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02:54:44
导语:在新闻写作技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三农”题材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如何才能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三农”题材新闻,做好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抓住亮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切实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应当成为开展“三农”题材新闻采访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绝大多数“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采访与写作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问题,层次不高、水平有限、质量较低以及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三农”题材新闻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题材新闻记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有效运用,确保采访与写作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起到吸引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而且还要起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三农”发展的功能。
1“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存在的问题
“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新闻记者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农民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很多优秀的“三农”题材,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采访和写作,确保取得成效。从当前“三农”题材采访与写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绝大多数记者都能够积极探索有效的采访与写作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三农”题材新闻记者的重视。
1.1选题不接地气
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在背景下,在开展“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高度重视选题的精准性,特别是要把“接地气”作为重中之重,从“三农”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进行选题。但从当前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的选题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新闻记者过多地关注“负面”新闻,尽管对“负面”新闻采访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选题明显不接地气。还有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不注重对“三农”政策的学习和研究,也没有从三地“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出发进行选题,同样不接地气。
1.2采访不够深入
“三农”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要想使“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更具有成效,必须做更多、更深入的采访工作。但从当前一些新闻记者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明显不足。比如,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由于在确定选题之后,并没有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只是对基本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就开始进行写作,这样的新闻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也不会找出更多的“共性”特点,“三农”题材新闻采访必然缺乏系统性。还有一些新闻记者,尽管能够深入到农村进行采访,但对采访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安排,采访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根本无法获取质量较高的新闻线索和新闻内容。
1.3写作比较粗糙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记者在对“三农”题材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真实性,因而要更加仔细。但当前有很多新闻记者尽管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比较粗糙,比如,一些新闻记者存在着浅尝辄止的问题,采访工作不能深入到乡镇、村、农户,更多的是索要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编辑,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极大影响。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还有一些新闻记者不注重细节问题,特别是对于“原生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编排,新闻稿子看似比较华丽,但没有涉及实质问题。
2“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有关技巧
“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都在积极制定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措施。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报道更多更好的“三农”题材新闻,应当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
2.1强化选题的精准性
尽管当前一些“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采访与写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广大“三农”题材新闻记者来说,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三农”题材新闻选题方面要精准,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更加符合“三农”实际。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对国家以及本地“三农”的政策措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并从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确定选题。“三农”题材新闻选题不仅要符合新形势和新任务,而且还要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趋势,并且在选题方面要具备广泛性、借鉴性以及创新性,切实使选题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特色,进而为更好地开展“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奠定基础。
2.2突出采访的深入性
“三农”工作涉及面广,在确定选题之后,必须进行深入的采访工作,特别是要运用调查研究的理念和思维进行采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写作工作创造条件。“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到县、乡、村、农户进行采访,采访工作也要做到科学设计和安排,既要具有深入性,又要具有系统性,只有掌握更多的资料,才能使加工整理拥有更好的基础。比如:笔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每次都深入到第一现场,并且对选题涉及的区域、人物等进行深入的采访,进而才能从若干的整合当中找出与选题相关的“共同点”。突出采访的深入性,还要带着疑问、带着感情进行采访,寻求破解问题的办法,真心实意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开展工作。
2.3强化写作的细致性
对于“三农”题材新闻,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在做好选题、采访等相关基础性工作之后,记者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运用新闻语言和体裁,坚持做到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还要保证其真实性,并且使写作内容具有“独特视角”,特别重要的是成稿之后要使其具有可推广性、可借鉴性以及有利于形成经验和成果。这就需要记者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对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着眼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党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农村组织学习借鉴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强化写作的细致性,还要求记者学会运用“百姓语言”进行写作,新闻稿件既要具有深度,而且也要让农村老百姓看得懂,不能只是成为专家学者的文章。记者还要对新闻稿件的文字、数字进行推敲,确保不出现低级错误。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题材新闻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就需要“三农”题材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水平,从解决当前存在的选题不接地气、采访不够深入、写作比较粗糙等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对“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研究,重点要在强化选题的精准性、突出采访的深入性、强化写作的细致性“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采访与写作能力,制作出更符合形势需要、更接地气、更振奋人心、更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新闻。
参考文献:
[1]徐立成.浅析做好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10):233.
