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新闻论文

时间:2022-10-12 21:37:08

导语:在网络新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新闻论文

第1篇

“媒体所报道的事件,事实上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媒体将一些语言符号联结在一起,以传达某种意义。”[1]显然,我们在新闻报道中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将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转换为可以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传播的新闻文本。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化,新闻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怎样将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实时间转换为新闻文本时间,即叙述时间。同一新闻事实,采用不同的叙述时间技巧,将会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文本。最简单的例子,如对于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这一新闻事件,我们可以一句话表达——“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也可以写成几千字的长篇新闻报道或做成上万字的新闻专题。

一、叙述时间

按照经典叙述学理论,叙述时间包括节奏、频率和顺序三个范畴。

节奏指的是叙述速度的快慢,分为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和停顿五种。其中,场景是指文本叙述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相等。以此为标准,省略是指故事时间不为零,而文本叙述时间为零,新闻事件中发生了事情,在新闻报道中完全没有提及;概述是指文本叙述时间要短于故事时间,用相对较少的文本,来表述较长的故事时间;停顿是指故事时间停顿于某一点为零,而文本叙述时间却明显存在;减缓则是故事时间短于话语时间。

频率,由故事发生的频率和叙述的频率共同构成,可以分为单一叙述、多重叙述和概述。其中,单一叙述是指事件发生了一次,也只叙述了一次;而多重叙述,是指事件只发生了一次,却叙述了多次;概述则是指事件发生了多次,只叙述了一次。

顺序,指的是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之间的关系。把故事发生的顺序与其叙述的顺序一对照,便可将其分为三类:顺序、倒叙和预叙。顺序,是指叙述顺序与故事发生的顺序一致;而倒叙则是指发生在故事时间后面的事被提前叙述,发生在之前的事却被放在后面叙述,如2011年9月30日的焦点访谈——“‘天宫一号’开启太空新旅”,首先叙述的是9月30日下午的“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接下来叙述的才是9月29日“天宫一号”的发射升空;预叙,是指提前叙述将来发生的事情,如“某某会议将在哪天召开”。

二、网络新闻叙述时间的特征

如果从微观的层面考察,把任意一条网络新闻从网络新闻专题或者网站中抽出来进行叙述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叙述时间的特征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并无多大的区别,都是叙述者运用节奏、频率和时序等技巧对新闻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进行扭曲,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文本——新闻。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从稍微宏观的层面来考察,把网络新闻专题或者整个新闻网站作为考察对象,我们即可以发现,网络新闻的叙述时间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空间化、零碎化、无序化。

(一)叙述时间的空间化

网络新闻叙述时间的空间化,简而言之,就是用空间来表述时间。任何叙述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同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更多地运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首先,从叙述节奏上来看,是场景的大量运用,即直播的大量运用。显然,在报纸新闻中,场景的运用仅限于少量的现场描写。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虽然近年来直播被大量运用,但终究受频道播出时间、技术、现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新闻直播仍只限于少数适合直播的重要新闻。而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各式各样的直播,包括文字直播、图片直播、微博直播、视频直播和视频录播等。以腾讯2011年的英超报道为例[2],视频类设有“直播大厅”、“录播大厅”、本轮视频集锦、精彩视频等栏目;微博类设有“腾讯微博报道”、名家微博、豪门微博、各个球队的微博专区和普通微博;图片报道设有“缤纷英超”和赛场瞬间,而文字报道在整个新闻专题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其次,海量的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任何新闻文本的叙述都要在历时和共时两条轴线上展开。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受版面和节目时间的限制,普遍以历时报道为主体,即以不同的时间、事情的发展变化为报道主体,而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因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往往由共时报道,即海量的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构成专题报道的主体。可以说,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在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竞争中,其制胜的法宝并不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而是跟新闻事件相关的海量背景材料、报道和信息。以中国船员在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同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台,都将刊播该事件的最新进展作为报道的主体,而新浪“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专题[3],其历时性报道仅限于“最新消息”这一栏,剩下的“事件概括”、“事件现场”、“评论”、“调查善后”、“各方反应”、“事件经过”、“遇害船员基本信息”、“微博关注”等构成了报道的主体,也是该新闻专题的力量和吸引力之所在。

(二)叙述时间的零碎化

整个网络专题,或者整个网站内容上的零散化,导致叙述时间显现出明显的零碎化特征。从网站或者网络新闻专题的层面上来看,虽然单则新闻之间能够相互链接、保持联系,但网络新闻的分类、分块与链接不可避免地使各条新闻处于一种独立隔绝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网络新闻是标题化、图片化和实时化的报纸。在网络新闻网站或网络新闻专题的首页上,我们见到的往往是详尽的目录式标题,在每一个标题后面都隐藏着独立的内容,其叙述时间呈现出极度零碎化。仍以腾讯英超联赛新闻报道专题为例,其专题首页上成百上千的链接各自保持独立,在每一链接后面都有独立的内容,每一则新闻都有自身独立的叙述时间线,自然从整个专题来看,其叙述时间呈现出“众声喧哗”的零碎化特征。[2]另外,网络新闻网站的评论和微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之为从不同视角对新闻事件的重复叙述,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新闻叙述时间的零碎化。以新浪“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专题为例,截至2011年10月31日晚上,其微博数量高达758173条。[3]

