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节能减排年度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22 14:28:54

导语:在节能减排年度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节能减排年度工作计划

第1篇

一是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地表水环境整治。

二是切实改善农村饮用水环境。根据市局党组要求积极引进外资改善农村饮用水环境,对在用的31个水源划定环境保护规划,建章立制,确保农民喝上干净水。

三是切实发挥局域网作用。实现网上无纸化办公和政务跟踪督办,网上办理,做到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打造省内一流区级环保队伍。

四是使命共担,切实增强环境监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干着今天,想着明天”的理念,做到“领导想到的我们做到、领导没想到的我们想到”,充分体现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及自身价值。

1.树立目标。以年初市局党组到分局调研时提出的“务实开拓创新前瞻”为目标,不辜负党组的期望,按照“抓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素质;抓总量,落实年度减排计划;抓治理,改善流域水质;抓服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抓源头,严格建设项目管理;抓重点,推进芳烃基地建设;抓突破,搞好农村生态建设;抓,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执法,不断探索监管方式;抓基础,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市局20**年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2.是注重学习。抓好全员养成教育的提高,分局始终把政治、业务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坚持每半年聘请一次社会知名人士进行政治业务教育,每月最后一周周五按照学习计划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明确科学发展观实质,转变工作方法;正确理解节能减排形势,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扬成绩,戒骄戒躁,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丰富武装干部职工头脑,使工作思路更清晰,工作方式更创新,快乐工作、主动出击的工作氛围更浓厚,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环保队伍。

3.端正作风。脚踏实地努力提高整体工作效能,高标准又好又快的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每名同志严肃对待分局年度工作计划、支部学习计划、每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计划。每月月末由班子成员制定下月工作计划,每周四由办公室制定下周工作计划,每周五将下周工作计划传到网上,每个科室、每个人按计划要求努力完成。不能按时限完成的计划任务及时向科长、主管局长汇报,在局长办公会上说明原因,杜绝推着走或不了了之现象的发生。不允许任何人跑龙套,每个人都是主角,只允许不会,不允许不学,从局长到科员都是战斗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敢于承担责任,树立爱工作、会工作、敢工作的风气,严格机关工作制度,不断创新,放宽眼界,开阔思路,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第2篇

一、现状和形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累计安排项目研发经费超过100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贡献率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博弈愈发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发达国家纷纷抢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未来发展制高点。面临新的形势,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高效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尚未完全掌握,一些自主研发的节能环保装备性能和效率不高;二是技术集成不够,装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难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节能减排效果不显著;四是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服务推广市场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关键技术集成,大规模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装备和新产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能源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典型区域节能减排科技需求,攻克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关键领域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提升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有效支撑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1. 科技引领,协同推进。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强化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总体布局,加强与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实现部省、部际协调联动。

2. 突出重点,持续支持。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支持当前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所需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解决制约全局的瓶颈问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 系统集成,工程带动。加强多学科、跨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 创新机制,政策引导。创新节能减排科技工作推进机制和管理机制,调动行业、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积极性,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培育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综合示范。

5. 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指导和服务,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节能减排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科技意识与能力。

(三)主要目标。

至2015年末,科技创新对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体系初步形成,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1.突破共性和关键技术150项,相关关键设备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100项。

2.在重点行业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工程100项,应用普及率提高30%。

3.建设20个国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具备技术创新、集成服务和产业化推广能力。

4.形成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以上,形成一批节能减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完善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建筑、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源头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轻量化、尾气污染物削减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等技术研发,加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染能源化资源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

(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加强节能减排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完善节能减排相关科技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促进形成技术服务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基地。

(五)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组织研究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系列宣传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全民节能减排科技教育工具。建立完善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及信息网,开辟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星火密集区等科技示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装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单位,建立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部省会商、部际合作,建立与节能减排重点地区的部省联动机制,各地科技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将节能减排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加大支持力度,落实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实施机制。

组建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参与的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专家组,为专项行动的实施提供战略咨询。创新科研项目的遴选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发挥行业部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和相关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实现协同创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遴选标准,筛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中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构建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推动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

(三)拓展多元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科技成果示范补贴力度,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的有关工作纳入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通过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手段,增加节能减排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强财税、金融等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财税激励机制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四)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

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节能减排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地方节能减排科技队伍建设,增强地方节能减排专业人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人才的奖励力度。

第3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1、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进一步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展示职工技能提升职工素质,推动产品质量升级,促进企业增效节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先后出台《市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五年规划》、转发《市工会2009—2012年发展纲要》、颁发了《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组织开展首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选表彰活动,重奖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

3、各级工会组织和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广泛组织和动员职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跨越式发展和区域性现代化滨湖特大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深入组织开展群众性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4、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为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全市创新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职工技术创新目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全面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鼓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习创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扎实做好多层次、多专业、多门类的技能创新培训,把技能创新培训同传经授业、名师带高徒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培训与职工技能创新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工人技师、技术工人、能工巧匠的作用,大力开展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挖掘职工中的绝活、绝招、绝技,做好传、帮、带。市总工会汇制职工技能比赛目录和规划,广泛扎实开展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及行业性的技能比赛活动,对在全市组织的技能大赛中,理论、实际操作获得成绩优异的选手和行业系统技能大赛单项前六名选手、企业(集团)技能大赛单项第一名的选手,由市总工会授予“市职工技术标兵”、“市金牌职工”荣誉称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以上获奖选手给予晋升(或申报)高一级技术职称等级。选树一大批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和金牌职工,推广一批先进操作(工作)法,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5、以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市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组织要广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把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与产、学、研有机结合,为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转化。紧紧围绕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环节大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在创新型发明创造、节约型工艺技术改造和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工作。对于在职工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职工,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经费由市财政从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列支,并根据成果不同,由市总工会分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金牌职工”等荣誉称号;特等奖项目牵头人在同等条件下作为“市劳动模范”候选人优先推荐;对获奖的技术工人,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或申报)高一级技术等级证书。在职工中持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学习一门新技术、提出一项新建议、创造一项新成果、推广一项新工艺、开发一种新产品,创新一项新记录,使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化为广大职工岗位成才的自觉行动。

6、以加强职工技协组织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科协等各级组织大力支持基层职工技协组织建设,为技协活动创造优良环境。发展和扩大职工技协会员,把劳动模范、优秀技师、能工巧匠、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吸收充实到职工技协队伍中来,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专业分会作用,广泛开展以技术攻关、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协作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领域,组织技协会员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技术难题会诊、工艺改造攻关等技术协作活动,提高技协会员服务意识,扩大技协组织影响力。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为项目对接牵线搭桥,努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以创建节约型企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增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能减排纳入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之中,从本行业、本单位实际出发,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开展以节能降耗、提高效率为内容的节能竞赛、节能攻关、发明创造活动,开展“节约能手”、“节能标兵”、“节能班组”、“节能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从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一度电、一方气做起,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优良风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建立和完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协调机制,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8、成立市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协调小组,成员由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市科协、市职工技术协会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日常工作由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市职工技协办公室共同承担。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研究解决在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分类指导工作。

