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17:10:27
导语:在护理质控优质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1~12月94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记录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37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医院感染控制质量为研究组,两组住院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及诊断标准依据
两组的监测方法: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均以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对感染病例进行诊断,以卫生部2009年4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2-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为依据,对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综合性监测,调查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常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措施如下。
1.2.1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就是要更新、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功能制分工方式为分组包干,分床到护,责任到人,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有利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病例爆发流行。
1.2.2强化基础护理
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切实落实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的会阴护理等,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护理,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可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特别对昏迷、颅脑手术后患者做到抬高床头,定时翻身、拍背,做好气道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各种导管的管理,能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1.2.3加强制度落实
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慎独”精神,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同时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手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确保诊疗护理器具消毒灭菌效果,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减少陪护和人员流动,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规范、标准,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控制能力。
1.2.4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感染患者多数为接触性感染,主要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彻底洗手与手的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洗手设施匮乏的状况下,本院在病室内及高危患者或多重耐药菌患者床旁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随时使用,改变了以往戴手套代替洗手的不良现象。
1.2.5加强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管理
重点环节包括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而神经外科多为病情危重的高危患者,长期留置各种导管如静脉导管、导尿管、呼吸机管道和手术切口等,极易导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优质护理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标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照组2012年住院患者946例,医院感染45例,医院感染发生率4.76%,研究组2013年住院患者1378例,医院感染2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1.66%,感染率下降3.10%。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迅猛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性措施: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等。2012年卫生部(现卫计委)印发《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要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任务就是要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的预防成本远远低于治疗成本,因为部分科学的干预方法有时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如重症患者采用适宜的半卧位,减少因吸入而引起的肺部感染;选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部位;每天评估是否停用呼吸机或拔除导尿管;术前隔夜或当天备皮并使用专用工具或脱毛霜;从手卫生做起,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第一关等,这些最简单的手段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而这些最简单的手段大部分是通过护士操作来完成的,医院感染感染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行为中是具体的执行者,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都离不开护理操作。更新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模式,增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更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76%,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66%,感染率下降3.10%,而感染部位分布中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
4结语
郑州颐和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 450047
[摘要] 目的 探讨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ICU 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引起ICU医院感染的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护理管理,然后比较加强护理管理前后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结果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护理管理后,ICU医院感染率从第四季度的7.69%下降到第三季度的1.82%,下降了5.87%。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加强监护室内环境及物品、呼吸机及管路、人工气道、胃管和口腔等的护理管理,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
关键词 ] 护理管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36-02
Strengthenthe Management of the ICU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CU Hospital infection
ZHANG XiaoRan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ZhengZhou YiHe Hospital,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Henan 45004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ICU hospital. Methods ICU nosocomial infection caused by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actors, and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nursing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in ICU patients comparing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nursing management, ICU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the fourth quarter compared to the third quar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ICU is a high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departments, intensive care and indoor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ventilator tubing, artificial airway, stomach and oral care, such as management, timely intervention can prevent hospital infection.
