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2:14:12
导语:在校内实习自我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 相关概念界定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育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要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教育实习现存的五大问题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必要前提。只有不断调节和改革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1 教育实习的内涵、特征
1.1 相关概念界定
《辞海》把教育实习定义成:“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实习的解释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教育实习的特点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目标性:实习教师要尽可能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实用性:融入教学实际,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系统性:教育实习活动必须系统化,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明晰的计划。评价性:通过教育实习,实习教师能够评价自我职业素质,如:专业知识、身心状况。
2 教育实习现存问题
2.1 实习方式不合理,成效低下
按照惯例,多数师范院校采用终结性办法,把教育实习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也就是说,第八学期。最后一学期的负担过重,包含教育见习、动员大会、说课、备课和试讲等。这种方式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极其低下。
2.2 时间太短,太过仓促
依照传统,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到8周。对实习教师而言,时间太短,无法深入此次经历学习。实习过程仅限于常规项目,诸如听课、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然而,对其他实用如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涉及甚微。实际上,真正参与实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这势必对实习成效产生消极影响。
2.3 师范课程陈旧,教学基本功薄弱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与中学真实情境脱节,不适应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以理论而非实用方法和技能为主。这导致实习教师所学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教学基本功薄弱。
2.4 实习基地匮乏,利用率低
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教育实习施加了巨大压力。准毕业生教育实习扎堆、缺乏双赢政策规范,很多高校实习基地匮乏。
与此同时,尽管部分高师院校确实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基地利用率极其低下。
2.5 评价方式欠科学、不严谨
教育实习结束后,准毕业生剩余在校时间仅约两周。在此期间,导师多忙于上课及各项毕业事宜安排,无暇给予实习教师严谨、科学、客观的成绩与评价。几种常见的笼统评价有:模板化评语、各班均等分配名额等。
3 相应处理策略
3.1 更新实习观念,改革实习模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等师范教师和学生都应更新陈旧实习观念,树立“实用、有效、合作、兼容”的新型教育实习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节自身行为。
3.2 师范课程结构重组
除传统理论课程“老三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外,应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引起重视,开设与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组织相关科目,举办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程内容。
3.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的联系沟通,可以举行导师与校长教学研讨会。如必要,高校可选拔品学兼优生去偏远乡镇志愿支教。
3.4 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
为明确规范各个实习参与主体的职责义务,根据美国教育实习经验,制定综合、完备的教育实习手册,包括三大部分。
(1)实习简介:核心理念、实习安排注意事项、重要联系方式信息。
(2)主要参与主体:校内导师(高等师范院校内)职责、实习教师与校外导师关系处理的建议、实习教师成绩评定细则。实习教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义及预期目标、实习教师的行为准则、需要承担的任务(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分析与设计、课堂过程控制及课后反思)。校外导师(合作中小学内)职责、日常工作计划、培养促进实习教师的技巧及实习成绩考核细则。
(3)支撑材料:课堂管理资源:各班名单、学生情况简介、成绩单和其他档案材料。教学参考材料:教学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配套课件(学生双语报)以及实用网络资源。教案、学案、反思报告: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学生学案、课后反思报告。
3.5 建立科学、严谨的实习评价机制
亟待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此项系统应涵盖实习教师自我鉴定、校内导师评价和合作教师、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为使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可以鼓励实习教师试讲公开课,以此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形式。
结语:总而言之,教育实习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综合性强。要推进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教育实习现存的五大问题是采取相应策略的必要前提。只有不断调节和改革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顶岗实习;实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等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而顶岗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的转变、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经,也是系统提高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实习工作的全过程管理,重视实习效果评价,细化实习的每个环节,规范管理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意义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近年来众多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虽在持续开展,但拓展范围仍然受限。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市场营N专业的顶岗实习相对成熟,但财务管理专业较难找到对口的岗位实习,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岗位不对口,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低;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到位,很难进行全过程管理,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只是口号,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能保持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不多;在校学生大都自我期望值很高,导致实习后心理落差大,很多学生觉得通过实习学不到东西、工作辛苦、待遇差、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等,集中实习难以进行下去,最终变成分散实习,进而加大管理难度;学校只是注重集中实习这种形式,而忽略实习的实际效果,主要是学生完成相关的实习手册、实习表格,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就证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习,不管学生是否达到实习目的。
以上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稳定性差,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而最终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学校、学生是顶岗实习三方利益主体,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目的,顶岗实习的效果如何,需要从三方利益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逐步建立每一方利益主体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顶岗实习实施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目前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所有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迎合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顶岗实习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使得顶岗实习发挥有效的作用,不但要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才能促使实习工作的顺畅推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差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最终会直接导致实习工作的整个评价过程出现一系列的困难。
(一)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作为评价载体,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
大多数学校在顶岗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总结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一般沿用通用的实习考核办法,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印象,甚至是对学生之前上课表现的印象草率评出成绩;尽管也有学校尝试采用答辩这种观察考核方法,但也因为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了解不全而使得所提问题与实习过程脱节,或者是所提问题仅仅流于形式,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也能回答,不可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定。
(二)缺少校外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
学生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最为了解,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没能让他们积极、有效参与进来。尽管一般实习考核表中都列有实习单位的评价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但大都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几句话,无法客观、完整、全面地衡量学生实习的成果。校内指导教师在评分时一般也不对这部分评语给予考虑,使得最终的实习评价缺失了重要意义,从而难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完整性。
(三)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学校指导教师往往较多地对学生是否到岗、考勤进行检查,没有认真和系统地分析这次实习任务的计划安排和实施、学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习效果只是针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评定,而忽略评价顶岗实习的其他两个主体。
三、优化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对策
