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品德教育

时间:2022-11-04 01:46:49

导语:在幼儿品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养成;家园结合;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予以认真研究,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儿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培养。所谓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品德特点,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证幼儿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全部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也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行为习惯教育主要以训练方法为主。

(四)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国人的礼仪程度,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水平,影响着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为人处事要与人为善等等。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五)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在宿舍里不妨碍他人,自觉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会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应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应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第2篇

关键词:移情体验;观察模仿;正面教育;强化重复

作者简介: 刘丽英(198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匮乏,是非观念比较差,缺乏辨别能力,但是求知欲强烈,好奇、好模仿,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根据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应体现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引起幼儿的认知变化和情感认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幼儿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移情体验策略

移情(empathy)是精神分析学派常使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关研究已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源泉,可以促进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逐渐认识和理解他人的需要、情感,开始体会对遇到困难的同伴应给以援助,知道关心、照顾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对生理有缺陷的人表现出好奇与关心,会照顾幼儿园或自己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已经具备了移情的基础。可见,采用移情体验的策略将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通过创设和利用各种虚拟情景和真实情景让幼儿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需要和动机。

二、观察模仿策略

这一策略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说。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产生的替代学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语言,这与他们的能力发展不足和易受暗示性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幼儿几乎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往往是从别人那里模仿得来的。在家里,家长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另外能力较强的同伴和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策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在使用这个策略时,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教育孩子们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好;另外还要多提供直观的模仿对象,如幼儿身边的同伴,故事中的人物等,教师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懂得哪些行为是受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要受惩罚的,帮助幼儿掌握模仿对象的行为特征。

三、正面教育策略

正面教育既是策略也是原则。实施这一策略就是要给幼儿提供正确的思想、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无论是语言、行为、榜样还是评价,都应从正面向幼儿展示,而不宜采用对反面例子进行批判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差,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无论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教材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好奇心很强,凡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新奇的、形象鲜明的人物和事物都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匮乏,初次见到的事物可以激起幼儿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如果不加以指导,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幼儿则很容易不分正误地进行模仿。

四、强化重复策略

品德形成最重要的表征就是幼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只有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或行为特征才可以称作是一种道德品质。幼儿意志力比较差,并且易受情境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保持时间往往比较短,幼儿行为表现经常会出现反复不一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提醒、督促幼儿,进行强化和练习。只有经过强化和重复之后,幼儿的行为表现才会逐渐巩固下来,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

总之,幼儿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渗透品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品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为深远的,保持家园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幼儿园教育;渗透

引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品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社会出现的品德问题来看,就是品德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幼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品德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学,就必须重视品德工作,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德。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膨胀,而品德教育作为反映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面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品德教育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现状

(一)教学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全班,甚至是全园的幼儿而进行的,然而就当前幼儿园教育来看,教育重心依然是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注重的是教导幼儿识字、数数,注重技能的教育,而对品德教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失了品德教育的好时机,

(二)游戏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游戏活动符合了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投入到教学中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然而就目前来看,游戏活动中根本就没有渗透品德教育,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三)生活中忽视品德教育。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地方,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比较好奇,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个阶段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最好阶段。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大多是采用那种生硬的说教方式,教师没有及时的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的好坏反应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好的品德也是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故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教育特点,全面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除了要注重幼儿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从小打好基础,进而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教学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品德教育教学环境,要在幼儿园内张贴幼儿喜欢的图画,让幼儿感受到欢乐;其次,教师必须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要融洽消除,教师要主动打入幼儿内部,与幼儿交朋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多给予幼儿帮助,要鼓励其他幼儿积极帮助。

(三)游戏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好动、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合理、科学的游戏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幼儿,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懂得如何去进行沟通。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当自己犯了错误,导致整个游戏失败时,要教导幼儿说对不起,争取他人的原谅,对于其他幼儿,则要教导他们增氧善待他人,要介绍别人的原谅。

(四)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二课堂,幼儿的日常生活占据了幼儿园教育的大部分时间,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必须注重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要教导幼儿懂得和别人分享,要团结友爱。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进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执行人,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为此,幼儿园必须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对内,不仅要加强教师对品德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外,要聘请专业的幼儿教师,壮大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为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在执行教育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幼儿要有爱心,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引起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语

在现代社会里,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品德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都可以渗透品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2]李盼.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108-109.

[3]张艳.试论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1:92.

