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工程实训总结

时间:2022-07-13 12:02:52

导语:在网络工程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工程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中图分类号:TE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大学本科教育应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从“理论型”转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对IT市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以及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反复论证,设计了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与教学内容,制定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1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

网络工程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被确定为一级学科,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我校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以及网络工程专业对实践要求相对较多,因此,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创新型”。应用创新主要体现在教会学生如何将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能力。网络工程专业学生除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更需具有较强的工程技能,在校期间较为完善的工程实践训练,使得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可以是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等多领域、多行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大多主要由普通教育(又称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常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原则和框架指导下,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精心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主体思路,结合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及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并改革课程内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及实验手段,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方式、选题范围等充分与生产、科研及社会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题目来源于实际,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每个暑假设置为工作学期,从大一到大三的三个工作学期,对学生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的工作学期通常安排学生到IT企业或市场进行调研,完成调研报告,主要了解目前网络工程相关的产品行情及IT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大二的工作学期安排学生到IT相关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对专业有整体和初步的认识;大三的工作学期主要安排学生到IT企业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工作、自己目前对社会能做什么贡献等,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完成大四的收尾学习。

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及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更是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课程体系来看,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都含有若干实践环节。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1 基础实践技能培养:(1)专业基础课程内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内实验主要以辅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为目的,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能有一定应用创新。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等,主要完成网络工程专业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2)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课程设计选题以实际应用为主,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2.2 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主要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从体系上划分为专业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认证培训、综合训练等五大模块。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五大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课程内实验:涉及课程内包含实验的课程主要有软件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电子与数字逻辑、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广域网及接入网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协议、Linux系统管理与应用等。(2)课程设计:安排的课程设计主要有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向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广域网及接入网技术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编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课程设计、网络安全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3)实习:认识实习(科技方法训练)、生产实习(网络工程项目实践)(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4)实训:安排二个较为集中的实训,大型网络工程项目综合实训和工作学期(顶岗实习)。大型网络工程项目综合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主要完成校企合作教育,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较为个性的培养方案,以期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工作学期(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三的暑期,一般为期3个月左右,也是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工作,把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应用到企业,到企业解决实践问题,同时找出自身的不足和欠缺,以利最后一年的学习提升。(5)专业认证培训:主要与H3C、思科、红帽等合作,目前已成立了H3C网络学院、红帽学院等,在校期间完成H3C的H3CNE、H3CSE认证教育,思科的CCNA、CCNP认证教育、红帽的RHCSA、RHCE认证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考试获取1-2个专业资格认证证书,以拓宽就业面,提高就业层次。(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涯的最后环节,是检验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准备。

3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3.1 实验室的建设。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目前主要有软件实验室(主要完成程序设计、数据库实验、计算机硬件实验、网络安全实验模拟、网络管理实验等)、H3C实验室(主要完成网络搭建、网络配置、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实验等实验)、网络协议实验室(主要完成TCP/IP协议族的相关实验)等,信息安全实验室(主要完成信息安全实验)。(1)软件实验室。设有4个软件实验室(与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共同使用),每个实验室由60台计算机组成,每次实验可容纳60名学生,可以完成软件程序设计类实验、网络安全模拟、网络管理、Linux系统实验等。实验室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对教师提问、提交作业等,教师可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2)H3C实验室。H3C实验室有10组实验设备,每组由2-4台路由器、4-5台交换机和6台计算机组成,每组6名学生,每次实验可容纳60名学生,可以完成中小型网络设计、局域网技术、广域网及接入技术、网络工程、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3)网络协议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由1套主控设备和60个节点组成,每6个节点组成一组,共有10组,可同时容纳60人完成实验。网络协议实验室主要承担TCP/IP协议族的网络协议实验和部分网络管理实验,该实验室可完成40多个网络协议实验。同时,实验室配置了网络协议的综合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实验管理平台可对本组网络设备进行配置,无须手工插拔线缆即可灵活变换网络拓扑结构,从而保证了网络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3.2 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地有学院实验室,主要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实习教学。目前已建立了17家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作学期(每年暑假学生进入企业的工作学期)、网络工程项目实训等教学任务。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大连中软、大连海辉、北京金源万博、沈阳东鹏电子、北京亚思晟、北京亚嵌、ORACLE中国公司、无锡NIIT等公司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这些校外合作的公司里可完成网络规划、设计与集成、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网络设备的管理、网络的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实训工作。从网络工程专业2006级学生开始已完成了4届学生的网络工程综合实习、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实习、实训效果。

