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学总结及改进措施

时间:2022-04-26 01:57:39

导语:在教学总结及改进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总结及改进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教学评估;档案资料;PDCA;档案分类

2002年6月,教育部将本科教学工 作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 合并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 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正式 成立。此后,各高等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 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 会公布。实践证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 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教 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 线。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 都十分重视教学评估工作,加大教学基 本建设投入,建立建全教学管理制度,深 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等。为了 做好迎评工作,学校将工作重心下移,并 将责、权、利更多地下放到院系,为此,院 系要管理的教学资料将越来越多。从近 几年的新建本科院校自评情况看,各院 系在资料的准备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情 况,即需要的资料找不到,无关资料却不 少。如何收集和保存好日常教学资料,如 何让教学资料的管理更合理、更规范,让 教学工作评估在规范、齐全的教学档案 支持下井然有序?笔者从院系教学管理 特点入手,结合评估指标,引入了一套适 合院系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的新方法,即 “过程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院系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管理理论中,过程方法是相对于 目标管理的方法而言的。目标管理的方 法只作宏观目标的制约,不求微观过程 的管理。而过程方法既要宏观目标的制 约(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又要微观过 程的管理[1]。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 工作重心的下移,根据学校和院系教学 工作特点,很多高校对院系采取了目标 管理的模式,而院系是教学的基层单位, 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当紧密,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系部的专业设计与教学过 程,所以院系的内部管理采用的往往是 过程方法的管理.

二、院系教学工作资料收集 PDCA方法 1.过程方法与“PDCA” 在ISO9001:2000的2.4中有这样的 定义:“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 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称之为‘过程方法’。”它是ISO9001的精 髓之一,通过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 的活动,分清各过程的职责,找出过程的 输入和输出(不能重叠)管理质量。GB/T1 9001-2000中提出“‘PDCA’的方法可适 用于所有过程”[2]。何为“PDCA”方法?简 略说,“PDCA”包含四个环节:P—策划: 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 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 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 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 改进过程业绩[3]。PDCA是一个循环,在不 断的循环中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把 ISO9000引入教育,目前存有争议[4],本 文避开ISO9000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问 题,专对教学工作资料的收集、归类作进 一步的探讨.

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一个以教 学工作为中心,管理众多与教学相互关 联的活动的过程方法管理,其教学资料 的收集、整理工作便是一个寻找各过程间输入与输出的相关性问题,并对每个 过程产生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的过程.

借用过程方法来整理、归类零散的教学 资料,借用PDCA方法对教学过程资料进 行分类收集,这就是笔者进行院系教学 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的思路.

2.院系教学工作过程划分 院系教学工作可视为一个大过程, 大过程中又包含着小过程,而每一个小 过程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过程划分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程太大了,资 料的查找困难;过程太小了,档案编码太 繁,难记、难归类。因此,找准“过程”,是 院系教学工作资料管理的关键。根据教 学工作的特点,院系教学工作可分为: (P—策划)学科、专业办学规划;(D—实 施)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生资源;(C— 检查)教学工作检查及结果;(A—处置) 表彰、处分及改进措施。策划,是质量目 标环节,是院系办学的指导性规划;实 施,分出三个子过程,涵盖了院系所有的 日常教学工作内容,是教学工作资料收 集的重点;检查,是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 一环,也是支撑教学质量的关键资料;处 置,是改进教学工作业绩的重要环节;表 彰和处分是为了引导制定改进措施,持 续改善过程业绩。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四个环节,包揽了所有的与教学工作有 关的各过程.

3.院系教学工作档案分类 由于评估,档案资料显得更为重要[5], 因为院系教学工作相关资料是学校教学 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支撑之一,更是专 业办学水平评估支撑,资料收集整理的 好坏,直接影响学校评估结论。有关高校教学档案分类的文章不少[6],但笔者认为, 这些归类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以评 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 在建设”的思路。系部的建设过程,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PDCA循 环的过程,在院系档案的分类上也应该 能较好地体现这一个过程。按照PDCA 环节来收集、整理教学工作档案,体现了 一种动态的循环,有利于资料的利用和 动态了解院系的教学工作状况。结合评 估指标对教学资料的要求,笔者用PDCA 方法对院系教学工作资料进行归类、编 号,并说明档案立卷办法,以利院系教学 资料完整收集,合理归类.

类目说明:一级类目:P策划、D实 施、C检查、A处置;二级类目:以1位阿 拉伯数标识(如1,2,3……);三级类目: 以2位阿拉伯数标识(如01,02,03……).

