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学习计划

时间:2022-11-05 11:03:37

导语:在课堂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兴趣教学;学科结合

顾名思义,高效课堂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效率较高、质量较好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其已经成为众多教师在内所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那么,如何构建高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

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基础

很多学生认为高中信息技术学起来“没意思”,我个人认为,导致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除了由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重叠之外,同时与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来讲,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进而帮助他们逐渐端正自身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

态度。

例如,学习“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部分知识时,在将教材上的知识点详尽地讲解给学生后,我要求学生真正地去进行实践,通过计算机对我所提供的线索――我国的著名景点在网上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对“具体的搜索技巧”等进行大概的总结。下面即为学生的简单归纳:

A:同一引擎下搜索的关键词不同,出来的具体信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B:即使关键词相同,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也会出现不同的搜索结果,更不用说不同引擎、不同关键词的情况了。

C:我们之前学习了搜索引擎的不同种类,事实证明,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类引擎以及元搜索引擎这三种不同的搜索引擎类

别在进行信息的搜索与整理时,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D:要想加大搜索的信息量,可以多尝试几种不同的搜索引

擎,这样会大大丰富搜索的具体信息,另外,建议大家平时搜集资料时,注意资料的及时保存与综合。

学生讨论得异常热烈,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就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理论知识上,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来说无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学科间的内容综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渠道

世界上事物与事物之间并不是单独而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理,高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同样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度重视这一点,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教学内容,力求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展开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力求通过此种手段,逐渐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就拿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吧,包含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地点,这对于记忆力不太好,又不愿意下功夫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如何对他们进行更好的记忆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因此,在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概述”这章内容时,我会利用多媒体为他们简单构建一个历史学科知识的树状图,并将主要的历史元素标明在上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这个树状图做到举一反三,有效地把握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内容,更重要的是还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作用,这对于他们日后更加认真地进行信息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推动作用。又如,由于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立体几何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虽然我不能向数学老师那样在解题思路上给予他们更多专业的指导,但是我也会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立体几何的构造,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转化自身的具体思维,以抽象而立体的态度对立体几何进行认真的分析,这一点对于学生更好地展开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即为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关于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仍然会坚持用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武装自己,力求实现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进而推动学生信息技术专业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美谷.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讨.职业时空,2012(12).

[2]吴永胜.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探析.新课程学习,2013(03).

[3]宋磊.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成功教育,2012(08).

第2篇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通常来说,传统的教学都具有一定模式,学习新内容、复习之前所学、课堂巩固、作业练习等。在这种模式下所开展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走上创新人才之路。

2.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能够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通过相关的观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性质描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积极进行科学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科学课堂的性质,主要体现在:

1.教师积极组织教学实验

所谓的科学课堂,指的是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良好的实验课程,并且在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科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过程

科学课堂不仅是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记忆方式,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要用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优化的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利用,一定会促进我们的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积极进行教学观念的改进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把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课堂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应该积极利用和发挥课堂的主体性作用。

2.组织讨论交流,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许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之间应该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促进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植物》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做些PPT将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灌溉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不能够很好地利用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应该避免灌溉式的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进行《动物》教学的过程中,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动物的短片,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在短片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多传递一些课外知识,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

4.教师应该制定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帮助教师查缺补漏,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促使学生以及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不断完善自己。

四、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现实中由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使得部分学生“讨厌数学”.因此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标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课堂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程度以及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射击运动员射击的图片(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要保持这种姿势?”“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立即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因此,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升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从学生身边提炼数学问题.如折扣、水电费、通信费、利息、税收、投资、保险、中奖概率、分期付款、环保等问题情景,都是引发学生对问题兴趣的好材料.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教学大楼的高等.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仅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使生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温度计,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读出不同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由此引出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容易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将难以理解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函数图像、图形间的相互转化等数学知识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活动.为了让数学知识不再枯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如:在教同类项概念时,一位老师采取了“找同类项朋友”游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兴致盎然而又迅速地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不仅任务完成得特别好,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语言抑扬顿挫,声音和谐悦耳,表述生动活泼、简洁练达,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就能像兴奋剂、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保持相对长时间的注意力.

