就业。因此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岗位,有助于学生提前就业。

二、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让学生能通过顶岗实习真正提高职业技能,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学院对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组织、管理和考核办法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统筹安排顶岗实习的准备阶段。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是顶岗实习活动的主体,学校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直接管理者。为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设立了三级管理机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小组,实行“分级负责,企业协助”的管理机制。

在顶岗实习组织过程中,首先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召开学生顶岗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深入了解顶岗实习有关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管理办法》、《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安排》、《顶岗实习鉴定手册》等,向学生提供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自己选择顶岗实习的单位和岗位,如果某个实习单位学生报名人数太多,专业再进行协调和沟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对后期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在认真学习顶岗实习的有关规定基础上,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并以具体某一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小组,确定小组长和专业指导老师,保证在实习期间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擅自离岗,有事及时向单位和学校指导老师请假,不做有损实习单位形象和学院声誉的事情。

2.人性化管理顶岗实习的实施阶段。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在顶岗实习期间有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和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其中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由顶岗实习单位指定,具体负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职业技能指导;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由专业安排,具体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学院顶岗实习网上管理系统、QQ、E-mail、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在顶岗实习网上管理系统上传周记一次,把一个星期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校内指导教师在网上管理系统上每周批改一次,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实现远程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如果有些问题解决需要现场指导,校内指导老师会尽可能克服时间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去企业看望学生,具体解决某些问题。

虽然各个专业在实施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组织学生进行了“岗前”教育培训工作,明确告知学生进入企业后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工作人员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的原则等,以企业的“员工”身份进行实习,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在更广的层面熟悉企业,增强适应能力。但在顶岗实习的第一个月,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问题,他们还是没有改变自己学生的角色,觉得企业的管理比学校管理严格,甚至有的学生觉得“苛刻”,因此校内实习指导老师需要不断做好学生、企业相关人员的沟通工作。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实习期间的住宿问题、生活设施的改善、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问题、网络周记的上传等方面及时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解决,做好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工作,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对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同学及时进行岗位调准,同时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开始一个月的学生周记及时批改,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及时劝解,把问题及时解决,以此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在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沟通和协调下,学生会很快转变自身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对顶岗实习有了一个统的认识,这在实习初期的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3.客观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总结考核阶段。在顶岗实习的考核方面,企业指导老师最具发言权,因此为了客观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参与,将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有机结合,两者各占一定比例。企业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在企业期间的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实习结束后在学生实习鉴定表的最后一页上进行填写,并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出优、良、及格等成绩,企业指导老师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有效。

学校考核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的评价为主,校内指导老师主要依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各环节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一是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每周都按时上传周记、周记的完成质量等;二是校内指导老师会按专业要求对各个实习点进行现场指导,认证听取企业员工对学生工作表现的反馈,并结合学生每天要求填写的日常工作记录等;三是顶岗实习结束后,专业组织一次顶岗实习交流工作,各个实习单位推荐一位学生对整个小组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进行总结并以PPT形式汇报,同时邀请下一届本专业的学生参与,让下一届学生通过与高年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以学生真实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为案例,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最终校内指导老师综合三方面的内容给予考核评定。

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加强校企双方深层次的合作,依托于本地行业背景的特殊优势,按市场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共赢的“双赢”机制,各方应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88-89.

[2]黄晓林,唐全,张毅,等.药学专业高专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6):710-711.

[3]卢飞跃,渠川钰.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1-52.

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其课程体系“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据此,应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岗位实务来确定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进而系统科学的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它是由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的基本定位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培养重点放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要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与企业、与就业相结合,把产业、专业、就业相连接,从而实现面向市场办学校,围绕企业设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对接社会搞教改。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只有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遵循劳动过程系统化原则,深深扎根于行业、企业当中,紧密依托行业,根据岗位的新标准、新要求,围绕核心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

通过对辽宁省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并经过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粮油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粮油加工专业包括碾米、制粉、油脂加工3个专业。跟踪调查显示,粮油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任职的工作有:面粉厂、米厂、油脂厂、食品厂、饲料厂的生产、技术、质量、GMP认证管理等工作;物料的预处理、产品的加工与提纯、半成品与成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三废”处理等技术操作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如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工艺、工程设计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原材料及产品的采购与销售工作。此外,还可以到化工企业及微量成分检测等专业相关部门任职。

二、根据岗位实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基于CBE理论,对专业岗位群和从业人员在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3个专业岗位的通用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礼仪。3个专业的岗位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化工原理、油脂化学、通风除尘与气力输送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的岗位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现代粮食加工企业设备及工艺操作能力、进行技术测定和按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的基本能力、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粮油加工厂设计能力等。设计和创新技能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由于工作内容、工作岗位性质不同,不同的岗位也有一些特殊的能力要求,如销售人员还须具备英语会话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等,原料及产品购销人员应具备物流管理能力等。

三、“以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粮油加工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学院始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为主线,依托由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开发。经过岗位(群)的任务分析,能力分解,建立能力图表,在形成能力模块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较好地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

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大部分组成。基础课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如政治、法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WTO基础知识等公共课。专业课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要求在专业范围内,沿核心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进行综合和发展,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如粮油加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制粉工艺与设备、碾米工艺与设备、油脂制取工艺与设备、油脂加工工艺与设备、饲料加工与检测、粮食加工自动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外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所选修的有益于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即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在实践教学一中,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既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校外实习、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技能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销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手快,具有较强的第一任职能力。

校内实训。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针对碾米、制粉、油脂专业中通风除尘的技术要求,利用校内的通风除尘实验室和碾米整套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包括设备设计与保养、生产工艺与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内容的实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对专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有了一定认识。

