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14:25:39
导语:在种树郭橐驼传翻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饮酒》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乐府诗 C.五言绝句 D.五言古诗
2.下列作品中带有寓言性的纪传作品是( )
A.《张中丞传后序》 B.《李将军列传》 C.《种树郭橐驼传》 D.《马伶传》
3.小说《苦恼》的作者是( )
A.契柯夫 B.莫泊桑 C.巴尔扎克 D.都德
4.“祸起萧墙”一语出自( )
A.《韩非子》 B.《墨子》 C.《论语》 D.《诗经》
5.曹操《短歌行》诗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格是()
A.借喻 B.借代 C.比拟 D.比喻
6.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是( )
A.《陌上桑》 B.《氓》 C.《短歌行》 D.《杜陵叟》
7.“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从语法角度看是( )
A.意动用法 B.使动用法 C.为动用法 D.一般用法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诗出自( )
A.《行路难》 B.《杜陵叟》 C.《蜀相》 D.《泊秦淮》
9.诗集《死水》的作者是( )
A.鲁迅 B.郭沫若 C.艾青 D.闻一多
10.我国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岑参
11.《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 )
A.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 B.教人学会休息
C.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D.洗涤灵魂
12.下列四句中,有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13.从文体方面讲,《前赤壁赋》是( )
A.骚赋 B.古赋 C.骈赋 D.文赋
14.《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王实甫 C.汤显祖 D.马致远
15.“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句中的“暂”字的意义是( )
A.暂时 B.突然 C.新颖 D.姑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镇在题中横线上)
16.“填然鼓之”中的“鼓”的词性是_____________。
17.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_________》、《大学》和《中庸》。
18.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19.王维《山居秋暝》:“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20.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
21.《论毅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2.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23.《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
2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___________。
25.《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27.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28.麦苗不秀多黄死。
秀:
29.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30.拘于虚也。
虚:
31.然而不王者,未知有也。
王:
3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宫:
3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绝:
34.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无论:
35.冬雷震震,夏雨雪。
雨: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固当:
37.坐客乃四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马伶传》)
坐客乃四顾而叹:
38.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藉寇兵而赍盗粮:
39.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4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则修文德以来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论证方法?
42.《秋水》记叙了哪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43.《论毅力》的写作动机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4.《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的“他”指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45.谈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6.这段话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47.各部分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
48.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阅读《短歌行》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9.“乌鹊”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我喻义分别是什么?
50.“周公吐哺”用典的意旨是什么?
51.由此可见全诗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宗与祖先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和黑话,义气与声句,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全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52.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53.这段文字对描写沙子龙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的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字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一个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同时不使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54.“长宜子孙”的含义是什么?
55.巴金为什么要批判“长宜子孙”的思想?
七、作文(50分)
1.《饮酒》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乐府诗
C.五言绝句
D.五言古诗
2.下列作品中带有寓言性的纪传作品是( )
A.《张中丞传后序》
B.《李将军列传》
C.《种树郭橐驼传》
D.《马伶传》
3.小说《苦恼》的作者是( )
A.契柯夫
B.莫泊桑
C.巴尔扎克
D.都德
4.“祸起萧墙”一语出自( )
A.《韩非子》
B.《墨子》
C.《论语》
D.《诗经》
5.曹操《短歌行》诗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格是( )
A.借喻
B.借代
C.比拟
D.比喻
6.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是( )
A.《陌上桑》
B.《氓》
C.《短歌行》
D.《杜陵叟》
7.“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从语法角度看是( )
A.意动用法
B.使动用法
C.为动用法
D.一般用法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诗出自( )
A.《行路难》
B.《杜陵叟》
C.《蜀相》
D.《泊秦淮》
9.诗集《死水》的作者是( )
A.鲁迅
B.郭沫若
C.艾青
D.闻一多
10.我国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岑参
11.《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 )
A.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
B.教人学会休息
C.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D.洗涤灵魂
12.下列四句中,有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13.从文体方面讲,《前赤壁赋》是( )
A.骚赋
B.古赋
C.骈赋
D.文赋
14.《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王实甫
C.汤显祖
D.马致远
15.“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句中的“暂”字的意义是( )
A.暂时
B.突然
C.新颖
D.姑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镇在题中横线上)
16.“填然鼓之”中的“鼓”的词性是_____________.
17.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_________》、《大学》和《中庸》。
18.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19.王维《山居秋暝》:“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20.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
21.《论毅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2.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23.《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
2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___________.
25.《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27.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28.麦苗不秀多黄死。
秀:
29.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30.拘于虚也。
虚:
31.然而不王者,未知有也。
王:
3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宫:
3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绝:
34.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无论:
35.冬雷震震,夏雨雪。
雨: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固当:
37.坐客乃四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马伶传》)
坐客乃四顾而叹:
38.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藉寇兵而赍盗粮:
39.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4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则修文德以来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论证方法?
42.《秋水》记叙了哪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43.《论毅力》的写作动机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4.《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的“他”指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45.谈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6.这段话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47.各部分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
48.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阅读《短歌行》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9.“乌鹊”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我喻义分别是什么?