[Key words] Care Manage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Nosocomial infection
[作者简介] 张枭然(1974-),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地方,存在各种侵入性操作等高危险因素,医院感染发病率常高于其他科室[1],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加强ICU患者的护理管理,关注重点环节、危险因素,重点干预诊疗及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资料,对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危险因素,通过加强护理管理,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然后比较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医院感染率。
1.2统计学分析方法
用SAS9.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第三、四季度医院感染情况采用率进行描述性分析,不同季度之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2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
2.1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1.1 外源性因素环境物体表面不洁净,消毒处理不彻底(空气净化设施、仪器物体表面);呼吸机及管路的管理和使用不规范(呼吸机进气及出气口、湿化器、呼吸机管路、细菌过滤器、冷凝水等);医务人员着装不规范、手卫生依从率较低、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等。
2.1.2 内源性因素患者管理:人工气道管理不规范(湿化方式、气管插管气囊上方滞留物的吸引等);胃管及口腔护理不恰当;患者抵抗力低下(自身健康基础情况差,侵入性操作的存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增加感染机会。
2.2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2.1 控制外源性感染
(1)加强监护室内环境及物品管理。①ICU救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机械通气患者携带的各种细菌可以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大量排出,与空气中的尘埃混合,以气溶胶状态悬浮于空气中,易造成病房内的空气污染。空气洁净系统可对空气起到净化效果,为保证净化效果,应每天对回风口格栅,每周对滤网进行清洁消毒,并每月进行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同时定期维护、保养、更换过滤器,保证空气达到自净后要求,有效预防空气污染造成的感染。②为防止环境污染造成医院感染,应每日对监护室内墙面、地面、物体及仪器设备表面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感染患者房间及其使用的设备可增加消毒剂浓度至(2000mg/L)和增加消毒频次(每班次)进行消毒,患者出入院及转科及时进行终末处理。③对所有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均应交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置,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立即更换,一次性物品做到一人一用一废弃,防止医疗用品造成的医院感染。
(2)加强呼吸机及管路管理。机械通气技术的迅速发展,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增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也逐渐增多[3],病死率呈上升趋势,VAP也成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机及管路的规范管理及使用是预防VAP的关键。①使用中的呼吸机每日采用75%的酒精擦拭表面,出入口在管路更换时亦应采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湿化器内灭菌水做到每日更换;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连同湿化器一同交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并且处理后呼吸机管路应保存在包装内,不能提前安装;一次性细菌过滤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空气过滤网每周清洁。②呼吸机管路内冷凝水是呼吸机管路内的高污染物质,应保证集水杯位置于管路最低位,冷凝水达1/2满时及时倾倒,以免积聚过多返流向患者气道,造成感染。倾倒时亦应进行充分消毒,将集水杯内冷凝水倾倒入含有5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密闭保存,感染患者可增加至2000mg/L,30 min后方可倒入污水系统,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3)加强医务人员管理。①严格区域管理。医务人员着装及工作流程应符合要求,进入ICU人员着装规范,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严格限制人员流动。②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经手接触传播感染是医院感染的最直接途径[4],及时进行洗手或手消毒以及正确使用手套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应确切落实手卫生规范,执行WHO手卫生指征,并根据需要选择佩戴橡胶手套,除去手套后及时进行手卫生。因手套材质存在有不可见的渗透,并且医务人员在除去手套时也可能会造成手部的污染,所以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除去手套后亦应立即进行洗手或手消毒。同时应加强手卫生用品的管理,洗手液、干手纸巾配备齐全,每位患者床旁悬挂快速手消毒剂,所有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体液暴露后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均能按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或手消毒,在需要干手时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防止接触传播造成的医院内感染。③加强无菌操作技术,注重操作前后的护理。对于各项侵入性操作,医务人员均应认真执行无菌技术,同时保证护理操作规范,从而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机会。
2.2.2 控制内源性感染
