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时间:2022-04-03 02:08:46

导语: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市场营销;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是时下最新的经济背景,公司和企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扶持下,可以更好地完成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效益,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的方向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随之伴随着的是”就业难”问题也容易严重,开始凸显出来。下面我们将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例,来分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的意义和措施。

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由此来看,高校对于创业的指导十分必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创业意识得第一步,十分关键,学生能否进行创业主要得原因之一就是由学生的意识决定的,先有想法才能付诸实际,而想法得确立与使之坚定则需要老师教学得引导,因此,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这对高校得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得发展道路,乃至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建设需要创业型的人才,创新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业即是创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体现,他们而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创业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价值。

(一)提高就业率

随着高校扩招,源源不断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涌入社会,就业难越来越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面临的首要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将自己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可以增加创业的机会,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解决就业问题,更具现实意义,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市场注入新鲜力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育

创业推动了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学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不再仅仅知填鸭式教育,它创新了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冲破传统落后老旧的理念的束缚,使人们接收新的理念,并把接收到的新理念在实践中应用,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自主创业是充分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

三、目前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成为我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像简单的传统教学,只是把相对固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业能力更抽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通过引导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然后学生在未来应用到社会自主创业。目前,学生缺乏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对创业了解比较浅薄,即使拥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意识,但总是被缺少创业资金,创业方向,创业项目等因素制约,或被其他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所影响,最终放弃自主创业。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的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点。

(一)缺乏创业相关的课程基础

学校教学中,涉及创业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开指导学生,对创业全来源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学生没有创业的想法,更不具有创业的能力。教师对于创业课程的教学只是应付了事,缺乏对创业能力培养的正确理解,没有真正做到引导和挖掘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就业”,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能够有个工作,却没有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出发的价值潜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另一条看起来更具有挑战,也更具有发展前景的道路——自主创业,严重忽视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二)缺乏专业的老师

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老师的参与,并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但目前面对的一个情况就是,学校缺乏专业的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很多教受创业这门课的老师,实际上并没有相关创业的经验,他们的教学的内容也仅仅是纸上谈兵,仅仅从相关书籍上看到的一些理论上的知识,然后传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首先老师本身就没有创业精神,也没有完全领会创业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教学难题,人们无法用课堂上的考试来衡量创业能力的大小,只有在真正的社会中通过考验,才能真正说明其具有创业能力,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需要更加注重创业实践,而指导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就没有过创业经验,本身就缺乏创业实践,对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老师教的无用,既浪费了学校资源,学生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学的目的更是完全达不到。除此之外,高校教授的很多创业的理论也早已落伍,不能很好的跟随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导致创业能力的教学常常事倍功半,耽误师资力量和个人发展,且与创业相关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早已不适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还有,教学时常常过于重视创业理论,学生似懂非懂,但没有实践机会,无法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无法真正让学生从中掌握创业能力。

(三)大环境制约

创业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和创业问题,必须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真正创业的实践中,才算真正得称得上创业。学生在有创业想法的开始,由于难以找到资金支持等一些困难,创业者没有能力处理,则创业以失败告终,创业的支持少,创业风险高,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不愿意创业的原因。学校、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与选择,很多学生前辈盲目创业的失败案例,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也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措施

(一)完善市场教学课程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学校课程要把握好重点,不能总是按照传统理念教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要通过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失败案例,让学生反思,引以为戒。在课堂中以讲解剖析创业实例为主,多采用一些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探讨和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自主创业。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二)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创业教育教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得优劣。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实践活动等加强对于老师得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职业能力。再者,聘请相关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来进行教学,另外,鼓励老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创业,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的同时,更起到了以身作则的作用,学生身边自己老师创业比起遥远的名人,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而且老师再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包括创业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创业过程中的心态应对等进行探讨分析,使得将来在学生自己创业的同时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提高老师的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机械 信息化 建模

近年来,我国对机械专业的人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当初的看懂机械零件图,手工绘制图纸等二维技术的操作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人性化发展,无论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还是专业技能培训学员的机械专业教学目标都要求以培养学生三维机械建模能力为主导。通过对机械专业学生的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情况,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各种机械零件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走入书本,又从书本中走出,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最终效果。

