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12:59:36
导语:在文化空间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届经济管理系
专业建筑室内设计
学号1731024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9年4 月 27 日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及成绩
学生姓名
班级
高职二班
学号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
成绩: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高职二班
学生姓名
所在系
经济管理系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一、设计(论文)内容
汽车不单单只有冰冷的,我们可以通过颜色与材质的改变与添加来拉近汽车与人的关系,使得他汽车的用途被最大的发掘,使得汽车不单单是只能在马路上驾驶那么简单,我们也可以在餐厅中,坐在温暖的汽车中吃着美味的事物,看着节目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这就是我们进行这项设计的想法和出发点。
二、基本要求
1.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
2. 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3. 保证论文质量,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写作规范。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法)
1. 文件研究法。
2. 案例研究法。
3.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对相关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
[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
[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000
一、文献综述(立论依据)
汽车的文化可以追溯到 1867年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从 1867年到现在,人们也越来越离不来汽车这种代步工具了,而汽车餐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中的产物,通过对汽车的延展设计,开展关于以汽车为主题的餐厅,在对汽车再定义的基础上,拉近人与汽车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在汽车中添加不同的材质,使得汽车拥有温暖的感觉,通过汽车出现的不同场合和不同颜色的搭配来改变汽车的格调,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使得冰冷的全金属空间汽车变成一个温暖的饮食空间。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1. 通过在线上线下进行关于大家对于汽车主题餐厅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分析。
2. 通过对现有的汽车主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提炼出不足和优点,并进行优化设计。
3. 通过大量的文献汇总,研究并敲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四、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指导教师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汽车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大家也几乎人人使用过汽车,而对于汽车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冰冷,没有温度的阶段,但是他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材质的更换或者是出现环境的改变,使得他能够从大众视野中的冰冷的属性中走过来那?
我想是肯定的,在我们设计中就是要把不可能改变成可能,而改变物体的感知这个部分的处理,我们通常会通过灯光的处理和颜色和材质的处理来进行,进行一些视觉和感知上的改变,比如在灯光的采用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对柔和的软光灯,而在材质上可以选择大自然的木质等一些亲近自然的材质,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可以尽量避免采用冷色调的颜色处理,以此来达到“沐”的感觉。
关键词:色彩应用;灯光应用;人体工程学;汽车元素
第一章前言1
1.1 、主题餐厅的目的与意义1
1.2 、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1
1.3 主题餐厅的发展趋势1
第二章形体训练内容概括2
2.1 汽车元素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2 人体工程学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3 色彩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4 灯光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第三章汽车主题餐厅设计空间的设计方案4
3.1 设计主题概况4
3.1.1 设计艺术层次的概括4
3.1.2 市场结合概括4
3.2 功能分区与动线分析4
3.2.1 功能分区5
3.2.2 动线分析5
3.3 汽车主题餐厅的色彩设计5
3.3.1 心理学角度分析5
3.3.1艺术角度分析5
3.4 汽车主题餐厅的灯光设计5
3.4.1 心理学角度分析6
3.4.1艺术角度分析6
第四章汽车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的展示表达7
4.1 CAD绘制图展示7
4.2 3D绘制图展示7
总结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致谢
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我一边写一边想到了教育我的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他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我真的很感谢,并且我也很感谢辛辛苦苦给我帮助,辅导我,给我帮助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寸步难行,感谢老师,是你传授了我知识,我感谢您,是您帮助我选定的论文的框架还细心的指导我,感谢您的教育之恩。
人的情感需求可以分成低级情感需求和高级情感需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满足人们的低级情感需求,例如,安全的环境、不冷不热的天气、没有被污染的空气、能享受充足的阳光等等,使人们的最基本简单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除此之外,还会使得人们觉得心情很好,感觉很舒服,精神也放松下来。人的需求是不会停滞不前的,当低级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开始追求高级情感需求了,这就需要有非常深刻的精神内涵,不再是简单的享受环境了,思想也会受到启迪,会受到一些熏陶,产生一些共鸣。研究人的行为习惯,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情况和思维方式,在进行设计时尤其注意以上这些问题,在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不能抛弃的基础上,优化建筑空间和设施,让人们感觉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服,适用,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另外,精神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这样更好的尊重了人们的需求,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关怀。大家通常说的设计“人性化”,主要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对形式和功能有了更多的符合人们性格特点的考虑,使设计物给人感觉具有人的性格特点,同样,也和人一样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展现出无形的精神形态就是设计人性化的目的所在。
2共享空间的意义
当代建筑基本的功能空间在过去已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于公共活动的共享空间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这里所说的共享空间是由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设计的美国亚特兰大海特·摄政旅馆而推出,因而“共享空间”也被称为“波特曼空间”。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共享空间从酒店中庭设计逐渐延伸到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它的形态也从开始的中庭模式发展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灵活多变的空间,它为大众提供休息、娱乐、交往的场所,具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双重属性,是人们娱乐休闲,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共享空间是建筑空间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在城市空间体系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共享空间的形式多样化,建筑空间也比较自由开放,因此人们在这里行动自由,停留和交往不受时间限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向社会大众开放,为大众所共享的场所,也往往成为一个建筑的点睛之笔。
3人性化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
在一个特定的建筑空间内,人们看到的色彩和光线,感觉到的材料质感,房间里家具摆放方式,以及花草、树木、装饰物等等所有要素形成了客观的空间环境。房间所营造的氛围,就是客观环境给人带来的感官的作用所在。人性化空间设计的要求就是使人在这一建筑空间内物质功能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功能需求也得到满足,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
3.1空间形式营造