六、利用数学文化,培养兴趣

第4篇

1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

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如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这样就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不断的变换,把它们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

3 应用信息技术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

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简单的事例将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操作中,会因客观原因而无法操作,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转化,延伸思维。

如探讨学习“圆的面积”中圆面积的公式推导,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只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他们才会有深刻的印象;经历数学的过程,才会理解公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公式。学生动手将圆四等分拼合后,再八等分拼合得到的图形只是一个近似长方形,学生思维上始终认为拼出的图形的边为弧形,所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个近似数。这关键在于剪拼份数过少,但份数分多了,操作起来难度又相当之大,而且相当费时。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计算机上将圆分别进行32等分、64等分后拼合,学生看到图形更接近长方形,以此延伸得出细分到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多媒体在这里给学生思维上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补充,延伸了他们的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转化,真正发挥了作用,展现出辅助教学的特点。它不是取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将一些现实的例子具体化,协助学生的思维。

4 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知识

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

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电教媒体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5 应用信息技术使练习形式多样化,让知识有效及

时地反馈矫正

电教媒体的交互性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上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地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6 应用信息技术体验数学美感,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有情感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向平等、和谐的关系转变,使师生的交往加深。可以实现一位教师与多位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而进行交流与合作。其次,电教媒体比较完善地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使原本不可捉摸的神秘公式也变得那么通俗亲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数学,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与形的调和,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性。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形成能与教师互动的开放心理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尤其练习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学习状态。不论何种程度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就会给予“好极了”“你真棒”“请多努力”“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

第5篇

一、巧提问

利用提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但许多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未必会认真思考、回答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你的问题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选择的问题一定要“巧妙”。――问题要简洁、要“时代”,特别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上来提出。使他们感觉到读不读书还是小事,而要生活就非得解决这些问题不可。

笔者在上七年级第一课的“跨越陌生”时,是这样提问的:请大家说说,到新学校都二、三天了,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假如你还没有认识新的朋友,你打算怎样去结识与你经常碰面的新同学呢?在路上遇到老师比如我,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觉得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与你们交朋友吗?值得和你们一起讨论问题吗?------。观察发现,从整体看来,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回答的积极性都比以往的学生高多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以前笔者不是这样提问题的,那时多半寸步不离课本,总是如此提问:中学生应该怎样适应中学生活?中学生如何与同学交往?或是,中学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其工作有何特点?等等。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前一组问题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正是这几天里他们直接面对、须要马上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它,他就能很快的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解决不了,他的生活、学习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无所适从。这就难怪它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产生积极效果了!

二、通过真实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对待问题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关系看起来不是很密切的,如何使“遥远”的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必须解决的想法呢?可以通过讲真实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引进“真情实景中”,促使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笔者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挑选了上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孝心人物”中的一位,将他的事迹生动的告诉学生,在学生的吹嘘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如此设身处地的情景体验,就能更好地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了。在教学“远离危险 拒绝侵害”一课时,笔者讲了一个被传销集团控制了人身自由的人的真实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个被控制住的人,请说说你是如何堕落传销陷阱的?你有什么办法摆脱他们的控制?到了“求教和自救”一章,笔者则是投影“地震”、“水灾”、“火灾”等的真实画面,然后对学生说,你现在就处在“地震”或“水灾”或“火灾”的现场,请你分别说出,为了逃生,你会自己对自己说些什么?同时,你怎么求教?怎样自救?面对那些震憾的画面以及如此“贴近”的问题,学生几乎就当自己真的是遇到灾情了,一改以往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认真看书、激烈讨论、千方百计的寻求脱险的方法。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亲临现场