第4篇

一、推行电子政务应用

1、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相连接。逐步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外网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业务应用,并将已建的部门公共服务业务专网逐步整合到电子政务外网(市数字办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2、实施政府网站整合提升工程。依托“龙岩”政府门户网站平台,继续推进政府网站群建设,实现统一托管的政府部门网站数量达到40个以上。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资源的梳理,形成统一的网上信息公开和办事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功能,深化政府门户网站应用。继续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推动各县(市、区)和市政府各部门网站建设(市政府办牵头,市数字办、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信息公开办配合)。

3、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一期)技术方案的制订、论证、招标和实施,实现与省应急平台、专业应急平台的相互衔接与资源共享,使政府应急指挥与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市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视频系统资源,进一步完善传输网络及应用系统,扩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应用,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市政府办牵头,市数字办、水利局、广电局、公安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4、全面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依托政务信息网络,全面推进市级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启动建设市直部门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推进业务协同,早日实现“无纸化”办公(市政府办牵头,市数字办负责)。

5、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和深化应用。加快推进县级网上审批系统建设进程,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联网,逐步实现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龙岩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市数字办配合)。

二、推进便民系统建设

1、推进全市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在全省的统一部署下,加快推进社保卡系统建设,开展社保卡在城镇医疗等社会保险系统和就业、新农合系统中的应用;推进社保卡作为医疗就诊卡,实现医疗就诊一卡通(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加快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完善市级有线数字电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力争年内完成县(市)城区和主要乡镇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市广电局负责)。

3、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平台和应用系统,推进社保卡在新农合系统中的应用(市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4、完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推进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向基层医疗机构扩展,今年完成省定乡镇中心卫生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接入,提高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满足农村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市卫生局负责)。

三、加快城乡信息化进程

1、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级涉农信息资源,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市场、就业等信息进村入户(市数字办牵头,市农办等其他部门配合)。

2、加快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以第三代通信技术为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龙岩“无线城市”建设进程,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无线宽带网络应用,重点支持和鼓励TD—SCDMA无线网络技术推广应用。年底前完成全市城区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市数字办牵头,龙岩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

3、全面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电信龙岩分公司网络资源,整合各单位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全市1916个终端站点的建设,形成功能完备、标准较高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市远程办负责,电信公司等单位配合)。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

1、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10+3”产业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开展节能减排信息化服务,重点研究电力、煤炭、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化工作方案。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工业品牌(市经贸委、科技局、环保局负责)。

2、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构建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龙岩中小企业在线服务系统,为全市企业提供及时、便利的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市经贸委负责)。

3、启动“千企万店”上网工程。启动建设龙岩企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并以此为平台分批次免费为龙岩市内的企业商户建立WEB、WAP网站以及企业信息化应用界面,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强营销宣传与品牌建设(市数字办、经贸委等单位负责)。

五、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开展电子政务总体设计调研,做好与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衔接。在年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探索推进统建共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推进集中式机房、集成式OA、政府网站群建设。试行应用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外包服务(市数字办、效能办负责)。

六、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

1、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市本级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数据库的共享。建设证照信息服务系统,开展证照电子化申报审核,建立证照验证和服务机制(市数字办、行政服务中心负责,相关单位配合)。

2、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应用平台建设。整合国土、城建、交通、地质等相关单位数据资源,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应用平台(市数字办,市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建设局、交通局、勘测设计院等相关单位负责)。

七、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1、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网和政府网站的安全保障措施。建设市政务信息网防病毒中心,为政务信息网络应用提供安全的环境。完善政府网站群信息身份认证系统,确保信息安全(市数字办负责)。

2、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分级保护工作,提高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和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覆盖面(市网安办,市公安局、保密局负责)。

3、建设政务信息内网防护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内网违规外联等信息安全事件。组织开展信息安全保密宣传教育,推动落实安全保密工作(市保密局负责)。

4、扩展CA证书的应用领域,开发个人数字证书的使用功能,为我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提供安全保障(市机要局负责)。

第5篇

一、着力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有力、有序、有效的原则推进投资工作。

1?郾突出实施“三个一批”项目。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关键是要加快政府主导性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组织实施《浙江省2009-2010年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确保完成政府主导性投资1838亿元。加快宁杭客专、沪杭客专、杭州铁路东站扩建、北仑电厂三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川气东送、萧山机场二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沪杭客专、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杭长客专及三门核电、乐清电厂二期、嘉兴电厂三期、舟山电厂二期扩建、绍兴滨海电厂等项目。二是加快上报一批。要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原则,加快实施《浙江省2009年上报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加速37个、总投资达4877亿元的交通、能源、水利和产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同时,积极沟通衔接,做好上报项目的催批工作。尤其要加快梅山保税港集装箱码头、凉潭铁矿石码头、丽龙庆高速龙泉至庆元段、杭新景高速建德寿昌――白沙关段、龙游核电、LNG接收站、台州炼化一体等投资大、带动强的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快前期准备一批。要树立战略眼光,创新前期工作理念,着手准备2010年以后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充足的项目储备。启动全省核电场址资源踏勘和储备,以及近海风电场前期工作。

2?郾拓展融资渠道。重点要做好争取、引进和协调3篇文章。一是积极争取国债和企业债券。大力争取国家扩大内需各类中央投资资金,力争今年发行企业债券200亿元,缓解重大项目的资金压力。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资本,积极开展股权投资基金筹建工作。二是积极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促进金融机构与重点项目对接,落实银团贷款,保证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融资试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稳妥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等优惠贷款。配合有关方面继续做好与央企的合作工作。

3?郾加强协调推进工作。一是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组织实施2009年重点建设投资计划,初步安排投资计划约1000亿元,建成投产约60项。二是完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做到有部署、有责任、有检查。坚持重点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推进力度。特别要完善对各地各部门项目推进情况的考评,加强投资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主动与省级部门及市、县政府协调,坚持和完善重点项目与资金、土地等要素联动制度,着力攻克重点项目政策处理难题。加快推进项目、土地、环保、规划等审批事项的联动审批,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内部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切实提高项目审批的效率,形成全社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工作。

二、着力推进产业优化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紧迫任务。

1?郾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一是要认真落实规划和政策。按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的要求,编制实施《2009年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深化细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以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六个一批”工作。树立一批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的典型,建成一批示范性强、支撑作用大的服务业项目,做强一批现代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推进一批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三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做到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合力开创服务业工作的新局面。