(三)叙述时间的无序化

无序化和零散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叙述时间的零散化意味着要将事件进行切分,而无序化则意味着将切分下来的薄片的位置进行调换,使之在网络新闻或专题中,失去了新闻故事原有的线性时间轨迹。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包括序幕、起因、发展、、结局与尾声,而我们在将其转化为文本——网络新闻,并安排版面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其新闻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其发生时间的先后。如新浪2011年10月30日新闻中心的首页[4],“公安部指挥破获网络吸贩毒案查获万人”这一则新闻的时间是10月30日7时08分,而“江西河南安徽分别选举省委书记”这则新闻的时间为10月30日22时13分,按照时间顺序,很明显“江西河南安徽分别选举省委书记”这则新闻应该排在“公安部指挥破获网络吸贩毒案查获万人”这则新闻的后面,事实上却是恰好相反。另外,在网络新闻报道中不仅单则新闻经常采用打乱时间顺序的倒金字塔结构,而且其对新闻事件的系列报道在整体上也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在网络新闻专题或者新闻网站中,往往是最近的事实报道排在最前面,最早发生的事情放在最后面。如新浪“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专题[3]中的“最新消息”一栏,就是如此。

三、网络新闻叙述时间转向之影响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得新闻信息的全能化平台,同时它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其一,时间认知结构的拼贴化。时间的认知方式揭示了整个社会及其组成社会的各阶级、群体和个人的许多根本趋向。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往往导致人们产生新的时间认知方式。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出现了三种时间观念: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和以网络时间为代表的媒介时间。自然时间呈循环结构,影响人类的时间最为久远,不仅原始社会的人们对时间和日历只有一些极其简单、模糊的理解,就连二三百年前大多数文明社会的人们,也总把时间看做自然的循环。钟表时间呈线性结构,而媒介时间则又创造了新的时间结构,它建立在循环时间、线性时间的基础之上呈点状,散乱且没有持续性。钟表时间在自然时间的基础上,对时间进行切割和压缩,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生代传媒更是把对时间的切割与压缩推到极致,其内容被细分至支离破碎。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在各个细分板块中随意穿行,直接造成了时间运动的无序化。同时,由于新闻网站的内容安排并非按照正常时序排列,因而各个链接之间的连续性被进一步打乱,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各种时间的混合体创造出了一种“时间拼贴”,各种类型的时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并存,没有开端、没有结尾,更没有秩序。媒介时间的这种拼贴结构,给人们的时间认知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时间分配与使用方式,并使得我们的认知结构也呈拼贴状态。

其二,时间消费的零散化。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们正在从时间过剩阶段转变到时间匮乏阶段。电话、电脑和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出现和交通的发达,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并迫使人们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更多的事务上。人们开始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即使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情况下,时间也不会停止其脚步,因此,人们想方设法节省时间,合理分配利用时间。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迎合了人们新的时间利用的需求,力图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碎片化内容。屏幕上、网页上的事件往往缺少真实事件所具备的持续性,不断涌现,又不断消失,一方面,给新涌现的事件提供空间,另一方面,给社会大众制造了焦虑感,刺激了媒介消费者的媒介消费欲望。人们开始试图在同一段时间里做更多不同的事情,或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某项特定活动。这种时间的使用模式其实是将有限时间分配至更多的不同领域,而失去的则是对一件事情持续的关注。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丧失对时间的持续整体感。

其三,时间使用的实时性。在当代社会,人们关心未来,并且内心充满了不安。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媒体把握现在与未来,跟以前相比,人们更加关注媒体和更多的消费媒介产品。媒介产业出于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盈利的需要,更加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媒介时间带来的“瞬时时间感”加剧了人们对事物“实时满足”的需求,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心理期待:既然网络等当代传播媒介能以最快的速度提品,那么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可不可以呢?在自然时间的农业社会,我们通过长期劳作和等待获得收获;在钟表时间的工业社会,我们以小时、天、月来计算工资、收入;而在媒介时间的信息社会,实行周薪制或工资一日一结是个很大的诱惑,分期付款的盛行也凸显了人们早点实现愿望的迫切性。总之,媒介时间是消灭等待、提早实现愿望的时间。在这个关注当下的实时性时代,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今天才是焦点。(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聂志腾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中文系 编选:)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网络新闻叙事研究”(项目编号:09C92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145.