身在现场的感染力比故事的感染力自然要大许多,如果有条件,教师应创造些机会让学生实地体会,这样更容易实现“须要”的转化。

比如,教室里常有学生乱扔纸屑,这是很令大多数同学反感的行为,也是令不少班主任头痛的事情。在学习到八年级下册“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课时,笔者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现成的现场。笔者先让全体同学仔细观察了教室的地面,而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不是值日生之错?它令不令人讨厌呢?有什么危害呢?要杜绝这种现象须要每一个同学怎样做呢?它跟国家、社会又有什么联系吗?课本上讲述的往往都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典型事实,尽管许多事实触目惊心,但部分学生还是会感觉似乎那些现象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仿佛与已无关,因此,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今教师从这样的“现场 ”入手,效果就会好上了许多倍,因为情况是大家直接面对的、须要马上解决的。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导入,也是很好的转化,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大环境由小环境组成,“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就在身边,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这种“须要”的转化是主要的,它让学生面对现实的须要,在亲身的体会中,从根本上提高了认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班里的老大难问题也很可能就此得以解决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般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理,除了上述例子外,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的“好”现场还有很多,如“关注弱势群体”与敬老院、残疾人;“挫折”与残疾人;“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的工厂;“规则与秩序”与排队打饭打水的场景等。方便利用的话,教师自应多搞些“现场办公”。

四、从学生的缺点入手,引导学生转化

初中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明显的缺点、毛病,教师可在不伤其自尊的前提下,找一找他们的毛病、刺一刺他们的痛处,――让他们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找出自身的毛病,然后结合课本知识找到克服缺点去除毛病的办法。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92-02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件事来说,在兴趣的推动下,都会又好又快地完成。学习也是这样,对于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乐事,也就是说,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只有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理想效果。

一、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解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其中有一项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就化学学习来说,一是教学深度控制不好,对学习内容把握不到位。一些简单问题占用时间较长,使得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对于一些较难的内容,又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丧失兴趣。二是化学教学方法不当。化学中含有大量记忆内容,如果单从学习角度来讲是枯燥无味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化学的最大兴趣是实验,而许多教师过分强调记忆和理解,忽略实验,使学生觉得枯燥而丧失兴趣。三是许多学校追求升学率而一味追求测试和成绩。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变成应试学习,使原本有趣的事情变得无趣,丧失兴趣。四是未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兴趣的激发是有明显优势的,它与生活密切相关,而一旦将它与生活割裂开来,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五是教学手段单一。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而学的关键在于兴趣,有兴趣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轻松而愉悦的,对于教师来讲也是相对轻松顺利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高效教学的关键。

1.充分发挥实验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基础化学来讲,实验更是最基本的部分。化学实验也是大部分学生喜欢化学的重要理由,不单单是学生,对于许多化学家,之所以热爱化学,就是因为其有趣的实验。所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利用有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讲,一是要求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让学生眼馋;二是开齐学生实验,指导督促每一个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让学生经历、享受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理解化学知识和原理,改进实验操作与设计,用成功打动学生,让学生手馋;三是添加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如硝酸铵溶解吸热的实验,可以将两个底对底烧杯的烧杯底之间滴几滴水,再在上面一个烧杯中溶解硝酸铵,两个烧杯就会神奇地粘到一起,或举办一些化学晚会进行魔术表演与解迷,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身边处处皆化学,用实用征服学生。教师善于利用实验的魅力,会使得学生在兴趣层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教育多是采取统一标准的教育,也就是说,不区分学生的情况而用统一标准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是一种平等化,但实际上并不符合教育学原理。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两千年前提出的教育理论。统一的教育,使得那些对于化学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觉得获取的知识太少,而失去兴趣;而对于化学兴趣不大,觉得化学难以学习的学生又难以理解,同样也会失去兴趣。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化学学习兴趣。而这种教学的基础,是在保证基本的化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同于化学竞赛的辅导,它应该是一种完全处于学生自愿,以兴趣为第一位的教育模式。

