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10-13 07:22:48

导语: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第1篇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校的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也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根本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力。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压力,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诚然,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占有优势地位,而且还对大学生以后工作、学习、创业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方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具备优良的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过硬的专业技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梦想的基石,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为此,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源泉。要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我们就必须用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核心竞争力。

1.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三观融合。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指导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且也是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是武装大学头脑的有力武器,是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力思想保证,尤其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世界观融合。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对社会起推动和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会指导大学生进行错误的实践,从而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具备了世界观,看待事物就会用辩证的方法,对自己的人生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大学生世界观也是世界观,因此需要把马克思与大学生世界观的很好地融合。第二,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人生观融合。和大学生人生观的有机融合能够对大学生人生目的、人生态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观的核心。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对自己人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有了目的就应该为之奋斗。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大学生对人生的目的有了定位,决定以后走什么样的路,就需要努力拼搏,这就需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第三,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价值观融合。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大环境里,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和碰撞,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就容易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用指导思想来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选择。大学生的价值观应该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要为社会的进步而奉献,这才符合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融合。共同理想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能够激发人们为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大学生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只有树立了崇高远大的理想才能激发大学生内在动机、内在的需求。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感,也就没有奋斗的热情,理想信念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核心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把理想信念抽象出来还原于生活,那就是要求大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当今社会是合作的社会,是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很多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战胜各方面是危机与挑战。在团队里也要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理想信念,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为团队提供巨大精神支撑,也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理念。为此,需要把共同理想与大学理想信念很好地融合。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融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两种精神”的召唤是激发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内在驱动力。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认真学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还要注重自己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所学专业,对待自己的专业要像热爱自己生命那样热爱。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强劲的专业技能是重要的生存法宝,专业技术是大学生陌生的基本手段,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立足现实,才能谈发展和创新,也才能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也才能上升到爱国、爱人民的境界。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学业完成好才是报效祖国的最好表现,也是对这“两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吃苦耐劳发奋图强的精神融合。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是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道德保障,是衡量大学生道德观价值取向基本准则。艰苦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荣辱观的综合反映。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有机融合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3篇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求职核心竞争力,它是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初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随着核心竞争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育领域中也引入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提升大学生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目前,大学生队伍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顺利就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被提升到事关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之外,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3、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学历,他们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较好实现就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要着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办学特色,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自我提高。

1、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应该紧扣市场,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3、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讲,要从思想、心理、政策和技巧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必然会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面对地域、单位、工作岗位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选择结果各不相同。就业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成功地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转变。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要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时因对政策缺乏了解而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

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指导毕业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4)心理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很复杂的,有的缺乏主见、存在依赖心理,有的期望过高、存在失望心理,有的低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等等。这要求学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工作,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我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7?03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来的,是指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借用,是指大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院校就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思想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农科、植保、动科等专业优势突出,社会影响力大,行业认同度高,相比之下,其他同样具备较强优势的学科,社会影响力偏弱,就业受影响。要提升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从学生的主观方面入手,调整学生们的就业心态,使他们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2]。张海滨在《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一文中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要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张互桂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中阐明了制度政策、高校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重要性;张剑仲等也通过《农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对农科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 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改进途径。

一、导致农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

1. 学生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偏差,使自身就业的底气不足

社会传统观念对农业和农业院校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使很多农科院校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方向和指导体系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做事懈怠,学习不积极努力,不重视就业。据调查显示,45.92%的农业院校学生认为自己和其他综合类高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相比“没有优势”(见图1),31.63%的学生认为“学校名气小”是影响自身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农业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的信心不够,在与其他名牌大学及综合类大学毕业生一同求职时底气不足,致使就业面临困境。

2. 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就业观单一

就业思想准备是就业者对当前和未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人才供需等问题的认识和预测,以及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统筹考虑,以便自己在就业时有充分的准备。调查显示,42.86%的学生认为“对就业信息不了解”是影响自身就业的重要因