[2]http://sports.qq.com/isocce/England.htm.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除了这些理论体系之外,还有板块结构模式、一分为二体系的结构模式、以新闻活动范畴作为红线的理论结构模式和不大追求体系结构模式等,因为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2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韦尔模式,新闻传播的过程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依次分为5个传播阶段。即传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传播效果。那么在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传播规律都可以通过这5个要素表现出来。

2.1传播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在传播者这个要素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开放,人人参与的媒体,网络新闻三大主传播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新闻单位和个人。虚拟世界中真实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部门执行的对新闻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闻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2.2信息

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使广大的新闻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方便和迅速,内容也更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体验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媒体不仅仅为其广大受众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时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网络时代里,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2.3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特征是广容、实时、交互、多媒体化。那么网络作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其特点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营造强烈新闻视觉听觉冲击,充分运用FLASH动画音频视频等多角度的多媒体技术,激起受众参与意识;双向流动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孤立状态,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闻时间及时、实时、全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闻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热点时事新闻动态。

2.4 接收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接收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大众传播有向小众传播的趋势转变。新闻接收者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它同时也可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各种个性小众网站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兴趣点上达到共识,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产生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2.5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民主观念产生改变之后,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式也需要得到改进。网络新闻给广大受众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和宣传,它同时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种情况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时候的新闻传播就要善于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抓住广大网民的心进行有效宣传。

3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内容

从网络的角度单独来考量的话,我国的网络新闻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1994年~1999年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的发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荣期。每一个时期下的网络新闻理论研究都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主要探究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内容,以便为之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做基础。

3.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对外国学者学术研究进行翻译,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吸收和融会贯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保罗莱文森(美)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罗兰・德・沃尔克的《网络新闻导论》等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下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开阔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其次是国内相关专家对自身领域的拓展研究。钟瑛的《网络传播伦理》、巢乃鹏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和秦州的《网络客文化》等都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结合了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对于解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 新闻理论研究的舆情监测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就必定离不开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管理分析。刘毅说网络舆情是指人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总和体现。王来华则认为所谓的网络舆情既网民对于社会的政治态度。当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之,认识和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实质问题,是网络时代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广泛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学术领域也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知识传导空间,在接收的途径、方式方法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扩展。那么,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4.1 新闻来源渠道向多样化扩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来源于专门的新闻记者等专业人士,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很难或者无法为大众所知,而新闻的来源也比较局限。如今,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各类新闻娱乐网站的兴起,随时随地的新闻动态,只要连接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都可看到。拿前段时间的温州动车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闻来源和结果统计毕竟有限,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距离和空间的局限,事故在发生的一瞬间也不可能全程直击。而网上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位由当地居民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则还原了新闻瞬间。

4.2 理论研究以中国为根基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学术领域文化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把立场站坚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走的更远。科学原则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紧靠“中国”这个实事,才能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新闻理论体系。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要善于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想要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备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文胸怀和原创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只能积极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研究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我国虽然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阶段,但是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里,进入“后新闻业”的时代。这个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对于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文化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总结和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同时也具有人文的胸怀和原创精神的理念意识。

5 结论

新闻传播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它将具有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加与时俱进的来有效指引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J].今传媒,2009(4).

[2]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新步伐[J].当代传播,2007(5).

[3]杨保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J].当代传播,2011(2).

[4]李芳.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改革――试探中国的新闻理论沿革[J].才智,2009(28).

第3篇

报纸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整合之后,为新闻评论在网络上开辟了一块新阵地,成为报纸新闻评论的有效补充,而网络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并不存在优劣之分,而是扬各自优势,避各自短处,互补互动,实现了新闻评论的双声道运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报刊电子化与网络报刊化。将传统报刊的新闻评论内容展示于网络媒介,突破报刊媒介发行的地域限制,将传播范围最大化和效果化,让异地、异域的受众通过网络媒介也能了解其内容,形成向外辐射的影响趋势。同时,传统媒介可以从网络中发现新闻评论的议题,对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讨论话题、各种言论进行筛选、修正,提炼成可以在报纸上展现的新闻评论。从当前网络媒介的受众群体来看,不如报纸媒介的分布层面那么宽泛,借助报纸媒介的传播能够让精彩的声音得到更多层次的传播。

网络充分利用报刊资源。报纸媒介中新闻报道和评论可以成为网络新闻评论的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以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为例,观点频道中以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为资源的栏目就有“报系观点”、“媒介言论”、“观点碰撞”等栏目,其中“观点碰撞”以新闻事件的点击、各方媒介评说链接、编辑留言和网友发表感言为主要框架,通过对热点和焦点新闻事件的抛出,将传统媒介,主要是纸质媒介的评论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论氛围和互动环境。

报刊与网络的联合行动。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联动配合评论,使多种媒介的评论能够相呼应,形成多层次、大范围的言论交流。可以是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不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合作。传统媒介或网络媒介对其新闻事件的评论价值先作出判断,然后,在各自的媒介上展开评论,不仅在报纸媒介中请专家学者针对新闻事实发表个性化、独到的看法和意见,而且在网络媒介开辟专栏,让专家学者在网络媒介上与受众交流讨论,并且,报纸媒介还可以选取专家学者与网友们精彩的对话刊登。这种多媒介的大范围合作,一方面体现出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媒介之间的评论联动,也容易形成有规模和气势的评论效应。

