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22:13:17
导语:在科技信息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支,一番方面是管理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科技活动用于管理理论新的概括与总结。换言之,以管理理论来指导科技活动,以科技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管理理论,并同时推动科技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一些学者还从外延和层次上对科技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他们将科技管理分为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例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确定科研体制和布局,制定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般称之为宏观管理。对科研单位的具体管理,一般称之为微观管理”,“科技管理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总称”,“科技管理,即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技管理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预测,根据科技发展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并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预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其影响所做出的判断和预见;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它们是科技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导向标,是对科技资源进行宏观配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体制,它是指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统计;科技评估,它是对科技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和估计。
1.2科技管理信息化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科技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其直接产出有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出则包括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科技信息化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受影响的其他工作、重复投入这四种投入。不管是作为科研项目还是财政拨款,科技行政部门都必须为信息化支出资金。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差别很大,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不同,其投入也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最大的不是直接资金,而是时间的投入。与其它成本相比,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占用的是各级领导和各种专家的时间,这就使得时间成本特别高。例如如一个科技厅的信息化会涉及到科技厅的政府公务人员50~100人,涉及到相关评审评估专家等100~300人,其中这些投入包括调研时间、方案制作时间、选择信息化提供商的时间、信息化过程管理协调沟通时间、使用学习时间等,从开始调研到信息化成功一般会用1年到3年时间。由此科技这个投入是十分巨大的。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虽然在进行信息化时所需要的投入十分的巨大,但同时其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主要体现在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科技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科技管理战略思维的一种体现,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使得科技管理更加的富有预见性、实时性和公正性,并能够对各种科研活动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科研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部仅仅是对促进科技管理战略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同时它还能够推动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创新。在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在观念、能力和素质上与其进行匹配,正因为如此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对领导层、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例如预测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执行能力创新等。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仅仅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多级管理这里指的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立体管理则是指的在上下级单位自己立项的科技项目都通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后,再把不同的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连接,从而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间进行受控的、无缝、安全的交互。而本文则主要从信息化步骤确定原则和分步实施建议这两面来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问题进行讨论。
3.1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
对于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反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方式、信息化层次、信息化使用人员。从信息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的利用原有的基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方式。从信息化的层次来看信息化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是:先操作层信息化、再管理层信息化、最后再决策层信息化。操作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并积累各种有效的数据;管理层信息化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并积累各种数据;决策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是使得业务实现智能化,在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信息化使用人员来看,应该先内部信息化、再外延信息化。
3.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
根据上述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原则,可以将科技信息化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一步是为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从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等等的信息化。特别是现在,以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让一套软件对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以前的那种一个科技计划采用一套专门软件的高成本时代。第二步是将其他的科技业务进行信息化。在该步骤的实现过程中是让其他的科技管理职能实现信息化,这其中包括了成果鉴定、成果奖励、成果奖励、成果转化、成果推广、专利管理、高新企业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管理、工程中心管理、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管理等等。第三步是将专家管理以及专家评审过程实现信息化,从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择专家进行网上评审,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步却很难一步到位。专家管理的信息化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专家评审历史记录管理、专家信用管理、专家资质管理等等。而评审管理系统需要满足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必须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还必须保证评审改革的可控、可靠、可信。第四步是实现决策支持信息化。实现决策支持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很多软件都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商业智能软件,对与领导决策有关的要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图表进行展示,从而使领导决策具备量化的数据和具体的图表作为参考,实现科学决策。第五步是实现上下级协同的信息化。这一步是从多级管理向立体管理过渡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自身信息化时注意到上下级协同工作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功能、预留相关接口;二是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上下级的业务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而在技能训练方面,原来主要是讲解加操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做,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既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特知特点,分析如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②学生的交流倾向问题。③学生的学习倾向问题。根据马梯尼兹分析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等学习倾向。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做,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指导和训练的教学方法。