空间形式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官和气氛自然也不同。通常,严谨规整的几何形式空间使人觉得端庄平稳、肃穆庄重,例如,方形、圆形、八角等形状,不规则的空间形式使人觉得随意、自然、流畅、无拘无束,封闭式空间使人有内向、肯定、隔世、宁静的感觉,开敞式空间让人感觉自由、流通、爽朗,平面范围巨大、高耸的远大于人体尺度的空间让人有雄伟开阔、崇高肃穆的感觉,更接近人体尺度的低矮水平的空间,会让人们觉得亲切温暖和富于人情味,过于低矮、狭窄、黑暗的空间会使人感到压抑、恐惧。建筑设计师在面对不同性质的项目时,应根据其建筑功能、地形条件等因素塑造不同的共享空间。如法院、政府办公楼、教堂等建筑其共享空间多采用封闭式、半围合式、规整的几何形状来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商业广场、酒店、展览建筑等其共享空间多采用开敞式、不规则流线型设计追求活泼多样、引人入胜的空间形态。除单一的中庭式共享空间外,现在很多的综合体建筑中是将很多空间形式的巨大的复合空间融合在一起,包括了大空间和小空间,同时又是一个不定空间和一个流通空间。如:万达购物广场、北美新天地等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在具体设计中,大到空间尺度的把握,小到景观小品甚至家具饰物的设置,建筑师都应仔细揣摩建筑物使用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用不一而足的空间形式和高技术手段相结合来塑造更加理想的共享空间形式。
3.2色彩与心理感受
色彩对于环境来说非常重要,色彩对人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在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希望通过色彩使室内设计更加形象生动,使其具有性格、层次和美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和色彩打交道,看到红、橙、黄色等高明度色、暖色就会想到太阳和火,感觉很温暖;看到蓝、白、绿、紫色等低彩度色、冷色就想到冰雪、水和森林,觉得非常寒冷;除此之外,能展现出扩张感和动感的是暖色,能展现出收缩感和静感的是冷色。由此可见,室内气氛和色彩关联非常大,设计师通过不同色彩的温度感、性格感、重量感、距离感和尺度感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受,也可以通过这些色彩特性来调节空间环境氛围。
3.3光环境营造
只有有了光线才能看清楚空间里的摆设,没有光线,这些都免谈。其中,光可以分成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光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建筑外立面采用不同的开窗形式,从而使射入建筑室内自然光线产生不同的效果,再加上在室内装修中那些具有高反光性能的镜面、抛光不锈钢和铝合金等材料的应用,通过光展现材料质感,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空间里有光线,不单单是为了让人们看清楚里面的摆设,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有不同的空间情境出现,不同的光线给人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利用光来创造的空间情境的详细介绍。欢愉:现代很多公共建筑的大厅都采用成片大落地窗的设计,增加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比如,太原凯宾斯基酒店大堂,充足的阳光透过大面积落地窗照射在房间里,明亮的环境使人们感觉心情非常好。在下班后放松心情,在节日里相聚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由充足的阳光及色彩明亮的建筑材质所营造的愉悦欢快的空间环境成为人们调节情绪的理想场所。温馨:光色的变化和室内环境的氛围也是有很密切的关联的。比如,餐厅、咖啡馆和娱乐场所,通常都会使用很多暖色粉红色等,是为了让空间看起来很温暖、欢乐、活跃、温馨。神秘:要想创造神秘的空间情境,就要使人感觉搞不懂,很难猜测是怎么一回事,比如,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不朽之作郎香教堂,他的墙体和屋顶就非常奇特,而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看似随意设置的洞穴式空洞外窗所带来的神秘的光线通过彩色玻璃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简洁的空间因变幻的光影的渲染而创造了一种古朴、神秘的效果。神圣:光具有很强的心理功能。光照可以让人们看清室内的一切东西,此外光线具有很强大的作用,不同的光线可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受,它可以在黑暗的对比下激发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从而营造神圣的空间氛围。比如,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通过大面积混凝土墙体与十字形狭长开窗的对比,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装饰就创造出肃穆、神圣的效果。
4结语
关键词: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
1影视动画的场景空间
影视动画作品被归属为电影艺术作品一类,是兼备时间与空间的时空艺术,是一幅幅运动的、接连不断的虚拟画面。剧情故事、角色和场景空间是影视动画作品创作中最为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共同构成的。其中,以剧情故事为主脉络,角色为主体,场景空间服务于剧情故事和角色,为剧情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特定的时空背景说明,为角色的出现、存在和活动提供舞台表演空间。运动的空间和空间中的运动,是影片的一种常态。随着影片中剧情故事的展开,角色所处环境的改变、空间的转移,场景空间也要随之切换和产生变化。特定的剧情故事,需要有与之相配的场景空间设定。例如,剧情故事的发生背景设定为古代,场景空间设计中的社会环境、建筑样式、空间类型、室内装潢等都应该与所处的时空相符合;特定的角色设定,也必须考虑到角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位置,以及角色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一般而言,影视动画场景空间更多是围绕着角色而设计的,其设计承载着影片的重要信息内容,与背景、时代特征相吻合,同时在结合剧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的综合考虑下展开设计,并有效地为动画角色的演绎创设一个规范的场景。
2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的现状
2.1场景空间设计的方向区分不清晰
业界对于影视动画的场景空间设计一直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容易与环境艺术设计等同。的确,在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中,场景空间的设计会运用和借助环境艺术设计对空间设计元素和设计手法,如空间的组织、材质的选择和表现、色彩的运用和采光照明手法等,两种类型的设计有着相似之处,但设计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各自的发展方向也不同,因而有很大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是对环境空间、建筑空间进行理性创造,以“人”为中心,目的是为“人”而设计打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环境,是根据建筑物实际的使用性质、所处地理环境和相应标准要求,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空间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而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更多是感性的设计创造,目的是为影视动画作品提供一个与剧情故事背景相符,与角色表演相称的舞台场景空间,起到辅助剧情故事发展、推动角色演进、烘托空间气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愿和创作需要,人为地对空间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对空间色彩的选择运用或对空间中灯光强弱的控制,映衬表达角色的情绪变化,助推剧情故事的进展,运用明亮通透的打光、明艳的色彩,表达角色心情的愉悦,剧情故事的发展处于顺境和有利阶段。
2.2场景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容易被忽视
影视动画具有虚拟性,在作品创作中,设计人员通过创作创新,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画面,通过想象丰富的艺术创造,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给观众留下新异的或深刻的印象。目前,这一特征有被滥用之势,被无限放大,并有违其应有的“世界观”,合理性被忽视,在场景设计上一味地、片面地追求新、奇、怪;在场景效果上刻意过度地追求视觉冲击力和画面震撼感,导致作品表现失衡,有堆砌之嫌。这并不能成就真正的好的场景空间。影视动画场景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源于该作品本身的“世界观”。世界观在哲学体系中是指对世界总的看法,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世界观也就不同。而影视动画作品的“世界观”,指作品本身的世界背景设定或世界的客观规律,要求在设定时务必符合逻辑,能够对作品中的一切现象进行“自圆其说”,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动画“世界观”。例如,影视动画作品的世界背景设定是充满奇幻色彩的非现实世界,就该为作品中的那个世界设定出一些特征和运行规律,并且对每种现象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个虚拟的“世界”,其场景空间设计应在遵循其特定“世界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结合剧情故事发展需要,实现设计上的新、奇、特。
2.3场景空间设计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就国内而言,国产的影视动画产业正处于快速蓬勃发展中,影视动画的院线票房和排片量也在逐年上涨,人们对国产影视动画的关注度也在快速地提升。例如,近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先后被搬上银幕,在院线上映;又如《年兽大作战》和蛰伏12年在无限期待中缓缓而来的《大鱼海棠》等,这些国产的影视动画作品,就场景空间设计而言,更多是对于国外大师作品的模仿和借鉴,从中不难发现许多拼凑堆砌的痕迹。这说明它们在创作前期,准备阶段,没有就剧情故事和角色需要,对场景空间的设计进行完整的分析和概念系统的设计,致使在作品创作和完成时,场景空间的设计没能为剧情故事的发展以及角色的动作表演提供一个可以依靠和发挥的完美空间,这种现象的出现被认为是设计环节上的缺失。
3结语
关键词:城市文化;地铁站;空间设计;文化再造
技术与设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两大力量,地铁技术无疑是人类文明伟大的进步。地铁所到之处,其城市格局、经济结构、交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城市性格。纵观我国地铁城市,地铁加速城市发展步伐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地域文化的流失。地铁空间设计不仅应该体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更应该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以此找到地铁文化根基,营造有差异的地铁文化氛围。
1 地铁空间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建造来说,功能的合理性和结构的安全性一直以来是决策者重点把控的目标,地铁公共空间文化构建尚未被纳入重点关注的位置。功能与结构的制约性成为人们放弃地铁空间创作灵感和激情的借口,最多也就引入传统文化的只言片语稍加修饰,缺乏对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城市传统文化难以实现在地铁空间中的融合与再生。地铁如同一个传送机械,将人从入口传送到出口,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冷冰和无所不能的改造力。技术至上的本质凸显地铁空间设计的无根性,没有文化根基,没有地域特色,使人感觉压抑,缺乏人情味和安全感,对于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都市人来说,这种交通体验实属无奈。