广播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报刊是视觉媒介,人们通过视觉来阅读;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介;互联网也是需要视觉感官的媒介。然而,只有广播,诉诸单一的听觉信号,是属于一种非视觉的媒介。广播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收实体经济便宜、接收方式简单和内容涵盖丰富等特点,为其扩展受众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网络媒介的迅速成长,广播媒介的对应政策同纸质媒介一样,选择了与网络媒介互动和结合,将自身所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和新手段扩大新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两种:

广播的网络版。这是传统广播在网络媒介上进行的延伸,拓展了自身新的发展空间,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了网络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使声音介质文字化、视觉化、形象化,打破了传统广播以声音为主要载体,以听觉为唯一感知渠道的形式。传统广播的传播在时间流程进行中播出,限定了受众该什么时候接收和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并要求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与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网络媒介在信息上的传播模式恰好与广播相反,体现异步性,通过存储信息的方式让人们在可能的任何时间来消费和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网络媒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仅有声音而无图的缺憾。例如,中国广播网(省略),在该网站中提供了在线直播、网上点播和宽带视听等服务,通过直播或点播方式来收听节目。直播是广播电台实际播出广播节目的互联网传播形式。点播则将节目做成一个个片段,受众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关心的片段收听。

网络化广播。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播,这种形式跳出了传统广播的模式,真正发挥了新媒介广播的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除了在内容影像化方面努力争取着自己的市场,在音视频内容开拓方面也有了发展。

传统广播的传者与受众界限分明,而广播与网络媒介结合后,传者与受众从原来点对点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受众的参与反馈的面和度有所提高。网络化广播的播出不照搬传统广播的新媒介形式,网络媒介电台主持人充分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在节目中提供短信评论、短信调查、论坛发帖、热线电话等多种结合方式说新闻,交流谈话,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网络广播集纳和享用传统媒介新闻资源,开展与传统广播电台的合作。网络媒介中的在线广播发展也为网络媒介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宁波网“天一网络电台”,发挥广播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各自优势,是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视听结合的评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广播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和字幕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及解说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化和感知的多通道,使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容易消除人们对被评论事件和人物认知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评论的内容。网络媒介可以单独或综合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类信息,配备相关的图文背景关联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评论资源,为电视新闻评论超越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视与网络媒介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电视的网络版。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电视媒介在网络媒介上设立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的网站,提供电视节目的在线点播,从网络媒介向电视媒介转变。这类网站往往是对电视台节目的一种补充,可以是电视媒介的电子版,将自己或相关媒介上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内容照搬到互联网上,将网络媒介的多种服务功能融入其中。如北京电视台的网络电视频道(省略)和深圳电视台的网络直播中心等。还有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网络电视网站,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将电视台搬到互联网上,在线收看电视频道。如最近建立的“中国网络电视”网站(省略),正处于探索阶段,节目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真正的电视相比,但这毕竟是媒介结合的新形态。①手机电视上的新闻评论因容量有限,则要求短小精悍。②

互动电视。这种方式使电视实现网络化功能,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易用性,且能保证画面的效果。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体育信息频道,主要提供体育比赛和另外一些相关信息的服务,观众在看一场体育比赛时,可以使用遥控器显示出一个选择控制菜单,进行分段收看和比赛的一些相关信息,比如赛事背景、选手介绍、相关评论等的选择,使观众全方位了解这场比赛的所有信息。2004年11月17日,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网通“天天在线”宽带门户网站上开播一档网络电视互动直播栏目“说给女人听”,这档宽带电视“互动秀”节目的观众可通过宽带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与杨澜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秀”是目前国际网络电视流行的一种直播形式,基于宽带网络,受众通过网络留言、电话和短信等方式提问,专家通过视频现场或远程连线即时交流解答。这种方式的结合,使电视媒介具有了很多网络媒介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介,克服了许多电视媒介先天的不足之处,这也是电视今后与网络媒介竞合的一种方式。③

电视利用网络媒介覆盖广的优势,快速拓展电视传播的新空间。网络媒介的应用增强了电视媒介的互动性。受众的互动行为延伸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前前后后,受众的随时参与成为可能。这使新闻评论的题材内容更加切合受众的实际需要,体现出受众的主动性和传播的双方互动性。

注 释:

①冷冶夫:《网络媒介对电视媒介的冲击》,人民网《学术研究》,

②殷俊:《博弈手机电视――1.渠道:探求合作共赢之道;2.内容:战略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7(7)。