(1)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①选择合适的湿化方式。蒸汽加温湿化器可以避免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水,减少VAP的发生;同时,对于低通气量、呼吸道分泌物较少的患者,可使用具有细菌过滤功能的热湿交换器(人工鼻),能够明显降低VAP患病率,同时也能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②气管插管气囊上方滞留物正确有效的吸引。及时有效地吸出声门下分泌物是预防VAP的关键。吸引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及时清除气管分泌物,并且在经不同部位吸痰时,如气管、口腔、鼻腔时,吸痰管要做到分开使用、每次更换。如果是气管切开患者,还要注意保持气管切开部位清洁干燥,每天更换纱布2次,遇到污染随时更换。③根据患者病情,适时进行体外排痰。可采用传统手法每2h1次,或体外排痰机每天振肺4次,通过外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加强胃管和口腔的护理。①留置胃管患者,进食30 min内尽量不要吸痰,应在鼻饲前进行彻底吸痰。②鼻饲时采取少量多次喂食,降低胃内容量,鼻饲后1~2 h内根据病情抬高床头30°~50°,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减少引起肺部感染的机会。③密切观察痰液性状及量的变化,及时发现胃内容物返流导致的误吸,必要时停止鼻饲,以免造成患者肺部感染。④按时(每日两次)规范进行口腔护理[5],降低口咽部及上消化道的定植菌,注意清除易残留污垢和细菌的部位,双颊及口咽部,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3)保护易感患者。①对于年老体弱、小儿或患有长期慢性及重症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应采取保护性措施。注意保暖、保持合适,增加营养、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等。②对于存在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应防止患者机体天然屏障被破坏后抵抗力低下所造成的感染,如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和手术后的患者,注意规范实施治疗及护理操作,防止各类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③配合医师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注意标本采集方法的正确性,以利于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的感染。
3 效果
2013年7~12月,我院ICU共收治患者188人,发生医院感染8人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4.26%,医院感染例次率为4.79%。其中7~9月医院感染率7.69%,10~12月医院感染率1.82%,第四季度医院感染率较第三季度明显下降,下降了5.87个百分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63,P=0.04)如表1所示。
4 结语
加强ICU护理管理,重点关注环节质量控制,是有效预防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关键[6]。分析2013年7~12月ICU医院感染情况,科室出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针对能够引起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的各项因素积极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重点加强医务人员管理,患者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控制等。通过一系列规范、细节化的管理,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技术、手卫生制度等,有效降低了ICU医院感染率。
[
参考文献]
[1]赵静.ICU预防院内感染隔离标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6-888.
[2]王素君.强化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2,(18):145.
[3]陈立萍,宗永忠,李青荷,等.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湿化液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44-1646.
[4]鲁菊英,徐建辉,徐旭娟.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57-4758.
[5]乔田田,陆慰英.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1024-1028.
关键词:油压装置;星三角转换;延时;PLC;软启动器
中图分类号:TV7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气控制系统简介
电气主回路:油压装置主回路采用传统的Y―Δ转换及降压起动方式,三相电机功率为37kW。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配置扩展I/O接口,人机界面采用profibus串口通讯,以压力、液位等自动化元器件为反馈环节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控制方式:自动运行、手动运行、主备/切换,动作流程包括手/自动打油、补气,双机切换、双机协作、运行超时判断等。
二、动作流程简介
1 油泵自动打压过程
PLC检测到压油槽油压下降至主泵启动值时,打开卸荷阀,空载启动主泵电机进入星形运行,延时6s进入三角形运行,10s后关闭卸荷阀,电机加载运行,油泵开始打油,当PLC检测到压油槽油压上升至额定值时,打开卸荷阀卸荷,空载后发停泵令油泵停止运行,打压流程结束。
2 双机协作动作过程
主油泵启动打压过程中油压继续下降至备用泵启动值时,PLC开出动作备用泵启动打油,此时双机协作,PLC检测到压油槽油压上升至额定值时,卸荷停泵,打压流程结束。如果PLC检测到主泵运行中出现故障,启动备用泵运行,直至压油槽油压上升至额定值时卸荷停泵。
3 自动补气过程
PLC检测到压油槽油位出现一次过高信号时,会闭锁油泵打油流程,PLC接收到下一个压油槽压力下降至补气阀动作值时,自动打开压油槽补气阀补气,压油槽压力上升至额定压力值时,自动关闭补气阀,补气流程结束。PLC检测到压油槽油位出现一次过低信号,闭锁自动补气流程,PLC接收到下一个压油槽压力下降至主泵动作值时,进入油泵打油流程。
三、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动力回路故障分析
星三角转换配合问题分析:原电气主回路星形运行是利用三角形主接触器KM2辅助常闭触头来实现,电机星形启动运行延时时间到后,三角形主接触器KM2励磁,KM2主触头闭合,辅助常闭触头断开,使电机转入三角形运行。电气设备频繁运行后,KM2辅助常闭触头机械疲劳,机构在线圈失磁复归时不够利索,造成在接触器主触头返回时拉弧严重,弧光未完全熄灭,此时三角形接触器先接通主回路,形成弧光短路。主回路接触器频繁切换动作,长时间运行会使主触头接触电阻增大,引起触头拉弧、发热甚至粘连等故障。