3.4 专业认证教育。根据目前企业对学生要求毕业即能上岗的需求,国内IT类的资格认证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而用人企业对具有专业认证证书的学生也给予优先录用,因此,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专业认证方面的培训,既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又通过认证考试获取资格认证证书,为将来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软件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已开展了H3CNE、H3CSE、CCNA、RHCSA、RHCE、网络设计师(国家软考)等相关认证教育,并已有100多名学生取得了专业认证资格,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他们的初次就业层次。

3.5 师资队伍的建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能力来源于教师,将来胜于教师。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的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第一步。(1)加强师资培训。每年的寒暑假,我们都会派出2-4名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或IT企业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议、课程培训等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认证考试,目前部分教师已获得了H3CNE、H3CSE、RHCSA、RHCE等专业认证证书,对实践教学的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2)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教师将自身的科研项目纳入到教学中,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能紧跟专业学科的前沿和社会的发展。目前,软件学院网络工程系已组建了网络架构、网络协议安全、无线网络、信息安全等科研小组,学生也成立了网络技术协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科研促进教学。

3.6 实验室的开放。因为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在实验课上可能无法完成全部实验,而且教学安排的实验学时也很有限,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且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实验环境,除必要的正常教学外,学院各个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课内、外的实验,鼓励尝试创新性实验。

4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4.1 逐级强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网络工程专业以注重基础理论、强调综合实践能力为办学理念,实践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逐级强化方式。

4.2 提高校内外资源利用率。尽量在学院内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上完成课程内实验、中小企业网络的模拟建设(含着网络的规划、设计、实施、维护、管理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到东软集团、同方股份等校外知名的IT企业联合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4.3 提高课外时间和资源利用率。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如果没有充足的实践保障,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学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学院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和任务,积极引导、强化学生将课外时间更多地花到实验室中,在实验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实验中收获学习的成果。

4.4 充分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和模块。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多个层次和模块。而且每门课程的实验都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程设计联合的方式完成。为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出了“网络工程综合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技术、广域网及接入网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编程等多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可以用它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 结语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由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4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在今后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1)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无线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综合实训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具有前后相关性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如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网络工程等课程可以进行联合实践教学,重新整合实验部分,授课在实验室完成,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最后到企业实施检验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拓宽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校企合作教育层次,探讨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郭广军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9(19)

[2]徐明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9(19)

[3]张新有.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袁志祥,秦锋,郑啸,程泽凯,赵娟.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0(5)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化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IT人才(特别是实用型高级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缺口加大,企业不愿接收应届生,这说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今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尝试“行为导向,任务驱动”方法作为教改突破口,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将网络工程技术知识技能融汇到动手实训中!

2 关于项目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岗位,从学生角色转化为职业角色,符合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实质是以项目任务形式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技能来完成任务,是工作岗位上真实工作过程的再现。

基于此,我们借鉴国家网络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考企业招聘网络岗位职责,制定了网络工程项目教学目标:即经过一学期“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实际工程项目自主学习,对新旧知识技能进行系统整合,培养出具有网络设计、组建和维护技能的网络技术和管理人员。

3 项目教学的组织过程

3.1 项目计划阶段

项目教学第一步是确定并细化项目目标。项目化教学关注的不是完成的结果,而是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筛选的网络工程项目典型实用,基本覆盖以前学的局域网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布线工程等专业课程,源于实际工作任务,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技术!

为此我们收集整理职业院校和著名IT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教学资料和美国思科公司、国内华三、锐捷网络公司网络培训方案,还到校企合作单位调研,以保证项目教学内容与实际网络工作岗位需求完全对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网络岗位(包括工程技术和管理维护)工作要求,循序渐进设计了如下4个项目任务:构建小型办公(寝室)网络工程项目构建无线会场网络工程项目构建中型公司(校园)网络工程项目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项目。

每个项目又分解为多个任务模块,与学生一起计划实施步骤,下达任务计划书。项目模块的确定和实施还注意就地取材,联系到了我院校园网络改建,分别对应宿舍网络、办公楼网络工程。为提高教学的实战性,模仿公司部门把学生分成多个水平相当项目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明确小组工作目标和个人工作角色,并列出日程计划,确定工作场所(网络实训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具体来说,让组长(“部门经理”)提交项目方案和计划书,分解工作任务,教师(“技术总监”)指导组长概述项目目标和计划,让组员(“技术员”)设计自己的工作任务,独立解决和合作完成互为补充,激发学生主动性。实施不同项目时,还引导学生变换工作角色完成各种任务模块!