③殷俊:《跨媒介经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4篇

1物理层面

物理层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损坏而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物理层面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物理层面的安全屏障主要有:(1)建立灾备中心。中心平台包括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和监控中心。数据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与数据中心不同物理地址的灾备中心是数据中心的备份。目前,通过远程磁带备份系统,每天将数据中心内的数据备份到灾备中心磁带库,并将磁带转移到其它地点。最大限度在24小时之内恢复受损数据。二期建设将在灾备中心建立与数据中心相同的网络平台,实现数据中心的应用级灾备。(2)设备和线路冗余配置。为了防止数据中心所有设备和网络的单点故障导致服务中断,在平台和网络的设计上采用完全冗余的配置。一是中心平台所有的核心设备均采用两台或多台双机冗余热备和负载均衡机制。二是在线路上,采用一主一备网络连接,“省-市地”主干网以覆盖全省各市地的电子政务网为主,以基于互联网的10M光纤为备份,所有连接节点均有两个以上的路由连接数据中心。(3)完善机房环境。中心平台和各市地的中心节点机房建设均按国家A级机房标准规划,基本设施包括:多路互投供电和不间断电源UPS,六面体屏蔽,防雷、防静电、防盗、防火、防水、防尘等系统,温度和湿度控制系统。同时建立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有利地保障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2网络层面

计算机网络互联在大大扩展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同时,也将其自身暴露在更多危险攻击之下。信息系统也同样承担着非法接入、非法访问、病毒传播等风险。网络层面的安全屏障主要有:(1)路由策略。由于信息系统的网络大部线路是基于公网的VPN通道,因此在出口处的VPN设备必然要与公网连接,为防止来自公网的非法访问,内网用户的IP地址使用了RFC1918所定义的私有网络地址,这种地址外部用户不能够直接访问,同时连接外网的VPN设备也不把到公网的路由广播到内部网络。这样可以保证内网用户和外网用户双方都无法直接互相访问。(2)防火墙访问控制。在中心平台和每个地市中心节点都安装了一台做访问控制的防火墙,这台防火墙只允许内部数据通过,任何内外之间的直接访问都会被防火墙所隔离,有效的防止了外部非法访问。(3)多层面用户身份认证。在网络上用户的合法性和该用户拥有的合法权限均通过多个层面的身份认证系统来确认,这些认证包括VPN密钥认证、Radius身份认证、终端设备和数字密钥身份认证、业务系统登录认证等。如果黑客想要冒充合法用户进入时,由于没有密钥口令,连接请求将会被拒绝。网络最终要做到每个用户在信息中心登记后分配给其单独的用户名和口令,并定期更新口令。为了加强对用户的身份认证,还在应用层上对用户所持有的数字密钥进行验证,只有各方面信息完全吻合的用户才能被认定为合法用户,授予登录访问权限。而且因采用分层管理,合法用户也无法访问到与其无关的服务内容。(4)使用访问列表控制非法连接。访问控制列表是应用在路由器接口的指令列表,这些指令列表可以控制路由器的数据接收。通过灵活地增加访问控制列表,可以过滤流入和流出路由器接口的数据包。(5)设置网络防病毒系统。在系统中部署了网络防病毒软件,在省数据中心设置了一台防病毒根服务器,在各地市中心设置防病毒分支服务器。网络管理员只要定期升级根服务器,全省的防病毒软件客户端就可以通过分支的防病毒服务器随时自动进行升级。(6)通过访问控制隔断病毒传播途径。多数病毒的传播途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当某种病毒流传时,根据其网络传播特点,在网络路由转发设备上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列表,就可将病毒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来处理,而不会大面积传播。

3应用层面和数据层面

应用和数据两个层面的风险主要有:非法用户(入侵者)对网络进行探测扫描、通过攻击程序对应用层主机的漏洞进行攻击、使服务器超负荷工作以至拒绝服务甚至系统瘫痪。由于系统采用的是基于公网的VPN技术,信息需要通过公网传输,在公网上,信息有可能会被人截获,造成信息泄漏或数据被修改后再发送,从而造成数据破坏。用于数据层面的屏障主要有:(1)在通过公网建立VPN连接时,所有传输数据都经过加密,以防止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2)防止非法用户进入并攻击系统。首先是防止非法用户连接到内部网络,具体措施已在前面网络层面论述。而对已经连接到内部网络中的非法用户,要防止其对服务器进行攻击。解决此问题的措施主要有:①对关键服务器采用负载均衡交换机进行端口映射。负载均衡交换机对访问没有进行映射端口的数据包直接丢弃,使针对服务器的端口扫描和漏洞攻击无效,使非法用户无法远程对服务器进行直接访问,也就不能发起直接攻击;②入侵检测系统随时对入侵行为进行报警和记录。在数据中心和各地市中心都配置了入侵检测系统,随时监控着网络上的数据流量,检测到攻击特征的数据后立即告警,以便迅速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同时也为事后审核及追查攻击源头提供参考;③使用漏洞扫描系统进行主动的安全防护。信息中心配备了便携式的漏洞扫描系统,由管理员根据需要不定期的扫描系统内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漏洞,通过自身的主动监测,发现系统漏洞并及时弥补,对网络入侵做到防范于未然,同时建立系统安全报告,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状况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4结束语

第5篇

——兼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需求

栾轶玫

一、中、英文摘要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 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1] 参见:雷跃捷、辛欣著《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16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第6篇