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认识实习,一般在第一学期安排,为期1周。主要是到粮食加工企业的车间,了解米、面、油脂原料及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及安全生产规范等。二是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为期5周,主要任务:了解和掌握粮油加工厂工艺设备的结构、参数;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能基本完成顶岗操作。三是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10周,主要任务:完成制粉、碾米、制油、通风、自动控制技术、设计安装等粮油加工厂全过程的综合实习;完成各车间、各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掌握各岗位应知应会的训练内容;达到毕业后直接上岗操作的技术水平。

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对某一植物油脂加工厂生产工艺设计和车间设计,掌握相关资料的查阅方法、生产工艺的选择、设备的选型、车间设备和管路设计及说明书的撰写等基本设计方法,初步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与校内实训内容,有一定的工程或技术背景。毕业设计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和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英语短剧表演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专业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31-03

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生存和运行的主旋律,没有了本科教育,也许高校就不复存在了。时下有不少人认为成功的教育等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此语看似过于偏颇,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发现,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教学质量存在下滑的问题:本科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死板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许多高校都提出改革的口号,推进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角度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也有不少学校在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上进展不大[1]。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创新意识、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摆在了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育中来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有非常强的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它要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从微观的角度找到一个突破口,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更丰富,使所学知识和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发言和思考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服务。因此,通过改革,学生能够切实地参与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某一个课题、某一项研究,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二、课堂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实用且紧跟学科前沿。科学研究要求科研人员有非常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生物工程专业这个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专业,每一时每一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方法出现。如何能够将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是我们基于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跟据目前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提升,我们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及时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新问题给学生供其思考,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教学是教师的本业也是基础,当今许多高校存在两种不同体制,将科研与教学分开,这是不正确的。高校教师决不能脱离科研而单纯搞教学,单纯搞科研而不参加教学的教师无法将他的研究成果授予学生,而单纯搞教学的教师无法及时地接收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无法给学生提供学科前沿进展,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前沿性,更加生动,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生物工程是一个与科学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科研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使教师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潜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师要经常深入工厂,了解生产实际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利用生产实践中生动的例子来授课,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是几何级数增长的,这对学生来说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的学时上不断地减少,但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却与日俱增,因此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实验性学科,实验课要求有理论课作为支撑。针对理论课教学学时减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以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课程教育为基础,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在专业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融入学科前沿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灵活性。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基础扎实,可在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众多工程学科专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中存在许多交叉课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涵盖部分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发酵工程课程中涵盖微生物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避免与相关学科课程的重复,节约学时,同时也要注意突出重点,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各个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意与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将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地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逐渐培养了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点的提炼、分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归纳、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2.课堂教学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21世纪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增加了对应用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生物技术上下游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应用型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是至今为止,大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生产实践经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才有真正投入生产。虽然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在国际先进技术及生物工程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谈到直接产业化相关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3]。这一方面与我国的许多科研工作者缺乏工程意识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各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良莠不齐,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方法无法国际接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使得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缺少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根据课程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5%以上的学生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的层次实践教学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第二层次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通过鼓励学生自己申请立项进行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获得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通过我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各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项目,给予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团队形式完成某项科学研究项目的机会,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为培养生物工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工程意识强、有较强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的生物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不断加强与行业内龙头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与实习基地。我校发酵工程优势学科与青岛啤酒集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等共建学生企业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企业工作环境,而且由于企业本身也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如青岛啤酒集团建有国家唯一的啤酒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尤其是发酵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到对口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得到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了基础。生产实习基地也与学校实现了双赢。同样,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或非工科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学院先后派出年轻教师50余人次到相关的食品厂、啤酒厂、酶制剂厂等进行实习锻炼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能够非常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同时兼顾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双向交流式课堂教学模式。多年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知识,虽然有过许多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极不相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获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学,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因此,大学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现在的大学课堂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短缺,大多数专业基础课的讲授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在这种大班上课的课程中,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导致绝大部分的学生打瞌睡、上网玩手机。一方面,我们减少了大班上课的课程,将大班分解成小班,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到小班上课,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研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或是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教学中,将教师的以教为主转移到学生的以学为主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我们主要是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专业课(发酵工程、生化分离)中大量引入讨论和研究等方式,欢迎学生随时打断教师讲课来提问,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精简课程内容,改变在以往教学中唯恐讲不完、讲不全的做法,课堂中尽量讲得少、讲得精,留更多时间给学生课外去学习、研究。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学辅导、提问、讨论等方式,将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改变为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结束之前可先把下一次课要讨论的科学问题在课件上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查阅文献等相关资料,了解并总结该专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新成果、新热点和发展趋势等,撰写报告,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下一次课堂上,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展示本小组学习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各组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科学问题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习目标,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5]。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基本上所有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这也只能满足有限的课堂教学的需求。网络课堂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借助于网络,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方便、更流畅。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中,例如科技文献阅读课程,该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非常重要一门的专业课,也是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实时展示如何利用网络数据库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兴趣。另外,网络课程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教学信息展示板块、课程展示板块、课外学习板块、师生互动板块、教学质量评价板块等。通过网络教学、网络讨论、网上答疑、师生信箱、教学评价等手段,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等资料,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缺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世纪的生物工程要求高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工程能力,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为适应21世纪培养科技型、创新型、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5-31.

[2]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黄华宏.“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2):61-63.

[3]张艺,路福平,骆健美.生物工程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3):57-58.

[4]黄进勇,王爱萍.以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49-50.

[5]刘志强,张大为,李会东,向育君,周建红.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