具体如下: P:策划 1规划学科办学规划、专业培养 方案、系部发展规划等 2实施实现方案的各种教学管理 制度、措施和办法、院系教学工作年度计 划、会议记录等 3检查各种检查、评价制度、措施 等 4处置各种奖励、处罚办法、修 订、完善各种方案、制度的记录、会议记 录等 立卷说明:所有的策划除修订、完善 方案记录、会议记录外,装订成册(册内 按四个环节排序),并保留一份不装订, 作为下面的“实施”过程中的“策划”.

D:实施 1师资队伍 01资格年度培养计划、师资结构 (含实验教学队伍)、培训情况、年度总 结、学历学位复印件等.

02科研年度科研(含教研、教改) 计划、各种项目批复及立项书、专业科研 进校经费、各种教学改革资料等.

03授课教学任务及工作量统计、 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开出率、停课、调课 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课、评教 结果等.

04师德履行岗位情况材料、教书 育人典型材料、教师的年终考核、社会、 学生对教师师德方面的反映等。2办学条件 01专业与课程专业建设、课程建 设、教研室建设、课程教学大纲等,相关 会议记录.

02实验与实践实验室建设、实验 项目建设、专业教学设备值统计,实验设 备管理(申购、建账、使用、维修、报废等) 及设备资料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 设备情况等.

03教材与使用选用教材情况及分 析,自编教材情况,专业文献资料统计 等. 3学生资源 01生源学生来源及统计及分析 02成绩考试考核办法、课程成绩 相关资料(试卷审核、试卷分析、成绩册、 参考问案)、计算机过级、英语统考.

03能力与素质各种竞赛、论文发 表、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

04毕业与就业毕业论文、学位获 得、就业情况统计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 生的评价等,毕业生获得的荣誉.

立卷说明:实施过程以事件为主线, 查找该事件的政策性文件,分年度(师 资、科研、设备)或学年(实验项目、实习 实训、学生成绩、毕业论文)收集实施过 程中的所有资料.

C:检查 学校的各种教学检查、评估的反馈 意见和结果、院系的各种检查、评价记录 及结果,相关会议记录.

立卷

说明:检查,一般为综合检查, 检查的内容涵盖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 生资源三个内容,按事件立卷时,可将检 查资料中相关内容复印装入卷中.

A:处置 各种表彰和处分记录,总结改进材 料.

1师资教师获得的各种奖励或处 分情况,对年度师资培养计划的总结分 析及改进说明.

2办学专业、课程、教研室、实验 室、实验项目、自编教材等的获奖统计及 证明材料。对年度各种计划的总结分析 及改进说明.

3学生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或处 分情况,对年度学生工作计划的总结分 析及改进说明.

立卷说明:表彰、获奖及处分原件资料采用分类装袋,不宜装订,留有一套复 印件,分别装入事件卷中。总结分析及改 进材料按事件分别立薄卷,便于对照查 阅.

以上的分类一级类目四个,为PDCA 四个环节;二级类目中只包含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学生资源三个内容;三级类目 在D环节中出现,每个二级类目中不多 于4个三级类目,三级类目的内容是二 级类目的细目,简洁,易记。立卷时应特 别注意事件的PDCA环节,如发现事件缺 少环节,则应分析是工作中出现遗漏还 是事件归类太细,遵照这一原则,配合学 校的档案立卷办法,教学工作档案收集 整理将会完整而无遗漏.

三、结语 教学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的目的是为 了更好地利用资料,院系教学资料收集 归档工作不管是否评估,都应该做实、做 好。引入PDCA方法归类院系教学工作 档案,只要将教学工作中的PDCA环节资 料收集完整,必定是科学、合理、规范的 档案材料。在日常教学中,院领导可以根 据环节查阅资料,及时了解院系建设状 态;在各种教学评估中,只需按照相应的 评估要求,归类装盒,方便快捷,评估完 成,资料归位。这样,院系的管理者会有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院系教育教学改 革和发展问题,更好地制定各种激励机 制,实现院系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笔者相信,PDCA方法引入高校院系 教学资料管理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明圣主编.教育系统质量管理体系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4.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理管理体系 标准[S].2000:13-29.

[3]中国标准研究中心.GB/T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S].

[4]张伟远,等.开放大学:课 程质量保证之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04(2):9-15.