为此,应对主回路进行改进,将星形和三角形接触器采用两个独立接触器控制。
2 控制回路运行分析
根据Y―Δ转换方式及油泵空载启动要求,油泵卸荷阀加载延时时间T1应大于Y―Δ转换延时时间T2,即T1> T2。油泵卸荷阀加载延时时间在PLC内设为10s,Y―Δ转换时间是由油泵主回路接触器所附带机械延时时间继电器决定,定为6s。油泵主回路接触器长期动作导致机械延时时间继电器受到震动或发生故障,使时间整定值偏移或拒动,一旦转换时间大于卸荷阀加载延时时间,会使Y―Δ转换未完成油泵电机转速未达到额定而卸荷阀先动作使电机加载,造成电机瞬间过载过流,导致过载继电器动作或主回路空开跳闸。
四、提出解决对策及改进建议
1 加强管理,提升设备运行维护水平
定期检查油泵动作流程是否正确,检查油泵电机主回路接触器主触头是否良好,如有电弧烧伤应及时处理触头或更换接触器,检查机械油路是否有堵塞,定期切换过滤装置更换滤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 完善控制系统,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因机械延时时间继电器在运行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果时间配合出错将导致油泵电机带载启动,损坏设备。可用PLC内部软时间继电器延时来取代机械延时时间继电器,PLC内部软时间继电器计时可靠、稳定,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改进后的PLC梯形图、Y―Δ启动与卸荷阀动作时序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3 改进Y―Δ转换系统功率执行单元,实现电机启动过程平稳过渡,提高厂用电供电质量和利用率。
油压装置系统油泵电机额定功率为37kW,启动瞬间电流较大,而Y―Δ降压启动方式不能满足较大功率电机频繁启动运行方式的需求,因此将Y―Δ启动单元更换为技术成熟可靠软启动器作为电机的功率执行环节,以提高设备可靠性,节约电能,提高厂用电供电质量和利用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76
作为临床常见骨科疾病的骨折,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患者极易出现剧烈疼痛的感觉, 且对患者的日常运动造成严重的影响。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但是其术后会引起患者主观的肢体疼痛,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或是病理的改变, 如血压升高、呼吸急促或者是骨骼肌收缩等[2]。为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疼痛控制护理的干预措施, 评价其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4年 5月 ~2015年 5月收治的78例骨折术后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7例, 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 (38.12±9.76)岁;骨折类型:单侧股骨 11例, 单侧前臂骨15例, 单侧肱骨12例, 单侧胫腓骨10例, 双侧前臂骨11例, 双侧胫腓骨8例, 股骨合并胫腓骨5例, 其他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 39例。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措施。试验组予以疼痛控制护理方案, 具体包括:①建立疼痛控制小组:其中骨折医师、麻醉医师、护理人员均作为小组成员, 小组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并以术前疼痛护理计划为依据, 详细为患者讲解疼痛控制护理的必要性及其护理过程。②饮食护理:制定合理饮食餐谱, 饮食遵循下列宗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粗纤维的食物, 不可吃辛辣的、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多纳入一些有利于胃肠蠕动的食物, 例如香蕉、核桃、芝麻等, 避免患者出现便秘, 适量加入一些活血化瘀性质的食物。③环境护理:保证绝对安静的病房环境, 开窗通风, 定时进行病房消毒, 病房内维持24~26℃的室温和 60%~70%的湿度, 并摆放定量的绿色盆栽, 转移患者注意力, 减轻疼痛, 此外, 医护人员进出房间应保持轻声, 以保证患者的良好休息状态。④镇痛护理:术后 6 h, 帮助患者翻身, 24 h内采用冰袋对患者伤口进行冷敷处理, 避免局部出血或是髋肿胀现象的发生[3]。适当将患肢抬到一定的高度, 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或是麻木的现象。此外, 还应对患者适量的按摩护理。⑤运动锻炼:协助患者进行全身肌肉的放松锻炼, 调理气息, 降低疼痛感。⑥心理护理:疼痛是骨折术后患者不可避免的, 因此应进行一定的药物镇痛, 与此同时还应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安慰并鼓励患者, 或辅以患者喜爱的音乐, 降低患者疼痛感。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如住院及骨折端愈合时间等, 评估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本院自制问题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护理后, 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4.60±1.52)d、骨折愈合时间为(14.20±2.40)d、关节功能评分为(68.21±8.31)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37.52±3.42)分, 对照组分别为(19.40±2.30)、(17.85±3.50)d、(51.22±3.65)、(31.45±3.42)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折的发生具有较多的诱发原因, 如常见的交通事故、压轧伤、重物砸伤等等。对于骨折患者来说, 最难熬的时期莫过于术后康复期, 因为在此期间, 患者需要承受疼痛的严重折磨, 并严重影响患者肢体的正常功能, 降低了患者的自理能力, 因此骨折术后患者急需疼痛控制护理改善其临床症状[4]。