3.2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分配到的任务,分清问题主次,自主学习新知识,上网(或借书)查找资料,边学边干,以问题解决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教师主要是创设不同工作情景,遵循理论够用的原则,精讲重难点,组织讨论,提供场地和技术资料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模拟搭建各种网络,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实际工作情景下来学会解决问题!指导时把握好因材施教,尽量采用非直接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以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比如,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建筑物布局图,调查学校电脑分布和设备布线情况,到电脑市场熟悉新产品,还寻找场合(如运动会)实施有关项目,获取现场工作经验!此外还组织学生自修课观看多媒体视频专业技术讲座!为提高学生实战能力,还吸收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计算机网络维护和扩建,参加校外网络技术会议,邀请企业网络工程师进行技术讲座,指导学生成立“电脑网络医院”,借此为全院师生提供技术服务,既开拓了眼界,又学习到许多工作经验。

3.3 项目评价阶段

项目教学采用的是过程评价,记录学生每次课(阶段)的实践过程(组长登记、教师审核),每个项目完成后再进行小结和评价。

项目小结一般由组长总结或教师点评,师生一起讨论和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水准,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项目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体、伙伴、小组和全班学习,故项目评价分三级来考核:教师对小组总评,组员互评,学生自评,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过程评价实施对我们教师要求高,不像出份试卷那么简单,但更能让学生有实际工作的体会!

4 小结

以职业行为为活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虽然也遇到些困难,比如网络设备不够,缺乏真正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配套教材,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但我们积极面对,如使用虚拟软件模拟多台电脑和网络设备,教师身体力行整理和编制典型项目任务书,下企业实践,尽量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缩小了学生知识技能与就业要求的差距,相信能逐步满足企业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资料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3]王达.网管员必读系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 学科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引领着互联网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不断进步,高校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时候需要构建符合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既要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又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1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自身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网络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融入高校的相关专业时需要充分分析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该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现有状况发现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并且该专业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是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因此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感知层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从整体上具有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在高校中设置物联网方向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内容,这样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中增设物联网方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有些高校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高校的做法,没有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的特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制定符合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

不同区域的市场对于网络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在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时需要建立符合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优势专业来判定。和其他的专业方向一样,网络工程专业也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创造一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很多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特点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完成行业的操作。高校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专门教材的配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不仅要求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开展合作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专业的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岗位的要求。

3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从事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在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高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包括很多方面技术的掌握,不仅包括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还要有技术推广的能力,这种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衡量该专业能力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理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而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知识的获得是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检索文件,了解一些基本的软件编程程序,综合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2课程设置

物联网方向的课程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信息来设置,除了已有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知识的传授,感知层的相关知识也要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中去,网络技术的知识不仅包括原理的分析,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程序的设计。对于物联网三个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行业的特点,并且适当增加一些网络课程,比如说无线自组网应用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学生的技术处理能力。

3.3专业实验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成熟技术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的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专业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完成毕业实习,在设计课程之前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练习,企业的生产实习要在学生的论文之前完成。物联网的实验有很多种课程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说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专业实验。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因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及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分析总结出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对物联网的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方案。以上的浅显之见希望能给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梁斌,高昆,梁世斌.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05).

[2]陈璟.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传感网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与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1).

[3]朱凯杰,陶俊丰.关于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4]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专业建设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56-02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大潮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形势下,如何面向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高水平的办学质量,要求各个专业办出特色,从而达到强校、兴校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型专业,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的认可和欢迎?在团队教师和相关行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2009级、2010级、2011级三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突出。以下是相关做法。

一、问题分析

如何将我们的专业办出特色?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利用我们的办学或教学特色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广西北部湾各类型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等工作,我们发现目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存在一些不符合企业需求的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企业普遍感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人沟通、协调工作、文档书写能力方面显得非常欠缺。每一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团队成员间缺乏沟通、不善于协调,将很难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写各种报告,如调查报告、设备故障报告、日志分析报告、设备及耗材申购报告、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技术总结、工作总结等,而毕业生几乎没有这种文档书写的能力。企业非常希望我们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零适应期”上岗。