第2篇

关键词:戴明循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螺旋式上升;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13-02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则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1]。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仅仅是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但没有和现今的产业需求及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针对这一情况,各高职院校引入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战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被实践证明是职业教育的最佳模式,其本质是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符合企业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那么怎样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呢?如果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看作一个项目,将质量管理中的戴明循环理论运用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活动中,通过螺旋上升式的循环改进,能够持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企业认可度。

一、戴明循环

戴明循环也叫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然后由戴明采纳、宣传,得到普及,因而被称为“戴明循环” [3]。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也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方法[4]。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策划)、Do(执行、实施)、Check(检查、评价)和Action(总结、改进)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PDCA这样的顺序进行管理的,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运用戴明循环实现持续改进(如下图所示)[5]。

戴明循环的有以下特点:第一,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阶段缺一不可;第二,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阶段循环前进,阶梯性上升,达到新的水平,在新水平基础上再进行循环,便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戴明循环不仅能够运用在质量管理中,而且能够应用在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中。如何使管理工作得到持续改进与提高,最关键的是理顺管理的思路。建立制度化的管理流程,通过管理活动的运行、检查和改进循环,达到持续提高的目的。

二、戴明循环在校企合作中的基本要点

按照戴明循环方法可以把整个校企合作活动概括为四个过程:

第一,整体策划。策划工作是对整个校企合作活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策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师资要求等各个环节的安排。策划的结果是形成实施方案,以指导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活动的开展。

第二,工作组织实施。根据策划形成的方案,组织进行落实,包括教学准备、资源配置、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等。

第三,工作检查和评价。工作检查和评价是对工作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目的是使工作实施按策划的目标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工作总结和改进。工作总结和改进是对上述三个过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找出优势进行标准化并继续保持,找出缺点和不足,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形成文件性资料,为下一次策划和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实现阶梯式上升的循环,不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戴明循环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戴明循环是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校企合作中应用戴明循环的具体阶段如下:

P(plan)计划。包括调研情况、培养目标的确定和活动计划方案的制定等。该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在校企合作初期,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企业需求状况,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座谈,找出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同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第二,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前期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邀请目标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学校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和W校状况且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包括学生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系统和实训课程体系)等。

第三,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检查点,明确检查方式(笔试、口试、实操)和检查要求,确定阶段性目标。

D (do)执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此阶段是计划的实施阶段,需要学校的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实施计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院校中的任课教师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欠缺实践经验,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为专业任课教师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计划,安排他们到对口企业参加专业培训,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做到理论实践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将企业中的工作实例带入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

再次,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至少1个月的培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了解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在企业中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要主动积极配合教学计划的实施,多关注学生动态,做好计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工作。

C(check)检查。该阶段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过程自查。根据计划中设置的检查点,按照检查要求开展过程自查,对照阶段性目标确定达标程度及存在问题,将过程检查情况向企业进行通报,并作为改进环节的输入。

二是邀请目标企业的相关人员定期参与对学生的知识及技能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评估学生培养情况与培养目标间的差异。

A (action) 改进。对自查和定期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对于自查和定期检查中发现的优秀经验要在继续保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文件化的标准并予以推广。

其二,过程检查情况校方应向企业通报,听取企业改进意见,由校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其三,对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由校企双方的讨论、分析,形成一致意见,制定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其四,上一轮PDCA循环中形成的纠正措施,应作为下一个PDCA循环的输入,在下一循环中予以解决。

结语

戴明循环的核心是通过不断循环实现持续改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运用戴明循环,能够确保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提供令企业满意的专业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秋贤.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之PDCA法[J].中国市场,2013,(29):194-195.

[2] 尚先云.浅谈高职教育的“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208-209.

[3] 解臣习,许艳辉.PDCA方法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3,(19):274-275.

第3篇

一、确立集体备课新观念

集体备课是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实施有效教学为研究目的,以教研组为单位,就某一课题或主题展开研究,通过观摩、分析、评价、探究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集体备课定位于:

1.备课的过程是个人智慧通过整合形成集体智慧的过程。

2.集体备课不能等同于共同备课,而是有效备课、有效听课、有效评课的综合性研修活动。

3.各抒己见、相互启迪、扬长避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4.通过集体备课,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二、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集体备课要明确主题、充分准备、立足过程、抓住要点、同伴互助、确保诸环节落到实处。即“集体备课—同伴磨课—学科组考评—个人反思—活动总结”五个环节:

1.集体备课

(1)集体准备:教研组自主确定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学习课标要求,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制定教学目标,选取主备人。

(2)集体交流:主备人向小组成员陈述教学设计,其他人员边倾听、边研讨,针对主备人的教学设想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最终小组成员达成共识。

(3)主备人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下的教学预案。

2.同伴磨课

(1)主备人按照小组教学预案进行上课,其他小组成员参与听课,认真做好课堂观察记录,为课后交流做好准备。

(2)磨课:小组成员针对课堂师生行为表现开展对目标、教材、环节、学生、细节等方面的深研细磨。

(3)主备人整合小组成员意见又一次形成上课预案,直到满意为止。

3.学科组考评

在充分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对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师评课三项逐一考评,包括评价过程、课堂及评课情况,目的是促进集体备课活动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4.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就是教研组成员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反思,教师根据自己参与集体备课的所见、所思、所感,以案例、教育叙事、小课题、经验总结、主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心得。