素。很多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就业关注很少,只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也缺少“广泛学习,涉猎多种专业”的思想,临近毕业才去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这样,由于缺少必要的就业思想准备,导致自己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就业困难。其次,就业观狭窄,择业观单一,就业思维模式固定。绝大多数农业院校毕业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很少人选择城镇及农村。调查显示,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学生的比例高达67.35%,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8.57%,而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去“城镇和农村”(3.61%)及“边远地区”(0.47%)。除此之外,47.96%的农业院校学生认为“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就业难。很多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某些岗位的过分追求或一味追求专业对口,或不能胜任自己专业以外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3]。

3. 就业能力不足

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就业难,41.28%的毕业生认为解决办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能”。这表明毕业生对自身的实践技能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信心。根据2011年对30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信息来看,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75%认为就业难是由于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的分析等涉及将来就业的知识和应用缺乏了解,对就业市场的分析能力较弱[4]。调查进一步显示,48.98%的学生在就业中“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动力。农业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缺乏主动性,技能单一,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在求职中失利。

4. 素质低导致就业难

这不仅是农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育才以育德为先”,这个“德”字就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就业状况和以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教育和人文关

怀,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素质不高[5]。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素质因素”调查中,85.71%的学生认为“工作态度和环境适应能力”最重要,73.47%的学生选择了“心理素质”,71.43%学生认为“专业素质”居第三(见图2)。由此可见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而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讲,低素质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

二、大学生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 农业院校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就业信心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于健康的心理。”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种种障碍,走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误区[6]。农业院校的学生要通过学会比较、自身体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养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7]。

2. 树立多样的择业观,增强创业意识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普遍存在单项就业心理,就业观单一,就业眼观狭窄。农业院校学生要看到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可以考虑继续深造,或支援偏远地区,服务“三农”,或走进基层地区和中小民营企业进行锻炼,这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农业院校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发散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固定模式,关注创业,了解创业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创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向创业方向迈进,争取在毕业后从相关专业角度出发,在激烈的就业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以创业实现就业。

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自身特色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后的职业定位有较好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指明方向和提供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天赋、自身能力、动机、目标需求、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对自身和就业需求越来越了解,学生就会越来越明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定位,然后再通过与现实自我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差距,最后确定奋斗目标。同时,学生在不断比较和奋斗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优势,在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增加别人没有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机会。

4. 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就业能力

大学生最终的归属场所是社会,社会实践是走向社会过程中获得社会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院校的学生要敢于、乐于并善于从基层做起,加强自身的锻炼,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比如农科专业的学生可以走进农村,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农业上的问题。这样的实践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帮助学生积累了经验,拓展了视野,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其次,要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说,“对于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智力的积极活动并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8]农业院校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我和完善自我,增强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在求职就业的道路上增加亮点。

5. 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社会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基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几个方面。如今,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看重[9]。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很多企业正在走向成熟,在市场上逐渐占优势地位的企业在招聘时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能提高自身的素养。农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时占据更大的优势,就要不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农业院校学生要在平时就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参加德育课培训、其他课程教学培训、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与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会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教育等多种活动,从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和管理、环境和服务、指导和实践等不同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赵洪娥,王雪,王燕,高喜军.都市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求实,2012(1).

[2] 王蕴慧.改变认识误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理论观察,2011(1).

[3] 张海滨.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4] 廖迎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5] 郭建平,郭亮.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6] 杨碧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窥探及对应之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7]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第5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就业现状,阐明了高师院校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阐述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师范性、

>> 浅议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及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强化实践教育,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力研究 浅析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职场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案探究 旅游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上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 知识管理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扎根研究 试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基于人才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职技高师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提升地方院校IT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靓.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3):13-14.

[3]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05):118-121.