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不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就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因此,企业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钻研精神,了解市场动向、熟悉新技术、掌握技术更新方法等。目前毕业生普遍缺乏学习能力,也没有钻研精神,很少通过自己动脑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自己主动找方法解决,总是等老师来帮助。这种习惯带到企业后,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及发展前途。

第三,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学科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不相同,传统的专业教育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特长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学习,少部分优秀学生也无法汲取更多更深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在相关企业专家的鼎立支持与积极参与下,我们召开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分析会,明确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及各岗位所需要的具体专业技能、后续发展能力等。还特邀部分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我们开展专业建设。校企双方通过多次交流与研究,共同确定了以下三个关键措施。

(一)在项目课程中模拟企业的完整工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及文档书写能力

我们借鉴了香港职业训练局TLP训练教材的设计思想,结合我院现有的实训条件,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划分为7个任务,第1-6个任务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主要完成网络组建与维护方面的6大任务,第7个任务是综合实战,利用前面学习的技能完成一个网络工程项目。首先,各小组学生(约5-6人)从教师提供的多个工程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由企业提供);然后,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如下阶段完成整个项目。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项目招投标,小组成员主要扮演甲方经理及技术员、乙方经理及技术员,还有招标公司技术员等,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撰写招标书和投标书、公平竞标、评标及公示等。在此阶段,教师通过讲授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有关网络工程招标和投标的法律规定、招标书和投标书应包括的内容及书写格式,学习如何进行需求分析、选择设备、工程预算等。

第二阶段的任务是项目设计与实施,小组成员主要扮演乙方的项目经理、工程师、施工技术员、文员以及第三方监理技术员等,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网络综合布线、配置各种服务器(如WEB、FTP、DHCP等),撰写施工进度日志、质量检查记录等,并提交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方案。该阶段的部分项目由于受到设备和时间的限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如VMware、GNS、PacketTracer等)来实现。

第三阶段的任务是项目验收,项目实施完成后,由甲方技术员对整个网络工程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测。如果不能达到投标书规定的技术指标,则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返回前6个任务中深入学习,找出问题所在并将问题解决,最后使网络系统整体性能达到要求。通过验收后,撰写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技术总结、工作总结等。

通过上述方式开展项目课程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只会操作而缺乏专业技术文档写作能力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促进了同学之间彼此合作、沟通与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工作职责,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对于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二)开展Seminar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钻研精神

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研究性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能通过自主研究加深对课程的认识、理解及应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讨论来解决。Seminar教学法主要按如下几个步骤执行。

1.提出课题

教师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课题,并提出各课题的具体要求,学生组成课题小组(5-6人),每个课题小组负责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2.研究学习

课题小组根据课题要求进行分工合作,然后自主地进行专题资料查找、收集和学习,主要途径有学院图书馆、Internet网上资源、各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等。后期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并制作用于课题汇报的课件。

3.课题汇报

完成对课题的研究学习之后,各课题小组将进行课题汇报,汇报以PPT的形式展现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这一环节通常由一名组员负责完成。然后全体组员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如果无法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允许课后进行研究(也可以跟老师讨论),下一次课再进行解答。

4.讨论与评价

最后,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课题内容及课题小组的汇报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价。

Seminar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他们主动地去熟悉新技术、掌握新方法,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其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钻研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开放创新实训室,以赛促学,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展

我们将专业教学分为两个方向:网络工程方向、网站开发方向。网络工程方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主要学习网络工程中的综合布线技术、交换机/路由器配置、局域网搭建与维护等;网站开发方向则主要从事网站美工、后台数据库管理、网站开发与维护等。

专业学习进入大一下学期后,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共同制订专业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学习计划。大部分男生会选择网络工程方向进行学习,而大部分女生则会选择网站开发方向进行学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将创新实训室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任何时候在实训室开展各种实验,进行学习交流。

而且高年级的学生常常带领并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做课题或实验,自发形成各种学习梯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