技术可行性主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开发爱心小屋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已经非常普及,没有任何问题;对于软件技术方面,现在的网站开发技术也非常成熟,对于本系统的技术要求比较简单,因此软件技术方面也是可行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的经济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硬件以及普及,价格相对较便宜。而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技术也已成熟,并无高端技术存在。因此,爱心小屋信息系统在造福社会的同时,并不会存在太大的经济问题。社会可行性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会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在网上进行购物、物品交换以及免费领取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网上免费领取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免去了进爱心小屋领取物品的那一份尴尬。因此,爱心小屋信息系统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信息平台,其社会价值非常高。

2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网络技术的爱心小屋信息系统是以现有的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满足网络上献爱心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广域范围内的爱心捐赠与爱心接收。根据实际要求,爱心小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注册与登陆功能模块、个人物品上传功能模块、物品查询功能模块、物品领取功能模块。注册与登录功能该功能用于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给每个注册用户分配账号,账号一旦注册成功不得修改,用户的账号为注册的邮箱地址,每个邮箱能且只能注册一次。注册时用户需要提供邮箱、登陆密码、昵称、性别等主要信息,以及一些可选的附加信息,如职业、联系方式等。注册完毕可用邮箱与密码进行登陆。上传个人物品功能该功能用于用户将自己打算捐赠的物品上传到网上。上传时用户根据实际情况上传物品的相关信息,如上传物品的照片,填写物品的名称、新旧状况、领取地点等,此外用户还需要根据捐献物品的类型选择正确的分类以方便物品领取则查询。物品查询与领取功能物品查询与领取功能主要用于爱心物品接收者,所有用户都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找到物品后联系捐献人,领取物品。

3数据库设计

关于爱心小屋系统的数据库本文选用MySql数据库。Mysql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已被oracle公司收购,在oracle公司的资助下,MySql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MySql拥有成本低、体积小、速度快等特点,因此本文选用MySql作为爱心小屋系统的数据库。本心小屋功能简单,数据库主要包括表有:管理员表、用户信息表、商品信息表等、物品领取表等。

4系统实现技术介绍

第7篇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网络无可争议地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新闻媒体陆续有了自己的电子版,从1998年起,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商业网站异军突起并且开始涉足新闻业务。“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让国内的商业网站在1998年年底迅速整合,一些网站例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这些门户网站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像新闻网站一样,新闻和评论也成为这些门户网站必要的构成因素。然而,只有少数新闻网站有自己的记者,大部分网站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是依托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写新闻的能力,在网站上刊载的新闻是编辑从传统新闻媒体的数据库里面选择编辑的。除了一些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超越传统媒体以外,在新闻传播这一块,网络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网络新闻评吃却可以成为网络媒体建立网站的品牌,扩大网站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网络具有一些特性使得网络评论可以迅速发展。

首先,网络本身的特性使得受众发表自己的意见非常便捷,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而这最能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其次,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增速很快。1997年中国的网络用户约70万,1998年约210万,1999年约400万,人――最初的新闻统治者魔术师――从记号和图形进化到文字――使用文字后的情报搜集法。第三,原始公告形态的演变:口头――文字、记号、记标(包括肉体记号、地图和狩猎报告的记号、年代记、文件和书信的记号、利用物体本身的公告法等)。第四,原始时代通信方法的演变:听觉通信――视觉通信(包括动作信号,烽火信号、烟信号、毛毡信号等)――动物通信(如鸽、鹰、犬等)。《综合新闻学》的第三卷第七章专门探讨了“现代的高速度通信机关”,分别介绍了电报电话、摄影技术、 2000年约1000万,据2003年7月21日新闻联播报道网络用户已达到6800万。而且,特别是在城市,电脑的普及率也在上升,个人用机和家庭用机的数量迅速增长;还有网络速度的增加,这些都促使上网人数的增加。上网看新闻也已经成了很多网络用户每天的必备功课,点击新闻的同时,很方便地可以发表评论。

再者,网络隐蔽性很强,自由度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任何人都不可能主宰整个网络,受众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权平等,知晓权平等,受众受暗示的可能性小。受众将可能不受到组织机构“议程设置”的强力控制和影响,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网上拉出自己喜欢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意见。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在网站上存在形式多表现为三种:新闻即时跟帖评论,这是网络评论中最具有特色的,它反应迅速,一般短小精悍;新闻论坛评论即BBS上面的新闻评论,论坛中的评论具有选题广泛的特点,下面一般还设有子论坛,受众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进入;网页新闻评论,这种评论就是一个标题链接着载有篇幅较长的署名评论的WEB页面,一般是针对一条新闻所发评论。

根据帖子的来源还可以做以下归类,一种是网站转载报纸或者其他媒体上面的评论,其二就是代表网站观点并且由专人撰写在网站上发表的评论,第三种就是网友的署名评论和匿名的一句话评论、跟帖。

三、网络新闻评论样本的具体分析

由于新闻同质化竞争激烈,所以不管是传统媒体的网站还是商业门户网站,它们都力图在新闻评沦上做出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取得竞争优势。这里,笔者选取新闻网站中的人民网,商业网站中的新浪网做一下比较分析。