地铁文化构建实则是对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创造。地铁公共空间的文化构建需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精髓,艺术与技术结合,现代与传统共融,让地铁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古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地铁空间与城市文化融合与再生探索――以文殊院站为例
本文以虚拟的成都文殊院站平面为例,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表现可能,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很难完整展现全部设计,本文仅从入口、功能、设施为切入点尝试进行设计和分析。文殊坊是成都著名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川西民居建筑,是成都民俗文化荟萃之地,如茶馆文化、蜀锦蜀绣、皮影、吹糖人、瓷器、玉器、漆器、川剧、建筑艺术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地铁1号线途经文殊坊街,取名文殊院站,是重要的旅游站点。地铁空间设计自然不能脱离文化古街的背景,在与之取得呼应与统一的同时还要能体现地铁空间的现代性。
2.1 传统形式,现代演绎
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所说“老的东西不会再生,它也不能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现代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再现”不是根据记忆中的事物、图像和场景通过大脑的过滤后重新复现,而是人们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万象中吸取创作灵感,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通过艺术化处理重新表现出来,而不是机械模仿和拷贝。文殊院地铁站入口空间设计吸取了川西民居抬梁结构的形式语言,运用钢和玻璃现代材料技术,营造一个结构简洁、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地铁入口,与周围环境形成呼应,从而缓解人们在空间过度时的不适感。入口处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体现人性化观念。
2.2 功能至上,以人为本
地铁内部空间布局情况是以各个站点的人流量、规模大小为依托,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周围现状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地铁站厅是地铁的分流空间,站厅内应设置管理室、售票、检票、安监等基本功能区。本案中站厅内部采用楼廊式设计,即在站台上设置回廊式夹层(图3、图4)。乘客通过二层站台分流到地下候车厅,回廊式站厅的好处是乘客可选择方向的余地较大,可以有效缓堵,同时利用回廊中间较大的中庭区,增加候车区与售票厅空间通透性、可视性和趣味性,从而减小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和沉闷感。
【关键词】消费文化 主题餐厅 文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社会民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再单一,各种自由、叛逆的思维观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同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主流的事物和行为消费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奇异。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对人们的餐饮需求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方式进行完善,以探究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方法。主题餐厅主要是运用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对餐厅内部进行空间设计,并涉及大量符合所选主题的产品和服务行为,同时满足消费者饮食和文化需求, 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但目前有很多主题餐厅片面追求空间设计的新奇和独特,导致文化缺失或者主题文化表达不足、差异性低、个性不鲜明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餐厅的业内竞争能力。
主题文艺餐厅文化特色
文艺餐厅的概念。主题一词最先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核心,主要是利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段以及艺术形象将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描述,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主题是艺术创作的灵魂②。主题餐厅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一个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然后在餐厅的文化设计中,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强化主题文化的作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行挖掘和处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餐厅的饮食环境进行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吸引消费者,进而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文艺餐厅的文化特色。主题餐厅的设计具有主题性、文化性和差异性三个特色,文化性则是其设计的核心。主题餐厅的差异性主要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餐厅的主题性则是其文化性和差异性的综合体现。
主题餐厅的文化性特色。主题餐厅作为一个餐饮消费场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外,还需要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某种文化的展示,创造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就餐环境的休闲空间③。主题餐厅的设计从其菜品方面到服务方式方面,再到整个餐厅的空间环境设计方面,都涵盖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并在政府的号召下,将创造性作为餐厅发展的主要文化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市面上的主题餐厅多种多样,且均具有各自的文化表达特色,有的餐厅以营造豪华典雅的贵族感作为设计主题,不同的主题餐厅以自身所选的不同文化主题为支撑进行餐厅的设计和经营。
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所表现出来,来自文化性。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主题的文化内涵体现,其菜品、餐具以及空间造型等都和传统餐厅存在不同之处,其服务和销售方式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差异性氛围营造需要设计师对主题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其中的重点,选择和其他餐厅不同的表达方式,创新自己的餐厅文化,彰显自身的独特,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④。
主题餐厅主题性特色
主题餐厅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主题,并作为餐厅经营模式制定以及餐厅空间设计的参考,让主题餐厅具有其鲜明的服务形象以及个性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定主题餐厅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市场优势。主题餐厅的主题性首先需要确立主题文化,然后给餐厅的消费者带来视觉印象,随后对其服务方式进行指定,充分表现自身主题文化中所涵盖的个性,提高餐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文化背景下主题文艺餐厅的文化设计分析
主题餐厅是一个具有消费性质的场所,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餐厅本身也是一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业场所,餐厅经营者需要以多种手段,对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满足,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餐厅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自身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取向、行为、消费审美等。因此,餐厅设计师对主题餐厅进行设计时,需要慎重选择餐厅的主题文化,并以消费者心理对经营方式进行确定,对于餐厅的就餐环境营造等也需要对当代消费文化进行分析。目前,世界上的餐饮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消费文化能够对餐饮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消费文化为背景,对当代的主题餐厅设计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餐饮市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主题餐厅的分类。在这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背景下,主题餐厅需要凸显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能够选择的主题多种多样,文化内涵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风格主要看设计师对主题文化的选择以及设计方式。这里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种类也可以分为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等⑤。以地域文化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餐厅主题有东方的中国文化主题餐厅、日本料理主题餐厅等;也有西方的美国风情主题餐厅等。以不同的文化形式也能够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们的自我艺术感越来越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始进行重新认识,消费需求也不再是传统时代下要求产品具有强烈的同一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类自我、叛逆、反传统的思想以及消费观念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追求商品的个性、时尚和自我⑥。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餐饮市场也需要摆脱其单一化现状,迎合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餐厅服务、空间设计以及文化表现上让消费者在饮食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方面也得到放松和愉悦,这也是主题餐厅设计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主题餐厅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满足更多人们的消费需要,以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师必须对各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了解,将文化风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努力让各类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在经营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品牌个性化和差异化,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⑦