经过这种课外实践和自觉学习,一些优秀的学生会在大二下学期脱颖而出,他们将代表学院参加各级(市级、区级、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全力以赴的备赛学习,他们的专业技能突飞猛进,远远超越自己的同学。这种学习状态持续一年后,他们无论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操作技能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毕业后都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工作,并深得用人单位的重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开放创新实训室并以各级竞赛促进教与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专项发展的机会,还培养出一批专业拔尖人才,此外,他们还学会了帮助别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通过校企之间深入合作与沟通,共同探讨专业特色建设之路,有效地解决了原来毕业生不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问题,成功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劳动者。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孙如祥,夏曼,邓国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 高教论坛,2011(10)

【基金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第5篇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展现出层次化的特点,为了缩短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主要由基本理论原理的学习应用,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根据对现状的分析,这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定位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缺乏竞争力;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项目各层次的内涵如下:

(一)网络研究型

网络研究型侧重于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协议,涉及到的课程包括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分析、路由与交换原理等基础知识,此部分为后续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部分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主要以考研及进入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为主,也有部分学生参与网络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

(二)网络应用型

网络应用型主要分三个应用方向: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安全与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1.网络设计与集成主要是指采用工程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规划、设计并建设企业局域网络,就业方向主要是进入企业帮助组建局域网,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方案设计与论证、设备选型、布线和具体实施。2.网络安全与应用侧重于网络的攻防原理及相关技术应用,就业方向主要是帮助企事业单位制定并实施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安全事故预防及恢复等工作。3.网络管理与维护侧重于网络管理模型、应用管理系统进行网络配置,故障分析和诊断等,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网管,对网络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三)网络开发型

网络开发型侧重于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强调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能力,学生毕业后进入软件开发公司做基于网络的应用产品开发,包括移动互联网相关产品。

二、层次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展现出层次化的特点,为了缩短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主要由基本理论原理的学习应用,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组成。根据对现状的分析,这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定位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缺乏竞争力;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项目实践导致学生缺少工程管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同学之间缺乏沟通和表达、团队合作能力差,缺少工作经验等问题。本文从我校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从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层次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可操作性强并符合我校实际的,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层次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我校网络工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银行业团队薪酬设计探讨段坤

(一)构建以需求为驱动的层次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人才需求由三个层次构成:网络研究型、网络应用型和网络开发型,这三个层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网络研究型重点侧重于扎实的理论基础。网络应用型侧重于学生的网络设计、组织、实施以及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管理能力。网络开发型侧重于基于网络平台的软件开发、网络新技术应用的开发和推广。对于以上三个方向,需要分别考虑专业方向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分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扩展课程。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来体现方向差别。

(二)层次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采用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课内实验主要面向一门课程中单独一节课的某些知识点而设置的基础性实验;课程设计主要面向单独一门课程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属于综合型实验,这些实验或设计内容一般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为出发点。如数据结构、组网工程分别有16个和20个学时的上机实验,同时这两门主干课程各配备1周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层:项目驱动的实训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多门专业课的内容后以项目为载体,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点链接起来,重点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参与过程中锻炼其综合应用能力。实训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负责将一些实际课题设计为适合教学的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发来了解课程间的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所学知识与具体应用的对接问题。同时,通过项目实训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职业修养等综合素质。如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在2004—2005第一学期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组织开设了《Java游戏编程》《项目实训》《网络推荐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等6个方向的项目实训题目,这些项目涵盖了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离散数学、Web系统与设计等众多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第三层:企业实践、社会认证及毕业设计。根据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我专业自2011年起每年组织学生到洛阳牡丹通信有限公司进行为期2周的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企业运行机制、人才需求等情况。同时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参考一些高水平网络工程认证的教材和实例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练习,积极参加各类认证考试;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三)层次型创新能力培养

第6篇

(一)方向共性

网络工程方向及网络信息安全方向,都注重人才培养,响应国家培养工程型、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号召,从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兴趣,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学会书本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主流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通过各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涵盖,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最后通过前沿性课程及课外实践发掘和提高学生创新技能。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依托,除计算机本科大类基础课程外,还设置了5门专业核心课程,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特色,体现专业需求,为两个方向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打下基础。此外,还提供13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作为任意选修,两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和专业规划进行选择。课程主要内容见表1。