2?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突出重大工业项目、高技术产业和开发区(园区)几个重点。一是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钢铁、船舶、汽车、装备、石化和化工、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振兴规划,抓好2009―2011年重大工业项目计划的编制工作,争取我省更多的重大工业项目列入国家振兴规划。二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力争目前正在推进的重大石化、造船、钢铁结构调整、汽车整车等项目有新的突破。三是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指导,及时了解进度,发现问题,协调推进,真正发挥基地的集聚发展效应。牵头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形成浙江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会同科技等部门,加快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充分利用有效资产,稳定生产和就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对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企业,在项目核准、用地、信贷、税收、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予以支持。

3?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抓好粮食产量大县和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对我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钱塘江干堤和浙东标准海塘等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钦寸水库、朱溪水库、好溪水利枢纽、方溪水库、嵊泗中心渔港、闲林水库等前期工作。抓好防洪排涝、引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围垦、大渔湾等滩涂围垦工程的前期工作。

4?郾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一是重点围绕循环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启动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全省循环经济先进市县和示范单位的评选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二是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严格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推进省内电厂脱硝工程建设。落实企业购买节能设备和节能减排投资项目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加强脱硫电价监管,完善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牵头加大太湖治理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着重抓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的实施方案的深化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研究提出太湖治理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组织实施《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督促各地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的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三、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切实履行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抓紧制定中长期改革规划,尽早出台年度改革意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郾继续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2008―2009年试点第一阶段目标,排出一批改革项目,扎扎实实推进。杭州市重点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新城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四改联动”改革,健全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嘉兴市、义乌市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新型户籍制度改革、农合联组织组建与运行、扩权强镇等改革。温州市、台州市重点推进公平市场准入、金融组织和融资产品创新、海域和滩涂开发利用机制、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等改革。

2?郾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农业发展体制改革,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二是以农村种养业大户和中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三是探索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四是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支农惠农长效投入机制;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中心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把中心镇培育成为连接城乡、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战略节点。

3?郾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以理顺职能为关键,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提高行政运行效能。二是以减少行政层级、探索“扁平化”管理为导向,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三是以提升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市、县联动清理和规范工作,继续推进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制,切实方便群众办事。

4?郾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是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开展企业股权质押、无形资产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住房、土地承包权、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二是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闲置土地加快开发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非经营性用地有偿出让制度。三是构筑要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格局,实施燃油税改革,推进环境资源有偿取得和公开交易市场化进程改革,建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经济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同时,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开发区(园区)等载体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区的改造提升。做好梅山保税港、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陆口岸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园区的设立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的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境外资源类项目。全面贯彻实施长三角《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实施我省相应的推进意见和方案。全面落实“200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和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和建立统一开放的政策体制环境。

四、着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民生。

要分解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工作责任和年度工作计划,深入实施《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重点社会项目建设步伐。

1?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列入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的4类保障性安居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建立健全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多渠道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郾加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启动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等5类重大生态环保项目。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协同建设等部门,加快县级和100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网管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我省环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

3?郾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项目建设。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区省市两级医疗资源配置规划》。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设施支持力度,促进教育硬件设施均等化。抓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重点中医院建设,重点推进25个欠发达县县级医院、69个乡镇卫生院、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步伐。抓好省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整合我省旅游资源,加强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促进红色旅游成为我省旅游新亮点。

4?郾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做好“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设施条件,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设施建设。

5?郾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落实《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扶贫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做好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继续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尤其要加强规划指导,抓好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做好援建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继续做好“”、“援疆”工作,特别要抓好支援项目和资金的落实。

五、着力做好三大形势分析和“十二五”规划等研究编制工作,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1?郾加强经济、社会、改革三大形势分析。2009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攻坚难度更大,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多,要健全三大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重点领域改革的研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力争做到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工作实,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2?郾加强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积极参与国家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做好衔接,争取有利定位;加快编制完成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二是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采取选聘、委托和自主研究等方式开展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尽早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三是继续深化规划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分类管理、全程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在规划理念、内涵、方法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共同推进发展规划环境评价、流域规划综合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推进规划立法进程,启动《规划管理条例》调研起草工作。

第6篇

下面从组织与管理、教育与宣传、校园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工作总结。

一、组织与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1)为了加强对“节约型示范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校级干部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系统规划与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资源,指导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

校长作为组长,非常重视节约型示范校建设工作,在硬件建设上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并列入学校年度规划;在软件建设上, 从制度建设、人员分配以及时间安排上,给予充分保障,定期召开主管教育、教学、科研和后勤的负责人专题会,大力推进节约型示范校建设工作。

(2)明确以行政副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团委干部、后勤管理人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全面落实节约型学校建设过程中各项任务的部署、协调、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

2.整体规划,注重细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以“营造校园绿色氛围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绿色校园的工作思路,坚持环境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效性。

(1)学校将“建设节约型学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五年发展规划中,要求初中部、高中部、总务处及教科室等部门,按照上级“建设节约型学校”指导精神,制定本部门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着力提高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在校园建设整体规划中,通过改善景观设计,合理利用土地、配备物资,营造优美环境。目前,学校南北教学楼后的景观建设已基本完成,增加绿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为净化校园空气、还北京一片蓝天做贡献。

在南北教学楼楼顶增加太阳能设备,充分发挥新能源设备的教育作用。在北教学楼楼顶建设新能源利用教育基地,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该工程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教科研、总务处、团委会等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都针对“建设节约型学校”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要求。

教学处要求各学科做好课堂渗透工作,注意发掘本课程中关于“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环保教育资源和“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教育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学校德育处、团委会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节约实践活动,让节约、环保教育落到实处;教科研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总务处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加大对各种教育教学设备的管理和各类公物的检查维修力度,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做到了既保障有力又厉行节约。各部门之间在工作小组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使“建设节约型学校”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3.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节约型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全面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节约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班级财产管理细则》《空调使用管理规定》《学校节约用水制度》《文印卡的使用规定》《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有关规定》《办公用品的采购管理办法》《库房管理制度》《常规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公务车辆的使用管理规定》《学校资源与能源统计、公示和考核规定》《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方案》等,这些制度使节能环保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4.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为了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教科研、总务处等处室,强化责任,定期巡查,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发现有浪费行为的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相应的处罚。节约型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进行协调沟通,对各部门进行评议,提出下一步工作指导意见。

具体做法有:

(1)班级的日常管理。由总务处负责,组织学生成立了班级公物管理小组和垃圾分类管理小组,加强班级财产保管、信息化设备及水电的使用管理,加强废旧物品分类存放和回收。两个管理小组的检查评价与班级的量化评比成绩挂钩,每月一评,并在校园网上公示检查结果。公物检查小组成员还将评比结果以小报的形式每月下发到各班级进行经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垃圾分类的评比工作除了进行网上公示外,还在学校所有的垃圾分类宣传栏中进行公布,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环境、关爱地球。

每学年召开一次“班级财产管理十佳表彰大会”,评出全校“十佳财产管理员”“十佳电教管理员”“十佳生活委员”和班级财产管理“十佳学生干部”。通过总结表彰推进班级财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有检查记录均以档案形式进行装订管理,既有利于资料的留存,又有助于学生干部的交流和学习。