1 信息化建模能力教学现状

虽然目前有许多高等院校和技能院校的老师都开始认识到信息化建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存在,关于加强学生信息化建模能力的教学效果仍不是十分理想。如部分院校由于资金不足、专业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不能按照实际规划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三维建模操作的相关软件了解不够熟悉,如对SOLIDWORKS、CAD等计算机软件界面操作不足,难以将心中的构思很好地用计算机软件表示出来;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对信息化建模课程的开设中,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和老师对信息化建模教学存有“疲态”反应。

2 机械专业学生进行信息化建模教学的步骤

针对国内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建模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只有通过发现问题,调节教学工作的中心,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2.1 由浅入深 长期以来,我国对机械专业的学生采取的是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掌握单个零件和关键器械的结构、功能及形状。再根据它们的基本信息去探讨各个零部件的适用范围和对整个机械的基本作用。最后,学生在对零件的性能具有成熟了解情况下,将其外部形态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个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二维机械图纸设计软件和手工绘制技术制图,只能基本满足教学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传授关于机械零件基本要点的教学需求。

2.2 专业能力的培养 机械专业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各个机械中的零部件的性能和构成,从而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设计出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机械图纸。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关于机械零部件的外观、形态、用途等基本特点的介绍。其中,采取让学生自行装卸和观察零件实体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全方位了解。

3 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建议

在对机械专业学生开展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论是刚开始重视建模教学,还是已经成功试点采取训练学生信息化建模水平来提高机械专业教学的教学机构,都应该有一整套成熟的备课方案,才能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全面培养。下面就一些关于如何增强学生信息化建模能力的教学理论进行总结和陈述。

3.1 提高机械专业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建模能力 在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进行制图建模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学工作者自身专业水平和清晰的建模教学目标。机械专业课程中,对零件等基础专业课教学中,需要老师对学生传输基本的理论知识,机械器件的组成,机械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老师个人的能力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将基本机械常识和原理生动的传授下去。然而,信息化建模更是建立在对机械基础有了一定了解之上的。只有学生深刻了解常用基本零部件以及它们的结构和运用,才能更好的地设计出一整套的机械产品。

3.2 加大对信息化建模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模教学的环境,校方应在对计算机等软硬件设施改善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如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的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购买、为学生配备一定比例的计算机使用设备、在专业课和上机课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上机巩固、创新相结合。同时,信息化建模技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校方应加强与国外等具有成熟的采用信息化建模教学的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增加购买相关的建模等方面的书籍供广大师生参考和学习。

3.3 树立对建模机械制图方式改革的教学意识 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早在西方机械专业教学中,已经被列为机械教学的核心环节。如日本在其机械制图专业课程改革时,重点将设计与制图两个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认为学校不应只是教育学生学会绘图,还应教会学生用现代化手段生产图纸。他提出信息化建模制图是机械绘图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是今后广大机械专业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塑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在机械设计方面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机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传山.加强建模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2011(07).

[2]王宗彦,冯敬华,暴建岗.从三维设计出发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4).

第3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41-03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了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重点是培养面向职业背景的具有实践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相比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数量慢慢趋近学术学位研究生[3](如表1所示)。然而,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重论文轻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快速适应相应的工作状态[4]。如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突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由于在课程设置环节、课程教学环节、校外实践环节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快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

1.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实验、现场实践和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尤其应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但是,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和管理人员是同一批人员,课程体系也基本相同,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同质化,缺乏区别对待。虽然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实践方式,然而每个方式的学时相对较少。信息类专业的技能(比如程序设计与编码、电路板制作和网络攻防等)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大量的工程项目锻炼才能有效掌握。课程的实践性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并真正解决实际工程和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不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适应今后的工作。

2.课程讲授缺乏实践性,实践案例陈旧。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会建立“双导师制”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校内导师就是本学校的专业导师,侧重于理论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是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侧重于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在校外实习的主要指导人员。一般学生第一年的时间是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是同一批人员,他们是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且一直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学术导向的,缺乏专业学位相应领域的工程实践经验,对相应领域或行业的具体需求和前沿发展也不是很明确,不能有效把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实践,因此课程讲授以理论为主,辅以少量实验,而且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在课程案例分析时也无法提供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实验或案例给学生学习,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校外实践环节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应有半年的校外工程实践,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期间,研究生原则上应完整地参与不少于一个工程实践项目。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一般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一般平时工作都比较繁忙,没有充分的时间指导专业实践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把学生安排在某个项目中,让学生自己跟着学习。而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帮忙做一些辅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到实践经验,使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速、高效地掌握实践技能,迅速融入今后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工作。