我院在顶岗实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全过程管理,始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逐步制定出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可操作性强,使管理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可操作性,顶岗实习评价指标应注意量化,标准统一。根据往届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经验,我们尝试对学生实习效果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学生、学和实习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三方评价指标体系。学生顶岗实习自我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实习成效等五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出勤情况、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能融进企业的各项活动、实习材料完成情况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从职业素养、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团结协作态度、社会活动与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实习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学生纪律表现、工作责任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相处情况、参加实习单位活动等情况。三个方面的评价分别占比10%、40%、50%,成绩汇总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总成绩。
(二)分阶段进行过程考核
顶岗实习一般时间较长,因此管理难度较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应注重全过程管理,充分规范过程考核,将两个方面紧密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一般可分解为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过程管理要追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参与状态,认真做好记录,对顶岗实习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监管,确保准确、公正地进行效果评价。
关键词: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建设者的社会活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上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探索,积极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传统的生产实习一直采取由学校教师负责一切的群体式实习方式,即由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将学生带到实习地点,以参观学习及专题讲座为主[1]。随着企业性质发生改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量学生参观实习,实习出现经费不足、联系单位困难、内容安排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解决传统生产实习模式的诸多问题,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势在必行。
1.1 营造工程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实际上,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生产实习使理论学习从书本走向实践。当学生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才真正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实质性的了解。通过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感。所以,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营造工程环境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具有巨大的作用。
1.2 调动师生积极性,将实践落在实处
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既减轻了教师外出的压力,又可节省大量的旅差费,有助于缓解经费投入不足的压力,可将有限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实处,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将实践落在实处。
1.3 注重“学”“习”结合,突出实习效果
生产实习强调学习和实践,将其安排在校内,在组织和管理上更容易把握,实习效果更容易落实。校内生产实习内容的合理设置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注重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更容易进行针对性调整。校内实习基地仪器设备装置是非生产性的,学生可进行多次观看、接触和动手操作,方便学生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结方式,并能够从直观上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机理、作用进行判断[2],与校外实习相比,突出了实习效果。
2、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为了建成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教育部修购基金、学校教务处、国资处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联系并走访相关电子企业,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线,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于2009年在校内建设成包括“功能陶瓷元器件”、“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光纤光缆接续测试和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共3个产品生产线的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7台(件),共约3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子天平、行星式球磨机、滚筒球磨机、离心式造粒机、滚圆造粒机、压片机、烧结炉、烧银炉、通流测试仪、能量测试仪、粉末包封机等。每条生产线分为8道工序,每道工序可同时接受3名学生进行实习。该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于2009年开始对学院2006级本科生投入使用,可同时接受70-80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院每年本科生人数为320名至360名,可分五至六批开展实习。
2.1 校内生产实习内容
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亲自操作每道工序,从原材料着手制作出产品或半成品,并进行性能检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改变了学生到企业“只参观不动手”的传统教学方式。学院对于校内生产实习的内容和具体安排如表1至表4所示:
“光纤光缆接续测试”与“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并行开设,“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实训作为“光纤光缆接续测试”实训的补充。
2.2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使用情况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共接受学院三届合计1080名学生(见表5),生产实习基地为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 校内生产实习的管理
(1) 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机制
校内生产实习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除了完善实习内容,还要求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学院采取集中管理与具体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即“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生产实习的计划、时间、人员由学院教务办公室统一安排;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工序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验室纪律和要求,并负责学生的实习操作以及成绩评定;学生三人成组,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记录考勤情况以及小组间的沟通和协调。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仅确保了实习效果,又实现了实习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健全规范的实习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成绩考核仅仅根据学生参观后完成的实习报告评定,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成改变了这一情况。为科学考核实习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操作+报告”的综合表现评出生产实习的成绩,生产实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档,每档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2.4 校内生产实习的特色
自2009年开始,该实习基地承担了学院108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指导任务,同时还实现了基地资源共享,成为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方便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受到普遍欢迎。
(1) 促进本科教学
校内生产实习内容的设置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电子陶瓷工艺原理》、《薄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光纤技术》等课程为学院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校内生产实习的三条生产线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
(2) 推动科学研究
学院利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基地承担了功能陶瓷、压敏电阻器、光纤技术等科研项目,将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与学院科研紧密结合。其中2009年获批的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导热高透明激光陶瓷研究”、2010年获批的“ZnO压敏电阻器配方研究”、2011年获批的“热敏电阻器材料研究”、2012年获批的“高质量大尺寸激光陶瓷批量制备技术研究”均依托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开展调研获取相关经验和数据。
(3) 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实习基地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全面开放实习基地,鼓励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完成校内生产实习的同时,充当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生工程训练和科技竞赛的平台,提高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学院本科生在设计型实验及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星火杯”和“联建杯”等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
3、校内生产实习的效果