人民网是公认的网络新闻评论做得最好的网站。人民网不仅仅是从民日报》的网络版,它在评论方面有重要的拓展,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大大弥补了报纸的劣势。上述的三种网络评论的形式人民网全部具有,而且网页新闻评论是人民网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人民网的评论来源比较多,在新闻中心的页面上有《媒体视点》,它是把当天国内报纸上面比较重要、论述有力的新闻评论载到网上,使受众可以方便地检索到各地报纸的评论文章;还有网友来稿和代表网站观点的时评。人民网上的网络评沦有以下几个栏目:《人民时评》、《网友说话》、《网友之声》、《网友交锋区》、《强国论坛》。

《人民时评》是署名评论,每天都有两篇来自人民网的时事评论,或关政治或关财经。《人民时评》是代表人民网的观点,是由评论员或者编辑所发,在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民网还邀请有关专家来发评沦,帮助受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看清问题的本质。

《强国论坛》是人民网在1999年5月 8日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南斯拉夫大使馆而开设的“抗议北约暴行论坛”, 9日下午4时正式推出,一个月内帖子达到9万多条,网友的话题逐渐转为爱国,所以人民网适时地改为《强国论坛》,于6月19日晚9时推出,迄今已有5周年。《强国论坛》为网友开辟了一个抒发自己观点的园地,在论坛中议题很广泛,有些是最近的新闻,有些则是社会现象,既有版主发起的讨论,也有网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在《深人讨论区》里面,大部分帖子言简意赅,很有见地。

新浪网是商业网站,它本身没有采写新闻的权利,它所载新闻来自其他权威的新闻网站或者是从各地有分量的报纸上转载,大多数的新闻可信度比较高,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受众,由此,新闻评论也得到了发展。新浪网的评论―般有两类,一类是新浪网转载的报纸上面的时评,打开新浪网的新闻中心的页面的左边有个栏目是《评论》,选取当天报纸上的评论做了链接。比如对于“湖南嘉禾事件”新浪网就选取了《大众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所发评论,后面还跟有网友的看法,一粪是网友所发议论。第二类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新闻即时跟帖评论和BBS上面的评论。新浪网的即时跟帖是最多的,比如“美国虐俘事件”在短短的几天内就达到了33517条,而且新浪网每天有热门评论排行榜,反映了

粗略地看,人民网是网评质量最高的网站,新浪是网评数量最多的网站,并可以看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评论各有特色。商业网站没有专门的采访队伍,但是它的新闻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坚持受众为本的观点,而且门户网站不受地域限制,新闻能够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评论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但缺乏深入的评论。新闻网站是依托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网站的新闻只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新闻可读性比不上门户网站,但是新闻网站的优势就是他们有意识地在新闻评论方面开拓新局面,做出自己的精品栏目,吸引受众。新闻网站拥有资源优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能够在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上有所突破,影响受众。

四、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积极因素

工网络新闻评论近两年迅速壮大,在些重大事件中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尤其是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和“孙志刚事件”中,众多的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对营造新闻舆论起到了很大作用,促使了问题的解决。这几年,网络评论有了很大进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评论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①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受众的数目虽然增长迅速,但受众人数仍然比较少。

②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得网络评论良蒸不吝.成为它的一处软肋。在新闻论坛和新闻即时跟帖中,由于网络的隐蔽性,有些网友不顾道德在网上发表;一些非理性、不负责任的信息,有些甚至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在新闻后面的即时跟帖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第8篇

1.1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新的阶段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国家的有关部门以及各级的电力企业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有着很高的重视度,故此在2002年国家经贸委制定了相关的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次年,将国家电力信息网络安全运行归入到电力安全生产的管理范畴,并将其纳入电力安全生产的体系。在网络的安全技术措施方面,电力信息部门在国家信息安全防护框架下,在2002年开始了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示范工程,针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已经是近些年的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诸多的电力企业在网络身份认证以及防病毒、攻击方面得到了加强,各电力单位也有了不同等级以及种类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

1.2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当前面临的风险分析

在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可分为网络设备风险以及网络中信息风险两个层面。在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并非是单点安全,它所指的是在整个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整体安全,这就涵盖着管理以及技术两方面。在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物理安全风险方面主要就是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中的设备以及服务器和用户端计算机等这些设备,在物理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有火灾以及雷电等,这些风险会使得电力信息网络突然中断或者系统发生瘫痪等。在网络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有电力实时系统安全风险以及网络体系结构安全风险和网络通信协议安全风险。在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就是操作系统安全风险和数据库安全风险以及病毒危害风险、黑客入侵风险。应用安全风险方面就是身份认证和授权控制安全风险,信息传输完整性风险,信息传输机密性以及不可抵赖性风险。在管理上的安全风险主要就是责权不明以及管理的混乱,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操作性不强,网络管理员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缺乏对网络可控性和可审查性。