一、突破思维定势立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这与学生日常的经验教训、思维规律和思维路线有关。思维定势会使考生在审题和确立主旨方面形成个人局限性。如何突破这种局限性,使文章标新立异呢?
(一)逆向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的表层含义和引申含义,从逆向角度、侧向角度和发散角度去思考。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用人们习惯的方式去表述,立意乏善可陈;若从逆向角度来表述,则使文章耳目一新。如论述汽车超速的危害性,从正面角度表述多为列举交通事故的危害;而从逆向角度来表述,则可从汽车超速后司机可享受的诸多“待遇”这一角度入手,如“欢迎光顾某某医院”等,反而使读者眼前一亮。
(二)标题明意
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处。有道是“明眸善睐第一瞥”,标题不但要明晰文章主旨,还要出奇出新,吸引读者的眼球。
概括式标题,可以是文章中最出彩的一句话,要突出震撼性,在阅读文章前已经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如《萦绕在我心中的那句话》。
疑问式标题,用标题提出一个问题来,采取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将答案隐含于文章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悬念式标题,在标题的文字上即突出悬念,引起读者好奇心,如《假如地球停止公转》。
二、从局部到整体布局
文章结构,不只是整体,局部更需要花心思设置小情节,以契合主题。随着主题的层层展开,吸引读者的眼球。时下,人们越来越追求心灵震撼,适当借鉴电影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可提升文章的视觉感、立体感。
(一)蒙太奇布局
近年来,“蒙太奇”写作手法在作文时颇受追捧。这种布局手法的核心是运用画面的剪辑和组合来表现文章主题。优点在于取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没有传统文章“起承转合”的要求,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在构思与表达上,有利于提高成文速度。
(二)单一情节布局
与蒙太奇手法正好相反,单一情节布局仅用一个情节来展现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情节的不同侧面,以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国外影视作品惯于采用这一手法。
中考作文可借鉴这一结构模式,尤其是议论文。通过运用多角度诠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展现同一命题,适当运用插叙、倒叙方式来展开讨论,在布局上形成跳跃感,使文章不显得沉闷。
三、不同角度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取与考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紧密关系,但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丰富的考生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机智来改变劣势。
(一)逆向选材
文章中需要正面突出主题的材料,但也需要与正面材料形成对比的反面材料或侧面材料。若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过对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维来构思反面材料,如展现一名善良医生时可从黑心医生的材料中选取,达到“不说即为说”的效果,烘托主题。
(二)场景转换
对于广泛使用的题材,合理运用场景的转换,来突出材料的新意。如写某记者就一个议题采访音乐家、新婚夫妇、老年人等,大家结合自身阅历对同一议题抒发了不同感受。可以通过转换主角身份来重塑故事,实现场景转换。
四、织锦华章丰富语言
思维是鹰,语言是翼。鹰之敏锐,需要有翼才能翱翔天际。语言绝非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绚丽的华章。
(一)活用动词
汉语的魅力在于动词,古人作诗作词皆对动词的运用格外推敲,求力一字传神,仅仅一个字即可为整句话添姿增色。
(二)长短句结合
在句型句式的把握上,不过多使用长句,给读者造成压迫感;也不要过多使用短句,使文章结构显得松散。长句可用于展现各种写作手法,如对偶句、排比句,增添文章的气势;而短句可用来调节文章的松紧节奏,增添阅读乐趣。
(三)修辞适当
——通讯员培训心得体会
9月 5日,作为一名最基层班组的兼职通讯员,我有幸参加了2012攀钢传媒中心组织的新闻通讯员写作培训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新闻写作的机会,所以我非常的珍惜,这不仅仅是我系统的学习新闻写作的难得的机会,而且这也凝聚着我们厂对基础班组通讯员成长的关心。
在这次培训中,攀钢日报的汪老师和朱老师从攀钢日报版面、栏目,新闻写作写什么、怎么写才符合要求、以及当前稿件存在的问题,通过详略有当的向我们讲授,让我们写有了目的性,不在盲目写、投稿。从新闻线索的捕捉到现场采访、再到写作发稿,从一条新闻发现到最后的创作出来与观众见面的新闻创作的全过程,电视台的关老师都详细的讲解其要领并传授写作技巧。三天的学习时间很短暂,老师们如此详细的讲授,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新闻写作的新手来说正是自己所需的,我感觉受益匪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写作不像诗歌散文那样可以随心所欲,需要我们走出家门,深入新闻现场,用我们的眼睛去记录新闻的事实,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下新闻的真实材料,用我们的努力把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告知读者,这是成为一个新闻通讯员的责任。闭门造车是新闻写作的大忌,作为基层的新闻通讯员必须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去留心生活,用细致的心看身边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贴近生活,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吸引读者内心的魅力。