技术物理学院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突出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基地经过三年的运行,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生产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对电子产品的制作工艺等内容有了深刻认识,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特别是改革校内生产实习管理机制和成绩考核方式,使学生对生产实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创建为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与行业紧密合作,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在帮助学生了解会展行业的基础上,使学生热爱这项事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重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战能力培养。
我们的做法是:实行工学交替,分三阶段实施教学,将学生学习、实践、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三阶段教学法”与“实习三步曲”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实习工作中不仅锻炼自我,从中获益,还掌握了技能,职业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后续发展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二、创造良好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条件
1、建设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室
我们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从2002年开始,会展专业相继建立了美术基础实训室、广告摄影实训室、会展设计实训室、视觉艺术实训室(与动漫专业共享)、展台布置实训室和会展综合实训室共6个实训室,合计使用面积达1040平方米,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还不包括与其他专业共用的礼仪实训室)。目前已能满足教学需要。
2、建立紧密结合型的校外实训基地
我院会展专业现有校外实训基地11家。校企合作运行状态正常,合作特别好的有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和义乌小商品会展中心、杭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大型公司。
学院聘请各基地的业内专家和技能高手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老师。这些校外兼职教师在平时不定期地为学生进行知识讲座、专业指导,在实习期间则手把手地教,帮助在那儿顶岗实习的学生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我院专业实习计划的要求,每年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实习结束,实训基地单位还会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况、职业技能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与鉴定,对优秀的实习生,实训基地优先录用。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与中高级管理人员到我院开设有针对性的中、短期岗位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讲授,接受我院会展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双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实践操作课程我们请校外技能高手来指导,我们的专业老师也经常去企业(和平会展中心、佳德展览公司、宁波国展中心、义乌小商品会展中心等)、各地会展业协会(厦门、杭州、宁波等)担任业内培训专家。
学校和企业的这种紧密合作关系,既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教师。
三、突出仿真模拟和全真实习的实践教学
会展行业的专业能力,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为此,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扩大了实训课的比例,使实训课占了专业课教学的一半学时以上。提供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在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Photoshop、CorelDRAW和3Ds MAX)中,基本采取全程上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完成模拟实际的会展项目,使学生不出校门就感受到会展公司的工作气氛,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自荐材料。
1、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为平台的仿真训练
经过校内实训室的锤炼,在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会展组织能力的基础上,从首届毕业班开始我们每年都举办由学生唱主角的“学生自办展”。
2004年,首届学生自办展主要是“一会一展”。即指“首届会展与广告专业实习专题摄影展”与“第二届专业实习报告会”。展会期间安排了会展专题学术报告会。其他配套活动还有摄影作品评奖、最佳校外实训指导老师评选、名家摄影讲座等。
2005年的学生自办展以首届校园会展文化节的形式出现,主要活动内容为设计作品展、书画展、摄影展和陈国强学术报告会、校企合作洽谈会和学生实习报告会。2006年第二届校园会展文化节在前两届学生自办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拓展。如增加了解说员大赛、闭幕式文艺晚会等项目。3年来,学生自办展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主体展会内容由最初的“一会一展”做到了“三会三展”。
这些学生自办展都是由会展专业学生承办的,活动的组织策划、展品征集、LOGO与海报设计、资金筹措、新闻、展台设计与布置、开幕式、现场服务、展品评奖、展后评估等各项工作,都完全参照专业展会实际操作流程运作,因此专业特色十分突出。
“学会展,办会展”这一新生事物,引起了会展专业媒体和当地新闻媒体、业界和会展教育单位的高度关注,并纷纷对这一新的举措表示赞赏。特别是《国际商报》和《中国展览》、《中国会展》杂志均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
2、以校外实习为平台的全真训练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共有三次实习机会,分别是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及大三下学期。实习时间安排在办展旺季,恰逢企业最缺人手,对学生而言“忙”也是获取实践经验的最好机会。
学生的三次实习是一个逐渐进步上升的过程。第一次实习,是在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从实践中去认识会展,在实践中体验书本上所学到的原理,并尝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生在完成第一次实习之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回校后,根据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有目的地学习。学生的第二次实习,与第一次实习相比,已开始走向成熟。学生在第二次实习的阶段中,不但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进一步思考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不断地接受各种经验教训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丰富了实践经验。在这一阶段,已经有部分公司将我们的学生视同为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学生的第三次实习,与就业相衔接,其身份也几乎等同于企业的员工,因此也成为就业前的良好过渡。
会展企业对我院学生的实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05年下半年,在实习单位给学生所做的实习鉴定中成绩被评为优秀的学生要占实人数的67.8%。不少公司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就此有了初步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的意向。学生在外面实习的良好表现,也为学校打响了品牌。如在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有限公司会展中心实习的朱松浩同学,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为:“该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工作主动,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义博会、广交会推广中表现优秀,能以主人翁的精神融入具体工作,完成任务,且为其他重点院校的同学作了良好的示范{如对外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体评价,优秀。”
四、用人单位评价
我院已毕业2005、2006届会展专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29-02
实践教学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现代高职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都对实践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对高职课程设置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可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强调课程设置中的实务性取向。国外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学时才能毕业,一般来说本科生要有800学时的实践时间,专科学生要修满400-600学时的实践课。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要突出高职教育的内涵和本专业特点,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学,而应建立独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融。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情况为例,探讨了应该如何构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依据在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如吸毒、单亲家庭、网络成瘾等随之增加,使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根据中国社会问题的实际,开设一系列专业性和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训练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其岗位涉及许多领域和部门,既包括民政、社会保障、司法、工青妇、社区、工厂、学校、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也包括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就业以及司法等机构中从事具体社会服务的工作岗位。课程建设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动、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应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相应职业乃至具体岗位,根据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且结合各个职业领域的基本活动特点来开设相关课程。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之二在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与技巧,能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到党政机关、社区、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各种福利机构以及NGO组织等社会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中,为弱势群体、问题群体、发展性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独立进行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其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实践课程教学,使本专业学生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自主能力、实务工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之三在于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适用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说话沟通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则只适用于某个或某些专业。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其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助人技巧在社区开展面向各种不同群体服务的能力;二是组织社区各种活动、动员和配置社区资源以及管理社区服务机构的能力;三是从事基层老年、妇女及青少年社会工作,包括维权、宣传教育、家庭调节等能力;四是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运用SPSS软件处理调查统计数据的能力;五是开展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六是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服务的能力。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上述六种核心职业能力展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落实能力本位,使实践课程建设能够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各层次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结构