目前,很多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所注重的不是该产品的服务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象征价值,消费符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来决定。消费符号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并不具备现代社会特征,但能够表达产品的风格、品味、流行等意义,在主题餐厅中使用消费符号能够让主题餐厅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其特殊标志,提高餐厅知名度和影响力。主题餐厅的设计需要遵从我国“c奢崇检”、“精神至上”的传统消费文化,以弥补我国长期炫耀式消费以及市场消费所造成的饮食文化缺失现象,并倡导知足闲适的传统消费理念,为主题餐厅的健康、绿色饮食指引发展方向。
结语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思想越来越标新立异,导致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文化出现,人们希望自身的消费获取的商品能够体现自身的个性、审美以及身份。目前的餐饮市场,也需要产品、服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能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并能够迎合顾客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以达到贴近顾客心理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类主题餐厅的出现,充分满足了大量饮食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饮食和精神消费需求,以其个性丰富的餐饮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以及餐厅空间设计吸引不同精神需求的消费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注释】
①陈卓:“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主题餐饮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范蒙:“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李碧:“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孙传志:“主题餐饮空间特色设计探析”,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杨亚林:“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关键词:宁德地区;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空间特色
勤劳质朴的闽东人民赋予闽东地区城市空间以新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的城市规划及城镇发展。这些不但依靠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同时加以专业的城市空间理论,予以辅助,必不可少。由此得出研究闽东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性。
一、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城市空间研究起始———至今,宁德城市空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后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城市史”学派;带给国内中小城市以爆炸性的变革。宁德城市空间,由于这类种种的变革,掀起了对城市空间的改良性规划和新兴设计,使宁德在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宁德城市空间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用于指导宁德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宁德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规划;不但不是死搬硬套的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并彰显城市本土人文主义思想;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尽可能的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城市空间会分出“市”内和“市”外空间。闽东地区城市设计将更多的关注城市“外”空间特点。其城市空间“特色”体现独属于这所滨海城市的特色品味,是城市每一位居住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型代名词,是这所革命老区焕发城市魅力的绝佳表现。宁德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空是城市里的所有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实体,可以用手足触摸;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可以用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宁德城市空间,可以是“听”,可以是“闻”的。调动感官,沉浸在宁德独有的城市空间之中,真切体验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与它交流。
(二)宁德城市空间品味与城市空间识别性
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空间特色。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沉淀着历史的“黄土”味;靠海的宁德自然弥漫着一股“海鲜”味。宁德市的城市空间品位虽比不上洋气十足的上海,充满浓郁京腔的北京;但任然不失闽东城市空间的独特风采。宁德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凸现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改良城市空间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特的城市品位。人们对宁德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海岸线及港口的合理规划、丘陵地貌的功能定位,沿海平原的开发;旅游业的大发展;畲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宁德的城市空间包括下辖的2区、2市、6县,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区域空间感知,也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的空间体验。宁德城市空间的可识别个性,使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依恋感。宁德城市空间环境适应性,包容着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营造着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交往空间。宁德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多种活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结果,是宁德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宁德的城市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地域因素。宁德的蕉城区、东桥开发区,充分体现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城市空间品味。这里的城市空间非常丰富,包括:光线、质地、气味与空气;它们的存在,共同调动和触发了我们对城区空间的感官感受;同时也丰满了城市空间特有的表现力。宁德旧城蕉城区面积为3.596平方公里,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与新城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能够体现旧城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使宁德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脉在空间传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拓展。宁德蕉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46800人,以商贸、居住为主,体现宁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特征。根据地区城市总体布局,确定规划为水线、绿线、文化线等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本格调。1、水线:水体引入景观带,沿城市形成城市景观长廊,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不只是一个梦想。2、绿线:通过绿面、绿环、绿点形成和谐城市绿地系统。3、文化线:旧城区承载着宁德城市的历史痕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迹建筑和历史街区,凸显出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1.宁德城市发展延续性的理论研究:宁德城市设计空间研究的起步,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城市空间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2.宁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宁德的土地、能源、水源、人口和城市外环境因素,会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由该城市的环境评估与适度调整,来实现宁德城市空间设计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3.宁德城市特色表现:宁德城市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好表现。新、旧城市状态差异、城市特色的持续稳定、城市特色的不断改变,在把握城市意象发展动态的同时,维护和塑造独有的宁德城市环境特色。