为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住院病人舒适度,对基础护理进行检查控制。我院护理部经研究于2010年11月特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基础护理是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患沟通的桥梁,护理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我院护理部在提升基础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对于生活护理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风俗生活习惯,提供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人性化服务,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质控小组成员积极带动科员加入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服务水平,并积极争创省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自开展基础护理质控活动以来本院按照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层层落实,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本院做法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质控人员:目前我院采取三级护理质控体系,一级质控:各病区质控员一人(共30个病区);二级质控:基础护理小组组长(组长一人,副组长三人,由病区护士长担任);三级质控:护理部质量控制委员会。
1.2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宗旨: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护理服务
1.3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目标:随机或定期检查全院各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100%(合格标准90分以上)。
1.4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职责
1.4.1 明确基础护理小组目标,职责;
1.4.2 组织本科室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操作规范学习,带领科员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操作规范;
1.4.3 负责本科室基础护理自查工作;
1.4.4 监督本科室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
2 方法
2.1 学习并掌握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操作规范、考核标准及评估方法并组织实施;
2.2 各科室基础护理质量控制成员每月自查一次,平时工作中随时监控,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长,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及早实施;
2.3 质控小组核心人员每季度按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对每个科室进行检查,作好记录;
2.4 每季度召开小组会议,每位小组成员准备好资料,商讨基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交流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经验,推广先进方法,及时反馈给护理部。
3 评价标准与结果
实施一年半(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后,按照我院基础护理质量质控体系考核指标[1](晚间护理、晨间护理、生活护理、压疮护理、口腔护理、失禁护理、留置尿管的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上述参数合格率与上一个一年半(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每月全院各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80%)的总体水平。自我院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后随机或定期检查全院各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100%,考核指标均在90分以上。
4 效果
4.1 护理并发症及投诉降低: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在保障患者安全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及生活护理自理能力积极落实基础护理措施,为卧床患者床上洗头、擦浴、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给予亲人般的关怀。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爱心、真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患者感到舒服,整洁,整齐,还要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尊重、以促进疾病康复,大大的降低了全院的护理并发症及护理投诉。
4.2 提高了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我院基础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和上岗教育,并对基础护理质控小组成员进一步专业化的培训学习。基础护理质控标准使得日常生活护理程序化、制度化、患者得到了科学的照顾,基础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家属的陪护时间、精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基础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不但反映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和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并且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医院风险和纠纷,预防院内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础护理也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2]。