1.课程设置环节增设开放性实验,提高实验比重。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运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增加实验和校内实践课时,尤其要提高综合性实验课时。同时,针对学生在综合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训练不够的现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5],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随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开放性实验”是相对于封闭的传统实验而言的。在传统实验中,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操作手册或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实验步骤即可得到预期结果。而“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决定实验项目,教师只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时间、空间、内容、资源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可以是开放的,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际上,开放性实验项目可以来自学生对现有题目、课本内容的反思,或者来自学生参加的一些活动、比赛,即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于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课程中加入灵活的开放性实验环节,整个课程体系就可以有效避免缺乏实验的问题,也有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2.课堂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内容,引入前沿技术。课程教学仍旧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需要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加快形成“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充分利用“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兼顾的特点,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加入面向工程实际的实验内容,尤其是综合性实验。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最新的前沿技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企业需要利用最新技术紧跟时代的发展,使自身具有市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背景,适合企业发展、具有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增加最新前沿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移动应用开发等)的讲授和相关的案例分析[6]。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其今后快速适应岗位和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基础。

3.校外实践环节加强管理,提高培养质量。校外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践,学生可以和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练就自身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校外专业实践环节实施得好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坚持一线实践,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确保校外专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聘请校外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到校内直接给学生授课,介绍企业或所在行业的具体需求、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让校外导师在课程设置时就参与进来,了解学校、校内导师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学生实践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制定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实践训练的质量和培养的效果。校内导师也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或横向项目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去,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在理论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可以增加与职业背景相关的内容和实验,在论文的选题上更加契合企业需求。其次,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校外导师作为专业实践的带教主体,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基于导师的项目团队实行项目制模式为驱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课题或项目,使得研究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导师完成了项目,最终完成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程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者毕业论文。这样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此外,可以尝试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企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视程度,进而借助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如晋升等)调动校外导师对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最大特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类研究生培养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以便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视野开阔、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 11号],2009.3.19.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w方案.学位[2010 49号],2010.9.18.

[3]2009-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硕与学硕人数趋近.中国教育在线[EB/OL].2015.05.07.http:///nne

ws/201505/t20150507――1256110.Shtml.

[4]张健,试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08):76-78.

[5]孙虹,开放式教学环境下综合化学实验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84-85.

[6]李学昌,构建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1-15.

[7]蔡建华,周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51-54.

[8]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8-12.

[9]魏文毅,牛广财,李士泽,俞龙浩,阮长青,翟爱华.浅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多样化创新型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6,(16):95-97.

[10]严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69-71.

Exploration of Acquir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e 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in Information Science

SHAO Ye-qin,SHI Quan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China)

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信息;信息管理系统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各种体育院校的文件、文献资料、学生管理方法等。了解相关的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特点,把握住关于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特点及在制作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只有了解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的现状才能制作出适应其发展的平台。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管理层的调查问卷以及当面的会谈,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特点,领导层想去了解学生以及老师的各方面的内容。

3、软件编制法:

根据软件工程学中系统软件的开发步骤,运用Visual Basic语言设计开发该系统。并使用windowsXP作为操作系统与Access 2010作为数据库系统。

二、功能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分为:

把总任务分解成许多基本的、具体的任务。这个具体任务合理地组织起来构成总任务。这称为总体设计(architec—rural design),又称为概要设计(prelimi-nary),其基本任务是:

(1)将系统划分成模块;

(2)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

(3)决定模块的调用关系;

(4)决定模块的界面,即模块间信息的传递。

总体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系统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基本上是这一步决定的。系统越大,对总体设计的影响越大。

2、数据库主要任务

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院中的学生、学生中的高水平运动员等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以此目的出发,系统应能完成学生、运动员相关信息的存储、查询、修改等基本功能。根据上述要求,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主要的任务有:

(1)学生的档案信息输入,查询,修改:

(2)运动员的信息输入,查询,修改;

(3)运动员比赛信息的输入,查询与修改:

(4)各个综合性信息的报表打印;

(5)用户登录权限的管理。

3、数据库模块结构设计

该信息管理系统共分为4个模块: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学习与训练成绩信息管理模块、科研信息管理模块,比赛信息管理模块。

三、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因此,数据库设计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效率。

著名的新奥尔方法将数据库的设计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设计,每个阶段可划分为不同的步骤: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1、系统登陆界面演示及其主要代码实现

由于本系统主要是为了给院领导、教练员和老师使用,所以要对登陆者进行身份确定,只有拥有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本系统。

其主要结构逻辑如下:

首先判断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的位数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就给出提示。然后判断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数据库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可以进入到系统主菜单,否则就会提示用户重新输入。

2、学生档案查询

通过学生学号的输入,能够实现学生档案信息的查询,增加了查看到效率,并且可以预览报表并能打印相关学生的档案信息。有利于院领导,教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动态,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更加的方便,便捷,注重了效率,使学院迈上一个更高的层面。

四、结论与建议

本体育学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经历了前期的系统可行性调查,中期的系统数据库和界面设计,后期的代码编写,功能模块的实现三个阶段,归纳起来,本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作用和特点:

1、可以更加安全、高效的存储人员的信息,实现学生信息查询、比赛、训练的信息化管理;

2、统计并自动分析运动员的各项生理和技术指标,比如,训练数据曲线图的自动生成,个人运动技术统计等;

3、查找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可以检索有条件信息;

4、系统界面美观可操作性强,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只需一名信息录入员;

由于本人能力与时间有限,只开发了单机版本供教练员、教师和领导使用,不方便运动员们查询。本系统还在继续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开发网络版,组成局域网,不仅方便内部人员使用,还可以与上下级组织连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该系统中对训练和科研数据的变化分析仅以线图形式显示了变化,如果有可能的话,将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做出类似股票分析软件的分析模块。

第5篇

在实习之前,多数学生对实习工作存在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包括:对工作环境的憧憬、同事的幻想、有比较高的收入、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等等。但是,当他们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有许多的想象与面对的现实情况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对实习工作有较大的抵触、逃避、排斥等,甚至影响了正常实习生活的进行。因此,在实习前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实习动员工作,帮助他们在心理上更好的认识和接纳实习工作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家务都不能完成,长此以往,养成了懦弱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偏激易怒等不好的性格。

在实习前,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帮助他们预测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让学生明白,越是有压力和困难,就越是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要鼓足勇气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其次要引导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他们经过了两年的在校学习,在专业和技能上都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只要树立信心,踏实肯干,就一定能够迅速的适应实习生活,并且能够在不断地磨练中成长,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服务人员。

二、团结合作,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实习意味着即将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人;实习意味着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学校的单纯简单。社会的环境是个大熔炉,千变万化,只有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中得心应手,才能使毕业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以诚待人,在工作中谦虚踏实,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员工学习;注重同事间的团结互助,作为实习学生,不为自身利益斤斤计较,在实习中的付出都会转化为日后丰富的工作经验。二是让学生懂得作为旅游专业的服务人员,要更加懂得尊重客人,不卑不亢的同时,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为客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取得他们的认可,实习工作就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 学以致用,要有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走出学校,就不再是父母和老师羽翼庇护下的小孩子了,而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一个社会人。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习惯了轻松地学习环境,往往会缺乏自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管理严格,奖罚分明,作为企业员工就必须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严厉的单位领导取代了苦口婆心的老师,也给实习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应,这些都需要实习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角色的转化上,提早下手,提前适应,会对实习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有很大的帮助。

第6篇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

第7篇

实践技能在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它将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别于通常的集中实习,它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需要构建一个时间、场景、教学内容和方式等组合要素都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系统。通过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以达到使学生的常规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近年来,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探索上,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比如,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校企合作、建设学校自己的实验室基地、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的模式。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以前几点。

1 实践教学建设重硬件,轻管理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各个高校加强了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修建了现代化的酒店实验室、规划设计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场所,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多数实验室设计就只是为了进行专业课程的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除了上实验课以外,如何增加专业实验室的使用率,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还有待找到新的路径。

2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管理存在空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从外部环境分析,由于企业经营运作和管理工作繁重复杂,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在学校方来看,学校对实践教学也面临安全、经费等管理方面的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制约了校企深层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不少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建立紧密、长期和有效的合作关系,多数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基层服务层面,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3 实践环节实施缺乏保障条件,实践教学周期短

由于学生实习点很多时候分散在各个不同地点和单位,而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任务大,专业课老师还必须分配很多时间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上,不可能长期花时间来专门指导学生校企实习和毕业实习,以至于很多有专业老师带队的实践教学只能安排在几天或者一周左右。另外外部实践场所同时还要开展经营活动,对学生实践也很难做到全力配合,加上经费、人力、时间等要素在安排上不容易做到合理调配,使学生无法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实践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

综上所述,现有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制约,而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结合旅游管理教学实际,探索新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式还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大创计划背景介绍