实习期间,我格外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专业编辑记者求教,同时自己利用空闲的时间,自觉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也认真学习一些自己专业以的行业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新闻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但理论与实际始终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即使掌握了新闻采写能力,也不见得在真正的采访中会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简单。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比如在第一次参与大型人物纪实类版面《都市脸谱》的采访。做一个关于“少年作家”的专题时候,面对三水小豆豆种植园的负责人、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爱卿老师如同发散性思维的介绍讲述,我原本拟定好的采访思路被打乱了,所有的思绪都变得混乱不堪,只是匆忙之间记下了一些关键词,等采访回来整理笔记时候才看到自己的线索素材已经被完全打乱,在写作中根本无从下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好在在带我的记者林XX的指导帮助下,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有效的摘取采访对象言论要点和精华,整理新闻线索,在随后的报道写作中也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所学到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真正消化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自以为是、手高眼底的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灵巧的运用了新闻写作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在此以前,我一直有一个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写新闻就好像编写计算机程序一样,可以套用各种公式样式进去,反正大多数的新闻报道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的。这种思维在我实习的初期影响很大,比如在报道“禅城区历史博物馆挂牌成立仪式”的时候,我就按照以前写学院文化艺术节的新闻报道格式,把整个开幕式从嘉宾介绍、领导致词、文人朗诵、藏品捐赠、挂牌仪式等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呵成的记录下来,新闻六大要素一个也不少,格式也规范,自以为写得很完美,但等第二天正式见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大幅度修改了不少,比如弱化了对开幕式流程的长篇累牍的描述,重点突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场面,并且深入挖掘幕后的故事。通过对比学习我开始明白,新闻不仅仅只是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怎么样的事件,更需要向读者提供最新鲜最有用的资讯消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做出深度、做出广度”。套格式的新闻写作模式虽然可行通用,但并不能传递新闻价值,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不但读者不喜欢,连我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味如嚼蜡丧失激情。
一般来讲,深度报道大都涉及重大题材或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为正是现实生活中这些最集中、最真实、最典型的新闻事实,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并探究到新闻所涵纳的真理,了解到那些熟而未察的社会生活底蕴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并给人以启迪。而且,深度报道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不仅剖析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也要展示它所发生的宏观背景,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以理性的目光透视社会各个领域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深度报道作为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深度开掘问题。深度报道贵在“深”。报道有深度是指能揭示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把事情的本质点透。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映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的演变进程、根本原因端出来。
二. 在选题上要宽严结合,把握好“度”。从原则上说,只要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可以选作深度报道的题材。这种报道以它独有的深度和力度,要求记者具有宏观意识,善于按照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或认识事物,善于从纵横两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选题时,要考虑同大局相联系,正确判定所选题材的价值。既要从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小处着手,从现实生活的诸多具体事物中去选取。
三. 要讲究写作技巧,在生动性上下功夫。目前已出现相当一批立意新、内容好、开掘深、文笔美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讲究新闻写作:主题清晰、精选细节、语言优美。总的来说,我们的深度报道仍需提高写作技巧,有些报道过分拘泥于解释新闻事件为何会发生这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也显得不够灵活,平铺直叙,把原因用一、二、三的办法罗列,这样就容易使文章显得沉重有余,活泼不足,宣传效果受到影响。例如广播就可以完全用音响说话。强调音响,既可以发挥广播的媒体特点,又可以使节目更加真实、形象。《新闻纵横》大多播出的是舆论监督的稿件,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采访各方当事人,这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音响效果。而且只有生动、形象的音响听众才能接受,更能帮助弥补报道中产生的空白。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快乐写作 探讨