依据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应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一般来讲,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包括以职业技能课为主的校内实践课程,二是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是学生自主社会实践。
(一)校内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在某些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学习中或者理论学习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一次实习,一般在学期内、在校内的实训室如个案工作室、团体工作室进行。如在学习完《社会工作导论》的《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一章后,可以精选一些专业教学片如《何必有我》、《飞越疯人院》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然后分组讨论,通过实实在在的、生动直观的案例让学生去体悟和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关于平等、接纳、尊重等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学习完《小组工作》课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工作的模拟,从而对小组工作理论学习中涉及的小组工作的过程以及小组工作的技巧,如沟通与互动的技巧、小组讨论的技巧、小组活动设计的技巧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其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从而提高实际能力;在学习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后,可以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安排学生参加对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技能,优化教学效果。
(二)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习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即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需要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机构的选择、实习的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督导与评估等多项内容。实习基地一般在市、区民政局、社区、街道居委会、法院、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救助等。
1.阶段性专业实习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阶段性专业实习应安排毕业实习前的学期。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阶段性专业实习安排在从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每学期的实习时间为2周,共8周。首先,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安排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和工作方法,树立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并能分析和反思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现状,找出与专业要求的差距。其次,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安排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专业自我”即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工作态度和行为,训练和巩固专业实务技能,学习专业社会工作不同介入方法应有的步骤与方法,了解该专业所对应就业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阶段性专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志,一周进行1—2次实习分享,个人和小组要完成实习契约,撰写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实习结束要撰写自我评估报告和实习报告。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检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三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一个桥梁。和其他专业一样,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也应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为期18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实习机构和基地,在实习督导教师指导下,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将以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服务技能和技巧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助人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性评估,并写出书面报告。
(三)学生自主社会实践
学生自主社会实践也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一项内容。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学习需要或自身兴趣,自主进行的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活动、义工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和公务活动等。比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自主联系家乡附近的有关机构作为实践场所,开展对农村居民生存状况的社会调查、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的社会调查以及对城市社区工作状况的社会调查等。再比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可以深入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益机构,开展敬老助残、扶弱助困等公益服务活动;走访慰问五保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为他们提供生活照顾和文化娱乐等服务活动。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鼓励学生平时自愿参加与社会工作专业性质和特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扩展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视野,增加了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的能力。
三、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具体讲,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师资保障、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方面。
(一)师资保障
实践课程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实务经验不足,对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有限。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通过进行在职或脱产进修,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机构和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保证提高业务能力。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每位教师在一学年内必须有不少于30天的下企业进修或调研的工作经历。此外,高职院校也应聘请社会工作的业内专家来学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从而使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实习实训基地保障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要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应建立校内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应包括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和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室、投影室,以及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模拟室、居民委员会模拟室和心理模拟室等。在实验室内,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实务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应建立多家稳定的、多元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本类型包括社区型、群团组织型、社会服务机构型和政府部门类型。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的阶段性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和综合性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背景,取得良好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三)制度保障
制度是规范行为重要的手段。要规范和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建设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具体讲,应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和实验室使用规定,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多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保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有效地投入使用;也应建立实践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成立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小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还应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实践课程教学考核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评价是实践课程教学教师和机构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袁继红.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2]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教育,2008,(12).