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有效推动力。信息技术,是主要应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界甚至各行各业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了科教领域。在高校科教信息管理中实施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有效调控、监管和规划科教管理工作过程,还可极大提升科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但在实际情况中,信息技术在科教信息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其应用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故此还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对此开展相关探讨。
1.高校科教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技术手段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各高校已逐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科教管理环节中,逐渐实现了信息化科教管理,但由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科教领域的应用时间较短,使其技术尚未足够成熟,加之各高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资金较少,配置的信息化基础设备质量较差等,从而使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存在诸多问题[2]。具体问题详细分析如下:
1.1技术安全性较低
在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中,常存在技术安全性普遍低下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更新与维护软件工作人员的压力,在公开、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还会使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bs及gs架构模式在运行期间,容易受到病毒、嘿客的入侵和攻击,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瘫痪,对高校科教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另外,部分高校还存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版本过低的情况,这不仅影响高校科教管理系统的正常工作,还给其维护工作引发各种问题。
1.2系统兼容性较差
目前在部分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体系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均较差,这便使得管理体系中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兼容,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由于格式和内容的限制,无法获得有效的传递和共享,继而对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甚至降低了科教管理的效果。
1.3系统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虽然可满足高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目前的信息化科教管理技术尚未足够成熟,使得其仍存在各种技术性限制的问题,从而导致其无法满足高校科教管理的各种具体化要求。另外,不同的院校之间,其科教管理体系、管理方式及运行模式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而由于操作系统及管理条件的限制,使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无法为各高校管理提供不同的具体化服务。
2.高校科教信息化管理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技术资源管理
技术资源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故此需对其进行加强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对其进行加强:(1)对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并对其开展二次开发;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期间需要避免重复引进已有的软件,以减少或规避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还应将企业开发条件与教师技术资源相互结合,使两者能够在本身系统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以研制出可达到不同高校具体化需求的管理系统。(2)在建设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时,需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各部门将各自系统规划及流程再造进行整合统一,从而才可开发出能够满足各部门实际工作需求的管理软件系统。其中在规划系统时,需对各部门信息进行全面集成,同时对各部门职能发挥加以高度重视,并建立达到各部门工作要求的基础数据库,将其数据类型进行整合统一,从而实现最终的资源共享。(3)在进行科教管理人员选拨时,需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以严格考核,并以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人员选用的最终标准,从而选拨出符合现代化高校科教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化技术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的形势下,对于科教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其充分掌握当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才可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数据信息,继而才能够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更快发展[3]。
2.2强化技术组织管理
在技术组织管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即技术部门管理与组织管理。由于高校的科教管理工作较繁复、工作量较大等,使其在技术管理及组织管理方面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严格加强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在技术管理方面,可设立技术管理部门。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原有的科教管理系统无法获得扩展或升级而需要进行更换,或是拓展和升级后的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而无法发挥其真正效用和优势,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对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若各大高校能够组建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根据自身管理要求来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或是根据需求来升级系统功能,不断提升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则可极大降低不断更换系统而产生的各种资源消耗,提升自身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而在组织管理方面,要十分明确各部门之间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责任,同时还应建立能够对数据流转环节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快捷系统,该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避免部门重复设置或分层过多而造成的资源共享阻滞、信息传递速度缓慢的现象[4]。
2.3加大技术风险管理
数据安全对于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而言极为重要,而由于大部分高校均利用raid来对冗余进行保护,因此应增强管理人员的it灾备建立意识和技能。首先,需要为硬件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其次,还需要对数据建立一套安全防护网络体系。第三,高校还可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安装相关的防火墙,并设置管理访问权限和访问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安装web服务器,并定期更换一次密码。第四,定时定期将数据进行备份储存,并通过各种保护措施对其加以保护,以增强教学管理数据的安全性能。
1.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操作流程
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前,高校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多数通过手工记载的操作方式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较容易出错,成本代价比较高,产学研成果信息若丢失,很难再恢复。手工操作的方式,对于信息的查询,难以及时有效地给各院系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产学研信息。产学研信息的通过校报等印刷物进行传播,既不生动,也不及时。手工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对手工流程进行优化后,产学研信息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流程如图2所示。
2.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实现目标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能够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检索、存储、更新和注销,提高产学研管理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时的工作效率。
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B/S结构,结合My 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开发使用的语言是JAVA,使用的数据库是SqlServer2005,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修改项目、发表项目、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产学研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项目信息(修改项目信息、查询项目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进行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产学研信息平台面向对产学研活动有兴趣以及从事产学研相关工作的所有人员开放,在业务方面实现与产学研管理部门数据的共享,取代了产学研信息管理在手工管理时代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收集最新的产学研项目、产学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业务数据,并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在市级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系统的运行会趋于规范化。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标准的产学研信息管理系统,产学研信息平台具备的功能是现实产学研信息管理的虚拟体现,是一个产学研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平台,能够节约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处理,实现产学研信息平台真正的价值。