4.3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以来,基础护理满意度比(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的88%提高到98%,取的了明显效果,夯实基础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4.4 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明显改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重患者的情绪,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活动;要求护士用爱心、耐心、细心,热情周到地为患者服务,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视患者如亲人,用心去护理每一位患者。患者满意度的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健康宣教知晓率普遍提高,无自请护工,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得到患者和家属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一共有开放床位数450张,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二级管理体系,包含有护理管理人员14名,其中有1名总护士长,1名副总护士长,12名护士长,在2014年应用追踪法之前,在开展护理质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管理人员划分为6个大组,依据16项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来开展专项检查,在实施完所有的标准检查之后,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之后,在现有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2014年1月开始应用追踪法开展质控检查。将2014年的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的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将追踪法应用于责任制整体护理质控工作中,首先建立起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督导组,由护士总长和副总长带12名护士长开展各个科室的质控检查,首先制定相关的责任护士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并要在其中对各个责任护士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予以明确的规定,对输血护理质量、患者转运交接、导管安全、压疮质量、坠床风险管理、病区用药安全管理、手卫生管理、医嘱查对、患者身份识别管理、住院患者围术期质量、责任制护理管理质量、抢救室管理质量、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等级护理质量、人员管理、病区环境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予以完善[2]。
在2013年的质控检查工作中,主要是应用传统的检查方法来开展检查,在实际的质控检查工作中,每个质控项目都是由一组质控人员完成全院的临床科室的检查工作。在2014年的质控检查工作中,引进追踪法,将质控小组成员划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小组分别完成3到4个临床科室的质控检查工作,质控员需要对其分管的项目标准进行很好的熟悉、理解,防止检查过程中偏差太大。每月由质控组长牵头,按拟定计划对所负责临床科室对照标准进行护理质量检查,每月检查完后,各质控组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广泛存在的、共性的、涉及护理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并将意见汇总记录,填写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反馈表,及时反馈给各被检查科室,然后由各科护士长主持召开相关的质控会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拟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落实。质控组长在限定的整改时间后及时追踪查看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护士长沟通,对于整改吧到位的问题,在下次质量检查时强化检查力度,并将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1.3 效果评定[3]
在对整体护理质控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中,依据每个质控项目的标准执行力,将其划分为A档、B档、C档、D档,其中A档表示达标率大于等于90%,为优;B档表示达标率大于等于80%,为良好;C档表示达标率大于60%,为合格;D档表示达标率小于等于60%,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护理,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9.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达到A档与B档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达标情况比较
3 讨论
1、严格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常学习,全掌握,人知晓,严落实,勤监督,确保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和规范,不折不扣的有效执行。
2、加强重点人、重点时间、重点环节质量的安全监控:对新上岗的年轻护士;新入院、及有发生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节假日、午夜班及工作繁忙易疲劳等特殊时间;各项护理操作执行过程等环节,作为护理管理的重点监控。
3、充分发挥科内质控组织作用,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针对薄弱环节,人人自律,人人监督,重点监控,提高护理质量。
4、落实检查、考评、反馈制度,执行可追溯机制。护理质控组织护理质量大检查三次,护理部每月抽查1—2次。对存在的问题在护士长会上反馈,分析、讨论、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作为下月质控点进行追溯。
5、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各种记录及时、准确、客观、完整。
二、做好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落实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1、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落实优质护理服务,认真执行小组责任制,分组负责,责任到人。
2、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里疏导、康复指导等工作,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专业护理服务。