4.宁德旧城改造理论依据:这里的旧城居民居住的街巷空间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形态上还基本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肌理,其中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民居布局以单进和双进院落为主。这里的建筑风格一律为砖木结构。熟知老城的人们都知道;旧城区有几条较为平整的主要街道,有呈丁字形的次巷子,以及弯弯曲曲的小巷;加以老城区街区的登龙“境”足以说明这些街巷的组织模式。而且每个街巷供奉的社头公就是整个宁德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形成了具有宁德特色的街巷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促进旧城区的街巷保护与开发;使实现建设有宁德特色的“三坊七巷”指日可待。这里的城市空间的旧城布局,力图保护旧城的基本格局。比如:老城轮廓、街巷、肌理等。然后利用控制道路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展现历史街区、突出旧城特色。这里的城市空间组织涵盖:当地的古迹、遗址、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体系。如蔡宅、天后宫、朝天桥等。宁德市新、旧城的历史文化,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延续下,继续流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宁德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
1.宁德城市空间历史延续:对于宁德来说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就是宁德城市设计居住环境的演变。它是以宁德居民的居住基本情况为概括的城市环境设计,宁德城市居民自建式住宅、宁德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宁德新、老城市交通改革、宁德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性等基本环境设施,且包含带有宁德城市氛围中的家庭关系、邻里交往、地域归属感、地区治安等心理影响所构成的软环境。
2.宁德可行性城市空间发展依据:在老城区不断拓展、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城市中心区繁荣向上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制城市无目标的扩大,促使宁德城市积极、繁荣、向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1)以“人”为本表现为:①从当地居民居住特点出发,建设具有宁德特色的城市生活环境空间;②以全面体现宁德滨水城市,宜人可居的城市景观环境特色;③合理开发、使用当地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新兴城市设计;④以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等人自身生理、心理各种需要为前提,进行相铺相成的城市环境设计;⑤根据各种行业工作需求,进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2)以“自然”为基本点,创建赋有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环境;即:①体现当地居民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②以创建独有地域特色自然环境为目的;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③在人们认知、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3)宁德未来城市空间展望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是研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①以“自身“条件为出发点,创建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②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③优良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能更好的体现宁德大众城市空间整体提升性、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性。④宁德城市空间研究,体现着城市乡土气息不断转变、城市情境的不断丰富。⑤宁德在“自然绿化”转向赋有“绿色”宁德城市环境的衍变。⑥从自身传统习俗、习惯,转向带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宁德城市形态。
(五)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式:一是以宁德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研究宁德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调整宁德城市大众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联系、相互联系,外部联系等。三是以改善宁德城市大众空间质量为起点,合理的进行统筹设计。四是以交往空间为主,研究宁德城市演变导致城市居住者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改善宁德城市空间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继续城市发展。不以损害城市环境、破坏未来生活空间为代价。使城市居民更加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知
宁德的城市发展,受到凯文•林奇(Lynch•K)1960年《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等城市设计先驱的影响。宁德的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相互依存的表现,城市居住者会对城市环境进行从新组织与排列。林奇的“意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理念宁德的居住者会对宁德城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会从宁德城市的人文情怀、行为习惯、人类视角来阐述这所城市环境和居住者独有的特色关系。
(一)宁德城市发展状况
1.宁德城市研究概念
用意象概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划和相关研究,是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必备条件。宁德城市意象元素成为本市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宁德城市文化是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群体对城市的自我认知,它不但强调人们对宁德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认识,而且秉承了宁德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荒漠或密林中,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去自由;在城市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对其城市设计发展方向的指正,是一种的本能。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本城市的熟悉与认识。对宁德城市特色构成的不断挖掘,才是宁德城市意象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宁德城市意象研究中,宁德的城市特色问题、风貌状况、对宁德意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
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为结构、差异和个性三部分。①宁德城市意象结构:宁德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意象,注重城市群体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里居住者的感受与认识是城市行为的决定基础。宁德的“城市意象”代表着本城市的城市设计特色、体现着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相关内容。宁德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意象内涵的不断注重;使居住者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去了解、认识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宁德的“城市意象研究”是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选择、环境标准的评估、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不断认识。②宁德城市意象主体差异表现:宁德城市社会学、闽东城市文化学的层面上。通过宁德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环境的原因,并从闽东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宁德城市特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主张。宁德城市意象个性的研究,在世界城市科学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意象来延伸城市特色研究。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概括了闽东地区城市意象研究的全貌。通过宁德城市意象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持当今宁德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城市特色趋同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是由无数个小空间建成的城市空间“筑构体”,如: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等等。次空间又由无数个子空间构成,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宁德城市空间设计从居民生活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入手,着手研究城市空间设计组织结构;由城市空间设计结构中的“单元”、“组”、“群”等基本活动范围、场所等形式构成。