(二)方向特性

在课程设置上,两个方向各有三门具有代表性和方向性建设的专业课程。这三门课程是作为该方向学生学习的专业必选课程,同时也作为另一方向的可选课程。课程主要内容见表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自主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环节[2],在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和人才竞争力方面,两个方向通过课内外多项实践,达到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1.网络工程方向。①模拟招投标:学生在进入方向学习的初期,就获得模拟项目目标,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按照网络设计招投标和网络安装调试及测试两部分完成此项目。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整个方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带有目的性,而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都会主动应用到项目中去。分组实施,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长期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发掘自身长处。项目完成后,由多名专业教师共同对项目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3]②具体工程项目参与:利用学校机房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并直接参与到工程进行和验收过程,担任网络工程监理、工程测试员及工程验收员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地将课程所学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实际基础项目流程,积累大量实践经验。③与专业认证结合: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就业特点,课程内容与权威专业认证接轨,实现课程与网络工程技术前沿性和理念先进性的接轨。截止目前,已有各年级多名同学通过了国家软考、思科、微软等认证考试并取得证书。2.网络信息安全方向。①专业实验项目: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和网络攻防实验室,有完整系统的实验内容和项目,学生可根据课程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结合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性实验。并将网络管理与网络具体项目要求相结合,提高网络管理的实际操作性。②开展和参与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竞赛,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网络安全新技术和新理论,拓宽视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从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学习,从简单应用逐步实现创新。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方向性指导和思维启发的辅助作用。

二、专业方向的横向建设与纵向建设

(一)横向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两个方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方向的横向建设旨在让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分别建设,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建出专业方向特色。两个方向在课程内容制定和方面,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不仅需要关注两个方向的共同点,也要区别两个方向的特性,兼顾发展。例如网络工程方向在工程后期实施和维护,离不开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也与网络初期设计及组网息息相关。两个方向分别建立了专项实验室,其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网络信息安全方向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完成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身份验证、访问控制、信息隐藏、加密通信、安全操作系统、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扫描、协议分析等一般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例如网络工程方向的组网实验室,通过真实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完成网络组建实验。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学生能够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中,接触到社会工作岗位上正在应用的主流知识和技术,全面掌握应对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弥补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纵向建设

纵向建设主要注意各专业方向的与时俱进。网络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技术新概念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每一次新的培养方案都会将目前最主流的技术和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或将这些内容加入到已有的课程中。大胆地去掉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并将暂露头角的新内容安排到任意选修中。在实验室建设上,我们正在建设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络测试实验室,一方面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为学生实训和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在新实验室的建设上,力求使将来实验内容由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拓展到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能对学习内容举一反三,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缩短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结语

第7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的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创新“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措施。

关 键 词:CDIO;工程教育;项目;改革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1],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的技术更新快的专业更应加大改革力度。目前本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

(1)教学注重教材教学,与实际岗位结合少;

(2)教学课程多而杂,且关联性不强;

(3)教学环境局限于学校,未能进入实际岗位;设备陈旧有限,训练不到位[2]。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跳出课本,从岗位能力入手,培养适合实际岗位职责的能力,必须敢于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及项目。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工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3 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为目标,在国内知名IT企业组成的专业理事分会指导下,对企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归纳出“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大胆创新“双主体”[3]育人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创新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校本项目和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4 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在CDIO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网络工程,训练学生具备CDIO教育模式达成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能力,形成“项目四段式”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项目四段式”为双项目和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双项目是指校本项目与服务外包项目交替;四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阶段进行培养。针对“网络组建、系统加固、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个阶段先在校内学习,后到合作企业实训,共有4个轮回的工学交替。

5 CDIO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措施

5.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

紧随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瞄准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方向,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开展“双主体”育人机制,培养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从招生、学习指导、实践指导、顶岗指导、就业,校企共同策划、融入企业标准,开展合作育人、单独招生、合作共同建设课程、合建实训室工作进行合作办学;校内专职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训教学,企业工程师及企业能工巧匠进行实践、顶岗实习及就业环节的指导,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做到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

5.2采用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施行任务驱动的教学

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参与网络工程及服务外包项目的实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灵活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模式采取工作任务进行驱动,教学内容用真实项目进行训练或引用真实项目到校内实训室,选取企业信息化项目或经典案例进行分解,通过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创新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承接校本项目和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合理利用校本项目及服务外包,开展学生的能力训练,依托校园网信息化服务及周边社区服务需求,开拓IT服务中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服务社区的能力。融入企业、行业标准,校企共建教学效果评价平台,企业直接参与评价,最终可以用技能大赛、毕业设计进行验证。 [ ] 