2007年,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该计划是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创计划的实施,其宗旨在于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该计划对于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经在100多所大学开展。各个学校和所在的省还推出了省级、校级的大创计划,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大创计划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广该项目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的机会。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周期多为一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创计划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大创计划项目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 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术层面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水准。

2 鼓励团队合作,通过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学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管理能力。

3 项目多数结合市场产品创新、商业计划、企业实践等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走出校园,在企业、市场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大创计划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分析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行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在这点上,大创计划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恰好和旅游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一致之处。大创计划明确提出了希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

大创计划所涉及的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等都和实践教学密切相关,都可以很好地结合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很好的平台。以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的国家级大创计划为例,一共有70个项目立项,和旅游有关的达到12项,占所有项目的17%,涉及到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资源调查和保护、旅游网站的制作、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商品的设计和推广等。可以看出,大创计划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交集,在培养目标、内容上有很多一致性。大创计划可以成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新的平台,并具备以下优势。

1 项目时间周期优势

就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而言,以前的专业实习时间短,很多专业知识无法进行系统深入的教学,有时候只能是浮光掠影的体验或者短期的参观学习,甚至成为了“春游”和“秋游”的代名词。大创计划周期多在半年至一年之间,时间相对充裕,解决了旅游专业实习时间过短的问题。另外,一年的项目周期可以让学生参与项目策划、实施、评估的全过程,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比,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对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有明显效果。

2 经费支持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有关旅游管理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都涉及到交通、食宿、门票等费用,往往成为专业实习的一大障碍。而不同级别的大创计划都有专门的经费支持,费用高的达到2-3万元,对于本科生实践教学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可以资助学生购买资料、现场调研和实验设备等,解决了实践教学经费上的瓶颈。

3 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学术水平

所有大创计划都为学生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可以从项目选题、项目计划和实施过程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老师的指导和授权下,学校的专业实验室也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率。另外指导老师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点、热点以及研究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可以使项目紧扣旅游业发展现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以保证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4 旅游管理跨学科的专业特点需要开展团队合作

大创计划强调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其他专业学生加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形成合力。而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型专业,比如一个旅游网站设计的项目,就可能需要计算机、环境艺术等专业学生的加盟,项目才能更顺利实施。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的组建,正好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跨学科的学科特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的综合管理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并保证项目质量。

四、建议和总结

大创计划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对学校教学而言,可以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将大创计划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开发一些紧扣旅游行业发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新的平台。

在大创计划用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施经验和效果看来,受到学校、旅游管理老师和本科学生的认可,并显示出一定成效,产生了不少有一定创新、实践性强、具有一定学术前沿价值的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也总结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为大创计划将来更有效地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1 选题应突出旅游业发展的新问题和创新特征。部分大一、大二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申报选题时由于所学的专业课还不很多,往往选题集中于课本所讲授的旅游资源调研、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等,而且项目研究的对象过大,指导老师对此现象,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从小处着手,不要局限于课本上成熟的理论,鼓励学生在选题上敢于创新,对旅游行业发展中有争议的问题、新热点大胆研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可以增加企业参与的权重。如果大创计划能够和旅行社、景区以及酒店等旅游行业互动,深化合作内容和形式,更可以体现项目的实践性强的优势。比如在申报项目时邀请旅游企业对项目进行评估,并提供项目实践的演练场所,更能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和前沿,增加项目的应用价值。

3 以学生为主体,不要让大创计划成为老师课题的附庸。结合指导老师课题来申报大创计划选题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但是不要让学生成为老师课题的帮手,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作用;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指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参与到项目中来,以确保项目培养学生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

1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市属本科院校通常是指由地方市政府拨款筹建,并由同级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容轻视的力量,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方向通常是本市的企事业单位,如市内各中小学、外贸公司、翻译公司等。最近几年,英语专业已逐渐沦为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断调整的大环境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外因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则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一个组织或个人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以及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作为本科毕业生,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其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认可、最终胜任所从事工作、并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综合。那么,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又当如何理解呢?在社会经济不断调整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对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做出了以下概括:“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外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网罗了各个能力层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语言能力相比,可说是有着天壤之别。

2 影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在近些年的高校扩招政策影响下,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出现了激增猛涨的情况,使其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提高就业质量就成为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寻求发展时面临的重大问题。谈到就业质量,就不得不涉及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以下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阐述影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1 内因分析