【关键词】高职会计;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必要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根据我们学校会计专业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情况及对浙江省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调查了解,虽然实践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如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课时比例提高、实训基地以及双师团队建设得到重视,但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项目缺乏层次性
从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进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学校设置的实践课程往往只有典型的几个实训课程:《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电算会计实训》等,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小部分,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专业技能。而简单设置的几门实践课程也谈不上层次性,无法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得到训练,更不可能实现专业技能的迁移和提升。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实施情况看,大多数是集中在课堂内进行,学校统一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训。但课堂内实训毕竟时间有限,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欠缺自我思考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层次的训练,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就无从理解会计循环中的勾稽关系,因此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任务就无从下手。因此必须要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弥补课堂实训的不足,因此重视会计技能创新性也是高职会计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缺乏有效性
多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定了学生实习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资料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资料,学生很难进行实际操作,再加上很多企业不愿意成为高校的会计实训基地,即使愿意也总是敷衍了事,造成实习环节往往没有实质性效果。
二、“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方面,依据会计职业能力分析表,将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分成“四个层次”,即专业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提高技能层次、专业综合技能层次、创新层次,并相应地开设各类实训课程,以实训周的形式在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展开,体现技能训练的阶梯渐进。“两维”指的是在每一层次设置“实训、实习”两维模式,在每个学期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如下图所示:
三、“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四个层次的阶段训练
1.专业基础技能层次
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其中认知实习是要求学生在学完《会计实务入门》这门课程之后,利用一周时间到企业感知企业财务;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以及点钞、珠算、小键盘输入等技能的培养。如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中,要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账簿、对账、结账,编制简单会计报表等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与手段,培养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专业提高技能层次
在学生掌握了企业的基本账务处理之后,进入专业技能提高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与跟岗实习,其中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具体包括:成本会计实训、外贸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这个层次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采用“分岗、轮岗”模式来完成各个实训项目。跟岗实习就是在训练完上述课程之后,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跟着师傅具体操作,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个月的跟岗实习,提交实习报告与总结并汇报,从而加深对企业岗位流程及工作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专业综合技能层次
专业综合技能层次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会计实务入门、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实务、税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可安排在第五学期,安排4周课时来训练。主要包括ERP沙盘演练、小企业ERP系统实训及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为学生设计情境,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通过这个层次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创新层次
会计岗位作为一个管理类的岗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就是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工作的人才。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欠缺。因此为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创新层次的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大赛、财会信息化大赛、手工、电算做账大赛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竞赛等学校的各种财经活动类竞赛。
(二)“习训融合、阶梯渐进”实训过程
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的,而真实的企业接触比较少。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
首先是认知实习与基础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的经营现场、会计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及相关会计资料,能使学生在对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为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等基础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跟岗实习与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在这两个学期中,要完成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电算会计等核心技能实训。而跟岗实习是学生利用第四学期暑假或校外实习的机会,跟着企业的师傅操作,主要是做一些凭证的填制与输入、凭证的黏贴、账簿的登记等基础工作。通过一个月的跟岗实习可以巩固对专业核心技能实训的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是顶岗实习与综合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五、六个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学生要完成综合技能的实训,然后进入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形成实习报告。当然为了保证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综上所述,“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提高技能层次、专业综合技能层次、创新层次四大模块融合实训与实习,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提高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创新层次体系实践技能的创新性。
四、“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1+1”校本实训教材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终落脚点是企业,担负着企业一线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因此实训教材应该立足于企业实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1”校本实训教材的建设,是指本着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使会计实训教材建设处于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具体来说,学校应选派理论知识丰富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材开发小组,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各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等一系列内容,结合相应理论知识编写教材大纲,规定人员分工、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共同开发完成时间、教材鉴定与审核等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确认,然后进行教材编写工作。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校内教师一般都拥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而企业则可以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舞台。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采用两条途径:一是“走出去”,即派骨干教师利用假期或脱产深入到工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了解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生产工艺流程,账务处理整个流程,审计过程,财务软件操作系统等,当然学校应该专门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计划与制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请进来”,教师队伍中可以适当地请一定比例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会计师或者是财务经理来学校做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学校兼职,承担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建立仿真性的校内实训室
构建“四层两维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情况下该环境应包括:手工模拟实训室、出纳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演练实训室等,各个实训室要做到“三个仿真”,一是“环境仿真”,实训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资料仿真”,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训资料,实训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训;三是“操作仿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要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来操作,采用“分岗、轮岗”的模式,真正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同步。