5.3依托专业理事分会,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

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相关核心实训课程;请理事分会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工程师进入课堂,实行探究式、协作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把课堂开在工作现场,灵活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工作场地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教学,大力提倡和实施启发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及情景式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创造精神。

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校方委派专业教师督促合作企业按照教学计划的落实、协调企业与学生的关系、布置与检查学习任务、了解学生学习与思想状态,建立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管理体系,学校与企业职责分明,共同对学生安全、岗位工作情况、学习培训提高进行管理。

6 总结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只有打破落后的陈旧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能力,推行项目教学,创新“项目四段式”工学结合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使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喜庆,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3):3-5.

[2] 黄敏玲.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1(10):127-129.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定位;课程开发;工作过程;课程设计;学习情境

作为国家级示范院校的非示范专业,我院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课程定位

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企业局域网的网络规划、设计和管理,主机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检测与调试,网站程序设计开发等工作的能力,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我院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和网络编程三个方向,《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的开发是基于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这两个岗位的工作需求开展的。该课程在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岗位中的相关的需求,对网络人才的核心技能培养有着关键作用,同时该课程对网络技术技能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我们将《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定位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确定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中安全计划、部署、实施与管理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备在工程实际项目中确保网络安全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职业道德、网络安全法规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该课程与前导、后继课程的联系《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涉及的网络基础知识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中讲授的,路由器规划管理技术是《路由器部署与实施》课程讲授的,交换机的规划与管理来源于 《交换机部署与实施》课程,基本管理与配置无线网络、广域网络涉及的知识则来自于《无线网络应用实践》、《广域网技术实施》两门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了上述前导课程后,对网络规划、部署与实施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已经大体掌握了,《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也是对上述前导课程进一步深化、应用和提高,因此网络安全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项目引导方式,将网络安全类知识与前导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还为《网络应用项目》、《网络毕业设计》等后继课程打下基础,构建完整的网络工程实施、规划、部署知识体系结构,具备实施网络安全工程项目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该课程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该课程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我院信息系就开设了《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经过3轮课程实施,我们发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因教师个人掌握的技术方向不同,讲授的侧重点不同,一部分教师侧重于Windows/Linux安全技术,而有些教师侧重于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硬件设备安全技术。经过教研室探讨和对市场相关人才技能需求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网络安全基础》应该涵盖网络设备、网络主机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主题,单独一门课程不足以将相关技术都覆盖到位。于是从2009年起我们着手将《网络安全基础》划分为《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主机安全部署与实施》两门课程,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技能精细化、目标明确化。

课程设计

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普遍强于逻辑思维能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该类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理论知识和过程性实践知识的关系应当是:过程性的实践知识应用是最终目标,陈述性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并且陈述性理论知识最终要在过程性的实践中应用和体现。基于这一思想,《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围绕建立并实施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展开。

以汉堡理工大学的潘伽罗斯(P.Pagalos)教授对工作过程建立的模型来看,工作过程的涵义包括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四个关键元素,这四个元素在特定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根据工作任务和实现工作成果达到需求的过程即为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创始人菲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提出的,该方法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对课程进行的工作过程展开系统化设计,该方法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也称为BAG课程开发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其开发过程更加关注工作过程所涉及任务的综合性,强调工作过程应具备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创造性,同时将工作中的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职业领域分析,了解职业领域中的工作过程,从中分析并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再以此为基础确定行动领域,从而实现工作过程向行动领域的转变,之后在行动领域中归纳分析需要且能够学习的行动领域并从中得到学习领域,最终在学习领域中通过分析设计出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考核过程等。

课程整体设计在《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和南通大恒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南通市人民政府信息化部门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工程专家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联系已经毕业的学生获取目前他们从事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需求,进而确定从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网络实施工程师、网络维护工程师岗位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定位于企业一线的工程项目,将之作为课程的载体,从这个出发点出发实现教育与就业对接,并实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一线的岗位需求对接。因为企业本身对自己的网络安全机密度、敏感度要求较高,一般不愿意向外透露自身的安全资源建设信息,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走访和企业协商,在遵循法律规范、工程职业道德及对客户信息保密的前提下,由企业一线工程师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对现有企业网络实施中的项目进行探讨并对这些项目进行必要的改动,这样在保证企业网络安全项目机密的同时,通过合作开发确保了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项目载体是来源于实际一线的网络实施项目,且实践性较强、可操作性较高,保证了载体的质量和课程设计方向的正确性。通过获取并分析网络项目中的项目需求、项目建议书、设备选型采购计划、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测试方案、项目维护方案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技术信息,可以初步归纳出网络安全技术实施过程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包含的5个行动领域。《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设计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转贴于