2当前我国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2.1当前我国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现状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就是电力企业的员工在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最为突出的就是用户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系统登陆口令比较的简单,有的甚至是将账号以及密码借给他人使用,对电力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管理不理性,这些方面对信息网络安全都有着比较大的威胁。另外,就是电力企业员工多网络长时间的占用,从而大量的消耗了网络资源,从而给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通信增加了负担,这对电力系统内部的网络通信效率有了很大的影响,有的由于对网页的浏览以及使用了优盘致使一些网络病毒在信息网络中大肆的传播,从而给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再者就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的规范,由于种种因素使得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规范还没有得到统一完善的建立。还有就是在和电力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方面的建设还没有完善,在电力系统当中的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了诸多的领域,在管理以及经营和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已经是愈来愈多,但实际的安全技术和策略等应对措施比较的缺乏。还有就是信息网络硬件系统不牢固,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虽然互联网的硬件系统已经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都具备,但依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脆弱性,硬件故障对信息的传输会造成不安全的威胁以及信息失真。

2.2针对我国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现状的应对策略

在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采取防范措施时,要能够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对电力企业人员在信息安全网络的意识上得到加强,对员工在信息网络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进行强化,要能够让电力企业的员工通过教育培训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要能够对相关的要求规定严格的遵守。另外,就是要创建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防护骨架,要能够将其和电力工业特色、企业电脑信息技术的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从而来创建电力新提案权体系的防护骨架,还要能够根据信息业务的功能,把电力信息系统分成不同的层面,也就是信息网络安全自动化系统以及生产管理系统和电力信息管理系统,这样能够循序渐进有规律的对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再者就是对安全管理的强化,首先在网络的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网络设备的安全管理要能够将分区防御以及双网双机得以实现,进而再建立多层防御以及登记防御的体系,对信息网络的数据要做好检测和控制工作,并要能够对网络的访问加以严格控制,要进行实施入侵防护措施,在网络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对网络的性能要进行及时的检测,从而使得网络的安全运行得以保证,在电力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要进行加密处理,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针对敏感性的数据信息要设置复杂的保密方式,防止非法的侦听和盗取信息数据。另外还可以通过防火墙的隔离措施进行对非法网络入侵问题进行防范,安装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服务器核心防护系统,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的监控,这样能够使得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事故得以较低。为能够有效的将电力企业的生产控制区安全得以保障,通过在生产控制区以及外部网络汇接点上架设网络隔离设备,能够将生产控制区的安全得以有效的保障,网络隔离设备能够在不影响电力系统的状况下,把生产控制系统的数据单向发到与之相连的MIS网络或者是其它的业务系统当中,能够将一些网络入侵以及病毒的攻击等得以有效的隔离,这样就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营有了保障。最后在信道安全方面进行采取相关的手段也能够对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在跨广域网的安全措施方面可通过MPLSVPN将多种业务进行隔离,这样能够保证各种业务间的安全性和独立性,为能够使得各电力部门的网络正常的运行,将MPLS进行引入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能够实现电力调度等生产控制业务在跨广域网时的安全防护。

3结语

第9篇

路径查询功能提供某地到某地的路径规划查询,可查询两点间直线距离和交通距离,其中交通路径可规划出最短距离和最佳行车路线。此外,提供城市交通服务,譬如:公交车、地铁的换程地,换乘车次,距离站点距离等。

2面积测量

面积测量是在给定地图上测量长度和面积,可调用Open-layers接口实现模块功能。调度指挥在地图上可建立坐标点,并标注坐标点名称和简介,通过标准历史记录快速定位到标注所在位置,便于对车队、团队等的指挥。该模块可利用无线网络和GPS实现地理信息、地理位置实时监控。综合查询综合查询模块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多想模块共同表达的方式,便于用户调用多种数据表进行关键词筛选,有助于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数据库设计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存储于ArcSDE对应的RDBMS中并且组织和存取使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来实现。

3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功能实现

3.1地图浏览

地图浏览功能可根据用户需要放大或者缩小地图显示范围,地图浏览功能实现代码如表1所示。

3.2最短路径查询

最短路径查询功能是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或者是最佳路径的分析算法,其在交通指挥、GPS导航方面具有良好应用。最短路径查询算法:(1)求出已知两点(X1,Y1)和(X2,Y2)所在的道路节点标识码JID或中心线段标识码EID、用中心线段长度的百分比表示EPOS(中心线段具置)。(2)确定所用权值w,权值类型为距离、行驶时间、速度或组合权值,如选定为组合权值,则值依据情况动态生成。(3)根据中心线段标识码EID或道路节点标识码JID、EPOS(中心线段位置)计算已知两点之间相对应的最短(最佳)路径所需要经过的道路节点标识码JID(i=1,…,L;L为路径经过节点数)和中心线段标识码EID,(j=1,…,D;D为路径经过的中心线段数)。(4)通过EID、JID、JID、EP0S、EID计算各中心线段上的权值也就是指消耗,同时把对应的路口和路段名称在道路几何网络中进行查询。(5)报告反馈和显示分析后的结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