3.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角色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的主要角色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他们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通过登录页面进入用户对应的操作子系统,进一步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操作。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4.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与管理,实现产学研工作者与产学研成果的动态交互,具体包括以下功能:产学研用户信息的操作、产学研信息的操作(论文信息、出版物信息、专利信息)、产学研信息备份的操作。
用户可以在产学研信息网站上看到的产学研信息,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链接来浏览产学研成果的相关信息。
(1)用户修改密码
平台提供了各种信息操作的链接,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账户安全管理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用户修改个人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个人信息管理的“修改个人信息”,修改除了登录密码以外的用户基本信息。
(3)用户管理论文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论文信息。用户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增加论文信息”,上传论文信息。
(4)用户管理出版物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出版物信息。用户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增加出版物”,上传出版物信息。
(5)用户管理项目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项目信息。用户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增加项目信息”,上传项目信息。
(6)用户管理专利申请
用户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专利信息。用户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增加专利申请”,上传专利申请信息。
(7)用户退出系统
用户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状态”,用户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管理员通过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和普通的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操作。管理员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
(1)系统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系统用户管理的“系统用户管理”,添加系统管理人员,点击系统用户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产学研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对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打印;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增加产学研用户”,增加普通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查找产学研用户”,通过用户号对产学研用户进行检索。
(3)论文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论文信息。管理员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查询”,通过论文名称查询上传的论文信息。
(4)出版物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出版物信息。管理员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查询”,通过出版物名称查询出版物信息。
(5)项目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员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查询”,通过项目名称查询项目信息。
(6)专利申请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专利信息。管理员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查询”,通过专利名称查询专利申请信息。
(7)数据备份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数据备份管理的“数据备份管理”,对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备份。
(8)退出登录
管理员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管理员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二、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数据需求
数据的需求分析在产学研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的需求分析是对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时所需要的对象、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的变量进行分析。
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登录功能,需要产学研用户的信息以及管理员的信息。产学研用户根据用户号以及密码进行登录。管理员根据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为保证产学研用户和管理员对象的完整性,产学研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工号、用户姓名、用户性别、用户身份证、用户电话号码、用户地址、用户密码、用户专业、用户注册时间。管理员的基本属性包括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管理员密码、创建时间、状态、、登录次数、权限。用户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根据项目的名称进行操作,项目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项目编号、项目信息名称、项目简介、项目经费、项目工作量、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专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专利的名称进行操作,专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专利编号、专利信息名称、专利简介、申请理由、申请人、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出版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出版物的名称进行操作,出版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出版物编号、出版物标题、出版物简介、作者信息、出版时间、产学研分类、出版物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论文信息进行管理,根据论文的名称进行操作,论文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论文编号、论文标题、论文简介、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产学研类型、论文成果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三、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系统研发采用的现有技术能否完成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软件和硬件的配置能否满足开发的具体需求分析,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采用JAVA开发语言,调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平台界面友好,比较简洁,计算机的配置完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普遍性很高,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了B/S模式,B/S模式软件比较完善,软件的开发平台是成熟可行的,它的运行速度快,容量比较大,可靠性能比较高,价格也比较实惠,能满足系统的研发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产学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产学研投资的日益增长、产学研管理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产学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以校内产学研人员作为服务对象,针对产学研过程中的项目申报、专利登记、、论著出版等产学研管理问题,建立产学研信息管理及平台,以满足本校产学研管理人员及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及产学研信息的需求。
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实现科技文档存储、产学研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等功能,并提供更新和搜索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上传和下载产学研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化,实现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满足产学研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平台对产学研用户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产学研信息应用的安全性。?筅
参考文献:
[1]裴珊珊.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6(8):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