5.活动总结

第4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4月29日,迎着煦暖的春风,北街实验学组织召开了“西峰区‘优秀校长+’中考备考策略的实践改进研修”活动,为春日的校园又增添了一抹绿意。

研修活动由北街实验学校拓俊儒校长主持。来自肖金中学、什社中学、彭原初中、野林初中、地庄小学、北街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学负责同志共13人参加了会议。

肖金中学刘志科副校长首先对九年级摸底考试成绩从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享了备考策略:一是细抓教学常规,做到“四个结合”;二是分层实施备考,做到“四个”跟进。随后,他就示范引领、培优补差、家校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做了探讨交流。

什社中学齐永杰校长从通报成绩入手,深刻剖析了影响质量提升的原因,并结合校情和工作实际,就重视课堂效率、抓好毕业班班级管理和教师业务成长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描绘了学校发展愿景。

彭原初中王平主任在会上通报了七科生均成绩、各科成绩及排名,并从六个方面交流了备考策略。一是营造氛围,鼓舞士气;二是表彰先进,比学赶超;三是研究真题,精准备考;四是分析成绩,直面差距;五是培优补差,全面提升;六是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在问题探讨环节,她提出的分层教学、“教师下题海,学生泛轻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措施发人深省。

野林初中刘志海主任结合学情,分析了成绩,并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深入研读中考试题、理清复习思路、抓常规重落实、抓课堂提效率、强化解题规范训练、重视方法指导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备考情况,阐述了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学科进步的原因。

北街实验学校刘涛副主任介绍了九年级的基本情况,通报了成绩,汇报了备考的具体措施,并就培优补差、缩小学科差距、强化学生养成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最后,拓俊儒校长做了总结。他提出,中考备考究其根本,就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两个层面的问题,“优秀校长+”联盟学校要在管理、教师、学生和家长这四个影响质量提升的因素上下功夫,做文章。管理层要熟知政策,了解动态,把握方向,教师要愿教、会教、教好,学生要愿学、能学、会学,家长要愿意支持、会支持学校工作和学生学习,只有做到这些,质量提升就会指日可待。(总结图)

第5篇

 

2018年,我科共带教临床卓越医师班,麻醉医学班,附院儿科班,在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科室带教老师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各项带教任务。

临床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是临床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科室每年将教学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每年需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研究讨论如何完成临床实习教学任务。我科室以不断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学的质量为中心,以加强教研组织和制度建设,尤其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力量。眼科教研室始终保证负责人开展经常的调查研究,有计划的听课、召集师生座谈会、抽查教案和听课笔记、试卷等,对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临床教学工作的措施。教研室实行教学、医疗一体的管理体制,以教研室为龙头,负责本学科范围的教学、医疗、教研工作,教学医疗相互促进。2018年10月—12月由喻谦、杨建华、付敏、唐文婷教员负责教学工作,目前完成了5年制2014级临床卓越医师班、麻醉本科班、附院儿科班的眼科教学与考核工作,共54学时,完成实习带教18人次,每周四坚持教学查房。

第6篇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PDCA循环;病案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153-03

肿瘤内科是一个专业性强、发展迅速的临床医学科,新的诊疗理念、技术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诊疗指南定期更新,因此,随着临床诊疗的不断变化、更新,病案的书写标准和要求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病案是对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护理、转归等情况的客观和系统记录,不仅反映了患者的病情,而且体现了专业技术、医疗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是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文书[1]。临床医师忙于日常查房、实施诊疗操作,对病案书写质量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够。病案质量是指病案书写质量,其重点在内涵质量上,即突出病案记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2-4]。本科自2012年8月开始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病案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跟踪监控,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提高病案质量效果显著,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自2012年8月开始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的病案,所有病案均完整,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征、病情及治疗方法等。

1.2 方法

所有案例均应用了PDCA循环理论的教育与培训,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1.2.1 病案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理论

病案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过程就是通过PDCA循环的计划(P)、执行(D)、检查(C)、行动(A)4个阶段的一轮循环,达到提高病案质量的目标[5-6],具体应用如下。