怎么样才能使小学生写好作文?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发现自己的身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小”和“事物”,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事物。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不断发掘,现在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 长篇短章,词汇先行
“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临场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二、 开阔视野,拓展题材
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笔者尤感欣慰。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二)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 模仿例文 推陈出新
2009年对于##公司来说,是任务饱满、担子沉重、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一年,百忙之中,公司能组织此次培训学习,就是为了让来自各基层的通讯员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写作功底,通过深入生活,及时报道华电员工亮点,为和谐发展工作作贡献。
##公司调研员、新闻宣传工作的老前辈“赵延盾”书记在“怎样发现新闻”的讲座中谈到,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所谓新闻就是写新近发生的真实事情,无论写事写人,口子不要开得太大,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明白目前面临什么,重点宣传什么,结合公司实际来写。做宣传一定要对症下药,结合实际讲真话,实事求是才能写好新闻报道。
接着,华电##公司政工部专责李强就通讯员如何进行新闻报道进行了面对面地授课、交流与沟通。他在新闻写作技巧讲座中,从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等重点部分着手,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他的写作经历,把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即便可以写,写出来的东西既没有时代特色,也不贴近生活。写新闻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平时多读书多读报纸,加强自身文化底蕴和政治思想修养,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以读者的视线、敏锐的观察力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向新闻报道撰写得好的通讯员学习,不断分析案例,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
新闻写作技能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的劳动技能,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一是生活阅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需要有充足的原料,而新闻写作原料主要来自生活。因此,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培养和提高记者或通讯员写作技能的物质基础。二是思想水平。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需要优良的设备,而新闻写作的加工设备主要是写作者的大脑,即作者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因此写作过程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等思维活动,以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及加工,也都是新闻写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语言技巧。语言是写作的工具,使用工具娴熟的技巧,是写作技能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条件。四是表现方法。物质生产中,工人需要实践操作方法和施工工艺;精神生产中,作者同样需要使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和写作方法,这是写作技能中技术因素最多的一个条件。
上述形成新闻写作技能的四个条件,大部分都是无法由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转化而提供,因为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不可能为作者弥补生活阅历、思想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也不可能为作者解决语言技巧、表现方法方面的难题,仅仅能起到指示方向、标明路程的“路标”作用。因此,记者、通讯员要把新闻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就必须按照新闻写作技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长期的技能训练。
状物训练
借助语言工具,描绘景物形状,这是新闻写作技能的一项基本功。它的原理与绘画相似,眼传心、心传手,所不同的是绘画者状物用的是线条和色彩,而新闻写作状物用的是词汇和句式。状物训练的关键在于“静观默察”。无论写人写景,都要做到绘声绘色,都必须经过认真、反复的观察,一方面捕捉景物的特征,另一方面选择精确的词语,这样既经过了“心”的训练,也进行了“手”的训练,经过长期的描绘练笔,就可以逐步做到眼到手到得心应手了。