[4]王旭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竟争,思考

我国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并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事实。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且在激烈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较快地成为社会的栋梁之财,这是我们每个大学毕业生和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所以,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如何成长成材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适时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1用冠军的思考思维去做事

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里,最杰出的高手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他们的冠军心态――他们都想赢,想当第一。不是第二,是第一。像马云,他想的就是做人类没有做过的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结果,他把阿里巴巴做到“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的对手”;像李彦宏,他想的就是做世界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结果,百度成为了最成功的中文引擎搜索;再比如俞洪敏,他想的就是圆每一个学子的出国留学梦,结果,新东方成为了中国最大最强的民营教育集团。

当一个人一心想着成为冠军、成为第一时,在这样的愿想驱策下,他们舍得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即便中途会遇到数不清的阻碍与艰难,会遭到别人不停的打击与冷嘲热讽,但他们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坚持,直到成为真正的冠军。

2 停止工作但不停止思考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天24小时是适用于三分法的,即8小时交给工作,8小时交给睡眠,还有8小时则属于自己自由支配。在8小时的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很多人就认为工作已经结束了,该开始个人的娱乐与休闲了,但事实却是,你的工作,你与他人的差距,在这8小时之外才真正开始。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工作的时候,你努力,别人也努力,在这段时间里,是拉不开太大差距的。但是当下班时间一到,工作停止了的时候,不同的人会去做不同的事,真正的差距就产生在这里。

差距是怎样产生的?就是在这“8小时思考”与“24小时思考”之间产生的。“24小时思考”的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改进工作,如何计划安排,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启迪他们的思考,为工作摄入更多的创新与灵感。这样的人工作起来,比“8小时思考”的人更有效率、更有水准,也更有成果。

3成功就在比别人多看一点多想一点

一位成功人士曾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在很多人看来,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的成功经历都是神秘的、可敬的。而事实上,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并非如大多数人想象那样,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他们的差距或许只是一杯“咖啡”的距离。成功者只是比普通人多做了一点点而已――每天挪出一杯咖啡的时间,多做一些阅读,多做一些努力,多做一些观察,多费一些心思,多做一些思考,如此而已。

很多人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他们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公车而搭、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只要每天能从这些浑浑噩噩的时间中抽出一小段时间来,投入到一段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真正价值的事情上去,那么成为沃伦哈特葛伦那样的人物,就不是痴人说梦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我们注意到了;别人没有思考过的,我们思考过了;别人不屑于去做的,我们坚持做了,这就是开启成功的第一步。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在思考上,那么我们想问题、做事情会更有计划、更有条理、更有速度、更有效率。

4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

《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很多人认为走出了校园,就等于学习的终结,但事实上恰好相反,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才是学习生涯的真正开始。这个社会永远是快节奏的,每天都有新知识、新技能需要学习,不学则退,不学就跟不上社会的节拍。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有老师手把手地教,可是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还是能够得到一些“老人”的指点,但是,没有人会倾尽全力、一笔一划地教我们了,更多的好事要靠自己自主地去学习、探讨和实践。我们必须自主的去思考,自己需要学什么?到哪里去学?该怎么学?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师自通,一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和知识,就能快速地找到学习方法,快速地汲取吸收,变不熟悉为熟悉。这种无师自通的能力,绝大多数情况下,靠的不是天才,而是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懂得思考,善于学习的人,他们能及时发现前沿知识,并且迅速学归己用,他们还能敏感地察觉到机会与机遇,快人一步抢占宝贵先机。他们能够永远比其他人快半拍,而这半拍足以拉开巨大的差距,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尽优势。

5 学会换位思考

有句话说“角度决定高度”,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所能攀到的高度的,不是学历、背景、资历或经验,而是他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同样被苹果砸到,有的人会哎哟一声,大骂一句,想着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而牛顿却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落而偏偏向下落呢?于是万有引力就这样被发现了;在加州淘金热中,当所有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淘得一星半点的黄金时,李维・斯特劳斯却想着这么多人都在淘金,我想插一脚也捞不到多少,还不如干点别的,于是另辟蹊径,他将滞销的耐用帆布制成了几百条裤子,销给了淘金者们,成为牛仔裤的始祖。所以说,只要换一个思考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结果会大不相同。

任何问题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很多人受限于惯性思维,只会用一种传统的方式去想问题,想不通了的时候就唉声叹气、心灰意冷,硬生生的把自己逼近了死胡同里。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请将眼光转向其他方向,将思维的方式换一个轨道,那么很可能就会找到另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缺失的主要表现