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行动领域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设计的学习的“情形”和“环境”。《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的载体是源于网络工程一线的大型项目。大型项目涉及的多个不同行动领域信息经教研室教师和一线工程师分析后,将网络安全实施的工作任务分解为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是一个具有完整需求、设计、实施、测试过程的网络工程项目。每个子项目有着不同的实施特征,项目之间相对独立,按照实际的项目工作流程依次序化。序化后的子项目即可对应于一个学习情境。参考一般的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序化外,考虑到整个工作过程的载体是一个完整的大型项目,学习情境的序化同时要考虑实际项目的施工逻辑流程,因此难度较大的情境“工程文档撰写”和难度较小的情境“网络设备测试与验收”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对应的位置。

教学设计对于每个学习情境(即子项目)的学习内容,将工程实施流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有效的结合,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过程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参见图2右1列),先将班级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供的资讯信息,小组提出自身的计划,小组讨论后对可行方案作出决策,分别通过模拟器实验和实际设备进行验证,检查实验和验证结果并调整先前计划,在小组的组内、组间、教师评估中对实施过程进行考核。改革前本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和70%,通过开展上述6个步骤的教学活动,加大了阶段性情境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工作,平时考核占到了总成绩的70%。通过开展情境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

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能力是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之外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从行动领域中提炼出来的其他关键能力包括:(1)遵循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职业操守;(2)爱岗敬业、适应技术岗位,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能力;(3)具备一定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备在较大压力环境中观察、分析、解决故障的能力;(4)遵循安全实施、规范操作流程;(5)与用户沟通、谈判的能力;(6)能够跟踪技术动态,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能独立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创新能力;(7)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逻辑思维能力。

上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上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的学习情境、课业文本的学习和考核过程而实现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理念。在网络机房上课的教师和学生,一律穿鞋套;在机架设备前进行调试的学生必须佩戴防静电手腕;放置临时线缆的学生必须将每根线缆做上临时标签,线缆用完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拆除;在网络机房外部提供公共柜子放置水壶、饮料,网络机房内部一律不允许带入;在实际设备上配置数据操作的命令必须由小组组长或教师批准后方可实施,如配置有变动则需要再次在小组内部提出变动申请。这些要求虽然琐碎,但都是根据电信、移动机房一线项目实施实际要求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日常的细节用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师将这部分内容纳入了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总结与思考

总结(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课程的重要性也越发显著。考虑到一门课程无法容纳网络安全的所有技术,我们将网络安全课程分为两门,《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侧重于工程中网络设备的安全技术实现,另一门《主机安全部署与实施》则将侧重于基于Linux/Windows/HP-UX等服务器的安全,这样的划分是基于国内大型集成商的项目实施对人员岗位的划分及网络一线实践需求。(2)《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涉及路由、交换、防火墙、VPN等多种技术,同时涉及网络计划、部署、实施、验收等项目实践工作,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为保证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应当具备不低于CCNA/CCNP的技术水平,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应当具备丰富的授课经验并完整进行过一轮CCNA网络课程的授课。

思考(1)网络安全类课程对实验室建设要求较高,中高端防火墙、VPN设备价格较高,大规模建设对于一般院校而言较为困难,如何在现有采购招标法规、资金条件下利用企业的下线设备、加大实验室共建力度值得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探索。(2)职业教育类的课程是动态的企业需求的反映,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载体,《网络安全部署与实施》课程内容需要根据技术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课程授课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促进教师走进企业一线实践,在具体项目工程中实现面向教师的工学结合学习实践,进而通过提升教师研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3)网络专业不同于软件专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网络工程师的纯技术以外知识需求较多,一般现场项目实施只有一名网络工程师与用户沟通并处理所有事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客户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在压力环境下排除故障的职业素质要求远远高于这一方面软件人才的培养,同时网络工程的工作地点分散且多在用户现场,如何大规模建立校外网络人才实训基地及在现有校内实验实训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值得高职院校思考并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第9篇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