1.2.1.1 计划制订阶段 制订科学合理的肿瘤内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是质量持续改进工作的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后续医疗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关键,这一阶段包括以下4个步骤:①分析现状,找出目前病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②分析问题,查找各种原因,在肿瘤内科科会上公布病案差错现状,科室全体医师共同了解差错现状,并根据80/20原则确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医疗工作重点,确定整个病案中查房录、首次病程录、出院小结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头脑风暴和因果图(鱼骨图)的活动方式,每位参与者提出自己的见解,集中到鱼骨图,集体分析、讨论,罗列出各种主要与次要原因[6]。③分析原因,确定主要原因,科室全体医师进一步分析鱼骨图中列出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如下:病案采集不详细,病案采集时间短;不善于归纳,专业知识不熟悉;出院小结未仔细检查;主治主任查房前书写查房录;不及时修改、缺乏修改积极性;缺乏书写模板、规范;其中前3项为最主要原因。④制定计划和措施,设定预期目标,科室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制订详细病案质量点评工作计划,每月检查点评一次,2012年11月抽查病案方式方法与2012年8月相对应,根据本轮循环需要解决的3大问题,在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的前提下按照80/20原则制订具体措施,确定预期目标为不规范或差错次数及百分率下降幅度>50%。

1.2.1.2 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按照计划阶段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完成计划中的内容,以达到预期目标。本轮PDCA循环的执行措施如下:①加强专业知识培训(1~2次/周),教学相长;②加强专业知识考核制度(1~3月/次);③延长病案采集时间(>20 min);④出院时仔细核对(5 min阅读检查)。

1.2.1.3 检查阶段 通过检查,确认效果。检查阶段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后进行,检验实际执行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包括以下3点。①判断标准的确定:以诊疗指南、指导原则、临床路径、病案查检表、行政通知等为标准,并对具体内容进行细化;②评价人员的要求与责任:病案质量点评前对相关点评内容进行了解学习,指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点评完成后及时总结;③在对病案质量进行整体评估的同时,注重前述3大问题(包括主治、主任查房录,首次病程录,出院小结)的改善情况,检验是否达到计划预期的目标。

1.2.1.4 总结阶段——总结成功经验,形成相应标准 总结阶段是PDCA循环的最后阶段,同样非常关键,总结这一轮工作的实际效果及经验,将有利于推动下一次PDCA循环的进行。

科主任是科内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内病案质控工作,各级医师应积极主动参与,科室应制订病案质量管理措施,重点进行内涵质量控制,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在病历中充分体现。科室根据前面3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制订病案书写规范与检查表,促使病案采集与书写规范化,保证住院医师充足的工作时间,做好新职工、轮转医师岗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考核,按照科室常见病种如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瘤、肺癌等病种制作课件,将小讲课贯穿于日常查房及病例讨论中,住院医师每月交4份病案进行评分,每月进行一次病例考核;科室定期组织学习新的诊疗规范、指南,与肿瘤多学科团队保持密切合作、不断更新综合治疗理念,保持上下级医师的充分沟通,上级医师定期查对病案质量,指导下级医师书写病案,注意突出肿瘤内科专科特点与重点,避免各类常见错误,阻挡病案不规范从采集病案、制订诊疗方案的源头抓起。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新的标准和措施,继续分析查找病案质量中存在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轮新的PDCA循环,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不断促进肿瘤内科病案质量的提高。

1.2.2 观察指标

根据肿瘤内科病案质量管理规范及专科内涵质量要求,参照卫生管理部门及医院规定,本科高年资主治医师与副主任、主任医师经过讨论,制订了病案质量查检表。定期检查分析病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病案进行干预并观察效果。

2 结果

2.1 PDCA循环干预前病案质量的现状

2012年8月检查病案30份,发现不规范或差错总计37件次,其中主治、主任查房录15次(占总差错的40.5%),首次病程录10次(占总差错的27.0%),出院小结4次(占总差错的10.8%)(表1)。

2.2 PDCA循环干预前后不规范(差错)次数的比较

经过PDCA中有针对性的4个阶段一轮循环,本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病案中不规范或差错数及百分率显著下降。与2012年8月相比,2012年12月肿瘤内科病案中不规范或差错数、百分率较前明显下降,应用PDCA循环后肿瘤内科病案质量取得长足进步与改善(表2)。

3 讨论

原卫生部从2005年至今,在全国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全国医院的质量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2]。在2012年的“优质医院评审”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通过对评审标准的不断学习,认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其中的关键,而肿瘤内科的医疗质量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病案反映出来,同时病案质量的改进也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创建“优质医院”的过程中,于2011年在各个科室引入“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理念,通过“种子培训师”方式在各个科室进行PDCA循环理论的教育、培训与指导。PDCA循环或称戴明循环(Deming cycle)[3],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P、D、C、A 4个阶段,是一个循环、持续向上、永不停止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4-6]。肿瘤内科病案质量管理不但是科室医疗质量和管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而且需要不断完善并持续改进;既是医疗安全、质量和临床科研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PDCA循环理论的学习,全科室成员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理解与统一:病案质量持续改进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方法方式,解决病案中存在的不规范、差错等问题,提高肿瘤内科专科病案质量需要运用PDCA循环科学程序,并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保证病案质量持续改进。