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①教室有一节课以上不使用,务必关闭电灯、投影、空调等电器。②中午在教室休息时,若没有特别需要,应关闭电灯。③放学时把室内所有电器都关闭。④如发现有任何设施设备损坏或发生故障,马上报总务处或教学处及时进行处理。⑤当室内温度达30℃以上时,方可启动空调机,空调温度设置不要低于26℃;启动空调机时,要关闭门窗。⑥对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存放,由班级分类回收至环保角,由学校定期回收处理。

(2)电子管理,节约用纸。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档案系统等,尽量使用电子文件、电子信箱等进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

①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的优势,大到教师的各种交流材料,小到教师每月工资条的发放,均采用校园数字平台进行,提倡无纸化办公。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个人保存账户”,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使用和交流。②加强文印管理,制定了关于文印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核程序,严格执行份额规定;提倡打印时双面用纸,做到不浪费一张纸。③教师打印、复印的管理,采用刷卡的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

(3)严格控制公用接待支出。本着一切从俭、节约办事的原则,规定了“四不准”:不准用公款宴请非工作关系客人;不准以任何名义公款相互宴请;不准利用工作之便公款安排各种娱乐活动;不准随意提高公务招待标准。

(4)提倡低碳出行。号召全校教职工以步当车,减少车辆使用。对公务用车进行严格管理,派车由专人负责,合理拼车,优化线路,节约用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5)调整住宿生晚自习管理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2011年9月开始,学校将所有住宿生的晚自习统一到图书楼进行,既方便了学生查找图书资料,又减少了电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教育与宣传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节约光荣的文化氛围。利用宣传栏、板报、横幅、校园广播站、家长信、集会、班会、学校网站等多种宣传教育渠道,强化“节约型学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用节能环保理念建设校园、管理学校、教育学生。

1.课堂节约教育

课堂教育是节约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把节约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学校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节约、环保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挖掘教材中与建设“节约型学校”相关的素材,并将其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土地、水、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结合人口、资源、能源、土地、粮食等讲明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生物多样化、生态系统、人口与环境教育;在物理、化学等教学中加强水、空气、土壤的污染原理及防治;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在技术的两面性和设计的可持续原则上,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低碳、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教育;等等。

2.课外节约教育

学校注重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除在课堂普及节约理念、节约方法外,还开展了系列课外节约教育活动,保证节约教育的实效性。

(1)学校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主题纪念和活动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专题讲座和环保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例如,2013年3月23日,学校开展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低碳从我做起”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学生通过在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表达爱护环境的决心,通过环保知识揭题竞赛来参与环保知识的学习。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板报在节约、环保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定期开展“节约是责任”主题黑板报评比。利用黑板报报道本班节约先锋的事迹,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人,以身边的事例教育人。学习有关节能小窍门,掌握节约方法,畅谈节约风尚,提高节约的意识。

(3)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将节约、环保教育活动贯穿在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例如:2010年11月科技月中开展了“绿色校园我参与、低碳校园我行动”的主题教育活动;2011年主题为“践行节约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和谐校园”;2013年主题为“绿色校园你我同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4)“节约是品质”废品回收活动。全校每个班级均设有废品回收站,师生所用废纸等可回收物品,由班级分类回收至环保角,由学校定期回收处理,所得费用用于班级管理或捐助生活困难学生。

(5)组织环保知识讲座和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活动。2011年5月12日,邀请环保专家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环境友好意识,形成节能环保氛围,构建和谐校园。2013年5月17日,邀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专家来学校做主题为“现实与使命”的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活动,通过现场互动参与,让学生“玩中学”“学中悟”,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6)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营造“创建节约型学校”的氛围,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充分利用宣传专栏及倡议书,介绍环境知识,提倡环境道德。

(7)充分利用班级爱护公物检查评比契机,进行节约教育。在每月一评的公物检查评比中,树立典型,写出班级在公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宣传小报的形式下发到各班,并利用校会对全校进行广播交流,增强了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8)学校食堂悬挂有节约粮食的宣传展板,每个学期都开展“合理消费,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杜绝攀比浪费;提倡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教育学生劳动成果得之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量力而行、艰苦朴素的习惯。

(9)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节能环保征文活动。2012年我校高一年级的33名学生参加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组织的绿色环保征文活动,其中有2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2013年参加了北京市教育系统节能减排主题征文比赛,全校共选出329篇文章参赛。

3.校外节约教育活动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南口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平整土地、植树造林、蔬菜及果树管理等实践,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而强化节约意识。

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收萝卜

4.开展课题研究

利用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节能、环保、低碳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在自主学习和研究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做好未来的地球环保卫士。

参观清河污水处理

5.国外环保考察

2011年暑假,应德国友好校Geschwister-Scholl-Gymnasium的邀请,我校10余名师生赴德国进行为期11天的环保考察交流。10月中旬,德国友好校来我校进行回访。通过这次活动,师生们深刻感受到,在信息化时代,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加强了解,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将环保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德国环保项目学生来我校进行回访

三、校园建设

环境育人是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三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宗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大力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整修了军民友谊亭、尊师阁、校友亭;完成了初高中教学楼后的景观建设,增加了校园绿化植物种类,扩大了校园绿化面积;加大投入,更换节能设施;引入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学校环境处处体现着健康、绿色、人文的主题。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对学生有着直观的影响。

1.节能设备的安装使用

(1)节约用水,双管齐下。除以上所述对全校师生进行节水教育,加大检查、维护和评价力度外。2011年抗震加固工程实施后,全校所有水龙头(除墩布池外)均更换为感应式节水水龙头,并在显著位置张贴节约用水标志;厕所更换感应式自动冲水阀,将蹲坑下水由直筒式改造为回水式,既减少了异味,又节约了用水量。校园绿化由原来的漫灌改进为喷灌和滴灌,减少了绿化用水。

(2)节约用电,减少能耗。学校教室、办公室照明全部采用三基色荧光灯等节能灯具;新建教学楼楼梯、过道照明开关为声控开关,有效避免了“长明灯”。

2011学年度,加固工程完成后,完善了各建筑物水电分级计量。通过定期检查计量,分析学校各建筑物的用水、用电情况,为设定用水、用电指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用水、用电量的平衡计算,有效避免了管道渗漏、电器老化等浪费现象的发生。2013年学校为总变电柜增加了两台节电保护器,通过节约用电减少电能消耗。目前节电统计工作正在进行中。

(3)增加热计量控制装置,节约热力资源。2013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完成了热力管道改造,增加了热计量自动控制系统,对供热区域进行供热时间和温度的控制。针对学校供热时间上昼夜的不同,以及寒假期间的供热特点,进行适时控制,保证了热力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可再生资源设施设备的安装和利用