(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让“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有效落实,除了要保证高质量的“校内仿真实训”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因此必须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顶岗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有效实习。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是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三是与会计公司建立联系。如认知实习就可选择在生产企业,因为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一般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总之,“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然而,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兰自珍,徐文杰.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7-19.
[2]李玉珍.会计“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28-30.
[3]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98-99.
关键词: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纵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其中提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然而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就以应用型学科为代表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而言,实践环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实验、认知性见习、生产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除了专业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受地域限制比较小外,认知性环境见习、生产见习和毕业实习则受地域限制大[1-3]。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依托生物专业建立,专业基础较弱,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自身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以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作出了大胆尝试,丰富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能否合理和科学地处理好这几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使其优化配置、功能互补,直接关系到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身处地方的高校而言,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为主,老师跟随指导为辅的形式。根据近年教学实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以基础实验为主,应用创新性实验缺乏。作为交叉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实验内容基本停留在以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实验水平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的突出特色,应用性、创新性实验匮乏,目前更多停留在实验室,学生对大环境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无法作对比,减少了学生对学科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也为毕业后的择业带来了无形的障碍。(2)实验设备以老旧设备为主,大型综合性设备缺乏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本身成立较晚,依托生物类学科建立起来,许多实验设备还停留在建立之初,满足不了学科快速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的逐年提高,此外还有在校生的逐年增加,更加剧了实验室设备需求的不足。(3)成绩考核以传统形式为主,学生自主积极性缺乏传统的成绩考核形式单一,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为主,学生也以应付作业的方式对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出现“抄袭实验报告,实验不动手站着看”等不良现象。背离了学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初衷,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1.2校外实践基地
(1)校外实践形式单一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数量和种类有限,目前有孝感市污水处理厂、孝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多以参观实习为主,实践课时1周,没有建立起进驻单位实习模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还不能完全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对于学校来的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还停留在传统概念,企业不应狭义地理解为出资兴办学校,还应包括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等。过去的改革探索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4]。
2地方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建立实习基地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本着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社会发展,把单纯依靠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转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来,让地方高等教育从精英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让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毕业后更顺畅地融入企业。建立“3+X”的实习基地模式,实现校内实验教学,校外企业实习,教师企业实践,自主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层次推进、不断深化。
2.1校内实验教学
加大校内实验教学学时,增设项目实验、创新实验、课题实验等项目,将实验教学纳入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考核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实践经验的基本训练[5]。
2.2校外企业实习
结合以往校外实习走过场的问题,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驻企业,改变以往传统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和管理基层一线去锻炼和学习,与企业员工同工、共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保障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考核和自我检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改进、完善、充实、提高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6]。此外,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胜任本职工作,缩短大学学习与就业上岗培训时间,同时企业也能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相关毕业生,也为企业节省新人培养的相关费用。
2.3教师校外实习
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以往高校教师进修方式不同,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由企业相关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设立教师实践岗位,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实习2个月,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从中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训练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现本科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毕业实习
灵活机动自主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学校主体推荐、个人寻岗实习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凭借大学时期在校内与校外的学习经验,按照程序走上实习岗位,这对学生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前期教学中仅通过传授或演示所不能获得的[7]。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挥应用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才能达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赢,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3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的长效运行,还必须及时解决多年来逐渐出现的诸多问题。首先,必须保证对校内实践环节的经费投入,由于仪器使用耗损、物价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校内实验室所需的实验材料需要不断完善,最大限度保证完成基本的实习教学任务。此外还有校外企业实习的经费也要予以保证,这也是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石[8]。其次,必须保证实习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对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建立校-企-研机制,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针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优化配置实习时间,把孝感市内的污水处理厂、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监测站作为本科环境专业认知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的场所等,考虑到吃、住、交通,以及扩招后学生素质等因素,结合实习单位所容纳的实习学生的容量,一次以15人左右为宜。第四,对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挂牌成立实践基地的企业,地方政府也可以给予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学校也会提供优秀毕业生供企业选择。这样企业也就愿意接受并指导学生实习,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局面。
4结语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顺应地方高等院校改革方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以上“3+X”的实习基地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ZhangMing-quan,ZengZheng-zhong.ConstructioncourseofPracticeTeachingSystemofthedisciplin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intheintegrateduniversity[J].HigherScienceEducation,2005,60(2):112-115.