1.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是这所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其的探索表述,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所进行的实证。在研究中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区域经济性研究在向城市空间生态研究倾斜;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需求研究。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建设赋有地方特点的价值评论体系。在探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实地空间质量研究中发现:①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刺激性发展,同时带动着城市空间规划的不断合理性和完整性。②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的不断改善。③地方城市社会“外环境”构成的优劣,会对当地城市空间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奠定了带有宁德地域特色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较强、对比较明显。具有闽东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除了具有自主性的自建房、联建房等传统地方居住方式之外,在不断建立宁德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在努力钻研西方城市规划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城市设计特色,指导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具体实践,才是提高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设计质量的根本之道。
3.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
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源于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体现在:①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的相互协调。宁德经济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政府经济前瞻、本地区产业范围发展前景、各种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理念的不断提高、各种职业需求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加强宁德宜居式生活空间。②在国家大力发展海西建设的同时,城市生活空间在相关政府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断的弥补不足、建设宁德城市适居性居住环境。③宁德的老百姓,有他独有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反映了宁德当地的消费环境的影响效应(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价值观、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宁德城区适居性的相互关系。
4.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
宁德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宁德城市空间布局密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的昂贵,外加上海、温州、浙江临近省份对宁德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刺激。宁德出现了“地王”、“烂尾楼”、“高价房地产”等过度追捧地价而带来的“伤痕’,使得宁德也向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出现了向外扩张土地的新迹象,宁德原有的郊区现已变为城市新型的开发区。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宁德城市由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不同,分高、中、低区域阶层居住空间。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郊区的高档住宅别墅为高收入阶层空间;城市中心周围围绕的中档住宅社区、居民自建房、联建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中收入阶层空间;城市边缘的工业住宅区、棚户区等为低收入阶层空间。另一方面,宁德城市居民因收入的不均衡表现为消费实践空间的不对等。高收入阶层主要消费高端的文化休闲城市空间,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较为低端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分化使得阶层对立、阶层矛盾不断加剧;既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也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化,已成为决定宁德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发展等方向的关键。
5.宁德城市空间组合方式的演化
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由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弊。一是在找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二是寻找城市空间内部组成要素不协调的原因,为其寻找合理解决方法;三是为巩固与促进城市空间持续发展,对城市空间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宁德城市发展与时俱进,应当在本地经济、文化、城市设计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地方特色、延续历史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利于宁德地域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王彬、邱灿红、申菊香:《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城市“集市”空间》,《中外建筑》,2012年第9期。
[3]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城市建筑》,2011年第6期。
[4]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5期。
[5]刘学,周杰:《发挥规划作用塑造昆明形象──把握机遇迎“世博”》,《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6]袁岸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探讨———以宁德市蕉城组团旧城区核心历史街区为例》,《福建建材》,2014年第6期。
[7]百度文库:《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8]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杜凯:《营造高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0]李晟、王兴中、高万辉:《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地域文化;酒店大堂;空间形态;原生态材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度假酒店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平稳发展的大气候影响下,旅游业的发展有了迅猛的发展。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坎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夏威夷的维基基、澳大利亚的冲浪天堂、日本荷兰殖民地风格的长崎岛、美国南加利福尼亚亨廷顿海滩等。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30年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旅游度假日益成为人们丰富生活的首选。
国内在度假酒店建设方面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近两三年呈井喷式的遍地开花。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消费者生活模式的改变,旅游度假无论从方式、内容、标准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度假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休闲生活模式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度假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度假酒店建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建筑类型,其根本功能是为旅行的人在提供不断改善升级的住、食、行的基础上,让人更多关注和体验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和其他有益的活动。
2地域文化对度假酒店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流的日益频繁,迅速的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却破坏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性开始被削弱甚至消失,导致了设计风格的雷同,失去了自身的可识别性。
地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一种从古到今的文化沉淀。它不仅包含那些人们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积累的科学知识、艺术内涵及它们间的结合,还包含那些人们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认识到的不同的艺术理念及与其相对应的科学理论。
度假酒店设计既有商业的需求,又有社会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文化需求。度假酒店在功能上首先要符合国际标准,不同地方的度假酒店的室内空间还应该体现其特定的地域性特色,才能对度假的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增加酒店的生命力。
3酒店大堂是度假酒店的核心区和第一印象
在酒店的公共空间中,大堂是度假酒店中的功能流线核心和枢纽,是给客人留下最初印象的场所。因其造型的灵活性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是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象征和精髓所在,它确定了酒店的风格和气氛,应给旅客已到达目的地的感觉。