为了有效利用新型能源,提倡环保节能,学校在南北教学楼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满足了师生生活需求,大大节约了电能的消耗。

学校根据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校园道路整体改造,计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校园绿化和道路冲洗等,进一步减少自来水的消耗。

3.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1)学校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每间教室和办公室都有分类垃圾桶。校园内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栏和电池回收箱,既美化了垃圾桶周边的环境,又起到了教育作用。从学生―清洁工―回收公司依次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确保了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保护了环境。

(2)充分发挥厨余垃圾处理站作用,两个垃圾处理站基本能够满足两校址厨余垃圾的处理,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变废为宝,为学校绿化提供有机肥。

4.学校新建和改建、改造工程规划,充分考虑节能环保

北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除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使用外墙保温和中空双玻断桥铝窗户外,还将在房顶加强隔热和防水措施,建造楼顶花园,有效降低楼顶热传导。2011年对初、高中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等加固时,都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使用了外墙保温和中空双玻窗户。

第7篇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广东省“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任务,努力实现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工作原则。

1.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由相关企业所在地政府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

2.整体实施,稳步推进。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等规定,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同时,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淘汰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监管,依法淘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监督、电价、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依法促使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市场。

二、工作任务

(一)淘汰范围。

1.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企业,淘汰土(蛋)窑、普通立窑生产企业。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1999〕49号)下发后列入关闭淘汰范围而近年来又重新投入生产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

3.《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施行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新建的机立窑。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3〕103号)印发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对机立窑扩径改造的水泥生产线。

5.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5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0号)规定,窑径22米以下机立窑、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除外)和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

6.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文规定,**年底前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并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吨、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结合广东省实际,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在2010年前淘汰全部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7.逐步兑现各地在申报水泥投资项目核准时签订的限期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书,地处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水泥生产企业要加快淘汰。

(二)淘汰计划和进度。

根据国家下达广东省“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万吨的任务,结合广东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计划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804万吨(详见附表)。

各地要根据上述淘汰范围和本地区淘汰计划指标,确定具体淘汰关停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名单,并明确企业关闭或生产线拆除的时间。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增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量。

三、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包括小水电)一律停止执行,并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加价02元/千瓦时。各级价格、经贸、电监部门及电网企业要加强监督,确保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到位。对列入淘汰名单、到期拒不关停的企业(生产线),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

(二)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要按时依法吊(注)销排污许可证;同时,要加大检查力度,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业整改,拒不整改或经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严格新上项目核准程序。省投资主管部门在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时,要支持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立窑等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要坚持上大压小、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原则,对达不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的地区,一律不予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相关项目已获核准的,当地政府要加快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

(四)加强质量监督。要严格按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按时依法吊(注)销关停企业(生产线)的生产许可证;加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抽查力度,对生产质量不达标的要责令停业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企业。要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水泥的监督力度,禁止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使用立窑水泥。

(五)强化税收监管和信贷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取消对属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监管力度,规范税收征管办法。金融机构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不得新增贷款,并收回已投放的贷款。

(六)建立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激励机制。一是设立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补贴资金,确保该项工作稳妥推进。二是对因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转产的项目,要优先予以核准或审批,并在省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倾斜扶持。三是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需分流安置的职工,按照省的有关规定落实相应的再就业扶持政策。

四、工作分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宣传部门:指导协调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舆论引导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全省水泥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全省水泥建设项目核准清单和批准文件(包括项目等量淘汰承诺书),督促各地政府兑现新建水泥项目时“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承诺,加强对已核准、审批项目的监督。

经贸部门:牵头组织全省“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统筹协调制订各项配套措施,制订《广东省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汇总提出年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建议;草拟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的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牵头组织开展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督查。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水泥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审核,并在企业申报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时对其进行产业政策核查。

监察部门: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地执行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工作进行监督,对行政不作为或执行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财政部门:落实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相关补贴资金。

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涉及的人员安置、经济补偿、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用途变更等工作,查处违规使用土地行为;做好石灰石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矿山企业,关停不规范开采的小矿山。

建设部门: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水泥准入的监督力度,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大中型水坝、隧道、水闸等重点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税务部门: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税务监管。

环保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安装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装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查处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按时依法吊(注)销列入淘汰名单企业(生产线)的排污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进行水泥生产项目环评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对未能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地区的相关项目不予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物价部门:督促落实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用电差别电价政策;会同经贸部门把立窑、湿法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按限制类、淘汰类列入实行差别电价的名单。

工商部门:对不符合企业设立前置条件的水泥生产企业,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依法吊(注)销营业执照或取消相关经营范围。

质监部门:严格把好水泥市场准入关,依法取缔无证生产水泥的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违规新增立窑未拆除的企业,一律不予受理换(发)生产许可证申请。对新建和技术改造水泥项目,必须经当地地级以上市政府确认已兑现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后,方可受理企业水泥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部门:处理与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的上访事件。

电监部门:督促检查差别电价政策落实情况及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停止供电情况。

电网企业: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实施停止供电措施。

广东银监局、人行**分行:监督对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的融资控制政策落实情况,做好贷款收回监管工作。

省水泥协会:提供全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情况、有关信息及技术咨询。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任务。为切实加强对我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领导,省成立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有关地级以上市政府要对本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负总责,认真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按规定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生产线)名单及依法对淘汰企业吊(注)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

第8篇

200*年,全省质监系统根据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住“抓质量、保增长、促发展”的全省质监工作指导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打基础、树形象、做贡献”,奋发进取,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抓住民生工作,坚持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质监工作的生命线。

全系统以组织开展 “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抓手,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把好厂门,从源头确保质量安全,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以实际行动保民生、护民利。

1.“抓源头、把厂门”,扎扎实实抓好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档案管理,对4356家生产企业质量档案进行清理,查漏补缺,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巡查。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今年新增加2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全省目前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181家;全年有3家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2家机动车安全检定机构通过资格许可。重点组织了19个产品的全省统检和区域性统检,448家企业生产的474批次产品的平均合格率92%。

2.强化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2196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自查自纠、整改工作;全省8类食品均未检出非食用物质,合格率达100%的产品为乳及乳制品、酒类、调味料,合格率较高的产品为米面制品、淀粉制品、豆谷制品。加强企业帮扶工作,今年有80多家食品小作坊通过条件改造,达到了市场准入要求,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

3.紧贴国计民生问题,狠抓执法打假工作。突出农资、建材等重点产品,开展专项打假及节假日市场整治行动,组织执法人员、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 “农资打假下乡宝岛行”等活动,坚持加大日常巡查执法力度,全局共出动执法人员6700余人次,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659.23万元;查处案件562宗,立案案件367宗,结案343宗,涉案货值5万元以上案件31宗,当场处罚案件195宗;罚没款560.8万元,罚款到位530.57万元,销毁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77万元,责令改正97起。积极开展家电下乡产品专项执法检查,出动执法人员260余人次,检查家电销售网点232家、汽车销售点6家、摩托车销售点42家。