虽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这种重要性。在实际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缺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其中,视学生为“主体”,或者说,把学生看做像教师一样的教育“主体”才能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但是,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上还停留在把学生仅仅视为“对象”的境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的客体,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元需求,施加给学生内容单一、缺少目标层次性的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缺乏人文学科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众所周知,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但是,针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而言,更多地是要借鉴和引用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哲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大。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缺少人文关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渗透与融入,缺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文关怀及人文关怀下的心理疏导,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过程,这种反思需要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哲学的抽象层面下沉到个体心理的人文情怀实现过程。

(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偏低

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之于其他教育者更具特殊性,这就是,他们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辅导员,很多辅导员是“80”后,有的甚至是“90”后。他们年轻,具有贴近学生的优势,但是,可能学历高而社会阅历浅,知识多而人生体验少,整体人文素质偏低,担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它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要求做到:第一,要尊重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个性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差异。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增强他们个人发展的信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体系之中,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第二,要满足并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类型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搭建各种学习和教育平台,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发展、建构、激励、完善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发展,并得到持续性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的发展是基于个人内心要求的发展。

(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育目标相对理想化。它比较强调人生意义的宏伟目标,缺少具体教育背景下的基础目标,缺少对实现基础目标的指导与跟踪。因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建构完善。要将这一理念上升到精神层面,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构建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这种工作体系中,要具体健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体系,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平台。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施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加强辅导员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心理辅导、发展辅导、学业辅导、深度辅导、就业辅导、网络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的业务培训,大大提升了辅导员的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还是陷入到学生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对话。因此,加强辅导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2.

第8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创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用人制度改革逐渐向科学化、市场化目标转变,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趋向多元化及近年来体育院校连续的大规模扩招,致使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体育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体育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指导思想,修正传统的培养方式,科学安排课程设置,积极引导体育院校自主创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研究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点,通过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重点探讨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当前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1.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体育院校在整合内外部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院校独有的、能够支撑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此资源能力以体育特性为基础,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我国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1.1 相对性

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首先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若停步不前,则核心竞争力将丧失。其次,核心竞争力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某一院校掌握某些核心技术、知识、能力、物质等,在体育院校内它具有核心优势,但在全国其他领域内就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它的核心优势是相对于本领域竞争对手而言的,并随着它的发展和竞争地域的扩大,其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水平也会逐渐改变。另外,某一院校在体育院校内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同样是它为地方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1.1.2 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某一学校经常领先其他学校而产生新的知识、技能、设备等能力,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且不断使这种行为得到发展,形成并保持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长久不衰。

1.1.3 鲜明性

第一种情况是全方位的领先竞争对手,这是最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但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第二种情况是不追求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但关键环节具有优势,同样可视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第三种情况是在所有竞争对手中,每个环节都不优于竞争对手,但综合效益却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也表明它具有核心竞争力。

1.2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和功能

高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体育院校同样如此。专家访谈表明,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应与之相适应,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同样表现为四个方面: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

1.2.1 人才生产能力

体育院校的人才生产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培养参与全运会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运动员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裁判员执法人才的能力;培养全国大型运动会组织管理、策划营销人才的能力;培养省市及以上运动队的执教人才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科研攻关人才的能力;培养竞技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研发能力人才。

1.2.2 学术生产能力

本文中体育院校的学术生产能力主要是:自身学科的竞争力、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学科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本学科及跨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团队在同行中的地位、学校整体学科设置情况、省市及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学科与竞技体育对接程度、各学科掌握核心技术情况等。实验室建设水平主要表现在学校拥有省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各学科是否具备实验关键设备,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实验项目数量等。学术交流能力主要表现为主办、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学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情况和完成或承担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情况等。

1.2.3 服务社会能力

体育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在整合人才生产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基础上,实际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和科技服务的数量和效果。

1.2.4 院校文化力

体育院校的文化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校园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历任校长对竞技体育支持程度,学校师生对竞技体育的认同程度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支撑等;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主要体现校园文化方面,如校训、校歌中是否含有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内容,本校培养的名师、名运动员、名教练、名裁判等图文声讯资料,校内是否拥有体育特色建筑、雕塑、明星墙、名人警句等。