[2]李友平,苟兴龙,廖运文,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49-151.
[3]蔡昌凤,唐海,徐建平,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19):129-130.
[4]董延茂,赵丹,周兴,等.以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为基础构建化学材料类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J].化工高等教育,2015,4:54-58.
[5]金杰,吴克,蔡敬民,等.应用型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生物学杂志,2010,27(2):96-99.
[6]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
[7]黄丽坤,王鑫,夏至,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7):97-98.
关键词:高职院校;“2+1”模式;校外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34-02
职业院校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校外企业参加为其一个学期或一年的专业实践。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训。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外顶岗实训,更快地了解工作内容和要求,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但是“2+1”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其特殊性,给高职院校学生校外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如何做好学生校外管理工作,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值得大家去探讨的。
一、高职院校“2+1”模式下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无法保证实习效果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校外顶岗实训不够重视,在学生外出实习前,很少主动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对实习单位和学生情况不了解,没有认真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要求不明确,甚至个别学校认为顶岗实训等同于就业,不用太较真,简单的让学生自行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只按照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进行评分,没有做到实习全程跟踪、定期指导和帮助,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2、分散实习导致实习监控困难
由于用人单位性质和岗位特殊性,很少有企业能接收大批实习生,学校无法安排同专业的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实习,多数学生只能自行寻找实习单位,个别学生要求回当地企业进行实习,导致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校外实习管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
3、学生适应能力较差,换岗率普遍存在
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下成长起来的,部分同学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顶岗实训是他们第一次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参与社会竞争,心态上和生活上没有办法及时调整过来,职场人际交往关系处理方面也显得手足无措,加上对校外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实习生活中会遇到问题后,容易选择逃避,频繁跳槽,导致换岗率较高。
4、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效果无法呈现
目前不少学校都与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实习生,但是多数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面上,合作模式和程度都不够深入,个别学校只是简单的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选派实习生到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企业也无法发挥其优势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实现共赢。
二、高职院校“2+1”模式下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校外实习管理机制,提高实习管理效果
“2+1”模式下,学生外出进行顶岗实训已成为职业院校常规工作,学院主管领导、教务处、学工处、各系部应该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工。由于各系专业特点不同,应将校外顶岗实训具体工作开展下放到各系,明确各系主任为第一负责人,将顶岗实训工作纳入专业教育范畴,统筹协调,在学生外出实习前,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内容,明确实习要求,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企业推介会、职业生涯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实习心态,做好实习前、中、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实习管理效果。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实习单位进行交流,积极为企业服务,协调实习单位做好实习生的生活、工作和管理问题,争取为学生的实习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同时强化工作职责,注重工作效率,利用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教学中,将企业专家、能人请到学校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聘请企业中有一定管理经验,责任心强的专家、能人兼职担任校外辅导员,对该企业或地区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动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深化合作办学,实现学校和实训基地共赢。
3、完善实习三方评价体系,保证实习质量
在学生实习评价方面,完善企业主管领导评价、校内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三方评价体系,企业主管领导根据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学生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工作能力等;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根据顶岗实训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实习工作量表》以及实习汇报进行考核;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感受等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三方的评价,为学生发展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从工作中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保证实习质量,为学校今后的实习管理改进提供有效依据。
4、利用多种途径,做好师生沟通
关键词:顶岗实习 教学管理模式 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继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以及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之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通过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规范上做文章,在模式上求创新,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实践教学稳步快速地发展。
一、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顶岗实习的内涵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式。它有两层含义,一是“顶岗”,即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准员工的身份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生产任务。二是“实习”,即学生没有脱离学校的监督与指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在生产过程中检验理论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核心能力,为实质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
2.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从管理学的术语“管理模式”的内涵转换而来。管理模式指的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系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为达到顶岗实习教学目标,落实顶岗实习效果,经过教学实践形成的系统性的管理操作方式。
二、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实施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管理角度复杂化的特点。为此,必须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应以实习单位和学校系部为基础单位,以实习专业为建设龙头,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为主导,建立校企双元的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体系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顶岗实习工作程序和实习教学行为。本文以我院社会事业系2010届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案例为佐证,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对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做综合的梳理和归纳。