度假酒店的大堂无论大小、风格各异,都在努力达成两方面的内容:舒适、轻松的空间氛围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美景致。
大堂是酒店的交通枢纽,是客人进出的必经之地,是客人办理手续的地方,也是客人进行交往的场所。习惯称谓的“大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客人到达登记区及前台办公区;另一是大堂休息区,例如:大堂吧等。
可以说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是整个度假酒店室内设计的重中之重,地域文化特色也一定要在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举例分析
4.1印尼巴厘岛的阿曼酒店
酒店大堂
休息空间
很好的展现了东南亚酒店的风格。通透的建筑空间、开放的木构架坡屋面、本地石材和木料、凸现地域文化的浮雕景墙、样式休闲的家私以及暖色的主基调,营造出安静、闲适,充满传统意味的空间环境。
而开放贯通的传统空间形式、出檐深远的屋面为室内提供了良好的遮荫、流畅、凉爽的清风,创造出很好的小气候环境,人体舒适感很好。避免采用空调系统,节约了能源。大多数热带地区的建筑多采取此类开敞的建筑格局,面积规模或大或小,但总体氛围和形式没有多大差异。
4.2三亚喜来登酒店
酒店大堂入口空间
酒店大堂
位于中国三亚亚龙湾的喜莱登酒店,气势恢宏的酒店大堂一直为人称赞。酒店落客区、接待区、休息区、大堂吧、室外屋顶无边水景沿轴线顺序递进,覆盖在一个巨大、层级跌落的坡屋面下,空间序列感极强。旅客进门伊始就可以感觉到南中国海的壮阔美景,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吸引旅客迫不及待的奔向海滩。尤其是在大堂吧外结合屋顶设计的狭长的无边水景,水、海、天融为一体,惹人流连驻足。大堂室内装饰材料以木饰面和乳白色涂料为主,色调柔和轻快。酒店大堂从屋顶构架到栏杆装饰采用了大量的实木作为建材。木构架形成了开阔轻盈的大堂空间,活跃了钢筋混凝土堆砌的沉重空间氛围;同时木材自然而富有纹理的质感,也与度假酒店整体自然清新的风格相协调。大堂门前长长的落水景观,都是同自然、开敞的酒店氛围相适应的。
5总结——度假酒店的大堂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几点思考
5.1 自然景观和人文要素的提取
自然景观是游客度假意向的心理需求之一,而人文要素是地方和酒店特色彰显的自身需要,二者在酒店大堂空间内都要有所体现。对于自然景观的提取与运用,可以结合传统中国园林中的做法,如借景、障景、框景等等。同时结合不同垂直层次上的视觉变化,达到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而对于人文历史要素的提取,则可因地制宜,或应用在整体结构、或通过小处点缀,或通过特色活动空间的设置,都可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5.2 地域空间特色的营造
地域特色的空间形式是度假酒店常用的一种空间营造方法,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建筑材料、色彩的运用营造符合当地气质的建筑空间。但也可以借自然为主题,通过空间的曲折变换、高低大小空间感受的不同,让游客体会或新奇或变化多端或舒适自然的气质。
5.3 关于地域符号的点缀作用
酒店大堂作为公共性空间,其设计必定要以使用群体的利益和看法为出发点,使营造的空间中的地域性为他们所感知和接受。散布在各处的小空间、小装饰构件往往最容易被游客注意,因而对整体气氛的烘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种装饰必然是与功能和使用者的感受息息相关的,才不至于落人形式主义的俗套。
6 结束语
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作为一种大尺度公共建筑空间,在选址、功能、材料、建造等方面都比较复杂,在有地域化要求的时候更难于把握。在度假酒店大堂的设计处理过程中,加入地域文化的表达使酒店有可识别性是较为适用的一种设计策略。只有对当地自然、人文、原生态材质等多方面考虑,才能设计出合理适用同时又不失地域设计元素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唐英 王葆华 浅析酒店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32)
金卫钧;张耕;孙勃 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5(02)
【关键词】主题餐厅 主题性营造 设计手法
近些年,消费者追求消费体验与感受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事实上,从功能型消费向体验型消费转变,是消费者由客观因素(如价格、功能)向主观因素(如氛围、情绪)的转变。因此,对于餐饮行业的经营者而言,以富有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或服务,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是极其重要的,并促使主题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餐饮空间设计中的主题创意是随意、自由而丰富的,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主题是设计理念的表现,设计者需要结合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和本土文化,采用具象或抽象的手法,理性地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让消费者能够满足对空间主题性设计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选定主题前,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消费者需求,准确地进行设计定位。首先,根据地理环境和经济消费能力,确定主题的设计风格。其次,根据服务对象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确定消费主题。比如餐厅面向的消费者是学生,那么餐厅的设计就需富有朝气与活力,不能过于死板老套;而白领阶层不仅看重餐厅的人文环境,还注重消费档次。主题餐厅的平面布局、材料肌理、色彩运用、室内装饰陈设和灯光环境是空间表现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设计特点,探讨出主题餐厅的设计趋势。
一、赋予感情基调的平面布局和通透性的空间设计
平面布局是室内设计中一切的开端,餐饮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平面布局来表现主题,根据设计前期的定位确定就餐环境的感情基调。以人体工程学为理论依据,把握消费者在各个空间中的活动尺度,在功能的考究下运用室内的主题元素。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是在不断的调整中构思成形的,在空间设计时需紧扣主题创意,合理划分和营造空间。整体性、连贯性和通透性是处理用餐区、工作区、交通流线的关键,就地取材并利用空间特有的形态优势可创造出趣味性的主题空间。如相对狭窄的空间会给人亲切的感受,直线方形的空间充满理性,而曲线形态的空间则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自然的氛围。为了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设计方案整体上应加强开放性空间的营造,而私密空间的多样化则可增添交流的趣味性。设计者并不需要对空间的性质进行硬性划分,私密性尺度的把握、材料和灯光的呼应,本身就是对主题的凸显。
二、原生态的材料肌理和暗示性的色彩运用
室内设计风格的组织形式和特点是由材料体现的,多样化的材料品种本身具有不同的质感和特性,而工艺技术的革新使之锦上添花。肌理作为材料的特性,会传递一种主题信息,如天然木材和石材的纹理表达出悠闲的田园生活情趣,钢材和素混凝土则具有强烈的质朴性格。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对立,为渲染空间主题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主题餐饮空间常利用构成和解构的设计手法,处理建筑材料的原始肌理。例如,“沸腾的螃蟹”是一家以海鲜为主题的餐厅,室内空间行云流水般地运用钢架和木质结构装饰,不仅突出了材料的古朴和冷漠感,还将美食、音乐和建筑空间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室内文化的表达和装饰材料之间趋于一种均衡,空间中视觉感官的感染力来源于色彩,其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很大的影响。主题为整个空间的色彩设计提供了依据,合理的色彩运用体现在色块面积的尺度把握上。
三、精简的装饰形态符号和人文色彩的室内陈设
餐厅需要通过一些元素来传达设计思维,作为载体的装饰符号既能形成鲜明的主题,又可强调地域文化特色。符号的创意来源于建筑、自然以及艺术本身,从具有和主题相似的概念或形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视觉元素,通过抽象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如中式风格的室内空间往往采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如榫卯、水墨画等。不受主观形式支配的元素符号,可以更直接地传递生活气息,并有助于提升整个空间的主题氛围。具有精神品质的艺术陈设对于主题设计的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石雕、织物、古旧家具都能点缀室内空间,结合园林的设计手法配置绿化植物,既有引导作用,又能调节室内空气、减少噪音。如“老长沙龙虾馆”,餐厅入口处一侧是服务台,另一侧为品牌龙虾的雕塑,室内所有的线条都是刚劲的直线,营造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连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分隔物以及两旁过道的装饰陈设也紧扣“龙虾”这一主题。
四、满足视野需求且主次分明的灯光环境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性格,这是由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运用光的语言发挥其元素魅力,可创造出情感丰富的空间氛围。为了保证设计语言的一致性,在线条流畅、强调材质本身的空间中,应祛除多余的装饰元素。既可利用材质肌理、室内陈设的反射光,又可借助建筑本身的装饰,形成简洁而有张力的冷暖对比,室外的阳光和室内的人工灯光可共同营造主题氛围。在处理主、次光源时,整体把握光的色彩、明暗及造型以满足人的视野需求,运用光源照射改变空间的原有形态可使其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结语
成功的主题营造基于全面的市场评估分析,以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设计思路从众多的餐饮空间中脱颖而出。在体验消费时代下,设计师应尽可能多地结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挖掘主题餐厅的文化魅力,寻求切合主题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提供满足精神享受的餐饮空间。主题设计并非单纯的形式符号,而是深层次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扬弃过程。随着人们消费品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主题餐厅只有创新求变才会更具生命力。作为新生事物,主题餐厅的空间设计不妨多从传统文化中去拓展视野,这不失为国内餐饮空间设计发展趋势下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题餐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宗敏.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与策划[C].创新设计管理: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2009.