PDCA循环理论最早应用于企业生产品质的改善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后逐步推广,广泛应用于企业、军事部门、服务机构、商业院校、医院等。其在医院内部的推广中,应用于处方管理[7]、医疗质量[8]、临床护理管理[9]多个方面。实践证明,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肿瘤内科的病案质量,从而进一步带动临床医疗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肿瘤内科病案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全科室医师的共同参与、配合。从科室病案质量的改善结果可以看出,科室病案书写管理中,科学方法的应用与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病案质量的重要前提,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是基本手段,同时保证充分的病案采集、书写时间及自查对提高病案质量则是必要条件。医院医务科、病案管理部门、各专业科室也需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集体学习,促使各级医师熟悉、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文件,针对病案质量问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病案书写质量进行定期抽查、考核,对严重质量不合格病案加强处罚力度,对优秀病案进行嘉奖表扬,提高医务人员的病案质量意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整个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住院医师担任病案书写工作,必须及时、真实、有条理地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意见,防止重大差错和缺陷发生;主治医师对病案质量进行监督控制,每日检查住院医师书写的病案,及时发现病案书写中的问题、指导整改,同时教学相长、提高查房水平;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对拟出院患者病案进行出院前质控,以杜绝病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肿瘤内科自身特点比较突出,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及专科教材,有关教学内容多穿插到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各学科中讲授;专业性强,涉及的内容广泛(如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疗、肿瘤放疗);临床病例复杂多变,治疗模式涉及多个学科;药物种类繁杂,新药更是层出不穷。新职工和轮转医师临床肿瘤内科的内容掌握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常对病案书写感到难以掌握、抓不住重点。因此,有必要在科内各级医师之间定期开展病案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充分应用PDCA循环理论,结果发现做好新职工、轮转医师岗前培训非常重要,病案质量不单单是责任心和书写方面的问题,与专业能力、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专业知识培训、考核是病案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查房中合理安排小讲课是重要方法。

PDCA循环4个阶段之间紧密联合,环环相扣,有序推进,从制订计划目标到具体实施、总结经验,从发现问题到逐步解决、形成相应标准,促使病案质量持续改进。本科在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病案质量控制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达到了促进病案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在医院的病案管理中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荣桂.持续推进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进[J].中国医院,2010, 14(1):2-6.

[2] 谭天林,欧兵玺,廖世川,等.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25-27.

[3] 赵阳. 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 21(5):280-281.

[4] 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92.

[5] 刘军跃,李远志.运用PDCA循环实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沟通[J].商业研究,2006,49(23):41-43.

[6] 黄江莲,周惠宏,曾春娣,等.应用PDCA 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9,7(31):1058-1059.

[7] 郑造乾,黄萍,袁雍,等.PDCA循环在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79-84.

[8] 戴林,沙震宇,仇永贵.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警示制度的实施体会[J].交通医学,2012,26(4):396-397.

第7篇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对象为:

区第三幼儿园、市第一幼儿园、县幼儿园、县幼儿园

二、评估目的

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是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主导的,对辖区内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估,属于诊断性评估,目的是了解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的现状,发现办园特色、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总结发展经验,为幼儿园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路径和措施提供依据,为市、县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管理措施和办法提供支持与服务,督促办园主体改善办园条件,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办园水平。

三、评估依据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采用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承担研究制定的《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附后)作为依据,辅之以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发的有关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

四、评估时间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时间为2014年5月下旬-6月中旬。

五、评估程序

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分为幼儿园准备和督导评估两个阶段。

(一)幼儿园准备工作

幼儿园准备既是幼儿园接受督导评估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的过程,也是幼儿园接受督导评估之前的一次诊断性测评和自我总结、反思。

接受评估的幼儿园,要建立由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估准备工作小组,同时,根据需要可聘请教育督导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参加。

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测评活动方案和测评指标体系;准备资料——收集、整理、装订、装袋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人员准备——通知、召集需要观测、访谈的教师、幼儿、家长等;活动准备——组织开展需要测评的幼儿接园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就餐就寝活动等;自评自测——根据《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自评打分;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总结报告)——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自评、自测结果,现状分析与反思,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自评结果与质量发展报告于评估活动前一周提交评估小组。

(二)督导评估工作

1.评估小组

建立由教育督导人员、教育专家、幼儿园骨干教师5—7人组成评估小组。

2.测评活动

(1)学习方案:参与评估人员,在评估工作前认真学习《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个人测评情况记载表》等,熟悉评估内容与方法。