3、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士主动沟通意识,掌握沟通技巧,实施有效沟通。及时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及建议,有针对性的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三、强化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实践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①实行护士分层分级管理:各科病区实施护士分层分级管理,按照技术能力、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分层分级,明确各级岗位职责,实行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②转变传统的排班模式:实行APN排班、AN排班模式,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及健康宣教时间。③发挥绩效管理机制,稳定护理队伍:运用绩效杠杆机制,完善责任包干制的护理工作模式,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科室人员直接参与绩效方案的制定,达成共识后实行绩效分配,实现了绩效分配向高技术含量、值夜班护士倾斜。院部对高风险特殊护理岗位给予政策扶持,提高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系数。对编外聘用护士实行绩效同酬制管理,稳定了编外聘用护士队伍。明显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保证护理质量。④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时间,等同减少人力,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时间,真正落实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⑤严把护士上岗准入制度关,确保护理安全。
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①突破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实行“分组责任制”。根据医院的实际在科室推行扁平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实行了小组制包干、护理组长负责、责任护士责任到患者的护理工作模式,责任分工细化,目标明确。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组长,责任护士具体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的实施与落实。②提高专科护理质量内涵。各病区的专科护理重点是与专科疾病特点相结合,责任护士主动深入病房,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给予专业健康指导,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1]。此外,各科室制定出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的入院到出院及出院后的指导。
护理质控模式的转变:①实行护理部主任跟班查房制。护理部主任不定期深入病区了解病区交接班情况、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操作规范执行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掌握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帮助护士长做好病区管理,提高护理内涵质量。②成立优质护理病房考核质控小组,每月对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进行目标质控,将结果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各科室进行反馈,让全院从上至下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动态。③利用好护理质控体系,确保护理安全。责任组长、护士长,每天上下班前要对病房的护理质量给予评价[2]。确保医疗安全,减少护患纠纷,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提倡人文关怀,提供妇幼卫生特色服务:从去年开始推行“首问负责制”,护理操作过程中实行“三告知”。责任护士图像上墙。病区每个月的工休座谈会,或不定期询问患者和家属,让患者提出他们心中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提高,提醒平时我们看不见的问题。制作心形“健康贺卡”,介绍了产后相关母乳喂养知识、降消项目及产后盆底康复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完善便民措施,各个病区制定出入院流程图,方便患者及家属了解办理手续。落实出院患者回访,拓展护理服务内容。为达到护理服务的连贯性,把医疗护理服务由院内扩展到院外,乃至延伸到各个家庭,妇科、产科由病区护士为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为患者提供超预期的服务。
服务成效
患者满意:夯实基础护理,通过生活护理的落实,满足患者需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在治疗、护理等方面给予患者及时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到舒心、贴心。产科红灯呼叫率减至“0”,服务满意率不断上升。
医生满意:护士对于医生制定的诊疗计划能更加及时、准确、连续的执行,医护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协作更加密切,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使得医护关系和谐发展,获得医生认可。
护士满意:护士从以往的“要求我”转变为“我愿意”,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护士自身更具有紧迫感,主动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了护士病情观察与分析能力、专业护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得到医生、患者的肯定,增加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
讨 论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是提高护士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途径[3]。目前,我们的工作离患者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护理管理中我们要不断完善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培训、强调护士自我控制。在操作技术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万盈璐,耿力,余莉华,等.扁平化管理在妇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27(8):43-44.