1.高度重视,层层协调,落实岗前教育工作
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在学院与教务处的指导下,成立以系主任为领导、专业主任为主要成员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树立“紧密依托地方行业企业,早准备、早落实、多途径、重实效”的指导思想,深入企业调研,探索以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元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1)各专业成立调研小组,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对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咨询与调查,了解往届毕业生实质就业的相关情况,拟订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计划,确保顶岗实习教学顺利进行。
(2)召开专业主任、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参加的顶岗实习动员会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工作任务。专业主任为学生进行岗前教育,内容涵盖顶岗实习的必要性、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职业素养提高、个人职业生涯成长等方面,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是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亲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的各种能力需求。建立家长信息档案,并将实习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家长,取得家长的同意和理解,支持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
(3)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较全面地了解行业企业的基本概况、企业组织结构、生产、服务管理过程。第二,较深入地了解行业企业各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专业技能等相关知识。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甚至能为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提高与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第四,通过顶岗实习,找出自身状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并在实习中不断补充相关知识,尽快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为求职和正式参加工作做好充分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储备,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第五,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内容完成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的撰写任务,为毕业答辩做准备。
(4)帮助学生确立多种角色意识。第一,以“正式员工”身份进行实习,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不因实习生身份放松要求,严格遵守实习单位规章纪律,虚心请教,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二,以“旁观者”身份实习,了解实习单位的内涵。在服从实习单位安排的同时,要从工作的全局性出发,观察并了解实习单位各相关岗位的工作规律、企业文化、管理原则、员工心态及对单位的忠诚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三,以“研究者”身份实习,拟定实习报告题目及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实习前期,通过指导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方式确定实习报告内容,结合实习岗位工作任务,关注相关行业的动态,进行实习报告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任务。第四,安全第一,服从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始终强调安全第一的观念,遵守学院的实习守则和工作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服从指导教师的统一管理。
2.校企联动,共同参与,确保顶岗实习效果
(1)建立多元考核的评价系统。根据顶岗实习的特点,改变由校内指导教师单一考核的做法,采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联合评判、学生自我评价、专业主任和答辩委员会审核的方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工作技能熟练程度、科学研发能力、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评价,结合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折算出分值记录在综合评定表上,最后经过毕业答辩,给出最终成绩。这种立体式的、多角度地参与主体,阶段性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
(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沟通。按照顶岗实习规定,校内指导教师与学生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汇总实习情况。由于实习地点分散,一对一的沟通比较困难。因此,除了通过电话、网络、传真、通信等联系方式之外,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实习小组长的纽带作用,保障师生之间信息的畅通。
3.共享校企合作成果,实现顶岗实习良性循环
(1)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程度高,针对效果明显。顶岗实习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最新发展。因此,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就成为顶岗实习能否成功的关键。70%的实习单位是与学校长期紧密合作、信誉度高、有就业机会的院外实习基地,90%的实习岗位均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其中老年服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达到99%,北京将府庄园实习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13名毕业生实现全部在该实训基地就业。
(2)顶岗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学生能够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专业技能熟练,工作灵活应变、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表现出良好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实习单位已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并期待与学校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更加丰富,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充满信心,职业认同感加强。
三、顶岗实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1.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学生有太多的高深理论知识,而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知识技能对口,切合工作实际。希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应用写作、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训练。
2.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和就业心理的疏导。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实习单位的生产安排,安排快捷灵活、弹性机制的管理模式,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期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由于条件限制,指导教师不能亲自到外地的实习单位进行当面指导,虽然通过多种联系方式,但是很多沟通不能到位,指导效果差强人意,甚至个别学生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敷衍学校的考核与检查,对此应增加异地顶岗实习的投入,提高指导费用和管理费用,加大考核力度。
4.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精神欠缺,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度不够,使得一些实习报告的质量没有达到预计要求。比如,对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的把握、行文的基本能力稍差,等等。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基本功还需夯实,这为校内教学指出了一个很好的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39-40.
[2]何辉.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9):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