3.媒体技术增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十分普及,而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生动等特点,这种特性对于化学教学来讲,更能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如就物质反应的微观现象而言,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并深刻了解物质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结构又能了解到它的理化性质等。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实现不离开教室,就能参观各种场合的效果。如对于硫酸工业,氯碱工业等,组织学生入厂学习很难实现,通过书本的描述又很难有形象的了解,然而通过影像资料,学生就可以在教室内进行模拟参观了,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实现一举多得。

4.开展化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能够实现对化学知识的全面认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实验,还应该尽可能地进行课外扩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各项能力。如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化学工业的实际参观实习;也可以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举办生活中的化学等讲演比赛、辩论大赛;对于当今热议的环境问题,可以作为课外辅助知识,对学生进行教授或专题讲座。如水体中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去除的研究,可以通过氢氧化物沉淀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在学习重金属性质的同时,对其实际应用也有所了解。

三、总结

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更加生动,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并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松.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科学,2011,(7).

第7篇

关键词:预习 主体性 学期预习 实验预习 文献查阅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发展自学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化成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主体,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就我们为克服预习一般化所采用的三种创新方法作些讨论。

1、开展学期预习。学期预习一般在暑假、寒假内进行。放假前,我们先向学生公布下学期要完成的新教学内容,并简要提示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时的注意事项。学生预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要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一下自己在新的学期中可能遇到哪些知识障碍,在假期内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这样可减轻学生开学后的学习负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提倡实验预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但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掌握不够透彻,更谈不上对实验的探索和创新了。提倡实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实验有较充分的认识,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预习,我们常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的理解,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仪器,并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积累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寻求最佳的实验方案。这样做学生不仅对实验的目的明确、原理清楚,还能很好地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造虚拟实验,用于实验的预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可以“解剖”某些复杂的实验仪器(如启普发生器,分液漏斗等)。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有深刻的了解;虚拟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重复并和真的一样。通过虚拟实验后,再在上课时进行实际操作,同学们反映这样做胸有成竹,省时高效。

3、指导文献查阅。学会文献查阅,并能从文献的图、表及文字叙述中得出相关的结论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把文献查阅也列入预习之中。

例如,在讲到炼铁、炼钢时,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去查阅我国铁矿石的主要分布地区,矿石的主要成份及储存量:我国的大型钢铁厂生产工艺及现在的年产量:我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等等。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商务英语;群组面试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教师开始重视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载体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学生按个体需求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的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是为了信息化教学而进行信息化教学,而是利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课堂的建构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教学设计与应用——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

2.1教学分析

2.1.1学情分析用人单位对于符合基本就职资格的求职者会组织统一的面试——群组面试。学生渴望找到一份能实现自己就业理解的工作,但是对于群组面试非常困惑,对于群组面试中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普遍有畏难情绪。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辅助自己完成对群组面试中基础词汇和句型的“音,形,意,用”的掌握和通过实际模拟训练掌握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大诉求。2.1.2教学目标能通过高效的信息化搜索和强化训练掌握群组面试中基础词汇和句型的“音,形,意,用”;能用基础词汇和句型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来简要,高效,全面地完成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能掌握群组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四个不同角色的英语表达并结合案例产品完整的模拟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未来求职的信心,提升学生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愉悦情感。