本文的目的是以人性化空间设计为目标,是对建筑设计本质目标的一种探讨。建筑设计的实质是运用各种手段满足人的要求与美感,因而它既是日常生活所在的实体空间,又代表了人们心中非常重要的感受与意向。因此,人作为建筑的主题,既是空间的创造者,又是直接的体验者,人对于空间的体验是人对空间环境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感受。本文从高层商住综合体入手,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出发点,研究人对空间的感受,从人的心理及行为两方面分析,寻找在高层商住综合体中居住空间的人性化的表达,探讨居住空间设计中符合人性化空间设计的逻辑和方法。最终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中日益拥挤的城市居住环境。
【关键词】商住综合体;人性化;居住空间;创造
引言
高层建筑是文化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越发有了用武之地,能够缓解我国自城市化进程提速以来的用地紧张,空间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21世纪,现代建筑逐渐向大型化、组团化、综合化等方向发展。现代的城市越来越需要具有高效率、多功能的建筑内外空间与之适应。
然而建筑的本质目标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传统的高层建筑功能比较单一,是为满足某一时段人们单一功能要求而建设的,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种高层建筑所产生的资源紧张,环境质量等问题日益突显,于是高层综合体建筑应运而生。而将居住、商业两种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的高层商住综合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不过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随之便产生了人性化空间的概念,本文从人性化空间设计入手,分析住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得出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法。
一、人性化空间的涵义和构成
1.1 人性化设计
1.1.1 人性化设计的产生
“人性化设计”一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并逐渐形成一股设计新取向。至今已成为设计方面特别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一种必然趋势。究其本源,人性化的产生也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随之出现的。“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物质要求,其次才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当社会经济条件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人们便会对建筑空间的其他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包含了更多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要求。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来说,它是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集娱乐、餐饮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又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已不仅是要满足人们的遮风避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因而,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便随之产生。
1.1.2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特征
人性化设计,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人的设计,设计者是人,设计的对象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而这种设计的尺度包括了两方面,即人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两种尺度都需要通过人性化设计来实现。因此,人性化设计的出现,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使然。在设计中,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反映和满足,这个设计便没有做到人性化,偏离了设计的初衷。因此,在设计中,是否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的双重需求,做到人性化的设计,成为了判断设计优劣的基本原则。
1.2 人性化空间的行为模式特征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要满足整个社会的不同需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人行为需求的表现,同时又是其内部空间的反映。首先人的行为对空间形式有着限定性,一定的行为要求只能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同时,人的行为对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灵活性,同一行为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空间与行为的关系是相互的,而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居住空间和人类的心理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当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时,总是要在自身与外界之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力求其行为不被外界干扰和破坏,并形成一定的安全感。
人类社会具有文化传承的特点,因而对于建筑空间还应考虑文化对于建筑空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很多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左右空间形式,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当代世界,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建筑设计及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建筑空间设计关注的主流不再仅仅局限于有形形体元素的艺术结构和空间定位,而是更多地趋向于现代空间人文的,心理的多元化关怀,使建筑环境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趣,更符合现代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同时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和舒适感受。
二、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创造手法
2.1 居住空间与城市环境的结合
城市的观点使得商住综合体建筑的建筑规模剧增,单体的概念日益被突破,建筑越来越多地是群体的方式显现,它们涉及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关系密切。商住综合体建筑越来越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其功能越来越突破原有的自身功能体系,接纳越来越多的原来属于城市的职能。它的建筑空间引入城市街道、广场、中庭而成为城市交通集散地,发展成为城市广场。建筑功能与城市功能趋于统一,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化和人性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城市化将城市变得密集和庞大,但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而且在中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密集和拥挤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化的结果还是使城市变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都不可避免,因此,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建筑的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城市,考虑城市,让建筑在最大程度上变得亲切。
2.2 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组合方法
2.2.1 明确多层次多领域空间。
在总图布置时,应为建立多层次的半公共空间创造条件。最有效而易行的布置方式是形成住宅院落式空间,使人们在可控制的领域内获得享受。如通过板式住宅或商业裙房围合或半围合成较为封闭的住宅院落式空间,同时与商业活动使用的街道、广场相分离。也可以利用道路、绿化、地面高差等或层数设定对商、住活动空间进行划分。
2.2.2 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
设置休闲、交往设施、小品(如座椅、水体、花木、亭柑、花架、儿童娱乐场等)。促进邻里交往和相互了解,这对防卫有重要作用,居民在公共环境中的交往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使邻里相互关照,有效地抑制犯罪。
2.2.3 在交通组织上注意要有严格划分。
如居民楼梯或电梯应与商业部分分开设置,入口分设于建筑两侧,使建筑本身成为划分商住区域的屏障,避免各功能交通混乱穿插造成安全隐患。
2.2.4 建立治安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正规的综合管理制度。
改进户外设计,加固最后一道防线,如安装防盗门、智能报警系统等,做好治安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综合治安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宇龙.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