4.以民生计量为重点,切实强化计量监管工作。突出旅游市场计量专项整治,共出动检查人员500多人次,检查海鲜排档116家,对12家涉嫌计量违法单位进行处罚,对31家短斤少两严重的海鲜排档在媒体上予以曝光。积极与交通部门沟通,开展出租汽车的联合执法检查,处罚了8辆利用计价器宰客的不法出租车。继续开展“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共抽查20家企业34个批次的产品,净含量标注合格32个批次,净含量标注合格率为94.1%;净含量检验合格批次为26个批次,净含量检验合格率为76.5%。我省继农贸市场计量器具实行免费强制检定后,今年省财政又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计量器具、出租车计价器强制检定费用纳入年度预算。对37家获证18个月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完成2家技术所授权考核的复查工作,20项计量标准的考核(复查)。完成约6万台(件)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对37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国家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相关部门联合推动能效标识的应用。

5.狠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以专项整治以及整治“回头看”为重点,出动执法人员389人次,检查压力管道元件和起重机械使用单位175家设备544台,发现隐患24处,隐患整改率100%;出动执法人员975人次,检查347家锅炉使用单位,发现安全隐患18处,责令限期整改,并当场捣毁了6台“土锅炉”;检查电梯使用单位204家电梯1198台,排查隐患433项,立案查处违法单位4家,隐患整改率96.3%。在国庆安全保障工作期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11人次,检查632家单位2117台特种设备,排查治理隐患311处,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178份,查封设备75台,立案处理违规单位8家,罚款16.4万元。通过企业自查、隐患排查、缺陷治理,全省没有发生特种设备较大以上事故,出色完成了博鳌论坛年会、“印象·海南岛”、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

(二)抓住海南经济特点,坚持把服务经济作为质监工作的主战场。

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建设国际旅游岛,实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

战略,也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紧紧围绕这些中心工作,坚持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为抓手,下大力气抓农业标准化,抓三亚市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抓对大企业、大项目的服务,特别在应对金融危机工作中,我局将保增长、促发展作为全年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及时出台了十大措施,出台了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具体办法。

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海南热带农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五批12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部通过目标考核,所生产的产品全部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东方祥麟果菜基地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一级认证。41个第六批国家示范区建设顺利进行,各示范区细化工作目标,明确示范责任,召开动员大会,一些示范区制定了多项地方标准,热带兰花栽培、质量分级等标准还填补了我省农产品标准的空白;一些示范区调整示范模式,澄迈福山咖啡示范区将咖啡种植、加工、品尝结合起来,首次将观光农业纳入示范区建设;了《黄瓜生产技术规程》、《石斛兰栽培技术规程》等一批农业地方标准。

2.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夯实技术基础。全年完成了14项服务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全省服务地方标准总数达到35项,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还组织制定了200多项企业标准。重点落实三亚建设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工作,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三亚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明确了三亚旅游业的重点、主导标准,制定了35项涵盖“食住行娱购游”等旅游六大要素、具有三亚旅游特色的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细则,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企业,切实推进试点工作正常运行。

3.大力推进工业标准化,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采取送标准上门、分行业培训等办法,帮助企业熟悉和弄懂标准,备案企业产品标准454项。qc小组活动在企业广泛开展,通过加强认证监管提高质量认证有效性,今年上半年我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89.1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4.加强质量兴省组织协调工作,推动质量兴省工作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深入开展。召开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制定出台《200*年海南省质量兴省工作目标责任分解》,明确提出了今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主要任务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推动了质量兴市、兴企、兴业活动深入开展。各成员单位,各市、县政府纷纷召开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企(业)活动,形成了浓厚的重质量、守法律、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对市县工作进行了检查考核。

(三)抓住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带好队伍作为促进质监工作与事业发展的基本点。

强化大局意识,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总局、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强化权力制衡,不断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决定权,对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权、技术检验检测权的监督。建立执法人员廉政档案,直属局局长实行述职述廉制度,并请监督对象、老干部、相关部门、群众代表参加评议。

1.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提高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省局机关等第一批活动单位,今年主要是开展“回头看”,按照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各直属局作为第二批单位,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十分重视,活动开展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积极与质监工作实际相结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边学边改,两手抓,两促进,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效果。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开好民主生活会,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制定了年度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专题会议,与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一岗双责”。

3.大力转变职能,认真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工作。省局所有行政审批工作全部集中到省政务服务中心,并实现零投诉和100%的满意率;向市县移交的3项事权顺利行使。

4.启动全系统基本建设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方案,在总局和省政府支持下,落实了一批技术机构的技改项目,开始了一批省级所和市县技术所实验室建设。

二、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我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制定我省“十二五”质监事业发展规划,强化功能、强化手段、强化基础、强化队伍,全面履行工作职能,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质量振兴步伐

1.扎实推进“质量兴省”工作。进一步加强

宣传,通过开展质量月、“质量诚信”高层论坛、全社会质量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认真总结5年来我省质量兴省工作经验,制定下一步全省质量振兴战略框架和质量兴省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责任分解,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做好协调和督查,切实推动质量兴省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质量状况分析。着力抓好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各类质量信息的采集,为宏观决策和质量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一是深入研究质量水平评价指标,积极争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二是进一步做好顾客满意指数测量工作,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法制意识和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和帮助原则,努力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统一和规范企业质量档案建立工作,梳理和完善现有信息,动态收集企业信息,做到适时更新,使之成为质监部门开展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信息平台。

(二)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全力保障质量安全

1.继续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一是加大监督抽查频次,扩展重点企业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抽查覆盖面,对重点问题产品实行跟踪抽查,加严检验,增强针对性,提高可比性,逐步建立健全重点产品全过程监管链条,确保源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不断修订更新我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通用细则,进一步提高监督抽查的规范性;三是对全省统一监督抽查和专项监督抽查情况,按照产品、产业、区域特点、企业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定期向省政府和社会通报,增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强化对抽查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严格实行公告、曝光、整改、处罚、召回等措施。加强案件处理情况的跟踪督办,提高监督抽查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紧抓构建完善监管长效机制这个中心,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确保我省食品安全。一是针对性开展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切实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制度;二是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监督检查企业内部质量运行状况,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三是开展重点地区和行业整治,建立重点区域治理整顿机制,防止出现区域性和行业性的质量安全问题;四是以我省13类高风险产品为重点,坚决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

3. 继续加大执法打假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对食品、建筑钢筋、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执法打假工作,严厉查处涉及质量安全的大要案件,不断探索扩宽对水、电、气、油、话等涉及广大群众消费利益质量、计量违法行为的执法打假领域;二是继续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证后监管力度,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三是结合“3.15”活动,继续组织化肥、农药等名优农资产品送货下乡活动,把产品质量监督和农资专项执法打假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全面规范我省农资产品质量,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12365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建设,积极受理并认真落实产品质量申诉调解工作。