2.2教学过程设计

2.2.1情感导入之三问如果将一粒沙子丢在沙滩上,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但是如果我们将一粒珍珠丢在沙滩上,它的光芒让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它。引导学生明白:努力提升自己,蜕变之后的自己才能在将来的求职中脱颖而出。自身的努力训练和面试前的准备是参加群组面试自信心建立的基础。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情感状态,建立学习的动力机制。2.2.2信息化新课教学首先我们将群组面试这样一个令学生畏难的课题进行碎片化和优化: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第一,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学生课堂的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侧重点,因为教师准备的并一定都是学生课堂需要的。就算老师课前把所有的相关词汇都列出来放到PPT中逐一进行讲解和操练,这样的效率难免低下,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势都不尽相同。用传统叠罗汉似的大篇朗读讲解记忆势必更让学生头昏脑胀,也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相反,在信息化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调整后,马上可以引导学生用信息化的手段进入在线词汇训练系统,选择符合自己性格特点和表达自己优势的关键性英语词汇,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在MV情景下,语音和释义的反复训练,在线进行读音检测,由此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信息化手段选择学生个性化词汇库并进行自主学习和掌握个性化自我介绍词汇的“音,形,意,用”,由此攻破上个环节学生提出的不知道用英语说的难题。学生在掌握了个性化自我介绍词汇的“音,形,意,用”的基础上,结合三大自我介绍表达句型,形成更新版自我介绍。第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产品信息检索,将相关的英语表达在配音软件中进行训练,通过视听说的刺激,形成目标产品快速的英语表达获取途径,由此建立起后续情景模拟训练的基础英语表达。学生通过在线情景模拟软件进行角色表达训练。身临其境的在线角色语言训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掌握每个角色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英语表达。教师与企业进行现场连线,展开一场超越传统课堂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群组面试。学生模拟职位候选人,以小组为单位分派一人进行群组面试情景模拟,由企业和现场共同在线投票选出最优胜的职位候选人,并就进一步的学习和技能的强化提供具体建议。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团队继续进行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并上传到校园网,让更多其他的学生在点击中学习提出疑问和建议,形成互学互评,互助互促的和谐校园学习氛围。

2.3创新点

本设计群组面试的英语表达为主题,结合学生诉求,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碎片化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如在线词汇训练,实时平台反馈,产品配音训练,角色在线模拟,情景模拟系统,结合课堂练习,形成学习成果,进行实时展示和投票,建立优学机制;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本课作为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主题的情景模拟训练,作为后续拓展学习,同学们在主动,积极,协作的情感状态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更直观便捷高效地进行拓展练习,并在教育平台上进行反馈;学生由开始的不自信,不知道如何准备和表达,畏难的状态转变成积极面对,努力训练,勇敢拼搏的状态。

3结语

信息化教学模式无疑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多维信息化商务英语学习模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合理高效的设计信息化课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或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红颖.高职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3).

[2]曾建立.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以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情况为例[J].教学改革,2011,(10).

[3]孙磊,扈国馨.浅谈信息化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第9篇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欣赏散文,而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这篇散文最突出展现的是托尔斯泰的人格美。在教学设计时也一定要紧扣住这个要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卫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16~17岁女孩子, 都是成长在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寓教于乐,崇尚荣誉,性格活泼,好表现,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不错,平时比较关注时尚与潮流,热衷于美的事物。但他们个体间发展空间不同,学习基础不一,而能力有差异,所以运用以问题教学法为主,与分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他们喜欢如FLASH、视频、音画PPT等直观可感的教学手段,喜欢能以信息手段充分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四)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组分层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创设情境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学习情境创设 

(一)创设性情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智能手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使课文文字感官化,从而形成创设性情境。 

(二)问题性情境 

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进入文本阅读时,老师出示A型题5个、B型题4个、C型题2个(共11个问题)(设疑),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序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提升。 

(三)互动性情境 

在课堂里的“三实践一拓展”四个活动中,形成老师与学生的引导互动、共情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竞争互动,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也可利用QQ、微信、飞信、短信等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交流。 

五、课前准备 

(一)学习环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智能手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使课文文字感官化。 

(二)分组 

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讨论),每组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及具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组长。具体做法是以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层学生混层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一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目的是在“三实践一拓展”活动中,A层带动B、C层的学生共同进步,各小组间开展答题竞赛, 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协同, 互动交流,自己来品味、感悟、表达,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课前准备 

借助电脑、智能手机为平台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具体做法是:授课前一周,教师将《世间最美的坟墓》相关资源(茨威格和托尔斯泰、歌德、莎士比亚等作家及相关作品的了解等,并且收集已故名家你觉得是最美坟墓的图片)在QQ空间、微信群里。学生可在百度搜寻内容,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