50.“周公吐哺”用典的意旨是什么?
51.由此可见全诗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宗与祖先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和黑话,义气与声句,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全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52.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53.这段文字对描写沙子龙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的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 人保留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字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一个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同时不使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54.“长宜子孙”的含义是什么?
55.巴金为什么要批判“长宜子孙”的思想?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小议“嗟来之食”是否可吃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B 6.A 7.B
8.A 9.D 10.D 11.C 12.A 13.D 14.D
15.B
二、填空题
16.动词 17.孟子 18.飞鸟相与还
19.空山新雨后 20.两朝开济老臣心 21.梁启超
22.无韵之《离骚》 23.总是离人泪 24.环境 25.国别
三、词语解释题
26.恐惧 27.通“馐”,佳肴 28.开花
29.凶年,年成不好 30.通“墟”,居住的地方 31.做王,称王
32.居室 33.丝绳断开 34.大概,大略 35.下,下雪
四、翻译题
36.这样称呼我本来就合适。
37.观众于是都向西看并赞叹。
38.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结盗贼。
39.把它通过文章传递下去,并为后代人所取法。
40.便完善德政教化使他们归顺。
五、简答题
41.连锁推理的方法:以前面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42.本文记叙了河伯与海若(海神)的对话。文章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启迪我们学无止境,应努力进取。
43.本文是作者在“”失败后不久写的。其动机是借此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的受挫而灰心,应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中心思想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44.“他”指寻路者,即一代进步的知识分子。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45.最后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抽象的愁思比做满江春水,使其物化,形象可感;而且以一江春水喻愁,表明其愁既多且深;江水东流,永不停息,以此喻愁,使人感到这愁绪连绵不断无尽时。
六、分析题
46.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罗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第二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47.第一部分是正面论证,第二部分是反面论证。
48.主要采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49.“乌鹊”喻指贤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求贤若渴。
50.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自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51.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52.作品所描写的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此时,古老的传统文明已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冲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封建传统却并未消失。
53.这段文字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对于描写沙子龙这样一个昔日的武术界的悲剧现状,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54.为子孙着想,希望自己造就的这份家业,能为子孙后代长久地安排一种舒适的生活,希望自己创立的家庭制度和自己遵循的封建礼教,能够得到子孙后代的继承。
55.(1)这个封建家庭已经摧残了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祖辈的遗产已经破坏了许多美好纯洁的心灵,“长宜子孙”这个遗训只能断送有为的青年。
(2)封建家 庭里的青年,如果没有生活的技能,即使有了万贯家产,也不能拯救自己被毁灭的命运。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材内容丰富
大都注意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17套试卷中,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六卷,分别是全国大纲卷《明史·熊鼎传》、全国课标卷《宋史·何灌传》、湖北卷《汉书·楚元王传》(选文为西汉刘向的《谏成帝营陵寝疏》)、辽宁卷《旧唐书·宋庆礼传》、浙江卷《新唐书·张文瓘传》、上海卷选文一《史记·循吏列传》。有的试题选材虽不是史传文章,但也是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这类阅读材料共有七卷,分别为:安徽卷选文全祖望的《万贞文先生传》,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江西卷选文汲黯的事迹,选自清代学者吴楚材的《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汉纪》;广东卷选文罗提督的事迹,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江苏卷选文苏轼的《陈公弼传》,选自《苏轼文集》;重庆卷选文清代文学家蓝千的《江公皋传典》;四川卷选文吕徽之的事迹,选自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叙事类的文本有两卷,分别是:山东卷选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选自《管子》;福建卷选文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选自《道园学古录》。湖南卷选文为明末文学家归庄的《严祺先文集序》,选自《陶庄集》,属于书序。属于议论类文本的有三卷,分别为上海卷选文二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北京卷选文选自《淮南子·汜论训》、天津卷选文选自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其中选文出自诸子散文的有北京卷和山东卷。这样,打破史传类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更多样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选材注重内容的可读性
各套试题的选材十分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思想的导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传统美德。如全国大纲卷的熊鼎处事精细求实,全国课标卷的何灌行事有成,广东卷的罗提督“足智多谋”,江苏卷的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辽宁卷的宋庆礼“雅有方略”,重庆卷的江皋“所在有声绩”,上海卷材料一中孙叔敖的自信等,山东卷更是直接体现管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试题阅读量相比往年有所加大,选文篇幅略有增加
17套试题选文的阅读材料平均708字。篇幅最短的是江西卷,选文节选自《纲鉴易知录》,518字;篇幅最长的是重庆卷,选文为蓝千秋的《江公皋传典》,861字,另有一个断句的语段,加上有关出处的注释53字,共计914字。900字以上的还有山东卷,选文节选自《管子》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912字。
(四)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个别试题独具特色
大部分试题都是3至4个选择题再加一个翻译题,分值大多在19~22分之间;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文言翻译等题型。在翻译之外,今年考查文言断句的有北京、广东、湖南、江西、重庆、浙江、江苏(附加题)七卷。北京卷秉承多年来的传统,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对省略句的分析判断,要求考生选出“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浙江卷将对文意理解分析的考查定位为“赏析”,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福建卷另选《论语》三则,考查文化经典阅读;浙江卷另选《论语》、《韩非子》各一则,考查儒家和法家的为政观。上海卷依然保持自己的命题特色,文言文阅读选取两个语段,从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文本的分析鉴赏,共考查了10小题,28分。
(五)试题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可以这样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更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可见在古文阅读中确实要转变观念,不能仅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而要把它当作文章来阅读,真正理解其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17套试题中,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2个,所考实词,属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只有“归、易、顾、病、修、徐、当、劝”8个,其中“易、顾”考查了两次;其他实词虽说不在《大纲》规定范围,但也是教材中常见的,在中学课本中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上海卷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劝”、“乐”、“顷”、“所从”四个实词在句中的意思,还有4个双音词“禁止、以为、几何、请教”,用来考查判断古今异义现象。
由于文言实词多数为一词多义,因此必须根据特定语境,结合文意判断其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情况。答题时要将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语法位置,以及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加以推断。要做好此类题目,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敲。