(2)个人评估:每个评估人员负责1—2个一级指标的测评,依据《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个人测评情况记载表》独立进行测评,测评人员须对每项三级(c级)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在“测评情况记载”栏,对查阅的资料(佐证材料),幼儿园建设和环境的查看情况,对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情况,幼儿生活、游玩、学习等情况进行记录、记载,包括质量发展状况、特色与存在不足、问题等。

被测评幼儿园应为每个测评人员提供一位引导员,协助完成测评工作。测评时间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观测幼儿园一日的教学活动。

(3)幼儿园汇报:由被评估幼儿园领导作教育质量发展总结报告,包括评估准备工作情况,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特色,存在问题与不足,自评结果,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

(4)小组评议:在测评人员个人独立测评基础上,小组成员合议,形成小组测评结果,填写《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结果统计表》。

3.测评方法

(1)听取汇报:听取幼儿园领导及有关人员的工作汇报。

(2)察看现场:幼儿园环境、班级环创、区角设置、寝室环境、园风园貌、教学设施设备等。

(3)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包括各种工作计划与总结、管理与考评规章制度、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与会议记录、报告、园本课程、幼儿成长记录(卡、册)、教师业务档案等,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

(4)座谈会: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10—15人,大、中、小班兼顾)。

(5)个别访问:对教职工、幼儿、家长及有关人员进行个别访问。

(6)听课:观看幼儿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就餐就寝活动等。

4.评估报告

(1)质量报告:督导评估小组,根据测评结果,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包括评估工作情况,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特色,存在问题与不足,评估结果,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建议等。

第8篇

关键词:移动计算;无线网络;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0-02

《移动计算》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本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具有涉及面非常广且知识点多的特点,而且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教学活动如何使得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教师及教学过程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门课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移动计算前沿方向和课题,掌握研究方式、方法和工具,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员在阅读最新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完成某个研究领域的综述报告或提交项目技术报告。如何通过这门课使得学生能掌握移动计算的最基础内容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认为传统的以上课讲授相关知识的方式既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达不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改进,并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授课。对考试的成绩比例进行了降低(40%),大幅提高以专题报告和论文为主的课程作业的分数比例(60%)。然而,通过近十年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移动计算》专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移动计算》这门课的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无线网络、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4G网络、移动数据库、移动定位与位置管理、移动信息系统安全、移动QoS、移动电子商务等内容,使学员掌握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理解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原理和技术,具备使用移动计算技术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我校徐明教授等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移动计算技术》,我们针对目前主流的无线网络:蜂窝网、无线局域网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他较为新颖的领域进行了专题教学,如《Ad Hoc网络》、《无线MESH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等开设了31个研究专题[1]。每位学生必须至少精读10篇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每次课1~2个专题,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技术报告,并且准备幻灯片,按计划进行报告。对所阅读的论文,要求提炼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技术途径、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启发。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简单翻译,更不准抄袭。由于各专题都是一个较大的研究领域,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进行讨论,因此必须对每个专题进行子方向的课题讨论,如《Ad Hoc网络中的按需路由协议分析》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员深入地了解本研究领域,又能培养学员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在该教学过程中能对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对专题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具体来讲就是阅读论文不够深入,没有掌握本专题领域的基础知识。第二,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时而出现冷场的现象,并且对报告的内容,较少有人提出异议,难以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第三,专题报告完成质量不高。大部分学员由于之前没有撰写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报告,对报告的写法非常生疏,行文很不规范,且对论文的研读不深,难以把握住论文的本质问题。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许多学员都认为提交完报告就不用再参与移动计算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长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学员上课造成了深远影响。另外,长期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员容易养成做题目、寻找标准答案这种惯性思维。对于这种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太少。因此,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进措施。

二、专题教学的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出现的四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一,针对专题教学预习工作,我们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如在第一次就将整个课程的专题设置进行通告,使得学员对本课程的各个专题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我们对每个专题给出了几篇经典的参考文献,尤其是综述文章,使得学员能在前期对所涉及的专题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完成两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即确定每个小组的人员和题目,要求每个人参与两个专题,并且每个小组的成员均需撰写一份个人的专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的专题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均的问题。而且小组报告要求每人都要上台发言,使得学员必须做好先期的预习和准备。对于非本小组的其他学员,则要求能在报告过程中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对于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主要原因是小组在进行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其他学员总以为自己的专题并不是这个,与自己无关,因此报告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冷场。对此,我们首先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在报告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报告内容实时的进行点评,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在报告结束后要求小组外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总结报告的优缺点,并进行打分,每组同学对其他组的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并且必须提出至少1个问题,要求被报告组进行现场回答。由于采取的是类似同行评议以及答辩的研讨方式,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对报告的成绩进行评分,学员就不得不认真听并参与到其他组的报告中,不然无法提出问题,无法形成评论性的意见,更无法给出合适的分数。对学员的参与度我们也进行了记录,积极参与研讨的同学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我们不断强调对任何技术途径,均存在优点与缺点,学员必须进行辩证的优缺点分析。这些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第三,对于专题报告的完成质量不佳的问题。由于学员在此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的能力,因此在专题报告的完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的优秀论文和技术报告进行分析和示范讲解,让学员理清一个专题报告的组成、需要完成的工作、写作的规范以及本报告的目的、意义,最终能引导学员对该领域的前沿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并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而对于提交的报告,因为是平时作业的主要衡量方式,要求学员以其力所能及的最高标准完成,并且鼓励小组间相互进行讨论、修改,如果学员愿意,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向老师反馈相关问题,老师可按照修改论文的方式与标准进行改进。