第4篇

综合上述的说法,对于道德教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可以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道德教育如果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里面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更加反抗类似的教育,相反如果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家长们的教育,认为家长说的是有道理的,从而会从根本上让孩子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礼貌的人。

2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现在日常之中,很多幼儿园都不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不管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都不注重这方面的发展,进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教导好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熏陶。所以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渗透。首先,孩子们最大的天性就是爱玩,幼儿园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戏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是需要进行团队协作的,比如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的孩子,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告诉撞人的孩子向被撞的孩子道歉。还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相交流,让互相说出觉得对方很有礼貌的地方。也许孩子们的表达不是很明确,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得到,再加上老师的指引和引导,很容易对孩子们进行渗透。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随机教育”,老师和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接触,在这众多的接触里面就可以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熏陶。例如: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孩子特别有礼貌,或者值得奖励的品德就可以及时告诉小朋友们,让他们来进行学习。其实每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可以在平时中对每个小朋友的优良品质来褒奖,而对于那个小朋友自身存在不良的习惯进行更正。当我们模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发现对于品德的教育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当早上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要小朋友们跟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们礼貌问好;当上课的时候要孩子们认真听课,不走神,勤奋学习;在平时的娱乐中,要小朋友们都互相帮助,学会和他人分享,做错事情要学会跟其他小朋友道歉;吃饭的时候不要浪费,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对幼儿们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

3结语

第5篇

***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状态,分析这些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1968,1971,1973)的研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4.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教养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自立”性格的培养,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日常观察的典型行为就是,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57-1一个“有礼貌、懂谦让、团结友爱”的孩子,相信大家都喜欢。我这里所指的“品德”着眼在小班孩子的教育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同情等。

孔子曾告诫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现代的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幼儿早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那么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

一、幼儿执拗纠正的方法

幼儿执拗的表现是成人不顺从他的意愿就发脾气,即当幼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出现执拗。造成幼儿执拗的原因大多是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的放纵、娇惯所致;有的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自己的要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幼儿便以执拗来反抗,发泄不满;还有的是因为身体不适、疾病潜伏也易使幼儿执拗发脾气。像小周言就是比较“执拗”的,我们这俗称“犟”。

小班幼儿自制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身体不舒服时就会出现哭闹等执拗现象,针对幼儿气质性格及对事物的理解力不同,纠正执拗的方法也不同:

1.转换方式,满足要求。如小班幼儿刚刚入幼儿园的时候,会出现不让父母离开、哭闹不休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答应幼儿让其妈妈或爸爸把他送到小椅子旁边,幼儿坐好了,妈妈或爸爸再走。教师要及时地给幼儿一些新奇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这样不仅满足了幼儿想和妈妈或爸爸多待一会儿的愿望,同时也被玩具所吸引,于是终止了执拗。

2.冷却情绪。当幼儿执拗发生后,教师不要对他过度的注意,既不必劝说也不要指责,教师去做自己的事情,给幼儿造成一个没有人注意的感觉,幼儿看达不到目的,往往就会出现情绪缓解。如小一班候锐小朋友和同伴抢玩具,自己赌气到门口的小椅子上坐着,嘴里嘟囔着:“我不玩玩具了”。老师怎么劝说也不行,这时候教师不再劝说也不再指责,到一边忙自己的事去了(实际上一直在观察着他的变化)过了一会儿,候锐开始东张西望了,于是教师及时地走过去,问他是否要到小朋友中间去,侯瑞爽快地答应了。

教师要注意,此方法适用于性格外向的幼儿,且“不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

3.其他原因。小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有的时候身体不舒服,可是不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也是造成幼儿执拗的原因之一。另外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要面子,有自尊心,教师要注意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如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批评、指责他或者当着他的面向别人说他的短处等,这种情况下的幼儿也可能发生执拗。

因此,只要用一颗爱孩子的心,去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注意正确引导,幼儿的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是很少发生执拗行为的。如有发生,不可大惊小怪,只要及时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打人等过激行为的矫正

小班的幼儿道德品质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控制力较差,语言发展迟于动作的发展,因此,和小伙伴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抢东西、打人、抓人之类的侵犯行为。但只要及时正面强化友爱教育,及时制止幼儿的这种无意性攻击,侵犯行为是不难矫正的。具体做法如下:

1.要使有此行为的幼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幼儿打了人,要及时批评指正,不能让他有别的收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幼儿对老师、同伴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爱心。

2.避免幼儿有模仿侵犯行为的范例。如教师不能动手打幼儿或吓唬幼儿:“不听话打你”。同时教师要教育幼儿打人、骂人是错误的,并要求幼儿犯错误后自己去道歉。

第7篇

一、在语言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语言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活动的学习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水平和交流技能。教师可按不同内容的语言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中,让幼儿懂得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妈妈减轻一些负担,体会到关心长辈是一种美德。而中班儿歌《小白兔过桥》歌词大意是小白兔有礼貌地让山羊公公先过桥,歌词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是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的好题材。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晨间活时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友好相处,互相谦让。做早操时要求精神饱满,升国旗时要求行注目礼,并对着国旗敬礼。喝开水时我们要求幼儿不做推挤的动作,节约用水,培养幼儿节约的品质。午餐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要求饭前、便后要洗手,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掉饭粒,保持地面、桌面的干净,餐后主动收拾好自己的餐具。午睡起床要求幼儿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离园时要求幼儿主动、礼貌地向老师说再见。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拿东西轻等,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这些习惯每天都在培养,时间长了习惯也就成自然了。