[关键词]质量保证,卫生保健;质量控制
护理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相同或相近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织数人一圈的小组,为了解决问题,圈员团结合作,应用品管的各种统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的目标[1]。而将品管圈有效的用于护理质量的管理中,促进了护理人员参加的主动性,带动更多的护理人员加入到护理质量管理的队伍中。
2014年品管圈活动在本院优质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健康教育和护理安全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护理部以各质控组为单位组圈,以品管圈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每组依PDCA循环进行工作。通过开题报告、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形式评价品管圈在优质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护理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统计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的知晓率、参与率、达标率和成果应用率,并与2013年本院护理质控结果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组圈并确定圈名每个圈代表不同的质控组,每圈都由3~4名护士长和3~4名科室的质控护士组成,圈长由各质控组长担任(一般要求为护士长),护理部3名主任分别参加到不同的圈中。圈名以各质控组名来命名,分别分为优质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护理安全和健康教育等。
1.2.2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每季度各圈开展1次全院性督查。督查前各圈长召开圈员座谈会,对照质量检查标准结合上季度临床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拟定本季度的护理质量核查表。各圈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全面的督查。督查后由圈员汇报现阶段全院各科室在相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各质控组讨论确定问题、讨论,确定以“如何解决当下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分析原因,进行评估、培训、追踪、讨论,并制定整改措施与下一步的考核方法。讨论解决的方法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2.3设定目标按照本院护理部2014年护理工作计划的目标进行工作,各圈每季度检查的结果与2013年同期督查结果进行比较。要比2013年同期增长4%。
1.2.4拟定对策并实施
⑴由各圈长通过OA或微信等方式通知各科室护士长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整改措施引起关注。
⑵各科室护士长利用护办会或晨交班会上传达护理部各质控组下达的本科室的整改重点问题。
⑶科室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操作培训,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⑷对于责任心不强、常常出现同一问题的科室,护理部主任及圈长可采取当面谈话。必要时,科室护士长跟班培训、检查,采取适当奖惩措施。
1.2.5效果确认与评价统计2014年与2013年同期护理质量各项指标的合格率及护理安全差错例数。并动员全部圈员主动参与,按照PDCA循环程序,循环加以改进,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进。
1.3观察指标
1.3.1各项目合格率统计分析品管圈组中全员基础护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和健康教育合格例数以及护理安全差错发生例数及其占比。
1.3.2品管圈管理效果统计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知晓率、参与率、品管圈目标达标率以及临床成果应用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2014年与2013年各质控指标合格率分析比较情况2014年各项护理质控指标合格率明显高于2013年同期的,护理安全差错显著低于2013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2014年与2013年品管圈应用效果比较2014年品管圈应用效果显著优于2013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3.1品管圈与护理质量管理品管圈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QCC的特点是参加人员强调圈长和圈员的结合。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2]。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对于医院竞争日益激烈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3]。随着品管圈的逐渐广泛开展,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也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
3.2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过分强调护理人员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这种传统质量管理已经逐渐被现代质量管理所替代[4]。而现代的QCC管理内容和目标突破了原有的质量管理范围,使护理质量管理向着更高的技术、工艺、管理方面扩展。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更能尊重人性,激发护理潜能,增加科室及医院效益,保证护理质量提高并持续改进[5]。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中,利用PDCA(计划、执行、确认、处理)循环,其中“计划”包括组圈、主题选定、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拟定对策,“执行”指实施对策;“确认”指效果确认,“处理”包括效果评价与改进。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针对问题,常采用柏拉图分析,其原因及措施可选用鱼骨头和(或)冰山图体现,从而使得问题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品管圈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品管圈的应用,使我院的护使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大大减少护理工作中遗漏和不足现象。对于基础护理组的成效,是基础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合格率有90.0%提高到97.0%。护理技术组,如穿刺技术、护患沟通技术等不断改善,其合格率由91.0%提高到96.0%。护理文书组,护理病历书写完整性、规范性和严谨性均得到提高,其合格率由90.0%上升到94.0%。健康教育组,明显增加患者疾病相关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等,合格率由89.0%提高到93.0%。在研究中,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品管圈后,科室2014年基础护理、护理技术、护理文书和健康教育等合格率明显高于2013年,其护理安全差显著下降,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护理人员对品管圈管理的知晓率、参与率显著上升,品管圈的目标达标率和临床成果应用率也得到提高,明显优于2013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是有效可行的,明显提高品管圈中各组项目合格率,有助于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也营造了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也促进大家灵活运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有效解决临床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护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蜜蜂.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7(10):246.
[2]曹敏,蒋莲萍,徐小燕,等.品管圈在推进急诊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0(18):4104-4105.
[3]赵君,周洁贞.(品管圈)活动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5):72-73.
[4]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等.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