4.继续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一是通过签定安全责任书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层级监督和责任追究;二是制订危险源单位监管办法,加强危险源监管;三是继续开展工业气瓶、动式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安全隐患;四是加强证后监管,力争监督抽查率达到25%以上;五是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

(三)健全标准管理体系,助推产业经济升级

1.抓好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根据地方特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完善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在保证地方标准制定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在农业、服务业和资源节约等重点领域,加快地方标准制修订步伐,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2.加强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三亚市、海汽运输集团两家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试点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服务标准实施的有效性,确保两家试点单位在年初完成试点评估任务。同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带动海南邮政物流、龙泉集团落实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继续抓好在建的第六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重点扶持精品示范点,争取3-5家示范点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工作。

3.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加强与主管部门的合作,指导大型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继续完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的管理,提高企业标准备案工作质量;加强对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工作的指导工作。

(四)加强民生计量工作,深化能源计量工作

1.实施计量惠民工程。一是深入社区乡镇,免费开展生活计量器具检测工作;二是是继续开展全省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工作,实现定量包装生产企业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9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合格率80%以上;三是继续开展月饼和化妆品包装的计量监督检查,促进企业完善计量监督管理制度,治理商品的过度包装。

2.提高计量监管水平。一是加强强检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确保实行免费检定的集贸市场、眼镜店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强检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100%;二是督促电、水、气经营企业对“三表”实施首次强制检定;三是加强对加油站的日常监管,做好全省加油机防作弊的升级改造工作,建立健全加油机长效计量监管机制;

3.深化能源计量工作。一是组织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主体意识;二是对全省39家重点企业开展监督检查,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受检率和检定合格率;三是在全省开展9项产品能源效率标识监督检查;四是开展企业能源计量合格确认工作,建立和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能力和水平。

(五)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树立质监良好形象

1.加强法制工作。一是认真执行海南质监“五五普法”培训大纲,明确培训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二是针对性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努力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三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廉洁性审查,保证各项工作章可循。

2.规范执法行为。一是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贯彻执行《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加强法制监督,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全面提高办案质量;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年度行政执法大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保证依法行政;三是继续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改进审批制度。一是健全和完善审批公示、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改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二是全力抓好“网上申报与受理”的工作,争取在20__年内运行;三是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做好其他后续拟下放事项的落实工作。

4.组织好立法工作。一是与省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和省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密切联系,开展我局20__年立法建议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并在立项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立法调研、条文起草工作;二是组织清理我省质量技术监督地方法规、地方规章,结合实际,通过立法渠道对现有地方法规、规章进行立、改、废,进一步提高地方法规的有效性。

(六)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1.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民主集中制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八荣八耻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关,提高领导干部识人用人的综合能力,促进事业发展。

2.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一是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二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和年度述廉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三是配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教育,促进全系统工作人员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四是进一步完善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建设。

第9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全省“两个普遍”现场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市在推进“两个普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全面推进我市“两个普遍”的深入开展。上午,大家实地参观考察了崆峒区一些单位的工会组建、部分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刚才,七县(区)总工会从不同层面就开展“两个普遍”工作的一些做法作了典型发言,同志代表市总工会通报了全市工会推进“两个普遍”工作进展情况,并对进一步做好“两个普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完全同意。关于全省“两个普遍”现场会议精神,已印发了书面传达提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尤其要认真学习好孙主任、朱主席的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几项重点工作,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开展“两个普遍”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同志在全总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和六次主席团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后,省总召开专门会议,就开展“两个普遍”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将“两个普遍”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深刻领会“两个普遍”工作的意义,把思想统一到认真落实“两个普遍”的工作中来。

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是工会的基础性工作,是“组织起来”的集中体现,也是工会发挥作用的前提;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切实维权”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企业转制的关键阶段,一些地方和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时有发生。面对职工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工会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扎实推行“两个普遍”。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企业工会组织建立起来,把各类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才能有效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只有建立起集体协商机制,通过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才能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实现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实现劳动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两个普遍”工作,切实维护权益、促进和谐、推动发展。

二、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正确认识我市“两个普遍”工作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金秋助学”暨“面对面爱心助学”突破了百万元大关。市总筹集“金秋助学”资金40多万元,向社会募集“面对面爱心助学”资金100多万元,资助学生400多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夏送清凉”收效良好。在最炎热的时刻,我们及时将西瓜、冰糖、雨伞、防暑药品等价值22万元的清凉用品送到了市直及各县(区)的部分企业、建筑工地,慰问高温一线职工(农民工)2200多人。三是技能大赛收效显著。我们组织了10个工种的市级比赛,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省总及市上四大家分管领导亲临参加指导,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练本领、学技术、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积极性。我们还组队参加了全省的餐饮服务大赛,取得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四是工会经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省总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县级工会经审工作座谈会,全总经审会主任李世民亲临会议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市的经审工作。五是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法律援助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鉴定,我们为3500多名职工(农民工)颁发了《技术等级证书》,为1100多名职工(农民工)进行了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六是“两个普遍”有了新的进展。市、县两级工会认真贯彻年初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两个普遍”纳入了党政整体工作之中;深入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把工建纳入了党建工作范畴;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下发了《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联合市统计局等6个单位就全市企业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印了《市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手册》,开展了“非公企业建会集中行动”和“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活动,并将非公企业集中建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列为市总工会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主要内容,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层层签定责任书,将各项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了各基层工会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格局。通过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发展楼宇工会、项目工会、市场工会等多种建会方式,提高了工会组织覆盖面。按照先行试点、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要求,在全市培养了一批“两个普遍”工作典型。通过不懈努力,我市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为60.1%,完成省总责任指标(74.3%)的80.9%,工资集体合同签订率为44.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0%)的73.8%,“两个普遍”工作有了初步的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差距和不足。虽然我市基层工会组织数量有一定增长,一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序开展,但距离全总、省总“两个普遍”的要求、兄弟市州的进展、工作深入程度、年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点领域突破不大。从省总通报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市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还相当低,有些县(区)还未达到50%。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尤其是职工人数10人以下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建会工作严重滞后。部分县(区)基层工会联合会、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建设没有突破。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问题没有实质性进展。二是工作进展很不平衡。一些工会对落实“两个普遍”有畏难情绪,行动上不够积极,工作进展参差不齐。县(区)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县(区)行动早,效果好,工作做的实;有的县(区)行动慢,工作只落在文件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三是工资集体协商还很不理想。部分工会组织、企业、职工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认识不到位。对我市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劳资矛盾没有沿海地区突出而盲目乐观,缺乏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的认识。四是统计工作亟待加强。从报表数字看,各县(区)上报的进展数据都较好,但从省总统计软件中通报的指标完成看,数据统计很不一致,有的欠账较大。特别是非公企业数据库录入工作,这个事情省总分别给我和杜主席、王主席发来了一个通报,我市的工作形势严峻。这些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研究分析和有效解决。