三、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8篇

关键词:家长;教师;家庭;学校;幼儿品德;和谐发展

邱×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圆圆的脸蛋,一看就感觉是个可爱又聪明的孩子。果然他上课举手还比较积极,课间总有一群孩子围着他,愿意跟他玩。慢慢地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了。觉得他应该是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的孩子。接着问题出现了:教室里小朋友带过来的新玩具,被他拿回去了;老师奖励给小朋友的糖果,却到他嘴巴里了;当老师没有看到他时,他却在某个角落模仿奥特曼欺负小朋友;老师上课时,他去厕所但不是方便而是玩水;当老师看着别的小朋友写作业时,他却在抄作业;更让人生气的是,他竟然对父母撒谎说老师不给他饭吃,所以放学的时候饿死了,要吃鸡大腿……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变化,我实在无法接受,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邱×怎么了?不应该啊?每次他的父母过来接他放学也是行色匆匆,不等我把他在学校的情况反映完就走了。而且每次说完,他的父母都以无所谓的样子走掉了。于是我开始担心这个孩子了,于是我就向住在他家附近的家长询问他的家庭情况。问出来的情况简直让我大吃一惊:奶奶是环卫工人,一个字不认识,每天起早贪黑在外面干活;爷爷游手好闲,天天弄点酒喝喝、赌赌钱。妈妈19岁就生了他,现在跟爸爸离婚了,跟了一个大自己三十多的男的走了;爸爸呢,他的妈妈走后立马就带了一个新妈妈回来了,而新妈妈从来不喜欢他。多么可怜的一个孩子,他的将来会是怎样啊?联想他在幼儿园的种种行为,真为他的品德担忧啊!

我该怎么做才可以帮助他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开始行动,先从家长入手,再让家庭和老师、幼儿园联手。相信这样做会让邱×的道德品质和谐地发展。

【互敬互爱的家长,和睦家庭】――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的确,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

除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习氛围,我还积极和孩子交朋友,努力消除我们之间的“代沟”:给她说话的权利,让她感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这样不但及时掌握了孩子的思想动态,还培养了她乐观自信的良好品格,为她今后的成长与学习夯实了应有的心理基础。

1.身为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3.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

4.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上述这些只是平时教育心得的点滴,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朝阳,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相信,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德育并重的教师,和睦友爱的教室】――一个温馨、团结的班集体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找到它的根底!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2.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4.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5.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6.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家园共育,共创辉煌】――一个同步教育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9篇

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有一定的手段,美国技术评价局的研究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传授知识的新途径,人们可以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学习,还可以终身学习,但也有弱点,就是计算机再精密,永远代替不了教师,因为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感情,可以随机应变的处理各种问题,这就说明,不管科学如何发达,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削弱的,因为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质量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特别是幼儿教师其主导作用尤为重要。

进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热爱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孩子虽然小,但同样是个人,是有自尊心的,老师必须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是进行教育的精神支柱。有一次,我对全班小朋友说,看谁听老师的话,做好孩子,争当小红花。孩子们的自信心都非常强,马上高兴的说:“我是好孩子,我上课认真,不和小朋友打架。”而有些常受到批评的孩子,就扭头不愿意回答,或是沉默的摇摇头,老师没说我是好孩子。这说明孩子是有自尊心,不愿讲自己不是好孩子,只有少数孩子在训斥、批评声中失去了信心,这更说明了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既是学生行动的号令者,又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特别是启蒙教师,哪怕是点滴的小事,自己的带头对学生是无声的命令。

由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他们模仿性很强,接受成人的影响比接受道理要快。我曾有过这样的教训,一次一个男孩在上课的时候把裤子尿了,我发现后信口说出:“那么大的孩子还往裤子里尿。”不料孩子们都嚷嚷起来:“尿裤子了,真难看。”我大吃一惊,一句话反响那么大,以后我再处理这类问题时就非常注意,安慰孩子不要怕,下课要先去厕所,上课时,想解手可以和老师请假。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他们对老师十分崇拜,最爱效仿教师的言行,教师要表里如一,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否则,将难以发觉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塑造幼儿心灵,首先塑造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做,才能把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