2.关于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所考查的大多在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由于只要求比较判断出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难度较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长度压缩、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的趋势日益显现,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省份逐年减少。2011年语文高考,只有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
考查情况如下:
9份试题中,除北京卷的“使、臣”为文言实词外,《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一共考查了12个,只有“乎、若、焉、也、与、者”6个虚词没有考查到。被考查的12个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次;其次是“而、于”,各考查了4次;再次为“其、之”,分别为3次;“因、为、且、则”分别出现了2次;“何、也、所、乃”,各1次。
在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9套试题中,用课内语句构成两两比较的有6题(北京卷和广东卷的8句全部出自试题阅读材料),湖南卷集中考查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将课内学过的4个语句与选文中语句进行比较,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些试题中,涉及的课内文言语句,覆盖了中学语文课本16篇文章(其中1句出自初中课文《桃花源记》,1句出自文言诗歌《琵琶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有7句;《鸿门宴》和《师说》各有3句,《烛之武退秦师》、《伶官传序》各有2句;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选用同一语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同一虚词(“其”)作为考点。《劝学》、《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归去来兮辞》等重点篇目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对象。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系密切,高考常常是将二者并提。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联系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联系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对《课标》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有充分积累,能明确区分具体语境中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时,在看清题目要点、明确思考角度的前提下,判断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全句,要有全句意识,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去准确地理解。
3.关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只有北京卷1题,考查考生对省略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卷)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文言文句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D项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不应该补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的“然”字。答案为D。
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翻译文言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也较重,涵盖了对词语的理解、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试题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对文言翻译试题举例分析如下:
(1)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监”通“鉴”,引申为“教训”)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全国大纲卷,“职”,名词作动词,称职)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四川卷,“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骑着)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湖南卷,“衰”,形容词作名词,衰颓)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福建卷,“新”,形容词作动词,新修)
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上海卷,“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高)
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重庆卷,“止”,使动用法,让他们停下来)
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江西卷,“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良)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安徽卷,“走”,古今异义,逃跑;“退”使动用法,使之退却)
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湖南卷,“其他”,古今异义,别的事情)
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上海卷,“去”,古今异义,摆脱)
(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广东卷,判断句。“洵”,诚然,确实)
(吕徽之)立门下,人弗之顾。(四川卷,宾语前置)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宾语前置)
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山东卷,状语后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湖北卷,状语后置)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庆卷,被动句,“迫于……”,相当于“为……所迫”)
(何灌)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全国课标卷,省略句,省略主语)
帝遣使慰劳,赐(鼎)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全国大纲卷,省略句,省略宾语)
臣愿抚之,无使(其)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浙江卷,省略句,省略宾语)
今与足下并生(于)今世。(天津卷,省略介词“于”)
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四川卷,“得非……乎?”,固定结构,表揣测,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明确哪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最后将译文组合成句子,注意前后通顺。
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这一题型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断句取材上,或直接在阅读文段中选取,或另选一段文字。设题方式上,或要求在应断处划线(用“/”标注),或提供选择项。分值大多为3~5分。明辨句读,一定要先弄懂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几种方法来巧妙断句。一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四是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以来,北京和广东高考文言文一直都有断句的题目,2010年共有五个省市采用了断句形式,2011年有七卷考查断句。举例如下:
(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析:给这段文字断句,要注意对称句式(务记览、为词章;钓声名、取利禄),抓住句首连词(然后、然)和句尾语气词(而已也、矣)等文言断句标志。语段中长句较多,属于较难断句的段落。
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二)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2011年共有10卷对此进行考查。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不同的变化。
如全国大纲卷要求考生筛选“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全国课标卷考查“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湖北卷要求考生筛选“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山东卷考查“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举例如下:
(福建卷)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D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组情况,确定答案。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试题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在这道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和试题的表述也有不同。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的表述为“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山东卷的表述是“理解和解析”设题方式基本稳定。上海卷21题要求考生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选取《论语》三则,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浙江卷的先秦诸子选读,选取《论语》和《韩非子》中的语段,要求考生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多样、分散,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而且大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全面地理解原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
湖南卷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上海卷23题要求考生分析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鉴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