三、增强信心,下大决心,全面推进“两个普遍”工作深入开展

各级工会组织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解决职工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出发,把实施“两个普遍”工作三年规划,高质量、全面完成今年“两个普遍”工作任务,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分析现状,找准薄弱环节,严格责任目标,加强督促检查,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两个普遍”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开展党工共建,形成“两个普遍”工作新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动“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党工共建”的工作格局。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同级党政的重视支持,建立健全“党工共建”领导机构,把工会组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将落实“两个普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做到党建与工建同研究、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奖励。

二是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专项行动和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提高“两个普遍”工作的实效性。普遍建会,首先要查清企业及职工的基本底数,全市各级工会要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法人数据为基准,加强与统计、税务、工商、工商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掌握当地企业法人单位数和职工数等第一手资料。按照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层层衔接,协同作战的方法,通过企业名录实地核查、领导和机关人员分片包干、代收建会筹备金、组织工会干部深入企业排查等多种措施,摸清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法人单位数、企业数、职工数,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未建会企业数量清、所在区位清、未建会原因清和推进建会情况清,真正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另外,要掌握关闭停产企业和空壳工会情况,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把该建会的企业都建起来。

工资集体协商,各级工会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要约制度,通过集中要约、主动要约和依法要约,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各类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基层工会提出要约有困难的,上一级工会可以代表基层工会提出协商要约;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上级工会要指导职工推选协商代表,并代表企业职工提出协商要约。对不按期履行或拒绝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工会组织提请人社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追究相关责任。对在履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中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了的,上级工会要支持职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请仲裁。

三是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增强“两个普遍”工作的针对性。以非公企业建会为重点对象,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商贸楼宇为重点区域,以建筑、商贸、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保安等为重点行业,以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劳务中介机构等为重点的新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建会力度。对有规模、有一定影响、又长期拒不建会的私营企业要集中力量依法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重点推动劳务派遣工集中的电力、邮政、通信等行业的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突出做好农民工入会工作,加强农民工会员会籍管理,防止农民工会员流失。

在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状况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要约形式和协商方法,按照行业谈标准、区域谈水平、企业谈增长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协商重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分类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四是创新形式,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和工资协商工作。全市各级工会要从小企业普遍存在职工流动性大,管理不规范,劳资矛盾比较多,单个企业建会不具备条件,已建工会的小企业组织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等特点出发,根据本地小企业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联合会覆盖范围,按照联合会、代表制的要求,以建立一条街工会、楼宇工会、市场工会、产业链工会、项目工会等形式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

以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增长幅度、劳动定额、计件单价等为主要内容,在产业集群、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重点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建筑、餐饮、商贸流通等领域和行业,要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有效方式。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和资方代表,根据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一般应由行业等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等为代表协商签订。签订的工资集体协议,要力求重点突出、条款具体、标准量化、切实可行。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督促区域、行业企业代表组织和对应的工会组织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五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依法推动“两个普遍”不断发展。“两个普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注意从机制制度上抓好工作。要坚持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坚持完善“两个普遍”定期通报制度,要及时向党政分管领导汇报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开展工资协商工作情况,并向各有关部门通报;坚持完善考核制度,把自查、阶段性督查、抽查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严格兑现奖惩;坚持完善地税部门代收建会筹备金制度,依法推动企业建会;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合同的审查备案和考核激励机制,协调人社部门加强集体合同审查备案工作,督促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审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及时对合同进行合法性和程序性的审查,同时做好工资集体协商的调解、仲裁工作;要加大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执行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拒不建会或非法抵制建会、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一律不得参与劳模、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先进荣誉的评选,在扶持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限制,在创先争优和年度工作考评中实行“一票否决”。

六是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两个普遍”工作水平。各级工会要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各阶段工作重点、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力争把全市各级工会工作者都轮训一遍,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法律意识、维权水平。要加强会员会籍管理,凡加入工会组织的职工都要颁发《会员证》,坚持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变动的原则,做到一次入会,自由流动,持证转接,防止会员流失。

四、统筹兼顾,提升效能,全力推动全市工会工作整体上水平

按照市总工会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上确定的“631”年度工作计划,对照目标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搞好“两个普遍”的同时,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工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工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级工会要加强对工会统计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统计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自觉遵守统计法规,坚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资料。要将统计报表数据与上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要与统计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认真核对,数据概念、逻辑出现较大变化的,要查找、分析原因,严格把关,责任到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是不断深化帮扶救助机制,进一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基础。我们要把帮扶工作作为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在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方面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一要促进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帮扶体系网络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资金筹措社会化、帮扶内容常态化、帮扶工作社会化”的要求,不断推动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认真建好困难职工帮扶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基本实现帮扶形式常态化。工会的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面对面爱心助学、冬送温暖、大病救助和节日慰问等工作已形成了较好的影响和吸引力,要不断做大、做实、做强,并向常态化、多样化发展。三要争取实现帮扶工作的社会化。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按1:1配套帮扶资金,不断壮大帮扶能力,要拓宽帮扶渠道,动员社会力量,联合人社、民政、商务、农牧、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好帮扶活动,逐步实现帮扶工作的社会化、系统化。四要促使帮扶工作向全方位、高层次发展。帮扶应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输血”向“造血”发展,实行扶持、培训、鉴定、职介、创业一体化服务,不断推动帮扶工作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提升规划,推动“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活动扎实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会工作的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按照党政所想、职工所需、工会所能,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既促进生产发展,又促进职工队伍建设。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大赛。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突出抓好“比以人为本,赛安全环保;比科学管理,赛工程质量;比精打细算,赛成本控制;比科技含量,赛科技创新;比完成任务,赛科学施工”的“五比五赛”活动。结合主导产业振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开展自主创新型竞赛;结合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达标”和“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的节能型竞赛;结合发展服务业和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以安全生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优化服务为重点,开展优质管理班组创建、提升服务能力的服务型竞赛。深化技术创新活动。以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协作、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组织职工围绕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生产经营重点环节、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征集、评选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重大合理化建议”、“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积极参加省上举办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览,进一步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技能。选树行业、工种技术能手,不断扩大“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劳模和技能人才库,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队伍。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以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优秀品格、崇高理想、模范行为教育职工,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创一流。加强劳模管理和服务,建好劳模档案,关心困难劳模,积极做好两级劳模生活补助金的审核上报工作。

四是加强职工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加强和重视职工文化建设,按照全总把各级工会办成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精神,积极探索职工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各级工会组织要以文化宫、俱乐部为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积极培育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改善职工文化体育设施,推动企业职工文化活动室、职工书屋建设。积极开展文化进乡村、入企业、到社区活动,不断丰富基层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