1.3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与培育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由技能、知识、组织构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

1.3.1 开发、获取核心专长阶段

首先,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区分体育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方式之间的竞争,开发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综合人力资源和支撑发展的财力资源,培育体育院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技能。其次,确定体育院校的发展价值目标,围绕价值目标,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展创业教育核心专长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多措施逐步优化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体育院校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3.2 竞争要素的整合阶段

根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自身需求和条件,围绕体育院校核心价值,将分散的不同竞争力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使特殊技能、人力资本、财力物力资源等与体育院校相应的空间和环境有机结合和融合,增强和培育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核心竞争能力。

1.3.3 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

核心竞争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主要是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辅助要素及其结构顺序是不同的,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功效,培育和提升不同层级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使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呈现动态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院校核心价值。

1.4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这是识别及评价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理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找到科学合理的测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1.5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提升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要符合完备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创新的效能能够体现动态性,制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制度创新,不断革新和完善体育院校的层次,建立一套明确、责任具体、高效率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体育院校整体水平,形成体育院校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二,提升体育院校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实现创新所达成的全部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包括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体育院校独特而高效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2 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

2.1 创业理念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我国体育事业创新及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学生在自主创业上拥有较好的优势。体育院校如何运用自身核心优势,促使学生形成创业理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创业理念?创业理念是浓缩和提升了创业者对创业历程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是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创业观念、创业追求的境界。成功人士的创业理念表述为:“幸福是创业的唯一理由”“不到长城非好汉,再难都得干一干;不到黄河心不死,追求成功步不止”等。从创业理念看出,拥有积极阳光的创业心态,才会有较好的创业理念,将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入大学生创业理念建设,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创业理念。体育院校有着“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勇敢顽强”等强烈的体育精神文化传承,这些精神文化是学生创业理念形成的沃土,而现实中体育院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却没有有意识地去推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建立(见表1)。

表1 创业理念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理念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在于学生对体育产业的创业观念是否明晰,是否有系统的体育领域创业思想及思维,是否能够将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到创业理念之中。

2.2 创业教育

体育院校要树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体育院校特色,确立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创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与体育院校学生的创业相结合,从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体育名人创业的成功案例,将体育创业教育纳入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使体育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查找制约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将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学生的创业优势,构建适合体育院校学生实际特点的多维创业教育体系(见表2)。

表2 创业教育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教育的角度,专家认为,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为: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及创业基金的提供。

2.3 创业途径

根据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时间,可分为在校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即创业、毕业后创业、深造再创业;根据创业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等;根据创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独立创业、附属创业、公司内部员工创业;根据创业起点的不同,可分为建立新企业和再创业等;根据创业投入资源的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转移型、技术转移型与直接投资型等;根据企业制度创新层次,可分为基于产品层次的创业、基于市场层次的创业、基于组织管理层次的创业等(见表3)。

表3 创业途径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专家认为,从创业途径的角度分析,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

2.4 创业环境

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发展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外部条件,是学校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主要是指在体育产业内的校内外环境,因此,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体育专业内创业的报告座谈,利用节假日参观访问体育公司,与体育创业成功人士交流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态势,使体育院校学生自主接受创业实践(见表4)。

表4 创业环境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表4(续)

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123 8.195 1.158 7

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 123 6.115 1.692 3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环境的角度,专家认为,阻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创业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5 创业资源

体育院校学生创业资源是学生创业前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创业的初始资源包括行业经验、受教育程度、创业经历、社会网络和专业网络五个方面(见表5)。体育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拥有体育院校学生特征的认可感和自信心,其拥有的初始资源较一般创业者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体育院校学生缺乏创业经验以及社会和专业网络联系,因此,如何获取创业资源,如何有效为学生聚拢创业资源对学生形成创业优势,对促进学生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表5 创业资源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从创业资源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3 结束语

体育创业人才培养既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现阶段对体育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尚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体育创业人才的概念及理论体系。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和专家咨询,向14所体育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制约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独特性、鲜明性的特征,其培育与提升要经技能、知识、组织三者合为一体的复杂体系,具有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功能,构成了人才生产能力评价、学术生产能力评价、服务社会能力评价、文化力评价。

(2)在创业理念方面,体育创业观念明晰、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创业理念的意识是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在创业教育方面,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环境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4)在创业途径方面,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5)在创业环境方面,社会创业氛围、学生创业积极性、创业资金缺乏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

(6)在创业资源方面,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参考文献

[1] 谢晓艳.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与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65-67.