状物训练要注意多样化,无论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还是工农商学兵战线上的新成就采写,都可以随见随练,开始阶段不必受主题结构与写作要求的拘束,可以灵活运用。
叙事训练
用语言叙述好新闻事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又一项基本功。叙事训练的关键在于“入情入理”。人必有情,事必有理,无论叙述哪一类事件,都要注意准确地表现人之情、事之理。这就需要在叙事之前,对人对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比较出事件过程中各个情节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孰真孰假,从而使叙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也是“心”与“手”的结合训练,即心之所得、手之所用。
叙事训练必然要受篇章结构法则的约束,因为事件本身就有开端、发展、、结尾的层次结构。所以,它就不像状物训练那样灵活不拘,但是叙事技法变化多端,或顺或倒,或详或略,或断或续,在训练中,也完全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技法练习,一练一得,逐个掌握。
抒情训练
运用语言艺术,抒发各种情趣,这是新闻写作技能的第三项基本功。人的感情和志趣,本来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但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却能变无形为有形,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抒情训练的关键在于“借景托物”。人物的喜怒哀乐、志趣的雅俗高低,无形无状、无声无色,但是一旦与景物相融,就会使人引起丰富的联想,受到深刻的启发。这就是通过借景托物、咏物言志的手法收到的效果。
在新闻抒情写作中,有些作者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往往只在过多的形容词和排比句上下功夫,而不注意在情真意深、联想巧妙上花力气,这就是只练“手”而不练“心”,结果必然是情不真意不深,华而不实。由此可见,生动的语言不等于华丽的语言,朴实的语言同样可以生动。
说理训练
讲究语言逻辑,阐明正确的观点是新闻写作技能的第四项基本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正是思维活动逻辑性的反映,因此,论证、反驳等说理写作既是语言的逻辑训练,更是思维的逻辑训练。说理训练关键在于“有理有据”,即既要重视巧妙有力的论证推理,也要重视胜于雄辩的事实根据。没有前者,事实根据只是一堆零乱的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没有后者,论证推理只是一套虚伪的苍白无力的诡辩。因此,就说理训练而言,同样需要思维与语言密切结合,要在事实与观点的内在联系上下苦功夫。
上述四种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练功”方法,有一条基本规律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手”。没有心之所得,决不会出现手之所用的奇迹。因此,在新闻写作技能训练中,记者或通讯员仅仅强调勤于练笔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强调勤于思考。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须多看、多听、多想、多写。看与听是原料积累的根本途径,而想与写则是成品加工的主要步骤。为此,新闻写作技能的训练不应该仅仅限于做文章,而应该包括经常性的未必成文的“腹稿”。如果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每天“练功”三次,或状物,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那么新闻写作技能就会得到迅速提高。中外名记者都是在自觉坚持长期刻苦的新闻写作技能中,熟练地掌握了新闻写作技巧,在新闻写作中游刃有余,写出新闻名作的。记者和通讯员下功夫坚持新闻写作技能训练,就能够不断地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增强新闻写作创新能力,写出更多的好稿优稿。
经过认真充分的筹备,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局新闻报道通讯员培训班,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通讯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增强基层通讯员的新闻意识和写作能力,为打造集团公司主力团队和标杆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共同开创我局新闻报道工作新局面,这也是落实我局2019年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日报高级记者**、**日报总编室主任、高级记者**、**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高级记者**等三位在新闻报道领域具有很深造诣的领导和专家给我们讲课,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工作部,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宣传工作是局党委、工程局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宣传工作既与企业的工作大局紧密相关,也与企业面临的内外形势紧密相关。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局第七次党代会和2019年工作会上,工程局提出了“把四局建设成为集团公司主力团队标杆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对外塑造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教育员工、宣传政策、报道典型、引导舆论、促进发展的功能。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积极宣传我局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唱响了主旋律,为我局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做到导向正确,引导有力,宣传到位。在宣传内容上,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