首先,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很多都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无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很多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自己既无法跟名牌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也达不到专业外语类院校毕业生的水平,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心理,在就业市场上也常常带有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属本科院校也要寻找自身的原因,包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计划方面等。学生由于无法正确地自我定位,自然也就很难有切实的职业规划,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其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孰优孰劣则不难想象。

其次,有不少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择业就业时片面地强调工作稳定性及薪水。很多城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名额每年只有几十个,常常出现一个名额有十个候选人同时竞争的情况,人才供求关系极不平衡。还有很多在校期间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就业时认为自己有实力去做高薪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薪水高,意味着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很高,应届毕业生根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胜任。“万丈高楼平地起”,不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将来怎么可能去做高层次高水平的工作呢?当然更无从谈及核心竞争力了。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非专业能力素质有待加强。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应用,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口语和书面表达。另外,有调查显示,人才市场上备受青睐的英语专业人才,往往同时兼备英语表达能力和另一种非英语的专业能力,例如: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银行英语等等。一些英语专业学生可能出于对其它某一学科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解学习,找工作时其个人优势就会凸现出来,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更强。

2.2 外因分析

首先,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仍停留在10年前的状态,很难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学生进入大三时分设两个专业方向:师范类英语和商务英语。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呈现多元化,上述两个专业方向显然太过笼统。不少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甚至仍为上世纪的情况,没有紧跟时代经济发展进行更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出现简单的重叠,缺乏系统性整合性;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理论阐述过多,实践部分较少,于学生未来就业并无太大帮助。另外,有些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也不够合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偏少,学生无法全面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应用,对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消极的影响。

其次,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校风学风建设问题有待加强。很多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曾抱怨自己学校的有些教师层次水平不高,这虽然也许有学生主观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存在师资力量的问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另外,由于均由所在地的市级行政机关负责拨款筹建,不少市属本科院校面临资金紧张问题,使得英语专业教学所必需的语音室、多媒体等相关设备无法及时更新。这些问题对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无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结语

市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谈及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内因来说,学生的自我定位和业规划存在问题,对现实认识不足,自身能力也有待提高;从外因来看,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而另一方面,市属本科院校也才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就业,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2005(5).

[2]马成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新探讨[J].企业经济,2004(2).

第9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体系构建

在经历过合并、重组以及升本等转型时期的发展阵痛后,新建本科院校逐步迈入历史发展新阶段。面对各种交叉重叠、层出不穷的新旧发展矛盾,越来越多新建本科院校开始转变思维,注重内涵建设,走差异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于历史积淀较为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积极推动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助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内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说法源自美国,是西方学术界惯以称谓的范畴,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相对应。这两个概念都包含教育、管理、服务的内容,但侧重点大为不同。从功能上说,前者优先凸显服务功能,注重“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后者则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本文尽量忽略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将“学生事务管理”定义为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能够满足他们成长成才需求的各类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这给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纵观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大多仍停留于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模式上,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1、“社会本位”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虽然在近代有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但事实上仍然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学生要尊师重道,要服从学术权威和权力权威,要服从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这种思想投射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上,就是学校以“社会本位”为导向,以统一发展代替全面发展,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来发展,通过主动干预,把学生控制、约束和规范在既定的行为框架内。学校以“不出事”、“少出事”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优劣判定标准,防微杜渐,力保校园稳定,这就造成学生事务管理始终停留于保守粗放的刚性管理模式上,学校只求“管住”学生,保证不出意外、不捅娄子、不出乱子,而忽视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忽视对学生系统化能力的培养,完全背离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宗旨,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成长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本位”导向的教育理念,确实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也与新建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格格不入。

2、金字塔型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架构,降低了学校对学生需求的反应能力

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体制,这是种典型的“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学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务处和后勤管理处等,院系一级则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在工作中,院系一级的学生办公室既要接受校级职能部门的领导与管理,又要服从学院领导的安排。这种“党政合一、两级管理”的层级式管理,极为重视“权威”,重视规章制度或领导意志的贯彻落实,责任分明,条块结合,形成网络,便于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它也存在机构繁琐、职能分散、协调困难以及信息传递慢等弊端,不利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从学校的维度看,各校级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经过学校、院系、辅导员才能最后传送到普通学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速度缓慢且容易失真的现象。从学生的维度看,“金字塔”结构也容易造成学校对学生的及时性需求反应过慢,学生的意见和需求难以快速传达给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并得到有效解决。学生遇到问题只能事事先找辅导员,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和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资源的直接供给间存在较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