[2] 邓万金.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及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2-115.

[3] 张帆.大学生创业资源获取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陶利,王君,苏欣荣.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之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94-96.

[5] 张立平.大学生创业基本能力形成与创业环境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孙,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11(12):131-133.

[7] 赵观石.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6.

[8] 姚圣梅.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释义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155.

[9] 朱小平,刘杰.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94-195.

[10] 汪腾,李红琴.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07(11):163.

[11] 吴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第9篇

【关键词】市属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频繁,英语在我国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应该说学好英语的前景是乐观的。但由于近几年英语专业招生过热,而相当一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实力并不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不理想,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市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经济建设等重要任务。但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师范类专科院校演变而来,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存在明显差距,再者由于发展受到区域社会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市属本科院校在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时压力远远大于重点本科院校。而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相比重点大学以及专门外语院校学生存在明显劣势,毕业生就业单位不理想,与心理期望值落差大;自身定位不准,缺乏同其他综合性高校学生差异化优势,导致自身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学校缺乏实践教学,与相关学科无交叉兼容,学生人文素养较低,知识面窄,与地方单位对人才需求脱节,整体就业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提高市属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尔于1990年在其合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为客户带来可感知价值的经过整合的学识和技能。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含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是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就业的优势能力,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继而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的知识与能力的总和。市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定位上与重点院校都有区别,主要以应用型为主体,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而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缺乏实践性创造性,社会适应面狭窄,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本研究目的,本文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构成部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并将从三个部分依次讨论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1.加强基础教学,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所掌握的包括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英语基本技能。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成功走向就业的关键。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保持优势。而如今很多学生口语基础薄弱,表达磕磕绊绊,翻译靠字典,语法错误频出,整体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建议在以后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多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如翻译,演讲等。同时有针对性开设语言选修课,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知识面。还可增设专业性英语课程,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实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词汇,更好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可建立供需预测机制,加强与劳动力单位的沟通,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2.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及广博的语言知识,并能在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应聘者的实践能力,相比专业能力,甚至优先考虑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顺应社会需要,更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更好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衔接。

首先,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如商务英语教学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突出专业训练,通过创设商务活动模拟情景等,使学生更生动了解商务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商务活动的环节,掌握商务活动的技能。学校可在教学模块中增加实践活动模块,定期组织相应活动,如创业技能竞赛,假期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其次,学校可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职前有机会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参与企业活动。企业方在接受学校的实习生之后应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协作技能,而学校应参照企业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建立一个符合英语专业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

3.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提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成功获取就业机会,维持就业,获得职业提升,有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的能力。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在联结的系统性核心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就业技巧与职业适应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对邢台学院英语专业大三本科生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42.8%的学生职业规划模糊,28.6%的学生对未来迷茫,不清楚自己求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目标,8.6%的学生从未考虑过职业规划。调查说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规划能力有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职业意识,并尽可能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找准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调整,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就业。

就业技巧是指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招聘信息采集技巧,求职信撰写技巧以及求职面试应对技巧。由于大学生普遍缺少求职实践经验,自身求职技巧缺乏,无法有效获取有价值的招聘信息,面对面试机会紧张,不知所措。高校可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体验面试氛围,增加面试经验。

就业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包含职业机会的获取,更重要是职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潜力。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交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合作意识,跟上团队的步伐。其次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英语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包含校内实习,外贸公司,培训机构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提高应变能力,如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乐观面对职场困难。

三、结语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市属本科院校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真正从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角度出发,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就业指导,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树立学生就业信心,才能使其在就业中突出优势,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奕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J].嘉应学院学报,2012(9).

[2]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