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动力。由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段时间内除了准备考试,学生没有较强的继续自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多门课程都会遭遇。学员往往在课堂结束后就不会再主动接触这门课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从学员的整体培养上进行规划。如为了鼓励学员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如信息安全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平台,鼓励学员课后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可规定在某竞赛中获奖的学员该门课程可评为优秀等等。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与学员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指明学院有哪些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哪些研究领域,使得学员能知道通过某个专题的研究可以完成什么目标,如果学员的课程学习质量较高,可以鼓励其申请在某个选择的专题范围内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等等。

以上四方面的建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同时进行、交叉运用。其目的是使学员以一种做研究的方式完成该门课的学习。为了能顺利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教员需要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可通过建立课程微信群、建设课程网站、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对每个专题,教员更需要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想法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创新性、技术途径的优劣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当然这对教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员具备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方法等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请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这也是扩展学生学术视野及提高该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出了在《移动计算》这门课中采取专题教学法实施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在无线网络这个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从工程应用型向创新研发型转变。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使得学员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且能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我们坚信,通过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能基本达到以上培养的目标。并且,通过本门课的示范作用,将专题、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推广到其他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

第9篇

【关键词】 新教学计划大纲 中职护理专业 病理教学 适应与改进

2007年5月,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护理等7个专业门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新大纲特色为“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为了切实贯彻新计划新大纲内容,中职护理专业病理教学应做如下适应与改进。

1 编写符合中职护理专业、层次的病理教材

针对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精神,应重新编写病理课程教材,新教材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适应与改进。

1.1 降低教材难度,突出中职层次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性较强的通才,而非研究生、本科生那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专才”,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原有教材中较深的、较难的理论知识应删繁就简,使教材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中专生的实际理解接受水平。

1.2 联系护理临床,突出护理专业教材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除将病理、病理生理学内容依照系统特点有机结合,独立成节外,还要增加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的内容,使病理学更加贴近护理专业,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 调整现行教材内容

在新的病理教材未出台的情况下,应针对现行教材中那些临床中用不着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大胆的剔除,避免学生因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差而出现听不懂导致厌学的现象,病理教学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上,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讲授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常见病的基本病变上。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病理生理学的课时比例较以往应适当增加,重点放在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内容上。

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中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与改进上应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通过多种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借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1 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引入,使深奥、概念抽象的病理学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知识、技术联系更紧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吸收转变,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就病理学而言,临床病例、日常生活案例、病理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只要是与病理学内容相吻合,均可引入教学之中。

3.2 强化精讲点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大胆删除本专业内容中偏难、偏深又与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尽量将授课内容概括、精减。如讲心力衰竭时重点讲解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诱因、机体的代偿及功能变化,而对复杂的发病机制可用两句话总结为: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各部分舒张收缩活动不协调。对于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诱因应着重强调,如对心力衰竭病人输液应严格控制滴数、输液量,适时引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到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3.3 注重归纳总结

病理学知识内容繁多,病理变化复杂,对于有联系的疾病、病变,教师可预先制订详细的讨论提纲,找出病变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对大、小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可从病变性质、好发人群、病变范围及好发部位、X线特点、临床表现、预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此外如肿瘤、组织的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等均可以列表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使知识要点更有条理、更简洁,特征性的病变更加突出,方便记忆。

3.4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病变有大篇大篇的文字性描述,而质量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地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感性认识,再由病变紧扣临床联系,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理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病变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能极大加强。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强化实践性教学亦应成为适应与改进的重要措施。

4.1 调整充实实验教学课时与内容

根据新计划、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应用,对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比例进行了调整,大幅度的删减病理学实验课时,针对临床护理特点开设了空气栓塞、水肿、休克、缺氧等动物模型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理分工协作的能力。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学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应用总论的一般规律解释各论的特殊规律,运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护理诊断),讨论解决的办法(即护理措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在护理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拉近医学基础和护理临床的距离,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地、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